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十五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以下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用“十”进行合成、拆分,以及与“零”的运算。

(2)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了解“十”是一个十位数字。

(3)让学生对从10 到19的数字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游戏、绘图、模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问答、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十”进行合成、拆分,以及与“零”的运算。

2.难点:让学生对从10 到19的数字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引入新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并问其从中观察到了什么?3. 询问学生掌握十位数字的内容,并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十”。

4. 对“十”数字的拆分和合成进行说明,并通过实践进行演示。

5.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当遇到问题时,老师及时进行指导。

6. 通过实际运用,让学生能够对从10 到19的数字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

7.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课堂巩固:对于区分10-19的数字有没有掌握,如有还需要变更教学的形式。

可以利用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含义进行分类,将数字卡片分为10-19和1-9两组,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知识点。

七、家庭作业:1. 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

2. 背诵数表和数字卡片。

3. 家长帮助巩固学习,帮助孩子理解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演示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了从10 到19的数字,同时也让学生加深了对数字拆分和合成的认识,提高了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运用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提高,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练习十五-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练习十五-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练习十五-苏教版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口算。

2.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两位数的加减法。

2.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1.实际问题的转化和解决。

2.加减法口算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1.课件、教具、学生练习册。

2.以实际问题为例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逐步引入两位数的加减法的概念。

新知讲解
通过课件和实物教具的辅助,讲解两位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且通过实际问题的举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练习
教师播放课件上的练习题,同时要求学生用课本或教具进行计算,并写入练习册中。

合作探究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小组内各自出一个实际问题并通过口算或列式计算方法进行解决。

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以便于更好地掌握知识。

课堂检测
教师通过课堂的检测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实时给予反馈。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与课堂练习题相关的题目。

2.完成苏教版上相关课本练习题。

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七单元第2课《练习十五》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七单元第2课《练习十五》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七单元第2课《练习十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练习十五》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2课的内容,主要是对第七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

本课的内容包括:1.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运算速度;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指导。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清晰地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此外,学生需要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运算速度;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找出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3.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练习题、实际问题等;2.教学素材:实物、图片等;3.学习单:用于学生记录和展示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第七单元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操练(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小学 二年级 数学下册第5课时 练习十五教学设计

小学  二年级  数学下册第5课时  练习十五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六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练习十五课型:练习课课时:第5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第69-71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第5—11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有目的的练习,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感知、理解、掌握、运用.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3、经历巩固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知识运用的乐趣.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具:投影仪。

教法:组织指导、反馈练习法。

学法:独立思考、练习、合作交流法。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导学目标(一)、独立尝试(预习)自学课本第69-71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第5—11题。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练习十五第3题。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和余数。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交流:怎样很快写出商和余数,你有什么好办法?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齐读目标)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5题。

①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引导学生看图。

问:花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2、练习十五第6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问题。

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②重点指导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

学生先思考,再分组讨论。

3、练习十五第7题。

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围一圈需要几个3米?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评讲。

4、()里最大能填几?()×5<19 8×()<52 7×()<61 ()×3<20()×8<37 ()×6<31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检测达标)。

1、练习十五第8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五-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五-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五-苏教版教学目标
•学习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能够独立完成加减法计算题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集中注意力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小黑板
•写字笔、橡皮
教学步骤
第一步:复习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1.提醒学生加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方法
2.给出以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
1. 4 + 3 =
2. 6 - 2 =
3. 8 + 1 =
4. 2 - 1 =
3.分享学生的答案,并引导讨论
第二步:带着学生一起完成练习十五
1.给出练习十五
2.分配学生,让他们集中注意力,用心完成,及时纠正错误
第三步:根据练习十五的情况巩固知识点
1.针对此练习做一个针对性的知识点讲解
2.结合案例举例讲解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相信学生对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好的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将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加减法的概念和方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数字0、1、2、3、4的顺序及其大小关系。

•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1-4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培养学生算术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中的数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的大小比较和1-4以内的加法计算。

数字的大小比较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给出的数字,然后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例如:将下面的数字从小到大排序:2,1,3,0,4。

1-4以内的加法计算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如“加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加在一起得到一个结果”。

然后,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1-4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例如:计算下列两个数的和:1+2,2+1,3+1,1+3,4+0。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数的大小比较和1-4以内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1-4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教学方法和学时安排教学方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方法。

•组织游戏和竞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在竞争中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时安排本教案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第一课时:小组讨论,数的大小比较。

•第二课时:小组竞赛,1-4以内的加法计算。

教具和学材教具•黑板、彩笔。

•练习册《练习十五》。

学材•数字卡片。

•练习册《练习十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老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分小组让学生进行数字大小比较的小组讨论。

2.学生自己编写数字卡片,然后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通过比较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3.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老师带领学生认真研究讨论过程中涌现出的问题,并梳理出解决方法和思路。

第二课时1.老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分小组进行1-4以内的加法计算竞赛。

2.学生按照从题目选出的数字卡片排序,通过比较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3.每个小组汇报竞赛结果,老师带领学生认真研究竞赛过程中涌现出的问题,并梳理出解决方法和思路。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0:练习十五-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0:练习十五-苏教版

教案标题: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0:练习十五-苏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 能够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题目。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分数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重点:1.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 分数的加减法题目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的推导。

2. 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分数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和例题。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用于练习分数的加减法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分数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回顾和复习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引导学生进行推导。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得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三、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举例说明。

2. 学生听讲并记录要点。

四、练习(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分数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五、巩固(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涉及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分数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回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讲解、练习、巩固和总结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练习和巩固环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分数的加减法问题。

2024年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练习15练习十五(附答案)》教学课件

2024年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练习15练习十五(附答案)》教学课件

82×9 > 700 65×8 < 550
6. (1)买4个足球,需要多少钱?
46×4=184(元) 答:需要184元。 (2)买8个篮球,500元够吗? 58×8 ≈480(元)
60
480<500,58×8<500 答:500元够。
(3)买5个排球,付了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34×5=170(元) 200-170=30(元) 答:应找回30元。
490×4 =1960 129×3 =387
(自己估一估)
2.实验小学417名师生乘车去参观博物馆。每辆 车限乘49人,8辆车够吗?
限乘人数里包括司机。
49-1=48(名) 48×8 ≈400(名)
50
400<417,48×8<417 答:8辆车不够。
3.张大爷家的稻谷大约有多少千克?
把59、63、62、57、58、62、58都看作60。 60×8=480(千克)
9.豆腐坊用5千克黄豆做出20千克豆腐。照这样计算, 用75千克黄豆可以做出多少千克豆腐? 20÷5×75 =4×75 =300(千克)
一估,再计算。
82×3 =246 189×6 =1134 309×6=1854 720×5=3600 890×7 =6230 665×9=5985
答:张大爷家的稻谷大约有480千克。
4.一篇文章500字,丁叔叔平均每分钟录入78个字, 6分钟能录入完吗? 78×6 ≈480(个)
80
480<500,78×6<500 答:6分钟不能录入完。
5.在 中填上“>”“<”或“=”。
23×3 > 60 489×5 < 2600
44×2 > 80 951×6 > 5300
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 先求小棒的总根数: 3×8=24(根) 再求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24÷4=6(个) 答:正好可以摆6个。

人教版五上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上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上数学《练习十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P70~72练习十五第3~5、10~12、14*题。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艺:稳固解方程的方法,规范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进一步提高先生剖析、迁移的才干。

进程与方法:阅历解方程的进程,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灵敏运用知识处置效果。

教学方法:引导回忆,练习解说。

讨论交流,练习稳固。

教学预备:多媒体。

教学进程一、温习铺垫,迁移导入教员:我们曾经学过这么多关于解方程的知识,明天我们就经过练习来稳固一下。

出示:1.判别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4x =36+1723÷a>43x +843x +4y=848÷a=92.前面括号中哪个x 的值是方程的解?(1) x +42-98 (x =57, x =135)(2) 5.2-x =0.7 (x =4.5, x =8.8)(3) 4x -7=21 (x =7,x =8)(4) 5(x -l)=25 (x =4,x =6)二、指点练习1.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1)出示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2)教员提问:你们能从标题中失掉什么信息?(3)先生总结标题中所给的信息,然后独立列出算式,再停止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答案与小组中其他的成员核对,矫正错误的答案。

2.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1)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2)教员剖析:由题可知,第一个图是一个长方形,宽和周长,求长是多少。

这个题就要借助我们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停止计算。

(3)指名先生列式并求解:2(5+x )=36,解得x =13。

(4)从第二个图中你能失掉哪些信息?第二个图中所给出的信息是儿童的人数是成人人数的3倍,而儿童和成人的总人数是80人。

(5)先生独立思索,指名板演,团体修订。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1和0的特殊性质,并能正确书写。

2.练习识别和读出三位以内的数字,学会按数值大小写大写字母。

3.掌握算术基本运算,如加、减法的规则,并能结合实际运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1.熟悉数字1和0的特殊性质。

2.能够正确识别和读出三位以内的数字。

3.能够掌握算术基本运算规则。

三、教学难点1.能够正确书写数字1和0。

2.能够按数值大小写大写字母。

3.能够结合实际运用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模拟游戏法2.问题引导法3.课堂互动法五、教学准备1.课件2.数字卡片3.小黑板4.计算器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字?还有哪些数字没有学过呢?学生回答:学过了0、1、2、3、4、5,还没有学过6、7、8、9。

老师继续问:那么你们知道数字1和0有什么特殊性质吗?学生答:1和0都是最小的数字,1前面没有数字,0后面没有数字。

老师说: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练习一下数字1和0的书写。

请拿出你们的小黑板和粉笔。

2. 练习数字1和0的书写老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数字1和0的样子,并板书下列内容:数字1:一笔画,写在上方数字0:矩形,写在中央接着,老师让学生模仿书写数字1和0。

3. 认识三位数的大小关系老师接着说:数字1、2、3、4、5不难识别和读出,但是当数字变得更大时,我们该怎么办呢?老师用计算器展示几个三位数的数字,并让学生按数值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来快速读出数字。

老师强调:识别三位数数字大小关系的方法是——从最高位开始比较,一位一位往下比较。

4. 结合实际运用进行计算老师拿出一些实物来,比如:苹果、毛笔等,让学生用数字和计算符号来描述实际情境,并进行加减运算。

例如:问:小明手上有3支毛笔,小亮手上有4支毛笔,两人手上的毛笔总共有几支?答:3 + 4 = ? ,先算3 + 4等于7,所以小明、小亮手上共有7支毛笔。

问:小红家有5个苹果,小明家有3个苹果,小明去小红家拿走了1个苹果,现在小明和小红各自家里还剩下几个苹果?答:5 - 1 = ? ,先算5 - 1等于4,所以小红家里还剩下4个苹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练习十五-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练习十五-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练习十五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练习十五的相关内容。

2. 乘法口诀的复习与应用。

3. 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的掌握与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口诀。

2. 新课导入:讲解练习十五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共同解决问题。

4. 应用拓展:通过实例讲解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练习十五的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练习十五苏教版2. 板书内容:乘法口诀、练习十五相关题目、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示例。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的相关题目。

2. 设计一些与乘法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本节课通过练习十五的学习,使学生巩固了乘法口诀的掌握,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通过实例讲解,培养了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与乘法口诀相关的趣味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回顾已学的知识。

扬州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五》教案

扬州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五》教案

扬州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十五》是扬州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练习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分数的四则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混合运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分数运算的规则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方法,但是对于复杂的分数运算和实际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运算的规则,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自己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运算的规则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同时,结合具体例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小明有2/3个苹果,小红有1/4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练习课《练习十五》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练习课《练习十五》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S=πr2
圆环的面积
S环=π×(R²-r²)
教学反思与改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环的面积》以后,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已经有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练习的讲解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悟数学思想,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
第5题
右图是一块玉璧,外直径18cm,内直径为7cm。这块玉璧的面积是多少?
18÷2=9(cm)
7÷2=3.5(cm)
S环=π×(R²-r²)
=3.14×(9²-3.5²)
=3.14×68.75
=215.875(cm²)
答:这块玉璧的面积是215.875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第5题,给出生活中的圆环实例——玉璧,让学生计算面积。需要注意的是这儿给出的都是直径,需要先求出半径。]
第4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的树干横截面的周长是125.6 cm。树干的横截面近似于圆,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125.6÷3.14=40(cm)
3.14×(40 ÷ 2)2
=3.14×400
=1256(cm2)
答:它的面积大约是1256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第4题,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需要先根据圆的周长求出直径或半径,然后再求圆的面积。此题给学生展示了一种特殊情况,即当无法直接测量圆的半径或直径时,可以先测量出圆的周长,通过转换的方法求出圆面积。这也为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方法。]
相差面积:753.6-376.8=376.8(m2)
答:两座土楼的房屋占地面积相差376.8m²。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练习十五(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练习十五(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六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练习十五课型:练习课课时:第5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第69-71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第5—11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有目的的练习,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感知、理解、掌握、运用.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3、经历巩固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知识运用的乐趣.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具:投影仪。

教法:组织指导、反馈练习法。

学法:独立思考、练习、合作交流法。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导学目标(一)、独立尝试(预习)自学课本第69-71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第5—11题。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练习十五第3题。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和余数。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交流:怎样很快写出商和余数,你有什么好办法?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齐读目标)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5题。

①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引导学生看图。

问:花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2、练习十五第6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问题。

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②重点指导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

学生先思考,再分组讨论。

3、练习十五第7题。

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围一圈需要几个3米?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评讲。

4、()里最大能填几?()×5<19 8×()<527×()<61 ()×3<20()×8<37 ()×6<31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检测达标)。

1、练习十五第8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课时《 练习十五》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课时《 练习十五》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课时《练习十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十五》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对前几个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运算、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运算的基本知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长度单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材、PPT、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游戏场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小游戏,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法运算的知识。

例如,老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说出卡片上的数字相加或相减的结果。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运算来解决。

例如,展示一幅购物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计算购物车里的物品总价。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老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包括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运算。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练习十五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练习十五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练习十五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P82~83页练习十五第4~8题。

)教学要求: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展示台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2)高13分米,第6分米;(3)底2.5厘米,高4厘米二、指导练习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1)练习十五第5题:1.4厘米2.5厘米a、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b、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c、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d、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练习十五6题3.练习十五第3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7m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7-2《练习十五》教案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7-2《练习十五》教案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7-2《练习十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7-2《练习十五》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加减法的运算能力。

内容包括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以及进位和退位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对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还不够熟练,特别是进位和退位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进位和退位的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进位和退位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反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练习题:准备2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题,包括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以及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

题目包括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加减法,特别是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错误的地方,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理解错误的原因,并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的方法和经验,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进行进位和退位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练习进行小结,总结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作业包括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以及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8.板书(5分钟)教师进行板书,总结本次教学的内容和重点,方便学生复习和回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五∣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五∣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五∣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整数的认识,掌握整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整数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加减乘除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整数加减乘除运算的熟练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加减乘除运算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整数加减乘除运算的法则,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整数加减乘除运算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整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整数加减乘除运算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的讲解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整数加减乘除运算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况。

3. 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整数加减乘除运算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和“练习”环节。

这部分是学生掌握新知识和巩固提高的关键环节,教师的教学方法、例题选择、练习设计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练习十五
教学提示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之后,安排的一节练习巩固课。

教材运用不同的题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计算和判断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并运用到计算中去。

结合具体情境训练学生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从而真正理解并会使用小括号。

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计算、观察、讨论,分析、交流来完成任务高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准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练习准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生: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生: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生: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十五。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62页第2题。

师:仔细观察第2题的计算过程,判断计算对吗,不对的说明错因。

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师:指名汇报结果,并说说错因。

生:第1小题错误,错因算式中有加法和除法,应先算除法。

题中先计算的加法。

师:指名学生上台改正,并表述计算顺序。

生:第2小题错误,错因算式中只有乘除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题中先计算的乘法。

师: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并不是先算“乘、除”,就先算乘法。

生:第3小题错误,错因,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题中先算的加法。

生:上台改正,强调计算顺序。

2.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4题。

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图意。

小组内讨论,要求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首先要求出什么,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交流讨论,汇报,首先要求出汽车2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

然后再加上距离县城的路程,就是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度。

师:同学们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汇报结果。

生:42×2+6
3.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5题。

师:引导学生读题,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内学生分工完成。

生:学生分工计算,组长汇总计算结果。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中每个算式的特点和结果。

说说你从中的发现。

生:小括号改变了原来的计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改错的练习中进一步准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通过对比算式的特点和结果,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新知
完成练习十五的1、3、6、7、8.
第1题:要求学生先说说计算顺序,画出计算的第一步。

第3题: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

第6题:注意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第7、8题: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四)达标反馈
1.直接写得数
6+42÷6= 81÷9-9= (40-20)÷5= 15+5×8=
2.把下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1)18+30=48 48÷6=8
综合算式:
(2)67-35=32 32÷8=4
综合算式:
3.妈妈用30元钱买了7斤鸡蛋,找回2元,每斤鸡蛋多少元?
答案:1. 13 0 4 55 2. (18+30)÷6 (67-35)÷8
3.(30-2)÷7=4(元)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练习,我们又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想一想,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生: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生: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生: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计算45-5×6时应先算(),再算()。

2.幼儿园阿姨买来22个苹果,最少拿出()个,才能正好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

3. 幼儿园阿姨买来22个苹果,最少再买()个,才能正好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

4.直接写得数
45÷9+5= (30+20)÷5= 8+3×4= 40-25÷5=
5.爸爸喂了29只鸽子,卖了5只,剩下的每4只住在一个笼子里,需要几个笼子?
答案:1. 乘法减法 2. 1 3. 2 4. 10 10 20 35
5.(29-5)÷4=6(个)
练习十五答案:1. 90 81 230 80 15 132 2. 20 108 283 3. 5 4. 90 5. 48 87 60 208 103 7 320 57 42 6. 13 9 656 805 3 1446 44 8 312 7. 320 8. 250
板书设计
练习十五
1.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如果算式中只含有乘、除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3.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明了的板书,突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正确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在学生独立计算时强调标出计算顺序,使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提高。

在今后的练习中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习惯,加强口算,笔算的能力。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
例东东和亮亮共收集了21张邮票,其中东东收集邮票的张数是亮亮的2倍,两人各收集了多少张邮票?
分析:由东东收集邮票的张数是亮亮的2倍,可以把亮亮收集的邮票作为1份,东东收集的就是2份,两人共收集的21张邮票就是亮亮的3倍,把21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是亮亮的,2份是东东的。

答案:亮亮 21÷(2+1)=7(张)东东7×2=14(张)
点拨:关于倍数问题,用总数÷份数=1份
(二)资料链接
等号和括号的来历
在没有发明这些符号以前,人们运算都要用很复杂的文字进行说明才行.在1557年的时候,英国人列可尔德认为:两条平行线是最相像的两件东西了,可以用这两条平行线来表示相等的意思.过了大约100年的时间,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才提出倡议把“=”作为等号,表示“等于”的意思.大约在400多年以前,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学运算中,又首次出现了()、[]、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