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苏轼共96页
《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
❖ 《游金山寺》:
❖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天下第一泉]南畔石盘陀[突 兀不平],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 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 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 [《礼记》:“月之三日而成魄。”],二更月落天深 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 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 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
12
❖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痍。雨顺风调百谷 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牙, 前丁后蔡[丁谓、蔡襄。作者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 而成于蔡君谟……”]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 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作者自注:“洛阳 贡花,自钱惟演始”]。
❖ 《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 注:嘉六年(1061)苏轼赴凤翔上任时,苏辙送行至 郑州,返京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即和作。苏 辙对渑池颇有感情,原诗有“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 僧房壁共题”。老僧:指宿县和尚奉闲。据苏诗自注: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即河南崤山, 分东崤和西崤,在渑池西。
旨召还。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 ❖ 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 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
县)。
❖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苏轼奉诏内迁。次 年病逝。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
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 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
(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第四章 苏轼
第二节 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苏轼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还 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重视文的重 要性和文学的艺术特征。他反复强调‚辞达‛: ‚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 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 民师书》)
一、苏轼‚以诗为词‛的基本特征
1、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 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 恨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 意境。他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 去,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 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打破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推 尊词体。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他以 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用歌词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过的广阔的内容。凡是能够 用诗来写的题材和主题,他都能用词来表达。于是 词就不仅可以用来伤离念远、说爱言情,而且用来 怀古、咏史、说理、谈禅,甚至还可以抒发怀乡爱 国的情感,真正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刘熙载〈艺概〉卷四)了。
2、决定于词的内容,苏轼在语言上也一变花 间词人镂金错采的风格,多方面吸收陶渊明、 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 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发展了词的语言,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缚,不 再为迁就声情而改变文情,形成了前无古人 的诗人之词。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 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醉心 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 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
《后汉书〃范滂传》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 得吾心矣。‛ 《刑赏忠厚之至论》 :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 ‘杀之。’三。尧曰:‘宥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苏轼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殆未之有也。
”(近)王朋运《半塘老人遗稿》:“苏文忠公之清雅,敻(xiòng远,辽阔)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
”一、苏轼的生平和创作(p54)(p28)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期:①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
家庭有文学传统(祖苏序、父苏洵、母程氏)。
苏轼21岁出蜀进京赶考。
22岁,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26岁中制科优入三等(宋最高等)。
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迈入仕途。
有用世之志(“奋厉有当世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②1069-1085,变法中。
1071年任开封府推官。
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
出任杭州通判,诗歌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并开始词的创作。
改知密州,词的创作也渐趋繁盛,开始创作豪放词,形成自己的风格。
《江城子》、《水调歌头》1079年政敌对他的诗文进行诬陷,苏轼被捕入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安置到黄州,并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诗、词、文都有许多佳作,个性更为鲜明。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东坡》、《题西林壁》等。
③1085-1093,元祐更化期。
高太后听政,司马光等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
苏轼得以启用,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与“专欲变熙宁之法”(苏轼《辨试馆职札子》)的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离朝,连知杭、颖、扬数州。
文学成就相对较平淡。
④1093-1101,哲宗亲政期。
继承神宗,新党复起,打击旧党。
苏轼1094年贬惠州(59岁)。
1097年贬儋州(62岁)。
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党,北归。
次年到达江苏常州,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一病不起。
04第四章 苏轼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词创新的意义: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 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 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 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第四节 苏轼的词
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 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 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 故两个方面。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第二节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散文的渊源?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2.“自是一家” 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追求壮美的风 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 生感受。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词的创新: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 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
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 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 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 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 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 词人的先河。
苏轼的散文成就
1.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
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 2.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 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内容上有 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 风。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词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 称‚三苏‛。 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 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应直言极谏策问,授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王安石执政期间, 苏轼主动要求外放,先后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知州。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 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因部分肯定新法,自求调离京城,出 知杭州,屡遭诬陷,辗转于颍州、扬州、定州的地方官任 所。哲宗亲政,先后贬居英州、惠州、琼州。元符三年 (1100)遇赦,次年到达常州,病卒。
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 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 瞠乎其后矣。或谓东坡过海虽为不幸,乃 鲁直之大不幸也。(朱弁《风月堂诗话》)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辞赋和四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物赋形: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 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 止。(《自评文》) 传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 诗,定知非诗人。诗书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如何此两幅,疏 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4第四章__苏轼词
• 元佑8年,神宗崩,(1086)哲宗立复朝奉部知 登州(49岁,山东东部),召为礼部郎中,轼善 司马光,章惇,时一为并且门下侍郎,一为知枢 密院,司马光为相,尽除新法,“免役法”,旧 差役法民不堪其苦(受虐,有终岁不息,有破产, 安石免以钱代,光知免役害不知其利,轼曰:差 役免役,各有利其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十 室九空,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 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光曰:于君何如,轼 曰:法相因则事易成。
• 苏轼与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 (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 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 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 位
•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 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苏轼的作品有《东 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
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
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
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当时,文章磔裂诡异之弊胜,欧思救之。以苏轼为同 道,丁母忧(三年)嘉五年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
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出,卒长曰:太守犹不避
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备插以出,筑东南
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史分堵,以守卒全其 城,徙知湖州,(浙江)元丰二年44岁,“乌台诗案”。 吏以其讪谤,赴台狱锻炼久之不决,神宗怜之,以黄州
团练使安置,(湖北)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 东坡号居士。
心惊,风俗薄,得小失大)王安石赞神宗独断,轼反对,
安石怒,以治无功,轼请处为杭州通判(通判:共同处
四章节宋代文学
1/20/2020
27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棉。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1/20/2020
28
三、背景简介
陆游一生结了两次婚。第一次,是在宋高宗绍兴十 四年,他20岁,娶了表妹唐婉为妻。婚后感情很好。本 想白头偕老,但陆游母亲晁氏不喜欢唐婉,强迫陆游休 妻。这时,他们结婚还不到三年。后来,陆游另娶了王 氏,唐婉也改嫁了赵士程,但两人之间的情意却难以割 断。31岁时,陆游到浙江绍兴的沈园闲游,与唐婉不期 而遇,唐婉派人送来酒肴以通殷勤,陆游感其深情,在 沈园的一垣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词,以表情愫。不 久,唐婉怏怏而卒。而陆游对此绵绵长恨,也终身难以 忘怀。晚年,他两次重游沈园,面对故人遗迹,回首当 年情事,心中不胜伤感,《沈园二首》就是他在75岁时 重临故地而写下的。
五、全文的情感线索
本文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贯串 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
“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 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 由乐而悲、由悲而喜。
六、景、情、理三者结合
这是一篇记游散文,因此文中有景物描写的部 分。但作者写作本文主要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 在抒情和说理,作者能做到因景而生情,借物而 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七、主客对话的实质
主客对话这一形式,在本文中实质反映 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文中的 “客”,其实是作者为展开思想斗争而虚设 的人物,他代表自己思想中错误的一面;文 中的“苏子”,则代表自己思想中正确的一 面。主客对话,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 中对立的两方面展开斗争,最终正确的一面 战胜了错误的一面,作者否定了消极悲观的 人生态度,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这两首绝句作于同时,都表现出了作者对唐婉 的深沉思念。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首重在表现 人去楼空,往事难在的哀伤;第二首侧重在抒发 “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长恨。
宋元文学第四章苏轼
❖ 4.远谪惠、儋时期。“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 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 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惠林佛舍。”(苏 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诗文集《东坡集》、《东坡后集》,词集《东坡 乐府》。
雪泥鸿爪,不合时宜,胸有成竹, 出人头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沧海一粟; 水落石出;河东狮吼;明日黄花;坚韧不拔; 天涯何处无芳草;安步当车;逢场作戏;十年 生死两茫茫》
❖ 三、以诗为词的手法 用题序与典故 :
❖ 四、豪迈奔放的风格
宋胡寅《酒边集序》:“一洗绮罗香泽 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 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作品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 今停杯一问之”
《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etc. 苏辙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纪昀曾评东坡诗道:“前四句单行入 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 之本色。” ) 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二、思想
❖ “奋厉有当世志”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思想较复 杂。但他并未固执于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并 蓄,各有取舍,从而形成了他的复杂思想和 性格。大体说来,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 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 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 不悲观,不颓废,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
第四章苏轼
景兼 的備 一, 段堪 :稱
》
餘為至章未只 作感他渾院出蘇
生已於狂定影 。人遭厚任行軾
。死 ; 饑 寒 並 日
絕失 交志 。。 疾妻 病孥 連之
, 林 遊 縲 絏 之
自 憐 , 命 寄 江
如, 《是 謝四 量六 移體 汝中
受 貶 謫 後 寫 的
雄職 大時 ,所 為擬 台的 閣制
宋的 具文 有道 很觀
蘇 軾 的 文 學
大和 主
第 二 節 蘇
的歐 張 獨陽 特修 性有
軾 的 散
。所
文
不
同
1
答能理一 現是市立蘇 (
虔 倅 俞 括 》
達 之 於 口 與
, 患 不 知 之
種 高 級 形 態 :
功 能 便 是 人 類
載 道 的 工 具 ,
有 定 價 ” , 文
的 價 值 , 如 “
藝蘇 教 與掌 教 授
術軾 學 散握 學 課
。的 重 文蘇 目 時 詩 點 的軾 的 數
第
詞 和 內生 和 : 四
與 難 容平 任 散 點 與與 務
章
文 : 藝思 :
蘇
的 術想 內 。,
軾
容
詩
與
詞
第第第第 四三二一 節節節節
蘇 軾 的 詞
蘇 軾 的 詩 歌
蘇 軾 的 散 文
:
《 日 喻 》
《 日 喻 》
務 求 道
試 之 河
問 於 沒
壯 , 見
則 十 五
必 將 有
而 能 浮
七 歲
,,
第四章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苏轼诗歌的技巧
(一)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如《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 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 翻荷。”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 但单从文学角度来看,苏文无疑是宋文中 成就最高的一家。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 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 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Biblioteka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 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 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 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 故人久立烟苍茫。
三、苏轼诗歌的题材
*苏诗题材广泛,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一)临流照影,汲水煎茶等极平常事
如《泛颍》、《汲江煎茶》。 (二)难于处理的题材亦能化难为易
4.表现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如《西江月》(照野瀰瀰浅浪)。
5.前代词未关注过的乡村、农人农事
如《浣溪沙》组词5首,多角度描写徐 州乡村景色和生活情态;《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 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四、苏轼变革词风的武器
• 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以诗为词”即将 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 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如《续丽人行》。 *清赵翼:“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
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 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 话》)。
第四章苏轼
是 事 物 的 規 律 。
2
項 羽 提 。 出 范 增 應 為
》 見 信 於 朝 廷 , 義 《 帝 範 誅 增 殺 論
圖 備 賈 誼 不 知
責 合 義 理 , 如 結 《 交 賈 大 誼 臣 論 以 》
不
氣 ,
寫
蘇 的 軾 史 擅 論 長 有 寫 較 議 濃 論 的 文 縱 。 橫 他 家 早 習 年 。 文 論 政 論 ) 史
屬 客 , 誦 明 月 之 詩 , 歌 窈 窕 之
優
全 美 的 散 文 詩 。 如 寫 景 的 一 , 段 : 稱 堪 備 兼 景 情 , 用 並 散 駢 文
清 風 徐 來 , 水 波 不 興 。 舉 酒
《 赤 壁 賦 》
餘 生 。
為 已 死 ; 饑 寒 並 日 , 臣 亦 自 厭 其
至 於 絕 交 。 疾 病 連 年 , 人 皆 相 傳
營 廣 泛 地 從 前 代 的 作 品 中 汲 取 藝 術
他
貌 。
蘇 軾 的 散 文 呈 現 出 多 姿 多 采 的 藝 術 風
三 、 蘇 軾 的 散 文 藝 術
蘇 軾 的 散 文 藝 術
“ 爭 新 買 寵 ” 的 當 朝 權 貴
。
林 甫 肉 ” 的 憤 怒 , 抨 擊 了 以 人 民 血 汗 來
玄 宗
在 如
疾
種 苦 作 思 想 的 指 導 之 下 , 他 曾 寫 出 一 些 反 映 民 比 間 這 , 在 》 銘 誌 墓 生 先 坡 東 見 《 ” 國 于 補 創 有 幾
庶 ) 關 心 國 計 民 生 之 作 。 他 認 為 “ 論 事 以 諷 ,
( 1
會 內 容 的 詩 歌 有 兩 方 面 的 表 現 :
4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苏轼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也是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主张,一方面继续反对晚唐五代、宋初的不良文风和古文运动内部出现的新流弊;一方面又提出许多富有美学意义的新观点,登上了宋代文学美学的最高峰。
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佼佼者,既有宋文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达到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并和黄庭坚一起被尊为宋诗的代表。
他的词在内容方面、风格方面以及认识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突破和贡献,使词体获得大解放。
第一节苏轼其人一、生平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仁宗景佑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1036—1069),亦即王安石全面铺开变法以前时期。
在这一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在读书时就显露出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泛涉猎,博闻强记,且有一套“八面之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苏辙《苏东坡先生墓志铭》)。
如儿时读石介的《庆历圣德诗》而景仰范仲淹、欧阳修的为人,后读《范滂传》而决心为国舍身取义。
嘉桔元年(1056)人他与父苏询、弟苏辙北上京师应考,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及梅尧臣的激赏。
欧阳修称其“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诚斋诗话》)嘉信六年人苏轼制科中第,步入仕途,先后任凤翔签判、直史馆等职。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正式实行变法。
苏轼和王安石的政见早有不同,俱见于其《进策》二十五篇中,此时分歧更严重,又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人》《再上皇帝书》等文,批评神宗“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再次强调“渐变”“人治”,但未受采纳。
这一期的创作以“进策”等政论文成就最高,但未免带有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制科习气书生气过重。
第二期为神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1069—1085)人亦即熙丰变法时期。
第四章 苏轼
3、笔记小品。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三、苏轼的辞赋和骈文
苏轼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的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因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他的骈文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三、以诗为词的手法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典故两个方面。
四、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宋胡寅《酒边集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记承天夜游
第三节 苏轼的诗
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的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有积极用世的思想,关心国计民生,他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他长期作地方官,对社会、民生了解真切,耳闻目睹百姓疾苦,将其写入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吴中田妇叹》、《荔枝叹》等。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提炼经验,能从极平常的生活和自然景物中发现深刻的道理,并用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表达出来,意味悠深而又饶有趣味。在苏轼的许多诗歌中其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思考,表露出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一、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
苏轼主张文道并重。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他的散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表现出自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第四章 苏轼
天真烂漫
曾慥《高斋漫录》:一日,钱穆父(勰)折简召坡(苏轼) 食“皛(xiǎo)饭”,坡至,乃设饭一盂﹑萝卜一碟, 白盐一盏而已,盖以三白为“皛”也。后数日,坡复召 穆父食“毳(cuì)饭”,穆父意坡必有毛物相报。比 至日晏,并不设食,穆父馁甚,坡曰:“萝卜﹑汤﹑饭俱 毛(冇,音mǎo )也!”穆父叹曰:“子瞻可谓善戏谑 者也。”
人生虚幻
《六观堂老人草书诗》:“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 俯仰殊。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 “身外倘来都是梦”(《十拍子》) “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
旷达自适
《书四适赠张鹗 》:吾闻《战国策》中有一方,吾尝 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 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 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 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 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自美, 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旧党另类
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校量利害”,苏轼即 坚决反对。司马光死后,旧党再起分裂,苏轼 自称“受性刚褊,黑白太明,难以处众”,多 次遭旧党构陷,感到在朝中不能立足,一再请 求外任。
元祐四年(1089)三月,苏轼五十四岁,出知杭州。 这是十五年后的旧地重游。 元祐六年,诏还京,遭旧党排斥。苏轼七上封章,要求 放为外任,于是辗转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 州(今河北定县)为期都很短。
反对熙宁变法
熙宁二年(1069),苏轼34岁,丧满还朝,正赶 上王安石变法的高潮,苏轼与其意见相左,两次上 书反对新法,不纳。求为外任,熙宁四年 (1071),出为杭州通判。
苏轼与王安石的分歧主要有三点:1、王安石强调更张法 度,苏轼强调择吏、任人,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2、 王安石主张富国、理财,扩大国库收入,而苏轼主张 “节用以廉取”,批评变法派“广求利之门”。3、王安 石主张雷厉风行,认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苏 轼则认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
【连载】《苏东坡传》第四章应试
【连载】《苏东坡传》第四章应试第四章应试在苏东坡兄弟年二十岁左右,已经准备好去赶考之时,不可免的事,婚姻问题也就来临了。
他们若是未婚晋京,并且一考而中,必然有女儿长成之家托人向他们提亲。
那时有求婚的风俗。
京都中有未婚之女的富商都等待着考试出榜,向新得功名的未婚举子提亲。
所以科举考试举行的季节,也是婚姻大事进行得活跃的季节。
在父母的眼光看来,让儿子娶个本地姑娘,他们对姑娘的家庭知根知底,自然好得多。
按照当年的风俗,青年的婚姻一向是由父母妥为安排,苏东坡年十八岁时,娶了王弗小姐。
王弗小姐那时十五岁,住家在青神,在眉山镇南约十五里,靠近河边。
次年弟弟子由成家,年十六岁,妻子比他小两岁。
当然算是早婚,但是并不足为奇。
在根本道理上看,早婚,当然并不一定像苏氏兄弟那么早,在选择与吸引合意的配偶时,可以省去青年人好多时间的浪费,和感情的纷扰。
在父母看来,年轻人若能把爱情恋爱早日解决,不妨碍正事,那最好。
在中国,父母自然应当养儿媳妇,年轻的男女无须乎晚婚。
而且一位小姐爱已经成为自己丈夫的男人,和爱尚未成自己丈夫的男人,还不是一样?不过在拼命讲浪漫风流的社会里,觉得婚前相爱更为惊奇可喜罢了。
无论如何,苏家兄弟婚后却很美满。
但这并不是说由父母为儿女安排的婚姻不会出毛病,也不是说这样的婚姻大多都幸福。
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
天下毕竟没有具有先见的父母或星相家,能预知自己儿女婚姻的结果,即便是完全听从他们的安排也罢。
在理想的社会里,婚姻是以玩捉迷藏的方式进行的,未婚的青年男女年龄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虽然当地社会伦理和社会生活十分安定,但是幸福的婚姻的比例,也许还是一样。
男人,十八岁也罢,五十八岁也罢,几乎没有例外,在挑选配偶时,仍然是以自然所决定的性优点为根据的。
他们仍然是力图做明智的选择,这一点就足以使现代的婚姻不致完全堕落到动物的交配。
婚姻由父母安排的长处是简单省事,容易成就,少废时间,选择的自由大,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