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苏轼(1)

合集下载

苏轼

苏轼

“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浮流”
“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凡有心者,虽欲一,不可得也” 《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2、超越现实与回归现实
“高风绝尘” “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荆州 十首》)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铭》)。
(三)第三期(1085-1093)为两次召还及
复连外放时期。 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 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 “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回避贾 易札子》)

(四)第四期(1093-1101)为远谪惠、儋
时期。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
规律,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 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二、苏轼的古文创作
1、政论、策论

往往就常见的事实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 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 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 力度和感染力。
苏轼的生平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第一期(1036-1069)为读书、应举、
初入仕途时期”(《东坡全集》序)。

(二)第二期(1069-1085)为请求外调、
历任四州、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期。
“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 “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

三、道家思想特征
1、炼气与服丹

“此事本林下无以遣日,聊以适意可也。 若恃以为生,则为造物者所悲矣。”(《答 富道人》)

04第四章 苏轼

04第四章 苏轼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词创新的意义: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 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 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 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第四节 苏轼的词

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 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 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 故两个方面。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第二节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散文的渊源?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2.“自是一家” 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追求壮美的风 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 生感受。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词的创新: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 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
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 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 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 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 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 词人的先河。

苏轼的散文成就
1.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
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 2.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 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内容上有 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 风。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第四章苏轼苏轼受到欧阳修的提携,又与曾巩、王安石等皆有交往,并对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人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他统合儒释道思想,形成既热爱生活又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当时及后世文人具有极大影响。

他的诗歌笔力纵横,穷极变幻,间之议论,富有理趣,使宋诗的风貌更加突出。

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拓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力,确立了词体的若干新的审美类型。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对词体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成就,尤其得益于其父苏洵、弟苏辙的教育与扶助,父子三人都以其杰出的文学才能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光彩,而其子迈、迨、过俱善为文,尤其是苏过的识见与文学才能非常突出。

眉山苏氏文学家族的杰出创作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盛事之一。

第四节苏轼词风作为中国文化进程中不多见的杰出人物,苏轼在哲学、绘画、文学等诸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

从文学的文化生态而言,苏轼的突出文学贡献,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苏词作为苏轼最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文学体裁,形成其独成风貌。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思想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等人已经在词的创作中开始突破词的体式传统,而在词的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词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与当时很多词作者如晏几道、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等人一样,苏轼对此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对于词体的新的认识。

他认为词是诗之一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得之惊喜,试继勉之。

”(《与蔡景繁书》)因此,赞许词体向诗体靠拢的创作风格:“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耳。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也。

”(《与陈季常书》)又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与鲜于子骏书》)。

虽然他对柳永词“句法”颇为不屑,但又对柳永词中“不减唐人高处”的句意予以肯定,又曾经对秦观词因为向传统词靠拢而表现为内容含量少、景致简单的做法表示批评。

宋元文学史试题库(四)题库

宋元文学史试题库(四)题库

第五编宋代文学一.填空1、“四大书院”指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 和________ 。

2、提出“以俗为雅”命题的有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 o3、叶燮《原诗》说:“_________ 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皆愈之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二.简答1、简述宋代的“文以载道”说。

2、简述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革新。

3、简述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通变。

4、简述宋词的突出艺术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一.填空1、宋初诗歌三体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2、晚唐体的盟主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山园小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联被称为咏梅绝唱。

4、王禹偁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 等。

二.简答1、什么是白体?2、王禹偁诗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晚唐体?晚唐体有哪些主要诗人?4、什么是西昆体?三.论述1、简述宋初散文复古的思潮。

2、简述西昆体主要艺术特征及缺陷。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词风前期的演变.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二•填空1、“北宋倚声家初祖”是__________________ ,其“情中有思”的代表作2、在宋代词史上,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最能体现清新明畅的风格。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发作者__________________ ,如著名的《朝中措•平山堂》。

苏东坡传每章概括

苏东坡传每章概括

苏东坡传每章概括苏东坡传每章概括《苏东坡传》对苏东坡的超人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学生活等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评价。

快快来看,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苏东坡传每章概括,欢迎你的阅读。

可以借鉴的哈。

苏东坡传每章概括:第一章概说讲了他受历代文人欢迎、死后被封文忠公的谥号第二章出生在眉山第三章童年第四章参加科举考试第五章父子三人受重视第六章在凤翔做官几个有关神鬼的小故事第七章王安石变法第八章介绍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和故事第九章苏轼受到弹劾第十章兄弟两人的感情第十一章在杭州做官时认识的诗人、名妓、高僧第十二章写抗暴诗第十三章修黄楼第十四章乌台诗案逮捕与审判第十五章在东山居住为农第十六章写赤壁赋十七章练瑜伽炼丹十八章浪迹天涯四处同友人游玩十九章太后恩宠二十章苏轼的画第二十一章谦退主动请求做小官第二十二章又到钱塘搞水利赈灾第二十三章为官之道百姓朋友第二十四章又遭贬官第二十五章被贬岭南第二十六章过着仙人般的生活第二十七章被贬海南第二十八章回京途中去扩展资料:《苏东坡传》的主人公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内容简介《苏东坡传》从人物的出生写到离世,从家庭生活写到社会活动,展现苏东坡的生活历程。

苏东坡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苏东坡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苏东坡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苏东坡传。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苏东坡传》中每一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章,苏轼家世与成长经历。

本章主要介绍苏轼的家世背景和成长经历。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小聪颖好学,酷爱文学。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文学家,对苏轼的文学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从小立志学习,不断努力进取的形象。

第二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本章主要介绍苏轼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书信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创作成就,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重大贡献。

第三章,苏轼的政治生涯。

本章主要介绍苏轼在政治方面的经历和成就。

苏轼曾历任官职,参与过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他对政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念。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政治上的才华和追求,以及他对国家和民众的深厚情怀。

第四章,苏轼的书法与绘画艺术。

本章主要介绍苏轼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造诣。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家;他的绘画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书画艺术上的才华和成就,以及他对中国艺术的重要影响。

第五章,苏轼的人生态度与思想境界。

本章主要介绍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

苏轼一生坎坷,历经风雨,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境界,以及他对人生、命运的独特见解。

总结。

《苏东坡传》通过对苏轼一生的经历和成就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政治抱负、艺术造诣和人生态度,对读者具有很高的启发和感染力。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思想和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

填空题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章《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 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 篇,后者有74 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它们分别有31 篇、5 篇和4 篇作品,共40 篇。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5、《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语录体。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庄子体认“道”的人生。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楚辞。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词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 称‚三苏‛。 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 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应直言极谏策问,授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王安石执政期间, 苏轼主动要求外放,先后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知州。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 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因部分肯定新法,自求调离京城,出 知杭州,屡遭诬陷,辗转于颍州、扬州、定州的地方官任 所。哲宗亲政,先后贬居英州、惠州、琼州。元符三年 (1100)遇赦,次年到达常州,病卒。

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 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 瞠乎其后矣。或谓东坡过海虽为不幸,乃 鲁直之大不幸也。(朱弁《风月堂诗话》)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辞赋和四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物赋形: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 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 止。(《自评文》) 传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 诗,定知非诗人。诗书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如何此两幅,疏 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苏东坡传每章概括

苏东坡传每章概括

苏东坡传每章概括篇一: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话题及参考资料一、《苏东坡传》卷二补充资料1. 风雨对床(第六章第二段)【释义】: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

【出处】:唐·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后因以“风雨对床”指兄弟或亲友久别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

2.关于《凌虚台记》(第六章P63)陈公弼在官府后园建了一座楼台,取名”凌虚台”,供官员们休闲时使用。

楼台建好了,陈公弼请苏轼为这座凌虚台写一篇文章,留个纪念。

附参考译文: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

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

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

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

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

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

(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

”(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

(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

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

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

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

(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

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

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

苏东坡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苏东坡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苏东坡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苏东坡传。

第一章,苏轼的家世与成长经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苏轼的文学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自幼聪慧过人,喜爱文学艺术,对诗词歌赋有着极高的天赋。

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备受当时文学界的瞩目。

第二章,苏轼的政治生涯与改革思想。

苏轼曾历任官职多次,但由于他直言敢谏,不甘屈从权贵,多次遭到贬斥和排挤。

苏轼在政治生涯中积极倡导变法改革,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改革方案,但由于时局的限制和保守势力的阻挠,这些改革思想并未得到有效实施。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与艺术创作。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诗词歌赋以其豪放洒脱、清新明丽的风格,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亦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书法作品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创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章,苏轼的人生态度与思想境界。

苏轼一生淡泊名利,崇尚真理,对人生和社会充满了深刻的思考。

他主张“以诗酒解忧愁”,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表现出了高尚的人生境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第五章,苏轼的影响与传世价值。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文学成就、政治思想、人生态度和艺术创作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精神品质和学术成就,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敬的对象,他的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传世价值。

结语。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思想都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的形象和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美好,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苏东坡传笔记摘抄句子(3篇)

苏东坡传笔记摘抄句子(3篇)

第1篇第一章:少年苏轼1.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公元1101年,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之一。

”- 这句话概括了苏东坡的基本信息,为读者介绍了他的身份和时代背景。

2. “苏东坡的童年充满了书香气息,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母亲程夫人则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

”- 这句话说明了苏东坡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为他日后成为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入仕之路1. “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的文章、诗词、书法都堪称一流,因此受到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的赏识。

”- 这句话展示了苏东坡年轻时的才华和皇帝对他的认可。

2. “然而,苏东坡的仕途并不平坦,他曾多次被贬谪,但每次都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并在逆境中不断成长。

”- 这句话反映了苏东坡的政治生涯中遇到的挫折,以及他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三章:文学成就1.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极高,他的诗词、散文、书画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被誉为‘文坛巨匠’。

”- 这句话强调了苏东坡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2. “苏东坡的诗词,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他的《赤壁赋》更是千古绝唱,被誉为‘词中之龙’。

”- 这句话具体分析了苏东坡诗词的特点,并引用了《赤壁赋》这一代表作。

第四章:艺术修养1.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他的书法独具特色,被誉为‘东坡体’。

”- 这句话说明了苏东坡在艺术领域的多才多艺。

2. “苏东坡的画作,以其意境深远、线条流畅著称,他的《寒食帖》更是被誉为‘画中诗’。

”- 这句话具体分析了苏东坡画作的特点,并引用了《寒食帖》这一代表作。

第五章:人生哲学1. “苏东坡的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乐观、豁达、自强不息’。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变数,但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 这句话总结了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

2. “苏东坡曾说过:‘人生如梦,岁月如梭。

’他教导我们要珍惜时光,把握当下,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苏轼的自救指南

苏轼的自救指南

苏轼的自救指南第一章:面对困境,不气馁当遭遇困境时,我们常常会感到气馁和无助,但苏轼在他的自救指南中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我们不能气馁。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他在官场的失败和被贬之后的心路历程。

他告诉我们,困境并非是无法克服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出路。

第二章: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自救的过程中,苏轼强调了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办法的重要性。

他说:“困境并非是无解之局,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解决办法,就一定能够找到。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他在被贬之后如何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并最终重新振作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办法,就一定能够找到。

第三章:保持积极的心态在自救的过程中,苏轼强调了保持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

他说:“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希望。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他在被贬之后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并最终重新振作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希望。

第四章:坚持自己的信念在自救的过程中,苏轼强调了坚持自己的信念的重要性。

他说:“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他在被贬之后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最终重新振作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第五章:学会调整心态在自救的过程中,苏轼强调了学会调整心态的重要性。

他说:“只有学会调整心态,才能够在困境中找到解脱。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他在被贬之后如何学会调整心态,并最终重新振作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只有学会调整心态,才能够在困境中找到解脱。

第六章: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自救的过程中,苏轼强调了坚持不懈地努力的重要性。

他说:“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在困境中找到成功。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他在被贬之后如何坚持不懈地努力,并最终重新振作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在困境中找到成功。

第4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第4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3)在辞赋、四六(骈文)中融入散体文,使文章 增强了疏宕萧散之气,具有了诗歌的优美意境。
《前赤壁赋(节选)》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 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 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 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 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谓此悲六国乎? 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 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 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
(二)苏轼
1.苏轼的政论文、史论文、游记叙事文与辞赋等成 就最高:
(1)政论文、史论文大多语言明快,气势雄浑;立 论高远,说理严谨犀利透辟,议论精妙。
苏辙散文的主要风格为平稳淡泊而时见波澜疏宕。
1.与苏轼相比,更有层次分明、穷尽事理、寓意深 刻的特点。
2.写景文疏宕有致,风神洒落,简洁凝练。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 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 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 之曰“快哉”。

宋元文学史试题库(三)

宋元文学史试题库(三)
二.简答
1、简述苏轼人生观及主要经历。
2、简述苏轼的散文文论。
3、简述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型。
4、简述苏轼诗歌在元祐诗人中的特点。
5、简述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三.论述
1、苏轼散文的主要类型及艺术成就是什么?
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及主要风格是什么?
3、苏轼的词学观是什么?
4、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词的“以诗为词”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姜夔词的主要风格和艺术特点。
3、简述吴文英词的艺术特征。
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一)填空
1、岳飞政论文代表是《》。
2、胡铨政论文代表是《》。
3、辛弃疾政论文代表是《》和《》。
4、陈亮政论文代表是《》。
5、南宋笔记散文记游的有陆游《》和范成大《》,学术论著中含生动有趣散文的有陆游《》、洪迈《》、罗大经《》和周密《》。
二.填空
1、中兴四大诗人是、、、。
2、陆游诗影响南宋后期诗人、、等人。
3、杨万里最著名的小诗是《》、《》等。
4、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和。
三.简答
1、简述陆游诗歌的渊源。
2、简述“诚斋体”
3、简述范成大田园诗、使金纪行诗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
陆游诗歌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一.填空
1、12世纪下半叶,以、、、
论述111苏轼散文的主要类型及艺术成就是什么苏轼散文的主要类型及艺术成就是什么苏轼散文的主要类型及艺术成就是什么22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及主要风格是什么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及主要风格是什么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及主要风格是什么333苏轼的词学观是什么苏轼的词学观是什么苏轼的词学观是什么444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词的以诗为词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哪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词的以诗为词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哪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词的以诗为词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些方面些方面一

研究性学习——苏轼 ppt

研究性学习——苏轼 ppt

15
第二节 苏轼的文
“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 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 吾文如万斛泉涌 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 山石曲折,随物赋形,不可知也。 山石曲折,随物赋形,不可知也。所可 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 知者,常行于所当行, 文说》 止。”(《文说》)
6
7
• 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作的苏轼画像, 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作的苏轼画像, 遂题诗云: 遂题诗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金山志》 。(《 黄州惠州儋州。(《金山志》)
• 擅长书画: 擅长书画:
16
唐宋古文的最高峰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李耆卿《文章精义》 (李耆卿《文章精义》) 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 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 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 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 鲜明特色。 鲜明特色。 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 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 出极深刻的哲思、 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 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 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 宋文至此而定型, 宋文至此而定型,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 传统至此而确立。 传统至此而确立。
2
• 嘉祐六年,经欧阳修的推荐,考取贤良方正能言 六年,经欧阳修的推荐, 极荐科。被授予大理评事,任凤翔府签判。 极荐科。被授予大理评事,任凤翔府签判。 • 神宗熙宁四年(1071),35岁,反对王安石新法, 神宗熙宁四年(1071),35岁 反对王安石新法, ),35 两上万言书无效,自请外任,先任杭州通判, 两上万言书无效,自请外任,先任杭州通判,后 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 元丰二年(1079),44岁,在湖州任上,以诗文 元丰二年(1079),44岁 在湖州任上, ),44 讪谤新政的罪名,被逮至京, 讪谤新政的罪名,被逮至京,关在御史台的监狱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里。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因王安石等说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在城东一块荒地上 耕种自给,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耕种自给,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 元丰七年(1084),49岁,调任汝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1084),49岁 调任汝州团练副使, ),49 路过建康,拜访了退居林下的王安石。 路过建康,拜访了退居林下的王安石。王赞为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幼子夭折。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幼子夭折。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谓此悲六国乎? 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 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 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
(二)苏轼
1.苏轼的政论文、史论文、游记叙事文与辞赋等成 就最高:
(1)政论文、史论文大多语言明快,气势雄浑;立 论高远,说理严谨犀利透辟,议论精妙。
5.苏轼的文学思想亦具有矛盾新,这典型地反映出 宋代士人上下求索探讨文道关系的艰辛努力,也为
后世文学家、理学家等士人群体探讨文道关系提供 了理论参照,为宋代文学理论的繁荣做了准备。
第二节 “三苏”文章
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一)哲学思想
1,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影响很大,但苏轼没有构建起 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经常混用概念,义理斑驳不纯, 因此受到后人批判。
2.苏轼坚持以儒家的行健进取思想来试图建立事功或修身 养性,这使他的文章重视通经致用,充满积极入世的精神; 在遭遇挫折、人生艰难之际,苏轼能融合佛老,以超旷委 化、豁达随缘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的苦难;佛教的忏罪思 想又使苏轼自觉反观内心、真诚忏悔。
(二)文学思想与学术观念
苏轼的文学思想根植于他的哲学思想。
1.“道艺两进”
苏轼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 自然之规律。学以致用是修“道”的最终归宿,苏 轼强调“才艺”为“道”的途径,提出“以一含万” 来取得诗意境界的跃升。
2.诗文创作要随物赋形,妙尽形理
苏轼认为创作不应有思维定势,而应如水流一般无 常形,能够根据事物当下的情状作出最贴切的描写。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笔记小品与杂文,包括随笔、 序跋、书信等。
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 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夹叙夹议, 兼代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 加强逻辑说服力,往往比史论和 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日喻说》、《稼说》、《记承 天寺夜游》
三、苏轼的辞赋和骈文
苏轼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 的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 歌的抒情意味,因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创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 的名篇。他的骈文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 风格。
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 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 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 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 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
第二节 苏轼的散文
一、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 苏轼主张文道并重。 主张文章应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 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表现出自然 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以绝色之美人西子来比绝色之西湖美景,正相抵 当,也足见苏轼比喻的奇妙,陈衍《宋诗精华录》 卷二曰:“后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西湖因此
苏轼对这个 创造性比喻还是颇为自得的。在其 诗中反复使用这个比喻,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 “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次韵答马忠玉》 “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等等。后 人亦常在诗词中引用和称赞此喻,如刘过《沁园 春·寄辛承 旨,时承旨招,不赴》:“坡谓西湖, 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又如武衍《正月 二日 泛舟湖上》:“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 语比西湖?”
四、苏文成就
风格:气势纵横,豪放自然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 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 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 的一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章苏轼

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

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 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

(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蘇 軾 的 生 平 和


有山士蘇 一
文市,軾 .
化 教 養 的 家 庭
) 。 蘇 軾 出 身
眉 州 眉 山 人
, 字 子 瞻 ,
家 世

。于( 號
一今 東
個 富
四 川 眉
坡 居
❖ ❖
第 一 節 蘇 想軾 的 生 平 和 思
❖ ❖
時擬故關鑒 二
期將我,於 . 來蘇們其蘇 生 講東這生軾 平
二 .
司此他完諸”而權初, 證 馬,認全多表對、,並 的 光在為廢弊示王增蘇非 看 政舊應棄端反安強軾一 待 見党該新。對石國對味 事 不的保法所,的防王的 物 合司留時以更“力安全 。 ,馬新,,何取量石盤 再光法蘇後況天都變否 次當的軾來他下曾法定
❖ ❖



事 物
夠 辨 證





在蘇 一
北軾 、
《 日
。認鮮的形生分握見事 識明印象動透事聞物 ,,象來的闢物,的
喻 》
又既不展事,規必認
能能但現例但律須識
帶使深的,它的經不

❖3

闢的的並的得為《更事蘇 (
。哲事引見名主石是、軾
理物 ,不 思能 路“ 清臆
伸聞 出, 對糾 沒正 有了
的的 由遊 來記 ,, 根它
鐘 山 記
》 是
結 合 得 水
抒 情 、 議
的 規 律 。

❖1

羽提圖責不氣 寫蘇 ( 二
。出見備合, 范信賈義有 增於誼理時 應朝不,故 為廷知如作 義,結《驚 帝《交賈人
的軾 史擅 論長 有寫 較議 濃論 的文 縱。
) 史 論 政 論 文 。
、 蘇 軾 的 散 文 創 作
、 蘇 軾 的 散 文
誅範大誼之橫他

殺增臣論論家早 項論以》而習年
,,


皆 北 方 之 學 沒 者 也 。
未 有 不 溺 者 也 。 故 凡 不 學 而 務 求 道
人 , 而 求 其 所 以 沒 , 以 其 言 試 之 河
舟 而 畏 之 。 故 北 方 之 勇 者 , 問 於 沒
而 得 其 道 。 生 不 識 水 , 則 雖 壯 , 見
得 于 水 之 道 者 。 日 與 水 居 , 則 十 五
如 《 記 承 天 寺 夜 遊 》 :
《 記 承 天 寺 夜 遊 》
❖4

這了而吸融了很蘇 (
樣 的 名 篇 。
《 赤 壁
賦 》 和

青 出 於 藍 而 勝 於
收 了 詩 歌 的 抒 情
入 了 古 文 的 疏 宕
歐 陽 修 的 傳 統 ,
高 的 成 就 。 他 的
沒 矣 。 夫 沒 者 , 豈 苟 然 哉 , 必 將 有
而 能 涉 , 十 歲 而 能 浮 , 十 五 而 能 浮
南 方 多 沒 人 , 日 與 水 居 也 , 七 歲
:
例 如 《 日 喻 》
《 日 喻 》
,,

來人刻所或的道過能此
審得,以者說理實依文
美到而它說理,踐賴論
的知且給是是說才片證 愉性生讀通借理能面了 悅的動者過助十掌的對
宋的 具文 有道 很觀
蘇 軾 的 文 學
大和 主
第 二 節 蘇
的歐 張 獨陽 特修 性有
軾 的 散
。所



❖1

(能理一 現是市立蘇 (
《 答 虔 倅 俞
達 之 於 口 與
, 患 不 知 之
種 高 級 形 態 :
功 能 便 是 人 類
載 道 的 工 具 ,
有 定 價 ” , 文
的 價 值 , 如 “
三 家 思 想 當 中 , 如 魚 得
沉 溺 , 他 能 夠 自 由 地 出
儒 術 而 不 迂 腐 , 參 佛 老
思 想 風 貌
。 其 思 想 特 點
、 釋 、 道 三 家 融 為 一

二 . 生 平 和 思 想
出政合也司看之表的在蘇 ② 任時理表馬到財示限新軾 蘇 地,部示光了與贊制法反 軾 方因分反當新民同貴推對 能 官為。對政法爭。族行新 夠 。與因,,的利然特之法 辨
的 敍 事 記
晰斷“前據圍一乳論游
)的地石以融種文

證無耳說考鐘論。 功,
透”聞法察山說 ”,
能敍
❖ ❖

品超 但影明相寺行解 再
文然全 中,文 的韻僅 妙味八 品雋十 。永餘
,字 為, 宋但 代意 小境
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也 。 何 夜 無 月 ? 何 處 無 竹 柏 ?, 水 中 藻 荇 交 橫 , 蓋 竹 、 柏與 步 於 中 庭 。 庭 下 如 積 水 空, 尋 張 懷 民 。 懷 民 亦 未 寢 ,。 念 無 與 為 樂 者 , 遂 至 承 天衣 欲 睡 , 月 色 入 戶 , 欣 然 起元 豐 六 年 十 月 十 二 日 , 夜 ,
“ 有 得 于
律家 ,之 例道 如,
軾 心 目 中

道 是
般成的化生界以水“而的 事
道 是 事 物
的 荒 蕪 。
文統 壇一 “文 彌風 望, 皆認
和。 生他 動提 性倡 ,藝 反術
一蘇 樣軾 ,主 文張 理文 自章
之 道 ” ( 《 日
日是 與泛 水指 居事 ”物 的的
“ 道 ” 不 限 於
物 的 規 律 。
軾 認 為 文 章 的

重 視 文 章
括手,“精其章精藝 的
》。知物神自並金術 藝
重 視 文 章 的 藝


之 患 不
固 有 是
活 動 的
身 的 表
不 僅 僅
美 玉 ,
具 有 獨
術 性

術 性
❖2

黃為對風然應喻人規儒蘇 (
茅 白 葦 ”
那千 樣篇 會一 造律
格, 的姿 多態 樣橫
像》 客) 觀。 世所
述坡裏平一 和 生
。的綜和生 思 生合思與 想

平講想政

分述聯治 為。繫緊 三我緊密
思 想
個們密相

❖1
❖2 1079
❖4 1079-1101
(( -( 年(
) 命 運


仕 途
之 前 )
) 讀 書
二 . 生
的通成 )沉 達 長
浮期期
平 和
期(( 思
1056 1056



水入而是體① 思
。於不主的儒 想
❖ ❖ ❖
❖ ❖
藝蘇 教 與掌 教 授
術軾 學 散握 學 課
。的 重 文蘇 目 時 詩 點 的軾 的 數

詞 和 內生 和 : 四
與 難 容平 任 散 點 與與 務

文 : 藝思 :

的 術想 內 。,





❖ ❖ ❖ ❖
第第第第 四三二一 節節節節
蘇 軾 的 詞
蘇 軾 的 詩 歌
蘇 軾 的 散 文


❖2


的比力兼生但這 文論雜 (
性史來帶動形些 質論加抒,式文 。和強情而更章
政邏。且為同 論輯它往活樣 更說們往潑善 加服以是,於 具力藝夾議翻 備,術敘論新 美所感夾更出 文以染議為奇
學文說 成,、 就更書 。能劄
體、 現序 蘇跋 軾等 的議
) 雜 說 、 書 劄 、 序 跋 。
雜 說 、 書 劄 、 序 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