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单元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比较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学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1、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2、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明确:梅香雪白各显风采导入诗歌比较鉴赏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1、内容、情感比较方法指津:①读诗题。
②注意注解。
③抓关键词语。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⑤积累常用感情基调用语。
2、意象、意境比较方法指津:①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②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③注意诗歌的不同类别3、语言赏析比较方法指津:①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
②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方法指津: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三、诗歌比较鉴赏课堂练习1.手法鉴赏练习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东风暗拆”一句作者想象芭蕉终于展开时的情态,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比拟、对比、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海棠在重重新绿映衬下未开的娇羞之美,将海棠比拟成少女,与桃李形成对比,衬托出海棠的不趋时,矜持高洁、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格,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教学设计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过程第1课时
神奇的传说、光怪陆离的景象,总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发挥想象和联想力,贯通视觉、听觉和触觉,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实践探究1、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2、合作探究:四人一组,小组代表随机抽取两首唐诗,选取其
中一首,鉴赏诗句意境。
“病牛”心有
不平而无怨尤。
任劳任怨,无
私奉献,决不索
取。
结了债之后
的轻松与满足,追
求平和与淡泊的
生活情趣。
学生展示,可
语言分析、可情景
演绎……
箱:装粮
的容器。
课堂
小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吟诵—意象—想象与联想—意境—明情课后
作业
预习第二单元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板书
设计
意象——意境——思想感情
教学
反思。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不同诗人的作品,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心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意境与情感1.1 介绍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1.2 分析经典诗歌案例,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第二章:唐代诗歌欣赏2.1 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2 分析并欣赏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第三章:宋代诗歌欣赏3.1 介绍宋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3.2 分析并欣赏苏轼、陆游等诗人的作品第四章:明清诗歌欣赏4.1 介绍明清诗歌的特点和风格4.2 分析并欣赏纳兰性德、唐寅等诗人的作品第五章:现代诗歌欣赏5.1 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5.2 分析并欣赏徐志摩、郭沫若等诗人的作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介绍不同朝代的诗歌特点和风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并欣赏经典诗歌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写作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诗歌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文本:提供杜甫、李白、苏轼、纳兰性德、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
2. 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章:提供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第六章:诗歌创作与表达6.1 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6.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第七章:诗歌的朗诵与表演7.1 介绍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演方法7.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活动,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8.1 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表达8.2 分析生活中的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实用性和价值第九章:诗歌评价与批评9.1 介绍诗歌评价标准和批评方法9.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评价和批评实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第十章:诗歌的综合与应用10.1 探讨诗歌在文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影响10.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方法、朗诵技巧、评价标准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知能力,学会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知识2. 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3.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体会2. 诗歌情感的把握3. 个性化诗歌鉴赏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起源、分类、特点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提出问题:“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学习(15分钟)1. 老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如《春晓》、《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如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老师展示一首具有丰富意境的诗歌,如《夜泊牛渚怀古》。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以及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四、诗歌鉴赏实践(10分钟)1. 学生自主选取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 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大家共同讨论,交流感悟。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搜集其他诗歌,继续练习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后是否愿意主动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深化理解感悟诗情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哲理,提升思考人生的深度。
教学重点:1. 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2. 学生自我情感的抒发3. 诗歌哲理的感悟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2. 学生个性化情感的表达3. 诗歌哲理的提炼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情感表达的案例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六、情感表达(10分钟)1. 老师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激疑导入:许多同学在初读古典诗歌的诗歌,常因读不懂诗歌的内容而苦恼。
自己的理解的意思往往与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读散文的方法去读诗了。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里说过“《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
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
”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读诗才能读懂中国古典诗歌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话题。
(课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二、小组合作探究:诵读理解诗句,把握感情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昼已昏:天已黄昏。
②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③鹿门:山名,在襄阳。
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
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⑤岩扉:岩洞的门。
⑥幽人:隐士。
隐居者,诗人自指。
⑦喧,吵闹。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分各小组诵读,翻译诗句,把握情感,解读预习案探究题。
探究讨论学案思考题:1、首联写山寺黄昏报时的钟声有何用意?此联可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诗人一边听着山寺黄昏中悠然的钟声钟声,一边看着尘杂的人声,感受到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起源和发展1. 诗歌的起源2. 诗歌的发展历程3. 诗歌的分类和特点第二章:诗歌的阅读方法1. 诗歌的阅读技巧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诗歌中的自然描写1. 自然景物的描绘方法2. 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关系3. 欣赏自然景观的诗歌第四章:诗歌中的人物描写1.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2. 人物情感的表达技巧3. 欣赏人物描写的诗歌第五章:诗歌中的情感表达1. 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2. 诗歌中的情感类型3. 欣赏情感表达的诗歌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欣赏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3. 学生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提高4. 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精选2. 参考书目:诗歌鉴赏教程、中国古代诗歌史论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4. 网络资源:诗歌网站、相关博客和论坛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置身诗境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安排1. 课堂讲授:每个章节安排2-3课时进行讲授。
2. 课堂讨论: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课后作业:每个章节安排1-2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 诗歌创作: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八、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品鉴、模仿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诗词的欣赏与品鉴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诗词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或一段诗词朗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发展、分类等。
3. 诗词欣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4. 诗词品鉴: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等,让学生学会品味诗词之美。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
1. 讲授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诗词欣赏的方法。
2. 示范法:选取优秀诗词进行示范性讲解,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古代诗人,创作自己的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诗词,考察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内容1. 诗词的节奏与韵律:让学生了解诗词的音节、节奏、韵脚等基本元素,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 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组合成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想象。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知识讲解:讲解诗词的节奏与韵律,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诗词鉴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其节奏、韵律和意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完美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一.本周教学内容: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推荐作品:《积雨翔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四.教学难点:找准诗歌意彖,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五.教学设计:(一)单元知识总拾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彖的把握,发挥想像,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彖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
要品味、感受意境,需要注意几点:1.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
2.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彖,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彖,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的。
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
因为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奧,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这就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想像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一章:诗歌与情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 诗歌的情感表达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喜欢的诗歌。
2. 讲解: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实践: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作业1. 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与景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景象描绘。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景象的感受和描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景象描绘2. 诗歌景象与情感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景象的理解和喜欢的诗歌。
2. 讲解:介绍诗歌中的景象描绘和与情感的关系。
3. 实践: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描绘一种景象并表达相应的情感。
四、作业1. 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景象描绘和情感的关系。
第三章:诗歌与意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意境创造。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意境创造2. 诗歌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喜欢的诗歌。
2. 讲解:介绍诗歌中的意境创造和与情感的关系。
3. 实践: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创造一种意境并表达相应的情感。
四、作业1. 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境创造和情感的关系。
第四章:诗歌与修辞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 修辞手法与情感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喜欢的诗歌。
2. 讲解:介绍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与情感的关系。
3. 实践:让学生创作一首小诗,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表达相应的情感。
四、作业1. 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情感的关系。
第五章:诗歌的欣赏与解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如何欣赏和解析诗歌。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理解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的景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与意境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1.2 意境的概念与作用1.3 学习方法指导第二章:诗境中的自然景观2.1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与欣赏2.2 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悟2.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第三章:诗境中的人文景观3.1 城市与乡村的诗歌描绘3.2 历史与文化的融入3.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第四章:诗境中的情感表达4.1 诗人情感的多样性4.2 情感与景物的相互映照4.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第五章:诗歌朗诵与表演5.1 诗歌朗诵的艺术5.2 诗歌表演的形式与技巧5.3 学生诗歌朗诵与表演实践教学资源:1. 相关诗歌文本2. 诗歌朗诵与表演视频3. 诗歌创作指导素材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诗歌创作质量3. 学生诗歌朗诵与表演水平第六章:诗歌与生活6.1 诗歌与日常生活的关联6.2 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6.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第七章:诗歌与哲理7.1 诗歌中的哲学思考7.2 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7.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第八章:诗歌的形式与技巧8.1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8.2 诗人用词与句式的巧妙运用8.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第九章:诗歌鉴赏与批评9.1 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9.2 诗歌批评的标准与原则9.3 学生诗歌鉴赏与批评实践10.2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10.3 未来学习建议与展望教学资源:1. 相关诗歌文本与分析资料2. 诗歌鉴赏与批评实例3. 学生诗歌作品集教学评估:1. 学生诗歌创作的深度与广度2. 学生对诗歌鉴赏与批评的能力3. 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反馈与满意度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诗歌,让他们置身于诗境之中,通过景物描写来感悟诗人的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诗歌朗诵与表演,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诗歌与意境的理解与欣赏2. 诗歌描绘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体会3. 诗歌创作的实践4. 诗歌朗诵与表演的技巧5. 诗歌鉴赏与批评的方法与原则详细补充和说明:1. 诗歌与意境的理解与欣赏:这是教学的核心部分,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并通过具体的诗歌实例来展示意境的魅力和作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三、鉴赏实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吟诵感悟2、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3、想象与联想4、品味意境、把握诗情:首先描述画面。
其次把握意境。
【答案】描绘了一幅秋夜寒江图: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树与渔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羁旅之愁四、方法总结:吟诵感悟—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品味意境、把握诗情五、自主赏析合作发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等方式,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节奏、韵律、形象等。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元素。
教学重点:1.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2. 运用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资料,如诗歌文本、诗人简介、诗歌鉴赏文章等。
2. 学生预习相关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分析第一首诗歌《静夜思》,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四、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元素。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意境美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表现。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案例分析:走进诗人心灵(10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案例,如《登鹳雀楼》、《江南逢李龟年》等,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关联。
七、小组讨论:诗歌创作心得(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赏析,探讨诗歌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八、课堂练习:以景写情(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景物,如“春天的大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导入1. 复习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策略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感受特定诗歌作品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2. 古典诗歌欣赏的第二层境界,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策略之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置身诗境(一)何为“置身诗境”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想象的世界中,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1•概念理解:•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例: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
一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一一唐白居易《长恨歌》(抽学生读古诗卡片,展示选句的全诗面貌,帮助进入例句联想。
)•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今宵酒向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北宋柳永《雨霖铃》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一一北宋苏轼《江城子》•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象是“意” 和“象”的统一。
以“梧桐”为例:(动图示范过程)讲授法讲授法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
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柳永《玉蝴蝶》中有 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
李煜的《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把梧桐与秋联系得 最好,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 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 引用已较为成熟。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 上萧萧雨。
”(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
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置身诗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作者及工作单位王巧浙江省仙居中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训练学生的两种思维能力——想象与联想,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教材分析《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内容设置中,要求学生能借助想象与联想这两种思维,来帮助自己达到对诗歌散文的意象的把握、意境的体验以及感受并理解文章的情感。
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把握对于两种思维的训练。
这以单元教学分成两课时,本教学设计属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①学生一般都觉得诗歌难以理解,对诗歌的解读无从下手。
对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系统,阅读理解能力不足。
②由于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如何以想象、联想来促进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阅读方法。
(2)情感目标: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增强学生情感的感受及分析能力。
(3)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两种思维能力。
本课时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想象思维能力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1、介绍诗歌一般解读方法。
2、讲解三个概念“形象、意象、意境”。
3、讲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
吟诵—意象—想象与联想—意境—明情举例:结合诗歌分析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学生质疑意象与意境两个概念。
1)分辨三个概念。
2)结合例子,分辨诗歌中的意象。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阅读过程中,是否结合自身的想象、联想能力。
掌握诗歌阅读的一般步骤方法。
训练学生寻找诗歌意象的能力,结合一定意象所对应的内涵,感受诗歌意境。
明确“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
4、两种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诗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既可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又可以概括社会状况,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
诗歌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领域,选修模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涵盖了诗歌鉴赏、写作技巧等若干方面,有着多层次的教学意义。
因此,本篇文章将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一套完整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这一模块的教学工作。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对唐宋诗词的研究,启发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诗歌之美,并理解诗歌意境。
2、通过学习诗歌鉴赏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成长。
3、通过诗歌的鉴赏与写作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增强其自身文化底蕴,加深了解中国文化、中国诗歌文化的内在精神。
二、课程设计1、引入环节本课程的引入环节,可以通过介绍唐宋时期的文化背景、诗歌表现形式以及相关文学载体等方式,为学生打开感知唐宋古典诗歌的大门。
同时也可以采用歌词、广告的手段,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深入课题。
2、阅读鉴赏环节本课程的阅读鉴赏环节,主要是对唐宋诗词的结构形式、语言表达、意境描绘进行分析和解读,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阅读,了解和领悟不同文学时期和流派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同时,通过学习诗词的用典、修辞等手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美学情感。
此项环节可以结合学生现场阅读、分组讨论等形式开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及思维深度。
3、写作训练环节本课程的写作训练环节,是对鉴赏环节的深化和拓展,通过对经典和现代诗歌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2.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3.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1. 目标定向,知人论世2. 诵读文本,整体感悟3. 涵泳品读,揣摩探究4. 鉴赏交流,展示成果5.熟读成诵,养护情感6.链接相关,触类旁通(参见《临沂市高中语文“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课堂类型】1. 单元总领课本单元知识梳理2. 重点学习课《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扬州慢》3. 自主赏析课《菩萨蛮(其二)》《积雨辋川庄作》《旅夜抒怀》《新城道中(其一)》《长相思》4. 合作探究课五、成果展示课[课时安排] 8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活动内容】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结合注解,诵读理解《春江花月夜》一诗。
【活动过程】1. 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 掌握“意象与意境”“抒情的艺术方法”。
3. 自读学案《春江花月夜》的“鉴赏建议”,结合工具书和注解,做“积累整合”。
四、作业:背诵《春江花月夜》。
第二学时【活动内容】诵读《春江花月夜》,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的方法。
【活动过程】一. 结合“学练平台”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诗歌。
二. 配乐(古曲《春江花月夜》)诗朗诵 1.教师范读。
2.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3及配画,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诵。
4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并提高。
三、用你那多彩的笔描绘出诗中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画。
四、作业:学案“拓展应用”。
第三学时【活动内容】自主赏析《夜归鹿门歌》【活动过程】一、完成“积累整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不同诗人对同一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来创作自己的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创作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操。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诗歌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诗歌意境的理解(1)介绍诗歌意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意境的构建和表达。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并掌握诗歌意境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第二章:情感表达的方式(1)介绍情感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和重要性。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并掌握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3. 第三章:诗人与景物的关系(1)介绍诗人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并掌握诗人与景物关系的表达方式。
4. 第四章:诗歌的创作技巧(1)介绍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创作技巧的应用。
(3)学生通过创作和分享,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培养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
5. 第五章:诗歌的评价与欣赏(1)介绍诗歌的评价标准和欣赏方法。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评价和欣赏的角度。
(3)学生通过评价和欣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分享,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目标的设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八个字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纲“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这一能力要求在课内的具体再现,也是必修课诗歌鉴赏的延续。
它起到了课内外衔接的作用,起到了平时训练与高考规范答题的过渡的作用,所以对这一单元的诗歌既注重诵读欣赏的教学,也要注重欣赏方法的探究。
2.课堂的构建选修课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根据学生在必修课的所学实际进行分析整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制定单元课堂结构的前提。
单元课堂结构可形成系列: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交流整合——学生拓展应用。
每一课时:学生前半部分把握探究方法,后半部分,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
3.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本单元主要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但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如:①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②对整篇优美、浑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③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
【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把握意象,探究方法,品味意境【学时安排】10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活动内容】单元介绍学习《春江花月夜》【活动过程】一、单元介绍学生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容及学习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制作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情景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自如贯彻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找准诗歌意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课时安排8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单元学习要点:1、诵读2、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3、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4、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要求的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对诗人生平和为人的探究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要在鉴赏本诗词的基础上拓展开来,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和词风等文学常识,为今后的诗歌学习作好知识的积累。
5、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检查预习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本单元知识点梳理学生归纳整理笔记。
教师提问: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三、教师引导鉴赏实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吟诵感悟2、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3、想象与联想4、品味意境、把握诗情明确:描绘了一幅秋夜寒江图: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树与渔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羁旅之愁四、方法总结:吟诵感悟—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品味意境、把握诗情五、自主赏析合作发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wù]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参考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秋风萧瑟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六、教师点评赏析情况七、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内容,特别留心鉴赏方法的实践性流程。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春江花月夜》。
第二、三课时《春江花月夜》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教师引导学生落实方法描述画面(想象)把握意境(概括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诵读全诗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解读把握诗歌内容。
3.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4.想象与联想品味意境5.把握诗情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一)赏析美景1、抓意象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3、概括景物特点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4、方法指导: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二)品悟月下哲理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2、探究研讨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明确:相同:感慨宇宙永恒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3、诵读诗文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三)体悟月下情思1、解读诗歌情感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景物:孤独的明月漂浮不定的白云相思的游子思妇人物:思妇:离愁牵挂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学生范读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学生想象并描述月下美找出感慨的诗句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师提问情与景有何关系?游子:寂寞思归似乎景亦含情,睹月思人,融情与景,借月抒怀2、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四、鉴赏小结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五、美读诗文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六、课堂总结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七、作业布置自读,背诵全诗第四课时《夜归鹿门歌》一、导语山水田园,宁静清幽,安抚了多少疲惫的心灵,又成就了多少不朽的诗人?从东晋的陶渊明到南朝的谢灵运,再到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成为最为灵动秀美的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田园之美。
二、置身诗境自由朗读,并找出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
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景物描写赏析方法:1、从意象入手,把握景物特点;2、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其妙处;3、从手法入手,分析其用意;4、展开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5、调动积累,从其他诗文中找相似的描写进行类比。
抓意象:第一组:山寺钟声渔梁渡头(热闹喧哗)。
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方法提示:关于“明月”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师范读学生再自读揣摩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赏析方法找景物,置身诗境,想象渔梁渡头的景象。
第二组:月光烟树岩扉松径(宁静寂寥)扣字词:争:描写了日落黄昏,山寺晚钟悠悠,人们在渔梁渡头争渡回家的热闹、纷扰景象开:山路上,夜月悬空,依稀望见朦胧的树影,好一派淡雅、清幽、空明的山林景色。
析手法:对比:两幅图景,一动一静,两种归途,两种生活。
想象再现:渔梁争渡图:薄暮时分,江水苍茫,汉江水面暮霭沉沉。
远处群山隐隐,晚钟悠悠。
渔梁渡头,挤满了大小船只和熙来攘往的行人。
夜归鹿门图:山路蜿蜒,月悬夜空,“我”踏着小径,轻攀石门,看月色朦胧,听松涛阵阵,不知不觉来到昔日庞德公栖隐的山林。
联想类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三、缘景明情小组合作探究:将诗中景物与其他各句结合起来,探究诗人情感以及情感与景物之间的联系。
开头两句与三、四句联系:世人回村,诗人乘舟归鹿门,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
五、六句之间的联系:“忽到”二字写诗人徜徉山路,陶醉其间,与大自然化为一体的忘我自得之情。
七、八句之间的联系: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诗人悠然自得,与山林为伴,以明月为友,心灵也应似山般幽静,月般空明吧。
此时的“幽人”即隐逸之士,既指隐居鹿门以采药为生的庞德公,也指诗人自身。
前四句与后四句的联系:两幅图景,江边和山中,渔梁争渡的热闹喧哗与鹿门隐居的宁静寂寥,一动一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归途,时空流转中,实质上是诗人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道路的写照。
诗歌情感:全诗营造了幽美恬淡的意境,表现了宁静洒脱,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情趣。
四、拓展延伸归嵩山作王维(唐代)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探究任务:1、赏景。
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探情。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有何联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理分工,发言人做好讨论结果归纳整理。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探究。
借助“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
【赏景】清川、长薄、流水、暮禽四种意象营造一幅宁静淡雅的画面;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种意象营造出了一种苍茫凄清的意境。
【探情】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淡泊宁静,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抒发了隐逸山林的恬淡闲适之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补充:孟浩然的“隐逸”隐逸有他的传统,一般地说是消极出世。
但孟浩然的隐逸,除了为应试做准备外,本身也有积极入世的意义。
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方式。
这种隐逸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利,跟求仕进的打算是不矛盾的。
这种隐逸,心情幽雅,充满了幻想和期望……五、课后探究: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并试着用“至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从中探究王孟及中国文人的隐逸情怀。
第五、六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导入余光中有诗写得好“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大家说他写谁呢?请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
二、解题吟: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
特点:1、篇幅较多,容量大。
2、平仄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
3、用韵较灵活,可一韵到底,也可几句转一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