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清热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温病的祛湿清热法

温病的祛湿清热法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祛湿清 热法作为中医治疗温病的重要方法,有 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
VS
挑战
面对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结合 现代科技手段对祛湿清热法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是未来需要面临 的挑战。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患者提供更好服务
持续学习中医经典理论
深入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不断挖掘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为提高 自身专业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关注最新研究成果
及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祛湿清热法的研究动态和进展 ,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加强临床实践
通过临床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 贴心的医疗服务。
温病定义及发病原因
温病定义
温病是中医病名,指感受温邪所引起 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具有发热、热 象偏盛等临床特点。
发病原因
温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季节、气候、地 域、人体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多因 外感温热之邪或湿热之邪而导致。
祛湿清热法在温病中应用
祛湿清热法的意义
祛湿清热法是中医治疗温病的重要法则之一,通过祛除体内湿邪和热邪,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甘露消毒丹
五味消毒饮
由滑石、黄芩、茵陈等药物组成,具有清 热解毒、利湿化浊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 温时疫、湿热并重等症状。
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药物组成,具 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 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等症状。
04
祛湿清热法在非典型性肺炎治疗中应 用
非典型性肺炎概述及临床表现
概述
。Leabharlann 药物配伍原则和技巧分享清热药物与祛湿药物相配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

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4月17日上午,体温39℃,高烧不退,神志不清,面危苍白,胸中自痦已渐退,周身干热,大便溏稀,两脉沉濡略数,舌白腻而滑,舌质边尖红绛此湿温之证,过服滋腻寒凉,乃湿阻不化,遂成冰伏之势,逼热邪入营。

非通阳温中并宣化疏解之法不能开闭通窍,冷已十二日,用辛温开闭以畅气机,芳香宣解而通神明,病势甚重,诸宜小心,饮食当慎,防其增重。

香豆豉12克,炒山栀3克,前胡3克,藿香叶10克(后下),菖蒲10克,郁金6克,厚朴3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末1克,淡干姜末1克,后二味同研装胶管,分两次随药送下。

服二付。

二诊连服辛开温化宣阳疏调之剂,身热已退,体温37 2℃,遍体小汗,下至两足,面色红润,神志已清,语言清楚,舌苔渐化,胸中自痞基本消失,小溲较畅,大便未通,两脉中取滑濡,冰伏渐解,寒湿得温渐化,气机宣通,仍以辛宣疏化方法:香豆豉10克,炒山栀3克,杏仁10克,前胡3克,藿梗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草蔻3克,服三付。

三诊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已下地活动,饮食二便如常,舌白滑润,脉濡滑,宜调理中焦,以善其后。

香豆豉10克,旋复花10克,生白术5克,陈皮6克,白扁豆10克,生苡米10克,茯苓10克,焦麦芽10克,三付之后诸恙皆愈,调养半月而安。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是指由暑湿邪气或火热邪气侵袭而引起的疾病,早期流行于中国
南方,后来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

中医认为治疗温病必须要根据病情
和体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就来讲讲温病的治证原则。

1.湿热证
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多、小便短赤、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湿热证的原则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可以用石膏、黄连、黄芩
等清热解毒中药来治疗病情,同时可用竹茹、茅根等中药来利湿退黄。

2.阳明证
阳明证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大便秘结、尿少、舌红苔黄等症状。

治疗阳明证的原则是泻火、通便、清热解毒。

可以用大黄、芒硝、大
青叶等中药来清热解毒,同时可用芦荟、火麻仁等来通便泻火。

3.太阳证
太阳证主要表现为身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风、恶寒、口渴
等症状。

治疗太阳证的原则是发散风寒、解表发汗。

可以用麻黄、桂枝、芍药等中药来发散风寒,同时可用板蓝根等来解表发汗,促进体
内的阳气运行。

4.少阳证
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头痛、口苦、口干、胸闷、耳鸣等症状。

治疗少阳证的原则是清少阳、解郁消气。

可以用黄芩、黄苓、龙胆等中药来清少阳,同时可用薄荷、香附等来解郁消气。

总之,治疗温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调节饮食,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

只有全面综合地进行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温病。

温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温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暑湿内陷心营
灼热烦躁,目合耳聋,神识不清,舌绛苔黄腻
清心开窍,涤暑化湿
清营汤合六一散
送服至宝丹
热闭心包
瘀阻血脉
灼热不已,神昏谵语,皮肤黏膜出血斑,舌深绛或紫暗
清心开窍,活血通络
犀地清络饮
湿热化燥
伤络便血
身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红绛
清火解毒,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清营汤
热陷心包
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鲜绛
清心凉营,豁痰开窍
清宫汤送服温病“三宝”
内闭外脱
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
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生脉散或参附汤合温病“三宝”
热盛动血
灼热躁扰,斑疹,出血,舌深绛
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犀角地黄汤
热与血结
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脉细涩
凉血逐瘀
桃仁承气汤
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雷氏芳香化浊法
合三仁汤
湿热并重
闲阻中焦
身热汗出不解,脘痞呕恶,心中烦闷,苔黄腻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王氏连朴饮
热重湿轻
蕴阻中焦
高热汗出,口渴脘痞,苔黄微腻
清泻胃热,兼燥脾湿
白虎加苍术汤
湿热蕴毒
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等蕴毒外发之象
清热化湿解毒
甘露消毒丹
暑湿积滞
郁结肠道
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
导滞通下,清暑化湿
枳实导滞汤
暑湿郁阻少阳
寒热如疟,脘痞苔腻,身热午后加重
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蒿芩清胆汤
暑湿弥漫三焦

温病中清热药的运用(精华版)

温病中清热药的运用(精华版)

温病中清热药的运用(精华版)温病治疗中清热药的临床应用温病治疗中清热药的临床应用温病是因为疫毒为患,不论那种温病都有热、湿、毒。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疫病的病变实质都离不开湿、热、毒。

只是不同的疫情,这三种情况的轻重有所差异,临床治疗也要不同的区别对待而已。

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阻日久,会化热化毒。

所以先贤们说湿热合邪如油入面,难分难解。

叶天士对湿热合邪的治疗是要分消湿热,不能让湿和热合。

也就是说祛湿药和清热药合用,这是治温之大法。

但温病总是热性病,所以祛湿药也大多选择具有清热作用的药物,比如生苡仁、泽泻、车前草等等。

中药的作用是以五味为区别的,但又要具有清热作用,这类中药必定是寒凉之性。

在温病治疗中,从清热药来讲,有以下几大类:苦寒类:比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败酱草、千里光、一支黄花、板兰根泽泻等等;甘寒类:金银花、蒲公英、滑石等、生地、玄参、沙参、麦冬、百合、知母;辛寒类:丹参、丹皮、益母草、赤芍、生石膏、连翘、桑叶、菊花等;咸寒类:水牛角、犀牛角、羚羊角等。

单纯的热,毒势还不是很严重时,从温病学中来说,这时病还在气分为主,得选择能散能透的辛寒之药,比如生石膏、连翘等,因为温毒变化快速,所以一见热,虽说毒势还不是很严重,但在大剂辛寒之药中是有必要加入苦寒药的。

但不能以苦寒药为主,因为苦寒能泻,病还没有深入,治疗还得让病邪外透,所以刚见发热时的治疗,得以辛味为主,苦味为辅。

临床上常见一些急性咽喉炎,症状见咽喉红肿热痛,吃了苦寒的根兰根,病情是有所好转,但是易反复,就是因为苦寒下泻,反而冰伏邪气不能外透。

急性炎症用西药抗生素的治疗,易反复,原理和中药的苦寒下泻冰伏邪气原理一样。

所以本人在治疗急性炎症时,严重了有必要用抗生素时,也会配合辛寒的中成药(比如夏桑菊、益母草等)以散透邪气。

热毒重时,应选择苦寒类为主,因为这类药还有很好的解毒作用。

热毒郁结在内,这时的治疗重点在于清泻热毒,热毒结闭,还常常会引起大便不通,这时通泻大便,是去热毒的速效之法,所以对于伤寒和温病的治疗,前人提出了伤寒不能早下,温病不能晚下。

中医内科学中的清热解疗法有哪些具体应用

中医内科学中的清热解疗法有哪些具体应用

中医内科学中的清热解疗法有哪些具体应用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清热解疗法则是其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清热解疗法旨在清除体内的热邪和毒邪,以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和健康状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清热解疗法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具体应用。

清热解疗法常用于治疗外感热病。

当人体感受温热邪气,如风温、春温、暑温等,容易出现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等症状。

此时,清热解疗法可以通过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来清除温热邪气,缓解症状。

例如,银翘散就是治疗风温初起的常用方剂,其中金银花、连翘等药物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若热邪深入营血,出现高热神昏、斑疹隐隐、舌绛等症状,清热解疗法则需要更强的力量。

比如犀角地黄汤,以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清除营血分的热毒。

内伤杂病中,清热解疗法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肺热炽盛引起的咳嗽、气喘、痰黄黏稠等症状,可用清热泻肺的方法治疗,常用的方剂如泻白散。

其中桑白皮、地骨皮等药物能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胃火亢盛导致的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口臭、牙龈肿痛等,可采用清胃泻火的治法。

像清胃散,以黄连、升麻、生地黄等为主要药物,能够清泻胃火,凉血消肿。

肝胆湿热引起的胁肋胀痛、口苦、黄疸等症状,常用龙胆泻肝汤来清热利湿。

该方中的龙胆草、黄芩、栀子等能清泻肝胆湿热。

肠道湿热所致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等,白头翁汤是常用的方剂。

白头翁、黄连、黄柏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作用。

热毒炽盛引起的疮疡肿毒,如痈疽疔疮等,可使用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的药物。

仙方活命饮就是治疗阳证疮疡肿毒的代表方剂,其中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药物协同作用,能够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溃坚排脓。

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清热解疗法也有应用。

如热淋(尿路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灼热等,可用八正散清热利湿通淋。

此外,清热解疗法还常用于治疗一些血液系统疾病。

温病清热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温病清热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第八页,共五十一页。
1、清 卫 分
❖ 禁忌:①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②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③风寒 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④脾胃虚寒, 症见腹痛、喜暖、泄泻者慎用,要中病即止。⑤过 敏体质者尤其对花粉类过敏者慎用。
第九页,共五十一页。
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一页。
2、清 气 分
❖禁忌: 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 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 烦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第二十三页,共五十一页。
3、清 营 分
❖适应症 ❖治法
❖方药 ❖组方特点 ❖加减 ❖禁忌
第二十四页,共五十一页。
3、清 营 分
❖ 适应症:适用于热在营分,证见身热夜甚,神烦 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 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1、清 卫 分
❖ 如兼有阴虚,用银翘汤滋阴清热解表(银花五钱, 连翘三钱,竹叶二钱,生甘草一钱,麦冬四钱, 细生地四钱)。
第十页,共五十一页。
2、清 气 分
❖适应症
❖治法 ❖方药 ❖组方特点 ❖加减
❖ 禁忌
第十一页,共五十一页。
2、清 气 分
❖ 适应症: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 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适应证一般以 “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 状为依据。
❖ 《温病条辨》卷1:“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 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 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太阴温病, 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 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 “小儿暑热,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 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是指由暑邪侵袭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中,治疗温病的关键是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治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不同症状的温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热证清热,寒证温中:温病的病因病机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

如果是热毒邪热盛,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果是寒邪内伤,可以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

3. 以解表为主,辅以解毒:温病初期多表现为感冒症状,需要先解表散寒,使病邪排出体外。

同时,根据病情可以辅以清热解毒。

4. 辨证施治,标本兼治:对于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的温病患者,需要在治疗症状的同时,也要兼顾调理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

5. 个体化治疗,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中医治疗温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但也可以辅以针灸、艾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总之,治疗温病的关键是根据病情辨证施治,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 1 -。

温病学各论证理法方药

温病学各论证理法方药

风温概念: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1以肺为病变中心,初起为肺卫证,整个病变过程以上中二焦病变为主.2发病急骤,传变较快,病程短,病程中可能出现逆传心包。

3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

一、邪在肺卫1邪袭肺卫证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邪犯于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银翘散2风热犯肺证侯:淡咳,身不甚热,口微渴。

病机:风热犯肺,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止咳,辛凉清透。

方药:桑菊饮二、邪入气分1热在胸膈A热郁胸膈证侯:心烦懊恼,舌红,苔黄,脉数病机:热结胸膈,心神受扰。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清心凉隔散(甘草,桔梗,石膏,连翘,黄芩,薄荷)B痰热结胸证侯:身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苔黄滑,脉滑数有力病机:痰热结胸,气机不扬。

治法:清热化痰开结。

方药:小陷胸汤加枳实2邪热在肺A泄热壅肺证侯:身热,汗出,烦渴或咳痰黄稠。

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B※肺热腑实证侯: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机:痰热阻肺,肃降无权。

阳明腑实热结,腑气不通则潮热便秘。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宣白承气汤C※肺热移肠证侯:身扬,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炙。

病机:邪热下通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苦寒清热止利。

方药:葛根芩连汤D肺热发疹证侯:身热,肌肤发疹,疹点红润,咳嗽,胸闷,舌红,苔薄白,脉数。

病机:泄热郁肺,肉窜营分。

治法: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

3热在阳明A热炽阳明证侯:装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苔黄而燥,脉伏洪或滑数。

病机:阳明胃热亢盛,里热蒸腾。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B热结肠腑证侯: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苔老黄而燥,脉沉实有力。

温病治疗方法及要求

温病治疗方法及要求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21
(2)分消走泄
作用:以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三 焦邪热痰湿。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化失司。。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运用要点:(1)分消:杏仁开上、厚朴宣中、
茯苓导下; (2)热势盛者加清热之品。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22
(3)开达膜原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募原的湿热秽浊 之邪。
神昏——开窍
痉厥——息风
斑疹——化斑透疹
虚脱——固脱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5
(三)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部; 3、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温
病用温药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6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2
(4)疏表润燥
作 用: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
(2)多配伍宣肺止咳、清润化痰。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3
泄卫解表法运用注意点:
(1)应根据表邪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治法。 (2)注意患者体质和病邪兼夹。 (3)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对表郁较甚而无汗、恶寒甚 者,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但过用辛温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
卫气营血治则: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 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 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

一、温病的主要治法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内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内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内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潘缓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 2、扶助正气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散热(银翘散)――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卫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二)清解气热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于少阳或膜原、留恋三焦的半表半里证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排除邪毒,给邪以出路适用于热邪与有形实邪如燥屎、湿滞、淤血等互结于肠腑的证候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滋养阴液,散血活络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证候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血)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或痰浊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神智异常证候熄风法:清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适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生风的证候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益气敛阴,回阳救逆适用于温病中患者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出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汤、参附龙牡汤)(十)外治法——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兼痰饮、食滞、气郁、血瘀)四、温病瘥后调理(正虚未复、余邪未尽、复证治法)。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1、无表寒,内热初起,有汗,咽干,手足心热,鼻孔出气热:小阴旦汤+丹皮生地黄芩9 白芍9 生姜6 炙草6 大枣12 丹皮6 生地122、无表寒,内热重,有汗,咽痛,低烧,或咳或喘:麻杏石甘汤麻黄6 杏仁9 生石膏24(先煎)生甘草63、表寒轻,无汗,咽痛,低热: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 杏仁9 生石膏24(先煎)生甘草6 炒栀子12 薄荷6(后下)4、表寒重,无汗,高热,体痛,烦渴:大青龙汤麻黄6(先煎)桂枝6 杏仁9 石膏30(先煎)生甘草6 生姜6 大枣6内热轻,可用黄芩丹皮白芍内热重,必用麻黄杏仁石膏表寒轻,可用薄荷表寒重,用桂枝+生姜+大枣咽喉肿痛,加栀子射干玄参鱼腥草咳黄痰,加贝母半夏口气热,加芦根白芍淡竹叶口渴重,加天花粉常用的加味药列表:黄芩:清热,去心肝肺之火丹皮:凉血桔梗:化痰贝母:滋阴润肺,化热痰鱼腥草:消炎肿半夏:降逆化痰白芍:凉血,止痛干姜生姜:温胃散滞,反左,以防清之太过;双花:清热解毒射干:咽喉肿痛玄参:滋阴,降火,解毒芦根:清肺养阴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去心肝肺胃之火淡竹叶: 清肺气之热天花粉:止渴生津附 1 :桂林古本伤寒论温病篇伤寒杂病论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4.1】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

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4.2】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4.3】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4.4】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

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

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

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4.5】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类型,主要是指由外感病邪或内讼情志不畅所致的一类疾病。

温病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外感温病:指外感病邪所致的温热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2. 内讼温病:由内因引起的一类温热病,如肝火偏盛、心火上扰等。

3. 平素温病:指由于平素体质偏热引起的温热病,如阳盛阳热、阴虚内热等。

根据具体情况,中医治疗温病采用不同的方法:
1.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温病初起、热毒结聚者,常以清热泻火的药物治疗,如黄连、连翘等。

2. 解表发散法:适用于外感温病,以发散邪气、解表解毒为治疗原则,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3. 寒凉解热法:适用于温病热盛者,以清热降火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连、黄柏等。

4. 清热凉血法:适用于温病热盛引发的血热病,以清热凉血为主,如生地黄、丹皮等。

5. 温里行滞法:适用于温病邪热蕴结于里的病情,以清热行滞为治疗原则,如竹叶黄颠、大黄等。

需要注意的是,温病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判断,最好在中医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确立温病的治法,还要兼顾兼证的治疗. 确立温病的治法,还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因 素, 因人施治. 温病的治疗,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参考现代临床研究新进展,吸取辨病治疗 的新方法,以提高疗效.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分为以下三类 : 一是祛邪为主的治法 二是以扶正为主的治法 三是用于急救的治法
注意 : 温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否则可助热化 火,出现发斑,出血,谵妄等,此即吴鞠 通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 他患".
二,清解气热法 定义——以清泄气分热邪,解除气分热毒的 一种治法 作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一)轻清宣气 定义——轻清之品透泄邪热,宣畅气机. 作用——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膈而热势不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证 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舌苔薄黄, 脉数.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3.三焦证候的治疗大法 吴鞠通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证候 特点,确立了上焦,中焦,下焦证候的治 疗大法,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 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 如权(非重不沉)."
二,扶助正气 1.在温病初期和极期,邪势较盛,正气亦不 虚,当祛邪为主, 兼顾扶正, 使邪去而正 安.若虚实挟杂则应扶正祛邪并施. 2.温病后期,邪势已衰,正气也虚,多以扶 正为主,兼以祛邪.
清解气热法适用范围较广,上述三法仅是其中较有 代表性者. 轻清宣气法重在清宣气热,作用偏于上焦胸膈;通 过清凉流动轻灵的药物,既清热又宣透肺胸气机, 使邪热外解. 辛寒清气法重在清透气热,作用偏于中上焦(肺 胃);通过辛凉重品和大寒药物,既直折阳明无 形大热,又宣透里热于外,使肺胃表里之热皆解. 清热泻火法重在清泻火毒,作用在于三焦.通过苦 寒药物,直折火热,清降邪热于下.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温病的治疗重点难点提示1、温病的治疗原则。

2、温病的主要治法(包括泄卫解表法、清解气热法、通下逐邪法、和解祛邪法、祛湿解热法、清营凉血法、开窍醒神法、息风止痉法、固脱救逆法、滋阴生津法、外治法),应明确各种治法的概念、作用、主治证和应用注意。

3、温病后调理。

知识点精析(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邪为主吴有性:“大凡客邪贵乎早逐”,“祛邪为第一要务”。

2、卫气营学证候和三焦证候的治疗大法叶桂:“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吴瑭:“治上焦为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顾护正气正气主要指阴津,初期顾护肺胃之津,后期顾肝肾之阴。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1、泄卫解表发作用——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

分类应用——疏风泄热法(代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透表清暑法(代表方剂新加香饮)、宜表化湿饮(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疏表润燥法(代表方剂桑杏汤)。

注意:----①邪在卫表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

②虽为温病初起,但如无表证者,亦不可用本法。

③对温病表证的治疗,不可过于寒凉,以防凉遏不解。

④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2、清解气热法作用-----清热保津、止渴除烦,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分类应用----轻清宜气法(代表方剂栀子豆汤、清心凉膈散)、辛寒清气法(代表法剂白虎汤),清热泻火法(代表方剂黄芩汤加碱)。

注意:①本法所治邪热属气分无形邪热,如邪热已有形实邪相结者不用。

②并邪未入气分,不宜盲目早用本法。

③素体阳虚者在使用本法时,切勿过剂。

3、通下逐邪法作用----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淤破结等。

分类应用-----通腑泄热法(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导滞通便法(代表方剂枳实导滞汤),增液通下法(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通淤破结法(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

注意:-----①里热未成实结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用。

清解气热是温病治疗基本大法

清解气热是温病治疗基本大法

清解气热是温病治疗基本大法童晓音 10级中医一班 053明代医家吴又可说:“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可见,治疗温病“祛邪为第一要务”。

根据不同的病邪确定针对病因的特异治疗方法,而清解气热法是祛除温邪的基本大法。

清解气热法是清泄气分热邪,解除气分热毒的一种治法。

又称“清气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治热以寒”,“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凡由温、热、火、暑邪致病而形成里热证,均以此法治疗。

故此法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

温病气分里热亢盛,尚未与燥屎、食滞、痰湿、瘀血等有形实邪相互搏结之证。

气分证范围广,清解气热法的应用较广,依据气分无形邪热的所在部位,病势浅深、病邪性质有所不同,分以下三种:(1)轻清宣气即用轻清之品透泄邪热,宣畅气机。

其中宣气是本法的关键,宣畅气机以透热外达,轻清是针对邪浅热不甚来说的。

主要用于治疗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隔而热势不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隔的证候。

轻清宣气法重在清宣气热,作用偏于上焦胸膈;通过清凉轻灵的药物,既清热又宣透肺胸气机,使邪热外解。

主要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舌苔薄黄,脉数。

而此法的代表方剂为: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风热病邪郁阻气分,可用刘完素桔梗散(桔梗、栀子、黄芩、连翘、薄荷、竹叶、甘草)如何廉臣说:兼风者透风于外,刘氏桔梗汤(散)、加味栀子豉汤()),(焦山栀、淡豆豉、生甘草、桔梗、生枳壳、苏薄荷、葱白)二方最灵而妙。

吴坤安认为,风热郁阻胸膈,可用柴、葛、芩、翘,或栀、豉、翘、薄之类,轻清泄热透表,邪可外达肌表而解。

暑伤上焦气分,可用轻清涤暑法,即轻清芳透,清热涤暑,如何秀山《重订通俗伤寒论》的按语,暑伤上焦气分宜轻清芳透,如栀子、淡豆豉、连翘、薄荷、通草、滑石、青蒿、淡竹叶、枇杷叶、西瓜翠衣、荷叶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清 气 分
适应症 治法 方药 组方特点
加减
禁忌
2、清 气 分
适应症: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 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适应证一般以 “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
状为依据。
治法:辛凉清气 方药:白虎汤《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 吴鞠通称为辛凉重剂。
2、清 气 分
“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 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 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上焦篇四 十)。” “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 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 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上 焦篇二十二)。”
3、清 营 分
禁忌:原著说:“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并在 该条自注中说:“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
湿重忌柔润药”,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
4、清 血 分
适应症 治法 方药 组方特点
加减
禁忌
4、清 血 分
适应症:温热病最深重的阶段,以伤阴、伤风、 动血、耗血为特征。热在血分,邪热深入血分, 耗血伤阴,动血生风,以壮热或低热,手足抽搐 或蠕动,神昏谵语,癍疹紫黑,吐血、衄血、尿 血、便血等,舌质深紫或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 的证候。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药: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方。
1、清 卫 分
禁忌:①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②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③风寒 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④脾胃虚寒,
症见腹痛、喜暖、泄泻者慎用,要中病即止。⑤过 敏体质者尤其对花粉类过敏者慎用。
1、清 卫 分
如兼有阴虚,用银翘汤滋阴清热解表(银 花五钱,连翘三钱,竹叶二钱,生甘草一 钱,麦冬四钱,细生地四钱)。
2、清 气 分
加减方: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太阴温 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散大者,急用之,倍人 参(上焦篇八)。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 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 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上焦篇二十六)。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 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中焦篇十三)。)白虎加苍术汤。
2、清 气 分
《温病条辨》“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 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上焦篇 七)。” “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 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 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 燥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 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中焦篇一)。”
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 肉皮肤,因之而强健。”
2、清 气 分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粳米甘平,宜煮粥 食,功与籼同,籼亦可粥而粳较稠,粳亦可饭而 籼耐饥。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强食亦能致 病戕生,患停饮者不宜吸粥。痧胀霍乱虽米汤不 可入口,以其性补,能闭塞隧络也。”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论述祥:“白虎标悍, 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有立杆见影之妙, 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误事 机。”
2、清 气 分
组方特点:选用白虎,量宜权衡,配伍严紧,药 简效宏。本方应用的关键在于石膏和粳米,需重 用石膏,但粳米不能少,也可用山药代替。
余师愚《疫疹一得》:“石膏性寒,大清胃热; 味淡气薄,能解肌热;体沉性降,能泄实 热。……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遇有其证辄投之, 无不得心应手,三十年来,颇堪自信。”
2、清 气 分
禁忌: 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 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 不烦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 也。”
3、清 营 分
适应症 治法 方药 组方特点
加减
禁忌
3、清 营 分
适应症:适用于热在营分,证见身热夜甚,神烦 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 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2、清 气 分
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 (炙),粳米六合。 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一日
三次。
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
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
虎。” 。
2、清 气 分
王根据《经方剂量揭秘》依据吴承洛《中国度量
衡史》“汉一两相当于13.92克,一升折合今之200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即吴鞠
通所说的“辛凉平剂” 。
1、清 卫 分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牛蒡子六钱 苦桔梗六钱 芥穗四钱 薄荷六钱 淡豆豉五钱
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 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 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 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本方重用银花和连翘,用量达 一两,其他均为四到六钱。
组成:芍药三分,地黄半斤,丹皮一两,犀角屑一两。上 切(犀角磨汁和服)。以水一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 一升,一日二三次。要注意犀角的服法和用量。
4、清 血 分
组方特点: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 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 伏留瘀之弊。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吐血之因有三: 曰劳伤,曰努伤,曰热伤。劳伤以理损为主;努 损以去瘀为主;热伤以清热为主。热伤阳络则吐 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汤治热伤也。故用犀角 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 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虽曰清火,而 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 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
毫升。一尺折合23.04厘米”,《汉书· 律历志》 “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十合为一升”,石 膏一斤相当于222.7克
2、清 气 分
《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 白虎汤主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 之。” 219条:“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证候 同时出现),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语 言不利,食不知味)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 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 是以,白虎汤为治阳明经证,热厥,三阳经合病证 以及阳明经胃热炽盛的主方 。
药。热犯心包,营阴受灼,故以生地、玄参滋肾
水,麦冬养肺金,而以丹参领之入心,皆得遂其 增液救焚之助。连翘、银花、竹叶心三味,皆能
内彻于心,外通于表,辛凉清解,自可神安热退,
邪自不留耳。”
3、清 营 分
加减:若温病液伤,邪陷心包,发热,神昏谵语, 用清宫汤。《温病条辨》16条“太阴温病,不可 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 者,必神昏谵语,….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 (连翘心 莲子心 麦冬 元参(玄参) 竹叶 犀 角),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 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 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钩藤、丹皮以 熄风止痉;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 母之属,清热涤痰;营热多系由气分传入,如气 分热邪犹盛,可重用银花、连翘、石膏、大青叶 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药:出《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方。
3、清 营 分
组成: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 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 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每日三服。
3、清 营 分
《温病条辨》卷1:“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 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 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太阴温病, 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 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小儿暑热,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 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动, 手足瘛疭,可于清营汤中,加勾藤、丹皮、羚羊 角”。
3、清 营 分
含“透热转气”之意,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清营 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透热转气”,使入营 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遵《素问· 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佐以甘苦”之旨,治宜咸寒清营解毒为主,辅以
透热养阴。
3、清 营 分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方中犀角、黄连, 皆入心而清火。犀角有清灵之性,能解夫疫毒; 黄连具苦降之质,可燥乎湿邪,二味为治温之正
2、清 气 分
缪希雍《本草经疏》:“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 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 痛而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 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产后 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 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缪希雍《本草经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 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
1、清 卫 分
组方特点
方中重用银花、连翘各一两,乃借其二药寒凉芳 香,既能入肺清热解毒,又能达表宣畅气机。二 者相须为用,既清且透,郁、热兼顾,以收清热 而不遏气,透邪而不伤津之效。
是在大队辛凉中配以小量 ( 芥穗、豆豉 ) 辛温 之品,使其温而不燥,其意不在发汗祛邪,而在 于开郁以畅气机,既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2、清 气 分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性凉而能散, 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 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 之亦效。《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 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 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生用以治外 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 退热之理。石膏之性又善清瘟疹之热,又善清头 面之热,又善清咽喉之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