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3.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3.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1或下弦月。 (2)影:月影。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 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下:顺流而下,前往。 渝州:今重庆一带。
思亮但 念总在 不被从 已两清 。岸溪 的到 高渝 山洲 挡的 住途 ,中 使, 我月
朋月 友影 一映 样在 ,江 陪水 伴之 着中 我, 。像 一 个 好
顺夜在 流里一 而,个 下我秋 。乘高 着气 小爽 船、 ,月 从色 清明 溪朗 驿的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 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 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 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 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 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 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 “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 布》、《行路难》、《蜀道难》、《将 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 等多首。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 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 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 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再见!

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游玩时愉快的心情。

【活动方案】活动一:读诗文1.自由朗读《望洞庭》,将“螺”这个生字读准,记住字形。

2.组内轮流读古诗,正音。

3.用本组喜欢的方式展示,比比哪个组读得准确又响亮。

活动二:明诗意1.默读《望洞庭》,在图中找出“青螺”的位置。

结合插图和下面关键字的意思想想诗的大意:Array①“和”:和谐,融为一体②“镜”③“未”:没有④“遥”:远23.展示质疑。

活动三:悟诗情1.读资料,并联系诗句想想《望洞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刘禹锡,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给后人留下了《乌衣巷》、《西塞山怀古》、《望洞庭》等著名诗篇和《陋室铭》等经典散文。

他的山水诗朴素优美、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情趣,表达了对秀丽山水的热爱和自己游玩时愉快的心情。

2.全班交流,朗读、背诵全诗。

【检测反馈】1.解释带点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未:句意:2.这首诗中前两句把比作。

后两句诗人把比作,比作。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峨眉山月歌》。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李白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活动方案】活动一:读诗文1.自由朗读《峨眉山月歌》,读准生字,记住字形。

2.组内轮流读古诗,正音,注意朗读节奏。

3.用本组喜欢的方式展示朗读。

活动二:明诗意1.默读《峨眉山月歌》,结合下面关键字的意思和插图想想诗的大意。

①“发”:出发②“君”:指人的尊称,这里指友人③“下”:顺江而下2.组内先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相互纠正、补充。

3.展示质疑。

活动三:悟诗情1.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个字体会到诗人的这种情感?3【检测反馈】1.默写《峨眉山月歌》,将字写正确、美观。

峨眉山月歌,。

,。

2.解释带点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3.古诗两首练习试卷

3.古诗两首练习试卷

3.古诗两首
姓名等第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写“寻者”()而来,却只能()而归。

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2.《所见》是()朝诗人()的作品,这是一篇著名的反映()的诗篇。

他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的孩子。

古诗动静结合,牧童先是(),忽然“()”,是因为他“()”。

我们还从诗中“()”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中“吟”字的意思是。

2.诗中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3.诗的最后两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4.出自这首的成语有、
三、我的知识真丰富。

1.松树和()、()合称“岁寒三友”。

请各写一句赞美它们的诗:
,;,;,。

2.诗人贾岛和()都喜欢写诗时字斟句酌,后人有“郊寒岛瘦”之称。

四、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清高鼎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五、在横线上填成语。

1.去年今日此门中, 相映红。

(《题故城南庄》)
2.等闲识得东风面,总是春。

(《春日》)
3.九州生气恃风雷,究可哀。

(《已亥杂诗》)。

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 /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 / 蒌蒿满地芦芽短, / /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 //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开着两三枝鲜艳的桃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开始变暖和。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苇也生出嫩芽,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 字嗣宗(sì zōng),号靖逸, 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 期文学家、诗人。
译文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 应怜屐齿印苍苔, 木鞋底在上面留下我的脚印吧, 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小扣柴扉久不开。 园里的花开得正好,盎然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一枝红杏出墙来。
3、古诗两首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 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 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 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 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 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 一。
根据译文猜一猜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 应怜屐齿印苍苔, 木鞋底在上面留下我的脚印吧, 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小扣柴扉久不开。 园里的花开得正好,盎然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 师父去哪里采药了?)
(在这山里的什么地方?)
三番问答,被诗人精简成二十字,使用了以答句包含 问句的方法,这种“推敲”就不只在一字一句之间了。
• 诗人心境的变化
满怀希望
|
失望
| 一线希望 | 彻底失望
• 小结
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却没 有遇到这件事,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 和诗人对他的仰慕。 和同桌互相进行场景模拟,注意补充 诗人省略掉的内容,并表现出心境的 变化。
所见
(清)袁枚
考考你:
季节?(夏天) 理由? (意欲捕鸣蝉)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考考你:
心情?(愉快) 理由? (歌声振林樾)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3.诗文详解
• 松下问童子
松下: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 远离尘俗,显示隐者的高洁品格。 童子: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 Q:诗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Q:问的是童子,透露了诗题中的哪件事? Q:问的什么内容没写,可能是?
诗人、童子、隐者
不遇 你师父在吗?
• 言师采药去
言:说。 Q:这句话省略了说话的人,是谁?
《所见》
解题:
所见, 所看到的。
Q: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诗人介绍
• 袁枚 (1716-1797)清代诗人、散 文家。字子才,晚年自号随园 主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 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 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 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 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 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 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当世所称“南袁北纪”,就是 指袁枚和时任大学士的纪昀。

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 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 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 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 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 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 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 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 和”可言了。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 人。世称“刘宾客”著有《刘梦得文集》, 代表作有:《陋室铭》《乌衣巷》 《秋词》。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 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 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 多名胜。
洞庭秋月
洞庭夕照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 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 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 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 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 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 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 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 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3古诗两首山行_枫桥夜泊 精选1篇

3古诗两首山行_枫桥夜泊 精选1篇

山行两首的内容分别是《枫桥夜泊》和《登高》。

这两首诗都
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其中《枫桥夜泊》是一首描写夜晚在枫桥
上停留的诗,而《登高》则是一首描写登山的诗。

这两首诗都是杜
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作。

《枫桥夜泊》是一首描写夜晚在枫桥上停留的诗,全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以夜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孤独的人在枫桥上停留的情景。

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满天空。

江边的枫树和渔火交相辉映,与主人公的忧愁形成了鲜明对比。

姑苏城外有一座寒山寺,半夜时
分传来了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登高》是一首描写登山的诗,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以登山为主题,描绘了一个人在高山上行走的情景。


很急,天很高,猿猴在哀嚎。

河水清澈见底,沙滩洁白无瑕。

无数
落叶在空中飘荡着往下落;长长的江水滔滔不绝地向东流去。

作者
用“万里悲秋常作客”来表达自己长期漂泊在外的心情;“百年多
病独登台”则表达了自己年迈体弱、疾病缠身却仍然要攀登高峰的
精神。

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达了作
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3、古诗两首《山行》

3、古诗两首《山行》
岳麓山
爱晚亭
岳麓山
诗人简介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 之,人称“诗圣”。他的 诗豪放、旷达、俊逸。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 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 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 裴延翰所编。《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 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 和杜甫。
练习
•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的意思 是( 因为 )。 •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山间 )所看 深秋时节 到的( )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构 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 )之情。
练习
•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的意思 是( 因为 )。 •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山间 )所看 深秋时节 到的( )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构 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 ) 之情。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停下车来时因为喜欢枫林的晚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被秋打 过的枫 叶

红于:比……红
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 花还要红艳。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山路绵长 山势高缓
远景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飘浮 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
喜爱枫林 难抑惊喜
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点明原因 揭示中心
秋天美丽的景色


山行
(唐)杜牧

语文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原文及赏析

语文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原文及赏析

【原文】1、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①,陰山下。

天似穹廬②,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③牛羊。

①[敕勒(chìlè)川]南北朝時期敕勒族人生活的地方,在今山西、內蒙一帶。

川,平地,原野。

②[穹廬(qiónglú)]古代遊牧民族生活的氈帳。

③[見(xiàn)]同“現”,露出。

2、望廬山瀑布(唐)李白rìzhàoxiānglúshēngzǐyān日照香爐生紫煙,yáo kàn pùbùguàqián chuān遙看瀑布掛前川。

fēi liúzhíxiàsān qiān chǐ飛流直下三千尺,yíshìyín héluòjiǔtiān疑是銀河落九天。

【敕勒歌賞析】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

“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

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

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

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裏。

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

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

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

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二年级第一单元】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敕勒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教学难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师: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量的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师:播放草原图片,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生:很美……很大……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

(板书:敕勒歌)学生齐读课题。

师:小朋友们的声音很洪亮,那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第8页。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提醒“见”的读音)2、独立思考圈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师在巡视过程中分配任务。

(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3、检查生字出示即会认又会写的字:首川会认字:诗笼盖野苍茫会写字:似4、多种形式认读生字5、小组汇报生字:(1)我们小组带着拼音读一遍这些字:首、川、诗都是翘舌音,苍、茫、似是平舌音,请大家跟着我读一遍。

(2)我们小组去拼音读,请大家跟着我读一遍:(3)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言字旁加寺庙的寺就念诗,古诗的诗。

艹字头加仓库的仓还念苍。

竹字头加龙念笼。

单人旁加以前的以就念似,似乎的似。

师:老师补充一下,这首古诗里面有一个多音字,见(见jiàn 见xiàn)小朋友们学的很棒,现在老师带大家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大家喜不喜欢?6.汇报朗读,师生评议。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汇报的非常精彩,为什么人们都说喜欢大草原呢?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一下?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草原,高山,蒙古包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3.、忆生字,指导书写。
4.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5.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左右结构的字:似。
6.指导书写: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
三、总结。
1、背诵古诗。
2、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
【延伸探究】
1、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
主备人:李闪闪课时编号:总课时授课教师:
课题
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学习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批注
活动二
【运用检测】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尺、挂、流、烟,
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字。独体字:尺
左右结构的字:挂、流、烟。
【评价小结】
【课后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生字各写一行。
教学反思: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
教师解疑。
二.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1.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
活动一
【自主探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小学一年级第3课《古诗两首》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第3课《古诗两首》知识点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和七⾔诗等。

四⾔是四个字⼀句,五⾔是五个字⼀句,七⾔是七个字⼀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七⾔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第3课《古诗两⾸》知识点),希望帮助到您。

【《春晓》】 原⽂: 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 春⽇⾥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鸟。

昨天夜⾥风声⾬声⼀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诗,初读似觉平淡⽆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法,⽽在于它的韵味。

整⾸诗的风格就像⾏云流⽔⼀样平易⾃然,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诗⾥,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然⽽⽆韵致,则流于浅薄;若⽆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练习题: ⼀、看拼⾳写汉字 zhīliǎo、ɡǔshī、niǎoshēng、chánɡchù ⼆、默写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看拼⾳写汉字 (知了)(古诗)(鸟声)(长处) ⼆、默写古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原⽂: 村居清代:⾼⿍ 草长莺飞⼆⽉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1、村居:在乡村⾥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杨柳拂堤:像杨柳⼀样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

三上3.古诗两首

三上3.古诗两首

这时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惊喜) 诗人又是怎么做的呢?(弃车而行,融入这无尽的火红) 什么原因使他这样做呢?(爱) (5)霜叶 走在这样的枫树林中,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为什么这枫叶越近深秋,越是这般绚丽?越是秋霜洗礼,越是更显 妖娆姿态? (枫叶比二月花更具生命力,不怕风霜,不畏严寒。 ) 指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读出枫叶的火红,作者感情的热烈。 ) 4.总结全诗,诵诗句背诗文。 (1)诗人在枫林间徜徉,似乎觉得来到了那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 春天,不由得心潮澎湃,爱煞了眼前的枫叶。你能说说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2)小结: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 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3)指导背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 老师这里还有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快来读一读吧。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六、检测完善 1.默写《山行》 。 2.填空: (1)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的意思是 ( ) 。 (2) 《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行走时,所看到 的( )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 、 ( ) 、 ( ) 、 ( ) 、 ( ) 构成的 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之情。 3.用彩笔把诗人描绘的景色画一画。 七、板书设计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八、教后反思(第 次)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 课)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三、初读古诗 1.检查自学,抓字词明诗句。 (1)指名读古诗,正音。 (2)范读古诗,学生标出停顿。交流,自由读古诗,体会诗歌的节 奏。 (3)师生合作朗读古诗。 例 师:远上寒山—— 生:石径斜 2.学生质疑。在这首古诗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一起交 流。 3.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哪 些景物? 板书: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霜叶 4. 再读读古诗,你觉得在哪些地方停顿更好些,试着划一划。 四、品读感悟 1.提示任务:再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寒山、石径?诗 人顺着石径抬头仰望,看到了什么?来到了枫树林,又看到了一幅 怎样的迷人景象呢? 2.自主阅读,感知各种景物在秋日的特点。 3.展示交流: (1)寒山 看图,说说是怎样的山?(寒山)谁来读一读这个词,一起读。 读着寒山一词,你看到了山上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想一想这时是什 么季节?山上的树怎么样?草呢? 为什么称为寒山呢?(深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给人一种 凉意,故称为寒山。 ) (2)石径 通向山顶的那条石径又是怎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 (弯弯曲曲、绵延向上) (3)白云、人家 顺着石径抬头仰望,看到了什么? (悠悠白云缭绕,云雾间隐约有几户人家,似是神仙在人间。 ) 白云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变化多端,具有动态之美) 诗句中的“生” 使山顶有了神秘的动感,使“人家”更具仙居之所。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 (读出山的高峻,石径的曲折。 ) 想象: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出现了几户人居住 的小屋,是一幅多么迷人的景象。 诗人上山是为了寻访山上人家吗? (4)枫林 刚才我们观赏了深秋山上萧瑟的秋景,此时我们又来到了枫树林, 看到了一幅怎样的迷人景象呢?结合图,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枫叶在夕照下更是红得热烈,红得醉人。 )

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教学重难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导入
朗读古诗
品悟古诗一、激趣Βιβλιοθήκη 入1.范读诗歌,出示挂图。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再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寻隐者不遇贾岛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题想诗境
抓字眼明诗意
教学反思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总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欣赏古诗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3、古诗两首_山行

3、古诗两首_山行

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
热爱的语气朗读。
中秋 -------杜牧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呢? “坐”是什么意思? “晚”是什么意思? “爱”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我停下车子不走了,因为喜爱傍晚枫树林美景。 因为 傍晚
喜爱、喜欢
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是什么意思?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二月花”呢? 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寒山、石径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带有寒意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弯弯曲曲。 请大家结合词义来说一说第一句诗句的意思。
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 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沿着山间石头小路行走, 我们抬头远望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人家 白云生处:白云飘浮的地方。 请大家结合词义来说一说第 一句诗句的意思。 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 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古诗两首
杜牧。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从小就 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刻苦学习,写诗, 25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杜牧的诗立 意新奇,语言优美。他又熟悉兵法,文武双 全。他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 篇。有一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
有一首诗以它幽美清 新的风格传诵千古。 这首诗就是──山行
一、读古诗。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和韵律。
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
湖南长沙的岳麓(Lù)山。 长沙市区,最高峰海拔297米。 山上有一座亭子名叫爱晚亭,四周全是 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 叶最妙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是寒满天,冷满天。)
12.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笼罩着(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13.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妻子、父母、子女、好友……)
3.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寒山寺、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板书设计:3古诗两首
山行枫桥夜泊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
爱愁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19.大家一定发现了,所有诗所有愁眠都跟一种景物有关,那就是——(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但是,要是没有明月呢,怎么办?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钟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走进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2.指名读,理解“无眠”就是——
3.是的,睡不着。无眠拆开是无法入眠。无法入眠就是不能入眠,不能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不眠;无法入眠就是难以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难免;无眠的近义词就是——不眠,难眠
4.是什么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钟声)
5.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一起去看看。早在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3)解题:再读读题目,猜猜“山行”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了些什么呢?请自己读一读诗,想一想。
2.初读,结合生字教学。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径、霜。
结合教学径、霜字形,“径”同“轻”,“霜”(注意“雨字头”的写法)
齐读诗。
3.明诗意,悟诗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填一填:季节,山间一条,地伸向。(旨在理解词意。)
(2)“白云生处有人家”
再往山的高处看,你还会看到什么?(白云在山腰,那里隐约有几户人家居住。)
指名读,谈感受。并重点指导:生。
填一填:在山林深处的地方,隐约有。
读第一句(形式多样)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心问题:你看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4.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5.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14.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有的只是——(读诗);在这里,没有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读诗);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对愁眠),只有——(对愁眠)。师:这一“对愁眠”,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齐读诗句。
七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一千多年过去了,钟声在王士祯笔下悠悠回荡(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笔下悠悠回荡(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2.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经典文化)。我们学了这首诗,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你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看一座桥——(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继);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枫桥夜泊》,再齐背诵。)
20.齐背古诗。
三、钟声文化代相传
1.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张继那样浑然天成,感人心肺,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你听,从张继之后,这钟声一直在历史的天空悠悠回荡。四百多年过去了,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指明读,读出诗的节奏。
6.这是哪里的钟声?(寒山寺)为了听钟声,等了多少年?(十年)
7.十年,120个月,3650天。这钟声的魅力为什么如此之大?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2)延伸:学习杜牧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完成《枫桥夜泊》的教学。
2.教学剩余六个生字。理解“泊”的意思。
3.懂得诗眼“愁”,学生能够从诗眼走进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发生情感的共鸣。
4.学会吟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出示歌词,指名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结合诗的语境正确理解“坐”“泊”的意思。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感悟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4.通过拓展延伸描写秋天的诗,进一步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引导):这时,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枫林)(相机借助这个典型景物,了解作者渗透的“秋意”)
指名读。什么时候的枫林?(夕阳照耀下的枫林)从哪个词看出来?(晚)作者心情怎样?(喜爱)“爱”“停车”
指导重点:坐(因为)
描述:看到夕阳照耀下的深秋时节的枫树林,作者忍不住停下车子不走了,他想——尽情欣赏。(指名读前半句)
教学重点: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完成《山行》的教学。
2.教学两个生字。理解“坐”的意思。
3.能够理解诗意,诗境。进行吟诵和背诵。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6.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愁眠)
7.“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8.读读这个词语,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读这个词语。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9.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月落,江枫,渔火(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指名读。
中心问题: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呢?(寒山、石径、白云、人家)什么景物让你直接感受到“秋”的痕迹?(寒山)抓住“寒”体会“凉意”。
这山给人怎样的感受?(抓住“远”体会“高”)(结合下文“白云生处”体会高)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
这座高高的带着寒意的的山上有一条石径,“石径”的意思懂吗?(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斜:弯弯曲曲)
15.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读诗)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16.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看不见)(师擦去板书:月落);乌啼划破长空,转为沉寂,还有吗?(师擦去板书);这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江枫还看得清吗?(师擦去板书);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还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这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有忽无(师擦去板书)。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相对的呢?没有了,没有了。突然,听——(视频、课件——钟声)
读一读后半句,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引导学生感受这满山红叶的美,不仅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的气氛,还给以“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感受。)
(4)齐读古诗。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许多诗人都写过秋天,大部分的诗人笔下的诗是萧瑟伤感的,但杜牧却让我们感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并试着背一背。(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10.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听到了什么?(钟声,在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听到的)(乌啼,那是什么样的乌啼?孤独、凄惨)
11.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霜满天)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14.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为什么都有钟声、寒山寺?为什么都写到了张继?背后到底有什么呢?)
二、无限愁眠寄钟声
1.所有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这首诗)
2.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3.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反过来合作再读;老师读题,学生读诗再读)
12.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七年可以变成多少年?十年可以吗?把七年变成十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十年变成百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百年变成千年,诗人还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