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诊疗规范、项目【精】

合集下载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为加强我院临床各科室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我院临床各科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临床各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妇科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熏蒸、穴位注射、足浴1、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是用中药材捣碎用纱布包扎,外敷腹部或切口等患处,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机体恢复和切口愈合,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特点;主要治疗疾病:盆腔炎、输卵管堵塞、宫外孕、切口愈合不良、痛经、月经不调;2、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门纳药法;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即中药可通过直肠粘膜静脉丛的吸收使盆腔血循环得到改善,促使增生粘连的结缔组织软化、清除局部充血水肿、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达到消除炎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肠壁的吸收,可利用肠壁的半透膜的渗透性被迅速吸收,而引起全身的治疗作用,特别对临近的器官如盆腔、腹腔等作用更为显著;操纵简单、安全,患者痛苦少,而且中药灌肠方法简便,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主要治疗疾病:慢性盆腔炎、腹膜炎、盆腔淤血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产后发热、大便秘结;3、熏洗法是将药物煎煮后先用蒸汽熏疗,再用药液淋洗浸润全身或局部患处;熏洗法操作简便、适用面广、取材容易、药简效捷、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主要治疗疾病: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外阴炎、前庭大腺炎等妇科疾病,带下量多、小便淋痛、子宫脱垂合并感染以及需要保健的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产后保健;4、针灸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治疗范围广、收效快、疗效高、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5、耳穴是刺激耳甲廓、耳甲腔等处,有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以及内脏功能的作用;主要治疗疾病:痛经、产后腹痛、妊娠剧吐;6、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即水针疗法;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将绝不含任何激素药液注入相应穴位内,以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作用,从而快速彻底达到治疗目的;主要治疗疾病:慢性盆腔炎、腹膜炎、盆腔淤血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产后发热、大便秘结;6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治疗疾病:痛经、产后腹痛、妇产科术后腹痛、不孕症、癥瘕、妊娠剧吐;儿科小儿推拿、小儿针刺、小儿灸疗、贴敷治疗、中药熏洗、雾化吸入、罐疗、药浴等中药特色服务项目;1、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可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减少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增强孩子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预防病毒侵蚀和滋生,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主要适应症:泄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喘、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2、小儿针刺、小儿灸疗它是用各种针具或灸火的热力刺激人体的穴位,达到治疗疾病、强身保健目的的方法;小儿具有肌肤娇嫩,脏器清灵的特点,对经络腧穴刺激比较敏感;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小儿针灸适应症: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多动症、遗尿、尿频、脱肛、咳喘、腹痛、小儿面瘫面神经炎、脑性瘫痪、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臂丛神经损伤、腓/胫神经损伤等周围神经损伤、脑发育不全、语言障碍等;3、贴敷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指对小儿进行药物贴敷,增加小儿身体抗病能力,防病治病;疗效确切,无创无痛;小儿贴敷治疗适应症:小儿腹泻、腹痛,小儿肺炎,小儿遗尿,小儿肛肠疾病等;4、中药熏洗治疗疗法又叫蒸汽治疗疗法、汽浴治疗疗法、中药雾化透皮治疗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治疗疗法;小儿中药熏洗治疗疗法适应症:小儿肛肠疾病、小儿泄泻、小儿蛲虫病、小儿脑性瘫痪性疾病、小儿鼻炎、小儿肺炎、小儿支气管炎等;5、雾化吸入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再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的目的;小儿雾化吸入法适应症:小儿肺内感染、小儿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6、小儿罐疗具有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疏经通络、调和气血等作用;小儿罐疗适应症:根据所选部位及经络的不同,可以治疗多系统疾病;7、药浴是以“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依据,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儿科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浴适应症:伤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扭伤、风疹、麻疹、痘疹透发不畅、小儿麻痹后遗症、皮肤湿疹、体癣、头癣、瘙痒等;皮肤科药浴、擦药、湿敷、熏蒸、腧穴治疗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眼科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穴位贴敷、局部按摩等中医眼科特色治疗;耳鼻喉科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疗法、灸法、放血疗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穴治疗、按摩导引等中医特色技术;骨伤科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等医疗项目;针刀疗法,手术、理疗等治疗技术;针灸科针刺包括毫针、电针、三棱针、皮肤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火罐、走罐等、头皮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服务技术;推拿科推拿手法、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等特色服务项目;腿疗、药浴、熏蒸、罐疗、针灸、刮痧、穴位注射等服务项目;急诊科常见急诊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内科中药外敷、针刺、灸疗、拔罐、穴位贴附、中药灌肠、耳穴治疗、穴位注射、推拿、足底按压、湿敷、理疗等特色服务项目,积极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等,并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外科贴敷、箍围、切开、引流药捻、扩创、导管等、垫棉、熏洗、灌肠、挂线、熏洗、涂擦、针灸、耳穴疗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技术;康复科疾病诊断与康复评定,包括疾病的中西医诊断、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存质量评定、手功能评定、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等;并开展针法、灸法、练功、传统手法、物理疗法等;肛肠科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开展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等中医特色手术项目;。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是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丰富的中医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以其独特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选择。

首先,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是基于中医理论的独特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中医诊疗项目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调理气血的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与西医药物直接作用于疾病不同,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主张从整体上来补充调理身体,以提升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其次,中医特色诊疗项目能够全面维护人体的健康。

中医理论强调人体内外的相互联系,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

因此,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具体的疾病治疗,而是综合考虑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针对患者的体质、病史等综合因素,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可以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全面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另外,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强调了病因与病机的辨识。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离不开环境、生活方式、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在治疗过程中注重了对患者病因和病机的辨识。

通过准确地辨识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中医医生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中医特色诊疗项目还注重了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调理。

中医理论认为,身体的健康不仅仅依赖于医生的治疗,患者自身的调理和管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医特色诊疗项目鼓励患者参与疾病的治疗过程,给予患者一些特定的养生方法和保健建议,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保持良好的体质和健康状态。

总之,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是中医医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基础,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不仅重视了阴阳调和、气血调理等中医理论的基本要素,而且注重了个体化治疗、全面健康维护、病因诊断和调理等方面。

心内科中医特色诊疗

心内科中医特色诊疗

心内科中医特色诊疗心病科开展的优势病种的主要中医药特色疗法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疗法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真心痛危及生命。

《内经》最早描述胸痹的临床表现:《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主要治疗法则: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

主要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

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治疗方法已十分丰富。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等,至今沿用不衰,并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

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等疾病。

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证内容辨证论治。

胸痹的临床一般分为6型: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心血瘀阻、心阴亏损、心阳不振。

在辨证使用中草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可明显增强临床治疗疗效。

一、依据辨证分型,选取穴位1、寒凝心脉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多因气候与骤冷或聚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胸沉紧或促。

选穴: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配穴:关元,或加大椎2、气滞心胸: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选穴: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配穴:配膈腧,或加血海3、痰浊闭阻: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谈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医科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医学科目,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发展中医科特色诊疗,在此,我们将探讨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科的临床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中医诊断规范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基石,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和病机。

为了规范中医诊断,以下是一些基本原则:1. 患者信息的收集与记录: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病史等信息,并准确记录,以便后续诊断与治疗。

2. 四诊合参:四诊分别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其中望、闻、切为客观诊察方法,而问是主观诊察方法。

医生需综合利用四诊方法,辨别病情。

3. 病机分析与辨证施治:根据四诊结果,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疾病的病机,并制定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案。

二、中医治疗规范中医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兼顾针灸、推拿、按摩等辅助疗法。

在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中,以下是一些治疗规范的原则:1. 中药选择合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机,医生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中药方剂。

该方剂应符合中医理论,遵循药物组方的基本原则。

2. 针灸操作规范: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医生操作规范、技术熟练。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应注意穴位的准确定位和刺激方法的正确使用。

3. 推拿按摩技巧熟练: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的常用辅助疗法,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推拿按摩手法,并结合病情进行综合运用。

三、中医康复规范中医康复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理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旨在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以下是一些中医康复规范的原则:1. 康复目标明确:医生与患者需明确共同确定的康复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2. 康复措施合理:根据患者的康复目标和具体病情,采用中医康复的相关手段进行康复治疗。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摘要本文介绍了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重要性及其相关内容。

传统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诊疗方法和理论体系。

遵循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可以提高诊疗效果,保护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引言传统中医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中医的诊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

正因为如此,保护和规范传统中医的诊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旨在准确、科学地进行中医诊疗,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重要性遵循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有助于规范中医的诊疗方法,确保其能够准确传承。

2.2 提高诊疗效果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不仅可以保护中医文化,还可以提高诊疗的效果。

通过规范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2.3 发挥中医的优势中医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有助于发挥中医的优势,运用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内容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包括以下内容:3.1 诊断方法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对中医的诊断方法进行了规范,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

遵循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诊断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3.2 治疗方法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规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遵循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3.3 注意事项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还包括一些注意事项,如对特殊人群的诊疗要求、卫生操作规范等。

遵循这些注意事项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及诊疗的科学性。

4. 结论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的重要举措。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一、引言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是中医学中独特的诊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规范的指导,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影响了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为了规范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效果,制定了以下操作规范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范方案适用于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包括经络穴位诊疗、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

三、操作规范1.器械与场所准备(1)确保使用的针灸针、推拿仪器等器械洁净无损,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2)保证诊疗场所安全、环境舒适,准备必要的灯光、温度和音乐等。

(3)提供适当的诊疗床椅,以便患者就诊时能够舒适地躺卧或坐姿。

2.問診與初診(1)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病史、症状及不适情况。

(2)依据中医问诊四诊合参的原则,进行舌诊、脉诊、面诊和问诊。

(3)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或技术。

3.穴位定位与针灸操作(1)准确找寻经络穴位并进行标记,确保穴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按照穴位刺激方法的要求,采用适当的刺激手法和角度进行针刺。

(3)遵循针灸操作规范,确认针刺深度和力度,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留针时间和取针方式。

4.推拿操作(1)了解推拿的基本手法和操作要点,保证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推拿手法和力度,保证患者的舒适感。

(3)结合推拿操作,配合针灸、热敷等其他治疗手段,提高疗效。

5.中药熏蒸操作(1)准备好中药材料,确保其质量和新鲜度,避免患者对中药过敏或中毒。

(2)了解中药熏蒸的操作步骤和要点,选择合适的熏蒸器具和熏蒸时间。

(3)在操作中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熏蒸过程中出现烫伤或中毒的情况。

(4)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和熏蒸方法。

四、质量控制(1)操作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中医学知识和技能,持有相关的医师资格证书。

(2)定期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规范意识。

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规范1. 引言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是中医临床中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规范操作,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制定本操作规范。

2. 定义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指的是中医药领域中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针灸、中药煎煮、推拿按摩等。

3. 操作规范为确保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安全有效实施,以下操作规范应被遵循:3.1 资质要求执行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中医临床经验和资质,包括相关职业证书和执业许可。

3.2 鉴别与评估在应用特色诊疗手段前,医务人员应进行患者的综合鉴别与评估,包括患者病情分析、体质辨识等,确保手段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3.3 操作环境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操作应在干净、整洁、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所有使用的器具和设备应符合卫生标准,并做好消毒工作。

3.4 操作流程针对不同的诊疗手段,应建立相应的操作流程,明确每个步骤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操作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3.5 安全措施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医务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6 监测与评估对于应用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根据患者反馈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4. 结论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规范的制定和遵守,是确保中医临床安全和质量的关键环节。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注:本文档为操作规范,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是指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具有独特疗效和特色技术的治疗手段。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广泛运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科研机构,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并探讨其对患者的疗效和临床应用。

一、针灸针灸作为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的代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原理是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疗效显著,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具有独特的疗效,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和美容领域。

二、中草药汤剂中草药汤剂作为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种中草药的组合,通过煎煮制成汤剂,对患者进行内服治疗。

中草药汤剂具有较好的疗效和稳定性,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对于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利用手法按摩人体的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舒筋活络、健脾理气等功效的一种疗法。

中医按摩疗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减轻疼痛和疲劳感,对于一些常见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中医膏方中医膏方是指采用多种中草药制成的外用膏剂,用于局部治疗一些皮肤病和创伤。

中医膏方以其草本植物的成分,具有抗炎、抑菌、止痛等作用,对于皮肤炎症、烫伤、冻疮等有很好的疗效。

五、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习惯、生活规律和心理状态等,保持人体的平衡状态,避免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保持心身的平衡,具有预防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在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并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男科不育症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男科不育症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不育症不育症是指夫妻间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而2年以上未孕育者。

不育症患者约占生育人口的10%~15%,而男女双方各占50%左右。

导致男子不育的因素通常有精子生成障碍、精子成熟障碍和精子输出障碍几类。

除精子自身质量方面的原因外,它如阳痿、早泄、不射精、先天性输精管道畸形等亦是常见的原因。

本节主要讨论精子质量方面的疾病。

【诊断】1.婚后夫妻同居,性生活正常,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2年以上未孕而基本排除女方因素者。

2.经检查未发现生殖器官畸形或缺如、染色体异常、睾丸生殖基因缺陷等先天性疾患。

3.精液常规分析提示精子存在密度过低、活力低下、存活率下降、畸形率上升,以及精液质地改变(液化时间延长、白细胞或脓细胞过多、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等),或出现抗精子抗体等免疫学方面的改变。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肾精亏乏精液清冷,精子量少,形体消瘦,面色黛黑,腰酸膝软,阳痿滑精,夜尿频多,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益肾添精,续嗣助育。

方药举例:添精续嗣丸加减。

人参IOg,鹿角胶(惮化)15g,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肉欢蓉各IOg,熟地黄15g,巴戟天12g,五味子5g。

2.脾肾两虚精少、精弱所致不育。

神疲乏力,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纳谷不佳,面色少华,舌偏红,苔少,脉细数或细。

治法:滋肾补脾,添精助育。

方药举例:聚精汤。

熟地黄15g,枸杞子、何首乌各12g,紫河车IOg,仙灵脾15g,沙苑子、茯苓、黄精各IOg,太子参12g。

加减:以精子数量少为主者,宜重用滋填补阴之品;表现为精子活动力弱者,则以温补益气之药;精液液化不良者,取酸甘化阴合化痰散结之法;精子畸形率高、精液中混杂脓细胞者,则从湿热下扰求治。

3.湿热扰精精子活动力弱,存活率低,精液中脓细胞增多,小便余沥不爽,腰舐酸痛,阴部潮湿,苔薄腻,脉濡数。

治法:益肾泄浊,保精助育。

方药举例:保精丹。

草薜、菟丝子各IOg,乌药、益智仁各9g,石菖蒲3g,泽泻、车前子(包煎)各10g,茯苓12g,黄柏5g,甘草3go4.瘀血阻滞精子数少,活动力弱,畸形率高,精索静脉曲张,睾丸坠胀不适,时或牵掣大腿根部、少腹及会阴部,久立、远行后诸症加重,舌暗红,苔薄,脉涩。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针灸作为我国古老的保健疗法,已有两千多年运用经验,因其显著的疗效,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接受。

它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医疗保健作用。

疏经通络、调温和血、行气散结、消炎镇痛。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中风偏瘫、面瘫、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等神经科病症;头痛、眩晕、鼻炎、呃逆、失眠、肥胖症等常见病症。

电针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是能代替人作较长期的持续运针,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

同毫针针:刺疏经通络、调温和血、行气散结、消炎镇痛。

同毫针针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中风偏瘫、面瘫、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等神经科病症;头痛、眩晕、鼻炎、呃逆、失眠、肥胖症等常见病症。

推拿是一种中医自然疗法、物理疗法。

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俞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舒经通络、调温和血、缓解疲劳、扶伤镇痛。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中风后遗症、创伤肢体恢复、慢性疲劳、健康人群防病保健等。

拔罐是一种以杯罐作为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它能够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引导营卫之气运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缓解疲劳、增强体质。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慢性疲劳综合症、亚健康状态及健康人群的防病保健。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艾灸艾灸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禁忌症1、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件的穴位,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柱直接灸。

孕妇少腹部禁灸。

2、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元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蹈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灶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 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 ,上置艾柱,点燃施灸。

当艾灶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看。

整理床单,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中医特色诊疗指南

中医特色诊疗指南

中医特色诊疗指南1. 中医特色诊疗概述中医特色诊疗是中医传统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其主要特点包括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调理阴阳平衡、强调整体观念等。

中医特色诊疗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调的表现,因此治疗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2. 中医特色诊疗方法2.1 辨证论治中医特色诊疗中的核心方法是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表现来确定病因病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施治和辨证施药两个方面,通过辨证来确定针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2.2 个体化治疗中医特色诊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即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病人的体质、疾病类型、病程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3 调理阴阳平衡中医特色诊疗认为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此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阴阳平衡。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病人的阴阳平衡,恢复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2.4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特色诊疗强调整体观念,即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调的表现。

因此,治疗过程中会综合考虑病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并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疾病。

3. 中医特色诊疗指南的实施中医特色诊疗指南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的疾病情况和病人个体差异。

医务人员应遵循指南提供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和调理。

4. 中医特色诊疗的优势与局限性4.1 优势- 考虑全面:中医特色诊疗注重综合分析病人的多个方面,包括症状、体质、环境等,以全面治疗疾病。

- 个性化治疗:中医特色诊疗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强调预防:中医特色诊疗强调疾病的预防,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4.2 局限性- 证据不足:由于中医特色诊疗方法的复杂性和个体化,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支持相对不足。

中医诊疗规范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精)

中医诊疗规范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精)

中医诊疗规范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精)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本病是以肩长期固定疼痛, 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其发病主要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

日久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

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

又称:五肩,冻结肩,漏肩风,肩痹。

【临床表现】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 多数为慢性发作, 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 或刀割样痛, 且呈持续性, 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 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 (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诊断要点】中医诊断:1、风寒湿证:肩部窜痛, 遇风寒痛增, 得温痛缓, 畏风恶寒; 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证:肩部肿痛,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 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 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2、西医诊断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

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性压痛,日久可见肩部肌肉萎缩。

2、 X 线摄片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推拿疗法:治疗目的: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加速渗出物吸收,促进病变组织修复,缓解局部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二、中药辨证施治三、其他疗法1、小针刀:针刀疗法、带刃针疗法、铍针疗法、钩活术疗法等2、传统针灸仪器: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多功能艾灸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治疗。

内分泌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内分泌科中医特色诊疗项目

目录一、针刺疗法二、灸法三、耳穴压豆四、中药熏洗五、中药灌肠六、中药坐浴七、中药敷贴八、推拿疗法一、针刺疗法:概述:针刺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穴位注射等。

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通过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整,一方面可提高机体的防卫、抗病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针刺实现对其他器官功能调节的途径之一。

针刺对内分泌系统的调整,一般认为主要是通过下丘脑一垂体系统完成的,同时也可通过各内分泌腺之间的反馈作用来实现。

操作方法:包括基本手法、辅助手法、补泻手法。

选穴方法:直接观察法、压痛点探查法,压籽法。

常用处方:①体针选穴:主穴:脾俞、膈俞、足三里。

配穴:多饮烦渴加肺俞、意舍、承浆;多食易饥、便秘加胃俞、丰隆;多尿、腰疼、耳鸣加肾俞、关元、复溜;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腹泻加胃俞、三阴交、阴陵泉等。

针刺方法以针刺得气为指标。

当患者对针刺有较强反应时,则留针15 分钟,出针前重复运针一次再指压。

胰俞为治疗上、中、下三消经验穴。

针刺方法为补泻兼施,留针20~30 分钟,隔日 1 次,10 次为一疗程。

尿糖阳性者,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合并高血压脑病者,取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并发坏疽者,取曲池、足三里、八风、三阴交;有视网膜病者,取承泣、四白、巨髎、三阴交、足三里、内庭;局部坏疽,创口经久不愈,取关元、气海、足三里、肾俞、脾俞等,用灸法。

 ②耳针选穴常用处方:主穴为胰、胆、肝、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

配穴为三焦、渴点、饥点。

根据主证及辨证分型,每次选穴5~6 个。

针法:捻转法运针 1 分钟,留针1~2 小时,留针期间每30 分钟行针 1 次。

隔日 1 次,两耳交替,10 次为 1 疗程。

耳针常用穴为内分泌。

多饮加肺、渴点;多食加胃;多尿加肾、膀胱。

中等刺激,留针15分,也可埋针。

隔两天换1次。

③穴位注射疗法取双血海、曲池,用盐酸苯海拉明50mg/mL、维生素B1 50mg/2mL、注射用水5mL,每穴注药2mL。

常用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纳不一样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必定的腧穴,以调平和血、疏导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合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0.5 %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需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地点,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合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废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陋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合用于人体大多数腧穴。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合用于肌肉较浅陋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合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依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体质:身体瘦小,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必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医师诊疗行为规范

中医医师诊疗行为规范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医师诊疗行为规范为加强医师临床医疗行为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根据国家卫生部医师行为规范要求,结合我科实际,对我科各级医师的诊疗行为规范如下:一、通用规范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各级医师认真履行规定的职责,尽职尽责为病人服务,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方便病人就医。

2、关心、爱护、尊重病人,不泄露病人的隐私,自觉维护病人的合法权利。

3、严格依法执业,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范,积极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

4、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及时抢救急、危重病人。

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各负其责,把好医疗服务质量关,做到及时准确地记录病历等医疗文件。

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5、使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

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6、临床诊治过程中,认真落实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辩证使用中药饮片,合理应用中成药,积极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

7、在避免对病人产生不利后果的前提下,如实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

未经医院批准并征得病人或者家属同意,不对病人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

8、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病人涉嫌伤害以及非正常死亡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实事求是地出具医学证明文件。

9、遵守医师职业道德,不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病人财物或者牟取其它不正当利益。

二、门诊医师诊疗行为规范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和会诊制度。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望闻问切全面,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辩证用药,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①建议专科就诊;②请上级医师诊治;③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①收住院;②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精)

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精)
5.接收进修人员
建设周期内平均每年接收进修人员不少于2名
6.对口协作
建设周期内至少与1个以上专业相关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
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单位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并有较密
切的协作关系,取得较好的成效
、基础管理
项目
项目要求
1.质量管理
1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2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质量管理与费用控制措施
4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熟悉本专业国外进展和现代医学信息技 术;能把握学科前沿动态,领导制定专科建设规划;理论研究、 诊疗技术等方面有独特见解,获得同行认可;对本专科的人才 梯队建设有思路、有措施
4.专科学术继承人
1年龄:一般为50岁以下
2资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3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有扎实的中医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
逐年增加,年增长比例不低于5%
2.平均门诊人次
费用
不高于本区域同级医院同一病种平均门诊费用
3.出院病人数
逐年增加,年增长比例不低于5%
4.病床使用率
达到90%以上
5.平均住院日
低于省内同级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同专业科室的平均水平
6.平均住院人次
费用
不高于本区域同级医院同一病种平均住院费用
7•收治病种
4诊疗规范研究制定本专科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规范应用本专科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定期对主要病种和重点病种的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及时修订优化诊疗方案9
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
、基础条件
项目
项目要求
1.床位数
专科床位数不低于30张,专病床位数不低于15张,或者高于医
(专病)项目单位进修,每年不少于1人,每人进修时间不少于6个院的要求

中医骨伤科诊疗规范

中医骨伤科诊疗规范

中医骨伤科诊疗规范小夹板固定术【适应证】1. 四肢闭合性骨折,但骨折不稳定型者,应配合应用皮牵引或骨牵引。

2. 四肢开放性骨折已进行内固定者,如股骨髓内针固定后。

【注意事项】1. 所选择夹板长短、宽窄应当合适。

太宽不能固定牢靠,太窄容易引起皮肤坏死。

夹板应占肢体周径五分之四。

2. 应合理放置固定垫,并且位置要准确。

3. 应用夹板前应准确判断病人神经、血管等损伤情况,以利于观察。

4. 缚带要松紧合适,要求缚后所打的结可以上下移动1厘米。

5. 有计划指导病人作功能锻炼,并嘱病人随时复诊。

石膏绷带固定【包扎前准备】1. 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色笔。

2.患者的准备:(1)向病者及家属交待包扎注意事项及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用肥皂水洗净患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固定时注意事项】1. 先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用器械固定或专人扶持,并保持该位置直至石膏包扎完毕、硬化定型为止。

扶持石膏时应用手掌,禁用手指。

2. 缠绕石膏时要按一定方向沿肢体表面滚动,切忌用力抽拉绷带,并随时用手抹平,使各层相互粘合。

3. 在关节部位应用石膏条加厚加固,搬动时要防止石膏折断,过床后要用枕头或沙袋垫平。

4. 石膏包扎后应注明日期及诊断。

5. 石膏未干固以前,注意凸出部勿受压,以免凹陷压迫皮肤,引起压迫性溃疡。

6. 为加速石膏凝固,可在温水中加放少许食盐,天气潮湿可用电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

7. 石膏固定应包括骨折部位的远近端二个关节。

肢体应露出指(趾)端以便于观察。

8. 术后应密切观察,尤其最初六个小时。

如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切开或拆除石膏:(1)肢体明显肿胀或剧痛。

(2)肢体有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

(3)不明原因的高热。

9. 石膏松动、变软失效,应及时更换。

10. 应鼓励患者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固定部位的肌肉应作主动收缩、舒张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三、中药贴敷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

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

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刮痧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中医特色诊疗简介一、针灸(毫针针刺、头针、面针、三棱针、体针、皮肤针等)针灸作为我国古老的保健疗法,已有两千多年运用经验,因其显著的疗效,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接受。

它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医疗保健作用。

作用: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行气散结、消炎镇痛。

适应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中风偏瘫、面瘫、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等神经科病症;头痛、眩晕、鼻炎、呃逆、失眠、肥胖症等常见病症。

二、针灸(电针)电针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是能代替人作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

作用:同毫针针:刺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行气散结、消炎镇痛。

适应症:同毫针针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中风偏瘫、面瘫、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等神经科病症;头痛、眩晕、鼻炎、呃逆、失眠、肥胖症等常见病症。

三、推拿推拿是一种中医自然疗法、物理疗法。

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俞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作用:舒经通络、调和气血、缓解疲劳、扶伤镇痛。

适应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中风后遗症、创伤肢体恢复、慢性疲劳、健康人群防病保健等。

四、拔罐拔罐是一种以杯罐作为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它能够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引导营卫之气运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作用: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缓解疲劳、增强体质。

适应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慢性疲劳综合症、亚健康状态及健康人群的防病保健。

五、艾灸艾灸是运用艾绒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它能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

常灸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防病保健的作用。

作用: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防病保健。

适应范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多种慢性疾病的调治;偏颇体质的调理;健康人群的防病保健等。

六、耳针、耳穴压豆耳针是对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进行针刺,耳穴压豆是采用王不留行子或磁珠等物品剌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作用:疏经通络、调理脏腑适应症:头痛、眩晕、鼻炎、失眠等常见病;各类痛症、过敏性疾病、慢性炎症与各类慢性病。

七、梅花针:梅花针又名皮肤针,或七星针。

梅花针治病主要以经络学说之皮部理论为依据,应用梅花针叩击皮部,通过经络而作用于脏腑,以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达到治病目的。

作用:疏经通络、调和气血适应症:斑秃、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腱炎等各类痛症;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创伤肢体恢复等。

八、穴位注射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结合了穴位刺激和药物作用两种治疗方法,能够对病症发挥双重作用。

它与封闭疗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含激素药物,毒副作用小;与普通肌肉注射相比其优势在于注射部位属于经络腧穴,能够发挥穴位刺激作用。

常用注射药物有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维生素类注射液、神经营养剂类注射液等,适用范围广。

作用: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消炎镇痛;注射药物的药理作用。

适应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肌腱炎、肌肉劳损等各类痛症;中风后遗症、创伤肢体恢复等。

九、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作用: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行气血、营阴阳,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作用。

适应症: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十、刮痧疗法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适合医疗及家庭保健。

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作用: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十一、中药熏洗中药熏蒸疗法又称为中药蒸煮疗法、中药汽浴疗、药透疗法、热雾疗法等。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为"烘雅"。

中药熏蒸是以热药蒸汽为治疗因子的化学、物理综合疗法。

这种方法最早用于临床的自先秦就有记载,后世不乏其术。

到清代,中药熏蒸趋于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药熏蒸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有相应发展,逐渐泛用于休闲保健、康复疗养和临床治疗精神疾病等诸多方面。

作用:疏通腠理,舒经活络,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祛风燥湿,杀虫止痒,舒筋活络,行气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中药熏蒸适应用于精神疾病、类风湿病、腰酸背痛症、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肢体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等疾病治疗。

十二、穴位埋线疗法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等埋入穴位,一方面利用肠线作为异性蛋白埋入穴位可提高机体应激、抗炎能力;同时,肠线在组织中被分解吸收对穴位起到持续刺激作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埋线疗法适应广泛,一般来说,凡能用针刺疗法治疗的疾病,均可应用穴位植入疗法治疗,尤其对疼痛性疾患、功能性疾患、慢性疾病疗效显著。

作用:刺激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适应症:哮喘、胃炎、胃痛、腹泻、遗尿、尿失禁、糖尿病、面瘫、癫痫、腰腿痛、痿证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等。

十三、伏九贴敷疗法中医“冬病夏治,夏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的理论,开展伏九贴敷疗法。

即在每年的夏季和冬季贴敷于相关穴位,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激发经气,促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可以有效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次数,还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伏九贴于夏季三伏(每“伏”第一、二、三天)、冬季三九(每“九”第一、二、三天)进行贴敷,三年为一疗程。

疗效与疗程成正比,贴敷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作用:扶正祛邪,调补阴阳,扶正祛邪,祛风散寒、调和气血、消痰痞、壮筋骨、通经络、祛风湿等全身治疗作用。

适应症: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鼻炎等疾病。

十四、药物离子导入中药离子导入是使用特殊设计的电脉冲波,通过温热和磁场的作用,将高科技工艺提取并精炼成的液体外敷药物,加快有效成份作用到特定穴位上的一种外治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