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心理学学习与创新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2/20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思维
在 2006 年国家科技大会上,国务院发布了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 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的指导方针,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 重大战略。
2.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从创造性的系统观来看,创造性是一个非常 复杂的开放系统。除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 创造意识、领域性知识之外,还涉及到物质环境 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批判性思维 是指:对已有观点的证据从
新的角度进行评价,从而发现已有观点的局限 或错误。 在学习任何理论(或观点)的时候,都要 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理论的实验证据是充分的吗? 观点和证据之间是否有“牵强附会”的嫌疑? 第二,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某种现象是此理 论不能解释的?有没有与此理论相悖的证据? 有没有某种实验证据能够证明此理论是错误的?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模糊思维具有一下鲜明特征:
(1)适应性。模糊性是客观事物的内在属性,现 实生活中许多问题是复杂的、多元的,必须依 靠模糊思维才能客观地把握它们。 ( 2 )创新性。复杂事物很难简单地用“是”或 “非”来明确判断,模糊思维使人们愿意考虑 多种可能性或多种因素,因而对新思路具有很 高的开放性和敏感性,所以容易产生创造性的 新想法。 (3)复合性。模糊是多种可能性或多种因素的复 合,因此它能够反映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和发展 变化,甚至能够兼容多学科视角的思维结果, 这也是高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2018/12/20
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
典型证据: 西蒙顿( Simonton,1990 )曾分析了个 体的创造成就和其所受的正规教育程度之间 的关系。他考查了出生于 1450 至 1850 年间的 300多位著名人士,这些人曾是早期“天才之 源”研究中的被试,其中包括伽利略、莫扎 特、贝多芬等人。西蒙顿考查了这些人所受 的正规教育的水平。结果发现图形呈倒“ U” 型曲线,并且杰出程度的最高点处在接受了 大学教育的中等受教育程度段上,高于(包 括研究生)或低于此水平则杰出程度较低。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虽然我们还很难界定创新思维能力 究竟包括哪些思维方法或技巧,但是从 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习的角度,我们可以 认为,创新思维能力是科学研究能力的 核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科研 题目的能力); ② 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的能力(提出 实验假设的能力); ③ 在实践检验中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通 过实验或实践来检验假设的能力); ④ 理论创新的能力(依据实验结果来校正 或发展自己的假设并上升为新理论的能力)。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真正的智者不再是 那些知道更多知识的“博学者”,而是那些能 够提出全新而丰富的问题系统的人。在问题的 形成过程中,思想得到解放,个性得以表达, 创造潜能得以发挥。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 象中或在“经典”论述中发现新的问题,而有 的人却视而不见?从创新思维能力的角度看, 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上的问题。
2018/12/20
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
1.张力观
张力观可以说是传统的关于知识和创造性关 系看法的典型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和创造 性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倒 U型的关系。太多的知 识会限制个体的思维,从而阻碍其创造性的发 挥。其中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先前的知识经验 纯害无益,个体只有打破原有知识的束缚,才 会有所创新。
2018/12/20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之所以将创造性视为一种心理素质,原因 有两点: 第一,由于各种各样的外部条件的限制,多 数人的创造性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所以用产 品来衡量创造性就会低估人的创造性的潜在素 质。把创造性看成是一种潜在素质,即可以防 止低估人的创造性,也有利于促使人们更加重 视创造性人力资源的开发。 第二,把创造性看成是一种素质,有利于在 素质教育中、在学科学习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创 造性培养。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探索性研究 一个新的概念的提出可能引 发大量的实验,例如“元认知”、“内隐记 忆”引发了大量研究,甚至一个开创性的实 验也会引发大量实验,例如,“ Stroop 效应” 的被引用次数在国际上已达到数千次。 因此,成功发现一个原创性的新课题,是 创新能力培养的最高目标。而这种原创性新 课题的提出,是在一个领域已有知识把握的 基础上,通过在平时学习和研究中的自我内 省体验或日常生活中的直觉发展出来。
《心理学导论:创新思维训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专题
心理学学习与创新思维
主讲人:张庆林教授
2018/12/20
1
“创造性的教学”与“创造性教学”
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主要目 标的教学,称之为创造性教学。 本辅助教材力图紧密配合主导教材 《心理学导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 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设计能 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素养,促进学生 自主学习。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验证性研究 对于由各理论派别的不同观 点引发的不同实验假设和实验范式,在写出 理论思考性的“评论文章”的基础上,设计 出可以对已有理论进行检验和鉴别的实验, 并根据实验结果对各理论派别的优点和局限 提出自己的意见。 批判性研究 对于已有的理论观点及其实 验假设和实验范式,提出质疑,提出该理论 不能够解释的某种实验结果的可能性,并根 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出相应的实验。虽然自 己不能够提出新的理论,但是这种批判是理 论创新的第一步。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对于刚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者来说,最容 易出现的问题是,他们在努力理解一个新接触 的理论的时候,往往发现不了这个理论和其证 据之间的问题,或直觉上觉得有问题但是设想 不出在何种情境之下才会出现与该理论相悖的 证据。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我们需要灵感或顿 悟。 但是,灵感或顿悟往往是在孜孜不倦的长 期思索中突然出现的,那么,我们这样才能够 促进灵感或顿悟的突然光临呢?答案只有一个: 孜孜不倦的长期思索!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模糊思维”是指具有不确定性的思维。这 里所说的模糊,就是不能够精确归类或定义的 一种问题情境。 模糊思维不像抽象思维那样,通过概念、 判断、推理来对事物做出结论,因此不能很快 得到问题的答案。模糊思维能够在很长的一段 时间里容忍问题的模棱两可状态,不急于下结 论,不急于结束问题的思考。
2018/12/20
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
2.地基观
地基观和张力观截然不同,它认为知识和 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知识越丰富,创造 性就越强。知识就如同地基一样,地基越扎实, 建起的高楼大厦就越牢固。
2018/12/20
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
典型证据: 威斯伯格( Weisberg , 1999 )和希克森特 米哈伊( Csikszentmihalyi , 1996 )对几个需 要创造性的领域进行了研究,结果提出了达到 专家级水平所应遵循的“十年定律”的观点: 从接触某领域到第一件有意义的作品问世,个 体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十年”。并由此间接 说明要有所创造就要掌握该领域的大量知识和 各种技能,为创新打下基础。而且,有迹象表 明,个体在有所成就前所进行的专门练习几乎 需要达到最大量,而不是象张力观所认为的那 样只需达到中等水平就行了。 研究者对多种领域的研究都说明了这一点。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应用性研究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发现 规律的目的在于运用规律改造世界。将学习到 的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绝对不是一个生搬 硬套的过程,而是一种再创造。因此,应用研 究也是创新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学导论:创新思维训练》的各章, 努力将2-3个专题领域的“专题探讨”和这6 种研究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既 传授知识又发展思维”的教学思想。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要方法是 “问题教 学法” ——“ 以问题为引导” 的学习方 式。 在本书中,基于问题的学习设计了 6 种激 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性问题:
验证性问题、批判性问题、拓展性 问题、归纳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应用 性问题。
这6种问题对应于6种不同性质的研究: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2.假设形成能力与模糊性思维
提出问题之后,还必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 设想,例如,在对已有理论与其证据之间的关 系进行质疑之后,就要大胆设想在某种情境之 下,就会出现与该理论相悖的证据。 也就是说,大胆提出一个“假设”:在某 种条件下,就会出现与该理论相悖的实验证据, 该理论的局限或错误就会显现出来。
2018/12/20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然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的 培养是创造性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而不是仅 仅以创造性产品为主要目的。 虽然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创造性的时候,都 是以产品为取向,强调能够产生新颖的、有社 会价值的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 然而张庆林, Sternberg ( 2002)从人的培养 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创造性定义为“人类所 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可行适 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当然,这 4种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往往是在螺旋式重复中不断上升的。
针对发现问题能力、提出假设能力、设计实 验能力、发展理论能力等4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辅导教材提出了相应的 4 种创新思维技巧: 批
判性思维、模糊性思维、实验逻辑思维、 整合性思维。
2018/12/20
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
从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来看,学 力目标的定位也不再是“以量取胜”,而是 “以质取胜”。传统的以百科全书为范式的课 程价值取向的时代已经终结,正在实现从“囊 括式”选择课程内容向“精选式”选择课程内 容的转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发展“ 21 世纪社 会所需求的能力”,即“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 知识框架的能力”。 21 世纪的学力目标主要定位于对方法论知 识、工具性知识的把握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然而,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习惯 于“按时完成作业”,不习惯于长时间地苦 苦思索一个暂时没有结论的问题,有尽快了 结一个问题的需要。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对一个值得苦苦思 索的创新性问题进行“孜孜不倦的长期思索” 呢?答案之一是发展自己的“模糊思维”能 力、降低自己的“了解需要”。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拓展性研究 对于已有的著名理论观点及 其实验假设和实验范式,提出其没有考虑到的 某个(或某些)因素或条件,提出这个(或这 些)因素或条件影响实验结果的假设,并根据 自己的假设设计出相应的实验。
归纳性研究 对于各理论派别的不同观 点及其不同实验假设和实验范式,在一个更高 的抽象水平上进行归纳,用高度的概括性和广 泛的包容性来克服“盲人摸象”的片面性,尝 试写出理论思考性的“评论文章”,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设计出能够检验自己观点的实验。
2018/12/20
二、知识与创造性的关系
3.质量并重观
我国学者提出了知识和创造性关系的质量并 重观,认为掌握大量知识是进行创造发明的必要 条件,但一个人有了知识不一定就有了创造性, 创造性的高低还受制于知识掌握的质的状况。 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只有在一个领域 中掌握了全部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术和最前沿的 新知识与动态,才有可能在相关领域创新知识; 其次,要对已有的知识不迷信,持批判和开 放的态度。 两者结合才是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结合专 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心理学 领域知识创新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
2018/12/20
三、心理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1.问题发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 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 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 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 进步。”
2018/12/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