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辞格的综合运用

合集下载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运用特定的文字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格及其综合运用。

首先,对比修辞是修辞格中的一种重要手法。

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的事物、事实或观点,达到突出其中一个的效果。

比如说,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了很多对比修辞的运用,比如宝玉和黛玉、贾蓉和贾瑞等的对比,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再次,排比修辞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

排比修辞是通过对列举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多次重复,以起到强调的效果。

例如,“我追求真理,你追求利益;我讲究原则,你讲究权宜;我是追求完美,你是追求成功”。

这样的排比修辞使句子更加生动,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感。

此外,隐喻修辞也是修辞格中的一种常见的手法。

隐喻是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概念、形象和属性,来形容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月亮是一个大白菜”的描述,就是一种用隐喻修辞的手法来描绘夜晚明亮的月色。

再次,比喻修辞是修辞格中的另一种常见手法。

比喻是通过将所要表达的事物和人、物品等进行比较,来揭示其共同点和特点,并通过类比的方式来加深读者对所描述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他的眼睛像一颗明亮的星星”。

这样的比喻修辞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被描述事物的特点和形象。

最后,夸张修辞是修辞格中的一种常见手法。

夸张修辞是通过对事物或观点进行夸张处理,达到增强说服力和表现力的效果。

例如,“这个城市的房价涨到了天上”,这样的修辞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房价的高涨和压力的增加。

综上所述,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比修辞、排比修辞、隐喻修辞、比喻修辞和夸张修辞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丰富文学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

因此,在写作时要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格,从而使文章更加精彩。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三、套用 几种辞格一层一层套在一起,即辞格里包容着 辞格,叫辞格的套用,也叫“结合运用”。 辞格套用的基本特点是:有关辞格处于不同层次, 有大有小。一个语言单位,从整体看运用了甲辞格, 从局部看,又使用了乙辞格,从更小的片断看,还 可能运用了丙辞格。可见,套用不同于兼用。兼用 中的辞格管辖范围完全相同,互相重叠在一起;套 用中的辞格管辖范围大小不一,只重叠其中的一部 分。例如:
①千山鸟飞绝,(夸张)万径人踪灭。(夸张) ( 对偶) 衬托 孤舟蓑笠翁,(对偶)独钓寒江雪。 ②落 笔 惊 风 雨,(对偶)诗 成 泣 鬼 神。 夸张 夸张 比拟 比拟 ③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 比喻 比拟 对偶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比喻 比拟
四、汇用 把连用、兼用、套用等几种形式交汇在一起使用, 叫辞格的汇用。 辞格汇用的基本特点是交错混合。它以各种不 同的辞格互相配合、互相衬补,能够把复杂的思想 感情恰当充分地表达出来。例如:
(二)异类辞格连用 例如: 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 不忍闻。(对偶)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反问)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 沉默呵!(反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 亡。(对比)对偶、反问、反复、对比连用 ②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对偶)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引用) (排比)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比拟)对偶、引用、排比、比拟连用
二、兼用 当一种语言形式兼备多种辞格时,即从这一角 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看是乙格时,叫辞格的兼 用,或称“兼格”。 (一)夸张兼比喻 例如: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李白)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③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 锡)

修辞_第8—9节

修辞_第8—9节

9、映衬不当 *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 什么活也干不了,真闷死人。
10、设问不当
5、东方白,月儿落, 车轮滚动地哆嗦。 长鞭甩碎空中雾, 一车粪肥一车歌。 6、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 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答案:
B套用A连用C兼用比喻和排比 D拈连和通感 A比拟和比喻 D套用与兼用 兼用对偶和警策,套用暗 喻。
二、辞格的兼用
在一段文字中同时运用了两种辞格。
此时,积压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几 千年的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夸张、比喻兼用 黄河,你千百年来坚韧地浇灌着华北大地,养 育着华夏子孙,就如一位慈祥、坚韧的伟大母亲 护养着她生养的儿女! 比拟、比喻兼用
夜晚,昏黄的灯下,母亲埋头为我缝补着远行 的背囊。她缝上的是密密的针脚,不也缝进了母 亲的深深祝福吗? 拈连、反问兼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对比兼用
1、同类辞格连用:同一个辞格连续出现。
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
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
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 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 五个比喻连用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 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 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 过琴弦;像花飘零在水面上。 博喻:几个喻体同时比喻一个本体。
3、有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 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 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4、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对岸是一片森林, 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名叫米拉朵黑 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 论力气,米拉朵黑能和黑熊摔跤。 论人才,米拉朵黑像天神一般英俊。 论性情,米拉朵黑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修辞 第8—9节

修辞 第8—9节

分析辞格的综合运用时要达到两个基本要求:
用了哪些辞格
产生了怎样的修辞效果
第九节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韵律配合不协调
1、音节不匀称 ①事实胜于雄辩,水落石出。 改为:事实胜于雄辩,水落自然石出。
②喜剧《马戏团》是卓别林自编自导自己主演的 一部早期作品,拍摄于1927年。
改为:喜剧《马戏团》是卓别林自己编导自己主 演的一部早期作品,拍摄于1927年。
1、同类辞格连用:同一个辞格连续出现。
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
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
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 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 五个比喻连用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 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 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 过琴弦;像花飘零在水面上。 博喻:几个喻体同时比喻一个本体。
史学家是凸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凝结起来, 制造一个实的焦点;史剧家是凹面镜,汇集无数 的光线,扩展开去,制造一个虚的焦点。 对偶中套用比喻
激情,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 又是爱情的试金石! 排比中套用比喻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 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 雪。
父亲变了。几十年的辛苦劳作使他脸上的皱纹 像黄土高原的纵横沟壑,注满了岁月的艰难;世 态的炎凉又让他本就拘谨的嘴合得更紧了,仿佛 已有几个世纪也未曾吐过一个字儿。 比喻、夸张连用 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 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 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 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比拟、反复、排比、对偶连用

小学语文语文常识(句子)辞格的综合运用

小学语文语文常识(句子)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综合运用时有三种情况: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

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

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

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引言辞格是指词语在表达中的特殊排列和组合方式,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写作中,辞格的运用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辞格的综合运用,包括排比、反问、夸张等常见的辞格手法。

1. 排比排比是指在几个词句中运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排比能够让文章的语言更加鲜明、有节奏感,使读者对内容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例如:•他不仅幽默,而且风趣;不仅聪明,而且机智;不仅善良,而且正直。

在这个例子中,通过使用排比的手法,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被描述人物的多重优点。

2. 反问反问是指在文章中提出疑问,但不需要得到明确的回答。

反问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例如:•你难道不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吗?通过这个反问的句子,作者希望引起读者对问题的关注,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重视态度。

3. 夸张夸张是指在表达中进行程度上的夸大,以加强表达的效果。

夸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他长得高得可以接触到天空。

通过这个夸张的描述,读者能够直观地想象到被描述人物的身高,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比喻比喻是指通过比较的手法,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似或相似的联系,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给读者一个直观的形象,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

例如:•她的笑声如同一阵清泉,使人心旷神怡。

通过将笑声比喻为清泉,作者使读者更能够感受到被描述人物带来的快乐和舒适。

5. 并列并列是指在文章中将两个或多个词句放在同一位置并列起来,以强调它们的重要性或对比不同之处。

并列能够使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团结、友爱、互助,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

通过并列的手法,将这三个词语放在同一位置,强调它们共同的重要性,并体现了团队的核心价值观。

结论辞格是一种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综合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例D从一种角度看是对比,换一种角度 看又是对偶。
恰本地利用兼格,能够使多
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姿多彩, 从多方面为文章旳体现增添文采和 力量。
三、辞格旳套用 辞格旳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括着
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旳包容关系。 (1)一站站灯火扑来,似流萤飞走,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旳春天,这是人民旳春天,这是科学 旳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 吧!
B套用
2.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旳彩绸,正 有两只看不见旳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 旳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 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这是辞 格旳——。 A连用 B套用 C兼用
A连用
3.这些揭示人类生命奥妙旳串串符号是空谷 幽兰,荒原杜鹃,老林中旳人参,冰山上 旳雪莲,泰山绝顶旳灵芝,戈壁沙滩旳牡 丹。这是辞格旳——。 A连用 B套用 C兼用
比喻、夸张连用
总理旳轿车开动了,我们旳心哪,跟着总理向 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 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旳音容笑貌,在我 脑际萦绕;周总理旳谆谆教导,在我心中回响。
比拟、反复、排比、对偶连用Leabharlann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我还有 什么话可说呢?(反问)我懂得衰 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旳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反复)不在沉 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对 比)对偶、反问、反复、对比连用
C兼用比喻和排比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 辞格旳——。 A连用 B套用 C兼用 D套用与兼用
B套用 对偶套用暗喻。
5.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利用旳修辞手法 相同旳一项是( )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 前,上前一步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旳思想 品格旳试金石。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你教旳‘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第八节-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八节-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节-辞格的综合运⽤第⼋节辞格的综合运⽤⼀段话之中包含有多个辞格,这便为辞格的综合运⽤。

它包括兼⽤、套⽤、连⽤。

1.辞格的连⽤辞格的连⽤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段⽂字中的接连使⽤。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分主次,平等并列,互相衬托。

如:①太阳还不能从云⾥挣扎出来,空⽓也感到疲乏。

②沉默。

监房突然像沉⼊⽆底的⿊暗之中,就是落下⼀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

例①是两个⽐拟辞格的连⽤;例②是⼀个⽐喻辞格同⼀个夸辞格的连⽤。

③我始终相信“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句⽼话,《译林》杂志将永远会是⼀棵屹⽴不倒的、绿如翡翠的常春树!(苡《⼀点⼩⼩感触》)第⼀句是引⽤,第⼆句是暗喻,它们是异类辞格的连⽤。

第⼆句中⼜包含有明喻。

④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

回忆凝成⼀块铁,重重地压在我的头上;思念细得像⼀根针,不断地刺着我的⼼;⾎像⼀层雾在我的想像中升上来,现在连电灯光也带上猩猩的颜⾊。

(《巴⾦⼩说精编》)第⼆、三、四句都是⽐喻,它们是同类辞格的连⽤。

2.辞格的兼⽤辞格的兼⽤是指⼀种语⾔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

如:①勤奋是点燃智慧的⽕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②举着红灯的游⾏队伍河⼀样流到街上。

例①是对偶和对⽐的兼⽤;例②是⽐喻和夸的兼⽤。

③他赢⽽⼜赢,铜钱变成⾓洋,⾓洋变成⼤洋,⼤洋⼜成了叠。

(鲁迅《阿Q正传》)这是层递和顶真的兼⽤。

“铜钱——⾓洋——⼤洋”,概念⼀个⽐⼀个⼤,表达了层层递进的意思,从这个⾓度看,是层递,但是“……⾓洋,⾓洋……⼤洋,⼤洋……”词语蝉联,从这个⾓度看,是顶真。

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这例兼⽤了回环、对偶、对⽐。

兼⽤的特点是“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低各不同”,从这⼀⾓度看是甲格,从另⼀⾓度⼜是⼄格。

兼⽤可使多种不同的修辞效果交织在⼀起起作⽤,相互补充,浑然⼀体,增添⽂采和⼒量。

3.辞格的套⽤辞格的套⽤是指⼀种辞格⾥⼜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套⼩的包容关系。

如:①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八节辞格的综合运用一段话之中包含有多个辞格,这便为辞格的综合运用。

它包括兼用、套用、连用。

1.辞格的连用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分主次,平等并列,互相衬托。

如:①太阳还不能从云里挣扎出来,空气也感到疲乏。

②沉默。

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之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

例①是两个比拟辞格的连用;例②是一个比喻辞格同一个夸张辞格的连用。

③我始终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老话,《译林》杂志将永远会是一棵屹立不倒的、绿如翡翠的常春树!(杨苡《一点小小感触》)第一句是引用,第二句是暗喻,它们是异类辞格的连用。

第二句中又包含有明喻。

④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面。

回忆凝成一块铁,重重地压在我的头上;思念细得像一根针,不断地刺着我的心;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像中升上来,现在连电灯光也带上猩猩的颜色。

(《巴金小说精编》)第二、三、四句都是比喻,它们是同类辞格的连用。

2.辞格的兼用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

如:①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②举着红灯的游行队伍河一样流到街上。

例①是对偶和对比的兼用;例②是比喻和夸张的兼用。

③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

(鲁迅《阿Q正传》)这是层递和顶真的兼用。

“铜钱——角洋——大洋”,概念一个比一个大,表达了层层递进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是层递,但是“……角洋,角洋……大洋,大洋……”词语蝉联,从这个角度看,是顶真。

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这例兼用了回环、对偶、对比。

兼用的特点是“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这一角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又是乙格。

兼用可使多种不同的修辞效果交织在一起起作用,相互补充,浑然一体,增添文采和力量。

3.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

如:①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8第八章 辞格的综合运用

8第八章 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八章辞格的综合运用【学习目标】1、了解、掌握辞格综合运用的几种形式。

2、对辞格综合运用的几种形式进行辨析。

【重点】辞格的连用、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兼用【难点】对辞格的连用、套用、兼用进行辨析【本节教学内容】辞格的连用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兼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在一句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辞格,这就是多种辞格综合运用,辞格综合运用可以收到几重修辞效果。

综合运用常见的有连用、兼用、套用三种基本类型。

⏹1.连用——在一段文字中连续运用辞格,它又分为同类连用和异类连用。

⏹2.兼用——一个辞格兼有另一辞格的表达功能,是一身兼两职的表达方式。

⏹3.套用——一个语言片段中的某个辞格又包孕着比它范围更小的另外一个或几个辞格。

一、辞格的连用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修辞格说明同一内容,使几种修辞格相得益彰。

表达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塑造更加鲜明生动的形象。

可分为同类辞格连用和异类辞格连用两种形式。

例:①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郑振铎《海燕》)②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歌唱。

⏹③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

(谢瑛《珍珠赋》)⏹(同格:比喻连用)⏹④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下了儿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

小草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许地山《春底林野》)⏹(同格:拟人连用)⏹⑤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镜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异格:拟人、比喻、比喻的连用)⏹⑥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类别和作用院系名称:人文艺术学院班级:11411102姓名:李娟辞格的综合运用:类别和作用摘要: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作为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一修辞格为中心,详细论证了四类三十八格,其中对修辞格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得尤为周密,因此建立了修辞格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修辞格未知数发展和演变自从有了修辞学,我国学者长期以来,以修辞格为研究对象。

现在修辞学的重要著作,例如唐銊的《修辞格》则以“修辞格”为对象,论述了五类二十七格,被陈望道先生称为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先声”,得到充分的肯定。

而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作为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一修辞格为中心,详细论证了四类三十八格,其中对修辞格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得尤为周密,因此建立了修辞格的科学体系。

随着修辞学的不断发展与演变,新辞格在不断地出现,修辞格的真正数量到目前为止还是个未知数,我们只能从琳琅满目的辞格大海撷取一部分“辞贝”。

一、常用修辞格比喻比喻,在所有的词格当中,是应用最广的一种修辞方法。

《诗经》中已经大量使用,是“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之一,可见比喻是产生历史最长,应如:根据本体、喻体、喻词的异同和隐现,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另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三者结合的情况,比喻又有若干变化形式,即比喻的变式,基本形式又有:缩喻,引喻,较喻,仅喻,倒喻,曲喻,回喻,互喻,博喻,类喻等。

比喻的作用(一)比喻可以用浅近的言语说明深刻的事理比喻这种辞格因为它浅近深入人心,可以用它来阐释深刻的道理。

比如“深入生活好比挖井,虽然直径不大”可是能穿透许多层土壤”一句,将“深入生活”这个比较抽象的行为阐述的非常浅近,让我们在形象的比喻中深刻理解其中所阐述的道理。

(二)用以描述事物用比喻描述事物,可以使事物非常浅近、形象。

如“小溪两旁,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想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向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向高空的长虹那样绚烂”一句,用博喻将溪旁的野花描述的形象、逼真,是本来已经形象的事物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

论述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论述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论述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接下来是排比,排比是指将相同结构的成分并列在一起,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排比常用于修辞句和修辞段落的构建中,通过紧凑有力的语言表达,使文章更加富有节奏感。

例如,可以通过排比来描述一系列相似的事件或情感,以增强读者的共鸣感。

同时,排比也可以用于揭示问题的根源,突出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

再来是夸张,夸张是指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产生强烈的效果。

夸张是修辞格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它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描述人物的特点时,可以适度夸张其特点,以增强读者的印象。

同时,在描写情感时,也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增强情感的强度,使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除了以上提到的修辞格,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格可以在文章中进行综合运用,如借代、反问、设问等。

综合运用不同的修辞格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然而,综合运用修辞格需要注意适度,不宜过分使用,否则会显得造作和矫情。

在运用修辞格时,应根据作品的整体氛围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修辞格,并注意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提升作品表现力和艺术效果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比、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然而,在运用修辞格时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和不合时宜的使用。

只有合理、巧妙地运用修辞格,才能达到提升作品表达力和艺术魅力的效果。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粤教版必修2教案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粤教版必修2教案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粤教版必修2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修辞格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技巧。

3.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修辞格的分类和特点。

2.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1.修辞格的灵活运用。

2.文学作品中修辞格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内容修辞格的定义和分类修辞格是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为了更加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情境而采用的一种语言手段。

修辞格可以分为基本修辞格和高级修辞格两大类。

1.基本修辞格基本修辞格是指在平凡的语言表达中,通过用于增强语言表现形式的一些方式。

基本修辞格包括比喻、排比、借代、拟人、夸张、颠倒、反问等等。

比如,下面是一个使用比喻的例子(出自《百年孤独》):“时间已经在默默流逝,如同一条不知疲倦的大河,一点一点地啃噬着我们的生命。

”2.高级修辞格高级修辞格是一种更加复杂、难以掌握的修辞手段,它更多地被运用在文学作品和文艺作品中。

高级修辞格包括反讽、双关、象征、揭示、联想、象征转化等等。

比如,下面是一个使用象征的例子(出自《红楼梦》):“香菱怕怕的,只得跌跌跳跳的往前走。

不防一株莲藕倒插在脚下,仰觑其上,见一簇狼毫的字:“大凉山腰,芙蓉洞里,找李白。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技巧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指在写作时,将多种修辞手段综合运用,以达到更好的修辞效果。

综合运用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如对比、配合、补充、对话等等。

比如,下面是一个使用对比、配合和补充的例子(出自明代戏曲《汉宫秋》):“蟪蛄啼山岗,乌鹊度江梁,只道故人心不变,相思岂肯悠长。

春草不解眠,夜雨更淋漓,何日才寻前袖手,相拥卧黄叶堆中。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修辞格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修辞格的基本知识。

2.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作品中的修辞格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格的内涵和运用方法。

3.写作法:通过让学生进行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实践,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第七、八节 辞格(四)及综合运用

第七、八节 辞格(四)及综合运用
第七节 辞格(四)
一、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 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
1.两体对比
两种根本对立或某些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使好的显 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①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 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毛泽东《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 ② 有的人似乎活着, 其实他已经死了; 你虽然死了, 却永远活着,越活越好! ——《天安门诗抄· 颂总理 斥林彪》
通感和比喻的区别
比喻是借助想象,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通感是感觉的内 容同客观刺激的关系的错综复杂性造成的,它是基于人们感情 强烈时感觉的特殊性和真实性,它是感觉自然的转移,由甲转 移到乙,甲和乙之间没有相似点。 比喻和通感的修辞作用不同。一般来讲,比喻是使抽象的 事物形象化,以收到更生动、更形象的表达效果。通感与比喻 却相反,它是由一种感觉移到另一种感觉,有一种越说越深似 乎给人玄妙的感觉。
八、警策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哲 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 句”。 修辞学就是修辞学。 主宾重复判断
他的世界 又小又宽广, 他的路径 又短又漫长,
表意相反相成
方敬《图书管理员》
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
有的说:“可是朱桂棠,杀人做大户,咱们滴的血,他做 聚宝盆,咱们的骨头,他做摇钱树。 田间《赶车
注意:
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 是辞格的兼属现象。当然,对比不一定都是对偶,这要取决 于它的结构形式是否“对称”。
二、映衬
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做 陪衬的辞格叫映衬,也叫“衬托”。
1.正衬
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如何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辞格

如何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辞格

十、如何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辞格?在做作业或考试中,我们经常遇到“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列文字中的辞格”这样的题。

要做好这种题,当然应该对修辞知识特别是辞格很熟悉,有的同学,辞格掌握得很好,也还是做不好这种题,那就是方法问题了。

要做好这类题:首先应掌握辞格综合运用的知识。

辞格的综合运用方式有三种:辞格的连用、套用、兼用。

(这部分内容教材上讲得很详细,这里从略)其次要注意答题的技巧,也就是分析的方法、叙述的顺序。

第一步,拿到一段文字,先看一看,能不能用上面三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方式概括。

如果不能概括的话,应划分为几个语段,使每个语段都能用一种方式概括。

第二步,概括之后分别详细叙述。

如果是辞格的连用,要指出是什么辞格的连用。

如果是套用,要指出从总体看是什么辞格,里面又套了什么辞格。

如果是辞格的兼用,也要具体指出是兼用的什么辞格。

下面举些例子加以分析,请大家在阅读时注意分析的方法。

①《于无声处》是以何是非目睹诸人走出和接着来到的一声响雷终场的。

亲属“走了”,群众“走了”,他们横行霸道的历史也“走了”,剩下的只是“四人帮”这样一伙立刻就要被人民审判的向隅而泣的可怜虫。

“历史‘走了’”是拈连,“可怜虫”是比喻。

这是拈连和比喻的连用。

②提高要有一个基础。

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提高,难道是从空中去提高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整体来看是比喻,但比喻中又包含反问。

这是比喻中套用了反问。

③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设问和暗喻兼用。

(Q④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了大洋,大洋又成了叠。

鲁迅《阿正传》),,从内容上看是层递从格式上看是顶针同时也形成了排比。

因此这例是层递、顶针和排比三种辞格的兼用。

!!!!⑤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现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方法和前途》!!!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从内容上看是层递层升,从句式上看是排比。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八节辞格(de)综合运用一、名词解释1、错综2、移觉3、辞格(de)套用4、辞格(de)连用5、辞格(de)兼用.二、单项选择题(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de))1、下列句子属于复句(de)是()A这就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B这事原是爷做(de)太急了,国孝一层罪,家孝一层罪,背着父母私娶一层罪,停妻再娶一层罪.俗语说:“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穷疯了(de)人,什么事做不出来.C王老三说:“俗话说:‘女大不中留,留久便成仇’,你还是同意闺女(de)事吧.”D人人为我,我为人人.2、“雨落在水库里,像滴进晶莹(de)玉盘,溅起了粒粒珍珠;雨落在树梢上,像给枝条梳动着柔软(de)长发;雨落在土地里,卷起了一阵轻烟,土地好象绽出了一个个笑(de)酒窝.”对这句话运用(de)修辞分析正确(de)是()A 上例运用了比喻套用排比.B 上例运用了排比套用比喻.C 上例是比喻兼用排比.D 上例是比喻连用排比.3、下面说法不正确(de)是()A“刚要寻别(de)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de)宝钗蹑手蹑脚(de),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运用(de)是错综辞格B你是四月早天里(de)云烟,黄昏吹着风(de)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以上两句诗语序变换,在形式上显得参差交错,属于错综辞格.C“他回味中年,咀嚼青年,迷恋童年”运用了错综和层递(de)修辞手法.D“每日又不习文,又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儿里闹.”例句运用了错综(de)修辞手法.4、“天上也是皎洁无比(de)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de)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de)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de)白纱巾.”是()A两个比喻(de)套用B两个比喻(de)兼用C两个比喻(de)连用D比喻和比拟(de)兼用5、下列不属于移觉辞格(de)是()A 然而悲惨(de)皱纹,却从他(de)眉头和嘴角出现了.B辛楣和李梅亭吃了几颗疲惫(de)花生米,灌了几壶冷淡(de)茶,同出门找本地教育机关去了.C只有她声音真甜美.D 那个苦涩(de)秋天让他一生难以忘怀.6、“我就向着最近(de)藤椅上瘫了下去,两手按住急颤(de)前胸,紧闭着眼,纵容内心(de)浑沌,一片黯黄,一片茶清,一片墨绿,影片似(de)在倦绝(de)眼膜上扯过……”是()A排比和比拟(de)连用B排比和比喻(de)连用C比喻和排比(de)兼用D排比和比喻(de)套用7、啊,乡愁呀,如轻烟似(de)乡愁呀.()A 反复套用比喻B 反复兼用比喻C 反复连用比喻三、多项选择(5个备选项中一个或一个以上是正确(de))1、“月光,凉浸浸(de),缓缓(de)泼进窗来,一若凝固(de)闪电.”运用了()A 通感B 借代C 比拟D 借喻E 夸张.2、“天上(de)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de)像羽毛,有(de)像鱼鳞,有(de)像羊群,有(de)像雄师,还有(de)像奔马,像河川……”是()A多个比喻连用B排比和比喻(de)兼用C排比和比喻套用D多个比喻(de)套用E比喻和排比(de)连用3、“一个扰嚷喧嚣,一个肃穆幽静;一个珠光宝气,炫人耳目,一个雄奇深邃,浑然天成;一个灯火辉煌,城开不夜,一个月色迷离,万籁俱寂;一个矗起沙漠间,蓝天绿地,却置身万丈红尘,一个历经千百劫,刀劈斧斫,反化成胸中丘壑.”运用了()A排比兼用对比B排比连用对比C夸张D比拟E排比套用了对比4、“它高高(de)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de)大宴时(de)行吟诗人之歌.”运用了()A比喻B拟人C夸张D错综E排比5、是井冈山点起(de)火种,蔓延成燎原大火,烧到瑞金,烧到延安,烧到北京,最终烧红了全中国.这句话运用(de)辞格是——()A比喻B排比C对比D比拟E排比6、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de).这句话运用(de)辞格是().A对比套用比如B比喻兼用对比C对比兼用比拟D对比连用比喻E这句话只用了排比7、“黎明(de)鸡血红又热辣辣(de)在东方散发出奔放(de)晨光了.”运用了()A 通感B 比拟C 借喻D 双关E 借代8、“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de)黑夜但是,黎明(de)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de).”(夏衍包身工)运用(de)是()A整体上双关辞格(de)连用B第一句话是双关套用比喻C第一句话是双关兼用比喻D这里只用了双关E这里是对比与比喻(de)套用9、“我知道我(de)文字只有在这一时刻才变得格外真实和有情,当我看着一架四轮马车辘辘穿过街头,我一直认为它(de)方向是朝我所向往(de)那片土地去(de),我(de)笔将跟随它(de)踪迹,走久远(de)路,去叙述那些朴素而结实(de)往事.”运用(de)是()A拈连B比喻C双关D移就E比拟10、“一股冷风呼地钻进怀宝心里,把刚才萦绕在他心头(de)那股快意一下子刮走了.”运用(de)是()A比拟B比喻C拈连D对比E映衬四、问答题1、请说说移觉与通感(de)区别与联系2、错综(de)修辞特点有哪些3、运用引用(de)辞格能够达到什么样修辞效果4、你认为辞格(de)兼用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5、辞格套用可以产生什么样(de)修辞效果6、分析综合运用(de)辞格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五、分析下列话语中辞格综合运用(de)情况,并对修辞效果作简要(de)说明.1、风中(de)花朵也有别样(de)美,它们摇曳生姿,香气流逸.花朵,春天赐给大地(de)小包裹,总是被风打开.有时风大,花朵猛烈摇晃,仿佛要飞起,风停,摇晃渐止,它们又慢慢落回自己(de)躯体里.看花儿在草木间一朵一朵地安静下来,往往使人心顿生怜爱和甜美之意.2、风是无形之物,总是通过有形之物来体现:抖颤(de)叶片,摇晃(de)树干,飘动(de)旗帜,飞扬(de)尘土,等等.人、物各有形体,风掠过,又给了他们另外(de)形体.3、“迅雷不及掩耳”,不过,动作快(de)人有时候把半段雷声关在耳朵外面.但再灵敏(de)眼睑,也无法摒除闪电(de)光芒.4、蓦然,一股(de)心酸,像波浪,在我心海里汹涌澎湃,我感觉着,天上(de)星星似乎要落泪了,远方(de)涛声似乎在哭泣了.5、她爱起人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像一团火,把人烧毁.然而,她(de)外形是沉静,她像秋天傍晚(de)树叶轻轻落在你身旁.她觉得自己(de)夏天已经过去,生命(de)晚霞就是暗下来了.。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修 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排比套比喻
(3)这些动人的的关于泥土的故事,使人对五色土
发生了奇异的感情,仿佛它们是童话里的角色,每一
粒土壤都可以叙述一段奇特的故事,或者唱一首美好
的诗歌一样。 比喻套比拟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连用、兼用和套用
• (1)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
章 满星辰。
碧野《山景物记》
修 • 两个对偶的连用。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辞格的连用
(二)异类辞格连用——在一段文字中接连使用异类辞格。

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 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歌唱。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我麻木的神经在清醒,我滚滚的热血在沸腾!奇耻

大辱,大辱奇耻,如毒蛇之齿,撕咬我的心!
第 看是乙格。
六 (1)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
章 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设想给予着肯定和
鼓励。
比拟夸张兼用
修 (2)蓝海靠在车椅背上打盹,一根根铁丝般的胡子
辞 在饱经风霜的脸上竖着,就像是一排排钢筋。
比喻夸张兼用
(3)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
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排比反复兼用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三、辞格的套用
• 辞格套用——一种辞格里又包含其他辞格,分层组

合,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 (1)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将
六 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比拟套比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节辞格的综合运用一段话之中包含有多个辞格,这便为辞格的综合运用。

它包括兼用、套用、连用。

1.辞格的连用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分主次,平等并列,互相衬托。

如:①太阳还不能从云里挣扎出来,空气也感到疲乏。

②沉默。

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之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

例①是两个比拟辞格的连用;例②是一个比喻辞格同一个夸辞格的连用。

③我始终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老话,《译林》杂志将永远会是一棵屹立不倒的、绿如翡翠的常春树!(苡《一点小小感触》)第一句是引用,第二句是暗喻,它们是异类辞格的连用。

第二句中又包含有明喻。

④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面。

回忆凝成一块铁,重重地压在我的头上;思念细得像一根针,不断地刺着我的心;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像中升上来,现在连电灯光也带上猩猩的颜色。

(《巴金小说精编》)第二、三、四句都是比喻,它们是同类辞格的连用。

2.辞格的兼用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

如:①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②举着红灯的游行队伍河一样流到街上。

例①是对偶和对比的兼用;例②是比喻和夸的兼用。

③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

(鲁迅《阿Q正传》)这是层递和顶真的兼用。

“铜钱——角洋——大洋”,概念一个比一个大,表达了层层递进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是层递,但是“……角洋,角洋……大洋,大洋……”词语蝉联,从这个角度看,是顶真。

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这例兼用了回环、对偶、对比。

兼用的特点是“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这一角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又是乙格。

兼用可使多种不同的修辞效果交织在一起起作用,相互补充,浑然一体,增添文采和力量。

3.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

如:①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

首先,全句是个比喻;比喻的喻解(相似点)部分的“狂风……凋”又是夸,其中的“狂风……不败”又是对偶,因此,全句比喻中套用了夸、对偶。

②一站站灯火扑来,象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两个分句合起来是第一个层次,是对偶;第一、二分句各是一个比喻,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一站站灯火扑来”和“一重重山岭闪过”是比拟;第四个层次“一站站”、“一重重”是复迭。

③为什么洪山礼堂今天这样明亮?因为被你们初升的太阳——照亮!为什么我们大家心情这样激动?因为你们的青春给了我们无限希望!(徐迟《要叫大自然听从你们摆布》)例④总看是对偶,对偶中又套用两个设问。

辞格套用,相互照应陪衬,使大的辞格有所借助,小的辞格所有增补,相得益彰。

例子还如:1.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种辞格或异种辞格各自分立。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例①先后是反复、拟人、拟人三种辞格,他们没有分布上的交叠。

2.套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辞格一层套一层,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②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例②总的是暗喻。

中间套着两个比拟(这两个比拟又是连用的例)。

3.兼用:同一个语言片段,既是甲辞格,又是乙辞格。

③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例③从一个角度看是对比,换一个角度看又是对偶。

4.以上三种情况的同时出现④队伍虽然出罗网,英不幸入铁窗。

例④总的看是对比和对偶,这是两种辞格兼用。

“罗网”和“铁窗”分别是借喻和借代,这两种辞格的分布是连用。

这两个连用的辞格被对比、对偶包含,这又是套用。

第九节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修辞在具体的运用中也会出现下面的一些问题。

一、韵律配合不协调(一)音节不匀称例如:①原文:他的命就是数学。

改文:他的生命就是数学。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例①原文中的“命”是单音节词,改文把“命”换成双音节词“生命”,这就与后面的双音节词“数学”配合得整齐匀称。

(二)平仄不相间平仄是使声调悦耳的重要条件。

如果韵文不讲究平仄相间,使同声调的字相连过疏或过密,就会失去音韵美;非韵文也应适当调配平仄。

例如:①明白从前苦,方知今天甜。

②前年,桃花初开之时,他全家急匆匆南归家乡,访亲寻根。

例①前一分句的字是三平二仄(白是个古入声字,只是在后来派入到平生中去),后一分句的字都是平声。

全句读起来就不顺口,听起来感到平直。

如果把它改为“了解从前苦,方知今日甜”使平仄交替,就比较上口顺耳了。

例②全文22个字,只有“访”字是仄声,几乎一平到底,语感上过于平板。

把“初开”改为“乍开”或“初放”,把“急匆匆”改为“急切切”,把“家乡”改作“故里”,平仄错落,语感就大不一样了。

(三)押韵不和谐诗歌讲究押韵,给人以回环美;如不押韵,就失去了这种美感。

例如:①原诗:石不烂抬起头,穷岭上,红灯出。

改诗:石不烂抬起头,穷岭上,红灯亮。

(田间《赶车传》)例①把原诗中的“出”变为改诗中的“亮”,就是为了押韵,增加了声音美。

诗歌押韵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为押韵而押韵,以免“因韵害意。

”如果意思不明白,押韵也就失去作用。

二、词语选用不精当(一)词语表意不确切选用词语时,要特别注意前后的意义配合关系,否则表意就不确切。

例如:①山舞银蛇,原驱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初稿)例①是词的初稿,1957年1月《诗刊》正式发表这首词时,把“驱”改为“驰”,使“象”由被动变为主动,具有了生命力;以后,又接受臧克家的建议,把“腊象”改为“蜡象”,正好与“银蛇”相对,对仗工整,表意深刻。

(二)词语的感情色彩不相称有些词语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有时变换词的形式能附加感情色彩。

这些词语调配得当,就能收到好的表达效果;调配失当,就会出现感情色彩上的问题。

例如:①“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嘴脸。

(叶圣《多收了三五斗》初稿)上句中的“嘴脸”,修订时,作者把它改为“神色”。

因为“嘴脸”是指面貌、脸色,带有贬义,而作品中写的是贫苦农民,用中性词“神色”比较妥当。

(三)词语的语体色彩不相称有些词语常用于口语,因此就带有口头词语色彩;有些词语常用于书面语,因此就带有书面词语色彩。

例如:①在劳动的过程中,很少人为了个人的什么去锱铢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初稿)例①中的“锱铢计较”比较深奥难懂,不常用,而改文把它换作“斤斤计较”,又常用,又通俗易懂。

三、句子表意不畅达(一)句式选择不恰当汉语的句式有多种,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可以灵活选用。

所谓句式选择不当,主要是指同义句式选用不当。

1.单句和复句方面的原文: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朝霞……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鲜血……我们爱韶山的杜鹃遍地开放……改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像朝霞……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像鲜血……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遍地开放……(毛岸青、邵华《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原文和改文是文章两个结构段开头的句子。

原文是单句,改文是复句。

为什么把单句改为复句?因为全文的主旨是“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把单句改为复句,有利于突出中心,读起来语气舒缓,有助于抒发缅怀、喜爱、颂扬之情。

2.常式句和变式句方面的原文:它为哥儿和哥儿的姊妹兄弟们不休不歇地歌唱。

改文:它接连不断地唱,为哥儿,为哥儿的姊妹们。

(叶圣《画眉》)原文是常式句,改文把状语“为哥儿和哥儿的姊妹们”拆散并后置?这就使句子的主语跟谓语中心靠近,结构紧凑,语气舒缓,更加突出了状语。

3.长句和短句方面的原文:联系到解放后,周总理以自己的工资抚养过不少革命先烈子弟,但被抚养者直到长大成人,都只知道是国家抚养的事实,周伯伯的这种崇高品质,使我深受感动。

(《深情忆念周伯伯》《师大学学报》)改文:解放后,周总理用自已的工资抚养过不少烈士子弟,而受抚养者直到长成人,却只知道是国家抚养的。

周伯伯这种高贵品质,是多么使人感动啊!(《深情忆念周伯伯》中学语文课本)原文的“联系到……事实”中间有一个由复句形式充当的定语,读起来吃力不顺口。

改文把原来的长句变成了两句,删去了多余的词语,简练明快,突出了表达的对象。

另外,原文末“使我深受感动”,只是从个人感受来说的,改为“使人感动”后,语意更深刻广泛,改文字数少了,句子的容量反而增加了。

4.散句和整句方面的原文: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少年时在马房里睡觉,青年时代他又在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改文: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岭荒山里混过日子。

原文是一个散句,前三个分句是由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构成,结构比较松散。

改文是一个整句,由三个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语句构成。

句式比较整齐,也更有条理。

(二)句子不简练1.语意重复①原文:1000多万万颗,你一口气数下去,不休息,不停歇,得数1000多年。

改文:一千多亿颗,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文光《字窗里有些什么》)例①原文中语意重复。

“一口气”就是“不休息,不停歇”的意思。

改文删去“不休息,不停歇”简练明确。

2.词语堆砌③你看,那一只只璀璨夺目、熠熠闪光、银光四射、晶莹耀眼的国产手表,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这一例堆砌了不少漂亮的形容词,它们都是表示光亮耀眼的意思,选用一个“璀璨夺目”也就可以了。

另外,“五彩缤纷”是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用来形容手表是不贴切的。

(三)句子表达不连贯1.分句之间脱节①由于树木茂密,我们的骑兵队伍起初没有被发现,直到听了马蹄声,山上的敌军才鸣枪报警。

2.句子之间脱节③他敏感、机灵,脑子反应很快。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

在政治运动中,他表现得更为突出,每次都当上积极分子。

人们称他“一贯正确”。

这个句群有四个句子,孤立地看,前三句都是褒义句,后一句是反语句。

前后连起来看,句意背谬,不衔接,语气很不协调,应当改写。

四、辞格运用不恰当由于各种原因,有些辞格在运用当中常会出现错误。

这些辞格主要是比喻、比拟、借代、夸、仿词、对偶、排比、顶真、映衬、设问等。

(一)比喻不当①今晚,在人民公园,我们狂欢。

十万人像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例①有四个分句,第二分句是以我军为主语的被动句,后两个分句是以敌军为主语的主动句,前后文意脱节,不连贯。

第二个分句可改为“敌人没有发现我们的骑兵队伍”,删去第四分句的“山上的敌军”。

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错误的。

例①把狂欢的人们比做“一团蚂蚁”形象不美,又有贬义色彩。

(二)比拟不当①谷穗已经黄了,沉甸甸地垂着。

我们一镰刀一镰刀地割着,大片大片的稻子倒下了。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剩下的田头一小块没割的稻子,都低下了头,愁眉苦脸,忧心忡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