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
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简述

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简述
(1)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
(2)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3)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
(4)边燕杰对天津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劳动者更经常地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寻找工作渠道。
在中国,强关系可以创造连接其他没有联系的个人的网络桥梁。
联系实际阐述。
弱关系优势理论生活事例

弱关系优势理论生活事例脉脉是马克·格拉诺维特提出的弱关系理论的践行者!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弱关系理论,他说人与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是强关系,而人与无意间接触到的人则是弱关系;此外,马克·格拉诺维特认为,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关系,而常常是弱关系。
“紧密的朋友基本帮不上忙,真正能介绍到工作的往往是陌生人。
”事实上,弱关系和强关系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
以社交为例,生活中,微信为代表的IM连接着每个人日常联系最多的150强关系人,而微博、YY语音等等则连接着数以千计的弱关系人群,例如你和粉丝;在工作中,带有聊天功能的办公平台串联着你和同事,而求职招聘平台则是弱关系,你不跳槽的时候可能永远不会打开它并且连接到HR或者猎头。
2022的夏季跳槽季也正式开启。
这个招聘季的背后,正是强关系、弱关系展现的一个最好的诠释:生人在求职招聘这个特定的场合正起着比熟人大得多的作用。
2013年10月上线的脉脉将自身定位成基于职场人的弱关系平台,通过一度人脉撬动不熟悉的二度人脉资源,再去为用户连接和职场相关的一切,例如塑造个人职场形象,了解行业动态,学习新的技能、探寻新的合作,找到新的工作,甚至发现创业的契机。
多年的发展时间,脉脉从天使轮融资走向了C轮7500万美元融资,用户数量也从零开始达到了数千万的规模,它赖以生存的恰恰是马克·格拉诺维特提出的弱关系理论,这个理论不仅支撑着脉脉成为新晋独角兽(即估值10亿美金以上)公司,也为中国职场人打开了一扇新的成长大门。
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一个故事,2014年年初正值脉脉寻找B轮融资的时间点,林凡在脉脉上偶然认识了清华校友、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经过谈判,IDG资本决定投资脉脉,并与晨兴创投共同合投了脉脉的B轮2000万美元融资。
弱关系与强关系理论及其在信息共享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弱关系与强关系理论及其在信息共享中的应用研究综述魏春梅;盛小平【摘要】基于国内外弱关系与强关系及其在信息共享中的应用研究文献,对弱关系和强关系的定义、特点与作用以及弱关系在求职、业务、学习、开放获取活动中的应用和强关系在求职、知识共享、开放获取活动中的应用作了综述。
%Based on research documents about weak relation, strong rel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in information sharing,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ak relation and strong rel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weak relation in job-hunting, business, learning, open acces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s of strong relation in job-hunting, knowledge sharing and open access.【期刊名称】《图书馆》【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18-21,27)【关键词】强关系;弱关系;信息共享【作者】魏春梅;盛小平【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73弱关系和强关系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关系。
自二者被提出来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笔者通过检索国外数据库(包括 Web of knowledge、ProQuest、EBSCO、Emerald)和国内数据库CNKI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发现目前已经发表了大量有关弱关系或强关系的研究文献。
名词解释社会资源

名词解释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理论
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对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强度假设”进行了推广,进而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
他认为,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的。
当行动者采取工具性行动时,如果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更高的地位,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
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为此,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的三大假设并进行了检验:1、地位强度假设: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2、弱关系强度假设: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高,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几率越高;3、社会资源效应假设: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工具性行动的结果越理想。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关系理论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关系理论20世纪80年代左右,以格兰诺维格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社会学家建立起了一种新经济社会学,强调从一个新的社会学角度即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的视角研究经济生活。
一、弱连带的优势格兰诺维特在1973年发表了《弱连带的优势》这篇文章,其中提出的强连接(也叫强关系)与弱连接(也叫弱关系),至今仍然有着重要影响。
开篇作者即说明,“社会网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连接微观和宏观层次之社会学理论的工具”,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选择一个小范围的人际互动,运用网络分析对其人际连带强度进行分析,然后再将这种微观联系投射到各种宏观现象上去。
人与人之间连带的强度,用四个因素来衡量: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相互倾诉的内容)以及互惠性服务的内容。
在直观基础上,将连带分为强连带、弱连带和无连带。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弱连带比强连带的效果更好。
举例来说,A-B,A-C是两个强连带,即A分别与B和C关系密切,那么B和C就有很大的可能认识并熟悉。
当A将信息传递给B和C时,B也有可能将该信息传递给C,而C早就知道,这样,B-C间的信息传播就是重复和低效率的。
如果A-B与A-C都是弱连接,则对B与C认识的可能很小,信息要想从B到达C,只有通过A才能完成,重复就会减少。
弱连带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个人的意义;其次是社区层次的。
对个人而言,人际关系中较多的强连带,就需要较多的时间加以维系,对社交时间产生了排挤效果,使一个人的关系网络变小,并且产生信息通路上的浪费。
通过调查发现,找工作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的介绍,而非由市场力量来运作,这个时候弱连带比起强连带的人际关系网更大,对职业流动就更有好处。
对一个社区而言,弱连带比强连带多的情况下,有较小的可能形成小的团体,因而社区内部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沟通就会比较通畅,就不会出现破碎的社区结构模式,其凝聚力就会越大,行动一致的能力也越高。
二、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首先,格兰诺维特对社会学与经济学领域现存的两种方法论提出了批判,即过度社会化与低度社会化。
强关系,弱关系

强关系,弱关系
作者:吾言
来源:《销售与管理》2019年第11期
曾有一段著名的演講视频《我们这一生会遇见多少人》,视频最后讲到“我们的一生会遇到8万多人,会打招呼的是39778人,会和3619人熟悉,会和275人亲近,但最终,都会失散在人海。
在我们认识的所有人之中,只有少数几位会变得很特别,保持联系。
”其中,那些一直和你保持联系的人就是与你建立强关系的人,而那些联系频率很少,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人跟你建立的就是弱关系。
很多人,一直认为强关系才是我们在社会耐以生存的“社会属性”,但任何的强关系都始于弱关系,而社会活动的频繁其实也大部分来自于弱关系。
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了著名的强弱关系理论,他指出:每个人联系和接触最多的往往都是他的亲人、朋友、同事、同学等,这是一种很稳定但传播范围有限的“强关系”。
在强关系之外,一种更为广泛的社会联系,就是弱关系,也就是那些“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以及和陌生人的关系。
而在商业活动中,不断地建立新的弱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好的商业平台,需要不断地拉拢新的用户,只有走出围绕着成熟客户的强关系圈,打开弱关系通道才能让生意生生不息!
因为,只有那些弱关系才能促成不同关系群之间的信息流通,弱关系传播了人们原本不太可能看到的信息,也是商业信息不断流通的有效途径。
所以,一直以来,总有人说“穷人走亲戚,富人混圈子”,这也正是富有的人一直在建立新的人脉圈的原因所在。
“弱关系”没有“强关系”稳固,但它能将不同社交圈子联系起来。
所以,要增强商业的活力,就需要不断地建立新的弱关系,来扩大信息传播的可能性。
社会学简答题答案

1、简述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Weak Ties)优势理论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假设:强关系是群体内部联系的纽带,而弱关系则是群体之间的纽带,由弱关系相联系的不同群体掌握着不同的信息,因此弱关系起着有效传递信息的桥梁作用。
2、新生态范式的基本观点有哪些?观点是:1、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2、复杂因果关系之网中的复杂反馈,常常使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产生预料不到的后果。
3、世界是有限度的,因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其他社会现象,都存在自然的和生物学上的潜在限制。
3、怎样理解博特的“结构洞”理论?结构洞:博特认为,社会网络中某些个体和其他个体无直接联系或者关系间断的现象,就是结构洞,存在结构洞时,连接两者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第三者可能尽力保持结构洞的存在,从而使其他两者高度依赖于自己。
4、简述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人的社会化和个体化是同一现代性过程的两个侧面、两个维度,它们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持续递进和现代人不断成长的时间经历,社会化与个体化是社会学理论对现代性历程的一种深入思考和理论总结。
(二)社会化与个体化拥有不同的含义(三)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5、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有哪些?(1)超时空性(2)匿名性和符号性(3)自由、自治性6、如何理解和评价艾文·戈夫曼的拟剧论?戈夫曼把社会现实-自我转换为“戏剧-演员”加以研究,创造了拟剧论的研究视角,人们的行动场所包括前台与后台,前台包括场景setting(又可分为装置、舞台装饰及其他道具)、外表(appearance)、举止(manner),在后台,行动者可以稍事放松、调整并准备和操作前台所需的表演,前台是一种制度化了的社会存在,它所构成的先决条件已有特定时空的历史环境决定,对演员的角色行为形成制约,而所谓印象管理,就是演员努力向观众呈现一个好的形象,使自己的表演理想化,在别人的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希望的印象。
第十二章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

第一节 理论渊源
一、源于对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反叛 在20世纪30年代,帕森斯曾对韦伯的理 解社会学、迪尔凯姆的实证社会学 等进行 过综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位行动理 论,强调客观社会结构因素与主观意愿因 素对行动的共同影响,试图克服实证与解 释社会学在结构与行动之间关系问题上存 在的结构决定论与能动建构论的对立。
第十二章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理论渊源 弱关系的力量 经济行动的弱嵌入性 集体行动的阈值漫射模型 影响与评价
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 1943年出生于新泽西州泽西市,1965年毕 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美国与欧洲当代史专业, 曾在哈佛大学哈里森·怀特教授的指导下进 修社会学,并于1970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 位。
二、源于对经济学的直接批判
格兰诺维特在普林斯顿上大学期间选修了宏观 经济学课程,阅读了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经济学》,认为萨缪尔森没有 从个人之间的关系角度去分析经济现象,缺少 对宏观与微观经济现象之间关系的思考,没有 把社会网络与经济现象结合起来分析,因此不 能理解宏观的经济现实。
三、弱关系对群体动员的影响 格兰诺维特就弱关系对社群组织在面临某 种挑战、危机时,能否成功动员的重要影 响进行了专门研究,以进一步来确证弱关 系的力量。
四、弱关系是联结社会微观与宏观结构的中介 格兰诺维特还认为,弱关系是联结社会微观 与宏观结构的中介。以往社会学理论的一个 重大缺陷,就是没有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 把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的互动模式联结起来。
三、源于对传统社会网络思想与社会网络分 析的综合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还受到了历 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中历史久远的社会 网络思想的影响。
『景红说职场』每日分享-建立弱联系

『景红说职场』每日分享-建立弱联系■ 2020年10月08日星期日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有一篇著名的《弱联系的力量》的论文,我们的社交世界是两个圈层:内圈由你经常与之交谈、感觉亲近的人构成,外圈则由你见得不多、或只是点头之交的人构成。
兰诺维特将这两类关系分别叫做“强联系”和“弱联系”。
我们要想获取新信息和新点子,弱联系比强联系更为重要。
现在的信息社会,让弱联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如何建立弱联系,理査德·科克格和雷格·洛克伍德在《超级人脉——从泛泛之交到人脉王》中就提出了一些我们评估、建立弱联系的方法。
一、你培养和运用弱联系的能力将反映出你的网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一种简单的评估方法就是计算社交或商业会议的总数,你在过去几个月里,曾经与你不常见的熟人会面或者认识新的人。
这些人与你有很大差异吗,比如在年龄、性别、种族、宗教、社会、教育和职业群体、政治观点、工作地点等方面?很明显,如果这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彼此不太认识,那么你的网络就是开放的、多样化的。
如果是彼此认识、相似的人群,或者你只与亲密的朋友谈论重要事情的话,那么你的网络就是封闭的、内向的,可能很难渗入新鲜的信息。
我们越是缺少大的、开放的、多样化的弱联系网络,我们就越有机会去改变。
二、列出你的弱联系清单。
我们建立和维持规模庞大的良好弱联系的主要方法是保持广泛的熟人圈子,并对新人和新世界保持开放心态,不断思考相联系的方式。
我们中大多数人有着巨大的潜在网络,很容易就可以重新激活。
三、让我们认识的人彼此交往。
让自己成为超级联接者。
四、除了开放性和机缘之外,我们还有其他三类策略。
1. 一是针对新的世界,有意识地让自己沉浸其中。
我们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个新的社会环境,比如有业余爱好或做兼职或者做志愿者。
2. 二是把自己定位于多样化的位置,能够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陌生人和熟人。
带着笔记本电脑或者不带电脑常去一家精品咖啡店;定期光顾俱乐部、酒吧、餐厅、书店,市场或其他人多的地方。
结构洞理论

Criteria for SHT
结构洞的判断标准
凝聚力:
网络中每个参与者之间都存在强关系即直接联系,因此通过 结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获取相同的信息和网络利益。 三个人彼此相互连接,提 供了相同的网络利益,那 么就会带来大量的冗余。
Criteria for SHT
结构洞的判断标准
结构等位:
两个人由于联系着一组相同的人而 在结构地位上是对等的,无论他们 之间是否有直接联系,从信息流程 指网络中的两个参与者同时拥有相同的第三方作为联系人, 看,他们通向同样的信息来源,因 那么他们在结构上处于同等位置。 此,这两个联系人也是冗余性。
【2】白小瑜.从社会网络的“洞”中获利——Burt的“结构洞”理论评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98-102.
理论探讨
Theoretical Foundation
理论基础
Burt的结构洞理论被称为极具创造性的理论,但是作为社 会网络理论派的一个分支,它仍然是在其框架内展开的, 因此为了全面理解结构洞理论有必要对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社会网络理论进行了解。 具体来说社会资本、弱连结、结构洞是社会网络理论三大 核心理论。【3】
What is SHT?
什么是结构洞理论?
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 直接联系,但与有些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 无直接或关系间断(disconnection)的现象, 从网络整体看好像是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What is SHT?
什么是结构洞理论?
Burt称这种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稀疏地段为结构洞,并将填补结构 洞的行为称为搭桥。结构洞只能针对第三者,这样才能形成关系的 “传递性” 。
weakties结构洞理论与弱连接格兰诺维特granovertter的弱连接理论5格兰诺维特认为由于拥有强关系的个体之间的同质性较高他们拥有的资源也十分接近因此个体不容易从强关系中获得自己稀缺的资源而弱关系则恰恰相反由于彼此之间的异质性较大双方更可能拥有彼此稀缺的资源因此个体能从弱关系中获得更多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关系理论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关系理论作者:余田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3期20世纪80年代左右,以格兰诺维格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社会学家建立起了一种新经济社会学,强调从一个新的社会学角度即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的视角研究经济生活。
一、弱连带的优势格兰诺维特在1973年发表了《弱连带的优势》这篇文章,其中提出的强连接(也叫强关系)与弱连接(也叫弱关系),至今仍然有着重要影响。
开篇作者即说明,“社会网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连接微观和宏观层次之社会学理论的工具”,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选择一个小范围的人际互动,运用网络分析对其人际连带强度进行分析,然后再将这种微观联系投射到各种宏观现象上去。
人与人之间连带的强度,用四个因素来衡量: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相互倾诉的内容)以及互惠性服务的内容。
在直观基础上,将连带分为强连带、弱连带和无连带。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弱连带比强连带的效果更好。
举例来说,A-B,A-C是两个强连带,即A分别与B和C关系密切,那么B和C就有很大的可能认识并熟悉。
当A将信息传递给B 和C时,B也有可能将该信息传递给C,而C早就知道,这样,B-C间的信息传播就是重复和低效率的。
如果A-B与A-C都是弱连接,则对B与C认识的可能很小,信息要想从B到达C,只有通过A才能完成,重复就会减少。
弱连带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个人的意义;其次是社区层次的。
对个人而言,人际关系中较多的强连带,就需要较多的时间加以维系,对社交时间产生了排挤效果,使一个人的关系网络变小,并且产生信息通路上的浪费。
通过调查发现,找工作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的介绍,而非由市场力量来运作,这个时候弱连带比起强连带的人际关系网更大,对职业流动就更有好处。
对一个社区而言,弱连带比强连带多的情况下,有较小的可能形成小的团体,因而社区内部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沟通就会比较通畅,就不会出现破碎的社區结构模式,其凝聚力就会越大,行动一致的能力也越高。
二、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首先,格兰诺维特对社会学与经济学领域现存的两种方法论提出了批判,即过度社会化与低度社会化。
弱关系的力量 真正能帮到你的人 往往是那些和你不熟的人

弱关系的力量真正能帮到你的人往往是那些和你不熟的人
什么是网络?度娘说,人脉是人际关系,反映人的人缘和社会关系,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维系和培养。
俗话说,朋友多容易,这充分说明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从小就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成年人想做一件事,总会找人找关系。
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想做大事,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人脉。
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每个人都会使用人脉,因为他们是一种资源和资本、无形资产和潜在财富,你可以终身使用。
很多人明白人脉的重要性,渴望建立自己的人际人脉,但大多数人其实误解了人脉,误以为人脉一定是那些关系很好的熟人、亲戚或朋友。
虽然这些都是我们的,但事实上,更多的时候,人脉是一种“弱关系”,我们不需要刻意维护
一、强关系和弱关系
人际关系一直是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通过长期的社会观察认为,根据人们的情感亲密度和互动行为的连接强度,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
弱关系的力量

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12西经靳磊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格兰诺维特根据交往时间的长短、感情的强烈程度、亲密行为的有无以及互惠行为的表现,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区分为强关系、弱关系和无关系。
他根据劳动力市场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提出,主要是弱关系而非强关系才是信息传递的真正桥梁,也就是说,在大多数人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弱关系起到的作用最大。
同时,格兰诺维特的经验研究还表明,社会网络成为劳动力市场中传递工作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
一个求职者掌握的社会关系越多,他所可能得到的工作信息也就越多。
首先,在《弱关系的力量》中,格兰诺维特关注的是求职过程的起点:如何获得工作信息。
格兰诺维特发现,由家人、好友构成的强关系在工作信息流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反倒是那些长久没有来往的同学、前同事,或者只有数面之缘的人能够提供有用的求职线索。
内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强关系的组成者的相似度高,他们之间信息的重复性也高,通过强关系传播的信息更可能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弱关系中的信息传播由于经过较长的社会距离,因此能够使信息流动起来。
弱关系分布范围很广,比强关系更可能充当跨越社会界限的桥梁。
但同时他又认为,虽然并非所有的弱关系都是桥梁,但弱关系桥梁“为人们提供了获取那些超越个人所属社会圈子以外的信息和资源的通道”,因此,在与其他人的联系中,弱关系可以创造更多的工作变动等社会流动机会。
其次,在信息的扩散传播方面,弱关系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强关系之间彼此很了解,其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等相似之处很多,因此相互交往并不能带来进一步的新资源与信息,所增加的资源与信息大部分都是冗余的,而如果在弱关系之间搭起某种形式的桥梁,就可以传递多种多样的资源. 所以,增加强关系很少能增加新价值,而弱关系反倒会增加新价值,即弱关系是获取新资源的重要通道。
只有这些弱关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传。
再次,弱关系还可以增强集体和社区的凝聚力,提高它们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弱纽带名词解释

弱纽带名词解释引言概述弱纽带是一个在多个学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术语,特别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
这个概念指的是连接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种相对薄弱的关系或纽带,与强纽带相对。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解释弱纽带的概念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弱纽带的定义1.1 弱纽带的概念弱纽带,源自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研究,是指在社交网络中,连接相对薄弱的关系。
与亲戚、朋友等紧密联系的强纽带相比,弱纽带更多地体现为泛泛之交,但在信息传播、资源获取等方面却有其独特的优势。
1.2 弱纽带的特点弱纽带通常不如强纽带那样密切,但却更具多样性。
在社会网络中,弱纽带往往涉及到不同领域、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通过这些纽带,信息和资源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和流动。
1.3 弱纽带的重要性弱纽带在信息传递、职业发展、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弱纽带,个体或组织能够获得新的机会、获取多元化的信息,推动社会网络的弹性和创新。
二、弱纽带在社会学中的应用2.1 弱纽带与信息传播在社交网络中,弱纽带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因为弱纽带连接着不同社交圈层的个体,信息通过这些纽带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传递。
2.2 弱纽带与社会支持研究表明,弱纽带在提供社会支持方面也起到关键作用。
当个体面临问题时,弱纽带往往能够提供不同于强纽带的独特支持,帮助其更好地应对挑战。
2.3 弱纽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在群体行为研究中,弱纽带的存在会影响集体决策和行为。
其多样性使得群体更具创新性,更有可能在复杂问题上找到全新的解决方案。
三、弱纽带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3.1 弱纽带与组织创新组织内外的弱纽带有助于组织获取外部知识和资源,促进组织的创新。
这种跨界性的联系使得组织更具适应性和竞争力。
3.2 弱纽带与职业发展个体的职业发展往往依赖于弱纽带。
通过与不同领域的人建立联系,个体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职业机会,提高职业竞争力。
3.3 弱纽带在组织文化中的作用在组织文化研究中,弱纽带也被认为是促进组织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因素。
结构洞和弱连接

结构洞和弱连接结构洞和弱连接000结构洞在我们所认识的人中,有两种现象。
第一种,和他们所谈论的内容,发现和另外某些人也谈过,他们认识的人,同时也是自己的朋友,罗纳德称此为重复关系人(当若干关系人都介绍给你同样的人,提供给你同样的信息,他们就成为重复关系人)。
第二种,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信息,通过他们,总是能认识更多的人,于是称之为非重复关系人。
“非重复人被隔离开来,简单地说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说,一个人拥有的关系对另一个人而言具有排他性。
”则他们之间就存在结构洞。
与我们有直接联系的关系人称为初级关系人,通过他们,我们间接联系的关系人则称为次级关系人。
在建立关系网络时,我们大可不必将每一个人都摆到初级关系人的地位,那样我们维持这个关系网络所付出的成本太高,我们可以通过少量的初级关系人,与次级关系人的保持利益联系。
研究结构洞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化每个人人际关系网络的收益,通过打造和占有结构洞,做一个“渔翁”,来使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规模和质量发挥到极致。
关于结构洞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人总是信任特定的人,并依赖于特定的人产生交换。
因此,当两方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时,与双方关系都很密切的第三个人就占据了一个结构洞。
而在类似于亲属关系的强关系中,或者具有相同人际关系的两个等位关系中,很难产生结构洞。
举一个例子。
Steven刚刚买了一套房子,他尝试着向银行接待付款。
可是当地的四家银行都拒绝了他的借贷请求。
无奈之下,他亲自拜访各家银行行长,对他们说,如果对方愿意借贷1/4的款项,那么另外三家银行将愿意借贷剩余的3/4款项。
最终当地的四家银行都答应了Steven借贷请求。
这就是一个利用结构洞达成协议的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Steven找到了一个结构洞,他创造了与四家银行的口头虚拟协议,以此为信息,要求落实借贷,最终获得了成功,但如果这四家银行之间是强关系,或许这种巧妙的机会就不会存在了。
关于结构洞你需要知道1.在结构洞中牵线搭桥的人更有创造力,更富于组织适应性,他们在组织践行新思想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他们占据着这个组织的“思维高地”,能给组织不同部门的人——那些被结构洞区隔开了的人——施加影响。
格兰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

格兰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嘿,朋友!你知道格兰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吗?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弱关系。
你就想啊,平日里跟你关系特铁、成天混在一起的那些朋友,这算强关系。
而那种偶尔见个面、聊几句,或者只是在朋友圈点个赞的,就是弱关系啦。
你可能会想,这弱关系能有啥力量?那力量可大了去啦!好比你找工作,身边的铁哥们可能跟你在一个圈子,知道的机会差不多。
但那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在别的行业混得风生水起,他那随便一句话,说不定就能给你指条全新的路,让你发现一个以前从没留意过的好工作。
再比如,你想创业,强关系的朋友可能想法跟你差不多,能给的建议有限。
可弱关系里的某个人,因为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经验,也许就能给你一个让你眼前一亮的点子,让你的创业路走得更顺。
这就好像是在森林里找果子。
你总在熟悉的那几棵树上摘,能摘到的也就那么多。
但弱关系就像是带你走进陌生地方的向导,让你发现更多以前不知道的果树,收获满满。
有人可能会说,弱关系不熟悉,靠不住啊!这可就错啦。
弱关系虽然不像强关系那么亲密,但正是因为不那么熟悉,才没有思维的局限,能带来更多新的可能。
你看那些成功的人,很多时候不是靠身边的几个好友,而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弱关系帮了大忙。
比如说,某个科学家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跟一个不太熟的同行交流,结果得到了关键的启发,解决了困扰很久的难题。
咱们在生活中,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弱关系。
多去参加一些活动,认识不同的人,别觉得没啥用。
说不定哪天,其中的某个人就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呢!总之,格兰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告诉我们,要重视那些不常联系、不太熟悉的人,他们可能就是你人生中的宝藏。
别把自己局限在小小的强关系圈子里,勇敢地去拓展弱关系,让人生有更多的可能和惊喜。
朋友,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介绍弱联系的书 -回复

介绍弱联系的书-回复以下是一些介绍弱联系概念的书籍:1.《弱联系的力量:社会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与成功》(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Theory of Network Effectiveness)- 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
这是最早提出弱联系理论的经典著作,书中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弱联系在求职、信息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超级连接器:如何利用人际关系网络实现职业成功》(Superconnect: How to Use the Power of Connection to Turbocharge Your Career)- 西蒙·辛格(Samantha Collins)和朱利安·斯蒂尔(Julian Steer)。
这本书介绍了如何建立和利用包括弱联系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网络,以实现职业成功。
3.《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The爆发:How to Predict and Profit from Trends)- 吉拉德·黎凡特(Geraldine Laybourne)和马修·萨伊尔(Matthew Searle)。
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预测和利用趋势,但它也讨论了弱联系在发现和传播新思想、机会和信息方面的作用。
4.《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林南(Lin Nan)。
这本书探讨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其在社会网络中的作用,其中包括弱联系如何促进信息和资源的流动。
这些书籍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弱联系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和策略,帮助读者建立和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Twitter类的微博网站是以信息作为虚线,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弱联系”,通过信息建立联系,这种方式可以让信息传递得更加快捷和广泛。从这点我们不难看出,“强联系”的主体是人,加强的是人与人间的关系,而“弱联系”的主体则是信息,加强的是信息间的交流和传递。如果更深入一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信息作为一种媒介,那些对某些信息有共同兴趣喜好的用户,通过信息这个媒介联系起来,并逐渐形成一个特定圈子,那么社会化网络就能真正搭建起来。
这个“充当信息桥的必定是弱关系”的断言,就是对欧美社会学界的社会网分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弱联系力量”假设。这种假设充分考虑到强联系多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间发展起来,而弱联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2] 。个体间一旦建立起强联系,便意味着其朋友圈子的重叠程度较大,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群体内部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的相似性较高,因此通过强联系获得的信息的重复性很高。弱联系更多的发生在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弱联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联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结构与阶层的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这就是“弱联系的力量”[3] 。
弱联系
弱联系(weak ties)是指人们由于交流和接触产生、联系较弱的人际交往纽带,表现为:互动次数少、感情较弱、亲密程度低、互惠交换少而窄。弱联系在社会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同社会集群之间传递信息的有效桥梁。
1强联系与弱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沟通互动的频率来看,可以简单划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weak tie
强联系最可能产生于个人与核心家庭成员、挚友、工作搭档、事业合作伙伴和主要客户之间,表现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较多的互动机会。
与强联系相反,弱联系范围更为广泛。与同学、朋友、亲友、邻居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甚至曾经的强联系也会因为沟通、互动机会的减少而沦为弱联系,主要是由于个人的时间、经验和沟通机会造成的。
互联网提供了让原本素不相识、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都很遥远的陌生人互相结识和交谈的机会,非常适合“弱联系”的建立和增长,对于强化整个社会的信息共享精神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应进一步挖掘网络社交在信息分享上的潜力,通过强化网络诚信等手段积极为各种网络“弱联系”的建立创造条件,并对那些有利于帮助网民开展网络社交、构建各种新的社会联系的网络平台、网络工具,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支持。
Mark Granovetter
格兰诺维特描述弱连接的论文《弱联系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问世之后,被当年的《美国社会学评论》拒之门外而无人问津,直到多年之后才得到认可,之后还并被公认为现代社会学最有影响的论文之一。
格兰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构成了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即“强联系” (Strong Ties)现象;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中还存在另外一类更为广泛亦更为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一个被人无意间被人提到或者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的一个人。他把这种关系定义为“弱联系”(Weak Ties)。
弱联系的信息传递
相反,弱联系则较能够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讯息,使得网络中的成员能够增加修正原先观点的机会,即联合其它网络位置的人来减,沟通相对较少,信息提供者对当事人的信息往往了解的并不是很全面,提供者对当事人只是有某种能力上的模糊印象,所以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对当事人能力的评估是基于正向基础之上或者是“粗加工”。
2. “弱联系”是合伙创业的最佳选择
从弱联系那里获得想法,乃至于与弱联系合伙创业,有利于提高一个公司的创新能力。社会学家马丁·吕夫(Martin Ruef)问卷调查了766个在美国西部某个大学(其实是斯坦福大学)获得MBA学位且至少尝试过自己创业的“企业家”,试图从中发现弱联系和创新的关系。吕夫统计了这些MBA们所创办公司的人员构成和信息来源,并且使用各种办法评估这些公司的创新能力。
4弱联系的应用
1. 从“弱联系”中可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强联系关系通常代表着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形态上较亲密,因此,透过强联系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于具有相似的态度,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它观点的融合,故认为在组织中强联系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机会的管道。越是关系紧密的朋友,提供信息的广度越小。而在友人之间,情况却恰恰相反,往往因为太过熟悉,在提供信息之前,就会主观地将一些自己判读为不合适的信息屏蔽掉,造成接收者信息缺失。
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
弱连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4年提出。格兰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这是一种“强连接” (Strong Ties)现象;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一个被人无意间被人提到或者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的一个人……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连接”(Weak Ties)。
研究发现: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然不如“强连接”那样坚固(金字塔),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事实上,在信息的扩散传播方面,弱连接起着同样的作用。一个人的亲朋好友圈子里的人可能相互认识,因此,在这样圈子中,他人提供的交流信息总是冗余。比如,我从这个朋友或亲戚听到的,可能早已经在另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而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交谈过此话题。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3. 弱联系的集大成者:社交网络
作为一种普及范围极广的网络应用,网络社交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分享功能。传统社会中,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自己交往密切的亲人、朋友、同事,彼此之间互动频繁,因此他们相互间拥有和分享的信息、知识等是经常重复的;与之相对应的,通过那些更为广泛和浅层的社会关系,我们可能更容易获得此前陌生的信息。这些关系被社会学家称之为“弱联系”。有研究表明,“弱联系”是不同社交人群之间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数量与质量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信息开放和活跃程度的重要标志。
弱链接在我们与外界交流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得到新的信息,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弱链接的作用。这些弱链接,或是熟人,都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不同地方的人通过弱链接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最亲近的朋友可能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们的生活几乎完全重合。而那些久不见面的人,他们可能掌握了很多你并不了解的情况。只有这些“微弱关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传。弱链接的威力正在于此。
吕夫发现,创业想法来自与家人和朋友这些强联系讨论的,只占38%。而来自与客户和供货商这类商业伙伴这些弱联系讨论的,则高达52%。另有人则是受媒体或专家启发。可见好想法来自弱联系这个定律从创业之初就管用。
虽是如此,大部分创业团队仍然由家人和朋友构成。强联系团队和弱联系团队的数目对比差不多是5:3。而吕夫使用一个创新评估模型发现,弱联系团队的创新能力差不多是强联系团队的1.18倍。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团队成员在此之前从来不认识,那么这个团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更高一点。
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者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型态上较亲密,因此,透过强连接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于具有相似的态度,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它观点的融合,故认为在组织中强连接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机会的管道。
全球著名猎头费洛迪认为,最好的“弱联系人”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首先弱联系人是职业的,而不是社会化的联系人,只有这样他们给你提供的信息才可能是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其次。这些弱联系人的“联系链条”非常短,这意味着他们要么认识你,要么认识你的某一位熟人,一般来说,从消息提供到接收者之间,关系链不超过两层,一旦超过两层,信息的准确性就开始出现变化。
相对于“强联系”来说,“弱联系”更像是将整个社会串联起来的虚线。它并不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而是通过信息来把人联系起来。与“强联系”的实线相比,尽管“弱联系”的虚线没有实线明朗,但虚线的广泛度远在实线之上。SNS以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作为实线,把人与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社会网络,建立起一个熟人的“强联系”。这种“强联系”可以方便的让用户知道自己的好友最近在干些什么,但是相对起来比较封闭,信息传播速度也比较缓慢,传播的范围也不会太广。毕竟许多SNS网站用户只限于把自己圈子内的好友加进去,在信息的量上难以得到保证。
根据150定律,每个人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维持在150个左右,其中强联系约30个,弱联系约120个。
2弱联系理论的发现
弱联系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3年提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他在寻访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以反映社会网络的研究中发现,紧密的朋友反倒没有那些平时很少联系或不怎么熟悉的人更能够发挥作用。事实上,紧密的朋友基本帮不上忙,真正能介绍到工作的往往是陌生人。
格兰诺维特认为,在探究一些网络现象时,使用弱联系(Weak Ties)的概念比使用强联系(Strong Ties)的概念来得重要。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往往不是“强联系”,而是“弱联系”。“弱联系”虽然不如“强联系”那样坚固(金字塔),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就像在著名的六度分隔实验中,正是层层叠加的弱联系将世界上原本毫不相关的人联系到了一起。
3弱联系的力量
由于弱联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其分布范围较广,因此它比强联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同时,格兰诺维特提出了测量关系强度的四个维度:互动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感情力量(感情较深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他还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判断方法,即朋友圈子的重叠(overlap)程度。当两个人没有关系时,他们的朋友圈子重叠程度最小;关系强时,重叠程度最大[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