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治咳喘浅析《伤寒

合集下载

《伤寒论》治喘诸方的运用

《伤寒论》治喘诸方的运用

《伤寒论》治喘诸方的运用《伤寒论》以阐述辨证论治法则为著名,其理、法、方、药的运用独具特色,有力的指导着临床实践。

今就《伤寒论》治喘诸方的运用特点,作以初步探讨,以便于临床实用。

一、喘证的病机《伤寒论》中所述之喘,病位有表里之别,病性有寒热之分,病证有虚实之异,而发病的机理主要在肺和肾,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为五脏华盖;肾为气之根,主摄纳,与肺同司气之出纳,所以喘证的发生,既可缘于肺。

又可因于肾,或由它脏病变累及于肺而致,喘在六经病证中,既可见于外感,亦可见于杂病,从现代看包括了急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故应用其方辨证论治喘,每收良效。

二、喘证的辨证特点喘证的辨证方法,首先要抓住呼吸困难、喘息等主症,结合其它兼证辨别其病性,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法。

喘证按病理性质分为虚实两类。

1.表邪之喘由风寒束表,内犯于肺而致,辨证关键在于表证兼喘,有两种类型:一为“无汗而喘”,此属表实证兼喘:二为微汗而喘,此属表虚兼喘。

二者总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微汗出,脉浮紧或浮缓为辨证特点。

2.水饮之喘由于水饮内停,肺气上逆而致喘。

辨证要点在于水饮为患。

水邪致喘有三种:其一,寒饮射肺:寒饮停聚心下为主要病机,喘咳干呕的其主症,并在望诊上,面部有不同程度的水邪特征,如(1)有水色,即而呈青黑色,或下眼睑及眼周围呈青暗色:(2)有水斑,即面见类似色素沉着样斑点:(3)有水气,即面见虚浮,眼睑浮肿,下睑如卧蚕状;(4)有水滑苔。

其二,水寒凝结:水邪与阴寒之邪相结,逆阻肺气,证风寒实结胸而兼咳喘:以无热证为特征;其三,水热胶结:水邪与热邪相结,逆阻肺气,以热实结胸兼喘为辨证依据。

3.热实之喘:由热邪壅肺或肠腑燥结而致喘。

其辨证特点,一则在热,一则在实。

若热邪壅肺致喘,则见“汗出而喘”,即喘汗并见,同时伴有口渴,身热或外无大热,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若燥热结实致喘,则见“腹满而喘”,“喘冒不得卧”,以腑实证兼喘为辨证特征。

《伤寒杂病论》咳喘的证治规律研究

《伤寒杂病论》咳喘的证治规律研究

《伤寒杂病论》咳喘的证治规律研究《伤寒杂病论》咳喘的证治规律研究咳喘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临床上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名著之一,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咳喘的证治经验,这些经验凝聚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临床实践,对于指导现代咳喘病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咳喘的证治规律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古代中医治疗咳喘的经验。

咳喘的病机主要与感受外邪、内伤情志、饮食积滞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咳喘的发病机制是肺气受邪致病,邪气难以外泄形成喘息,常伴有咳嗽等症状。

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记载,咳喘的证候可分为寒咳、热咳、痰喘、哮喘等类型。

下面将分别详细探讨这些类型的证治规律。

寒咳是指咳嗽时出现寒冷感觉,痰液清稀、呈白色,声音低而沉,胸闷。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寒咳者,脉浮而紧,声低而喘者,寒在肺也。

”可见,寒在肺,导致肺阳不足。

治疗寒咳应从温阳散寒入手,如麻杏薏甘汤等方剂对症治疗。

热咳是指咳嗽时出现发热、喉痛、痰黄等症状。

《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热咳者,脉浮而洪,喉痛而喘,此热在肺也。

”此时,治疗应涉及清热解毒、降火等方面,如用石膏清肺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痰喘是指咳嗽时伴有黏稠痰液,咳嗽声重,甚至引起呼吸困难。

《伤寒杂病论》中有记载:“痰喘者,脉浮而紧,痰黄色,此痰湿壅肺也。

”此时,治疗应从祛痰化痰入手,如用小陷痰结丸等方剂达到治疗目的。

哮喘是指间断性阵发性咳嗽,伴有呼吸困难,严重时产生喘息声。

《伤寒杂病论》中提到:“咳喘吐涎沫,动则甚者,此为细动脉脉证。

”此时,治疗应从调理气机、平喘开脉入手,如用平喘活血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以上只是《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咳喘的部分证治规律的概括,实际临床中还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而且,现代中医在治疗咳喘方面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加强了对于中药材的筛选和方剂的设计,从而提高了治愈率和疗效。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咳喘的证治规律反映了古人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智慧,对于指导现代中医治疗咳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寒论》治疗咳喘六法浅析

《伤寒论》治疗咳喘六法浅析

《伤寒论》治疗咳喘六法浅析《伤寒论》一书中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咳喘(包括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

笔者现略陈己见,浅析如下。

1 汗法1.1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文中之喘,证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为外感伤寒表实证。

除喘外,尚可见风寒之邪郁于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

故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若太阳、阳明合病,病情偏重于表(如论中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其喘仍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故宜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2 调和营卫,降气平喘《伤寒论》中桂枝汤为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而设,凡见发热、恶风寒、头痛、汗出、脉浮缓者,均可使用本方。

若桂枝汤证兼有喘者,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

论中19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两条同为外感伤寒表虚证兼喘,只是19条素有咳喘,又感风寒,为新感引动宿疾;43条则为外感伤寒表虚证误下,肺气上逆。

两者发病原因虽有不同,但证候病机相同,故治法相同,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宣降肺气、下气消痰。

1.3 外解风寒,内化水饮《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以上两条,均为外感风寒,内有水饮之证。

表现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外寒内饮,相互搏击,壅塞于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喘息。

故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金永祜)。

伤寒论中关于咳嗽的论述

伤寒论中关于咳嗽的论述

伤寒论中关于咳嗽的论述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

其中关于咳嗽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伤寒论的第四篇中。

下面将从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病因伤寒论中提到,咳嗽是因为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肺脏所致。

风寒邪气入肺,可导致肺气失宣,而引发咳嗽症状。

风热邪气入肺,则可引起肺火上炎,导致咳嗽发生。

二、病机1. 风寒邪气入肺的病机:风寒邪气侵袭肺脏,使肺气失宣,导致咳嗽声低而干燥,咳嗽时声音较轻。

同时,风寒还可引起肺气郁结,导致胸痹不舒,咳嗽时疼痛感加重。

2. 风热邪气入肺的病机:风热邪气侵袭肺脏,使肺火上炎,导致咳嗽声音高而嘶哑,咳嗽时声音较重。

同时,风热还可引起痰液郁结,导致胸闷不舒,咳嗽时疼痛感明显。

三、症状1. 风寒邪气入肺引起的咳嗽症状包括:咳嗽声低而干燥,咳嗽时声音较轻;胸痹不舒,咳嗽时疼痛感加重;咳嗽时痰液较少,痰液清稀。

2. 风热邪气入肺引起的咳嗽症状包括:咳嗽声音高而嘶哑,咳嗽时声音较重;胸闷不舒,咳嗽时疼痛感明显;咳嗽时痰液较多,痰液黄稠。

四、治疗方法1. 风寒邪气入肺引起的咳嗽治疗方法包括:宜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可使用温散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以祛除寒邪;同时使用宣肺止咳的药物,如杏仁、贝母等,以缓解咳嗽症状。

2. 风热邪气入肺引起的咳嗽治疗方法包括: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可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连翘、银花等,以祛除热邪;同时使用宣肺止咳的药物,如葶苈子、桔梗等,以缓解咳嗽症状。

伤寒论中关于咳嗽的论述主要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根据病因可知,咳嗽是由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肺脏所致。

根据病机可知,风寒邪气入肺导致肺气失宣,而风热邪气入肺导致肺火上炎。

根据症状可知,风寒引起的咳嗽声音低而干燥,而风热引起的咳嗽声音高而嘶哑。

根据治疗方法可知,对于风寒引起的咳嗽,宜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对于风热引起的咳嗽,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运用《伤寒论》经方辨治小儿咳喘疾病的临床体会

运用《伤寒论》经方辨治小儿咳喘疾病的临床体会

运用《伤寒论》经方辨治小儿咳喘疾病的临床体会对张仲景之《伤寒论》关于治咳喘之经文、方药及其机理进行分析。

认为治喘大法为发则治标,缓则治本;宣降肺气、祛痰化饮、理气和胃为治疗哮喘的主要治法。

标签:伤寒论;张仲景;哮喘;方剂;经方《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圣书”。

它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1]。

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

笔者作为一名儿科医师,临床所见小儿外感病发病最高,这与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密不可分。

而咳、喘则是小儿外感病中的常见病证,笔者就将临床应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小儿咳喘的部分体会简述如下。

小儿咳、喘多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感受外邪,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甚则肺气郁闭所引起,病位在肺。

可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身疼痛等症状,属《伤寒论》之太阳病范畴[2]。

据临床辨证之寒热不同,笔者常选用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进行治疗。

1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第63条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言:“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此2条都是论述表邪已解,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如果患者出现喘促症状,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3]。

其病机为肺主气而司呼吸,邪热壅肺,宣降失司,故见喘逆;肺合皮毛,热壅于肺,热迫津泄,则有汗出。

其“无大热者”,是谓表无大热,而里热壅盛。

因此,本证重点在于肺热壅盛[4]。

该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变辛温发表之法为辛凉宣透之方。

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定喘,石膏辛寒直清里热,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而石膏用量倍重于麻黄,可借石膏辛凉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又能外透肌表;杏仁宣肺降气而治咳喘,协同麻黄更增平喘之效;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9)咳嗽,喘证(喘息性支气管炎)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9)咳嗽,喘证(喘息性支气管炎)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9)咳嗽,喘证(喘息性支气管炎)袁某,男,4个月。

2012年12月10日初诊。

主诉:咳嗽、喘息10余天(其母代诉)。

病史:其母亲说,患儿才4个月,已经因咳嗽、喘息住院2次了,这是第三次住院治疗。

10天前,患儿感冒并逐渐加重,发热,咳嗽、喘息,去某医院儿科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8天,多次更换抗生素等药输液治疗,发热退,但咳喘依旧,住院医师无奈推荐其母抱儿来诊。

刻诊:精神差,频发咳嗽喘息,凌晨4~7点喘息较重,喉中痰声辘辘,无发热,吃母乳正常,手足凉,无汗,大便溏,小便可,舌质淡嫩,舌苔薄白水滑,指纹鲜红稍过风关。

听诊: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明显痰鸣音和喘鸣音。

六经脉证解析:咳嗽喘息,凌晨较重,无汗,手足稍凉,指纹鲜红过风关,舌质淡嫩,舌苔薄白水滑,为少阴伤寒证。

咳嗽喘息,喉中痰声辘辘,大便溏,舌质淡嫩,舌苔白水滑,为太阴水饮上逆。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

病机:外寒里饮。

治疗:小青龙汤加味(免煎配方颗粒,剂量相当于饮片量):蜜麻黄5g,桂枝5g,干姜5g,旱半夏6g,炙甘草5g,白芍5g,五味子3g,细辛3g,紫菀6g,款冬花6g。

2剂,每日1剂,开水冲服100mL,嘱其母亲采取频频喂服的方法,多次少量温服。

先不出院,但停止一切输液。

二诊:其母诉,当天下午3点开始服药,至夜晚11点左右服完1剂。

第二天凌晨未再喘,咳嗽也减轻了,还有喉中痰鸣。

方拟小青龙汤合射干麻黄汤(免煎配方颗粒):蜜麻黄5g,桂枝5g,干姜3g,旱半夏6g,炙甘草5g,白芍5g,五味子3g,细辛3g,射干6g,大枣9g,生姜3g,紫菀6g,款冬花6g。

4剂,冲服法同上,服后痊愈出院。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该案患儿幼小病重,又多日输液,病不除又加重水饮,脉证合参,辨为少阴太阴合病。

少阴伤寒夹太阴、少阴虚寒水饮上逆。

《伤寒论》第40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中喘证辨治浅析

《伤寒论》中喘证辨治浅析
浙 江 中 医 杂 志 2018年 2月 第 53卷 第 2期
《伤寒论 》中喘证辨治浅析
高 洋 洋 贾 晶 晶 胡 密 密 钱 静 华
浙 江 中 医药大 学附属 嘉 兴市 中医院 浙 江 嘉 兴 314000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喘证
喘证 ,最早记载 于《黄帝 内经》,分为实喘与虚 喘 ,为 后 世论 述喘证 奠定 了理论 基础 。汉代 张仲景所 著 的《伤 寒 杂病 论 》中虽无 咳喘专论 ,但在 书 中可见 “咳喘 ”“上 气 ”等论述 ,并 配有治法方药 。研 究《伤寒论》中关 于喘证 的论述 ,对 临床辨证 治疗 喘证有 重要 的指导 意义 。现 以 病 因病机为 主 ,分类剖析如下 。 1 表邪之 喘 1.1 麻 黄 汤证 :《伤 寒论 》第 35条谓 :“太 阳病 ,头 痛发 热 ,身 疼 腰 痛 ,骨节 疼 痛 ,恶风 无 汗 而 喘者 ,麻 黄 汤 主 之 。”36条 谓 :“太 阳与 阳 明合病 ,喘而胸 满者 ,不可 下 , 宜麻 黄汤 。”235条 谓 :“阳明病 ,脉浮 ,无 汗而 喘者 ,发 汗 则 愈 ,宜麻 黄汤 。”第 35条 为外感 风寒 ,邪 客皮 毛 ,卫 阳 被 遏 ,肺 气失 宣 而致 喘 ,均 以麻 黄汤 散寒 解表 ,宣 肺 平 喘 。后两 者虽 为二 阳合病 ,对 阳明病 只是告诫 不可用 下 法 ,说 明病情更偏重 于表 ,可 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 状 , 也 可 出现喘而 胸满 ,因此 宜用麻 黄汤 治疗太 阳病 ,使 表 解 里 自和 。方 中麻 黄发汗 解表宣 肺 ,桂 枝助麻 黄发 汗 以 解表 ,麻黄 、杏仁 相配 ,一宣 一降 以宣肺平 喘 ,炙甘 草 和 中。现代研究认 为 ,本方具有 明显 的抗过敏 哮喘作用 ,可 用 于支 气管哮喘 、急性 支气管 炎等属于本证者 。 1.2 桂 枝加厚 朴杏子 汤证 :《伤寒 论》第 l8条谓 :“喘 家 作 ,桂枝 汤加厚朴 、杏 子佳 。”此条 的“喘 家作 ”是 指素有 喘疾 的患者 ,复感风 寒 ,新感 引 发 旧邪而 致 喘作 。第 43 条谓 :“太 阳病 ,下 之微喘者 ,表 未解故 也 ,桂枝加厚朴 杏 子 汤 主之 。”本 条则是 太 阳病 误 用下 法后 ,表 证未 解 兼 喘 。前者 喘 为主症 ,后者 喘为兼症 ,两 者主证 虽不 同 ,而 喘的病机 一致 ,风寒 束表 ,肺气不 利 ,宣降失 司 。属 于异 病同治 ,治宜 桂枝加 厚朴 杏子汤 。方 中桂枝汤 解肌 发表 调营卫 ,厚朴 、杏 子降气平 喘 。研究认 为 ,本 方可减 轻气 道炎症反应 ,降低气道高 反应 。 2 水饮 之喘

伤寒论中咳喘的辩证治疗

伤寒论中咳喘的辩证治疗

• 本汤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俱
实证,偏重于表寒,不汗出而烦躁是本汤证之辨证 要点
• 本汤证与麻黄汤证相较,两证皆为表实无汗,唯有 烦躁一症是大青龙汤证所独有。如《南阳活人书》 云:“大青龙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 加烦躁者用之。”本汤方禁忌:脉微弱、汗出、恶 寒者不可服之。
2.2 温肺止咳平喘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 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 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 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取微 似汗。汗出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提 要]
其论治,必因证设方,因方用药,法 度谨严,对中医临床各种疾病辨治均有很 好的指导作用。《伤寒论》中对不同原因 所致的咳喘(包括短气、不得息),有精 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
1、咳喘辨治
咳喘为咳嗽、哮病、喘病的共有 症状
《伤寒论》中所论述咳喘的辨治, 除了痰饮及外感等引起的咳嗽、哮喘 等,还包括了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急 促困难等疾患,有关咳喘辨治法则与 方法的内容极为丰富
[初诊]气急,心悸,乏力,偶有咳嗽,痰少,清 稀色白,体稍胖,唇乌,舌淡白,苔灰白厚腻 时值伏天,哮喘虽未大作,但病根犹存,此证 属少阴。法宜扶先天之元阳,纳浊阴之气,以 四逆加味主之
处方: 制附片20克(久煎)干姜片20克炙甘草6 克上肉桂5克生白术10克茯苓10克
[二诊]上方加减服2周,渚证皆减。活动后还觉 气急,心累,Fra bibliotek质仍淡,苔腻稍退。
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 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 重者,四逆散主之。”

伤寒论中喘证的辨治内容

伤寒论中喘证的辨治内容

伤寒论中喘证的辨治内容在说到伤寒论的时候,大家肯定会想到那些古老的中医智慧。

今天,我们聊聊里面的喘证,别小看这个话题,它可是个“老大难”问题啊!喘证其实就是指呼吸不畅,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喘得像小猫咪那样,呼吸急促,还伴着咳嗽,真是让人心慌意乱。

不过,别担心,咱们慢慢来捋顺这个头绪。

1. 什么是喘证首先,喘证这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气短、喘不过气,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嗓子一样。

它可是伤寒论中提到的一个重要症状,别以为这只是小病,弄不好还真是个麻烦事儿。

一般来说,喘证的出现跟外感风寒、风热或者内伤情绪都有关系。

就像是天突然变了脸,风一吹,就把人给冻得直打哆嗦,结果一不小心,喘证就来了。

2. 喘证的辨别2.1 外感因素咱们先从外感说起。

如果你最近被风吹得不轻,感冒了,喉咙痒得厉害,咳嗽的时候还带着些痰,那你可以考虑这可能是外感风寒或者风热引起的。

这时候,身体像是发了一场小火,心里急得想要喘气,但却越喘越憋,真是“欲说还休”呀。

2.2 内伤因素再说说内伤。

要是你最近工作压力大,天天忙得像个陀螺,心情压抑,夜里还睡不踏实,这也可能导致喘证。

这种时候,喘气的时候你会觉得胸口憋得慌,像是有块大石头压着,心里总是有种不安的感觉。

就像是“心头一块大石头”,总觉得没法放下。

3. 如何治疗3.1 中医治疗说到治疗,大家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中医了。

中医在这方面可是有一套的,首先要根据病因来选择治疗方法。

比如,如果是外感风寒,那就得喝点温热的汤,像是生姜红糖水,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秘方”。

一喝下去,浑身暖乎乎的,感觉舒服多了。

3.2 调整生活方式当然,除了药物治疗,咱们的日常生活也得调整。

比如说,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别总是对着手机或者电脑发呆,适当出去走走,呼吸点新鲜空气。

这就像是给你的身体加点“氧气”,感觉一下子就轻松了不少。

还有,睡觉前别吃得太饱,这样也能避免夜间喘得厉害,毕竟“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嘛。

4. 小贴士最后,给大家留个小贴士,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出现喘证的情况,千万别掉以轻心,最好去找专业的中医师看看。

《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用药特点探析

《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用药特点探析

《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用药特点探析王云龙;陈震霖【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伤寒论》治疗咳喘的用药特点。

[方法]结合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中与治疗咳喘相关条文的注解,及自己的学习心得,剖析仲景在《伤寒论》中咳喘治疗的用药特点。

[结果]《伤寒论》治疗咳喘的用药特点有三点:①重视宣降并举、顺应肺气的思想;②重视肺经药物,尤重麻黄及其配伍应用;③重视培土生金、顾护胃气。

[结论]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拓宽临床治疗咳喘的思路,拓展经方的临床应用,加深对仲景学术思想的认识。

%Objective]To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dicine 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Methods]Combine with the doctors of past dynasties, relevant annotations of the treatment of cough notes 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and my own learning experience,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dicine of Zhongjing treating cough 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Results]Its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ed up in three points.Pay attention to the thought of the simultaneous dispersion and descending, and conform to lung qi.Pay attention to the drugs of the lung channel,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Ephedra and its compatibility with other drugs.Pay attention to“reinforcing earth to generate metal”and protect stomach qi. [Conclusion]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beneficial to broade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ugh ideas,exp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cal prescription,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Zhang Zhongjing's academic thought.【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0)010【总页数】3页(P741-743)【关键词】咳喘;用药特点;伤寒论;证型;经方;张仲景【作者】王云龙;陈震霖【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咸阳 712046;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咸阳 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咳喘是肺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咳即咳嗽,喘也称为喘息、喘鸣、喘逆、喘暍、上气等。

《伤寒论》辨证喘证的方法概述

《伤寒论》辨证喘证的方法概述

《伤寒论》辨证喘证的方法概述摘要:喘证是一种喘息症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疾病发展严重的话会导致鼻息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面色口唇青紫等情况。

根据《伤寒论》的内容对喘症的表述,提供了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方式,也为如今现代治疗喘症提供了理论方案,本文就针对《伤寒论》辨证喘证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以下为具体内容。

关键词:伤寒论;辨证;喘证;方法一、麻黄药方(一)麻黄汤《伤寒论》中表明,如果患者具有太阳病、发热、骨节疼痛、身疼腰痛、恶风、头痛、无汗而喘等情况,可以通过麻黄汤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存在太阳与阳明联合发病而且喘而胸满,不可下,可以通过麻黄汤治疗。

如果患者存在阳明病,而且具有无汗而喘、脉浮、发汗则愈,可以服用麻黄汤治疗。

通过麻黄汤能够有效地起到宣肺平喘、发汗解表的作用[1]。

根据研究表明,麻黄汤能够有效地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症、急性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肺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慢性荨麻疹、风湿性疾病、肝硬化腹水等疾病。

所以通过麻黄汤加减治疗喘症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患者在发汗之后不可以通过桂枝汤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存在汗出而喘、无大热的情况,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就能够发挥重要的意义。

如果喘症是由于邪热壅肺所导致的,出现太阳病汗的情况不可以误下。

临床治疗大多数通过清热宣肺平喘进行治疗。

目前在现代中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药方为麻杏石甘汤,针对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慢性荨麻疹、咳嗽变异性哮喘、常年变应性鼻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等疾病治疗有着重要作用[2]。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能够有效针对心下有水气、伤寒表不解、小便不利、干呕发热而咳喘等症状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表现为咳而微喘、伤寒心下有水气、发热不渴等情况,在服用小青龙汤之后表现为渴的情况,表明寒气已去。

可以通过温化水饮、辛温解表进行治疗。

小青龙汤一般在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喉源性咳嗽、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过敏性结膜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喉痦、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慢性肺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等疾病中均具有一定的效果[3]。

《伤寒论》治疗咳喘六法

《伤寒论》治疗咳喘六法

《伤寒论》治疗咳喘六法浅析-22吐法《伤寒论》171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本证虽与桂枝汤证类似,但头不痛,项不强,则与桂枝汤证有别,而以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为其主证,属痰实阻于胸膈,气机不畅。

《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

”病在上焦,当因势利导,用瓜蒌散涌吐痰实,吐后上焦得通,中焦得畅,则取效甚捷。

3下法3.1峻下热结《伤寒论》213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淄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阳明腑实证,当见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潮热,谵语等症。

因其邪传阳明,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实热壅滞肠中,气机不得通降,且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亦出现肺气上逆之短气、喘等症。

以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除燥结,肠中邪热燥结若去,腑气通畅,则肺气得以下降,短气、喘等症亦愈。

3.2泻热逐水《伤寒论》138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大结胸证由邪热与内蕴之水饮结于胸中所致,水热互结,气不得通,故亦可见肺气不利之短气。

治当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胸中水热得去,则肺气通利,短气之症自除。

3.3攻逐水饮《伤寒论》157条:“……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悬饮一证,为水饮停于胸胁之间,饮为阴邪,阴遏阳气,气机壅滞,肺气不利,故而见有短气,当用十枣汤峻下逐水治之。

4和法4.1和解少阳《伤寒论》98条:“……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后注云:“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程郊倩曰:“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伤寒论后条辨》)。

浅谈伤寒论对喘证的辨析

浅谈伤寒论对喘证的辨析

浅谈伤寒论对喘证的辨析仲景《伤寒论》原文提到喘证的条文有21条,就喘证的病因病机,六经辩证,遣方用药及生死侯决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为后世喘病的分型论治奠定基础。

现将体会浅谈于下。

1、太阳表实喘证辩《伤寒论》第35条指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闷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第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伤寒表实而喘的病位在太阳之表,病机为伤寒表实,症见头痛身疼,骨节疼痛,发热,恶风或恶寒,无汗等表现,指出了表实而喘的诊断条件。

第36条与第三世界条明告“太阳与阳明合病”或“阳明病……”不可下,用麻黄汤,虽然提到与阳明合病,但具有脉浮,无汗的表实证存在,还是不宜用下法,而应以发汗解表的麻黄汤主治,原文又提到“喘而胸闷”的见证,虽与阳明合病,其机转与阳明府实证大异,加之太阳表证未除,表重于里,病邪壅滞胸中,故以麻黄汤表邪解而喘自除。

张隐庵曰:“太阳之气,从胸上出,而鹰胸及阳明所主部分,故二阳合病,喘而胸闷,宜从太阳之表而用麻黄,不可从阳明之合而妄下也。

”从237条可以推测出系阳明兼太阳表实证,既然提到“阳明病”那么就应有阳明的轻微症状存在,而又是里热未盛,故重点指出了“脉浮,无汗而喘”的太阳表实证的病理改变,风寒外来,肺气郁闷,不宜宣疏而致喘逆,所以用麻黄发汗,开表逐邪,喘逆自平,仲师辩证之详,主法严谨,确是后学之遵循法规。

2、太阳表虚喘证辩第19条曰:“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和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不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上述两条以汤测证,应该是具有恶风,自汗,脉浮缓的太阳表虚证的证候群,前者素不喘病,复感风邪,触动宿痰而灰飞烟灭太阳表虚兼喘的病证;后者为太阳中风,本用桂枝汤,医反用下法,造成气逆上冲而致微喘的变证,虽下而太阳中风的表虚证依然存在,病邪仍留于表。

成无已曰:“……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里,犹在表也,与桂枝以解外,加厚朴,杏子以下气”。

《伤寒论》喘证辨证研究

《伤寒论》喘证辨证研究

《伤寒论》喘证辨证研究《伤寒论》以阐述辨证论治法则为著名,其理、法、方、药地运用独具特色,有力的指导着临床实践。

论中,对喘的论述较为详尽。

为了弄清其实质,作了初步整理。

现就喘的涵义、临床意义及其分类等方面,作一归纳和讨论。

1 喘的涵义喘是证的名称。

它既是自觉证,又是他觉证。

古称上气、喘息。

一般通称气喘。

指以呼吸急促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喘的名称,有“喘息”、“喘呼”、“喘喝”、“喘咳”、“上气”等称谓。

《灵枢·五阅五使篇》云:“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云:“肺高,则上气肩息”。

提示喘证以肺为主病之脏,并认为致喘的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

其临床特征,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云:“伤寒喘者,何以明之。

肺中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冲逆而上行,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

” 描绘得可谓生动。

但《伤寒论》对喘证则有“喘满”、“喘冒”、“喘促”、“不得息”等不同的提法,其主要的还是根据喘的程度及所出现的兼证来区分。

总之,论中所指的喘,是许多疾病的外候,并非一个孤立的病证。

2 喘的临床意义2.1 诊断依据如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此为二阳合病,表寒外束,肺气被阻,而对阳明腑实之证只戒不可攻下,提示病证以太阳伤寒为主。

其胸满者,因胸中之气营卫闭塞,不能宣通而生胀,不同于心下硬满之里实证,故不可下,宜用麻黄汤,来开其太阳而使阳明初生之热随汗而解,以达宣肺祛邪定喘。

“汗出而喘”并头痛,发热,恶风,脉浮缓者,是太阳中风所致。

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喘而汗出”若身热,下利,脉促者,是太阳中风误用下法,表邪不解,邪热内陷,肠道失司,肺气不利所致,以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不恶寒亦不恶热,是太阳病误用汗下,致表邪入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所致。

?伤寒论咳喘发作期按其证侯表现可...

?伤寒论咳喘发作期按其证侯表现可...

伤寒论咳喘发作期按其证侯表现可...咳喘发作期(慢支)证治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发季节为春、秋、冬三季,尤以气侯变化.乍冷乍热时多发.慢支急性发作期往往多为外邪引动痰饮而致咳喘加剧.而脾肺肾气虚又是招致外邪入侵的内在因素.根据《伤寒杂病论》咳喘所述,按其证侯表现,可分为表证兼喘、热实之喘,水饮之喘,邪在少阳,肝郁气滞气机逆乱,阳脱之喘六大类别.一、表证兼喘由风寒束表,肺气上逆而致,辨证关键在于表证兼喘,分为两种类型:一为“ 无汗而喘” ,属表实兼喘;二为。

有汗而喘” ,属表虚兼喘.两者总以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出,脉浮紧或浮缓为辨证要点.治疗上解表平喘为主,兼以扶正。

风寒束表,表闭而喘【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辨析】本证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正邪交争,太阳经气运行不畅,以及邪干于肺,肺气失宣,无汗而喘;或为太阳阳明合病,病情偏重于太阳之表者,风寒外束,肺胃之气不得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喘而胸满.【主证】咳嗽喘气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呕逆,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或兼紧等.【病机】风寒束肺,肺气失宣【治则】辛温解表,宣肺平喘【方剂】麻黄汤【药物】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方义】麻黄开腠发汗,解表散寒,宣肺平喘;桂枝与甘草相配,辛甘发散,宣通阳气,助麻黄发汗。

杏仁降肺气,止咳平喘,助庥黄以增平喘之功。

【历代医家论述】柯韵伯: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故一身尽疼;太阳脉抵腰中,故腰癌;太阳主筋所生病,诸筋者,皆属于节,故骨节疼痛;从风寒得,故恶风;风寒客于人则皮毛闭,故无汗;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郁于内,故喘;太阳为开,立麻黄汤以开之,诸证悉除矣.(《(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注· 麻黄汤证上》)【实验研究】麻黄汤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并且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

《伤寒论》辨治咳喘浅析94

《伤寒论》辨治咳喘浅析94

《伤寒论》辨治咳喘浅析摘要】《伤寒论》治疗咳喘分表里、寒热、虚实,主要采用汗、下、和、温、清等五法,汗法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法;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法;解肌祛风,散寒蠲饮,止咳平喘法;下法有通腑泄热法;和法有和解少阳法;疏肝解郁,升降调气法;温法有温阳散饮,化气行水法;清法有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法;清气分热法;清热平喘,坚阴止利法;清热养阴利水法。

探讨其学术思想及理法方药规律,有助于临床辨治疗效。

【关键词】伤寒论咳喘文献【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317-02喘证又称喘息或气喘,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面色口唇青紫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证。

严重者每常出现喘脱。

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书中虽无咳喘专篇,但涉及与喘证有关的条文颇多,不拘泥于一方一法。

审因论治,组方遣药,法度严谨,为后世研究仲景学说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伤寒论》治疗喘证分表里、寒热、虚实,且重痰饮[1],主要采用汗、吐、下、和、温、清等诸法,现将其采掇一二,以飨同道,希冀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1汗法1.1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出现无汗,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必郁遏不得宣散,发生气喘等太阳伤寒表实的证候。

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麻黄汤。

方中麻黄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散寒以助麻黄发汗,杏仁宣降肺气以增麻黄平喘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

如此,表解肺气得宣,喘息随之而愈。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此虽是太阳与阳明合病,而戒之以“不可下”,说明病情仍以太阳伤寒表证为主,从经络上讲,胸部外连太阳,下接阳明,太阳病风寒外束,可发生气喘,阳明里热熏蒸,也可发生气喘,但阳明之喘必与腹满同见,今不言腹满,而是胸满,表明不是阳明里实之喘,故禁用攻下,其治疗也就理所应当地以治表为主“宜麻黄汤”。

浅谈《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方法

浅谈《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方法

浅谈《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方法
沈正龙;郑学刚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12(32)3
【摘要】经典著作《伤寒论》集理法方药于一体,诊疗方法独特,方药配伍严谨。

其中有关咳喘的治疗涉及多个脏腑和经络,治疗方法较多且全面。

总结其有关咳喘的治疗方法,对于临床治疗咳喘和发扬仲景学术思想都有重大意义。

【总页数】2页(P74-75)
【关键词】伤寒论;咳嗽;方法
【作者】沈正龙;郑学刚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
【相关文献】
1.浅谈《伤寒论》中“便秘病”的治疗方法 [J], 程洪权;崔雅飞
2.《伤寒论》中咳喘的辨证与治疗 [J], 蔡建新
3.《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用药特点探析 [J], 王云龙;陈震霖
4.浅谈《伤寒论》中评价疾病转归的方式与方法 [J], 向光维; 付琳; 李小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中喘证的治则治法探讨

伤寒论中喘证的治则治法探讨

伤寒论中喘证的治则治法探讨伤寒论中喘证的治则治法探讨认识中医学是从认识中医师开始。

说起中医师许多人会联想到神闲气定、鹤发童颜、道风仙骨,中医师大都长寿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中医符合自然之道、养生之道。

《伤寒论》中喘证的治则治法探讨摘要:《伤寒论》中喘证的治疗核心为辨证论治,主要治则有治病求本,本于阴阳;扶正祛邪,分清主次;明确标本,分清缓急;正治反治,依证而行。

常用的治法涵盖了汗、吐、下、和、温、补、清、消八法。

关键词:喘证;治则;治法;《伤寒论》;张仲景《伤寒论》首创辨证论治的原则,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融会贯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被后世医家誉为“医门之规矩”“治病之宗本”“方书之祖”。

书中不仅对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其中对喘证的论述有其独到见解。

本文对《伤寒论》中涉及喘证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出其对喘证的治则治法,以期为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喘证提供思路。

1《伤寒论》中喘证的'治则1.1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伤寒论》继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平阳秘”的结果,这种阴阳协调关系一旦被破坏,人体则由正常的生理状态进入病理状态,即为疾病。

《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提出“本于阴阳”的治疗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无处不在地始终体现着这一原则。

对每一病证,均遵循寻证求因的原则,辨其病因、病性、病位之阴阳,如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

桂枝汤调和营卫,使风寒散去,卫不强,营不弱,则阴阳平衡。

1.2扶正祛邪,分清主次扶正即补其阴阳之偏衰,祛邪即去其阴阳之偏盛。

扶正与祛邪虽是治则的两个方面,却又是辨证的统一体,在具体应用时又要分清主次。

一般情况下,三阳病属表,属热,属实,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故以祛邪为主,如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1];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为主,如316条用真武汤温肾阳以利水平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伤寒论》治疗咳喘分表里、寒热、虚实,主要采用汗、下、和、温、清等五法,汗法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法;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法;解肌祛风,散寒蠲饮,止咳平喘法;下法有通腑泄热法;和法有和解少阳法;疏肝解郁,升降调气法;温法有温阳散饮,化气行水法;清法有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法;清气分热法;清热平喘,坚阴止利法;清热养阴利水法。

探讨其学术思想及理法方药规律,有助丁•临床辨治疗效。

【关键词】伤寒论咳喘文献喘证又称喘息或气喘,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面色口唇青紫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证。

严重者每常出现喘脱。

可见丁•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书中虽无咳喘专篇,但涉及与喘证有关的条文颇多,不拘泥于一方一法。

审因论治,组方遣药,法度严谨,为后世研究仲景学说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伤寒论》治疗喘证分表里、寒热、虚实,且重痰饮[1],主要采用汗、吐、下、和、温、清等诸法,现将其采掇一二,以飨同道,希冀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1汗法1.1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出现无汗,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必郁遏不得宣散,发生气喘等太阳伤寒表实的证候。

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麻黄汤。

方中麻黄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散寒以助麻黄发汗,杏仁宣降肺气以增麻黄平喘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

如此,表解肺气得宣,喘息随之而愈。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此虽是太阳与阳明合病,而戒之以“不可下”,说明病情仍以太阳伤寒表证为主,从经络上讲,胸部外连太阳,下接阳明,太阳病风寒外束,可发生气喘,阳明里热熏蒸,也可发生气喘,但阳明之喘必与腹满同见,今不言腹满,而是胸满,表明不是阳明里实之喘,故禁用攻下,其治疗也就理所应当地以治表为主“宜麻黄汤”。

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系太阳病初传阳明而太阳表实证还在(脉浮,无汗而喘),故仍用麻黄汤治疗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2解肌祛风,降气定喘《伤寒论》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无论是患者原有喘病宿疾复因外感风寒而引发喘,还是太阳表证误用下法后发生微喘,其病机皆为风寒迫肺肺气上逆所致,故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以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方中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

如此表里同治,标本兼顾,咳喘乃愈。

然18条为急则治标之法,因此喘为宿疾,被新邪引发,较难根治,故只交待使用本方有较好的效果。

43条“微喘”,说明程度不甚,为误下后的暂时情况,故用本方主治,如果不是微喘而是大喘,就非本方所能胜任,所以喘的程度如何,辨证时必须注意。

1.3散寒蠲饮,止咳平喘《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言太阳伤寒表证仍在,“心下有水气”说明水饮停蓄在心下胃脘部,外寒引动内邪,内外合邪,水寒上逆射肺,肺气失宣,则可出现咳嗽或喘、“咳而微喘”,每见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稀痰,所以以上两条实言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所致咳喘的证治,故用散寒蠲饮,止咳平喘之小青龙汤治疗,水饮化,则咳喘等症自愈。

其方为麻黄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合方,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白巧、半夏、甘草组成。

方以温为主,温散结合,内温外散,是“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治则的具体体现。

本方偏于辛温燥烈,久服则易伤阴动阳,故仅在治疗咳喘急性发作时以救急,咳喘稍平息后,以补脾祛痰之剂善后。

2下法2. 1通腑泄热《伤寒论》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大承气汤主之”。

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微喘直视……大承气汤主之”。

213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

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此外欲解,手足谶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以上4条,皆言阳明腑实兼有喘证的证治。

阳明燥热与糟粕互结,腑气不通,故出现一派阳明腑实的证候(痞、满、燥、实、坚俱备)。

肠腑阻滞不通,气机上逆于肺,故又出现“微喘”、“喘冒不得卧”、“腹满而喘”的证候。

治应攻下实热,荡涤燥结,方用大承气汤下之,待腑气通,腑实喘冒之症&愈。

3和法3. 1和解少阳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为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

足少阳之经脉络肝属胆,行人身之两侧。

手足少阳之经脉互相联系。

故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自由升降。

若邪犯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舒,肺气不利而出现咳嗽等证[2]。

98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方中,柴胡轻清,疏少阳之郁滞;黄芩清胸腹蕴热;合之和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咳;参、枣、草益气和中,扶正祛邪。

书中云:“或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昧子半升,干姜二两。

”如此,枢机运,三焦通,肺气降,少阳之邪解,则咳嗽自愈。

3. 2疏肝解郁,升降调气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肝气郁而上逆,影响心胸阳气之宣通,以致咳嗽。

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散结;芍药和营而调肝脾;柴胡与枳实合而升降调气,与芍药合而疏肝理脾;甘草缓急和中。

如此,肝气疏,气机畅,胸阳之气通,则咳嗽可除。

4温法4.1温阳散饮,化气行水少阴阳衰阴盛,阳虚水泛,水气变动不居,少阴阳衰,下焦虚寒,气不化水,水饮内停,随气机升降,上逆犯肺而咳嗽。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方中,附子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是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是于制水中有利水之用;芍药既可敛阴和营,又制附子刚燥之性。

书中云:“若咳者,加五昧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如此,肾阳充,脾阳健,蓄饮除,气化水行,则咳嗽可愈。

5 清法5.1清热宣肺,降气平喘《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上两条原文用“汗出而喘”除外“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和“不汗出而喘”的小青龙汤证。

用“不可更行桂枝汤”除外风寒表虚的桂枝汤证。

用“无大热”除外以“汗出微喘”的阳明实热追肺证。

太阳病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或误用,均可使邪热内传,热壅于肺,导致“汗出而喘” [3]。

“无大热”是指表无大热,实乃热壅于里,并非热势不甚。

原文中未言恶寒,说明汗后病已由表人里,寒邪入里化热,故用麻杏甘石汤以清热宣肺,肺热清则咳喘汗出自愈。

麻黄配石膏,清热透邪,宣肺定喘,且石膏以制麻黄辛温之性而为辛凉之用,故汗出不忌麻黄,无大热不忌石膏;杏仁宣肺降气而治咳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四药相伍,宣肺清热,降逆平喘。

5. 2清气分热《伤寒论》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本条言脉浮紧,一般多见于太阳表证,然而表证必有恶寒,今不但不恶寒反恶热,可见此时的脉浮而紧是阳明气分热盛邪实,热盛于外故脉浮,邪实于里故脉紧。

由了•阳明热盛,阻滞气机故腹满而喘。

此种喘,条文中虽无明确指出用何方治疗,但据症而知:虽然阳明热盛气滞,尚未出现潮热、手足溅然汗出等燥结证候,因此只宜白虎剂清阳明气分之热,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说:“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性沉而主降,已备秋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津,已具生水之用。

知母气寒主降,味辛能润,泄肺火而润肾燥,滋肺金生水之源。

”如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相合,治防并举,阳明气分之热得清,肺胃之阴得滋,气机调畅则喘症等自平。

5. 3清热平喘,坚阴止利《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此条主要言太阳表证误下后, 表证既未得解,病邪又人里化热,内迫大肠,从而导致下利的证治。

其中“喘而汗出”是其兼症之一,因肺与大肠相表里,里热壅盛,上蒸于肺故喘,外蒸于体表则汗出,故治用表里双解之葛根芩连汤以清热透邪,坚阴止利。

2. 4清热养阴利水少阴病,邪从热化,既耗伤津液,又影响水道之通利,以致水热互结证。

水热互结,水渗大肠则下利,上逆犯肺则咳。

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本条应参考226条:“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是津伤水热互结。

说明本条之主证仍有小不利。

方中,阿胶滋阴润燥;滑石清热利水而不伤阴;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

如此,邪热清,津液复,水道通利,则咳嗽自愈。

综上所述,《伤寒论》辨治咳喘证,分表里、虚实、寒热,重痰饮,根据病机、病性、病势、病位不同,因势利导,有汗、吐、下、和、温、清等诸法的区别,立方严谨,用药精当,对咳喘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 郭文娟,烟建华.《伤寒论》辨治喘证诸法浅探[J]. 2009,25(5):49-50.[2] 钱子高.《伤寒论》喘咳证治10法述略[J].四川中医,1996,14(11): 10-11. [3] 金永佑.《伤寒论》治疗咳喘六法浅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 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