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

合集下载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3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3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是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2.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空气的存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充满我们的生活。

2.空气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有流动性,能支持燃烧,能使物体飘起来等。

3.空气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如供给我们呼吸,植物光合作用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科学的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空气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空气的性质。

2.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气球、蜡烛、塑料瓶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图片。

3.准备教材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空气?空气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观察气球、蜡烛等,引出空气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空气的性质。

提问:“空气有什么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空气?”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科学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好空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教学难点:探究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空气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实验用品、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几个空气传导装置、电扇、氧气气瓶、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3.实验用品:水杯、吸管、气球、蜡烛、纸张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讲解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空气污染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这里面都有什么吗?2.引出新课题:“今天我们将讲解一门新的科学课程,空气科学!”3.引导学生思考与空气有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呼吸时会感到清新?鱼为什么需要水来呼吸?Step 2 空气的组成1.分组讨论:请学生组成小组,讨论空气的组成,并汇报讨论结果。

2.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由许多气体混合在一起的。

3.利用实验器材展示空气中的氧气。

4.实验演示:将一个蜡烛插在水杯中央,点燃蜡烛,再用一个杯子罩在蜡烛上,杯子底部有水。

等蜡烛熄灭后,再通过吸管从上面注入氧气,保持片刻,然后再点燃。

引导学生发现燃烧的蜡烛能再次点燃是因为有氧气的存在。

5.教师总结:空气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Step 3 空气的性质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性质。

2.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来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实验,比如:用电扇吹动气球、纸张,比较用电扇不吹动气球、纸张时的情况。

3.学生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多个吸管吹来吹去,比较吹来吹去前后的感觉。

Step 4 保护空气1.利用实例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和方法。

2.学生展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保护空气的方法,并进行展示。

3.教师总结:保护空气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尽量少用汽车,少烧煤等。

一年级下册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课下继续观察
1.说出空气是灰暗的,有臭味的,不再透明的。
2.知道自我防护的方法,养成个人卫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能比较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2.认识空气
观察: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做一做
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能流动的
教学反思
3.扇动空气闻气味
4.思考:不用嘴巴吹,怎么把气球吹起来?
5.操作,观察有什么现象。
6.操作,观察有什么现象。
7.复习回顾说出让塑料袋鼓起来和瘪下去的方法。
1.通过观察,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透明的。
2.说出空气是没有气味的。
3.能说出方法。
4.会操作,知道瓶子里的空气跑到气球里了。
5.知道空气跑到脸上了。
2.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3.举例生活中空气流动的现象。
3.环保和健康教育
三、拓展活动
1.观察几幅图(工厂废气,垃圾堆,汽车尾气),这里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2.怎么保护空气?
3.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教育学生勤洗手,不出门,出门戴口罩,常通风。
布置作业:课下比较一下水和空气有什么不同?
1.观察,回答。
2.回答。
一年级科学下册第2课《认识空气》
课题
认识空气课型新授课Fra bibliotek设计说明
空气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但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却很少,本课主要借助一些简单的材料,通过指导学生学会用感觉器官,用看、闻、听和做的方法来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特点。使学生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激发热爱科学的意识和兴趣。根据空气的特点进行环保教育,了解空气的污染,结合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进行自我防护教育。
6.知道让塑料袋鼓起来和瘪下去的方法。

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2.2 认识空气 教案

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2.2 认识空气  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
第2课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

2.科学探究
能像观察水那样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3.科学态度
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4.STSE
认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袋、扇子、书本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充满了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二)新课学习
1.空气是什么样的?
(1)提问:空气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知道?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提示可按照观察水的方法观察空气。

2.观察空气
(1)引导学生像观察水那样去观察空气。

例如颜色、形状、气味等。

(2)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是怎样观察空气的,并说明空气是什么样的。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结果。

(4)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空气的特性,并与水的特性做类比。

(修改专用此处可删除)
(5)引导学生对空气的形状进行重点探究。

(6)提问:空气有固定形状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7)小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

3.读一读
(1)展示教材图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文字。

(2)保护大气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三)整理材料,下课。

一年级下册第二课《认识空气》说课稿

一年级下册第二课《认识空气》说课稿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2.《认识空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63制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空气》。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要落实的课标要点是: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本节课要落实的是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利用简单的器材,运用各种感官认识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的特点,为学生理解纸风车的转动和3-4年级更深入的研究空气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周围处处有空气,对于空气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特点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空气能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特点缺少实际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空气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能在探究空气特点的过程中表现出探究的兴趣;乐于合作、尊重事实、愿意倾听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难点:理解空气能向四面八方流动。

五、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借助物体或使用简单实验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用眼看、用耳听,从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认识空气的特点。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塑料袋,杯子等分组实验材料和蚊香、火机学生准备:塑料袋七、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老师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它宝贵到处有,万物生存离不了。

学生猜到是空气。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处处有空气,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空气。

随机板书:2.认识空气(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活动1:空气有什么特点?(1)探究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教师出示有空气的烧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怎样研究空气有什么特点呢。

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空气教案

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空气教案

1.4 认识空气【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二、科学探究目标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三、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可流动性气体。

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玻璃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回忆一下,我们描述水的特征有什么?(从颜色、气味、形状等角度回答)二、观察空气(一)出示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4.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逮住空气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让学生尝试用塑料袋装空气,再用皮筋绑住,塑料袋就把空气吃到圆鼓鼓的肚子里了。

5.我们“逮”到了空气,怎么观察空气的特征呢?想想我们有很多身体部位,眼睛、手等,是不是都可以来观察空气呢?教师引导学生用感官来观察空气,让学生想到用手“摸一摸”,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板书:无色、透明、无味、摸不到、很轻等)6.教师拿出玻璃杯,装一点水,提问:这个杯子里有什么?学生:水和空气。

7.那水和空气我们都观察过了,谁来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用眼睛观察水看得见,空气直接看不见。

用手触碰,水能摸到,空气摸不到。

2023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空气第二课《认识空气》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2023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空气第二课《认识空气》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2023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空气第二课《认识空气》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二课时《认识空气》。

旨在学生找到空气以后,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利用图片提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部分典型材料:塑料袋、矿泉水瓶、纸杯、蚊香、气球、蜡烛等。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本环节有一个活动:空气有什么特点?首先通过与牛奶对比着看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然后用闻的方法知道空气是没有气味的;又通过把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捏矿泉水瓶,气球鼓起来了,体验到空气是会流动的。

再吹蜡烛火焰观察火焰的变化,观察烟的流动,进一步观察空气的流动;借助装玩具、装空气的塑料袋,认识到空气和玩具一样,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和玩具一样,能把空气鼓起来。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比较空气和水在轻重方向的不同。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

【科学探究】: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

2.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认识空气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提出问题,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能力。

2.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认识空气。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借助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认识空气。

四、说学情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学生虽然知道有空气,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到处都存在空气”这个事实缺少具体的实际感受。

五、说教法和学法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小学科学一下第2课《认识空气》学历案

小学科学一下第2课《认识空气》学历案
教师:那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方案?
生:点燃蚊香,我们观察烟飘动的方向,就可以知道空气是怎样流动的了。
教师:这个方法好。我们虽然用眼睛看不到空气,但可以借助烟的飘动来观察空气的流动,体会空气的流动情况。可以通过吹蜡烛的火焰,观察空气的流动。
教师:各组选择你们喜欢的实验去研究,把你们观察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教师巡视,指导)
3.培养爱提问、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情感与能力。
4.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认识空气特点
▲培养爱提问、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情感与能力
学习环节(活动)
教学设计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设计修改
备注
(学习资源)
教师:同学们先猜一猜生:我觉得水沉一些
教师(出示课件):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一个里面装满了空气,一个里面装满了水。试一试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生:水更重一些。
教师:是的,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猜测是正确的,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水更重一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第一单元 第2课时《认识空气》学历案
主题与课时
2.认识空气
课标要求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认识空气特点。
生:空气。
教师:对,是空气。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那么,你们对空气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回答)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色无味的·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二.【教学准备】塑料袋若干饮料瓶杯子蚊香气球蜡烛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空气的特性1.出示充了气的气球与未充气的气球·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好朋友.看看他们是谁?(气球)2.观察两种气球有什么不同?师:a:你们看看.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呢?b:是什么让气球变得圆鼓鼓的?(空气)2.把气球里的气放出来.请宝宝们看看空气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摸一摸?闻一闻?小结:①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②探究技能:用看.闻等方法认识空气的颜色.气味等.就是在观察·(二).找找.捉捉.引发认知冲突·1.教师捉空气.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我好厉害·”然后.重新拿个袋子.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到哪里捉?”(这是一个冲突点·一般情况下.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也有孩子会说“能”.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教师顺应某个学生的参与.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并会因此而欢呼·这时.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然后.教师用红笔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2.学生捉空气·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让学生跟说“试试才知道”.并要求学生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教师关注学生:一是捉的地点·二是捉的过程·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3.学生回到座位.组织交流·(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3)对比观察.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特点·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学生中.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而后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捉到呢?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小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五.教学活动观察空气是怎么流动的?(注意安全)1.点燃蜡烛.观察烛光晃动的方向2.点燃蚊香.观察冒出的烟的流动方向六.拓展活动空气与水有什么不同?七.板书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2、建立气体的初步概念,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的逻辑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并且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教学难点: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水槽、玻璃杯、塑料袋、扇子、吸管、塑料袋、扇子、干粉笔、干土块、气球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猜看: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空气2、师边讲边演示:老师将玻璃杯倒扣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瓶口有气泡冒出)为什么瓶口冒气泡?(因为瓶子中有空气。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空气。

(板书课题:认识空气)可是你们能看到杯中有空气吗?(生答:不能)二、授新课:1、情境与问题篮球、塑料袋为什么都是鼓鼓的?里面是空气吗?那么哪里有空气?空气的特征是什么?下面的探究一下。

2、探究与发现谈话:我们看不到空气,那么它在哪儿呢?活动一:找空气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适当给予帮助指导。

•1、提出问题:空气在哪?•2、猜想假设•3、设计方案•4、探究实验•5、总结归纳:我们周围到处是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6、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里还有空气。

活动二:观察空气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适当给予帮助指导。

•1、提出问题:空气有哪些特征?•2、猜想假设•3、设计方案•4、探究实验总结空气的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

3、应用与拓展•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同样离不开的还有——水水的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透明的液体。

比较一下水和空气的特征。

颜色气味味道形状透明状态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透明液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透明气体相同点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透明的不同点是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4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4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以及空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素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

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空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空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塑料袋、水杯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性质和空气对生活的影响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什么?空气在哪里?2.呈现(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如:吹气球、塑料袋装空气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空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如:鸟儿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空气?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如何减少空气污染?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保护空气。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庭生活中的空气现象,和家长一起讨论空气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性。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板书,整理和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什么是空气,了解它的存在形式;2.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了解空气的运动轨迹;3.了解空气的作用,了解人与空气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空气的存在形式;2.空气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空气的存在形式与运动轨迹;2.空气的作用。

四、教学方式及方法1.情景教学法结合实验教学法;2.图片、实物展示法;3.定向提问法。

五、教学内容1. 通过实物掌握空气的存在形式使用气球,引导学生识别气球的形状与大小,并提供足够的氧气使气球充满空气,鼓励学生触摸气球,感知气球中的“东西”。

2. 了解空气的运动轨迹通过烟雾、泡沫、灰尘等物质展示空气的运动轨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思考:空气在哪里?我们怎么才能看到它呢?3. 了解空气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了解空气的作用,如呼吸、保持生态平衡、形成风、支撑飞行等方面,让他们意识到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首先,老师放一段视频,让学生看看关于自己呼吸到的空气是什么,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上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2.表征空气的形式在学生对空气存在的形式有了初步认识后,老师可以出示有关气球和风筝的图片,并在窗外放上一只风筝和一只气球,让学生观察图片,看看气球和风筝中的是不是同样的物体。

3.演示空气运动为更形象地表征空气的运动,老师可以用大型烟笔,敲出烟雾,并使用灰尘、泡沫等辅助道具,让学生看到空气如何动态地在我们身边流动。

4.学习空气的作用在已经了解空气存在的形式和运动轨迹之后,老师可以采用地理教材或其他科技实验,向学生演示一个简单的空气循环过程。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从感性教学推向了直观概念形成,避免了过多文字的阻碍,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同时用生动的教学法和学生交流,更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

但是,在探究空气的作用及它的构成方面,内容不够深入、精确,因此有待改进。

小学生科学活动:认识空气教案

小学生科学活动:认识空气教案

小学生科学活动: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2.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3.认识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2.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空气模型:装满汽水瓶、盖子和吸管。

2.空气压缩模型:一个玻璃茶杯和一张纸。

3.用毛巾盖住嘴巴,从嘴里吹气,此时手放在嘴巴前面感觉气流的温度变化。

4.通过水蒸气实验模拟云的形成。

5.通过绘制人体模型,展示空气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1.引入1.1.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空气,空气有什么作用?1.2.通过所见所闻,引导学生谈谈有哪些物体是需要空气的?2.认识空气2.1.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气体组成的。

2.2.空气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2.3.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通过展示人体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生命的重要作用。

3.实验操作3.1.利用空气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3.2.利用空气压缩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随压缩而变形和回弹。

3.3.利用吹气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散发热量的特点。

3.4.利用水蒸气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水蒸气是如何形成云的。

4.总结在教学结束时,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放练习,统计成绩,以检验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案以实验为主体,通过操作和体验,展示了空气的存在和特性,让学生加深了对空气的认识和了解。

实验操作的方式可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年级的学生。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讲解要点,清晰表达,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课认识空气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课认识空气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空气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色无味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二、【教学准备】塑料袋若干饮料瓶杯子蚊香气球蜡烛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空气的特性1、出示充了气的气球与未充气的气球。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好朋友,看看他们是谁?(气球)2、观察两种气球有什么不同?师:a:你们看看,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呢?b:是什么让气球变得圆鼓鼓的?(空气)2、把气球里的气放出来,请宝宝们看看空气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摸一摸?闻一闻?小结:①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

②探究技能:用看、闻等方法认识空气的颜色、气味等,就是在观察。

(二)、找找、捉捉,引发认知冲突。

1、教师捉空气,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我好厉害。

”然后,重新拿个袋子,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到哪里捉?”(这是一个冲突点。

一般情况下,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也有孩子会说“能”,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

教师顺应某个学生的参与,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

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并会因此而欢呼。

这时,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然后,教师用红笔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2、学生捉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让学生跟说“试试才知道”,并要求学生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师关注学生:一是捉的地点。

二是捉的过程。

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学生回到座位,组织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认识空气》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空气的味道、颜色和存在方式2.能够用幼儿语言表述空气的重要性3.能够简单地解释空气对人们的作用教学重点能够说出空气对人们的作用教学难点能够用幼儿语言表述空气的重要性教学准备1.课件2.白板、粉笔3.试演工具材料教学过程1. 切入主题1.老师找出教室里最空旷的地方,让学生们来到这个地方,告诉学生:“现在我们来到了最空旷的地方,这个地方没有水,没有土地,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串串没有空气,大家感觉怎么样呢?”2.让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2. 导入知识1.老师板书“什么是空气?”,告诉学生:“每个人都需要呼吸,你们知道吗?我们仰望蓝天,看到云彩,感受到着风,这些都是空气在给我们提供服务,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空气吧!”2.老师播放《认识空气》视频,通过图像、文字介绍空气的味道、颜色、存在方式,学生们跟随视频学习3. 实践操作1.老师出示试演工具材料,让学生动手取一袋氧气,一袋氮气,并出示一张燃烧纸片,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两袋气体都用来做什么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将燃烧纸片点燃,并将氧气和氮气分别吹向燃烧纸片,让学生们观察差异,感受氧气和氮气的不同表现2.老师出示几张有空气的图片,让学生们安装自己的感受,用幼儿语言描述空气的作用,例如:“空气可以让我们呼吸,让花草长大”等等4. 总结回顾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回答以下问题:1.空气很重要,为什么呢?2.空气对我们是有好处的5. 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家自己制作一张空气的插画,可以画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个趣味的实践操作和发散思维的导入,让学生们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增强其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1)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1)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课《认识空气》的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组成、气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了解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自然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充满探究欲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科学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深入探究空气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组成和气压等基本概念;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自然的意识,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2.空气的组成3.气压的概念及应用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

2.实验教学: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空气的性质。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空气的基本概念、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水杯、吸管、塑料袋等。

2.课件:空气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教学素材:空气组成表格、气压示意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在哪里?”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引发对空气的思考。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存在。

同时,讲解空气的基本概念,如空气是一种物质、无色无味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

实验一:用气球演示空气的存在;实验二:用水杯、吸管演示空气的流动性;实验三:用塑料袋演示空气的压力。

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空气》教案

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空气》教案
教学反思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严肃地进行。我们现在面对的只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我“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充分明确活动规则和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地亲历探究。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醒学生绿化树木 能净化空气。
3、培养学生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难点是培养学生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准备
塑料袋,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气球等
课时安排
1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学生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气球都鼓起来。
(不能装东西)
(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
(3)请学生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 味道的气体。
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 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
(1) 让学生闭上嘴巴, 捏住鼻子, 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
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 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 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7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7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探究欲望。

但是他们对于空气的了解还很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相关知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气球、水杯、盐等。

2.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

3.准备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让学生对空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盐水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成分。

4.巩固(5分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巩固学生对空气的了解和认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下2.2《认识空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这一课是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的质量、空气的污染等方面,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其组成和性质了解不多。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初步了解空气的性质。

此外,学生对环保知识感兴趣,愿意参与有关环保的活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空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方法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空气的性质。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结果。

4.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水杯、玻璃片、吸管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组成、空气污染的图片等。

3.教学道具:空气净化器、口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情景,如自然界中的空气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用气球演示空气的压强,用吸管吹气演示空气的流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空气的性质。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结果,加深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色无味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二、【教学准备】
塑料袋若干饮料瓶杯子蚊香气球蜡烛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空气的特性
1、出示充了气的气球与未充气的气球。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好朋友,看看他们是谁?(气球)
2、观察两种气球有什么不同?
师:a:你们看看,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呢?
b:是什么让气球变得圆鼓鼓的?(空气)
2、把气球里的气放出来,请宝宝们看看空气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摸一摸?闻一闻?
小结:①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

②探究技能:用看、闻等方法认识空气的颜色、气味等,就是在观察。

(二)、找找、捉捉,引发认知冲突。

1、教师捉空气,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我好厉害。

”然后,重新拿个袋子,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
到哪里捉?”
(这是一个冲突点。

一般情况下,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也有孩子会说“能”,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

教师顺应某个学生的参与,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

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并会因此而欢呼。

这时,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然后,教师用红笔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
2、学生捉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让学生跟说“试试才知道”,并要求学生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师关注学生:一是捉的地点。

二是捉的过程。

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学生回到座位,组织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
(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

)(3)对比观察,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
特点。

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学生中,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

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而后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捉到呢?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五、教学活动
观察空气是怎么流动的?(注意安全)
1、点燃蜡烛,观察烛光晃动的方向
2、点燃蚊香,观察冒出的烟的流动方向
六、拓展活动
空气与水有什么不同?
七、板书
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