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从语源学到语用学_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2期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6月V o.l25N o.2 Journa l o f L v liang H i gher Co llege Jun.2009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 解读

李红兵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山西离石033000)

摘 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斯威彻尔(Eve S w eetser)采用认知语义理论的方法发现词汇语义在社会物质域(soc i ophysical do m a i n)与认知域(ep istem ic do m a i n)、言语行为域(speech-act do m a i n)之间存在着系统的隐喻关联,并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匹配关系。这为解析复杂的语义现象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研究途径。

关键词:语源;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834(2009)02-0031-03

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 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该书于2002年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西方语言学丛书之一影印在中国出版发行。虽然正文加上书目和索引,全书也不过180页,但其论述纵横宽广,深刻而明晰,且角度新颖,无不使从事语言学研究与学习的读者从中受益。正如编辑在书末这样评述道: 在各种语言中,情态词、连接词、条件词、知觉动词恐怕都是最生动、也是最难以把握其意义的词类。其意义的多义性不仅困扰语言学家,也困扰分析哲学家。尽管如此,E ve Sw eetser的论述仍然向我们证实了它们是可以被分析,而且可以是成系统的分析 。

Eve Sw eetser的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 共6章,各章题目如下: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语义结构和语义变化:印欧语系体系中的英语知觉动词

第三章:情态动词

第四章:连接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第五章:条件词

第六章:回顾与展望

其中,导论介绍全书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无法充分解释语言的多义歧义现象。他把这类语言现象放在认知语义理论中考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者认为复杂的语义现象体现在词汇的多义性,词汇的语义变化,以及语用的模糊性三个方面。词汇的多义性表现为一种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词汇的语义变化涉及一个词的原义与新义此消彼长的过程。语法化的事实证明,词汇演变都是 A A/B B 的渐变过程,语用的含糊性指语言形式基本义在语境中的语用所指和语用含义。例如: H o w are you? 的最初义指是对对方生活状况的询问,但是这句话已逐渐转指一定情景下见面时的礼貌用语或开场白。汉语是类似的句子,如 你吃了吗? 这三个方面的一个共性就在于存在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关系。作者认为这些一对多的关系中存在着潜在的共性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所无法揭示的。

客观主义理论中,意义指词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语言形式与客观事物及状态之间的真假关系。该理论在揭示复杂的语义关系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早期的生成语法将语义描写的一组特征集:如:bac he l o r一词包含以下一组特征[+HU MAN],[+ADULT],[+MALE],[+NE VER MAR R I E D]。这种分解方法把语义建立在义素的静态对比比较上,并没有对词汇语义进行充分的动态描写。同时,生成语法理论将共时语义结构与语义历时变化分离开来,无法很好地解释语义的复杂现象。

收稿日期:2009 01 24

作者简介:李红兵(1968-),男,汉族,山西离石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

31

谈论语词的意义很自然会回到语言形式的能指与所指以及符号的任意性这个主题上来。如果说任何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任意的,那么同一符号的多种用途也必然是任意的。索绪尔之所以强调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基于把它作为语言的根本属性,从而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从这一角度出发,索绪尔本人关注的并不在词义的多义性和语义变化上,而在于语言本质属性上。那么,我们先看下面一组例句:

1a)I see a cat on the m a.t

b)I see what you m ean.

在1a)中,see与它所表达的 看见 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是任意的。1b)中see与它所表达的含义 明白 本质也应该是任意的,然而当把1b)与1a)中的两个see联系起来的话,1b)中的义项(明白)则决非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理据的,而且义项 明白 与客观事物的直值条件没有多大关系,我们之所以选用see,而不用 kick,or fee,l or s m ell 等来表达 明白 ,合理的解释在于我们的观念中视觉与知觉是相通的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发现我们的语言系统与我们的物理世界、认知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我们还会涉及到另外一个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我们可以讲认知系统决定了语言形式,同时也可以讲我们所习得的语言范畴影响着我们认知系统的形成。而语言中的多义歧义正是在语言与认知之间隐喻作用下产生的。1b)中的这个语言形式通过隐喻从而获得了它的第二个含义。再比如在特定的文化中, w h ite (白色)通过人的认知隐喻为 pure (纯洁)或 honest (诚实)。可见,词汇并不是随意地获得新的含义,一个词的多个共时含义都是有一定理据的。

语义的历时变化也是这样的。词从一个语义转变为另一语义都要经历一个新旧义共存的阶段,然后新义才逐渐地取代了原有义。新旧义共存也正是词的多义现象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常常反映出认知结构在语言中的作用。

语用的含糊性反映出词的多义性及语义变化同样的共性规律。后者指一个单词或短语如果有两个不同的意义与语义值,它在语义上是含糊的,而前者指一个语言形式具有一个语义值但有多种语用功能,它便是在语用上含糊的。请看下面命例句: 2a)She s not happy,she i s sad.

b)She s not happy,she is ecstatic.

在这两个句中happy的语义值是同一的,而not 的值不同一。2a)中no t否定的是happy一词的含义,而2b)中not否定的则是整个分句的陈述。2b)的意思是 I w ou l d n t call her happy,I d call her ec static. 。当发话人说出2b)时,是他对这次言语行为的认知观念决定了他所采用的表达形式。由此可见,认知结构在构建语用含义时所起的作用。

我们因此发现采用认知语义理论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在词的多义性、语义变化,语用含糊性中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匹配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来源于人的认识体验。其中包括在文化、社会、精神与物质中的各种体验。同时,认知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可循的。这样,我们会发现词汇语义在社会物质域/基础域(soc i o physical/r oot do m a i n)与认知域(episte m ic do m a i n)、言语行为域(speech-act do m a i n)之间存在系统的隐喻关联。作者正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言语与智力活动通常是通过对物质行为的隐喻所产生的。也即言语行为动词和心理活动动词的语源来自于物质行为动词。

第二章在印欧语系的大背景下检视英语语言中的感官动词。作者通过丰实的实例分析发现物质感官动词与认知动词之间有着深刻的隐喻关系。例如:li k e(像)与li k ely(好像,可能)是同源的。在这里,物质上的相似性逐渐演变为认知上的可能性。See(看见),hear(听见)逐渐产生了 明白 遵从 的意见,grasp从物理意义上的 把握 引伸为认知层面另一含义 理解 。汉语中类似的例子也很多。如 她(好)像(可能)是在哭 。 我听你的,请您放心 掌握所学内容 。这些隐喻在认知语义学中属于 M i n d-as-body 式隐喻。通过隐喻,感官动词有规律,有理据地从社会物质域影射到认知动词域并成为这些认知动词的词源。

第三章运用前面章节有关隐喻结构在基础域与认知域、语用域之间系统影射的框架来审视英语的情态动词,试看下列例句:

3a)You m ust co m e here by ten..(M o m said so)

cause(so m ebody or speaker)(b i n d(you co m e here)).

The d irect force(ofM o m s authority)co m pe ls you to co m e ho m e by ten.

b)Y ou m ust have been ho m e last n i g h.t

cause(so m ebody)(bi n d(believe(speaker) (you be ho m e))

The ava ilab le(direct)ev i d ence co mpels m 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you w ere ho m e.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