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成书
左传知识点总结
左传知识点总结一、《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名字在史书上并不常见,主要因为他是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闻名。
左丘明对于《春秋左氏传》的撰写是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所以《左传》实际是他个人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正史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二、《左传》的成书背景《左传》的成书背景与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密切相关。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诸侯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春秋时期末期,鲁国遭到晋国和齐国的联合侵略,国内外形势严峻。
鲁国先后派遣左丘明到晋国和齐国做外交使节,据此,左丘明切身经历了春秋时期的政治风云,深受其影响,因此在《左传》中描绘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成为了这一时代的镜像。
三、《左传》内容概要《左传》以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为主线,以庄公、襄公、威猛公、定公和康公五世君主为主要史料,记载了鲁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左传》以描述春秋时期鲁国历史为主,描绘了君主和政治家的智慧和执政能力,表现了许多君主的善政和爱民之举,对于历史人物的描述比较客观和真实。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左传》的内容涉及到了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四、《左传》的思想内涵《左传》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的典范之一,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左传》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
通过对春秋时期鲁国君臣之间的争斗和政治斗争的描写,体现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
2. 政治治国的智慧:《左传》通过对春秋时期鲁国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才能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才干。
3. 社会变革和风尚:《左传》通过对春秋时期社会风貌和社会变革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状况和社会心态,对当时社会制度和观念有着深刻的反映。
《左传》简介
2、民贵君轻、重民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 也。”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 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 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 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左传》的思想内容
然明对子产说,为政要“视民如子”。
《左传》的思想内容
史嚣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三、先进的军事思想 1、重视战争的性质、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2、讲求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 四|《左传》中很多关于占卜、奇异的灾异、梦、 星相以及鬼神等记载,将一些自然现象或人身 的生理现象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事件或偶然、 突发事件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作者认识上的局 限性。
功成业就,称霸中原
倒叙经过:处狄十二年、过卫、及齐、及曹、
及宋、及郑、及楚、及秦,归晋
《左传》的文学成就
2、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对话 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 象。 3、有的人物描写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和复杂性。 三、工于语言
叙述语言:准确、生动而富有文采;简洁 凝练;言近旨远。
Hale Waihona Puke 《左传》的文学成就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
‘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 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 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 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左传》的文学成就
二、善于写人
左
传
左 传
论《左传》的成书年代
作者: 牛鸿恩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9-27页
主题词: 焦点;陈氏代齐;郑先卫亡;预言;从后傅合;写作期;抄撮;客观
摘要: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左传》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但有前四世纪初、中、晚期多种不同主张。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辨析分歧的焦点、是非,力图做出更为近实的结论。
杨伯峻先生定《左传》成书于前403至前386年间,是目前最有影响的一说。
本文通过分析书中陈氏代齐的预言和充分列举有关旁证,证明《左传》作者知晓前四世纪七十、六十年代的历史事件,判定《左传》成书于前四世纪七十、六十年代,认为杨先生所定时代偏早。
胡念贻认为《左传》作于春秋末年,左氏对战国历史“全然不知”。
本文通过辨析胡氏思想方法之误和对于史实的失考,证实其论断有失客观,并对本文第一部分论点作了进一步申述和补充。
第八讲 《左传》下
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 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伤足,丧屦。反,诛屦于 徒人费。弗得,鞭之,见血。走出,遇贼 于门。劫而束之,费曰:“我奚御哉!” 袒而示之背,信之。费请先入。伏公而出, 斗,死于门中。石之纷如死于阶下。遂入, 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见 公之足于户下,遂弑之,而立无知。
2.长于写人
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 《左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 分散在各年的记事融合而成的。其中一种 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一人物的性格, 从而构成完整的形象,属于“累积型”; 另一种是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人物的形 象或表现其性格特征,或可称为“闪现 型”。前者的典型人物如晋文公、郑庄公、 楚灵王、晏婴、子产等。有关他们每人事 迹的描述,往往在《左传》中延续数年或 数十年。
《左传》作者还善于抓住战争中的主要矛 盾,通过个别场面和情节的描写来反映战 争的全貌。描写角度的不断变换,充分展 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左传》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用了大 量笔墨描写战争中的人。《左传》中的一 些重要人物,往往在战争中大显身手。这 些人物形象,有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有的优柔寡断,坐失戎机,有的英勇善战, 视死如归,有的轻狂骄纵,败死敌手。
《左传》叙述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精炼, 生动而富于色彩。 刘知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 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 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 外。(《史通· 叙事》)
《左传》人物语言同样富有文学色彩。 《左传》所记之“言”,主要为人物对话、 外交辞令和谏说、议论之辞。人物的对话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作者常常通过记录 一两句性格化的语言,以突出人物的形象。
左传的知识点总结
左传的知识点总结左传的知识点总结:1. 《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2. 《左传》的成书背景:《左传》成书的背景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是周朝分封制度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春秋五霸争霸的时期。
3. 《左传》的来源和传世:《左传》的内容来自左丘明对春秋时期的史料收集整理,这些史料包括史官的编年、春秋时期的国史、诗歌和各国家的历史记载,经过整理汇编形成了《左传》,后来被传世以至今。
4. 《左传》的史料价值:《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是非常宝贵的史料,它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5. 《左传》的特点:《左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它的特点是以叙事形式记载历史事件,文字简洁明快,富有鲜明的文学特色,深受后世文学家的喜爱。
6. 《左传》的主要内容:《左传》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包括了鲁国君王的事迹、国家政治的变化、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以及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等。
7. 《左传》的影响及价值:《左传》对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史书,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珍贵的历史史料和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左传》不仅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的成书年代与编纂过程 王和
《左传》的成书年代与编纂过程作者:王和一、简略的回顾笔者既往曾撰《论左传预言》(注:《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
)、《左传材料来源考》(注:《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孔子不修春秋辨》(注:《史学理论》1993年第2期。
)等三篇文章。
本文拟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左传》的成书年代和编撰过程。
涉及《春秋》与《左传》的研究,前人著述极多,自晋杜预作《春秋左传集解》和《春秋释例》以来,直至清季及近代,相关著作汗牛充栋,而尤以清代为最。
具代表者如唐陆淳,宋叶梦得、苏辙、魏了翁、程公说、吕祖谦,清毛奇龄、惠栋、顾炎武、万斯大、惠士奇、刘文淇、洪亮吉、梁履绳、高士奇、焦循、崔述、顾栋高,乃至近代康有为、刘逢禄、章炳麟、崔适等人,皆有专著。
其观点看法既繁,且凡治《左传》的学者皆不陌生,本文下面的论述中亦有所涉及,故此处不具引。
至于最近二三十年以来,虽有不少研究《左传》的新作,然与本文所论内容有关者不过赵光贤、童书业、杨伯峻、徐仁甫、胡念贻数位先生的著作。
赵师《左传编纂考》所持《左传》既非刘歆伪造亦非吴起子夏诸人、其作者为鲁人左氏的观点,笔者深为信从,本文将以此为前提做进一步研究。
徐仁甫先生坚持康有为、刘逢禄“刘歆伪造《左传》说”(注:详氏著《左传的成书时代及其作者》,《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3期;《论刘歆作左传》,《文史》第十一辑。
),胡念贻先生则认为《左传》成书于春秋末期(注:详氏著《左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文史》第十一辑。
),这些均与本文的观点有异。
童书业、杨伯峻的结论(注:分见童著《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杨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与本文在大的范围内相近,但本文的论证角度完全不同。
我对《左传》成书年代的论证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并不仅仅依赖于个别已验与不验的预言等孤证,而是同时通过对《左传》所取材料来源的具体分析,说明《左传》之所以成书于那个时代的必然性及其原因。
《左传》历代学术源流小议
《左传》历代学术源流小议2001级吴芹芳(一)《左传》之缘起《左传》,最早被称为《左氏春秋》,见于《史记》中《十二诸侯年表序》,经过流传后,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为《左传》。
相传《左传》的作者为左丘明,此书是对《春秋》之经文进行内容及事实补充之传,与《春秋》经“互为表里”(《汉书艺文志》)。
从汉开始学者对这个结论都无疑义,至唐有人表示怀疑。
关于《左传》的纷争颇多,而且仍无定论,本文最后一部分将对之集中论述。
一门学问,穷其源流,没有不受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之影响者。
我们讲《左传》学也不例外,所以下面将依朝代为序依次讲述各朝之特色。
要说《左传》,就得从《春秋》说起。
《春秋》为孔子笔删鲁国国史而成,按鲁国年号记载周王朝的历史事件。
孔子删《春秋》,是因为当时周王室势微,礼坏乐崩,为了匡大义,振朝纲,《左传》之记述,微言大义,“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顺;或直书其事,以示首恶。
”(《隋书》卷三十二)而孔子“其所褒贬,不可俱书,皆口授弟子。
”(《隋书》卷三十二)众弟子各自领悟不同,对《春秋》的理解也不同。
左丘明为孔子同时代人,“好恶与圣人同者也。
”曾与孔子同观书于周史,左氏“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汉书艺文志讲疏》)《左传》成书后,与其他典籍一起“遭秦灭学,口说尚存。
”(《隋书经籍志》(二)西汉至西汉,《春秋》学见于官者清一色为《公羊》、《穀梁》之学。
汉代“五经”中没有《左传》,武帝立五经博士也无“左氏学”,春秋唯有公羊。
可以说,《左传》在西汉属于私学,仅汉初贾谊有《左氏传训故》见于《汉书》本传,但《艺文志》未加著录,当是早佚。
(《春秋左传学史稿》)刘向《别录》中记有汉以前《左传》的流传情况: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子期;期授楚人铎椒,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
左传的名词解释
左传的名词解释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文将介绍左传的作者、成书时间、内容以及特点等方面的名词解释。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全称《春秋左氏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据传,左丘明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位史官,他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编写了《左传》。
《左传》共三十五卷,记述范围从公元前 722 年至公元前 468 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的内容主要是对《春秋》的解释和补充。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鲁国从公元前 722 年至公元前 481 年的历史。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左传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和《春秋》没有直接的联系。
左传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语言简练,文笔优美,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左传还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左传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史书,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经典:《左传》
国学经典:《左传》春秋左⽒传(国学经典)《春秋左⽒传》,原名《左⽒春秋》,汉代时⼜名《春秋左⽒》、《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该书共三⼗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且为⼗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公元前468(鲁哀公⼆⼗七年)。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部史书,与《公⽺传》、《⾕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它是中国第⼀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巨著。
⽬录《左传》的记叙范围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七年(前468年)。
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百五⼗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化⽅⾯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献,也是优秀的散⽂著作。
按照鲁国⼗⼆公的顺序,共18万字。
1.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3.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4.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6.⽂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13.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左传》传⽂⽐《春秋》经⽂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
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实补充《春秋》经⽂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战国时期。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左传》和《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们分别记录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
一、成书时间和背景不同《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依据鲁国的史料,同时参考其他诸侯国的史料编写而成。
而《战国策》则是一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其中不少篇章由当时著名的策士、游说之辞整理而成。
二、内容及风格不同《左传》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其记述风格以叙事为主,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同时兼有评论和注释。
其叙事方式多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左传》还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历史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相比之下,《战国策》则更注重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内容,其记述风格以策士的游说之辞为主,充满了辩论和说服的色彩。
这些策士们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谋略来游说各国君主,劝其采纳他们的建议,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因此,《战国策》更加强调说理和逻辑推理,其文风也更加华丽、雄辩。
三、史学价值和影响不同《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它不仅提供了春秋时期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还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此外,《左传》还对古代中国的史学理论、叙事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作之一。
而《战国策》则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提供了战国时期大量的历史资料,还通过展现策士们的游说之辞和谋略思维,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变革。
此外,《战国策》中的不少篇章还涉及到当时的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四、文学价值不同《左传》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
左传的名词解释
左传的名词解释一、什么是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史书,属于中国古代传记体史书的创作类型。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记述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77年的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共计17个国家共享史记载。
二、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人,据史书记载,左丘明是鲁文公时期的官员。
《左传》的成书年代相对较晚,公元前4世纪后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期,距离春秋时期约有200年的时间。
三、左传的内容和特点《左传》的内容主要关注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它以史实为基础,通过对春秋时期各国家的关系、国君的政治斗争、诸侯的争霸等事件进行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和思想文化的变迁。
左传一书的特点如下:1. 立场鲜明《左传》以鲁国为视角,关注鲁国的政治变迁,对于其他诸侯国家以及齐、楚等强国与鲁国的关系也有涉及。
因此,《左传》对鲁国的评价较高,很少批评鲁国的政治措施,而对其他国家的批评相对较多。
2. 清晰的故事性《左传》以传记体的形式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历史场景。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左传》读起来有一种故事般的感觉。
3. 相对客观的分析《左传》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比较客观地揭示了不同诸侯国家的利益斗争和政治思想。
它并没有刻意美化某个国家或人物,而是通过对事实的再现和分析,让读者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4. 多元的史料来源《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是当时鲁国朝廷的官员,他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亲眼目睹的事件。
因此,《左传》在史料的丰富程度上相对较高,这也是它被视为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的原因。
四、《左传》对后世的影响《左传》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史书,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它不仅成为了中国传统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史学的发展《左传》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左传》简介及概要
《左传》简介及概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所著,但现代学者大多认为其成书时间可能晚至战国时期。
《左传》以孔子所编的《春秋》为基础,详细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概要内容:
《左传》不仅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和外交关系,而且对当时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文化风俗等进行了深入的描绘。
全书叙事详尽,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对于研究先秦社会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左传》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还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左传》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和教育素材,如赵盾弑君、烛之武退秦师、邲之战、崤之战等经典篇章,以及重耳流亡、子产相郑、季札挂剑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卓越的历史叙述能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为“春秋三传”之一,《左传》与《公羊传》和《谷梁传》并称为解读《春秋》的重要文献,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传》《战国策》知识归纳
四.《左转》和《战国策》
1. 《左转》著者、成书年代:
春秋三转,传——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阐明经义),《春秋左氏传》鲁国左丘明、《春秋共羊传》齐国公羊高、《春秋谷梁传》鲁国谷梁赤,成书年代在战国—西汉。
2. 《左转》注本:
1) 经与传本是分开的,古人称“别本单行”。
2) 西晋•杜预着《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左传》的内容逐年附于《春秋》的后面,同时为经和传作注。
3) 杜预《春秋序》:“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符,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唐•孔颖达在杜注基础上作《春秋左传正义》。
4)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
5) 《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中华书局,1987
6) 《左传选》,徐中舒编着,中华书局,1963
7)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3. 《左转》体例和特点:
1) 共18万字,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方面的历史: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2) (唐)刘知几《史通》:“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
3) 语言:简明生动精确。
4) 文学价值: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战争场面生动,外交辞令出色。
5) 内容:记述《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重大事件。
6) 史料价值:兼记各国,大小通吃,系统详实。
《左传》与《国语》比较研究
《左传》与《国语》比较研究一、引言《左传》与《国语》是先秦时期两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二者都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为主要内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两部作品在成书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部作品各自的特点及价值。
二、成书背景与编纂目的1、《左传》:成书于春秋末年,作者是左丘明。
该书以鲁国为中心,全面记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左丘明以鲁国史书为基础,通过搜集整理各国史料,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2、《国语》:成书于战国初年,作者是谁存在争议。
该书以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为纲,分别记述了各国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编纂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各国的历史和文化,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三、思想内容比较1、《左传》:强调礼仪道德的重要性,通过记述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展现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同时,该书也注重军事战略和战术的描写,体现了春秋时期战争频繁的特点。
此外,《左传》还对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国语》:注重探讨国家治理之道,通过记述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展现各国治理的成功与失败经验。
该书强调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和能力,提倡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此外,《国语》还对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四、艺术特色比较1、《左传》:采用生动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该书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此外,《左传》的语言简练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在结构上,《左传》采用编年体形式,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事件,线索清晰明了。
2、《国语》:以国别体形式展现各国历史和文化,便于读者了解各国情况并进行比较。
该书善于运用对话和议论形式展现人物思想和观点,具有较强的说理性。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先秦文学—《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3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3.1 复习笔记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1.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同时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如著名的《毛公鼎》。
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1)《尚书》《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2)《春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但其记事都很简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春秋》的主要思想倾向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称为“春秋笔法”。
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1.《左传》的成书《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圣才出品】
第3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3.1 复习笔记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1.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2)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同时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如著名的《毛公鼎》。
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1)《尚书》《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2)《春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但其记事都很简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春秋》的主要思想倾向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称为“春秋笔法”。
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1.《左传》的成书《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1《左传》解题
《左传》的名称和性质(2)
《左传》本来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孔 子为了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于字里行间, 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 例如:《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 光。”用一“弑”字,就将乱臣崔杼钉在了历史的 耻辱柱上。再对比《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 (jǔ)人弑其君密州。”杜注:“不称弑主名,君 无道也。”虽然同样用“弑”字,但其主语用了一 个集合名词“莒人”,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 遭到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
《左传》解题
一、《左传》的名称和性质 二、《左传》的作者和成书时代 三、《左传》记载的历史年代 四、《左传》的内容和语言特色 五、《左传》的注本
《左传》的名称和性质(1)
《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 叫《春秋左氏传》。它是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 编年体史书在我国起源很早,范文澜先生认为从 公元前841年就开始了。到东周时,一些文化较 高的诸侯国都有史官记事。如:晋国的编年史名 为《乘》(shèng),楚国的编年史名为《梼杌》 (táowù),鲁国的编年史名为《春秋》。
《左传》(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 《公羊传》(44075字)、《谷梁传》(41512字)的 “空言说经”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 值最高的。
《左传》的名称和性质(4)
当然,“经”和“传”也是相对而言的。这“三传”原 是传《春秋》的,到了唐代,也被列入了“九经”。 “传”(zhuàn,去声),在这里是“解释儒家经义的文 字”的意思。《左传》就是“左丘明这一派人解说《春 秋》经义的文字”。
《左传》的注本
通行的注本有《春秋左传正义》,西晋杜预注,唐 孔颖达疏。这部书收在《十三经注疏》中,容易得 到。1977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杜预的《春 秋左传集解》排印本(全5册)。近人的选注本, 有王伯祥的《春秋左传读本》、徐中舒的《左传 选》。近人的详注本,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版)为佳。今人译注本有高守谦等《左传全 译》(贵州人民版)、李梦生《左传译注》(上古 版)。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简介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简介《左传》简介《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春秋〞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的国史。
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
它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却记录了各国的事,实际上是一部通史。
《春秋》的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订。
它的记事年代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
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旧闻。
后来,儒家学者把《春秋》尊为“经〞,列入“五经〞当中,称为《春秋经》。
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汉代学者认为它们都是讲解《春秋》的著作。
这三传的内容大体相同,最主要的差异是《左传》用秦以前的古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那么用汉代的今文写成,《公羊》和《谷规两传记事只到鲁哀公十四年,《左传》那么到鲁哀公十六年;《公羊传》和〈谷梁传》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记了“孔子生〞,而《左传》中却没有。
在讲解《春秋》的三传中,《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到哀公一共十二个国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者在记述史实的同时,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观点。
理想和情感态度,记事写人具有相当的艺术性,运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学手法,儿其是写战争和外交辞令,成为全书中最为精彩的局部。
因此,《左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有关《左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
唐代以前,人们大多相信作者是与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但是这一税法存在很多矛盾,唐以后不断有人提出疑心,有人认为作者是一位不知名的史学家,也有人认为作者不止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的成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在《左传》作者看来,有德才能为天所佑;得民或失民,被有识之士当作取国或灭国的重要条件;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
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
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
《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
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僖公三十二年)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僖公三十三年)《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
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
(成公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