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重难点解析

合集下载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文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文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2. 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培养学生对神经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3. 神经元的功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的功能。

2. 教学难点: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神经调节的详细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元功能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出问题,如“你知道人体是如何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讲解:介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解释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详细讲解神经元的功能。

3. 互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元功能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以及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5.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神经调节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教学素材:提供相关的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神经科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十、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或参考资料,进一步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绘制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图,加深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理解。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人体神经调节”是生理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到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行为反应、感觉传递、肌肉运动和内脏调节等方面的内容。

考虑到其较深奥的知识模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诸多的困难,需要采取一些解决策略。

本文将以“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为例,简要分析其重难点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供广大学生参考。

一、重难点分析1.神经系统组成与结构:神经系统是指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的一种生物级联系统,具有高度的结构与功能分化。

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含大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根、神经丛、神经节和神经终末等多个部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及功能特性。

2.行为反应、感觉传递与肌肉运动:神经系统在其不同部分之间实现信息传递,影响人体的行为反应、感觉传递和肌肉运动等,在生理学中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其中,感觉传递涉及到感觉器官、感觉神经和感觉中枢等多个环节,需要学生对其完整的传递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内脏调节:神经系统在内脏调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影响心血管、消化、泌尿、呼吸等多个系统的功能,还能够调节体液平衡和温度等生理参数,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二、解决策略1.注重基础:学生在学习“人体神经调节”一课时,首先要注重基础的牢固性。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章节的教材、课外资料、录播视频等,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作用方式、传递机制等,从而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2.分类归纳:由于“人体神经调节”一课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可将其分为不同的模块或者节点,进行分类归纳。

例如,可以将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将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感觉中枢进行深入分析,将内脏调节的机制、调节因素和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类等,方便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

3.多角度学习:在学习“人体神经调节”一课时,学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听课、阅读、影像学习等方式。

例如,通过听老师的授课,可以深入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可以快速获取相关概念和知识,通过影像学习,可以形象化地了解、模拟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过程。

人体的神经调节教案

人体的神经调节教案

人体的神经调理教案篇一:人体的神经调理人体的神经调理教案一、教学目的1、描绘神经元的构造、功能和分布。

2、描绘神经系统的组成层次以及脑、脊髓的位置、构造和主要功能。

3、说出神经调理的根本方式是反射以及反射弧的组成。

4、通过看书总结“神经系统的组成”,学生能提高自学才能和分析、综合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元的构造和功能,神经调理的根本方式。

2、教学难点:神经元的构造特征以及反射弧的构造。

三、教学过程123篇二:3.3(1) 神经调理(教学设计案教学设计案3.3(1) 神经调理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理解神经调理的根本过程,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2、理解人脑的构造与功能3、理解脊髓的构造与功能4、理解反射与反射弧(二)才能目的:1、通过实验让学生有直观体验,培养实验分析才能2、培养学生读图才能(三)情感目的:进一步学会搜集材料,关注脑科学的前沿进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脑的构造和功能反射与反射弧难点:反射活动中的信息传导和处理神经系统的构造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预备模型投影片六、教学过程:引入:前面学了激素对生物体的调理作用是缓慢而持久的,而生命活动调理包括体液调理和神经调理,同时以神经系统的调理为主。

而神经系统对生物体的调理是如何样呢?引出课题:第3节神经调理出示图片1、人的手碰到火,手会立即缩回去。

2、用树枝触乌龟头,头和四肢都缩进龟甲。

说明神经系统对生物体的调理是快速而短暂,如:动物遇到危害时,会迅速的躲避保护本人;人处于紧急情况时,也能迅速的对环境做出反响。

.那我们的神经系统在接受刺激后,要多久才有反响?每个人的反响速度都一样吗?板书:一、对刺激的反响【实验】P110-111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边考虑,然后学生得出结论,教师。

学生动手测你反响的快慢。

1、测试者松开直尺,被测试者将尺抓住(0刻度朝下)。

2、测试5次,记录直尺该度,求平均值。

《神经调节》教案(优秀3篇)

《神经调节》教案(优秀3篇)

《神经调节》教案(优秀3篇)篇一:神经调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教学难点: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小组互助讨论学习P83-P851、神经元讨论:神经元的分类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

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

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

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

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

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

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就叫神经冲动。

师:出示一猪脑,让学生观察生:对照图12—和实物说出脑的组成,及脑各部分的作用,(第二课时)反射和条件反射(P85-P87)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人体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一)小组讨论性学习:每天的睡眠时间(二)自我评价 1、2、3、4(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第一节神经调节一、脊髓和脑脑:大脑、小脑、脑干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灰质、白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二、反射和反射类型条件反射1、反射非条件反射2、人类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七年级生物神经调节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篇二:神经调节教案篇二高中生物第一册(必修)学案第25课时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知识精华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与应激性的区别)⑴种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⑵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神经调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⑴结构:细胞体,突起(+髓鞘→神经纤维→神经)⑵功能:①产生兴奋②传导兴奋: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特点:双向传导细胞间的传递:兴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特点:单向传递题例领悟例1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a。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人体神经调节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涉及到生物体内部复杂的信息传递和调节机制。

在学习人体神经调节的课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重难点,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人体神经调节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重难点分析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

在学习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时,学生往往会感到困难,因为神经元的结构复杂、形态多样,而且功能分化明显,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来理解和记忆。

2.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元内外的电化学信号,是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

学生往往会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感到迷惑,因为需要涉及到离子通道的开闭、离子流动等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3. 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神经递质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往往会对神经递质的种类、作用机制和调节过程理解不够深入,容易产生混淆和记忆错误。

4. 神经调节的协调性人体的神经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调节系统,不同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形成了庞大的网络结构。

学生往往会对神经调节的协调性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准确把握神经调节的整体机制和作用过程。

二、解决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针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可以结合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2.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在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方面,可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神经冲动的传导实验和神经递质的观察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神经冲动传导和神经递质作用机制的理解和记忆。

3. 拓展知识面,增加联系实际的案例对于神经调节的协调性,可以通过拓展知识面,增加联系实际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重难点解析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重难点解析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重难点解析发布时间:2022-05-12T04:55:04.086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1月总第402期作者:王宇清[导读] 有些地方还是高考出题的热门部分,现就神经调节中出现的重难点梳理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第二中学343200神经调节不仅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能协调身体的运动、语言等功能,有些地方还是高考出题的热门部分,现就神经调节中出现的重难点梳理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反射和反射弧的组成例1: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解析:1.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只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称为反射。

反射弧由五个环节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根据实验过程与结果可知,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收缩;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能收缩。

这说明所破坏的是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所以:答案是C。

二、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关系例2:如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四个点,且AB=BC=CD。

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表面: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且速度都是一样的,关键就是看刺激点到两电极的距离。

又分为两种情况:1.刺激点在两电极的外侧,一定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

2.在两电极内部:当处于中点时,到两电极的时间相等,不偏转;不在中点,发生两次相反偏转。

答案为B。

三、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电位图例3: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下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

(期末复习-重难点集训)3.3 神经调节

(期末复习-重难点集训)3.3 神经调节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重难点集训专题3.3 神经调节重难点1: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注 意:树突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递到细胞体中。

轴突功能是把兴奋从细胞体中传出。

重难点2:中枢神经系统1.脑的结构和功能:(1)大脑①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

沟和裂之间隆起 形成回,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②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 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2)小脑: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3)脑干: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2.反射: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规律性应答反应的过程。

①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②神经结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③常见反射活动:缩手反射 、 膝跳反射、 排尿反射 、排便反射注 意:膝跳反射是最基本的反射,用来检验脊椎是否正常。

重难点3: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遗传的行为。

条件反射: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反射弧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依次是( B )A .神经元、反射弧B .神经元、反射C .神经中枢、神经细胞D .神经、神经细胞2.如图甲所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乙图是人体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__细胞体__和__突起__两部分。

(2)乙图所示神经结构叫__反射弧__。

从该反射弧模式图的结构特点分析,该反射弧所能完成的反射类型是__非条件反射__。

这是因为__神经中枢在脊髓上__。

(3)小明在生病进行肌肉注射时,肌肉出现不自主地战栗。

“战栗”是一种反射活动,此反射活动完成的途径是__⑤→④→③→②→①__(用图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

掌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能够绘制简单的反射弧示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健康意识,关注神经系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反射弧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利用示意图、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反射弧的结构。

3.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反射弧模型、示意图、PPT等。

2. 案例素材:生活中常见的反射现象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

引入本课的主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 探究反射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反射弧模型,了解反射弧的结构。

学生分组讨论反射弧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反射现象实例。

学生分析实例中反射弧的作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反射弧示意图。

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除了反射,还有哪些神经调节的方式?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教师提问,了解神经调节的其他方式,如分泌激素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2. 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3. 反馈环节: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和讨论,给予肯定和指导。

八、教学反思2. 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反射和神经冲动的传递。

3. 培养学生运用神经调节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神经调节的概念和特点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和神经冲动的传递3.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4.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5. 实例分析:神经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利用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3.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4. 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神经调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神经调节与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神经调节的兴趣。

2. 讲解神经调节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反射和神经冲动的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讲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配合图示直观展示反射弧的组成。

5. 实验演示: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神经冲动的传递。

6.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神经调节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神经调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案编写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反射弧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度和强度。

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实验报告,讨论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过程。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

八、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神经调节实例,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

2. 学生解答: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中的神经调节过程。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是生物学科学中的一项基本课程,其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
括人体神经介质、神经传递、神经肌肉的关系以及神经调节的各种方式等等。

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需要采取一些解决策略。

一.在学习之初,应该了解一些人体基本的生理结构,并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识别人体各个部位的神经元、神经传导通路等,也可以在后期
学习中更加便捷地理解一些难点和重点。

二.在学习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

学生可以通
过实验室、模拟实验等辅助手段来提高其各项能力,如观察、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人体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三.学生可以采取与老师或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来加深对这门课的理解。

在这个过
程中,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获得老师或同学的相关建议
和帮助,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

四.学生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论文,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人体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这样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

五.最后,学生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如互联网视频教学、网络课程、讲座
和演讲等,以丰富学习方式和增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2. 让学生理解神经调节的过程和相关生理机制。

3. 培养学生对神经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3. 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4.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5. 实例分析:生活中的神经调节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2. 难点:反射弧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神经冲动传导的机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神经调节现象,加深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理解。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神经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传导的动画。

3. 案例材料:生活中的神经调节现象的相关例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体如何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引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新课导入:介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以及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神经调节现象,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让学生理解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

4. 神经冲动的传导:讲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的传导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反射弧的神经冲动传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反射弧的结构功能。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反射弧的结构,绘制反射弧的示意图。

2. 简述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过程。

3.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神经调节现象,并分析其反射弧的结构。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神经调节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下周分享。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的理解程度。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1. 困惑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学习人体神经调节至关重要。

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比如动画演示或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并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2. 难以理解神经传递的机制:神经传递是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教学方法,首先介绍神经传递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机制,如突触间隙的作用,然后逐步引入更复杂的概念,如化学传递和电传递,并结合实验或观察数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神经传递的具体机制。

3. 容易混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维持体内稳态的重要机制,但两者的调节方式和原理有所不同。

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通过比较性的教学方法,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强调神经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冲动传递实现,而体液调节主要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实现,并在实例分析中说明两种调节方式的应用场景和相互配合的关系。

4. 疑惑于自主神经的功能和调节:自主神经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机体内外环境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功能和调节机制往往让学生感到困惑。

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是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分析,说明自主神经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调节作用,如通过提高或降低心率、血压等来适应不同的环境需求,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自主神经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5. 辨别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作用和关系: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区分它们的作用和关系。

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通过图示或实物模型,清晰地展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位置和组成,并结合实验或观察数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案例分析、实验观察等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水平。

教案初中科学《神经调节》教学设计

教案初中科学《神经调节》教学设计

教案初中科学《神经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和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b.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c.了解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d.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合作能力;c.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b.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c.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三、教学内容和时序1.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0分钟)a.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精彩的鸟群迁徙视频,引发学生对动物行为的思考,了解动物行为是如何被神经调节的。

b.讲解:向学生介绍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神经元的传导和信息交流。

c.拓展:让学生思考人类的行为是如何被神经调节的,让学生举例说明神经调节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30分钟)a.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神经元结构图,引发学生对神经元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神经元的欲望。

b.实践: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神经元结构模型的制作,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神经元结构的理解。

c.讲解:向学生介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树突、轴突、髓鞘等重要结构和信息传递过程。

d.总结:让学生总结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神经递质的需求。

3.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30分钟)a.导入:通过观察和分析一段有趣的动物行为视频,引发学生对神经递质的思考,了解神经递质在神经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b.讲解:向学生讲解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包括传递兴奋和抑制信息、维持生理平衡等。

c.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神经递质作用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对神经递质的理解和应用。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人体神经调节是生物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人体内部系统的协调和控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较为难度较大的学科。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重难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人体神经调节这一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我们需要明确人体神经调节这一课程的重难点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人体神经调节时,存在以下几个重难点问题: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学生往往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2.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生理过程,学生通常难以理解神经冲动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

3. 神经调节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神经调节是如何对人体内部环境进行调节的。

针对以上重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策略: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在人体神经调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案例或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

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真实的神经系统中的奇闻异事,或者进行一些生动的模型展示和实验演示,让学生参与引发他们对神经调节的好奇和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比如PPT、动态模拟软件、视频等,通过这些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二、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系统,通过实践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神经系统实验,如神经冲动的传导实验、神经元结构模型的制作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神经系统的神奇魅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神经调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调节知识讲解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调节知识讲解

神经调节(二):神经调节【学习目标】1、能说出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难点)2、举例说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4、重点理解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点梳理】要点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1)类型: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仅表现为彼此接触,局部电流沿着轴突一直传到其分支的末端,这些轴突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胞体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两类:轴突——树突型和轴突——细胞体型两种。

(2)结构突触前膜: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突触小体膜。

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其上有受体。

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3)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

(4)神经递质传递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神经冲动的传递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要点诠释:(1)递质传递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

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即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注意:有些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并不一定都是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使Cl-内流,下一神经元细胞膜发生超极化,不能形成兴奋性神经冲动。

(2)突触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

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某些化学药品能阻止兴奋递质与受体结合,使兴奋不能传递到下一神经元,导致反射不能完成。

要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比较要点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结构名称主要神经中枢功能脑大脑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调节体温、水平衡、血糖平衡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的控制2、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划分: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又称“第一运动区”一般支配对侧运动。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

“人体神经调节”一课中重难点的解决策略人体神经调节是生理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到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等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的重难点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针对人体神经调节课程中的重难点提出的解决策略。

一、理论知识的把握人体神经调节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应注重对相关概念、原理和机制的理论知识的把握。

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课程大纲和教材,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将知识点分为重点、难点和基础知识,并按照计划有序进行学习。

2. 分析重点难点:仔细阅读教材,将重点难点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其核心内容和关键概念,找到关联和联系。

3. 多种学习途径:除了阅读教材,可以结合课堂讲解、课件、图表等多种学习途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制作笔记和思维导图:将重点难点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制作笔记和思维导图,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便于复习和巩固。

5. 运用理论知识: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医学实践进行联系,运用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技能的培养人体神经调节课程中通常会有相关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方法。

对于实验技能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实施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际进行实验操作,熟悉实验设备的使用和实验操作的流程。

2. 观察和分析结果:进行实验操作后,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对于实验结果中的数据和图表,要学会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3. 实验报告的撰写:对于每次实验操作,学生都应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通过撰写实验报告,能够提高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4. 实验结果的验证: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存在不确定或可疑的结果,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或请教老师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和解析。

三、实践能力的培养人体神经调节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临床医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神经调节(二)神经调节 知识讲解

神经调节(二)神经调节 知识讲解

神经调节(二):神经调节编稿:闫敏敏审稿:宋辰霞【学习目标】1、能说出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难点)2、举例说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4、重点理解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点梳理】要点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1)类型: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仅表现为彼此接触,局部电流沿着轴突一直传到其分支的末端,这些轴突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胞体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两类:轴突——树突型和轴突——细胞体型两种。

(2)结构突触前膜: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突触小体膜。

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其上有受体。

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3)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

(4)神经递质传递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神经冲动的传递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要点诠释:(1)递质传递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

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即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注意:有些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并不一定都是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使Cl-内流,下一神经元细胞膜发生超极化,不能形成兴奋性神经冲动。

(2)突触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

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某些化学药品能阻止兴奋递质与受体结合,使兴奋不能传递到下一神经元,导致反射不能完成。

要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比较要点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结构名称主要神经中枢 功能脑大脑 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 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调节体温、水平衡、血糖平衡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受大脑的控制2、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划分: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又称“第一运动区”一般支配对侧运动。

教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2. 让学生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 培养学生运用神经调节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

2.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3.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利用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3. 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运用神经调节的知识解释现象。

五、教学内容:1. 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对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

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短暂,体液调节反应较慢、范围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 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 反射弧的功能:感受器接收刺激,传入神经将刺激传输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处理信息并发出指令,传出神经将指令传输到效应器,效应器产生反应。

5.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是一种快速、无意识的生理反应。

6. 实际案例分析: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

7. 神经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学习、运动、情绪管理等。

9. 作业布置: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神经调节的现象。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神经调节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神经调节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概念,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神经调节的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重难点知识引导策略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重难点知识引导策略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重难点知识引导策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2个教学策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策略1: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和分析问题。

同时将物理电学知识应用到生物学知识分析,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教学中,笔者将这一重点内容设置成4个问题。

问题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什么形式进行传导?提供如下科学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尝试得出实验结论。

问题2: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有何特点?提供了以下2组实验现象:第一组:第二组:引导学生观察电位表中电极和指针偏转,分析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时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

问题3:兴奋是如何进行传导的呢?首先要求学生画出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在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给予刺激后电位变化。

其次引导学生结合物理电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结合问题1和2的结论概述兴奋在膜内外的传导方向,最后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总结兴奋传导的过程。

问题4: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

既考察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这一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策略2: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合适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从中总结出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与离子浓度的差异有关,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调节重难点解析神经调节不仅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协调身体的运动、语言等功能,有些地方还是高考出题的热门部分,现就神经调节中出现的重难点梳理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反射和反射弧的组成例1.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当①处受刺激时,该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C.②处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若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此反应即是反射例2.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刺激部位反应破坏前破坏后左后肢左后肢收缩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不收缩右后肢左后肢收缩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部分可能是()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解析:①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只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称为反射。

反射弧由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②根据实验过程与结果可知,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收缩;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能收缩。

说明所破坏的是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所以:答案例1是D;例2是C。

兴奋传导反射弧结构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感受器由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既无感应也无效应传入神经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应也无效应神经中枢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既无感应也无效应↓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应无效应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活动只有感应无效应变式训练1: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则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二、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关系例3、如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四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表面: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且速度都是一样的,关键就是看刺激点到两电极的距离,又分为两种情况:①刺激点在两电极的外侧,一定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

②在两电极内部:当处于中点时,到两电极的时间相等,不偏转;不在中点发生两次相反偏转。

答案为B。

例4、下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B.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

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C.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D.若ab=bd,如刺激C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解析: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两类即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图中有两个突触,B受刺激,C兴奋说明B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AB同时受刺激,C的表现就是两种递质共同作用的结果:①如两种为同型递质,则C表现和递质类型相同;②如两种为异型递质,则相互抵消,C不会兴奋,所以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在突出部位兴奋地传递为单向,刺激C点,电流计只发生1次偏转。

归纳提升:1、判断原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导且各处速度相同;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速度明显慢于在纤维上的传导。

2、实例分析:下图中ab=bc=cd=de=ef=fg=gh,按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分类如下:指针偏转次数接线柱的位置刺激位点原因分析0 bd两点c点bd与c点距离相等,则bd两点同时兴奋,无电位差bd两点g点兴奋在突触中单向传递,bd两点不兴奋1 eg两点f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g点兴奋,在突触中单向传递,e点不兴奋2 bd两点a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d两点先后兴奋ad两点b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ad两点先后兴奋df两点e点神经纤维上电信号传导速度快于突触间神经递质的传递速度,df两点先后兴奋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神经纤维MB段距离长于MC段,在M处给以电刺激,在B,C处用电流计测其电位变化,电流计指针()A.不动 B.向左摆C.向右摆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变式训练3、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给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三、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电位图例5、(2010海南卷)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下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

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解析:将电极均置于膜外,当兴奋传至左电极接触点时,其发生一次电位变化(从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而右电极接触点电位未变化,表现为正电位,这时电流会从右电极流向左电极;当兴奋传至右电极接触点时,其也发生一次电位变化(从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而左电极接触点已恢复为正电位,这时电流会从左电极流向右电极。

当两电极接触点发生电位变化时,两极之间电位差的绝对值会先增大再减小,表现为波形曲线,而兴奋先后通过两电极接触点时,电流方向相反,反映两极电位变化相对值的波形曲线则分布在横轴上下两侧,故答案选D。

归纳提升:原理:将两个引导电极置于正常完整的神经纤维表面(即记录和反映两个电极下电位变化的相对值),当神经纤维一端受刺激兴奋后,兴奋会向未兴奋处传导,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时,便可记录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偏转波形。

刺激神经纤维的左端,由于两个引导电极的距离不同,左边电极接触位点和右电极接触位点会先后出现动作电位,记录到的双向动作电位的图形会有三种情况:⑴左边电极接触位点复极化刚结束,而动作电位刚好传到右电极接触位点。

这时坐标横轴上下波形连续,且幅值相等。

2010年海南理综第9题属于这种情况。

⑵左边电极接触位点复极化结束后,而动作电位尚未到达右电极接触位点(即两极之间距离过大)。

这时坐标横轴上下波形不连续,并出现一段水平线(两极之间电位差为零)。

2009年上海生物第28题属于这种情况。

⑶左边电极接触位点复极化尚未结束,而动作电位已到达右电极接触位点。

这时坐标横轴上下波形连续,但坐标横轴上部波形的幅值要大于下部波形的幅值。

变式训练4、(2009·山东卷·8)右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四、突触类型及多突触连接例6、右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解析:这是由多突触连接形成的环形回路。

兴奋在突触部位传递有两个主要特点:单向性和突触延搁。

突触越多,延搁越长。

当刺激a点时,兴奋就会在环形回路中一直传递下去,从而引起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会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

刺激b处,只有c处发生电位变化;刺激c处只有b处发生电位变化;由于c比b多一个突触,所以c产生的兴奋或抑制慢于b处。

答案为A。

例7、下图是反射弧的组成模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箭头为兴奋传递方向),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5个突触B.中间神经元可能传递来自高级中枢的信号C.图中最可能标错的兴奋传递方向是箭头CD.④处的兴奋经过一系列传递必然引起①的兴奋解析:虚线内为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内可能存在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传递高级中枢的信号,B正确;突触部位传递方向只能从前膜传递到后膜,C处的箭头标反了;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①处神经元的兴奋与否,取决于虚线内神经中枢多个突触,特别是一个神经元胞体上有两个突触的释放的神经递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答案为D。

归纳提升:突触这部分内容是考查较多的知识点,经常考查的知识点为:⑴突触的类型常见的有两种:即(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路径就显而易见了;也有不常见的轴突-轴突型;还有类似突触的如神经-肌肉节点等。

⑵神经递质的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在多突触连接部位,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还要看递质的类型及相互作用。

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⑶突触小泡的形成体现的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的是生物膜的流动性;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突触小泡的释放是胞吐,神经递质在间隙的移动是自由扩散。

⑷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去向有三种:迅速的被酶分解、重吸收到突触小泡、扩散离开突触间隙。

有一些药物作用的部位就在突触间隙如一些止痛药、有机磷农药等。

⑸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⑹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本质为糖蛋白。

变式训练5、神经冲动在生物体内的传递途径是()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变式训练6、某同学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神经细胞的突触结构,下图是某同学按电子显微镜扫描图像绘制的突触简图。

下列对突触简图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①神经兴奋传导从A→B ②神经兴奋传导从B→A③神经兴奋传导从B→C ④神经兴奋传导从C→B⑤突触小泡中包含着神经递质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⑤五、有关计算例8、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

在a、b两处分别给予电刺激,M开始反应的时间情况如下表:则神经冲动从b处到达M的时间(ms)是()刺激部位距M处距离(mm)M开始反应需要的时间(ms)a 5 3.5b 50 5.0A.1.5 B.5/3 C.5 D.8.5解析:M为效应器,神经纤维和效应器之间的结点类似于突触,M“开始反应”实际上包括两部分时间: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时间和类似于突触中传递的时间。

题干中所求到达M 的时间指的就是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时间。

ab段是完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可以求出速度v,v=(50-5)/(5-3.5)=30mm/ms,所以,b到达M的时间=50/30=5/3,答案为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