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治咳喘浅析《伤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证仍有小不利。方中,阿胶滋阴润燥;滑石清热利水而不伤阴;猪苓、茯苓、 泽泻淡渗利水。如此,邪热清,津液复,水道通利,则咳嗽自愈。 综上所述,《伤寒论》辨治咳喘证,分表里、虚实、寒热,重痰饮, 根据病机、病性、病势、病位不同,因势利导,有汗、吐、下、和、温、清等 诸法的区别,立方严谨,用药精当,对咳喘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文娟,烟建华.《伤寒论》 辨治喘证诸法浅探[J]. 2009,25(5):49-50. [2] 钱子高. 伤 《 寒论》喘咳证治 10 法述略[J].四川中医,1996,14(11): 10-11. [3] 金永佑. 《伤寒论》治疗咳喘六法浅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 9-10.
wk.baidu.com
《 伤 寒 论 》 40 条 : “ 伤 寒 表 不 解 , 心 下 有 水 气 , 干 呕 , 发 热 而 咳 , …… 或 喘 者 , 小 青 龙 汤 主 之 ” 。 41 条 : “ 伤 寒 , 心 下 有 水 气 , 咳 而 微 喘……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言太阳伤寒表证仍在,“心下有水气” 说明水饮停蓄在心下胃脘部,外寒引动内邪,内外合邪,水寒上逆射肺,肺气 失宣,则可出现咳嗽或喘、“咳而微喘”,每见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稀痰,所 以以上两条实言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所致咳喘的证治,故用散寒蠲饮,止咳平 喘之小青龙汤治疗,水饮化,则咳喘等症自愈。其方为麻黄汤与苓甘五味姜辛 汤的合方,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白巧、半夏、甘草组成。 方以温为主,温散结合,内温外散,是“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治 则的具体体现。本方偏于辛温燥烈,久服则易伤阴动阳,故仅在治疗咳喘急性 发作时以救急,咳喘稍平息后,以补脾祛痰之剂善后。 2 下法 2. 1 通腑泄热 《伤寒论》208 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 短气腹满而喘……大承气汤主之”。212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 五六日,……微喘直视……大承气汤主之”。213 条:“阳明病,脉迟,虽汗 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此外欲解,手足谶然汗 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242 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 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以上 4 条,皆言 阳明腑实兼有喘证的证治。阳明燥热与糟粕互结,腑气不通,故出现一派阳明 腑实的证候(痞、满、燥、实、坚俱备)。肠腑阻滞不通,气机上逆于肺,故又 出现“微喘”、“喘冒不得卧”、“腹满而喘”的证候。治应攻下实热,荡涤 燥结,方用大承气汤下之,待腑气通,腑实喘冒之症&愈。 3 和法 3. 1 和解少阳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 为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足少阳之经脉络肝属胆,行人身之两侧。手足少阳之 经脉互相联系。故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自由 升降。若邪犯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舒,肺气不利而出现咳嗽等 证[2]。98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 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方中,柴胡轻清,疏少 阳之郁滞;黄芩清胸腹蕴热;合之和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 咳;参、枣、草益气和中,扶正祛邪。书中云:“或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 加五昧子半升,干姜二两。”如此,枢机运,三焦通,肺气降,少阳之邪解, 则咳嗽自愈。 3. 2 疏肝解郁,升降调气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肝气郁而上逆,影响心胸阳气之宣 通,以致咳嗽。318 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 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散结; 芍药和营而调肝脾;柴胡与枳实合而升降调气,与芍药合而疏肝理脾;甘草缓 急和中。如此,肝气疏,气机畅,胸阳之气通,则咳嗽可除。 4 温法 4.1 温阳散饮,化气行水 少阴阳衰阴盛,阳虚水泛,水气变动不居,少阴阳衰,下焦虚寒,气
【摘要】《伤寒论》治疗咳喘分表里、寒热、虚实,主要采用汗、下、和、温、 清等五法,汗法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法;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法;解肌祛风, 散寒蠲饮,止咳平喘法;下法有通腑泄热法;和法有和解少阳法;疏肝解郁, 升降调气法;温法有温阳散饮,化气行水法;清法有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法; 清气分热法;清热平喘,坚阴止利法;清热养阴利水法。探讨其学术思想及理 法方药规律,有助丁•临床辨治疗效。 【关键词】伤寒论咳喘文献 喘证又称喘息或气喘,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 能平卧、面色口唇青紫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每常出现喘脱。可见丁 • 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书中虽无 咳喘专篇,但涉及与喘证有关的条文颇多,不拘泥于一方一法。审因论治,组 方遣药,法度严谨,为后世研究仲景学说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 价值。《伤寒论》治疗喘证分表里、寒热、虚实,且重痰饮[1],主要采用汗、 吐、下、和、温、清等诸法,现将其采掇一二,以飨同道,希冀对指导临床有 所裨益。 1 汗法 1.1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论》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出现 无汗,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必郁遏不得宣散,发生气喘等太阳伤寒表实的证 候。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麻黄汤。方中麻黄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 散寒以助麻黄发汗,杏仁宣降肺气以增麻黄平喘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如此, 表解肺气得宣,喘息随之而愈。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 下,宜麻黄汤”。此虽是太阳与阳明合病,而戒之以“不可下”,说明病情仍 以太阳伤寒表证为主,从经络上讲,胸部外连太阳,下接阳明,太阳病风寒外 束,可发生气喘,阳明里热熏蒸,也可发生气喘,但阳明之喘必与腹满同见, 今不言腹满,而是胸满,表明不是阳明里实之喘,故禁用攻下,其治疗也就理 所应当地以治表为主“宜麻黄汤”。235 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发汗则愈,宜麻黄汤”。系太阳病初传阳明而太阳表实证还在(脉浮,无汗而 喘),故仍用麻黄汤治疗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2 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伤寒论》18 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43 条:“太阳 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无论是患者原有喘 病宿疾复因外感风寒而引发喘,还是太阳表证误用下法后发生微喘,其病机皆 为风寒迫肺肺气上逆所致,故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以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方 中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如此表里同 治,标本兼顾,咳喘乃愈。然 18 条为急则治标之法,因此喘为宿疾,被新邪 引 发,较难根治,故只交待使用本方有较好的效果。43 条“微喘”,说明程度不 甚,为误下后的暂时情况,故用本方主治,如果不是微喘而是大喘,就非本方 所能胜任,所以喘的程度如何,辨证时必须注意。 1.3 散寒蠲饮,止咳平喘
不化水,水饮内停,随气机升降,上逆犯肺而咳嗽。316 条:“少阴病,二三 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方中,附子辛热以 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是 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是于制水中有利水之用;芍药 既可敛阴和营,又制附子刚燥之性。书中云:“若咳者,加五昧子半升;细辛、 干姜各一两。”如此,肾阳充,脾阳健,蓄饮除,气化水行,则咳嗽可愈。 5 清法 5.1 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伤寒论》63 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上两条原文用“汗出而喘”除外“无 汗而喘”的麻黄汤证和“不汗出而喘”的小青龙汤证。用“不可更行桂枝汤” 除外风寒表虚的桂枝汤证。用“无大热”除外以“汗出微喘”的阳明实热追肺 证。太阳病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或误用,均可使邪热内传,热壅于肺,导 致“汗出而喘” [3]。“无大热”是指表无大热,实乃热壅于里,并非热势不甚。 原文中未言恶寒,说明汗后病已由表人里,寒邪入里化热,故用麻杏甘石汤以 清热宣肺,肺热清则咳喘汗出自愈。麻黄配石膏,清热透邪,宣肺定喘,且石 膏以制麻黄辛温之性而为辛凉之用,故汗出不忌麻黄,无大热不忌石膏;杏仁 宣肺降气而治咳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四药相伍,宣肺清热,降逆平 喘。 5. 2 清气分热 《伤寒论》221 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 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本条言脉浮紧,一般多见于太阳表证,然而 表证必有恶寒,今不但不恶寒反恶热,可见此时的脉浮而紧是阳明气分热盛邪 实,热盛于外故脉浮,邪实于里故脉紧。由了•阳明热盛,阻滞气机故腹满而喘。 此种喘,条文中虽无明确指出用何方治疗,但据症而知:虽然阳明热盛气滞, 尚未出现潮热、手足溅然汗出等燥结证候,因此只宜白虎剂清阳明气分之热,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说:“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性沉而主降, 已备秋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津,已具生水之用。知母气寒主降,味辛 能润,泄肺火而润肾燥,滋肺金生水之源。”如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 药相合,治防并举,阳明气分之热得清,肺胃之阴得滋,气机调畅则喘症等自 平。 5. 3 清热平喘,坚阴止利 《伤寒论》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 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条主要言太阳表证误下后, 表证既未得解,病邪又人里化热,内迫大肠,从而导致下利的证治。其中“喘 而汗出”是其兼症之一,因肺与大肠相表里,里热壅盛,上蒸于肺故喘,外蒸 于体表则汗出,故治用表里双解之葛根芩连汤以清热透邪,坚阴止利。 2. 4 清热养阴利水 少阴病,邪从热化,既耗伤津液,又影响水道之通利,以致水热互结 证。水热互结,水渗大肠则下利,上逆犯肺则咳。319 条:“少阴病,下利六 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本条应参考 226 条:“脉浮 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是津伤水热互结。说明本条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