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合集下载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之解释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之解释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解释: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拥有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德行,就像大地能够承载万物一样,能够包容和滋养一切。

具体来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第八章,是最高境界的修养,形容一个人的品行和善行就像水一样,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能够停留在人们不愿停留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

厚德载物:同样出自《老子》第八章,指的是深厚的德行能够承载和承受很多,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并将其高尚的品德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之中。

能够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赖。

这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体现了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它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具体来说,厚德载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旧时指道德高尚者能担当大任。

综合来看,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高尚品德的难得,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善良和外在的德行,以此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什么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什么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什么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词语出处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20xx年-公元220xx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

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至于厚德载物,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

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

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

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补充:厚德载物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意思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意思

“厚德载物”和“上善若水”都是中国古代的道德名言,蕴含深厚的哲学思想。

“厚德载物”意味着以宽厚之心对待他人,拥有良好的品德可以承载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上善若水”则是说最高尚的品德应该像水一样。

水是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源,它总是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为万物带来生机和活力。

同时,水也是柔和的,它不会强行改变任何东西,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与万物和谐相处。

因此,“上善若水”强调了品德的高尚和和谐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厚德载物”和“上善若水”都表达了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即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以宽厚和善良的品质来对待世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上善若水与厚物载德

上善若水与厚物载德

上善若水与厚物载德引言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语出先秦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为:世界上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

水施万物而与世无争,哺育众生但不求厚报,养育天地却从不自恃……。

上善就是最好的,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

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而且水还总往低处流。

即做人应如水,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即具备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即水具备了守拙、博大、透明、齐心、公平、坚忍、灵活的特性和品质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

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

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的意思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的意思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言,具有深刻的含义。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样。

水是非常柔软和温和的,但却可以渗透到任何物体中,扩展到任何空间,并且可以改变形状,适应各种环境。

同样地,善行也应该具有柔软和包容的特点,能够顺应各种情况和环境,无私地为他人带来益处。

"厚德载物"的意思是,拥有深厚的道德品质和美德,可以为社会和他人承担重任。

"厚德"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高尚品质和行为准则。

"载物"指的是承担责任和服务他人的能力。

这句格言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不仅要有道德品质的修养,还要有为社会和他人贡献的能力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都强调了个人应该具备柔软、包容、无私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应该具备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的能力和责任感。

这两句格言都鼓励人们积极追求道德修养,以及为社会和他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解释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解释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解释“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

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

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厚德载物”的含义“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书法作品欣赏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书法作品欣赏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书法作品欣赏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一句出自《道德经》的名言,意思
是最高尚的德行就像水一样,而厚重的德行可以承载万物。

这句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包括
书法艺术。

在书法作品中,表现“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主题,往往以
流畅的笔触和深厚的墨色为特点。

书法家通过对笔墨的运用,力求
表现出水流般的柔美和厚重承载的气质。

这种书法作品往往能够给
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内心的触动。

从艺术角度来看,书法作品中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主题,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有的作品可能以行草或草书的
形式表现,强调流畅和舒展的笔画,寓意着善行如水般自然流畅;
而有的作品可能以隶书或篆书的形式表现,注重墨色的厚重和力度,寓意着德行如山般厚重承载。

除了艺术表现形式外,书法作品中“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
主题也可以通过作品的布局、结构和气韵来表现。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在于书法技法的娴熟,更在于能够通过布局和结构的合理
安排,以及气韵的凝聚表达出主题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总的来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主题的书法作品,既要注重艺术的表现形式,又要注重内在的情感表达。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达。

通过欣赏和理解这样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中的运动场造好了,并把原来的操场边的涵洞改为了水渠,造了小桥,很是雅致。

小桥栏杆上的“上善若水‘人杰地灵、厚德载物、源远流长、人杰地灵”几字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源远流长”自不必说
“人杰地灵”是横中小山坡上的一个“摩涯石刻”,那是一定要“转载”过来的。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由于出处年代久远,加之古人的话一个字概括多种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致使人们理解不同,说法不一。

我们在正确理解古人说话的含义时,必须将前后相关的话语、省略语句、引伸意思联系起来理解,才能领悟古人说话的真实含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几于道”的“几”是“非常接近、达到、合符”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

而“几于道”又与前面的“上善”(最美好的品格)前后呼应。

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先说水是“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导人们效仿呢?为此,孔夫子将水被崇尚为“上善”的原由,从功效、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解释:
孔子说:水有五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观(观察、体会、感悟、效仿)。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句话前呼后应阐述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天行健(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

这句话是阐述强者应当通过不断的努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能。

当我们理解了这
句话后,真的叹服华夏精英周文王被关在牢笼七年里,居然能在所著的《易经》中豪气冲天喊出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万古回荡的豪言壮语。

秉承父辈的宏志,气势豪迈的大英雄周武王后来率领几万锐不可挡的军队,“牧野之战”誓言高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将纣王的几十万商军打得落花流水那就不是怪事了!明白了前一句话的含义,对后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容易理解了。

易辞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

“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与前一句紧密联系,用大地的宽广厚实来比喻人的胸怀气魄。

意思是说,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这句话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对应,告诫君子不但要有与众不同的济世才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神。

也就是强调有才有德,德才兼备。

由此可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展示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把“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两句话联系起来,意思与原来出处就有了新的取舍。

两句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以宽广深厚的胸怀,好的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由此而感叹:我们的老祖先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美德作为自己处身立世的准则,像水一样,以自己宽广深厚的胸怀,美好的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思想境界是多么崇高。

难怪他们能够在与大自然抗争的遥远岁月,逢灾受难、历经艰险,从“山顶洞”涉水到“河姆渡”,又爬上了“半坡村”,再走到“二里头”,继后遍布黄河长江流域。

一次又一次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中走出,一次又一次从险象环生的民族生存竞争中生还。

他们自强不息,生息繁衍,由弱到强,发展壮大,以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千年文明延续,为他们的子孙后代在亚洲开创了一大片美丽富饶的生存空间。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正是因为有如此美德赋予了中华民族柔中带刚,坚不可摧的强大生命力,由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中国魂,使得中华民族得以雄居世界的东方。

环顾浩浩寰宇,面对动而不静的世界,谁有理由说,具有如此美德的民族,不会再一次在世界崛起,光芒照耀朗朗乾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