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视频课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点到直线的距离(第三课时)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即x+2y-3=0.
课堂小结
1.知识清单: (1)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2)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最值问题. 2.方法归纳:数形结合法、解方程(组)法. 3.常见误区:运用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时,必须保证两直线方程中x, y的系数分别对应相同.
随堂演练
1.已知直线l1:x+y+1=0,l2:x+y-1=0,则l1,l2之间的距离为
A.1
√B. 2
C. 3
D.2
跟踪训练3 已知直线l1,l2是分别经过A(1,1),B(0,-1)两点的两条平 行直线,当l1,l2间的距离最大时,直线l1的方程是_x_+__2_y_-__3_=__0_.
解析 当两条平行直线与A,B两点的连线垂直时,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 离最大. 因为A(1,1),B(0,-1). 所以 kAB=-01--11=2, 所以两条平行直线的斜率为-12, 所以直线 l1 的方程为 y-1=-12(x-1),
(2)当d取最大值时,两条直线的方程.
解 由图可知,当d取最大值时,两直线与AB垂直. 而 kAB=26- -- -13=13, 所以所求直线的斜率为-3.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分别为 y-2=-3(x-6)和y+1=-3(x+3), 即3x+y-20=0和3x+y+10=0.
反思感悟 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求最值 (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式子表示的几何意义,将“数”转化为“形”, 从而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加以解决. (2)数形结合、运动变化的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经常用到.当图形中的元素运 动变化时我们能直观观察到一些量的变化情况,进而可求出这些量的变 化范围.
解得c=11或c=-9.
三、平行直线间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3 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分别过点A(6,2)和B(-3,-1),并且各自绕着 A,B旋转,如果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为d.求: (1)d的变化范围;
课堂小结
1.知识清单: (1)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2)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最值问题. 2.方法归纳:数形结合法、解方程(组)法. 3.常见误区:运用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时,必须保证两直线方程中x, y的系数分别对应相同.
随堂演练
1.已知直线l1:x+y+1=0,l2:x+y-1=0,则l1,l2之间的距离为
A.1
√B. 2
C. 3
D.2
跟踪训练3 已知直线l1,l2是分别经过A(1,1),B(0,-1)两点的两条平 行直线,当l1,l2间的距离最大时,直线l1的方程是_x_+__2_y_-__3_=__0_.
解析 当两条平行直线与A,B两点的连线垂直时,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 离最大. 因为A(1,1),B(0,-1). 所以 kAB=-01--11=2, 所以两条平行直线的斜率为-12, 所以直线 l1 的方程为 y-1=-12(x-1),
(2)当d取最大值时,两条直线的方程.
解 由图可知,当d取最大值时,两直线与AB垂直. 而 kAB=26- -- -13=13, 所以所求直线的斜率为-3.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分别为 y-2=-3(x-6)和y+1=-3(x+3), 即3x+y-20=0和3x+y+10=0.
反思感悟 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求最值 (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式子表示的几何意义,将“数”转化为“形”, 从而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加以解决. (2)数形结合、运动变化的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经常用到.当图形中的元素运 动变化时我们能直观观察到一些量的变化情况,进而可求出这些量的变 化范围.
解得c=11或c=-9.
三、平行直线间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3 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分别过点A(6,2)和B(-3,-1),并且各自绕着 A,B旋转,如果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为d.求: (1)d的变化范围;
《点到直线的距离》课件1(北师大版必修2)
x
方法二: 构造直角三角形边为求斜边上的高,
设A,B,这时直线与x 轴y轴都 有交点,过点p作x轴的平行线,交l l R 于点(x1,y0),作y轴的平行线交l 于S(x0,y2),如何求RS的坐标?
0
y P d Q S 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点p(x0,y0)到直线Ax+By+C=0 的距离.
d
| Ax0 By0 C | A2 B 2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定义: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是指夹 在两平行线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
设直线l1∥l2如何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在一条直线上取一点,可以转化为点到 直线的距离.
已知两条平行直线l1和l2的一般方程为:
l1:Ax+By+C1=0;
L2:Ax+By+C2=0
求证::l1与l2的距离为:
d
|c1 c2 | A2 B 2
当A=0或B=0时,以上公式也适用.
例1:求点p0(-1,2)到下列直 线的距离: (1)2x+y-10=0 (2)3x=2
例2:已知点A(1,3),B(3,1), C(-1,0)求∆ABC的面积.
例3:已知点A(a,6),到直线3x-4y=2的 距离d取下列各值.求a的值(1)d=4,(2)d >4
一:复习与回顾: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可得两点p1 x1,y1),p2 x2,y2)间的距离 ( ( 公式:p1 p2 | (x2 x1 ) ( y2 y1 ) |
2 2
二: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 知某点p的坐标为(x0,y0)直线l的方程为 Ax+B y+C=0,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 程直接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呢?
例4:已知直线l1:2x-7y-8=0;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公开课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 P( x0 , y0 )到直线 Ax By C 0
(其中A、B不同时为0)的距离为
d
Ax0 By0 C A B
2 2
注: 在使用该公式前,须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
A=0或B=0,此公式也成立,但当A=0或B=0时 一般不用此公式计算距离.
典型例题 例1:求点P(-1,2)到直线 ①2x+y-10=0; ②3x=2的距离。 解: ①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解析 由于l1⊥l2,∴设直线l2的方程为3x-y+C=0, 3 10 ∵P(-1,0)到直线l2的距离为 , 5 |3×-1-0+C| |C-3| 3 10 ∴d= = = , 2 2 5 10 3 +-1 ∴|C-3|=6,∴C=9,或C=-3, ∴直线l2的方程为3x-y+9=0,或3x-y-3=0.
d
y
2 1 1 2 10 2 1
2 2
2 5
②如图,直线3x=2平行于y轴,
P(-1,2) O
2 5 d ( 1) 3 3 x 用公式计算该怎样算? l:3x=2
变式练习1
1.求下列点到直线的距离: (1) A(-2,3),l: 3x+4y+3=0
(2) B(1,0), l:
| AB | (3 1) 2 (1 3) 2 2 2
AB边上的高h就是点C到AB的距离 AB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y 3 x 1
C O
1 3 3 1 即x y 4 0 点C (-1,0)到x y 4 0的距离 |-1+0-4| 5 h= 2 2 2 1 1
1 5 因此,S ABC= 2 2 5 2 2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课件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活页限时训练
解 法一 若在直线 l1 上任取一点 A(2,1),则点 A 到直线 l2 的 距离,即为所求的平行线间的距离. ∴d=|3×2+342+×412-15|=1. 法二 直接应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l1:3x+4y-10=0, l2:3x+4y-15=0, ∴d=|-103-2+-4215|=1.
3.3.3 点到直线的距离 3.3.4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活页限时训练
自学导引
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 P(x0,y0)到直线 l:Ax+By+C=0 的距离
d=
|Ax0+By0+C| A2+B2
.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活页限时训练
想一想: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对于 A=0 或 B=0 或点 P 在直线 l 上的特殊情况是否仍然适用? 提示 仍然适用. ①当 A=0,B≠0 时,直线 l 的方程为 By+C=0, 即 y=-CB,d=y0+CB=|By|0B+| C|,适合公式; ②当 B=0,A≠0 时,直线 l 的方程为 Ax+C=0, x=-CA,d=x0+CA=|Ax|0A+| C|,适合公式; ③当点 P 在直线 l 上时,有 Ax0+By0+C=0, d=|Ax0+A2B+y0B+2 C|=0 适合公式.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活页限时训练
解 点 P(a,b)在直线 x+y-3=0 上, 而 a2+b2+10a-4b+29= a+52+b-22, 本题可以看作是求点 P(a,b)与点 A(-5,2)的距离的最小值问题, 这个过程就是转化过程.点 P(a,b)在直线 x+y-3=0 上, 点 A(-5,2)到直线 x+y-3=0 的距离为 d=|-5+22-3|=3 2, 此即所求代数式的最小值.
2.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课件(人教版)
点P 直线l
0
No Image
No Image
x
合作探究
问题2: 已知任意点 P x0, y0 ,直线 l : Ax By C 0,
如何求点P 到直线 l 的距离?
yl
么?
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是什
Q
如何求 PQ 的长度 ?
如何求点Q 的坐标呢 ?
O
x
如何求垂线 PQ 的方程?
d = PQ x x0 2 y y0 2
AC
x0
= B2x0 ABy0 AC ( A2x0 B2x0 ) A2 B2
= A Ax0 By0 C
A2 B2
y
y0
A2 y0
ABx0 A2 B2
BC
y0
A2 y0
ABx0
BC (A2 y0 A2 B2
B2 y0 )
B
Ax0 A2
By0 B2
C
d = PQ x x0 2 y y0 2
直线 l 的距离相等,求直线 l 的方程.
(2) 用解析法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
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3) 求经过点 P 3,5 ,且与原点距离等于3的直线 l的方程.
(4) 已知直线过点 P 3,4且与点 A 2,2 ,B 4,-2等距离,
则直线 l的方程为.
(5) 直线 3x-4y-27=0上到点 P 2,1 距离最近的点的坐标
By0 B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d = PQ x x0 2 y y0 2
=
A( Ax0 By0 (A2+B2)
C
)
2
B
Ax0 By0
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课件
[规律方法] 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直线方程应为一般式,若给出其他形式应化为一般式. (2)点 P 在直线 l 上时,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0,公式仍然适用. (3)直线方程 Ax+By+C=0 中,A=0 或 B=0 公式也成立,但由于直线 是特殊直线(与坐标轴垂直),故也可用数形结合求解.
2.本例中条件不变,你能求出正方形对角线所在直线方程吗? [解] 由3x+x-3yy-+37==00, 可得交点坐标为15,-152,又正方形中心为 P(-1,0). ∴由两点式方程得对角线方程为:-y1-52-0 0=15x++11,即 2x+y+2=0.
由x3+x-3yy--53==00, 可得正方形另一顶点坐标为75,65,又正方形中心为 P(-1,0),
2.原点到直线 x+2y-5=0 的距离是( )
A. 2
B. 3
C.2
D. 5
D [d= |1-2+5|22= 5.选 D.]
3.已知直线 l1:x+y+1=0,l2:x+y-1=0,则 l1,l2 之间的距离为( )
A.1
B. 2
C. 3 D.2
B
[依题意
d=|1-12+-112|=
2= 2
2.选 B.]
2.上述问题中,当 d 取最大值时,请求出两条直线的方程. [提示] 由上图可知,当 d 取最大值时,两直线与 AB 垂直. 而 kAB=26- -- -13=13, ∴所求直线的斜率为-3.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分别为 y-2=-3(x-6)和 y+1=-3(x+3), 即 3x+y-20=0 和 3x+y+10=0.
=0 的距离 d=_____A_2_+__B_2____
|C1-C2| 的距离 d=___A_2_+__B_2___
苏教版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件2
CD
| 3 3 4 2 |
12 32
13 10
.
10
例3 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1,1),B(2,0), C(34).
(1)求AB边上的高CD的长; (2)求∆ABC的面积S∆ABC.
解:(2)SABC
1
AB CD
2
1 3
2 13 10
3 (1)
2
10
13
.
2
解: (1) 直线AB的一个方向向量 AB = (3,-1),
因此直线AB的一个法向量 n = (1,3).
故可设直线AB的一般式方程为 x+3y+C=0.
将点A的坐标(-1,1)代入上述方程,得: -1+3×1+C=0 ,
解得: C=-2.因此直线AB方程为:x+3y-2=0.
高CD的长即为点C(3,4)到直线AB的距离,则有
1.点(1,2)到直线y=2x+1的距离为(
5
A. 5
2 5
B. 5
解析: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d=
答案:A
)
C. 5
|2×1-2+1|
2 2+(-1)2
D.2 5
=
5
.
5
2.设点A在x轴上,点B在y轴上,线段AB的中点P(2,-1),则|AB|=(
A.2 5
B.4 2
C.5
D.2 10
解析:依题意设A(a,0),B(0,b),
= .
5
4
19
19
19 41
由勾股定理,得 MN= PM 2+PN 2=
.
5 2+ 4 2=
20
19 19
| 3 3 4 2 |
12 32
13 10
.
10
例3 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1,1),B(2,0), C(34).
(1)求AB边上的高CD的长; (2)求∆ABC的面积S∆ABC.
解:(2)SABC
1
AB CD
2
1 3
2 13 10
3 (1)
2
10
13
.
2
解: (1) 直线AB的一个方向向量 AB = (3,-1),
因此直线AB的一个法向量 n = (1,3).
故可设直线AB的一般式方程为 x+3y+C=0.
将点A的坐标(-1,1)代入上述方程,得: -1+3×1+C=0 ,
解得: C=-2.因此直线AB方程为:x+3y-2=0.
高CD的长即为点C(3,4)到直线AB的距离,则有
1.点(1,2)到直线y=2x+1的距离为(
5
A. 5
2 5
B. 5
解析: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d=
答案:A
)
C. 5
|2×1-2+1|
2 2+(-1)2
D.2 5
=
5
.
5
2.设点A在x轴上,点B在y轴上,线段AB的中点P(2,-1),则|AB|=(
A.2 5
B.4 2
C.5
D.2 10
解析:依题意设A(a,0),B(0,b),
= .
5
4
19
19
19 41
由勾股定理,得 MN= PM 2+PN 2=
.
5 2+ 4 2=
20
19 19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课件
∴直线 l 的方程为 2x-y+1=0.
讲
课
人
:
邢
启
强
23
典例解析
例2.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分别过点A(6,2)和B(-3,-1),并且各自绕着A,B旋转,
如果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为d.你能求出d的取值范围吗?
解析:如图,显然有 0<d≤|AB|.
而|AB|= 6+32+2+12=3 10.
邢
启
强
13
典型例题
求经过点P(-3,5),且与原点距离等于3的直线l的方程
解: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所求直线方程为y-5=k(x+3),整理,
得kx-y+3k+5=0.
|3+5|
所以原点到该直线的距离d= 2 =3.
+1
8
8
所以15k+8=0.所以k=-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y-5=- (x+3),
若给出其他形式,应先化成一般式再用公式.
(4)当点P0在直线l上时,点到直线的距离为零,公式仍然适用.
讲
课
人
:
邢
启
强
8
典型例题
例1:已知点A(1,3),B(3,1),C(-1,0),求△ABC的面积
y
解:设AB边上的高为h
A
| AB | (3 1) (1 3) 2 2
2
k AB
2
14
巩固练习
1.已知直线l过点P(3,4)且与点A(-2,2),B(4,-2)等距离,则
2x-y-2=0或2x+3y-18=0
直线l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到直线的距离》课件2(北师大版必修2)
2 2
14
14 53 53 53
❋直线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y P
l1 思考:任意两条平行线的距离是多少呢?
Ql2xO源自任意两条平行直线都可以写 成如下形式: l1 :Ax+By+C1=0 l2 :Ax+By+C2=0
在直线 l1上任取一点P x0 , y0 ,过点P作直线 l2的垂线,垂足为Q Ax0 By0 C2 则点P到直线l2的距离为: PQ A2 B 2 点P在直线l1上, Ax0 By0 C1 0
Ax0 By0 C1 PQ C2 C1 2 2
A B
(两平行线间 的距离公式)
注:用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须将方程中x、y的系数化为 对应相同的形式。
例4、过点(1,2),且与点A(2,3)和 B(4,-5)距离相等的直线L的方程。
例5.求两直线l1 : 4 x 3 y 1 0和l2 :12 x 5 y 13 0 夹角平分线方程.
l R
y
P d Q
x O
S
d
Ax0 By0 C A2 B 2
A=0或B=0,此公式也成立, 但当A=0或B=0时一般不用此 公式计算距离.
注: 在使用该公式前,须将 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
例1:求点P(-1,2)到直线①2x+y-10=0; ②3x=2的距离。 解: ①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d
y
P(-1,2) O
2 1 1 2 10 2 1
2 2
2 5
②如图,直线3x=2平行于y轴,
2 5 d ( 1) 3 3 x 用公式验证,结果怎样? l:3x=2
14
14 53 53 53
❋直线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y P
l1 思考:任意两条平行线的距离是多少呢?
Ql2xO源自任意两条平行直线都可以写 成如下形式: l1 :Ax+By+C1=0 l2 :Ax+By+C2=0
在直线 l1上任取一点P x0 , y0 ,过点P作直线 l2的垂线,垂足为Q Ax0 By0 C2 则点P到直线l2的距离为: PQ A2 B 2 点P在直线l1上, Ax0 By0 C1 0
Ax0 By0 C1 PQ C2 C1 2 2
A B
(两平行线间 的距离公式)
注:用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须将方程中x、y的系数化为 对应相同的形式。
例4、过点(1,2),且与点A(2,3)和 B(4,-5)距离相等的直线L的方程。
例5.求两直线l1 : 4 x 3 y 1 0和l2 :12 x 5 y 13 0 夹角平分线方程.
l R
y
P d Q
x O
S
d
Ax0 By0 C A2 B 2
A=0或B=0,此公式也成立, 但当A=0或B=0时一般不用此 公式计算距离.
注: 在使用该公式前,须将 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
例1:求点P(-1,2)到直线①2x+y-10=0; ②3x=2的距离。 解: ①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d
y
P(-1,2) O
2 1 1 2 10 2 1
2 2
2 5
②如图,直线3x=2平行于y轴,
2 5 d ( 1) 3 3 x 用公式验证,结果怎样? l:3x=2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件
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本题容易漏掉直线x=2,用直线的点斜式求方程时,一定要注意斜
率不存在的直线是否符合题意.
题型三
易错辨析
易错点: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方程没有化成一般式而致错
【例3】 点P(-1,4)到直线3x+4y=2的距离d=
.
错解:d=
|3×(-1)+4×4+2|
32 4 2
= 3. 故填3.
(4)直线方程Ax+By+C=0中A=0或B=0时,公式也成立,但由于直
线是特殊直线(与坐标轴垂直),故也可采用数形结合法求点到直线
的距离.
题型一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1】 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1)2x+y-10=0;(2)x=2;(3)y-1=0.
解:(1)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知
d=
.
解析:d=
|2×1-(-5)-2|
2
22 +(-1)
答案: 5
= 5.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剖析:(1)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上的点与直线外一点间的最短距
离.
(2)公式的形式是:分母是直线方程Ax+By+C=0的x,y项系数平方和
的算术平方根,分子是用x0,y0替换直线方程中x,y所得实数的绝对值.
要注意直线方程必须是一般式,若给出其他形式,应先化成一般式
再用公式.例如求P0(x0,y0)到直线y=kx+b的距离,应先把直线方程化
为kx-y+b=0,得
d=
| 0 -0 +|
2 +1
.
(3)当点P0在直线l上时,点到直线的距离为零,公式仍然适用,故应
本题容易漏掉直线x=2,用直线的点斜式求方程时,一定要注意斜
率不存在的直线是否符合题意.
题型三
易错辨析
易错点: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方程没有化成一般式而致错
【例3】 点P(-1,4)到直线3x+4y=2的距离d=
.
错解:d=
|3×(-1)+4×4+2|
32 4 2
= 3. 故填3.
(4)直线方程Ax+By+C=0中A=0或B=0时,公式也成立,但由于直
线是特殊直线(与坐标轴垂直),故也可采用数形结合法求点到直线
的距离.
题型一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1】 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1)2x+y-10=0;(2)x=2;(3)y-1=0.
解:(1)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知
d=
.
解析:d=
|2×1-(-5)-2|
2
22 +(-1)
答案: 5
= 5.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剖析:(1)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上的点与直线外一点间的最短距
离.
(2)公式的形式是:分母是直线方程Ax+By+C=0的x,y项系数平方和
的算术平方根,分子是用x0,y0替换直线方程中x,y所得实数的绝对值.
要注意直线方程必须是一般式,若给出其他形式,应先化成一般式
再用公式.例如求P0(x0,y0)到直线y=kx+b的距离,应先把直线方程化
为kx-y+b=0,得
d=
| 0 -0 +|
2 +1
.
(3)当点P0在直线l上时,点到直线的距离为零,公式仍然适用,故应
《点到直线的距离》优质课比赛说课课件PPT课件
学生互动与反馈
小组合作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或 解决问题。在讨论点到直线距离的应用时, 可以分组讨论,每组给出一种应用场景。
反馈机制
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 略。可以通过提问、小组报告、课堂小测验 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点到直 线距离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思考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几何学中的基 本概念,也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的重要工具。
课程背景
01
介绍几何学的发展历程,强调点 到直线距离在几何学中的重要地 位。
02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续解决 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点到直线 距离的定义和计算方 法。
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 兴趣和好奇心,培养 其探索精神。
参数方程形式的公式
总结词
参数方程形式的公式通过引入参数方程,将点到直线的距离 表示为参数的函数,便于分析和计算。
详细描述
参数方程形式的公式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表示为参数的函数, 通过引入参数方程,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这种形式 的公式便于分析和计算,能够方便地求解距离的最值和轨迹 等问题。
不同维度的推广
距离公式的应用范围。
05 教学方法与策略CH来自PTER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在“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课中,教师需要详 细解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以及其推导过程,适合采用讲授法。
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积极交流和探讨的方法。教师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实际应用或相关问题,加深理解。
教学策略
直观性教学策略
利用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或现 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 析,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促 进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图形计 算器或几何画板展示点到直线的距离, 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化为
一般
(3) P(3,-5) l: x = -1
式!
(1) 4 13 13
(2)1
(3)4
2.点A(a,6)到直线3x-4y=2旳距 离等于4,求a旳值.
a=2 或 a 46
3
练习反馈题
(1)P(—2,3)到直线y= —2旳距离是_5_______
5 (2)P(—1,1)到直线3x= 2旳距离是___3______
d
22 (7)2
53 53
❋直线到直线旳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旳距离
y P l1 思索:任意两条平行线旳距离是多少
Q 呢l2? 任意两条平行直线都能
O
x
够写成如下形式:
l1 :Ax+By+C1=0
l2 :Ax+By+C2=0
在直线 l1上任取一点P x0, y0 ,过点P作直线 l2的垂线,垂足为Q
5.用此公式时直线要先化成一般式。
, PS
y0 y2
Ax0 By0 C B
RS
PR2 PS 2
A2 B2 AB Ax0 By0 C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d RS PR PS
d
A2 B2 AB
Ax0 By0 C
Ax0 By0 C . Ax0 By0 C
A
B
l
y
R
Q
O
P
d
x
S
d Ax0 By0 C A2 B2
2 1 1 2 10
d
2 5
22 12
y
②如图,直线3x=2平行于y轴,
P(-1,2) O
x l:3x=2
d 2 (1) 5
3
高中数学第一章 第2课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课件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C-4|
12 +(−2)2
解得C=2,故直线l的方程为x-2y+2=0.
=
|C|
12 +(−2)2
,
题型二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例2 (1)两直线3x+y-3=0和6x+my-1=0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
离为________.
答案:
10
4
6 m
解析:由题意,得 = ,
3
1
∴m=2,将直线3x+y-3=0化为6x+2y-6=0,
2.两条平行线l1:3x+4y-7=0和l2:3x+4y-12=0的距离为(
A.3
B.2
1
C.1
D.
2
答案:C
|−7−(−12)|
解析:由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得:d=
32 +4 2
=1,故选C.
)
3.若第二象限内的点P(m,1)到直线x+y+1=0的距离为 2,则m
的值为________.
答案:-4
又l1与l2之间的距离d=
32 +4 2
=2,
解得c=-10或c=30,所以b+c=38或b+c=-2.
5.点A(2,2)关于直线2x-4y+9=0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
答案:(1,4)
解析:设B(a,b)是A(2,2)关于直线2x-4y+9=0的对称点,
则有AB与已知直线垂直,且线段AB的中点在已知直线上.
令y=0,得x=-2,
即A′,P,B三点共线时,点P的坐标为(-2,0),
所以所求实数m的值为-2.
易错辨析 选用直线方程的形式不当引发错误
例 4 过 点 P(2 , 5) , 且 与 点 ( - 4 , 1) 距 离 等 于 6 的 直 线 方 程 为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上课课件)
所以 d= 22x+4x≥ 22×2
x·4x=2 2(当且仅当 x=2 时取等号).所
以点 P 到直线 x+y=0 距离的最小值为 2 2.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求点 M( 3,sin θ)到直线 3x+y-4=0 的距离的最大值.
解 析 : 点 M( 3 , sin θ) 到 直 线 3 x + y - 4 = 0 的 距 离 为 d = | 3× 33+2s+in1θ2-4|=12|sin θ-1|=12-12sin θ. 当 θ=2kπ-π2(k∈Z)时,dmax=1.所以点 M 到直线 3x+y-4=0 的距离 的最大值为 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 例 1] 求点 P(3,-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转化为一般式) (1)y=3x+1;(2)y=6;(3)x=4.
44 分析: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首先要把直线方程转化为一般式方 程,再代入公式求值.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在直线x+3y=0上求一点P,使点P到原点的距离和到 直线x+3y-2=0的距离相等.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例2] 已知直线方程为(2-m)x+(2m+1)y+3m+4=0. (1)证明:直线恒过定点P; (2)当m为何值时,点Q(3,4)到直线的距离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3)若直线分别与x轴,y轴的负半轴交于A,B两点,求△AOB面积的最小值 及此时直线的方程. 分析:本题是直线方程中含有参数的问题,要考虑直线过定点,点到直线的 距离最大值转化为已知点到定点之间的距离问题.本题的第3问求面积最小 值时转化为基本不等式的问题.
A2+B2
.
人A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94)课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 公式(94)课件
目录
• 引言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公式应用实例 • 公式与其他几何知识的关联 • 习题与解答
01
引言
课程背景
几何学是研究形状、大小、图 形的性质以及空间关系的学科 ,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几何学 中的基本概念,是解决许多几 何问题的关键。
答案及解析
答案
$frac{7}{5}$
解析
首先将直线方程化为标准形式,得到 $y=-frac{1}{2}x+frac{1}{2}$。然后 代入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得到$frac{|2 - 3 + frac{1}{2}|}{sqrt{5}} = frac{7}{5}$。
THANKS
感谢观看
与解析几何的关联
解析几何是研究几何图形在坐标系中的表示和变换的数学 分支,通过建立点和直线的坐标表示,可以推导出点到直 线的距离公式。
在解析几何中,点和直线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通过设定 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我们可以利用代数方法计算出点 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即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这种方法具 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判断点是否在直线上
总结词
通过比较点到直线的距离与给定的阈值,可以判断点是否在直线上。
详细描述
如果点到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给定的阈值,则认为点在直线上或者在直线附近 。这种方法常用于判断点的位置关系,例如在图形识别、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
计算直线间的距离
总结词
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推导出两条直线间的距离公式。
域划分等具有实际意义。
优化问题求解
在某些优化问题中,如最小二乘 法、线性回归等,该公式可以用 于确定最佳拟合直线的参数,以
目录
• 引言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公式应用实例 • 公式与其他几何知识的关联 • 习题与解答
01
引言
课程背景
几何学是研究形状、大小、图 形的性质以及空间关系的学科 ,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几何学 中的基本概念,是解决许多几 何问题的关键。
答案及解析
答案
$frac{7}{5}$
解析
首先将直线方程化为标准形式,得到 $y=-frac{1}{2}x+frac{1}{2}$。然后 代入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得到$frac{|2 - 3 + frac{1}{2}|}{sqrt{5}} = frac{7}{5}$。
THANKS
感谢观看
与解析几何的关联
解析几何是研究几何图形在坐标系中的表示和变换的数学 分支,通过建立点和直线的坐标表示,可以推导出点到直 线的距离公式。
在解析几何中,点和直线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通过设定 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我们可以利用代数方法计算出点 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即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这种方法具 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判断点是否在直线上
总结词
通过比较点到直线的距离与给定的阈值,可以判断点是否在直线上。
详细描述
如果点到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给定的阈值,则认为点在直线上或者在直线附近 。这种方法常用于判断点的位置关系,例如在图形识别、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
计算直线间的距离
总结词
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推导出两条直线间的距离公式。
域划分等具有实际意义。
优化问题求解
在某些优化问题中,如最小二乘 法、线性回归等,该公式可以用 于确定最佳拟合直线的参数,以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y P(x0 , y0)
x
O l: Ax+By+C=0
d
Ax0 By0 C A B
2 2
1.此公式的作用是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2.此公式是在A、B≠0的前提下推导的; 如果A=0或B=0,此公式恰好也成立, 但如果A=0或B=0,一般不用此公式; 3.用此公式时直线要先化成一般式。
例1 求点P(-1,2)到直线①2x+y-10=0; ②3x=2的距离。 解: ①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PQ|=|PM|cos
已知P(x0,y0),设M(x1, y1) 1 ∵PM∥Oy,∴x1=x0 Q 将M(x0, y1)代入l的方程得 M Ax0 C y1 x B O Ax0 C Ax By C 0 0 PM y0 y1 y0 B B
P
当AB 0时,如何求PQ ?
问题2 如何求点 P(4, 2)到直线 2 x y 2 0的距离?
y
x 2y 8 0
4 18 Q( , ) h 5 5
2x y 2 0
P(4, 2)
h
o
x
4 2 18 2 8 5 | PQ | (4 ) (2 ) 5 5 5
y
l
cos1 cos
|B|
2
A B
2
| PQ || PM | cos1
| Ax0 By0 C | A B
2 2
方法二:构造法 思考?
P(x0,y0), l:Ax+By+C=0, AB≠0,倾斜角设为(钝角)
l Q M O 如果 l 的倾斜角是钝角呢?
y P 1
d
C2 C1 A2 B 2
,
注意:用该公式时应先将两平行线的x, y的 系数整理为对应相等的形式。
练习:P76 页 练习2: 1, 2题 作业:资料书:3. 5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
23 70 8 2 ( 7 )
2 2
14 14 53 53 53
直线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y P
l1
Q
x
l2
思考:任意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是 多少呢?
任意两条平行直线都可以写成如 下形式:l1 :Ax+By+C1=0 l2 :Ax+By+C2=0
O
在直线 l1上任取一点P x0 , y0 ,过点P作直线 l2的垂线,垂足为Q Ax0 By0 C2 则点P到直线l2的距离为: PQ A2 B2 点P在直线l1上, Ax0 By0 C1 0
Ax0 By0 C1 PQ C2 C1 2 2
A B
(两平行线间 的距离公式)
注:用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须将方程中x、y的系数化为 对应相同的形式。
小结: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d
Ax0 By0 C A B
2 2
,
注意:用该公式时应先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
(2)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问题3:求点P0(x0 , 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 方法一:直接法
思路简单 运算繁琐
直线l的方程
直线l的斜率
y
P0
Q
l P0Q
点P0的坐标
直线l的方程
直线 P0Q的斜率
直线 P0Q的方程 点P0的坐标
交点 点Q的坐标
·
O
x
l:Ax+By+C=0
两点间距离公式
点P0、Q 之间的距离|P0Q|(P0到l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y
l : Ax+By+C=0 Q
. P(x0,y0)
o x
问题1
5 y
h P(x0, y0) h Q
l
y5
l
P(x0, y )
0
Qh
h 4 x
O
8x
当A 0时, l : By C 0, PQ y 0 y Q
By 0 C C y0 B B
Ax0 C C 当B 0时,l : Ax C 0, PQ x0 xQ x0 A A
d
y
P(-1,2) O
2 1 1 2 10 2 1
2 2
2 5
②如图,直线3x=2平行于y轴,
2 5 d ( 1) 3 3 x 用公式验证,结果怎样? l:3x=2
例2 求平行线2x-7y+8=0与2x-7y-6=0的距离。 y 两平行线间的 l1:2x-7y+8=0 距离处处相等 l2: 2x-7y-6=0 x O P(3,0) 在l2上任取一点,例如P(3,0) P到l1的距离等于l1与l2的距离
方法二:构造法 P(x0, y0), l: Ax+By+C=0, AB≠0,倾斜角设为(锐角) y P l 过P作PM⊥x轴交l于M, 1 Q 构造直角△PQM M O x 锐角1与倾斜角有何关系?
1=
怎样用|PM|表示|PQ|?
如何求cos ?
|PQ|=|PM|co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