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一千多年过去了,钟声在王士祯笔下悠悠回荡(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笔下悠悠回荡(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2.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经典文化)。我们学了这首诗,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你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看一座桥——(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继);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枫桥夜泊》,再齐背诵。)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指名读。
中心问题: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呢?(寒山、石径、白云、人家)什么景物让你直接感受到“秋”的痕迹?(寒山)抓住“寒”体会“凉意”。
这山给人怎样的感受?(抓住“远”体会“高”)(结合下文“白云生处”体会高)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
这座高高的带着寒意的的山上有一条石径,“石径”的意思懂吗?(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斜:弯弯曲曲)
2.指名读,理解“无眠”就是——
3.是的,睡不着。无眠拆开是无法入眠。无法入眠就是不能入眠,不能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不眠;无法入眠就是难以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难免;无眠的近义词就是——不眠,难眠
4.是什么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钟声)
5.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一起去看看。早在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教学重点: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完成《山行》的教学。
2.教学两个生字。理解“坐”的意思。
3.能够理解诗来自百度文库,诗境。进行吟诵和背诵。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2)延伸:学习杜牧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完成《枫桥夜泊》的教学。
2.教学剩余六个生字。理解“泊”的意思。
3.懂得诗眼“愁”,学生能够从诗眼走进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发生情感的共鸣。
4.学会吟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出示歌词,指名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
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是寒满天,冷满天。)
12.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笼罩着(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13.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妻子、父母、子女、好友……)
8.这是哪里的钟声?(寒山寺,从哪里看出来?)
9.每次经过寒山寺,每次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谁?(张继)
10.为什么几度经过忆张继呢?早在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
11.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听到过什么?(寒山寺,钟声)
填一填:季节,山间一条,地伸向。(旨在理解词意。)
(2)“白云生处有人家”
再往山的高处看,你还会看到什么?(白云在山腰,那里隐约有几户人家居住。)
指名读,谈感受。并重点指导:生。
填一填:在山林深处的地方,隐约有。
读第一句(形式多样)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心问题:你看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6.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愁眠)
7.“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8.读读这个词语,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读这个词语。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9.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月落,江枫,渔火(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12.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七年可以变成多少年?十年可以吗?把七年变成十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十年变成百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百年变成千年,诗人还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
13.十年不变的是钟声,百年不变的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陈小奇在歌中这样写钟声(生齐读);200多年前的王士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高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陆游还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
(引导):这时,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枫林)(相机借助这个典型景物,了解作者渗透的“秋意”)
指名读。什么时候的枫林?(夕阳照耀下的枫林)从哪个词看出来?(晚)作者心情怎样?(喜爱)“爱”“停车”
指导重点:坐(因为)
描述:看到夕阳照耀下的深秋时节的枫树林,作者忍不住停下车子不走了,他想——尽情欣赏。(指名读前半句)
20.齐背古诗。
三、钟声文化代相传
1.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张继那样浑然天成,感人心肺,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你听,从张继之后,这钟声一直在历史的天空悠悠回荡。四百多年过去了,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春天的《春雨》《村居》,夏天的《池上》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秋天的诗。(板书:3古诗两首)读题。
二、教学《山行》
1.解题,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山行。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2)介绍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人称“小杜”(“老杜”为杜甫)你知道他写的其他诗吗?(《清明》《秋夕》《江南春》等)今天我们,来看看擅长写景的杜牧是怎样写秋景的,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与从不同之处。
3.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寒山寺、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板书设计:3古诗两首
山行枫桥夜泊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
爱愁眠
14.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有的只是——(读诗);在这里,没有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读诗);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对愁眠),只有——(对愁眠)。师:这一“对愁眠”,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齐读诗句。
14.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为什么都有钟声、寒山寺?为什么都写到了张继?背后到底有什么呢?)
二、无限愁眠寄钟声
1.所有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这首诗)
2.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3.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反过来合作再读;老师读题,学生读诗再读)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指明读,读出诗的节奏。
6.这是哪里的钟声?(寒山寺)为了听钟声,等了多少年?(十年)
7.十年,120个月,3650天。这钟声的魅力为什么如此之大?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19.大家一定发现了,所有诗所有愁眠都跟一种景物有关,那就是——(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但是,要是没有明月呢,怎么办?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钟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走进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4.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5.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17.你听,钟声传来了,一声又是一声,这声声钟声一下又是一下,敲打着张继的无眠,那钟声好像在说些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写,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什么。
18.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师擦去黑板上仅有的“愁眠”)。其实愁眠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心情,我相信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愁眠啊,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不妨来看一组中国古代诗人写愁眠的诗歌。(大屏幕出示——齐读)
15.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读诗)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16.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看不见)(师擦去板书:月落);乌啼划破长空,转为沉寂,还有吗?(师擦去板书);这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江枫还看得清吗?(师擦去板书);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还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这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有忽无(师擦去板书)。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相对的呢?没有了,没有了。突然,听——(视频、课件——钟声)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结合诗的语境正确理解“坐”“泊”的意思。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感悟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4.通过拓展延伸描写秋天的诗,进一步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解题:再读读题目,猜猜“山行”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了些什么呢?请自己读一读诗,想一想。
2.初读,结合生字教学。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径、霜。
结合教学径、霜字形,“径”同“轻”,“霜”(注意“雨字头”的写法)
齐读诗。
3.明诗意,悟诗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读一读后半句,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引导学生感受这满山红叶的美,不仅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的气氛,还给以“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感受。)
(4)齐读古诗。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许多诗人都写过秋天,大部分的诗人笔下的诗是萧瑟伤感的,但杜牧却让我们感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并试着背一背。(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10.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听到了什么?(钟声,在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听到的)(乌啼,那是什么样的乌啼?孤独、凄惨)
11.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霜满天)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2.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经典文化)。我们学了这首诗,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你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看一座桥——(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继);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枫桥夜泊》,再齐背诵。)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指名读。
中心问题: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呢?(寒山、石径、白云、人家)什么景物让你直接感受到“秋”的痕迹?(寒山)抓住“寒”体会“凉意”。
这山给人怎样的感受?(抓住“远”体会“高”)(结合下文“白云生处”体会高)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
这座高高的带着寒意的的山上有一条石径,“石径”的意思懂吗?(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斜:弯弯曲曲)
2.指名读,理解“无眠”就是——
3.是的,睡不着。无眠拆开是无法入眠。无法入眠就是不能入眠,不能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不眠;无法入眠就是难以入眠,合在一起两个字就是——难免;无眠的近义词就是——不眠,难眠
4.是什么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钟声)
5.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一起去看看。早在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教学重点: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完成《山行》的教学。
2.教学两个生字。理解“坐”的意思。
3.能够理解诗来自百度文库,诗境。进行吟诵和背诵。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2)延伸:学习杜牧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完成《枫桥夜泊》的教学。
2.教学剩余六个生字。理解“泊”的意思。
3.懂得诗眼“愁”,学生能够从诗眼走进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发生情感的共鸣。
4.学会吟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出示歌词,指名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
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是寒满天,冷满天。)
12.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笼罩着(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13.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妻子、父母、子女、好友……)
8.这是哪里的钟声?(寒山寺,从哪里看出来?)
9.每次经过寒山寺,每次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谁?(张继)
10.为什么几度经过忆张继呢?早在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
11.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听到过什么?(寒山寺,钟声)
填一填:季节,山间一条,地伸向。(旨在理解词意。)
(2)“白云生处有人家”
再往山的高处看,你还会看到什么?(白云在山腰,那里隐约有几户人家居住。)
指名读,谈感受。并重点指导:生。
填一填:在山林深处的地方,隐约有。
读第一句(形式多样)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心问题:你看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6.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愁眠)
7.“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8.读读这个词语,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读这个词语。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9.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月落,江枫,渔火(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12.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七年可以变成多少年?十年可以吗?把七年变成十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十年变成百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百年变成千年,诗人还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
13.十年不变的是钟声,百年不变的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陈小奇在歌中这样写钟声(生齐读);200多年前的王士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高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陆游还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
(引导):这时,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枫林)(相机借助这个典型景物,了解作者渗透的“秋意”)
指名读。什么时候的枫林?(夕阳照耀下的枫林)从哪个词看出来?(晚)作者心情怎样?(喜爱)“爱”“停车”
指导重点:坐(因为)
描述:看到夕阳照耀下的深秋时节的枫树林,作者忍不住停下车子不走了,他想——尽情欣赏。(指名读前半句)
20.齐背古诗。
三、钟声文化代相传
1.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张继那样浑然天成,感人心肺,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你听,从张继之后,这钟声一直在历史的天空悠悠回荡。四百多年过去了,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春天的《春雨》《村居》,夏天的《池上》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秋天的诗。(板书:3古诗两首)读题。
二、教学《山行》
1.解题,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山行。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2)介绍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人称“小杜”(“老杜”为杜甫)你知道他写的其他诗吗?(《清明》《秋夕》《江南春》等)今天我们,来看看擅长写景的杜牧是怎样写秋景的,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与从不同之处。
3.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寒山寺、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板书设计:3古诗两首
山行枫桥夜泊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
爱愁眠
14.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有的只是——(读诗);在这里,没有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读诗);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对愁眠),只有——(对愁眠)。师:这一“对愁眠”,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齐读诗句。
14.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为什么都有钟声、寒山寺?为什么都写到了张继?背后到底有什么呢?)
二、无限愁眠寄钟声
1.所有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这首诗)
2.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3.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反过来合作再读;老师读题,学生读诗再读)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指明读,读出诗的节奏。
6.这是哪里的钟声?(寒山寺)为了听钟声,等了多少年?(十年)
7.十年,120个月,3650天。这钟声的魅力为什么如此之大?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19.大家一定发现了,所有诗所有愁眠都跟一种景物有关,那就是——(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但是,要是没有明月呢,怎么办?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钟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走进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4.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5.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17.你听,钟声传来了,一声又是一声,这声声钟声一下又是一下,敲打着张继的无眠,那钟声好像在说些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写,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什么。
18.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师擦去黑板上仅有的“愁眠”)。其实愁眠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心情,我相信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愁眠啊,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不妨来看一组中国古代诗人写愁眠的诗歌。(大屏幕出示——齐读)
15.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读诗)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16.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看不见)(师擦去板书:月落);乌啼划破长空,转为沉寂,还有吗?(师擦去板书);这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江枫还看得清吗?(师擦去板书);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还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这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有忽无(师擦去板书)。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相对的呢?没有了,没有了。突然,听——(视频、课件——钟声)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结合诗的语境正确理解“坐”“泊”的意思。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感悟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4.通过拓展延伸描写秋天的诗,进一步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解题:再读读题目,猜猜“山行”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
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了些什么呢?请自己读一读诗,想一想。
2.初读,结合生字教学。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径、霜。
结合教学径、霜字形,“径”同“轻”,“霜”(注意“雨字头”的写法)
齐读诗。
3.明诗意,悟诗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读一读后半句,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引导学生感受这满山红叶的美,不仅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的气氛,还给以“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感受。)
(4)齐读古诗。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许多诗人都写过秋天,大部分的诗人笔下的诗是萧瑟伤感的,但杜牧却让我们感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并试着背一背。(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10.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听到了什么?(钟声,在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听到的)(乌啼,那是什么样的乌啼?孤独、凄惨)
11.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霜满天)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