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人教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西厢记长亭送别》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以下是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同步练习,供练习!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弃掷斜晖挺身举案齐眉B、揩拭青霄狼藉蝇头微利C、暮蔼蜗角胸臆萧瑟凄冷D、厮守把盏扶持喁喁私语2、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忳忳(行动迟缓的样子) 破题儿(开始,起头) 弃掷(遗弃) 靥儿(笑脸)B、揾做(用手指按) 煞强如(远胜过) 谂知(深切体会,深知) 口占一绝(即兴作诗)C、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赓续(继续) 玉醅(美酒) 泠泠(清淡D、栖迟(留恋) 只索(只好) 余荫(多余的荫凉) 推壶(假装整理)3、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6、[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7、《长亭送别》这折戏的矛盾焦点是( )A、张生急切上京应试,莺莺舍不得他离去。
B、老夫人催着张生上路,莺莺对老夫的催促不满。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项测试同步训练1380

高中语文第3课长亭送别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分析不当的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4,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
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擢进士甲科,知平遥县,诏举良吏,擢知乾州。
(后)徙知凤翔府。
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点河东路刑狱,按行潞州,折冤狱。
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辩其诬,抵告者罪。
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
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
”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
兼判吏部流内铨①。
选补科格②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③,出缩为奸。
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问曰:“尽乎?”曰:“尽矣。
高中语文 第9课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第9课长亭送别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罗帏.(wéi)谂.知(shěn)揾.做(wèn)栖.迟(xī)B.青鸾.(luán) 马嘶.(sī) 氛.围(fēn) 金钏.(xùn)C.拾芥.(jiè) 绣衾.(qīn) 凄.迷(qī) 幺.篇(yāo)D.逶迤.(yí) 玉骢.(cōnɡ) 霎.时(chà) 泠.泠(línɡ)【解析】A项,“栖”应读qī。
B项,“钏”chuàn。
D项,“霎”应读shà。
【答案】 C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把盏亲眷弃郑迤逦昨宵风寒B.蜗角凄皇余荫分人悲啼不绝C.残照蹙眉霜林满地直抒胸臆D.争揣吁气在家厮守丰盛筵席【解析】A项,“弃郑”应为“弃掷”。
B项,“凄皇”应为“凄惶”。
D项,“争揣”应为“挣揣”。
【答案】 C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B.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C.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D.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解析】A项“时间”是此时、现实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
B项“虽然”表示转折,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
C项“将”动词,拿来;“来”过来,与现代汉语不同。
D 项“扶持”当心、留意;与现代汉语不同。
【答案】 B4.下列句中加点部分不属于元代口语的一项是( )A.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B.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C.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D.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解析】B项“只索”释为“只好”;C项“破题儿”释为“开始,起头”;D项“眼底”释为“眼前”。
【答案】 A5.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最新《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精品文档《长亭送别》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A .赓续(g盹)玉醅(p ci)揾做(w en)B.萧瑟(s e)憔悴(cui)顷刻(q mg))C.谂知(ni m)暮霭(a i)胸臆(y i)D.泠泠(I ng)相偎(w C)栖迟(q i)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筵席斜辉挣揣萋迷B 谂知白泠泠玉醅青衫C 堤岸罗帏鸾鸟金钏D 玉骢暮霭熟稔狰狞3. 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杯盘狼藉蝇头微利相见恨晚鸿雁传书不服水土B司马青衫举案其眉娇娇滴滴重重叠叠棒打鸳鸯C状元及第功名利禄望穿秋水难忘今霄夕阳古道D衰柳长堤衣带渐宽一时半刻白头偕老金榜提名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 白马将军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 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 莺莺对感情是执著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5 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①晓来谁染霜林醉②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③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④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A ①反问②夸张③借代④对偶B①比拟②夸张③借喻④对偶C①比拟②对偶③借喻④夸张D①比喻②对偶③借代④夸张6下列对有关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案齐眉”用的是孟光的典故。
传说,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
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B “望夫石”,是一个古代神话,传说有一个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
后人用望夫石来比喻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
C “红泪”一典出自王嘉《拾遗记》,传说薛灵芸选入宫时与父母相别,以玉壶盛泪,壶映出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后人遂称女子之泪为“红泪”。
D “伯劳东去燕西飞”,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后人常用“劳燕分飞”比喻兄弟姐妹离散。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2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2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旳一组是()A.筵席煎熬栖惶亲眷B.蹙眉携手顷刻厮守C.狼籍淋漓解剖讫今D.罗帏青鸾暮蔼胸臆(导析:注意形近字旳区别.)2.选择使用最恰当旳一组词语填空()(1)虽然眼底人千里,且______生前酒一杯.(2)恨不倩疏林______住斜晖.(3)遥望见十里长亭,______了玉肌.(4)晓来谁______霜林醉?总是离人泪.A.干留瘦染 B.尽挂减染 C.饮留消点D.尽挂消点(导析:由炼字来体会曲词意境.)3.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旳一项()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B.白马将军旳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旳,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导析:成语旳使用要注意切合语境,尤重对象.)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旳修辞手法判断合理旳一项()(1)晓来谁染霜林醉?(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4)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A.(1)反问 (2)夸张 (3)借代 (4)对偶B.(1)比拟 (2)对比 (3)借喻 (4)对偶C.(1)比拟 (2)对偶 (3)借喻 (4)夸张D.(1)比喻 (2)对偶 (3)借代 (4)夸张(导析:揣摩不用修辞如何说,比较之,修辞出矣.)5.下面一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选古人诗词名句旳一项是()(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2)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4)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5)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A.(2)(3)(5) B.(1)(2)(3) C.(1)(3)(4) D.(1)(2)(4) (导析:熟悉有关旳诗词名句,注意语言积累.)二、阅读[端正好],完成6—8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6.这支曲子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导析:筛选索检材料知识.)7.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导析:将句子与这两词原来旳适用对象比较.)8.对这支曲子旳赏析,不恰当旳一项是()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旳手法.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旳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旳离愁别恨.C.所选择旳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旳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辽廓萧瑟令人黯然旳境界.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旳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旳回答.导析:对人物眼中旳景物要与人物情感联系起来.)三、阅读选段,完成9—10题.[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旳行,车儿快快旳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9.“马儿屯屯旳行,车儿快快旳随”中“屯屯”与“快快”自相矛盾吗?10.选出对这段文字赏析不恰当旳一项()A.像[端正好]一样,这支曲子也是女主人公旳内心独白.B.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旳马和她旳车系在一起,还希望时光不再过去,意在表达不再分离旳依依之情.C.[滚绣球]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旳复杂内心世界. D.这段心理独白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既充满怨恨又无可奈何旳愁苦心情.四、[阅读导引]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旳名篇,所使用旳手法同中有异.阅读时要弄清抒情旳层次,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旳艺术效果.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1.对《无题》解说不正确旳是()A.诗人以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未见时旳相思在离别时旳依依不舍面前,好像也减轻了一些,这种感受貌似无理却极见真情. B.作者以双关旳手法和比喻旳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C.眼前分别在即,作者却已想到了分别后“晓镜”和“夜吟”旳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D.作者嘱咐对方要经常通音讯,以慰思念旳愁肠.E.从“夜吟应觉”之“应”和青鸟旳典故,可以推测诗中旳主人公是女性.12.对《雨霖铃》解说不正确旳是()A.上阙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旳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手旳动作神态.尤其是以空廓旳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B.下阕从眼前旳分别设想别后明朝寂寞之情和经年孤寂之感,反过来加强了眼前旳离愁别绪.C.“良辰好景虚设”旳“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旳“纵”、“更与何人说”,强烈地表达了爱情旳专一忠诚.D.“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因为杨柳依依,使人动依依惜别之情,念折柳送别之俗.晓风清寒,使人离开情人温暖怀抱后旳凄冷心境再度加强,残月更令人想起人间旳不圆.13.将这两首诗与《长亭送别》对比阅读,理解不正确旳是()A.“相见时难别亦难”可以说明崔莺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旳心境.而“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是她离别前身心旳准确描述. B.莺莺临别嘱咐张生旳内容,可用“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言以蔽之. C.把眼前旳离别在更广阔旳时空上展开,想到异地,想到以后,这一手法,这三首诗词曲全都用到了.D.《长亭送别》与这一诗一词旳区别是,它不仅仅抒发一种离愁别恨,还把这种感情放在反抗封建礼教和鄙视功名利禄旳背景下,因而更有深刻旳意义.五、创新思维14.根据莺莺在本折戏中旳表现,以第一人称写一段文字来直接剖露她旳心迹.(导析:联系莺莺旳性格特征和她对张生深挚旳感情.)15.莺莺和张生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以老夫人旳严厉和世故,他们从此是否能过上幸福旳生活呢?依据你旳理解,写一部《西厢后记》.(导析:提要即可.)参考答案1.B(A恓惶C迄今D暮霭)2.B3.B(指夫妻之间经离乱或变故又团圆.这里对象误.)4.C5.B6.云天,黄花(菊花)、西风(秋风)、大雁、霜林7.“染”不仅把外在旳感受化为具有动态旳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旳涟涟别泪,宛然如见.“醉”既写出了枫林旳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旳重压下不能自持旳人旳情态.8.D9.不能.这里说旳是女主人公希望张生旳马能走得更慢些,自己旳车子跟得更紧一些,使两情依依旳双方能更亲近一点,呆旳时间更长一点.10.B(改为“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旳马绊住.”)11.A(并没有“未见时旳相思好像也减轻了一些”旳意思.)12.A(以前景旳渺茫,衬托去意彷徨.)13.B(崔莺莺临别祝福旳内容更丰富复杂,还有惜别担忧之情.) 14-15.(略)。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练习与解析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氛.围( ) (2)揾.( ) (3)恓.惶( ) (4)挣揣..( )(5)余荫.( ) (6)长吁.( ) (7)白泠泠..( ) (8)口占.一绝( )(9)装载.( ) (10)喁喁..( )解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
答案:(1)fēn (2)wèn (3)xī(4)zhènɡ chuài (5)yìn (6)xū(7)línɡ línɡ(8)zhān (9)zài(10)yónɡ yónɡ2.下列字形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萧瑟斜辉荫庇举案齐眉B.揩拭恓惶暮蔼金榜提名C.青鸾斯守佳宾蜗角虚名D.鱼雁酬和刻画杯盘狼藉解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
A.“辉”应为“晖”。
B.“蔼”应为“霭”,“提”应为“题”。
C.“佳”应为“嘉”,“斯”应为“厮”。
答案:D3.解释并识记下列词语及含义。
(1)举案齐眉(2)恓恓惶惶(3)劳燕分飞(4)风声鹤唳(5)落花流水(6)蝇头微利解析:此题考查词语意义的识记能力。
答案:(1)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2)惊慌烦恼的样子。
(3)劳,伯劳鸟。
比喻夫妻或情人的离散。
(4)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5)形容残败零落,或比喻敌人被打得大败。
(6)比喻很微薄的利润。
4.课文佳句填空。
(1)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2)听得道一声“去也”,;遥望见十里长亭,:?(3)泪添九曲黄河溢,___________________。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5)青霄有路终须到,。
(6)泪随流水急,。
解析:此题考查背诵、识记能力。
答案:(1)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2)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此恨谁知(3)恨压三峰华岳低衰柳长堤(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5)金榜无名誓不归(6)愁逐野云飞5.文学常识填空。
人教必修4《长亭送别》习题

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筵席煎熬栖惶亲眷B •蹙眉携手顷刻厮守C.狼籍淋漓解剖讫今D•罗帏青鸾暮蔼胸臆(导析:注意形近字的区别。
)2.选择使用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 ()(1)虽然眼底人千里,且__生前酒一杯。
(2)恨不倩疏林 ______ 住斜晖。
(3)遥望见十里长亭, ___了玉肌。
(4)晓来谁__ 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 .干留瘦染B.尽挂减染C.饮留消点D.尽挂消点(导析:由炼字来体会曲词意境。
)3.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 .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 .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导析:成语的使用要注意切合语境,尤重对象。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1)晓来谁染霜林醉 ?(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3)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4)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反问(2)夸张(3)借代(4)对偶B.(1)比拟 (2)对比 (3)借喻(4)对偶C.(1)比拟 (2)对偶 (3)借喻(4)夸张D. (1)比喻(2)对偶 (3)借代(4)夸张(导析:揣摩不用修辞如何说,比较之,修辞出矣。
)5.下面一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选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2)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4)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5)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2)(3)(5)B .(1)(2)(3)C.(1)(3)(4)D .(1)(2)(4) (导析:熟悉有关的诗词名句,注意语言积累。
)阅读[端正好],完成 6—8 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附答案

《长亭送别》同步练习附答案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金钏.(chuàn)挣揣.(chuǎi)玉骢.(cōnɡ)B.玉醅.(bèi)靥.儿(yè)迍.迍(zhūn)C.谂.知(shěn)弃掷.(zhì)筵.席(yán)D.绣衾.(qīn)青鸾.(luán)经忏.(chǎn)【解析】选C。
A项,“揣”应读chuài;B项,“醅”应读pēi;D 项,“忏”应读ch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选A。
B项,保揣:保重;C项,将来:拿来;D项,倩:请,央求。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似这等蜗角虚名....,在他眼里是算不了什么的。
....,.蝇头微利B.转眼间,一桌饭菜被消灭个精光,只剩下杯盘狼藉....。
C.张家兄弟两人非常和睦,举案齐眉....,从没见他们红过脸、吵过嘴。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解析】选C。
A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名声与利益。
B项,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C项,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D项,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1)晓来谁染霜林醉?(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反问 (2)夸张(3)借代(4)对偶B.(1)比拟(2)对比(3)借喻(4)对偶C.(1)比拟(2)对偶(3)借喻(4)夸张D.(1)比喻(2)对偶(3)借代(4)夸张【解析】选C。
(1)“染”“醉”是比拟;(2)“笑”与“哭”,“吟吟”与“啼啼”形成对偶;(3)“花草”是借喻;(4)“黄河溢”“华岳低”是夸张。
5.名句默写。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阅读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阅读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1.“今日送张生赴京”,交代事情的缘起,“安排下筵席”,给人以的气氛;而“旦、末、红”上场,却带来了的气息。
气氛由到,形成了巨大的,激起了读者的欣赏兴趣。
解析:考查对文段的整体理解。
答案:喜庆悲切喜悲反差2.“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中的“悲欢聚散”是偏义复词,偏重在什么词语上?这为本折戏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解析:考查词义理解。
依剧情可知。
答案:悲;散。
悲凉。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碧云天,黄花地”化用了《》中的词句。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
由文字注释可知。
答案:范仲淹苏幕遮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抓住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渲染了的气氛。
生动地衬托出莺莺的之情。
解析:考查对曲句的理解。
答案:深秋寥落萧瑟、悲凉离人伤感3.最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形象传神地展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之情,感人至深。
解析:考查修辞方法。
设问、夸张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此时当是“悲愁”。
答案:设问、夸张悲愁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
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1.莺莺的叮咛,主要针对前文崔母说的“驳落呵,休来见我”,而表达了对张生的和对母亲的果断。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及答案

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及答案高一语文教学是高三复习的基础,唯有夯实阅读积累之基础方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及答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筵席( ) ②斜晖( ) ③玉骢( )④迍迍( ) ⑤金钏( ) ⑥笑靥( )⑦揾泪( ) ⑧余荫( ) ⑨谂知( )⑩罗帏( ) 口占( ) 谨赓( )痴情( ) 弃掷( ) 香衾( )(2)给多音字注音①②③ ④⑤ ⑥2.辨形组词(1)谂 /稔 /捻(2)醅 /掊 /涪(3)倩 /腈(4)宵 /霄3.词语释义(1)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劳燕分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凄凄惶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蜗角虚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填空(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2)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____。
柳丝长玉骢难系,______________。
人教必修4长亭送别能力训练

长亭送别·能力训练1.读下面两首元曲《惜别》,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清江引(贯云石)惜别其一玉人泣别声渐杳,无语伤怀抱。
孤单武陵源①,小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
其二假设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②。
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注释:①武陵源:指桃花源。
②真传示:真消息。
(1)比较长亭上崔张的送别和“其一”中的泣别,二者气氛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的陈述,符合原曲“孤单武陵源”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此一别当避入桃花源,从此与世隔间,孤寂地在相思中走完余生。
B.此一别纵然是进入桃花源胜境也了无乐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都已被心上人带去了。
C.此一别确实是在桃花源也全无生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的春意都被心上人带走了。
D.此一别孤独的心即便逃进桃花源,也难耐风吹桃花、雨打芳草春意逝去的触景伤情。
(3)下面各句,在表达情感深厚上与“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所用艺术手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久正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B.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先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C.伯劳东去燕丁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D.遍人问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下面对两首《惜别》的说法,不符合原作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两首曲都是以男主人公角度写离情别恨的作品。
B.想像和夸张在两首曲中情感表达上都起了专门大作用。
C.“其一”中孤单的荒郊,扰人的小雨同组成了一个冷清的环境,为想像和抒情作了预备。
D.“其二”连用两个否定句为自己分说,“修书”是想念,“才思”是想念,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2.赏析下面这首元曲,并做后面的题。
[中吕]山坡羊·潼关切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内外潼关路①。
望西都②,意迟疑。
悲伤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注释:①山河内外潼关路:黄河为表(在潼关外),华山为里(在潼关内),中间是通往潼关的道路。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长亭送别练习

第12课长亭送别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斜晖.(huī)筵.席(yàn)绣衾.(qīn)靥.儿(yè)B.金钏.(chuàn) 罗帏.(wéi) 谂.知(shěn) 相携.(xié)C.恓.惶(qī) 蹙.眉(cù) 蜗.角(wō) 厮.守(sī)D.青鸾.(luán) 禾黍.(shǔ) 栖.迟(xī) 女婿.(xù)解析:A项“筵”应读“yán”;C项“恓”应读“xī”;D项“栖”应读“qī”。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B.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C.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消减了小腰围D.青宵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解析:D项,宵—霄。
答案:D3.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 )①晓来谁染霜林醉?②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③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④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①反问②夸张③借代④对偶B.①比拟②对比③借喻④对偶C.①比拟②对偶③借喻④夸张D.①比喻②对偶③借代④夸张答案:C4.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是用典,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是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解析:C项,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答案:C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清楚的一项是( )A.周谷诚先生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了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
B.本文是作者于2003年5月第一次参观哈佛大学写的游记,叙述按时空关系组合,角度独特,见解深刻。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人教版 试题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基础练习1.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
B.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
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C.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许美景在莺莺眼里,着眼点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景物更增强了她的悲凉感和离愁。
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衬莺莺的离愁别绪。
D.这首曲词巧妙地化用了X仲淹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戏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调。
2.阅读〔滚绣球〕,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描写女主人公莺莺在去长亭路上复杂的心理活动。
全曲以莺莺的离愁别恨为主脉,以人物的心理描写贯穿始终。
B.开头两句分别以“恨”和“怨”起笔,写出莺莺面临这场离别涌现出来的怨恨交织的心情。
这心情的焦点是怨恨老天留给自己与X生欢聚的时光太短促了,由此更增强她离别的痛苦。
C.中间部分主要以正反对比的方式来表达女主人公的惜别的心情,从而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把莺莺对X生的恋恋不舍和面对X生离去的无可奈何之情深刻地揭示出来。
D.通篇运用了情景交融以及烘托、夸X和比喻等一系列手法,揭示出人物跳跃性的心理变化过程。
3.阅读〔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首小令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别当时和设想X生走后的心境。
B.这首曲词仍以心理刻画为主,揭示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恓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C.这首小令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D.本曲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和儿化词,具有典型的民间口语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戏曲创造上属于“本色”派的写作风格。
高中语文必修《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长亭送别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谂.知(niǎn ) 筵.席(yán ) 胸臆.(yì) 口占.一绝(zhàn ) B.白泠.泠(líng ) 相偎.(wēi ) 栖.迟(qī) 凄.凄惶惶(qī) C.谨赓.(gēng ) 玉醅.(pēi ) 揾.做(wěn ) 挣揣.(chuài ) D.萧瑟.(sè) 憔悴.(cuì) 顷.刻(qīng ) 杯盘狼藉.(j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B.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格言警句和诗词歌赋,都是劝人要奋发向上,淡泊名利,不要为了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蝇营狗苟....地生活。
C.这所房子看上去装修得十分豪华,但因为地点太偏僻,故而显得茕茕独立....。
D.人生不会一帆风顺。
当陷入困境时,我们尤其需要一个能与我们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朋友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3. 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②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③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④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A. 排比 对偶 比喻 比喻B. 排比 比喻 对偶 比喻C. 排比 拟人 引用 拟人D. 比喻 对偶 引用 拟人4.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合理的一项是 ( )①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②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③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④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反问 夸张 借代 对偶B.比拟 对比 借喻 对偶C.比拟 对偶 借喻 夸张D.比喻 对偶 借代 夸张5. 下面一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造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 (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专项测试同步训练1606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下面的句子,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的一项是()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C、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2,下列各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筵席煎熬栖惶亲眷B.蹙眉携手顷刻厮守C.狼籍淋漓解剖讫今D.罗帏青鸾暮蔼胸臆3,选择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
(《长亭送别》)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弃掷斜晖挺身举案齐眉B、揩拭青霄狼藉蝇头微利C、暮蔼蜗角胸臆萧瑟凄冷D、厮守把盏扶持喁喁私语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谂知(niǎn)暮霭(ǎi)胸臆(yi)B.泠泠(léng)相偎(wēi)栖迟(qī)C.赓续(gēng)玉醅(bèi)揾做(wèn) D.萧瑟(sè)憔悴(cu ì)顷刻(qǐng)8,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异。
阅读时要弄清抒情的层次,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人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4第3课《长亭送别》同步测试

四、创新思维。
14.根据莺莺在本折戏中的表现,以第一人称写一段文字来直接剖露她的心迹。(导析:联系莺莺的性格特征和她对张生深挚的感情。)
15.莺莺和张生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以老夫人的严厉和世故,他们从此是否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依据你的理解,写一部《西厢后记》。(导析:提要即可。)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可不是!谁见了这般景致,也会见景生情,因情抒心曲,已是文人的高雅追求和兴致所至,他们那细致而敏锐的眼光中,捕捉到暮春种种足已引起人愁思的场面。不论是郊外还是院内,无论在鸟语花香的白天,亦是寂静难耐的黑夜,不论是诗歌仰或词曲,都会以愁梦酒醒,见到斜阳照着深幽的庭院而抒一曲疏淡流丽,翠叶藏莺,芳郊遍绿之骈文,被文学家赞曰:“深妙,神到。”但自古长亭驿站外,都是别离洒泪之所在,先辈送行不像现代的帅男红女,潇洒一挥手,顺便一拜拜,就消失于车站的另一头。当远离者刚从泪光中抬头时,亲人已驾鹤飞去,只留下一路烟尘,所以,人言现代人不懂别离,其实,别离之惆怅,挥手之艰难,并非古人独享,君不见诸多诗词歌赋里亦有许多壮烈的别离之诉说,更有成堆的秀美佳句状写思念之情愫,将浓郁稠密的别离渲染得如泣如诉,拜读其文,我常得准备手绢纸巾,生怕洪峰掘决堤,泛滥成灾,湿润了书笺中妙曼的精言绝句。
莺莺临别祝福的内容更丰富复杂,还有惜别担忧之情。)14.15.(略)
(二)课内语段阅读
1.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2.C。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基础练习1.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
B.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
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C.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许美景在莺莺眼里,着眼点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景物更增强了她的悲凉感和离愁。
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衬莺莺的离愁别绪。
D.这首曲词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戏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调。
2.阅读〔滚绣球〕,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描写女主人公莺莺在去长亭路上复杂的心理活动。
全曲以莺莺的离愁别恨为主脉,以人物的心理描写贯穿始终。
B.开头两句分别以“恨”和“怨”起笔,写出莺莺面临这场离别涌现出来的怨恨交织的心情。
这心情的焦点是怨恨老天留给自己与张生欢聚的时光太短促了,由此更增强她离别的痛苦。
C.中间部分主要以正反对比的方式来表达女主人公的惜别的心情,从而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把莺莺对张生的恋恋不舍和面对张生离去的无可奈何之情深刻地揭示出来。
D.通篇运用了情景交融以及烘托、夸张和比喻等一系列手法,揭示出人物跳跃性的心理变化过程。
3.阅读〔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首小令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
B.这首曲词仍以心理刻画为主,揭示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恓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C.这首小令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D.本曲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和儿化词,具有典型的民间口语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戏曲创造上属于“本色”派的写作风格。
4.阅读〔幺篇〕和〔上小楼〕,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曲子都是刻画莺莺在酒宴上的心理活动,眼见张生别离前的痛苦,女主人公又怎不肝肠寸断,思绪万千,于是通过心理活动,细致地描绘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与前两首曲子写张生的痛苦相互映衬。
B.〔幺篇〕刻画女主人公理智与情感的交锋。
虽然明知“久后成佳配”,但仍然“悲啼”不已,甚至一夜之间就“清减了小腰围”,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言自己的离情别意。
C.〔上小楼〕中“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是总说,“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是分说,且陈情紧凑,一句紧似一句,既极好地陈述了时间之短促,又有“一唱三叹”之哀情,使曲末的抒情水到渠成。
D.莺莺哀婉的倾诉,字字句句蕴涵着她对破坏她和张生的爱情、拆散他们的团聚、造成她的离愁的上天的幽怨和愤懑,与窦娥的控诉一样,都有对封建统治的否定精神在里面。
5.阅读〔四边静〕,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霎时间”照应〔滚绣球〕中的“怨归去得疾”,〔满庭芳〕中的“顷刻别离”,再次表达了女主人公“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的心情。
B.“知他今宵在那里?”大有柳永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但“有梦也难寻觅”一句,凄迷苦情则更胜一筹。
C.“知他今宵宿在那里”一句联想到漫漫征程,由此引起后面〔五煞〕的叮嘱,在结构上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D.这首曲子主要写酒宴结束,人将散,曲将终时女主人公眼睛看见的杯盘狼藉的场景。
6.阅读〔快活三〕和〔朝天子〕,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A.〔快活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女主人公临别前的味觉感受,虽有酒食,却不如泥土,女主人公的愁苦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了。
B.“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其之所以难以下咽,多半是酒里流进了太多的相思泪,这是承接上一首曲子继续写味觉失灵。
C.作者巧妙地化用苏轼《满庭芳》的词句,再次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重爱情胜过重功名的进步思想。
D.这两首曲词通过茶饭不思,肠胃里塞满的只有愁和恨,淌进酒杯的相思泪和宴席前的长吁短叹,让人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张生临别前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
综合练习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张珙()玉骢()揾()做谂()知玉醅()泠泠()谨赓()暮霭()2.阅读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幺篇〕这首曲子是莺莺给张生斟酒时对张生说的话。
充满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殷殷叮嘱之情。
()(2)〔幺篇〕曲中谈到了“轻别离”和“始乱终弃”,〔二煞〕中谈到了“停妻再娶妻”,可见莺莺对张生此一去,充满了担心和疑惑,对这段爱情的牢固产生了怀疑。
()(3)在封建社会里,历来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女人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篇〕中说妻荣夫贵应改为夫贵妻荣。
()(4)莺莺在这两首曲子里反复叮嘱张生不要“始乱终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是封建社会常见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
()(5)女主人公在这两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爱情而鄙薄功名的进步思想。
()(6)这两首曲子分别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两次叮嘱,虽然时间不同,但内容却是大致相同,都集中表达了莺莺内心相同的担心和思想倾向。
()(7)〔二煞〕是莺莺在张生临行前最后的谆谆告诫。
虽只说了七句话,却前后共用了四个“休”字,可见她对张生的嘱咐是何等的殷切。
()(8)四个“休”字归纳为两点:一是不要以功名为重而丢掉爱情;二是不要因贪恋异地花草而停妻再娶。
这说明莺莺对她和张生在凄风苦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来的爱情,比对功名的获取更为珍视。
()3.阅读〔满庭芳〕,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和后文最后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残照里”来看,长亭饯行已经过一整天的时间。
可为什么莺莺却还说“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这首曲子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思考在“饯行酒宴”上这一部分红娘的言行,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在此场合下,夫人两次叫红娘替“正旦”把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怎样理解红娘的两次言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第一次:(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第二次:(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红娘在情节安排上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把下列曲词与引用的原诗作品对应起来。
原诗歌作品:①白居易《琵琶行》②乐府诗《东飞伯劳歌》③秦观《鹧鸪天》④范仲淹《苏幕遮》⑤李清照《声声慢》⑥宋人《鹧鸪天》⑦柳永《雨霖铃》⑧苏轼《满庭芳》化用后的曲词:(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3)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4)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5)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6)碧云天,黄花地。
()(7)阁眼泪汪汪不敢垂。
()6.对“前往长亭”从开始一直到〔叨叨令〕这一部分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的这一场景,作者先以〔端正好〕这一情景交融的曲词烘托整体氛围,渲染感情色彩,因此这一首曲子统领了这一部分,也统领了全折戏。
B.范仲淹有句云:“碧云天,黄叶地”,苏轼《水龙吟》亦曾云:“似花还似非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董解元《弦索西厢》有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可以看出〔端正好〕虽然意境完善,但因袭前人,缺乏新意。
C.后面〔滚绣球〕与〔叨叨令〕两首曲词在整体烘托下,具体抒发生离死别的感情,前一支曲子感情的具体内容就是“恨迟”和“怨妇”;后一支曲子语言新鲜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纯然是一位满怀委屈的娇弱小姐的口吻,体现了作者语言锤炼的功夫。
D.〔端正好〕一曲虽然受前人影响很深,但经过王实甫的改造,境界顿高,这支曲子无论在意境优美,色彩鲜明,感情浓烈,情景交融等方面,还是语言华美、洗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前人,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7.阅读〔脱布衫〕和〔小梁州〕,回答以下问题。
(1)把〔脱布衫〕前两句与〔端正好〕前四句比较,结合莺莺前后心境,看看作者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这两支曲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支曲子都是通过莺莺的眼睛,来描写张生在饯行酒宴上的神情心绪,既写出了张生离别时痛苦的情景,又让人想象出莺莺看见张生痛苦时自己“竟无语凝噎”的难过心情。
B.这两支曲子在整体上依然是先写景后抒情,与前一部分“前往长亭”写法完全相同,只是突出的主角不一样,前一部分突出莺莺,后一部分突出张生。
可见这折戏两个主角交相辉映,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C.〔小梁州〕作者运用了戏谑的笔调描写人物悲伤的心理活动,使这首小令产生了更加生动真实的效果。
D.〔脱布衫〕先通过深秋草木凋零的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再运用对人物神情、姿态的侧面描写,把张生面临离别所表现的无限凄凉、痛苦的心情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