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3
尿素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denaturation of protein)

尿素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denaturation of protein)尿素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也是一种强力的变性剂,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变性作用。
蛋白质是生命体内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其结构和功能与其在生命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密切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尿素的变性作用对于许多生物学研究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尿素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来实现的。
蛋白质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是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的螺旋和折叠,三级结构是指蛋白质的立体构型和空间排列,四级结构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多肽链组合而成的函数蛋白质的结构。
尿素对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没有明显的作用,因为尿素无法破坏氨基酸之间的共价键。
但是,尿素可以破坏蛋白质的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
尿素的变性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尿素可以破坏蛋白质的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由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稳定的,这种稳定性可以使蛋白质在生理环境中保持其特定的空间结构。
然而,尿素可以与水形成氢键,从而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竞争,破坏二级结构的稳定性。
这样一来,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就会解开,导致蛋白质的变性。
2. 尿素可以解除疏水效应。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疏水效应。
疏水效应是指水分子在蛋白质表面形成一个水合层,从而使蛋白质的脂肪酸基团聚集在一起。
这种聚集可以形成疏水核心,进一步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但是,尿素可以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从而破坏疏水效应。
尿素使水分子更容易与蛋白质表面的疏水基团形成氢键,导致疏水核心的解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失去稳定性,发生变性。
3. 尿素可以解除电荷屏蔽效应。
蛋白质中的一些极性氨基酸残基具有电荷,表面带有正负电荷。
这些电荷在生理环境中可以与水分子形成静电相互作用,进一步稳定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然而,尿素可以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从而与蛋白质表面的电荷相互作用竞争,打破电荷屏蔽效应。
化学生物学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化学生物学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化学生物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涵盖了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旨在研究和解释生物体中生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相互作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讨论这种相互作用的不同形式以及对生物体的影响。
化学物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多个层面上。
首先,化学物质可以与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之间形成共价键。
这种共价键的形成可以通过氨基酸侧链上的官能团参与,如硫化毒素与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残基之间形成的二硫键。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与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之间形成相似于共价键的结构,从而对蛋白质的功能产生影响。
这些共价键的形成通常是可逆的,因此当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结合后,可以通过逆反应将其解除。
另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形式是非共价键的结合。
这种结合通常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氢键、离子键或静电相互作用等进行的。
这些相互作用在形成和解离上相对较弱,因此它们的形成和解离通常是动态的。
这意味着化学物质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改变,例如通过改变温度、pH值或离子浓度。
化学物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对生物体产生多种影响。
首先,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稳定性。
当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结合时,它们可能改变蛋白质的构象,使其从天然状态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使蛋白质失去功能,或者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变得不稳定,易于降解。
另外,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蛋白质的活性。
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结合后,可能阻断蛋白质与其底物或配体的结合,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催化活性或信号传导能力。
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也可以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
根据化合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结合模式,可以设计和合成针对特定蛋白质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生物体内的生化过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研究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并为生物技术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第六章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疫功能的基础。
二、沉淀剂类型
盐析 1、无机物沉淀
金属离子沉淀法
2、等电点沉淀
3、有机物沉淀 4、聚合物沉淀
有机溶剂 酚类化合物及其有机酸 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 聚电解质沉淀法
1、无机物沉淀
当向蛋白质溶液中逐渐加入无机盐时, (1)盐析
开始,蛋白质的溶解增大,这是由于
蛋白质的活度系数降低的缘故,这种 大量溶
在生物体内,这些构象变化,往往是该蛋白质分子与 配基相互作用引起的,配基包括酶的小分子底物、受 体的小分子激素和神经介质、血红蛋白的O2等。因此, 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是处于一种可以相互转变的多种构 象的平衡态.
球状蛋白质分子表面并不是光滑的,经常会出现一些 “裂隙”或“洞穴”,在“裂隙”或“洞穴’’的周 围常常是疏水性的:这些“裂隙”或“洞穴”可能是 蛋白质(酶)的活性部位所在。
有机溶剂沉淀法的优点是溶剂容易蒸发除去,不会残留 在成品中,因此适用于制备食品蛋白质。而且有机溶剂 密度低,与沉淀物密度差大,便于离心分离。有机溶剂 沉淀法的缺点是容易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且有机溶剂易 燃、易爆、安全要求较高。
一般所选择的溶剂必须能和水互溶,而和蛋白质不发生 化学反应,最常用的溶剂是乙醇和丙酮,加量在20%50%(V/V))之间。当蛋白质的溶液pH接近等电点时, 引起沉淀所需加入有机溶剂的量较少。
第三类为Ag+,Hg2+和Pb2+能和蛋白质分子表面的 巯基相结合。
金属离子沉淀法的优点是它们在稀溶液中对蛋白质 有效强的沉淀能力。处理后残余的金属离子可用离 子交换树脂或螯合剂除去。
在这些离子中,应用较广的是Zn2+,Ca2+,Mg2+, Ba2+和Mn2+,而Cu2+,Fe2+,Pb2+,Hg2+等较 少应用,因为它们会使产品损失和引起污染。如 Zn2+可用于沉淀杆菌肽(作用于第4个组氨酸残基 上)和胰岛素;Ca2+(CaCO3)用于分离乳酸,血清 清蛋白等。
蛋白沉淀方法

蛋白沉淀方法蛋白沉淀是蛋白质分离与纯化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加入化学物质使目标蛋白质与其它蛋白质或者杂质分离,并沉淀于溶液底部或者浮于溶液表面。
本文将从蛋白沉淀的原理、化学物质的选择、实验操作、蛋白沉淀后处理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蛋白沉淀的原理蛋白质的沉淀是基于化学物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物理或者化学相互作用,包括:1. 盐析沉淀在高浓度盐溶液中,蛋白质远离其同样带电的水分子,而形成大分子团聚,从而沉淀。
在酸性环境下,大多数蛋白质通过质子化而失去电荷,降低了疏水性,从而沉淀。
在碱性环境下,蛋白质通常解离出一个氨基酸残基的羧基,从而带有负电荷,易于被阳离子与之形成沉淀。
4. 有机溶剂沉淀如乙醇、丙酮、甲醇等,可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使其聚合而沉淀。
以上几种原理可单独或结合使用,根据情况进行选择。
二、化学物质的选择常用的盐类有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钠等。
浓度通常在10-60%之间,具体浓度根据具体实验条件进行选择。
2. 酸类常用的酸包括二元酸、有机酸等。
浓度为0.1-1M之间,酸性度通常为pH 4-6。
3. 碱类常用的有机溶剂包括乙醇、丙酮、甲醇等。
浓度通常为50-90%之间,根据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三、实验操作1. 样品制备待分离的蛋白质必须经过预处理,通常包括离心、裂解、过滤等步骤。
裂解方式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水、甲醇等,使蛋白质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过滤可以使用滤纸、滤膜、分子筛等方式,去除杂质。
2. 化学物质的加入将选择好的化学物质加入样品中,此时需注意化学物质前后也要进行科学操作,如一些电解质类物质可能带有杂质,需要先进行过滤;有机溶剂可能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需加入适量的缓冲液进行保护。
将混合物小心地混合均匀后,离心使混合物分层,此时目标蛋白沉在沉淀层,上清液中还有一些蛋白,需要将其过滤或沉淀以去除杂质。
4. 纯化将沉淀分解,得到的产物通过离心、层析等步骤进行纯化,最终得到目标蛋白。
沉淀后需要进行洗涤,以去除杂质,保证目标蛋白的纯度和酶效。
多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

多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张莉;刘倩倩;吴长玲;王鹏;徐幸莲;韩敏义【摘要】多酚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而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抑菌等多种生理功效,在食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多酚与蛋白相结合形成复合物,改变了两者的营养特性与功能结构,利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得两者之间的结合常数、结合部位、作用力类型、结合位点数、多酚与蛋白结合后引起蛋白构象与生理功能变化以及外界条件对多酚-蛋白结合的影响等信息.本文主要综述了多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包括分子对接技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温滴定量热法、拉曼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综述发现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优势与局限性,使用多种方法结合分析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多酚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关系.【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年(卷),期】2018(039)024【总页数】6页(P340-345)【关键词】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作者】张莉;刘倩倩;吴长玲;王鹏;徐幸莲;韩敏义【作者单位】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55.1多酚是植物体内复杂酚类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具有抗氧化、降血压、抗癌、抑菌消炎、抗辐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理功能[1-4],现已成为科学界研究热点。
研究表明:多酚能与多糖、蛋白质、生物碱等多种化合物结合,其中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生物体内功能性高分子物质,几乎在所有的生命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蛋白质与多酚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蛋白质与多酚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刘夫国;马翠翠;王迪;高彦祥【摘要】植物多酚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而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抑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理功能,在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多酚可以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从而导致2种化合物的结构、功能和营养特性的变化.影响蛋白质与多酚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因素包括温度、pH、蛋白质的类型和浓度,以及酚类化合物的类型和结构.与非共价相互作用相比,蛋白质与多酚共价相互作用将不可逆地改变2种分子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文中介绍了蛋白质和多酚之间相互作用的生化机制,讨论了用于研究蛋白质与多酚相互作用的方法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指出了分析蛋白质-多酚产物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6(042)002【总页数】7页(P282-288)【关键词】蛋白质;多酚;相互作用;机理;功能特性【作者】刘夫国;马翠翠;王迪;高彦祥【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酚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一类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以及明显的抑菌、抗癌、抗衰老和抑制胆固醇升高等功效。
摄取一定量的植物多酚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抑制疾病的发生。
随着现代分离提取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植物多酚已从植物中分离鉴定出来。
科学研究表明,多元酚结构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如能与蛋白质、多糖、生物碱等结合,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具有还原性,能清除羟自由基等[1]。
在食品加工及人体消化过程中,多酚能与多种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其中蛋白质是最主要的化合物。
蛋白质与多酚通过可逆和不可逆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
可逆的复合过程通常涉及非共价相互作用,而大分子和多酚之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一、实验目的:测定过渡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二、实验原理:金属离子在许多生命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结合作用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是化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血清白蛋白是哺乳动物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它能够储存和转运众多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
由于血清白蛋白在生理上的重要性和易于分离、提纯,从上世纪50年度(国内80年代末)开始,人们对血清白蛋白与金属离子(和药物分子等)的相互作用展开了大量研究,以期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相关生命过程的奥秘。
许多蛋白质含有金属离子,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发挥生物学功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人体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中,超过30%的蛋白质含有一个或多个金属离子;所有酶中,超过40%的蛋白质含有金属离子,它们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各样的生物学功能。
许多人类的疾病与金属离子-蛋白质的异常相互作用相关。
目前用于研究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2)荧光光谱法;(3)平衡透析法;(4)毛细管电泳法;(5)电泳法等。
(一)紫外-可见光谱法蛋白质通常有3个明显不同的紫外吸收带:(1)210nm以下的吸收来自肽键的吸收以及许多构象因素;(2)210-250nm为芳香族和其他残基的吸收、某些氢键的吸收、与其他构象和螺旋相关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3)250-290nm附近为芳香族的残基,其中酪氨酸残基在278nm (Tyr,260-290nm)附近有强吸收,色氨酸残基(Trp)在290nm附近有强吸收,而苯丙氨酸(Phe,250-260nm)的吸收较弱。
外界因素如溶剂极性以及pH等会影响吸收光谱。
当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结合时,蛋白质或金属离子吸收光谱的强度或者谱带位置会发生变化,可分为两种情况:(1)蛋白质微扰的金属离子光谱变化,可以推断金属离子的配位环境;(2)金属离子微扰的蛋白质光谱变化,可以推断生色基微环境及蛋白质结构的变化。
PartII化学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17
蛋白质荧光探针:
蛋白质中存在着Tyr、Trp、Phe残基能吸收270-300nm的紫外 光而发出紫外荧光,当加入的小分子配体与蛋白质发生相互 作用时,会导致蛋白质内源荧光淬灭。利用这一现象确定蛋 白质与小分子配体的作用类型及结合部位.但仅此内源荧光还 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外源荧光性质才可获得更多信息,因此 荧光探针的发展对蛋白质的分析意义及其重要。 荧光探针满足条件: 1)探针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某微区有特异性结合且牢固结合 2)探针荧光须对环境敏感 3)蛋白质分子与探针结合后不影响原来的结构和特性
33
• 例如, α-葡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acarbose)、伏 格列波糖(voglibose)和米格列醇(Miglitol)
34
• 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次黄嘌呤氧化成黄嘌呤,进而被氧化成尿 酸,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病就是通过抑 制黄嘌呤氧化酶,降低尿酸的生物合成。
35
②过渡态类似物
1 km [I ] 1 1 [I ] = (1 + ) + (1 + ) v V max Ki [ S ] V max Ki '
在不同的抑制作用中,仅在于Ki和Ki’两个数值的不同,一般可 分为4种类型:即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和 混合性抑制。
29
(1).竞争性抑制作用
• 竞争性抑制作用中I只与自由酶结合,因而阻止S与酶结合。而 S又不能与EI结合,I也不能与ES结合,所以EIS不存在;EI亦 不能分解成产物。
36
• 例如, 乙酰胆碱酯酶 (AChE) 的羟基与酯酶的酯解部位形成共
价键,其四价氮上的强正电荷与酯酶的阴离子部位呈静电联接。 酶的乙酰化很快导致酯键断裂和胆碱的消除,乙酰化酶随即与 水反应而使酶再生并放出乙酸。
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

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它在人体内发挥着多种关键功能。
脂肪酸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它在人体内主要通过与清蛋白结合来进行运输和代谢。
清蛋白是一种血浆中的蛋白质,它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能够结合各种生物分子,包括脂肪酸。
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体内始终存在着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和结合形式的脂肪酸。
清蛋白通过其疏水性结构与脂肪酸分子中的疏水基团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这种结合不仅使得脂肪酸能够在水相中稳定存在,还有助于脂肪酸的运输和代谢。
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还有助于调节脂质代谢。
清蛋白不仅可以将脂肪酸从肝脏输送到其他组织,还可以将多余的脂肪酸转运回肝脏进行代谢。
这种平衡性的调节机制可以帮助维持人体内脂质的稳定水平,防止脂肪酸在血液中过度累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还参与了胆固醇的代谢和运输。
清蛋白不仅可以结合脂肪酸,还可以结合胆固醇,形成胆固醇-清蛋白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在血液中运输胆固醇,有助于将多余的胆固醇从动脉壁输送到肝脏进行排泄,从而起到了保护心血管健康的作用。
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它在人体内发挥着多种关键功能。
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脂肪酸的运输和代谢,还参与了胆固醇的代谢和运输,对维持人体内脂质平衡和保护心血管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入理解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的机制和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与脂质代谢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字总数:600字】第二篇示例:脂肪酸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能够提供能量、构成细胞膜、参与激素合成等。
而清蛋白则是一种重要的血浆蛋白,它能够运输脂肪酸、激素、药物等物质,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脂肪酸与清蛋白之间的结合对于维持体内平衡、保障正常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脂肪酸是生物体内的重要营养物质,它可以通过饮食摄入或脂肪组织分解来获得。
磷酸盐作用于蛋白质的原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磷酸盐作用于蛋白质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磷酸盐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备受关注。
磷酸盐是一种重要的离子,广泛存在于细胞内外环境中,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蛋白质则是生物体中最为基础和多样化的分子,参与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生物过程和功能。
因此,深入理解磷酸盐对蛋白质的作用机制对于揭示生物体内正常功能和相关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概述磷酸盐及其化学性质,介绍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并详细探讨磷酸盐如何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接着我们将介绍一些实验验证磷酸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和结果,在细胞实验以及生化实验方面提供例证支持。
然后我们将讨论这种相互作用在药物开发、生命科学研究和农业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潜力,并强调其可能对这些领域带来的巨大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目前的研究结果,并对未来在磷酸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解释磷酸盐作用于蛋白质的原理,从化学性质、结构与功能变化以及实验证据等多个方面探讨其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磷酸盐与蛋白质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基础。
2. 磷酸盐作用于蛋白质的原理2.1 磷酸盐的化学性质磷酸盐是由磷酸与金属离子或有机阴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它们是生命中常见的无机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和体液中。
磷酸盐可以通过水解反应释放出一个或多个氢离子,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2.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是生命体内最重要的分子之一,它们在细胞中扮演着各种功能角色。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通过肽键连接在一起形成多肽链。
蛋白质的结构包括四个层次:一级结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三级结构(立体的空间排列),以及四级结构(多个多肽链聚集形成的复合物)。
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催化、传递信息和提供机械支持等。
蛋白质有机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蛋白质有机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机磷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磷原子的化学物质,其在生物体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蛋白质中的有机磷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对于生物体的正常运行和健康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在正常的生物体中,蛋白质是组成细胞和组织的基本单位,起着结构支持、酶催化、传递信息等多种功能。
而有机磷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分子构建单元,在蛋白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残基发生酯化反应,形成磷酸酯键,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
有机磷化合物在蛋白质中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它可以作为辅助成分与蛋白质结合,如一些酶类的辅酶中含有有机磷化合物。
同时,有机磷化合物还可以直接参与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影响蛋白质的折叠和转运。
此外,有机磷还可以通过与蛋白质发生共价键的方式与其结合,从而调控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中的有机磷化合物在维持生物体正常的代谢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磷是细胞内许多重要代谢物的组成部分,如ATP等能量转换分子。
有机磷化合物在细胞内的存在,可以调节细胞内磷的浓度,维持能量代谢的平衡。
此外,有机磷化合物还能够参与到细胞信号传导的过程中,调控细胞的分化、增殖以及细胞凋亡等重要生理进程。
对于人类健康而言,蛋白质中的有机磷化合物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体内的许多重要蛋白质,如酶、激素和抗体等都含有有机磷化合物。
它们对于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代谢平衡和内分泌调控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研究蛋白质中的有机磷化合物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体内的分子机制,还有可能为人类健康的维护提供新的途径和策略。
综上所述,蛋白质中的有机磷化合物在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状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揭示其在细胞信号传导、能量代谢和健康调节中的具体作用,并为相关领域的应用和人类健康的保护提供新的可能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组织和呈现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总结

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化学物质与蛋白质的的沉淀作用 沉淀作用的类型 可逆沉淀 定义:在温和条件下,通过改变溶液的pH 或电荷状况,使蛋白质从胶体溶液中沉淀分离。
蛋白质在沉淀过程中,结构和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在适当条件下,可以重新溶解形成溶液,所以这种沉淀又称为非变性沉淀。
类型:可逆沉淀是分离和纯化蛋白质的基本方法,如等电点沉淀法、盐析法和有机溶剂沉淀法等。
不可逆沉淀 定义:在强烈沉淀条件下,不仅破坏了蛋白质胶体的溶液的稳定性,而且也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产生的蛋白质沉淀不可能再溶解于水。
由于沉淀过程中发生了蛋白质结构和性质的变化,所以又称为变性沉淀。
类型:加热沉淀、强酸碱沉淀、重金属盐沉淀等 沉淀剂的类型无机物沉淀 盐析 定义:低浓度的中性盐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此现象叫盐溶。
继续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盐(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使蛋白质沉淀析出的现象叫做盐析(水与离子的相互作用增加了蛋白质表面的疏水补丁的相互作用;同时瓦解了以电荷为基础的蛋白质分子之间的作用)。
盐析方程:lgS=lgS 0-K S I S 0 -离子强度为零时的溶解度 S-蛋白质在某一离子强度溶液中的溶解度 K S -盐析常数 第一类:Mn 2+、Fe 2+、Co 2+、N i2+、Cu 2+、Zn 2+、Cd 2+,能和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羧基、氨基、咪唑基、胍基等侧链结合 金属离子沉淀法第二类:Ca 2+、Ba 2+、Mg 2+、Pb 2+、能和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羧基结合,但不能和含氮化合物结合 第三类:Ag 2+、Hg 2+、Pb 2+、能和蛋白质分子表面的巯基等侧链相结合 优点:在稀溶液中对蛋白质有较强的沉淀能力。
处理后残余的金属离子可以用离子交换树脂和螯合剂除去。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小抄一、名词解释1.最大无作用剂量: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哟美好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2.最小致死量: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
3.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集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敏感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毒作用带: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4.终毒物:指一种特别化学性质的物质,它可与内源性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纤维蛋白及脂质等)相互作用,使整体性结构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毒物动力学是以速率论的观点出发,用数学模型分析和研究外源化学物数量在生物转运和转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
5.食品安全性评价:对人类食用某种物质的安全性做出评价的研究过程称为食品安全性评价。
6.一般毒性作用:外来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一定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下对试验动物产生的综合毒效应称为一般毒性作用,又称基础毒性。
7.亚慢性毒性作用:指试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来化学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
8.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9.生殖毒性:指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10、蓄积作用:大多数外来化学物进入机体后,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过程,最后将从体内消除。
次氯酸与蛋白质的反应机理

次氯酸与蛋白质的反应机理1. 引言1.1 次氯酸的性质次氯酸是一种常见的氧化性强的漂白剂和消毒剂,化学式为ClOCl。
它在水中呈现出浅黄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次氯酸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化合物,容易分解,释放出氧气和次氯酸盐。
在弱酸性条件下,次氯酸更容易分解为氯气和次氯酸酸盐。
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氧化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
次氯酸在水中可分解为次氯酸根离子和氢离子,而次氯酸根离子又可以转变为氯离子和次氯酸。
次氯酸的氧化性使其能够有效地杀死细菌和病毒,因此在消毒过程中被广泛使用。
次氯酸还可以用作漂白剂,能够漂白纺织品和漂白纸浆。
次氯酸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和消毒性能,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学物质。
1.2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类具有非常重要生物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之一。
蛋白质在细胞体内起着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结构、调节、防御、传递、运输、催化等。
蛋白质的功能主要受其结构的影响,蛋白质的结构是其功能的基础。
蛋白质的结构是由氨基酸残基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成,氨基酸残基之间通过肽键相连,从而形成多肽链,多肽链再通过氢键、离子键、疏水键和二硫键等相互作用而折叠成各种不同的立体结构,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生物体内,蛋白质还可以通过修饰来改变其结构和功能,如磷酸化、甲基化、糖基化等修饰方式可以影响蛋白质的活性和稳定性。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2. 正文2.1 次氯酸与蛋白质的反应概述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强烈的杀菌和消毒作用。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次氯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通常会导致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次氯酸与蛋白质的反应概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次氯酸会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残基发生氧化反应,导致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次氯酸还可能与蛋白质中的硫氨基酸残基发生氧化反应,形成二硫键的破坏,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和功能;次氯酸还可能与蛋白质中的酰胺键发生氧化反应,导致蛋白质的断裂和降解。
化学物质对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2)酚类化合物及有机酸沉淀
当蛋白质溶液pH小于其等电点时, 当蛋白质溶液pH小于其等电点时,蛋白质颗粒带 pH小于其等电点时 有正电荷, 有正电荷,容易与酚类化合物或有机酸酸根所带 的负电荷发生作用生成不溶性盐而沉淀。 的负电荷发生作用生成不溶性盐而沉淀。 这类化合物包括鞣酸(单宁)、苦味酸(2,4,6)、苦味酸 这类化合物包括鞣酸(单宁)、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三氯乙酸、磺酰水杨酸等。 )、三氯乙酸 三硝基苯酚)、三氯乙酸、磺酰水杨酸等。
2)聚电解质 )
一些离子型多糖化合物可应用 于沉淀食品蛋白质。如羧甲基 于沉淀食品蛋白质。 纤维素,海藻酸盐, 纤维素,海藻酸盐,果胶酸盐 和卡拉胶等 和卡拉胶等。它们的作用主要 是静电引力。 是静电引力。如羧甲基纤维素 能在pH pH值低于等电点时使蛋白 能在pH值低于等电点时使蛋白 质沉淀。 质沉淀。但过量会引起胶溶作 用而重新溶解 聚乙烯亚胺能与蛋白质的酸性 区域形成复合物, 区域形成复合物,在中性时带 正电, 正电,可在污水处理中作絮凝 也广泛用于酶的纯化中。 剂,也广泛用于酶的纯化中。
牢固结 合水
含高价阴离子的盐,效果比1价的盐好。 含高价阴离子的盐,效果比1价的盐好。阴离 子的盐析效果有下列次序: 子的盐析效果有下列次序: 柠檬酸盐>PO 柠檬酸盐>PO43->SO42->CH3COO->Cl-> NO3->SCN-。 但高价阳离子的效果不如低价阳离子, 但高价阳离子的效果不如低价阳离子,例如硫 酸镁的效果不如硫酸铵。对于1 酸镁的效果不如硫酸铵。对于1价阳离子则有 下列次序: 下列次序:NH4+>K+>Na+。 最常用的盐析剂是硫酸铵 硫酸钠、 硫酸铵、 最常用的盐析剂是硫酸铵、硫酸钠、磷酸钾或 磷酸钠。 其中硫酸铵廉价、溶解度大, 磷酸钠。(其中硫酸铵廉价、溶解度大,能使蛋白质
化学生物学导论新版教学大纲-终

《化学生物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化学生物学导论(Foundation of Chemical Biology)课程地位及意义:该课程类型为学科平台课程,学分:2;学时:36;开课学期:第三学年学年。
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功能分子机制研究水平进入了单细胞、单分子层次。
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们需要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生命的过程,发现并阐明不同基因以及相应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摆在化学家的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利用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解释更多的生命现象,这就是新的一门交叉学科-化学生物学。
目前,化学生物学已经成为化学学科与生命科学交叉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化学生物学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化学生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已经集中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与小分子的相互识别、作用和酶、模拟酶催化的有机合成及生物转化的研究。
化学生物学被定义为“发展和应用化学手段研究生命现象”。
无可置疑,化学生物学不但要突出化学学科在化学与生命科学结合中的作用,还要强调化学在为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化学学科本身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化学学科除了让学生掌握化学专业基础课知识外,还应该掌握化学生物学这门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培养合格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复合化学人才。
因此,我们面向化学学科所有专业本科生开设《化学生物学导论》课程。
该课程主要培养目标就是要学生能够掌握化学生物学的基础。
具体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组成生物体中的主要物质蛋白质、酶、核酸、聚糖、脂和膜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和主要性质;掌握化学物质与各种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各种分子间作用机制。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了生命的本质,为解决重大生物医学问题提供工具、方向和资源,造福于人类。
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绪论(2学时)Introduction知识点:了解化学生物学的起源,定义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区别。
化学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

化学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第一章蛋白质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一级结构: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多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以及多肽链内或链间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
维系一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肽键二级结构:肽链主链折叠产生的有规则的几何走向。
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形式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
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氢键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肽链的不同区段的侧链基团相互作用在空间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包括主链和侧链构象在内的特征三维结构。
维系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力主要有氢键、疏水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等。
尤其是疏水键。
四级结构:由多条各自具有一、二、三级结构的肽链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起来的结构形式。
维持亚基之间的化学键主要是疏水力。
第二章酶1.酶的催化作用特性:高效性;选择性;条件温和;酶活力可调节控制。
酶催化作用的选择性表现在:反应专一性;底物专一性;立体化学专一性。
2.酶的组成可以分为两类:单纯蛋白酶和结合蛋白酶。
结合蛋白酶分为酶蛋白和辅助成分(辅酶和金属离子)3.常见的辅酶: NAD+ 、NADP+、 FAD、FMN、辅酶A(CoA)、四氢叶酸(FH4或THFA)、焦磷酸硫胺素(TPP)、磷酸吡哆素、生物素、维生素B12辅酶、硫辛酸、辅酶Q(CoQ)4.酶的活性部位或活性中心包括: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催化部位决定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5.酶作用专一性的机制:锁钥学说、“三点结合”的催化理论、诱导契合学说第三章核酸2. 核苷酸的衍生物: ATP (腺嘌呤核糖核苷三磷酸)、 GTP (鸟嘌呤核糖核苷三磷酸)。
ATP中磷酸键水解能高的分子结构特点:静电效应和共振稳定因素3.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DNA分子由两条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螺旋横截面的直径为2nm,每条链相邻碱基平面间隔为,每10个核苷酸形成一个螺旋,螺距为两条DNA链相互结合以及形成双螺旋的力是链间的碱基对所形成的氢键维持这种稳定性的因素:两条DNA链之间形成的氢键的分类及各自的结构特点与在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中的主要功能。
斐林试剂和蛋白质溶液反应的现象

【引言】在生物化学实验中,研究人员经常会接触到斐林试剂和蛋白质溶液反应的现象。
这一现象涉及到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与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全面评估斐林试剂和蛋白质溶液反应的现象,探讨其深度和广度,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1. 斐林试剂和蛋白质溶液反应的基本概念】1.1 斐林试剂(Folin's reagent)是一种用于检测蛋白质、氨基酸和多酚类化合物的化学试剂,其基本原理是还原性蛋白质与斐林试剂的还原性氧化反应。
1.2 蛋白质溶液反应则是指蛋白质与其他物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通常会涉及到蛋白质的构象变化、功能性质的改变等现象。
【2. 斐林试剂和蛋白质溶液反应的深度分析】2.1 斐林试剂与蛋白质的反应机理是怎样的?2.2 该反应涉及到哪些蛋白质的特性和性质?2.3 蛋白质溶液反应可能对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生怎样的影响?【3. 斐林试剂和蛋白质溶液反应的广度分析】3.1 该反应在生物化学实验中有何应用?3.2 在医学和药物研发中的意义是什么?3.3 对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有何启示?【4. 对斐林试剂和蛋白质溶液反应的个人观点】个人认为,斐林试剂和蛋白质溶液反应的研究对于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代谢的调控以及新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其深度和广度的探索有助于拓宽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视野,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总结与回顾】斐林试剂和蛋白质溶液反应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潜力的研究领域。
我们深入分析了其基本概念、深度和广度,并结合个人观点对其意义进行了探讨。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斐林试剂和蛋白质溶液反应的现象。
通过上述的了解和分析,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斐林试剂和蛋白质溶液反应的相关知识,为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深入探究斐林试剂和蛋白质溶液反应的基本原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蛋白质的基本特性和结构。
蛋白质是生命体内的重要有机化合物,是生物体内最常见的一类大分子。
单宁酸和蛋白质反应化学式

单宁酸和蛋白质反应化学式1. 引言1.1 单宁酸和蛋白质反应的意义单宁酸和蛋白质是食品中常见的两种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食品的口感、色泽和营养成分的保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单宁酸是一种多羟基多酚类化合物,常见于茶叶、葡萄酒等食品中,具有抗氧化、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而蛋白质作为食品中的重要营养物质,参与了细胞新陈代谢和组织修复等重要生理过程。
单宁酸和蛋白质之间的反应不仅可以影响食品的口感和色泽,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通过单宁酸和蛋白质的结合生成的物质可以提高食品的抗氧化性,延缓食品的氧化衰老过程,从而使食品更加新鲜和有益健康。
单宁酸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影响食品中的铁的吸收率,从而对人体的铁代谢产生影响。
深入研究单宁酸和蛋白质之间的反应机制及其对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这一反应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单宁酸和蛋白质这两种成分,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食品营养价值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单宁酸和蛋白质反应的化学机制单宁酸和蛋白质反应的化学机制涉及到单宁酸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反应。
单宁酸是一类具有多酚结构的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大量的酚羟基(-OH)。
在与蛋白质反应时,单宁酸中的酚羟基可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中的氨基(-NH2)发生醛缩反应,形成稳定的缩合产物。
具体来说,单宁酸中的酚羟基先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形成活性中间体。
随后,这些活性中间体再与周围的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继续发生反应,形成共价键连接。
这种醛缩反应使单宁酸与蛋白质之间形成交联结构,从而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
单宁酸和蛋白质的化学反应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反应条件、单宁酸和蛋白质的浓度、pH值等。
深入研究这一反应的化学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单宁酸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2 影响单宁酸和蛋白质反应的因素1. pH值:单宁酸和蛋白质反应的最适pH值一般在3-4之间。
含苯环的蛋白质与浓硝酸的颜色反应方程式

含苯环的蛋白质与浓硝酸的颜色反应方程式一、引言在化学领域,蛋白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而含苯环的蛋白质结构则更是引人瞩目,因为它们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
与之相关的浓硝酸的颜色反应方程式也备受研究者关注。
本文将结合蛋白质和化学反应的知识,探讨含苯环的蛋白质与浓硝酸的颜色反应方程式的相关内容,以期为读者带来深入、丰富和有价值的信息。
二、蛋白质中的苯环结构1. 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重要有机化合物之一,具有多样的功能和构造。
它们由氨基酸组成,而氨基酸中的苯丙氨酸是一种含有苯环结构的氨基酸。
苯丙氨酸的侧链中含有苯环,这使得蛋白质分子具有了更为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2. 含苯环的蛋白质的特性含苯环的蛋白质多为活性蛋白,它们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苯环结构的存在使蛋白质分子在空间构象上有更多的可能性,这也使得含苯环的蛋白质具有更为复杂的功能特性。
三、浓硝酸的颜色反应方程式1. 浓硝酸的性质浓硝酸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
其中的硝酸根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具有与其他物质发生颜色反应的特性。
2. 浓硝酸与含苯环的蛋白质的反应浓硝酸与含苯环的蛋白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显著的颜色变化。
这是因为硝酸根与苯环结构之间发生了化学作用,形成了新的化合物,从而导致了颜色的变化。
四、深度评估和探讨1. 含苯环的蛋白质结构与性质含苯环的蛋白质具有更为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这与其分子中含有的苯环结构密不可分。
苯环结构的存在使得蛋白质分子在生物体内具有更为丰富的生物活性和多样的功能。
2. 浓硝酸的颜色反应机理浓硝酸的颜色反应是由硝酸根离子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而引起的。
其中,与含苯环的蛋白质的反应是一种明显的颜色反应,其机理复杂而有趣。
3. 颜色反应方程式的化学意义含苯环的蛋白质与浓硝酸的颜色反应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典型示例。
通过研究其反应机理和产物特性,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蛋白质和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拓展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羧基的化学修饰
水溶性的碳化二亚胺类特定修饰蛋白质分子的 羧基基团,目前已成为一种应用最普遍的标准 方法,它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就可以进行。
有机汞试剂是最早使用的巯基修饰试剂之一,其中最常用的是对 氯汞苯甲酸,该化合物溶于水中形成羟基衍生物,与巯基相互作 用时在255nm处光吸收具有较大的增强效应。
2、氨基的化学修饰
有许多化合物都可用来修饰赖氨酸残基,三硝基苯磺酸 (TNBS)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TNBS与赖氨酸残基 反应,在420 nm和367nm能够产生特定的光吸收。
4、咪唑基的化合修饰
焦碳酸二乙酯(DPC)是最常用的修饰组氨酸残基 的试剂。该试剂在接近中性的情况下表现出比较 好的专一性,与组氨酸残基反应使咪唑基上的1个 氮羧乙基化,并且使得在240 nm处的光吸收增 加。该取代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是可逆的,可以重 新生成组氨酸残基。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当外源化合物的活性代谢产物与细胞内重要生物大分 子,如核酸、蛋白质、脂质等共价结合,发生烷基化 或芳基化,即导致DNA损伤、蛋白质正常功能丧失, 乃至细胞的损伤或死亡、外源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相 互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非共价结合和共价结合。
1、可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的化合物
除少数烷化剂外,绝大多数外源化合物需经体内代谢活化, 转变成亲电子的活性代谢物,再与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中的 亲核部位和基团发生共价结合,例如蛋白质分子中的亲核 基团、DNA、RNA及一些小分子物质如谷胱甘肽等的亲 核部位等。
第三节、化学物质的共价修饰作用
化学物质与生物大分子的共价作用常常涉及到物 质的生理活性(包括药理、毒理等),如何判断 化合物与蛋白质分子中的哪类基团作用,在体外 主要用化合修饰的方法。
该方法是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一种重要的基 础手段。
一、生物体内蛋白质加合物的形成
许多化学毒物对细胞产生的损害与其亲电代谢产物同 细胞大分子的亲核部位(如蛋白质的巯基)发生不可逆 结合具有密切关系。
试剂类型 烷基化 芳香基化
羰基化合物 酰基化 磷酰化 自由基 具有亲电氮化合物
化合物或前体 卤代物 环氧化物 硫酸烷基酯 活泼的烯烃 醛 有机酸酐、酰氯等 有机磷 ·OH、·CCl3 芳香胺
反应机制 亲核取代
1,4-加成 形成席佛碱 亲核取代或加成 亲核取代 自由基反应 亲核取代
2、蛋白质分子中的可反应基团
理想情况下,修饰试剂只是有选则地与某一特 定的残基反应,很少或几乎不引起蛋白质分子 的构象变化。
在此基础上,从该基团的修饰对蛋白质分子的 生物活性所造成的影响,就可以推测出被修饰 的残基在该蛋白质分子中的功能。
1、巯基的化学修饰
5,5'-二硫-2-硝基苯甲酸(DTNB),又称为Ellman试剂,目前已成 为最常用的巯基修饰试剂。DTNB可以与巯基酸阴离子在412nm具有很强的吸收, 可以很容易通过光吸收的变化来监测反应的程度。
致癌物分子量的大小不同,反应是不同的,分子 量较小的,如乙烯、丙烷和苯乙烯的氧化物、尿 烷和氯乙烯的环氧化物、丙烯酰胺等,与蛋白质 作用时,所形成的加合物依赖于外源化合物与各 种氨基酸反应的相对速率。
二、氨基酸残基侧链基团的修饰
蛋白质侧链基团的修饰是通过选择性的试剂或 亲和标记试剂与蛋白质分子侧链上特定的功能 基团发生化合反应而实现的。其中的一个重要 作用是用来探测活性部位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