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的意思 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的意思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源自于《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上善若水,意味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无私无欲,能够滋润万物。
厚德载物,则是指人的品德深厚,能够承载和包容各种事物。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高尚的品德应该像水一样,无私无欲,滋润一切。
水是自然界中最为柔软的物质,却能适应各种环境,滋润万物。
它不争不抢,不随意杀伤,不对人类造成伤害,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滋养大地,滋润万物。
上善若水的含义是要我们以柔善的心态对待他人,不争不抢,不伤害他人利益,而是用善意和友爱去滋润他人。
厚德载物是指人的品德要深厚,能够承载和包容各种事物。
人的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包括诚实守信、善良友爱、正直公正等。
一个人的品德深厚,就像容器一样,能够容纳各种事物,包容他人的优点和缺点,接纳多样性。
同时,厚德也要求人们能够承担起责任,尽自己的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是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的指导,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如何正确应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能够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以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上善若水告诉我们,善良与友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而不是争斗和争夺。
只有当我们学会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理解和包容他人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建立和谐社会。
厚德载物也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品德,能够承载和包容各种事物。
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
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不诚实守信,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带来负面影响,损害他人利益。
相反,如果一个人具有深厚的品德,他就能够承担起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不仅能够为自己创造幸福,也能够为他人创造幸福,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理解和包容他人。
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人。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之解释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解释: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拥有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德行,就像大地能够承载万物一样,能够包容和滋养一切。
具体来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第八章,是最高境界的修养,形容一个人的品行和善行就像水一样,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能够停留在人们不愿停留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
厚德载物:同样出自《老子》第八章,指的是深厚的德行能够承载和承受很多,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并将其高尚的品德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之中。
能够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赖。
这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体现了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它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具体来说,厚德载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旧时指道德高尚者能担当大任。
综合来看,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高尚品德的难得,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善良和外在的德行,以此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什么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什么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词语出处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20xx年-公元220xx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
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至于厚德载物,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
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
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
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补充:厚德载物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那么的。
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
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X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
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
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三曰坚忍。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
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
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众人所不注意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
无所滞,而生其形,静。
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道家哲学编辑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冯跃利书法上善若水冯跃利书法上善若水(2张)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
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
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
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古人有一副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做事像山。
山因形走势,因势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
上善若水与厚物载德

上善若水与厚物载德引言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语出先秦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为:世界上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
水施万物而与世无争,哺育众生但不求厚报,养育天地却从不自恃……。
上善就是最好的,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
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而且水还总往低处流。
即做人应如水,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即具备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即水具备了守拙、博大、透明、齐心、公平、坚忍、灵活的特性和品质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
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
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羊若含玉创作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老子看来,水的显著特性和作用有:一、柔;二、停留在卑贱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那么最完善的人格当然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作为:他人不肯去的地方,他愿意去;他人不肯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就具有骆驼般的精力,忍辱负重.他只知默默奉献,却从和气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所谓“善万物而不争”的思想吧.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似乎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似乎有义;浩荡无尽,似乎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似乎有勇;安顿没有高下不服,似乎守法;量见若干,不必削刮,似乎正直;无孔不入,似乎明察;发源必自西,似乎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干净,又似乎善于变更.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正人遇水必不雅.《周易》亦云:“天行健,正人以自强不息;地势坤,正人以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渊博精湛的学识培养学子成才.打造“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进程是一个锻造盼望中幻想人生的进程,也是否认中确定自己的进程.完美不是一道景致成就的,而是春夏秋冬的往复重叠,江河山岳的携手同行;厚积薄发的成功人生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大众的普遍评议与认同.当你能听进去他人不合的声音与建议,采取他人完全善意的忠告并优化自己的处世之道、为人之理时,你的人生才会有可能承载起生命的种种希望,你的出色才会有可能成为众人眼里的一道认可的风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丽德的一种归纳综合,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中的症结词“道”是老子哲学的焦点,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轨则,“几于道”的“几”是“异常接近、达到、合符”的意思,可以懂得成“达到、相符自然轨则”.而“几于道”又与前面的“上善”(最美妙的品格)前后呼应.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妙的品格,崇高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肯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妙境界,相符自然轨则. 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先说水是“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妙品格的示范,建议人们效仿呢?为此,孔夫子将水被崇尚为“上善”的原由,从功能、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条理的说明:孔子说:水有五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似乎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纪律,似乎有义;浩荡无尽,似乎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似乎有勇;安顿没有高下不服,似乎守法度;量见若干,不必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不雅点,违心地趋附他人),似乎正直;无孔不入,似乎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似乎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干净,又似乎善于变更.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正人遇水必不雅(不雅察、体会、感悟、效仿).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正人以自强不息.地势坤,正人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前呼后应阐述了才干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天行健(苍天居高临下,以强有力不成抗拒的运行轨则影响世界),正人以自强不息(有才干的人应该不竭追求、朝上进步、强壮自己).这句话是阐述强者应当通过不竭的尽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干.当我们懂得了这句话后,真的叹服华夏精英周文王被关在樊笼七年里,居然能在所著的《易经》中豪气冲天喊出了“天行健,正人自强不息”这一万古回荡的豪言壮语.秉承父辈的宏志,气势豪放的大英雄周武王后来带领几万锐不成挡的部队,“牧野之战”誓言高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将纣王的几十万商军打得落花流水那就不是怪事了!明确了前一句话的寄义,对后一句“地势坤,正人以厚德载物”就容易懂得了.易辞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涵.“正人以厚德载物”这句与前一句慎密接洽,用大地的宽广厚实来比方人的胸怀气魄.意思是说,正人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包涵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这句话与“天行健,正人以自强不息”相对应,申饬正人不单要有与众不合的济世才干,还要有崇高的品德,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力.也就是强调有才有德,德才兼备.由此可见“天行健,正人以自强不息”表示了中华平易近族顽强朝上进步、蓬勃向上的精力风貌;“地势坤,正人以厚德载物”则展示了中华平易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 把“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两句话接洽起来,意思与原来出处就有了新的取舍.两句意思是:最美妙的品格,最崇高的情操,应像水一样,以宽广深厚的胸怀,好的品行来承载万物,包涵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的意思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言,具有深刻的含义。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样。
水是非常柔软和温和的,但却可以渗透到任何物体中,扩展到任何空间,并且可以改变形状,适应各种环境。
同样地,善行也应该具有柔软和包容的特点,能够顺应各种情况和环境,无私地为他人带来益处。
"厚德载物"的意思是,拥有深厚的道德品质和美德,可以为社会和他人承担重任。
"厚德"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高尚品质和行为准则。
"载物"指的是承担责任和服务他人的能力。
这句格言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不仅要有道德品质的修养,还要有为社会和他人贡献的能力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都强调了个人应该具备柔软、包容、无私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应该具备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的能力和责任感。
这两句格言都鼓励人们积极追求道德修养,以及为社会和他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课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四)》P93《道德经》第八章
【上课时间】45分钟
【课前学生准备】
1、课前熟背《道德经·道经》1—5章、8章,借用工具书和网络自学,初步疏通文意
2、分小组搜集水的哲学;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对水的认识;君子的诗歌警句;君子的故事。
【上课学生】九年级
【课型】讲读课、诵读课、综合课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老子和《道德经》;
2、获取网络信息,整合资料,筛选历史名句、君子故事,感知善之美;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积累经典;
2、读中感悟经典;
3、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师生共享,分享感悟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上善若水”中水之德;
2、在生活中树立“七善”,用经典指导生活,经典、生活水乳相融。
【教学过程】
一、知水之力(5分钟)
1、你心目中的水是什么样的?
2、电影导入
电影导入:《太极张三丰》中太极宗师张三丰在水之力中悟出太极的片段:【导语】太极是道家的代表,提倡以柔克刚,无形胜有形。
而在中国的国学经典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崇尚“水”,崇尚“不争”,崇尚“柔弱”、崇尚“无为”,崇尚“无私”。
从道学演变出来的“武学”,诸如“太极”、“八卦”等文化符号,留给我们后人的启示:领悟到水的精神,修炼心境。
无论处人或者处世,绝非易事,我们今天走近《道德经》中的“水”,去体悟水中深邃的思想。
那么,老子心中的水究竟是怎样的?
3、出示学习目标
二、亲水之意(12分钟)
1、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2分钟)
【出示材料】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说:“在西方,《道德经》仅各种英文译本至少有四十多种,除了基督教的《圣经》再没有任何一种书得到如此重视。
”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影响了中国历史上诸多学派和帝王,成为他们开宗立派的思想源头和统治之术。
他的思想更波及欧美,影响到包括黑格尔、罗素、尼采在内的大批哲学家。
2、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10分钟)
(1)出示难点字音、节奏,老师配乐范读(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出示材料】上善/ 若水。
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 几(jī)于道。
居/ 善地;心/ 善渊;与/ 善仁;言/ 善信;政/ 善治;事/ 善能;动/ 善时。
夫/ 唯不争,故/ 无尤。
(2)学生全班齐读
(3)四人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自由练读
出示朗读方法,渗透学法:
【出示材料】“一二二法则”
●慢读第一遍,读顺选文;
●浏览共两遍,组内疏通文意;
●快读两遍,熟读成诵,诵而有感、有情。
(4)小组汇报(抽2—3个小组)
【创设学生汇报过程】
●学生汇报翻译时,引导关注重点句子,感知水的特点:居/ 善地;
心/ 善渊;与/ 善仁;言/ 善信;政/ 善治;事/ 善能;动/ 善时。
●学生汇报自由诵读时,鼓励、表扬有自己理解的诵读;
(5)出示全文翻译
【出示材料】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
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内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三、品水之德(15分钟)
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品悟水之德。
1、播放潺潺的流水声,想象、感知、思考:
(1)在老子心中,水有什么美德?
【出示材料】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如孔子所问,在老子心中,水有什么美德?找出文中的原句,做简要的理解
【创设学生回答】
原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简要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兼爱天下(万物)、君子美德、不争不抢、大公无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顺其自然……
(2)上善若水提出了水具有“七善”,分别是哪“七善”?
【明确】
“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资料补充】
苏辙对水之“七善”注解:
第一,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
第二,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
第三,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
第四,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
第五,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
第六,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
第七,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3)组内分享:请你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谈谈你对“七善”的理解,并思考其与君子美德有什么共同点?
老师先示范:
【备课资料】上善若水,东晋陶渊明罢官回归田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明志谦如水,隐者的典范;
上善若水,大文豪苏轼仕途风雨兼程,起起伏伏,但是他穿着蓑衣,安然自若,坦然面对,潇洒一生,如水任意东西能方能圆,可谓大丈夫也!
上善若水,现实生活中,乐善好施,为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不求回报,利泽万物温暖如水……
【创设学生回答】
搜集资料分享:九年级学生多认识苏轼、陶渊明、王维、李白、唐玄宗等历史名人(可适当补充学过的文章,如《陋室铭》、《爱莲说》、《归园田居》、《岳阳楼记》)
联系实际理解:为人处世、行为规范如交朋友、说话、办事、行为;为政、管理则点到即止
四、悟水之道(13分钟)
1、拓展阅读,对话老子,由水之“七善”深入领悟老子之道。
阅读《道德经》1—5章,选一章你喜欢的选段,熟读成诵,并对话老子,品味其中的“善”道
【出示材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水类比善,我们由善慢慢读出老子之道,老子的话如流水娓娓道来,细细流长。
请写下一两句思考或感悟,对话老子。
(可从以下几方面选一)
对老子之善或老子之道的个人理解
●疑惑
●学完之后的感受
●生活践行的打算
2、写完之后组内互享
3、朗读于文华《上善若水》的歌词,播放音乐,现场毛笔书法——“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在音乐中升华情感
【歌词资料】
上善若水
水滴石穿,逝水光阴,水自无言,江河不尽,
悠悠也传情,涓涓也在心,天地无私,磊落乾坤,
草木也知春,落叶也归根,上善若水,静水流深。
海纳百川,壁立千仞,海阔天空,四海知音,
人生有寒暑,日月有晴阴,饮水思源,涌泉报恩,
萍水总相逢,水乳总交融,上善若水,静水流深。
4、全班配乐,激情朗读(音乐《高山流水》)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