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汪曾祺及作品背景,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2)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素材,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昆明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简介作者汪曾祺及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题。

(2)分组讨论,探讨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4. 朗读感悟:(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2)教师选取优秀朗读片段,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练笔,写一写自己对某场雨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题。

4.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文本研读《昆明的雨》是一篇写平凡小事、抒深切真情的回忆性散文。

年过六旬的汪老回忆在昆明度过的7年岁月,在笔尖注入了对昆明深沉的热爱与怀念。

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淡而有味,抒情深沉动人。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自读并不等于泛读,汪曾祺个性化的语言和抒情方式是汪老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可以作为学生聚焦研读的点。

二、创意说明文章撷取平凡人事来写昆明的雨,表达对昆明的深情。

本文的抒情,正如昆明的雨一般,不急不烈,温婉节制,连绵不断,使人动情。

拟设计以“一线串珠式”展开课堂活动,紧扣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辅以恰当的“朗读法”和“比较法”,让学生感受汪曾祺散文语言的个性魅力。

三、活动组织(一)导入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二)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

③汪老对昆明的雨的情感载体是哪些?要求:圈点勾画上面的句子,并读读记记。

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它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那雨季的菌子,极多,甚是可口。

你听,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声音娇娇的,你看,房东母女送的满满的缅桂花,使我内心软软的。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

四十年了,我还忘不了那个雨天与德熙在客栈小酌的情味,看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汪氏散文的独特抒情方式1.朴素的抒情: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写昆明的雨却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之类的事物。

是否跑题?明确: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1)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1)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语文》第八册第四章《秋之韵》,详细内容为课文《昆明的雨》。

该课文以作者对昆明雨季的亲身感受为线索,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风光,表达了对昆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和赞美。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动描绘和深刻内涵。

重点:掌握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预习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预习检查: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梳理。

3. 课文精讲:(1)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氛围和情感。

(2)细读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作者描绘昆明雨季的生动语言和表达技巧。

(3)例句分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课堂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昆明的雨》2. 结构:引子主体结尾3. 语言特点:生动描绘、情感丰富4.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昆明雨季的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昆明雨季特点: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雨势缓和、滋润万物。

(2)例句分析:如“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撒在马路上”,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雨滴的形态和动态,使读者感受到雨的细腻和生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搜集其他描绘雨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2)组织一次“我心中的家乡雨季”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自己家乡的雨季特色。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语文》第七单元《雨的四季》,具体内容为《昆明的雨》。

本文描述了昆明雨季的景色、氛围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详细描绘了雨中昆明的独特韵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情感,品味文本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细腻的情感描写,对昆明雨季的独特理解。

重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文本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介绍作者和文章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中关于昆明雨季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b. 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讨论文章中提到的昆明雨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一段关于雨的描写。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昆明的雨》2. 作者:杨绛3. 文章主题:昆明雨季的独特韵味4. 重点词语:缠绵、湿润、韵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以“家乡的雨”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家乡的雨(示例)我的家乡位于江南水乡,雨是这里最常见的天气现象。

雨中的家乡,别有一番韵味。

细雨如丝,缠绵悱恻,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雨滴落在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如同跳跃的音符,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章。

家乡的雨,滋润着大地,滋养着万物,也滋养着我那颗热爱家乡的心。

2. 拓展作业:收集关于雨的诗词、成语、谚语等,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昆明的雨》,使学生了解了昆明雨季的特点,感受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教案:《昆明的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昆明的雨》。

文章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色,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中描绘的昆明雨季景色的理解和描绘。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自身经历表达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昆明雨季的景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课堂讲解(15分钟):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解读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述手法和表达情感。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文章中的精彩句子为例,讲解如何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色,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讲解,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文章《昆明的雨》。

2. 板书描绘昆明雨季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板书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文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描绘你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的文字。

2. 作业答案:(示例)我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课后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色的文章,欣赏并学习其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昆明在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以及其对应的气候特征。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识别昆明降雨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昆明在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以及其对应的气候特征。

2.2 教学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昆明降雨规律的能力。

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季节性降雨规律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结合实例,分析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知识。

3.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昆明地区的降雨现象,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情感教育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以昆明地区的降雨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昆明降雨特点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授新课讲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分析昆明在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以及其对应的气候特征。

4.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降雨规律。

4.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昆明降雨特点的记忆。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比较阅读,分析不同作家对昆明雨的描绘。

尝试进行创意写作,表达自己对昆明雨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厚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意义。

理解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明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提问:你对昆明的雨有什么印象?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标注生字词。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昆明雨的特点。

3.合作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昆明雨的特点?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比较阅读出示其他作家关于昆明雨的描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分析不同作家对昆明雨的描绘,探讨各自的特点。

5.课堂小结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6.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家乡雨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7.课堂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雨,展示家乡的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对昆明雨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学会了分析不同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分享的内容较为简略,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建议1.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昆明雨的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合作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昆明的雨》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景象,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2. 领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描绘的昆明雨季的特点,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昆明的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找出课文中生字、新词,并尝试理解。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描绘的昆明雨季特点,讲解生字、新词。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自己家乡的雨季特点,并进行分享。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作者为何如此怀念昆明的雨,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昆明的雨》2. 主要内容:昆明雨季特点:湿润、清新、舒适作者情感:热爱、怀念3. 生字、新词:湿润、清新、怀念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昆明雨季的特点。

选取一个你喜欢的季节,描绘出你心中的景象,并表达你的情感。

作业答案:1. 昆明雨季特点描述:昆明的雨季湿润、清新,让人感觉舒适宜人。

2. 季节描绘及情感表达:(示例)我喜欢春天。

春天里,万物复苏,阳光明媚。

走在田野间,看着绿油油的小草,闻着花香,心情愉悦。

春天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对这个季节充满了热爱和期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培养学生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和兴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图技能,分析昆明地区的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注,提高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影响。

课文通过描述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独特魅力。

2.2 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提供相关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昆明地区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引出课文内容。

3.2 课文阅读与讨论: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进行解释和讨论。

3.3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地图和图表,让学生分析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图技能,进行案例分析。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昆明地区的降雨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4.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当地居民、游客等,进行情景模拟。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角色扮演和交流。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和认识,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5.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昆明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昆明地区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短文,进行写作训练。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课堂活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两套)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两套)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两套)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研究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4.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5.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研究目标】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引导学生思考雨的特点。

然后介绍本文《昆明的雨》,让学生共同研究。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整体氛围。

提问学生:本文是否只写了雨?明确:文章还写了其他景物和生活细节。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XXX是黑红黑红的,在雨季的氛围中,卖XXX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

让学生感受到雨季的氛围和生活细节。

目标导学二:深情品读,体会情感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深情地朗读一遍。

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最后,让学生结合其他同学的意见,自由地朗读整篇文章。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喜爱、留恋和怀念等。

目标导学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展示XXX的《海燕》节选,让学生比较课文中的雨和《海燕》中的雨,感受氛围和景物的不同。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到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并研究了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学生品味了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感悟了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拓展了对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

本文介绍了XXX的散文作品《昆明的雨》,主要描述了昆明雨的特点和作者对雨的情感表达。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和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品味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研究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作为写作素材的能力,并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搜集有关昆明降雨的相关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降雨的特点。

(3)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降雨特点的理解。

(2)从多角度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昆明降雨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搜集有关昆明降雨的资料,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昆明地区的降雨情景。

(2)引导学生关注图片,激发学生对昆明降雨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描述的降雨情景。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认读。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和用法。

(3)学生组内交流,运用生字词编小故事或造句。

4. 探究昆明降雨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降雨的特点。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昆明降雨资料,共同分析昆明降雨的特点。

(3)教师总结昆明降雨的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在学习作者描写环境表达情感的技巧时,学生应能模仿写出类似的句子,如“雨后的空气清新如洗,让人心情舒畅”。
-学生应通过文章了解昆明雨季对当地生活的影响,如“街上的小贩摆出了各种雨具,孩子们在雨中嬉戏”,从而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
2.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如何将这些手法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雨的不同象征意义,并探讨其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明的雨》中对雨的细腻描绘,以及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雨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学中的应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型的写作练习。学生将尝试仿写一段描绘雨的文字,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雨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7课昆明的雨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阅读理解:文章《昆明的雨》的细致阅读,理解作者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及其蕴含的情感。
2.文学鉴赏:分析《昆明的雨》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课文内容分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散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的链接。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力求体现以课文为载体,以方法为引领,以训练为主线,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昆明的雨》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汪曾祺。

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阅读《昆明的雨》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汪曾祺的图片和生平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第二章:文章内容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理解文章中描绘的昆明雨季的景象和氛围。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句子,理解文章的结构。

讨论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描绘、对比、抒情等。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段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情感表达分析3.1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情感态度。

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词汇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和抒情来表达自己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怀念。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情感词汇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文化背景介绍4.1 教学目标了解昆明雨季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理解文章中提到的昆明习俗和风情。

4.2 教学内容介绍昆明雨季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如气候、自然景观等。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昆明习俗和风情,如斗鸡、米线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昆明当地的习俗和风情。

第五章:综合讨论与表达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讨论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表达对某个地方的情感和回忆。

5.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某个地方的情感和回忆。

鼓励学生用语言、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的情感和回忆。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情感和回忆。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__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预习__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说诗情,导入新课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

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

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

嘻嘻哈哈,边吃边聊。

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

然木香花会有的。

猪头肉也会有的。

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__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4篇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4篇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4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青头菌鲜腴篱笆黄焖鸡扳尖乍一看择净缅桂花绿釉密匝匝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

(鲜腴)(2)比较、比得上。

(方比)(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 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四、文本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教案
一、诗词导入
雨是最寻常的。

然而,雨的特点却给予了诗人们不同的体验。

杜甫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张志和这样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雨是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陆游这样写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雨激发了豪情壮志,家国情怀。

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让我们随着汪曾祺,一起去听一场昆明的雨。

二、整体把握
1.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直接表明了汪曾祺对昆明的态度,你找到了是那一句吗?有没有敏锐地的同学已经找到了?
我想念昆明的雨。

(请同学们用横线勾出这句话,齐读)
2.读完这句话,我不禁生出一个疑问,到底是怎样的雨,让作者40年后,还念念不忘?请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昆明雨的段落,用波浪线勾画描述昆明雨的句子,并用这样的句子说话:
我想念昆明的雨季。

3.在大家的积极分享之下,我们迅速地探明了汪曾祺笔下,雨季的特点。

让我们用诗歌小结我所思念的昆明的雨季吧。

(配乐朗诵)
我想念昆明的雨。

你是悠长、浓绿,
你是吸饱了水的旺盛草木,
昆明的雨季啊,
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4.“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作者除了想念昆明的之外,还想念昆明雨中的什么呢?请用波浪线勾画描述相关语句,并用这样的句子说话:我想念昆明雨中。

(特点与对象)
让我们也用小诗来总结。

(配乐朗诵)
雨中物:
生机勃勃的、肥大的、浓绿的仙人掌
多种多样的、味美、色美、形美的菌子
味美、色美、形美的果子
繁密、馨香的缅桂花
常见、繁密、馨香的木香花
雨中人与事:
倒挂仙人掌辟邪、种仙人掌替代篱笆的古朴的民族风情
卖杨梅的朴质、娇怯苗族女孩
热情、富有人情的送缅桂花的房东和她的养女
在小酒店闻香听雨、惬意闲适、倍感诗情的德熙与我
三、重点探究
10自然段描写我与德熙在小酒店闻香听雨,结合作者生平,找出你觉得有味的句子赏一赏。

选景造境:多感官描写、以动衬静
大雨、野店、鸡静立于檐漏之下(与常见的鸡飞狗跳形成反差)、雨湿木香——宁静诗意之境
好友共饮、听雨、多年后仍忆起的情味——温暖情味之境
四、主题探究
请结合多学知识,用这样的句式为我们之前的小诗写下结尾。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想念的是。

我想念的是。

(师生合作配乐朗诵)根据课文内容写成的小诗,回顾文章。

(师)我想念昆明的雨
你是悠长、浓绿
你是吸饱了水的旺盛草木
昆明的雨季啊
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想念那些倒挂着开花的仙人掌
想念那些中吃的、不中吃的菌
那在雨季里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房东和她养女,送来带着雨珠的缅桂花
和德熙在酒馆里闻香听雨
如在昨日兮,如在一念间
转眼已是四十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想念的是雨下那片生机勃发、浓绿秀美土地
我的精神故乡
我想念的是雨中那段充满异族风情、温暖人情
惬意闲适的诗意青春时光
如在昨日兮,如在一念间
转眼已是四十年
五、深化拓展
我想念昆明的雨。

作者用想念串起昆明的雨,以及那些雨中的事物,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用琦君《下雨天,真好》中的句子总结全文。

“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