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_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
既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 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9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
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 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 需要,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 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7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要求,是对一定
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 ,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可见,从 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 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8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受社
10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 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 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 过程中的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力量。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 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 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它是 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 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 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 ,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
15
第二对: ❖ 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
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 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 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 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 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13
❖研究方法:临床谈话法 ❖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
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 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 则。
14
第一对:
❖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 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 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 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LOGO
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问题:
品德与 社会性
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自学)
2
学习目标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 点。
❖ 理解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
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
的体现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
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5
5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
德面貌和风气。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是道 德的基础 总之,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 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 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18
(1)前道德阶段(5、6岁以前)
• 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地了解, 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 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社会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 样做的观念、认识,完全按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 则。
11
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 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几种心理成分是
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它们 的发展虽然是有阶段性的,但严格地说, 它们是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的,而是互为 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12
三、 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 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 ,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 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 基础。
20
(3)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
• 又称道德相对论阶段,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 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 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 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 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 虑问题。
21
6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2.区别 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 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属于社会意识形 态的范畴。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 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 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 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 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19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 又称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 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 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 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 望,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 ,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3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ຫໍສະໝຸດ Baidu发展
一、品德及其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人依据 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实际行动中表 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倾向与特征。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 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4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在个人身上
❖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 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 展的统一体。在以他律到自律发展的过程中,个体 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根据皮亚 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 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 基础上制定的。
16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
为什么?
17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在5、6岁以前,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 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称为前道德;
❖ 在5-10岁,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 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