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黄立军)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入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纷纷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成为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最为头痛的事情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面临的入学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和对策两方面来探讨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一、现状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在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往往进入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城中村和农村学校就读,而这些学校通常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条件与城市其他学校相比差距较大。

这导致了随迁子女在教育上的不公平现象。

2. 缺乏入学机会很多城市的户籍政策对随迁子女的入学提出了严格的限制,对随迁子女的入学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些城市对非户籍居民子女的入学条件较为苛刻,让他们很难享受到城市教育资源。

3. 适龄随迁子女辍学率高由于户籍问题和就业问题等原因,一些随迁子女在适龄入学时无法及时完成入学手续,导致了辍学和失学现象的出现,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也对社会问题的产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对策1. 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当加大对城中村和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条件,让随迁子女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政府还可以通过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让城市的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城市中心地区,而是能够向城市边缘地区和乡村地区延伸。

2. 放开入学限制政府可以通过改革户籍政策,放开对随迁子女的入学限制,让他们能够更加便利地进入到城市的教育体系,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子女相同的教育权利。

还可以通过建立更加公平的教育入学制度,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机制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随迁子女教育管理机制,及时跟踪随迁子女的入学情况和学习情况,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可以加强与户籍地的教育部门的合作,推动教育信息的共享和对接,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4. 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随迁子女的教育给予更多的支持。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流动人口子女是指跟随父母或家人因工作、生活等原因从一个地方搬迁到另一个地方的儿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流动人口子女数量逐年增加。

而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在融入当地教育体系时往往面临着归属感不强的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不强意味着他们在学校中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会感觉孤独、不被理解,甚至遭受排斥和歧视。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教育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稳定和发展。

为了帮助优化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我们有必要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

只有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才能提出科学有效的教育建议和政策措施,从而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体验和发展质量。

【此处22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现状,了解他们在学校中的适应情况,以及影响他们归属感的因素。

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出影响归属感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提供依据。

也旨在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相关的教育建议,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作,共同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发展。

通过研究的结果,希望可以为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服务流动人口子女,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融合的目标。

1.3 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的归属感现状,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我们将设计一份包含定性和定量问题的问卷,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教育环境的感受。

问卷内容将包括学习经历、社交关系、家庭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以全面了解其学校生活的情况。

在实地访谈环节,我们将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流动人口家庭进行深入交流,以获取他们更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实地访谈,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挑战,为后续的教育建议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

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技巧

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技巧

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技巧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孩子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学习,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了解并掌握有效的问题解决技巧,对于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首先是教育方面的问题。

由于频繁的流动,他们可能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转学,导致学习进度的中断和不适应。

课程内容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及与新同学和老师的磨合,都可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困扰。

其次,流动儿童在社交方面也可能遇到障碍。

他们来到新的环境,需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

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可能使他们在融入新群体时感到困难,甚至遭受排斥和孤立。

再者,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离开熟悉的家乡和朋友,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压力,流动儿童容易产生焦虑、孤独和自卑等负面情绪。

缺乏稳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可能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流动儿童可以采用哪些技巧来解决呢?培养积极的心态是关键。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学会看到事情好的一面,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难的能力。

比如,当转学导致学习进度跟不上时,要告诉自己这是一个提升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机会。

主动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技巧。

遇到问题不要憋在心里,要勇敢地向父母、老师或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在新学校里,可以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和兴趣爱好,增进彼此的了解。

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有助于提高应对问题的效率。

对于学习上的困难,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逐步提高自己的成绩。

同时,设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动力。

提高适应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尽快熟悉新环境的风俗习惯、交通规则等,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融入当地的生活。

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倾听他们的烦恼,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提供合理的建议。

同时,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务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会随迁子女到城市定居。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帮助他们融入城市教育体系,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实现健康成长和自身发展。

一、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1. 学籍问题: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随迁子女不能像城市户籍儿童一样直接入学,他们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明和手续,才能在城市学校就读。

这给他们的学籍转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解决。

2. 适应问题:由于来自农村的随迁子女与城市孩子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新的环境,包括城市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社交方式等。

3. 成绩问题:随迁子女由于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在学业上比城市孩子有所落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辅导,因此成绩较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4. 心理问题:随迁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家庭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包括孤独、焦虑、自卑等。

二、相应对策1. 完善政策法规: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为随迁子女在城市就读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放宽对学籍转移的限制,简化相关的手续和流程等。

2. 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随迁子女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3. 加强学校管理:在城市学校当中,应设立专门的随迁子女班级或者专班,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教学安排,提供专门的辅导和帮助。

4. 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在学校和社会当中,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帮助随迁子女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护他们的心灵健康。

5.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校应加强与随迁子女家庭的沟通和联系,建立起家校合作机制,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学校教育,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摘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而在外地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或者说是居住在流入地而没有本地户口的人口。

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流动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家庭化过程,即由原来的单身外出变为“举家迁徙”,于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孩子,难以像城里孩子那样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有些孩子甚至被迫辍学……关键字: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策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随父母到流入地的6到14周岁(或7到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

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03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

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所面临的问题1.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同伴的歧视和排斥。

由于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在以城市为主导的价值观念下,他们的子女被看做是不同于当地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游离于城市孩子群体之外。

城市居民子女认为自己身份地位高于流动人口子女。

在同伴交往中,城市居民子女往往认为自己有优势的“符号资本”,即认为他们的语言风格、行为方式、衣着、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有紧密关系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符号优于流动人口子女。

流动人口子女因其社会背景、社会地位而被城市居民子女排斥。

在这样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他们所受教育质量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不能够享有平等的就学质量。

2.学校条件有限,孩子就学难面对着大量外来务工者涌入城市,学校就显得有些不足了,每年在新学期开学的那一段时间许多学生因报不上名而耽误入学,不仅如此但由于学校自身的局限性,有的学校存在资金缺乏、校舍不稳定、课程设置不到位、师资力量单薄等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教育。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城市之间迁移,因而涌
现出大量的流动儿童。

这些孩子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学籍管
理困难、适应新环境等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流动儿童面临
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对策。

首先,城市流动儿童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许多城市的
学校只面向本地居民,不接受流动儿童的入学申请,导致这些孩子
难以获得基础教育。

因此,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增加中转
学校的数量,为流动儿童提供机会接受教育。

其次,城市流动儿童的学籍管理问题也需引起重视。

由于这些
孩子经常迁移,学籍管理难以跟进,从而导致学籍错误、重复和遗
失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探索多地互联互通的管理模式等措施加以解决。

最后,城市流动儿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对于流动
儿童而言,由于家庭迁移频繁,他们需要面对新的环境和文化。

同时,跨越不同地区也需要适应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风格。

因此,
政府可以通过在中转学校增设心理辅导机构,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十分复杂,涉及政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

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完善相关制度,从而为流
动儿童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学校、家庭亦应加强对流动儿
童的教育关注,让这些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部分流动人口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工作、发展而迁徙到城市的,他们的子女面临着特殊的教育问题。

本文将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问题调查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大约2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其中的70%至80%涉及有子女的家庭。

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就学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学籍问题:由于户籍迁移的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无法在城市中享受与原籍相同的学籍权益,这给他们的教育造成了很大困扰。

2. 接受教育资源不均:由于落户限制和人口密度,一些城市教育资源始终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他们通常只能被安排到一些较差的学校,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 学校适应问题:对于来自农村或小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来说,适应城市学校的环境和学习压力是一大挑战。

他们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

二、对策研究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对策:1. 政策倾斜:政府部门应该出台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确保他们享有与本地户籍学生相同的学籍权益,并优先安排他们就近入学。

2.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当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增加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供给。

这包括优化校内设施、提升师资水平等。

3. 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评估: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所就读的学校,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被客观评估和监督。

4. 引入特殊辅导机制:针对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可以引入特殊辅导机制,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相应的教学辅导和支持。

5.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问题。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与家长的交流会,分享教育经验和解决方案。

三、结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这其中包括农民工、外来务工者、居住在城市的农民等等。

他们带着自己的家庭来到城市,但由于经济条件和其他原因,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在城市的正规学校就读,而是只能去参加“流动人口子女学校”。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通常是民办学校,提供基础教育的课程,但是往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这些学校的设施和教学资源也相对较差。

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里往往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无法全面融入学校和社区。

为了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我进行了一项调查。

我选择了一所位于北京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查了20名学生和10名家长。

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他们在学校里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学生们以为他们只是在这所学校里暂时学习,他们并不觉得这里是自己的学校。

家长们也表示他们担心孩子们无法融入学校和社区,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

为了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状况,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增加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补贴,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和提高师资力量。

政府还可以与公立学校合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给这些学校,确保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教育。

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这些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认同感。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照顾,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

社区和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

社区可以提供一定的场地和资源给这些学校,同时也可以组织志愿者和社区活动,增强对学校的支持和关注。

家长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会和相关活动,与教师和其他家长合作,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区氛围。

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归属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流动人口数量增加。

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2亿,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和未来,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质量,已成为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1.学校难题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经常迁徙,他们需要不断换学校,因此,学校切换成为了一个普遍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数量众多,学校席位不足,导致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难度和转学难度较大。

在城市的一些基层学校,流动人口学生甚至难以进入。

有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在劳动力市场和民办学校中接受教育。

由于他们转学频繁,教育水平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2.文化差异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本地孩子的文化差异很大,这给他们的学习和适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快,流动人口的文化进步相对缓慢。

城市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都比较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储备显得格外不足。

在校园中,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常常不被人注意因而失去了自信,而自卑感和异化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成长。

3.家庭难题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普遍不太稳定,父母往往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累。

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智,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指导和鼓励力度不够,这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家庭安全感与归属感。

4.体育锻炼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生活也面临着缺乏体育活动的困难。

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业和生计压力下,无法参加学校体育活动。

缺乏体育运动,孩子们身体素质下降,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

二、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研究1.学校问题解决减少流动人口的不安定因素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首要任务。

学校需要制定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方案,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不乏有大量的儿童。

这部分儿童往往会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动而频繁地换学校,这使得他们的学校归属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他们往往面临着学校换班、缺乏稳定的校友关系、缺乏校园文化认同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1.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换班频繁,缺乏稳定校友关系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流动人口子女经常需要换学校,这导致他们缺乏稳定的校友关系。

他们可能会因为频繁搬迁而失去原来的朋友,难以在新的学校中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2. 缺乏校园文化认同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换班频繁,他们往往难以完全融入新的学校文化。

这使得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够强,对学校的归属感较低。

3. 家长缺乏教育规划许多流动人口家庭由于工作需要而频繁搬迁,他们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缺乏科学的教育规划。

1. 加强学校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学校应建立起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信息和学习情况。

这有助于学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帮助。

2. 提供专门的欢迎和辅导服务学校应提供专门的欢迎和辅导服务,帮助新生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中设置专门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关注和帮助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3. 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参与教育规划学校应积极引导流动人口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规划。

可以通过家庭访谈、家长会等形式,和家长们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4. 建立学校社会支持网络学校可以建立起学校社会支持网络,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学校教育救助体系,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可以邀请企业或社会组织参与到学校关爱计划中,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义务辅导或心理支持。

5.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现实困境和学校支持

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现实困境和学校支持

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现实困境和学校支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农民工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涌入大城市,而他们的子女成为了城市中特殊的群体。

他们需要在不同的城市文化中进行适应,而这其中存在着许多的现实困境。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文化适应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不可忽视。

本文将分析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文化适应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讨学校应该如何支持他们。

一、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文化适应中的现实困境1. 语言障碍由于来自不同地区,流动人口子女可能面临着与当地学生不同的语言环境。

他们可能使用方言或普通话,而在城市中大部分学校是采用当地方言或普通话进行教学。

这就带来了语言障碍,他们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理解和表达的问题。

2. 文化差异流动人口子女来自农村或小城市,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往往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

这些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生活中感到不适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

3. 教育资源不足城市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对于流动人口子女而言,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这些资源。

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无法参与课外活动,无法接触到先进的教学设施等等。

以上种种现实困境使得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文化适应方面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学校的支持可以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二、学校的支持1. 提供专门的文化课程学校可以根据流动人口子女的特点,提供专门的文化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城市文化,逐步适应城市的生活。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城市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技能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2. 提供语言辅导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语言障碍,学校可以提供专门的语言辅导,帮助他们学习并掌握当地的方言或普通话。

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中。

3. 营造包容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营造一个包容的校园文化,让流动人口子女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流动人口子女指的是在城市之间或城乡之间频繁迁移的人群,他们的子女往往面临着由于频繁搬迁而在学校中缺乏归属感的问题。

这一群体的子女常常与当地学生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归属感的缺失。

而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缺失,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和成绩,也会对他们的人格成长和社会融入造成不良影响。

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教育建议,对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现状,并分析影响其归属感的因素,最终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以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更好地融入和成长。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现状,分析影响归属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学校管理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促进他们更好融入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

通过研究归属感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更好地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需求,提升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体验。

结合教育建议的探讨,可以为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提供有效的途径和策略,为他们的教育发展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

通过本研究的展望未来,希望能够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改善措施,促进他们融入主流教育体系,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目标。

2. 正文2.1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流动人口子女指的是随父母或家庭迁移至城市的学生,由于其在流动过程中频繁转学、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等特点,导致他们在学校中的归属感普遍较低。

为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本文开展了调查研究。

我们抽取了某市多个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学校的情感认同和融入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流动人口子女表示在新学校中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归属感;约30%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规则和文化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研究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研究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研究摘要儿童欺负行为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很多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有效的研究分析。

深圳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有大量的流动人口,伴随着这些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就学的儿童们在欺负行为方面的情况更为特殊且严重,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问题相比以往有许多新的变化。

作为深圳市的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个情况进行一些分析,以利于尽快地寻找到有效的对策解决目前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问题。

关键词欺负行为;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认知理论一、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状况现在我国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

农村劳动力流动从地理空间的变化,转向生存方式和社会身份的变化已成为人口流动的新特征。

流动人口中的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在城市较好的物质环境中生活,并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孩子的成长方式,以完成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蜕变,所以现在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也随之涌入城市。

这部分孩子跟学校之前的儿童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居住环境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流动人口能够在当地买房的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目前都是采取租房居住。

几个老乡的家庭合租一套民房。

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是在城市民工聚居区,以及分散的工厂角落等脏乱差很严重。

我做家访进入的几个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中,发现很多住房白天是经营场所,晚上就成了睡觉和休息的地方。

在狭窄的房间中孩子很难有基本的学习空间,流动人口子女的居住环境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在这种混杂的环境中,很容易沾染不好的社会习气,比如赌博上网偷窃等。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大部分属于社会底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是微乎其微的。

由于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下,更加地强调服从,比较专制化的家庭教育方式。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从事的职业一般来说都属于密集型劳动,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也不高,无法形成比较有效的家庭教育。

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技巧

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技巧

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技巧在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流动儿童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他们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面临着诸多独特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帮助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健康成长,我们需要探讨并掌握一些有效的问题解决技巧。

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

首先,教育方面的困境是突出的。

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他们在入学、升学时可能会遭遇障碍,比如无法就读心仪的学校,或者在教学资源丰富度上与本地儿童存在差距。

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更可能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其次,生活环境的频繁变化让流动儿童难以建立稳定的社交圈子。

在新的社区和学校,他们往往需要重新适应人际关系,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被接纳,导致社交能力发展受限。

再者,家庭经济状况不稳定也是常见问题。

父母为了生计奔波,可能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注,家庭的经济压力还可能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解决技巧呢?对于教育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

同时,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辅导机制,为流动儿童提供学业上的帮助,比如组织课外辅导班、安排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导等。

社会公益组织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开展支教活动、捐赠学习用品和图书,为流动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而流动儿童自身,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弥补知识漏洞。

在社交方面,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结交朋友的机会。

流动儿童自身也要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从而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友谊。

家庭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协力。

家长要合理规划家庭收支,努力提高经济收入。

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他们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之一便是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学校时的归属感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现状调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们在多个城市进行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调查,结果发现:1. 缺乏安全感。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身份,其子女在就读学校时常常受到歧视和排斥,让他们缺乏对学校的安全感。

2. 社交障碍。

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经常换学校,往往会面临着社交障碍,很难和本地学生融洽相处,使得他们在学校中感到孤独和无助。

3. 学业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接触频繁,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不仅给孩子自身带来挫折感和焦虑感,也给家长带来了困扰。

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归属感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关注和解决。

二、教育建议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归属感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教育建议:1. 完善政策。

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制定更加具体和有力的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权益,并针对他们在学校归属感方面的问题提供专门的政策支持。

2. 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应当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更加细致和全面的管理和服务,提高他们在学校的归属感,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更好地和本地学生融合。

3. 提供心理支持。

学校应当开设心理辅导课程,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自尊,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

4.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

学校应当与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和家长一起共同协商解决办法。

5. 营造友善环境。

学校应当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本地学生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情况,增强包容性和友善性,减少歧视和排斥。

以上的教育建议可以有效地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获得更好的归属感,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学习发展。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中谋求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

然而,随着移民风潮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由于许多流动人口家庭并没有稳定的居所,子女经常需要换学校,这给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缺少稳定的学习环境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他们可能面临着频繁的搬迁。

这会导致他们的子女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无法连续在同一所学校学习一段时间。

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加优越,然而,流动人口通常会选择居住在城市的社区和村庄,但是,这些地方的教育资源并不一定比城市更加优质。

因此,流动人口的子女往往会受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影响。

三、顶层设计不健全与固定居住人口的子女相比,流动人口的子女通常不能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基础教育保障。

因此,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困难。

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方案:一、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针对流动人口的子女,需要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从政策和制度上为他们提供教育保障。

教育部门需要积极扶持和资助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确保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流动人口的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需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应该将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根据流动人口的需求,设置特别的学习机会,降低学费标准,加强特别扶持政策。

三、加强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学校管理的监督,确保学校能够落实教育权益保障,同时,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籍管理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方便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情况,做好教育资源配置和学生分配工作。

四、提升师资水平除了建立健全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校管理外,提升师资水平也是重要的一环。

外来人口子女教育公共政策分析

外来人口子女教育公共政策分析

2008年第6期(总第144期)况叭柱啃讫丝T H E M O D E R N E D U C A T I O N J O U R N A LN O.6.2008G e ne r a l.N o.144外来人口子女教育公共政策分析林伟【摘要】随着流动人口的激增,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逐渐凸现。

本文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试图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分析深圳现行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剖析政府面临的困境和教育管理工作的不足。

然后,根据问题的分析,提出政府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以系统观念规划教育发展;转变管理方式;改革教育财政制度。

【关键词】外来人口;教育;公共策略【作者简介】林伟,深圳市碧波中学科研处主任(深圳,51802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大量的人口涌进经济发达的城市,人口的流动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突现出来。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年中央注意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管理政策做出重大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两个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1;二、流人地政府应拨出相应经费;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四、逐步取消就读限制;五、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六、作为地方落实新修订《义务教育法》情况考核内容之一。

为更好地理解中央关于城市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新政策,有必要与过去相关的教育政策做一个比较。

通过比较,加深对政策的理解,以便地方教育部门更好的贯彻执行。

同时在比较中也认识到我们工作的不足,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

以罗湖区为例,罗湖区管理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最主要文件是2006年3月公布的《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就读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的基本思路是设立多项门槛,达到控制学校规模膨胀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专业:行政管理姓名:黄立军学号:20077430080450内容提要: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流动人口子妇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以及民办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反映出的众多问题实则是我国较为保守的、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和不断提升的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牵涉面广,已远远超出了义务教育的范畴,也远远超出了纯粹的教育范畴,它与户籍管理、财政制度、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第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相联系。

本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构建必须立足于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的解决,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学问题情况叙述,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问题,提出了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民办学校普及义务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为之努力实理的宏伟目标之一。

虽然我国的义务教育工作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离“让每一个孩子受益”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

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教育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许多大城市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因人口大量、快速地流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需求。

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流动人口特别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也尤其突出。

如何解决这部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将成为直接关系到我们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

因此,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一、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是城市化建设的一项主要课题据深圳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的统计,全市暂住人口已达1035万,户籍人口171万(数据来自深圳市统计局)。

从深圳的外来人口素质分析,呈两极分化的特点,深圳外来人口中,一头是白领精英阶层,云集了全国一批青年创业精英,博士硕士成群;另一头是“蓝领”打工阶层,其中农民工占一阗以上,初中以下学历者居多。

从深圳外来人口数量来看,“蓝领”人数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在总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深圳,外来工数量如此的巨大使外来工的问题成了不可以不重视的问题。

而外来工女子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更是外来工问题中突出而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

外来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的学位、收费、学习环境等问题一直颇引人关注,但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

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屡成深圳社会的焦点。

(一)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现状目前,深圳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情况,综合归纳,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形:1、在公立中小学借读是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主要形式。

流入地学校参照当地政府生均拨款作为收费标准,吸收流动人口子女自发借读。

学校安排儿童插班学习或单独编班。

流动儿童少年均在流入地的公立中小学借读,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们一产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2、部分流动儿童少年在民办、私立学校就学。

流动人口多以经商为职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在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的民办或私立学校就学,所以这些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私立学校发展较快。

3、部分该动儿童少年就读于简易学校、流动人口子弟学校,这些学校数量多,发展快,一方面因为其收费低廉,每学期交纳300-400元。

从积极的方面说,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需要,但其办学条件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4、少数流动儿童少年失学在家。

他们失学的原因是居住的不确定性,父母就业的机会和收入水平决定着他们的去向。

其次是家庭贫困,许多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父母甚至无力送孩子上收费最低廉的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所以失学在家。

还有少数家长受临时居住或“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让孩子上学,而让他们帮着干活或照顾弟妹。

(二)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是城市化建设项目的必要要求在教育投入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重点抓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让每一个学生接受相对平等的教育,这种起点的公平是实现广泛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1、有利于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多,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实施全民教育,推进教育机会均等,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然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与同龄城市儿童相比,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平等的,这种状况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全社会都应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给予高度的关心和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关键。

2、有利于城市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

义务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对国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3、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认识飞跃,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

教育公平,主要是教育机会平等,从教育资源分配的源头保障公平,对于实现广泛的社会公平具有基础的作用。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说,深圳市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作了很大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也是瞩目的。

然而流动人口年复一年不断重积,造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客观上仍然十分严重。

(一)失学现象严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失学,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主动失学;二是被动失学。

造成流动人口子女主动失学的最主要原因在迁移者身上。

许多从农村流人城市的孩子的父母都未意识到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我们在对一些流动人口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常常自己就整天忙于生计,无法顾及子女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习也没有太大的期望。

他们常常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能写个信,算个帐就行了。

而且,许多家长还很高兴孩子跟在自己身边,该时能够给生意帮个忙,搭个手。

把孩子留在家里做家务的人也不少。

一些家长则是由于经济原因,不能送孩子入学。

还有的家长由于经常流动,居无定所,也就不屈意经历许多的麻烦去为孩子上学奔忙,因为他们说不定什么时候也就要寻找新的地方落脚,所以孩子就往往读不了多久就又会随着家长迁移,结果学习无法系统进行。

孩子在扮演后,面临的情况是很糟糕的,产生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首先,孩子们生活环境很差,许多失学的孩子聚在一起,他们的年纪又都很小,缺乏鉴别能力,极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甚至有可能秀小就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在迁移者聚居的地方,往往居住条件都特别差,因此也很容易滋生偷盗现象,这些刚懂事又不太懂事的孩子很可能成为作案者。

许多孩子在失学后只得留在家里,或者照顾家庭,或者在外帮助父母做事情,或者自己出去寻找事情干,女孩子可能就会干一些类似洗衣服的工作,这实际上是把这些孩子推向社会的最底层。

使他们变成既无知识,又无文化的人。

这样,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受到不良影响。

至于被动失学,责任主要在流入地不重视,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或者收费过高。

(二)就学质量不高现在人们还大多比较关心流动人口的子女能否入学。

实际上,即使他们能够入学,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作为从乡村到城市的孩子,他们与原本就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因此他们会遭遇许多新问题。

无论是进入城市正规小学学习的农村孩子还是进入私立学校学习的农村孩子,都面临很大的问题。

一般说来,能够进入城市的学校与城市的孩子享受同样的学习条件的流动人口的子女来说是幸运的。

但是就是他们也面临意想不到的问题。

从乡村和偏远地区进入城市的孩子,突然之间走进大城市,走进一群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城市孩子中间,由于种种原因,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下降。

如果孩子是处于学龄前的儿童或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时期,那么加入新的学校的困难还小一些。

如果迁移者的孩子已经是8岁或者10岁的年龄,那么他们就会面临比较大的问题。

中国是地域很辽阔的国家,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

尤其是南方地区出来的小孩,会在一定程度上遇到语言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会被降低年级被安排在低年级中学习,这又会对他们的学习心理产生极不好的影响,如果他们是被分配在大的班中学习时,教师往往不能十分注意他们的学习情况,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

如果一个孩子由于这些原因而被放在低年级中,特别是对于那些本来分析能力一般或者比较差的孩子,很可能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育。

但是处于这种状况下的迁移者的孩子却常常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包括他们的父母在内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他们的父母很少能够有意识地给予孩子应有的帮助。

另一个原因是孩子进入新的班级,总是要适应新的教学环境、适应新的同学、新的老师。

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班上的同学总是会有欺负新同学的倾向,加之从农村进入城市,孩子会有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会造成迁移者的子女学习成绩的下降或者产生厌学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流动人口的子女宁愿在专门为流动人口的子女开设的学校学习的原因,也有一些流动人口的子女在进入正规学校学习后感觉不适应而又回转为流动人口子女开设的学校。

(三)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不便,学校与家庭联系不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脱离父母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课余时间及往返学校途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充分保障。

此外,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

由于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他们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四)民办学校条件堪忧目前一些适应普通农民工子女上学要求、费用低的简易民办学校发展很快,但是由于资金的匮乏,其办学条件相当恶劣,学生安全和办学质量都没有保障,这类学校的办学者多为初、高中毕业生,其目的多以营利为主,授课教师多数是劳动市场的招募人员。

此类学校有许多根本没有注册登记,校舍多由民居、仓库改建,教育昏暗、狭小、通风差,消防隐患十分严重。

除此之外,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缺少合法的办学手续,处于三不管的半地下状态,在倒闭边缘苦苦挣扎。

三、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流动人口子失学产生的基本原因,既有农民工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政策上的客观原因。

(一)农民工自身的原因其主观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贫困。

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小商品买卖,有的工作较稳定,如农贸市场的业主、小吃店店主等,还有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如三轮车夫、各种建筑工地的民工等,他们的收入普遍比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