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茎基腐病

合集下载

马铃薯主要病害

马铃薯主要病害

马铃薯主要病害1.1细菌性病害(1)马铃薯青枯病:英文名:Brown Rot Potato,病原菌学名: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属单胞杆菌科Pseudomonadaceae、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国际上公认将青枯病病原细菌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寄生马铃薯的是小种1号和3号。

小种1号的寄主范围很广,小种3号的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马铃薯,其次是番茄,还有少数茄科杂草。

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

10~40℃均可发病,一般酸性土发病重。

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田间典型症状是叶片、分枝或植株急性萎蔫,枝叶仍保持青绿色时即枯死。

有时在一丛马铃薯中,一株枯死而另一株仍保持健康。

在病情发展较慢的情况下,也可见到叶片变黄、干枯和植株矮化的症状。

发病植株茎秆基部维管束变黄色或黄褐色。

将病茎切下一段,断面直立插入蒸馏水中,数分钟后,从茎秆的切面流出黏稠脓形成的乳白色带状物。

染病块茎的芽眼变浅裼色或褐色,将薯块沿横切,可见维管组织从脐部变色,严重时整个维管组织环状腐烂,不需要用手挤压,几分钟后块茎切面自动溢出污白色菌脓。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田间亦可通过灌溉水、雨水、耕作工具、昆虫等扩大传染。

带病种薯是此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2)马铃薯环腐病:英文名:Ring Rot Disease of Potato,病菌属棒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的密执安棒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或称环腐棒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 (Spieckermann&Kotthoff)。

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

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逐渐变黄、变枯。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马铃薯茎基腐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马铃薯茎基腐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马铃薯茎基腐病如何防治?马铃薯茎基腐病有哪些症状?马铃薯茎基腐病发生原因是什么?马铃薯茎基腐病用什么药可以防治?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马铃薯茎基腐病症状及危害马铃薯茎基腐病又叫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严重发病率可达到20%以上,常造成缺苗断垄,影响生产。

茎基腐病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

从苗期至收获期观察,常见症状类型有:1、立枯型:发生于苗期,地下根茎变褐缢缩,种薯风化,地上部黄化干枯,幼苗死亡。

2、萎蔫型:出现于开花期,地上部由下部叶片、分枝失水,并开始向上扩展,上部叶片发黄;地下老根顶端或侧根分枝处常变褐缢缩,且由下部根系向上部新发根扩展,呈黄色或黄褐色。

3、根腐型:出现于末花期,此时,地上部从植株外部叶片黄化,但植株并不萎蔫,剖开地下部,可见地下茎出现黄褐色斑块,并向上扩展;与薯块相连的根系,从中问或相连处变褐色干枯,薯块与根系脱落。

仅有部分新发根系正常,维持地上部生长。

4、黄化型:主要发生于结薯期和膨大期,地上部植株黄化,叶片失水卷曲干枯,茎秆褪绿,植株死亡,地下根系与地下茎脱落,根茎部变黄褐色缢缩,田问拔出时易从根茎处折断。

二、马铃薯茎基腐病传播途径马铃薯茎基腐病病原以病薯上的或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

带病种薯是第2年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主要途径。

茎基腐病的病菌在田间由雨水、灌溉水、带菌农具、堆肥传播,形成反复侵染。

菌丝生长最低4℃,最高32~33℃,最适23℃,菌核形成适温23~28℃。

三、马铃薯茎基腐病发病原因马铃薯茎基腐病发生与春寒及潮湿条件有关,播种早,或播后土温较低发病重。

一般苗床或棚室温度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以及通风不良、光线不足,茎基腐病最易发病,并造成流行。

四、马铃薯茎基腐病预防措施1、选用无病种薯。

播种前用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10分钟。

或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种10分钟。

2、在马铃薯生长期加强管理,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马铃薯环腐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环腐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环腐病如何防治?一、马铃薯环腐病症状及危害马铃薯环腐病又叫马铃薯轮腐病,一般造成减产10%~20%,严峻田块达50%~60%。

1、马铃薯苗期受害症状:马铃薯苗期发病,病珠生长停滞,植株矮小,分枝削减,地上部分萎蔫,叶片变小,产生褐色斑驳,皱缩,叶缘焦枯上卷,绿色部分较健株颜色深。

严峻时可导致死苗。

2、马铃薯成株期受害症状:马铃薯开花后发病植株病叶自下往上由叶尖、叶缘向中心进展,叶片初呈水浸状,后变灰绿色,枯黄死亡,但枯叶不脱落。

病株茎秆绿色,剖视茎秆维管束变黄褐色,用手挤压可消失乳黄色菌浓。

病薯缩小,皮色稍暗。

新收获的马铃薯症状不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后,薯块表皮粗糙,尾部红褐色,芽眼部位消失红色小点。

切开薯块观看,维管束变为淡黄色,用手挤压有乳黄色菌浓流出,特殊是在播种前切块时,更加明显。

二、马铃薯环腐病传播途径马铃薯环腐病病菌主要在种薯内越冬。

种薯带菌、切刀传染是发病的主要缘由。

病株上结的薯块一般都是带病的,以病薯作种薯播种后就会发病。

病菌从伤口侵入。

适合此菌生长温度20~23℃,最高31~33℃,最低1~2℃。

致死温度为干燥状况下50℃经10分钟。

最适pH6·8~8·4,传播途径主要是在切薯块时,病菌通过切刀带菌传染。

三、马铃薯环腐病发病缘由马铃薯环腐病病菌相宜温度为20~30℃;土温超过31℃时,病菌受抑制。

在温度相宜状况下,阴雨连绵,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重茬地和地下害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病也重。

晚播较早播发病重;春播较夏播发病重;结薯集中的品种较结蔓分散的品种发病重,切块播种较小薯整块播种发病重;施肥量小,特殊是氮肥量偏少,发重也较严峻。

四、马铃薯环腐病预防措施1、选用种植抗病品种。

经鉴定表现抗病的品系有:郑薯4号、宁紫7号·庐山白皮、乌盟601、克新l号·丰定22、铁筒1号、阿奎拉、长薯4号、高原3号、同薯8号等。

2、通过严格选种、轮作、繁殖原种,并利用原种繁殖生产用种,大田生产不留种。

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

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

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 Kilhn)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以带病种薯和土壤传播的病害。

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加大,该病害一年比一年发生严重,尤其在内蒙古地区,有许多马铃薯种植区无法倒茬,致使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逐年增加,因此加重了黑痣病的发生。

2008年调查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产区,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重症田块可达到70%-80%,黑痣病已成为内蒙古西部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黑痣病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现将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做一分析,以便更好的开展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研究工作。

1 马铃薯黑痣病的相关研究1.1症状研究据目前的文献来看,Rhizoctonia solani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

芽块播种到田里出芽后,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使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因输导组织受阻,其叶片则逐渐枯黄卷曲,植株容易斜倒死亡,此时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气根,产出黄豆大的气生块茎。

地下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往往造成不出苗或晚出苗,这样就出现了苗不全、不齐、细弱等现象。

在苗期主要感染地下茎,地下茎上出现指印形状或环剥的褐色病斑,薯苗植株矮小和顶部丛生,严重的植株可造成立枯、顶端萎蔫,顶部叶片向上卷曲并褪绿。

茎秆上发病先在近地面处产生红褐色长形病斑,后渐扩大,茎基全周变黑表皮腐烂。

在近地表的地上茎的表面,往往产生灰白色菌丝层,茎表面呈粉状,容易被擦掉,粉状下面的茎组织是正常的。

匍匐茎感病,为淡红褐色病斑,匍匐茎顶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块;感病轻者可长成薯块,但非常小;也可引起匍匐茎乱长,影响结薯,或结薯畸形。

受侵染的植株,根量减少,形成稀少的根条。

在成熟的块茎表面形成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坚硬的、土壤颗粒状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也就是真菌休眠体,不容易冲洗掉,而菌核下边的组织完好,也有的块茎因受侵染而造成破裂、锈斑和末端坏死、薯块龟裂、变绿、畸形等。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在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使产出的马铃薯备受市场欢迎和好评。

生产中及时有效的防治马铃薯病虫害,是增收增效的基础措施之一。

一、马铃薯主要病虫害1、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是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块茎也可受害。

①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生出圆形褐色斑点。

发展后形成边缘不明显的褐色至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有的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黑色霉状物。

后期多个病斑连片形成不规则状的大枯斑,病叶局部枯死,严重时全叶枯死。

叶柄、茎部染病,初期生出稍凹陷状的褐色线条斑。

发展后呈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

后期茎、叶枯死。

薯块染病,初期出现不规则稍凹陷的暗褐色病斑,病部皮下薯肉呈褐色干腐状。

②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早疫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并逐渐向上部蔓延。

病菌在病残株、土壤、病薯上越冬,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源。

在-35~-45℃下病残株上的病菌也可存活。

病菌通过风雨进行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寄主内部组织,引起发病。

早疫病多在7~8月雨季发生,雨水多,湿度大,多雾多露,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大,通透性不佳,管理粗放等都会引起病害的高发。

适宜发病的温度24~30℃,相对湿度为80%以上。

2、晚疫病。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茎、薯块,一般年份可造成20~40%的减产,严重年份减产高达50%以上。

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西南地区、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多雨潮湿的年份。

2020年9月15日,马铃薯晚疫病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①发病症状。

晚疫病主要危害叶、茎、薯块。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不规则状的黄褐色斑点。

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浸状的并生有一圈白霉的大病斑。

病叶背部密布白霉。

马铃薯软腐病菌的16SrDNA PCR检测

马铃薯软腐病菌的16SrDNA PCR检测

( ) 骤 2 步
① 培养 5m L的细菌培养物至饱 和状态 ,取
1 L培养物 离心 2mi; .m 5 n
② 沉淀物加入 57I 6 L的 T 缓冲液,用吸管反 x E
复 吹打使之重悬 。加入 3 L,1%的 S S和3 , 0t x 0 D L 2 gmL’ 0m ・ -的蛋 白酶 K,混匀 ,于 3 ℃温育 lh 7 ;
1 方 法
1 供试 菌株 . 1
③ 加入 10I ,5m lL a1 0 L o・—N C ,充分混匀 , x 再加入8 LC A /a I 0I T BN C 溶液 ,混匀 ,于 6℃温育 x 5
1 n; 0 mi
供试菌株由甘肃农业大学植保系李金花老师提供。
收稿 日期 :2 0 — 3 0 070-9
从这一步开始可以除去多糖和其他污染的大分
子物质 。 .
基 金项 目:教育部国际合作项 目:应用基因工程提高马铃薯加
工型品种的抗逆性 作者简介 :王敏 (9 0 ) 18 一 ,女 ,研 究实习员 ,主要从事植 物生 物技术育种。
④ 加入等体积的氯仿/ 异戊醇 ,混匀 ,离心 4 ~ 5m n i;将上清液转入一个新 管中 ,如果难 以移出
C ABN C 溶 液 ; T /aI 2 : 的氯 仿/ 醇 ; 41 异戊
异 丙醇 ;
7 %乙醇 。 0
空间、灵敏度或特异性以及检测所需 的时间等因素 的限制,因此难 以推广应用。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 技术在 D A水平上检测病 菌方法的发展 ,本试验 N 应 用 1SD A P R技术 检测 马铃 薯 软腐 病 菌 ,证 6r N C 明其是有效 、可靠的,本文将对这一研究方法及其 结果 作一个 介绍 。

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发生与防治承德市北部的丰宁、围场两县年种植马铃薯4万余公顷,年产种薯、商品薯8亿余千克,冬季储薯1.2亿千克左右,是全国四大马铃薯生产墓地之一。

近年来,由于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的危害造成很大储薯损失,1994年造成储薯损失5%~7%,为害严重的薯窖造成损失高达20%~30%。

根据目前所检索到的资料来看,此种线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及非洲马铃薯种植区,寄主范围广泛,对马铃薯储藏都构成不同程度的危胁,经过两年来的工作,摸索出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如下。

1.病原物及为害症状1.1病原物经显微镜鉴别确认为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

1.2症状此种线虫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只侵染其块茎,地上部无特殊症状,最初的直观症状是在薯块上出现淡白色的小斑点。

薯块的严重发病出现在储藏期,被侵染的薯块组织干枯,呈颗粒状,当整个薯块全部被侵染后,块茎表皮变得象纸一样薄,并裂开,薯块变干,重量损失80%以上。

且受线虫侵染的组织易被真菌造成二次浸染。

2.侵染循环2.1越冬越冬主要有三个途径:①广泛存活于土壤中,在马铃薯收获后营腐生生活。

②可在杂草及多种作物上寄生;③随种薯入窖越冬,并在来年随薯块入田里。

2.2侵染在马铃薯定植后,线虫自皮孔及芽眼附近的表皮进入幼小的马铃薯块里。

在马铃薯生育前期,只有少量线虫侵入薯块的皮下组织里,在块茎膨大及成熟期,在薯块上形成很小的白色斑点,大量线虫存在于病健交界处,病斑下面的组织软化并呈颗粒状,当薯块收获后,线虫随薯块入窖,一旦入窖较早或储藏量过大,大量产生呼吸热而导致温度升高时.线虫便严重发生,更多的块茎组织受到危害,并导致青霉、曲霉等病菌对薯块造成的二次感染。

2.3适宜温湿度①温度。

此线虫在5~34℃的范围内均可发育,在大田情况下,在-28℃的低温下仍可存活。

②湿度。

适宜相对湿度为90%~100%,在相对湿度低于40%时,对此线虫基本不造成危害。

3.防治措施3.1带药播种使用5%杜耳颗粒剂,按每667平方米4~5千克,采取穴施法,在播薯时同时施入田里。

马铃薯贮藏期四种真菌病害的种类及综合防治的措施

马铃薯贮藏期四种真菌病害的种类及综合防治的措施

202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最新修订版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化为载体,以思维为基础,以交际为目的。

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同时,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语文课程应该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科的交叉性。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能力。

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育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自主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语言能力目标语文课程的语言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具体来说,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二)文化素养目标语文课程的文化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

具体来说,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的研究和理解,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文化经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心。

三)思维能力目标语文课程的思维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来说,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价值观目标语文课程的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来说,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马铃薯茎基腐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茎基腐病如何防治

汇报人:日期:•马铃薯茎基腐病概述•发病原因与条件•防治方法目录•防治效果与评估•结论与展望马铃薯茎基腐病概述01定义与症状马铃薯茎基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主要侵染马铃薯的根部和茎基部。

症状植株感染后,初期叶片发黄,下部叶片萎蔫,后期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叶片逐渐枯死,块茎腐烂。

病原马铃薯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有三种: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腐皮镰刀菌(F. solani)。

传播途径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水流、农具和昆虫等传播,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侵染植株。

病原与传播途径茎基腐病的发生会导致马铃薯植株死亡,产量大幅下降。

产量损失品质下降土壤质量下降病斑和腐烂的块茎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和等级。

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后续作物的生长。

030201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发病原因与条件02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是马铃薯茎基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时间的连作和不合理轮作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从而增加病害的发生率。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年的侵染源。

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条件是马铃薯茎基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而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病害的发生也会增加。

土壤pH值也是影响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酸性土壤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适宜的发病条件品种的抗病性差异马铃薯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某些品种可能对某些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抗性,而其他品种则可能易感病。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马铃薯茎基腐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防治方法03不同马铃薯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病性有较大差异,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的品种能有效减少茎基腐病的发生。

选用抗病品种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制度,特别是不要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马铃薯。

这样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降低病害发生。

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定期深翻土壤,保持田间排水良好,加强植株的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马铃薯真菌性病害调查及防治措施

马铃薯真菌性病害调查及防治措施

马铃薯真菌性病害调查及防治措施马铃薯是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重要农作物,粮菜兼用。

在陕北神木地区,生育期和有效积温适合于马铃薯的生长。

由于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本地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连作重茬,造成马铃薯病害种类日益增多,尤其是真菌性病害的传播,给马铃薯生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一、马铃薯真菌病害的调查1.马铃薯晚疫病晚疫病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

叶上发生于叶尖和叶缘,开始为水渍状斑点,天气潮湿时很快扩大,病斑与健康部位交接处有白色稀疏的霉轮,叶背更为明显。

严重时病斑可扩展到主脉或叶柄,使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变为焦黑,呈湿腐状。

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呈褐色,不产生霉轮。

薯块发病时形成淡褐色或紫色不规则病斑,稍微下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部分;切开后可见深度不等的锈褐色坏死斑,边缘不整齐。

茎部被侵染后,则在皮层上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潮湿条件下也可发生白色霉层。

调查发现:连年重茬种植、感病品种面积加大、种薯种性退化严重、农户缺乏预防意识和防治措施混乱是造成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马铃薯干腐病干腐多发生在块茎上,病薯外表可见黑褐色稍凹陷斑块,切开病薯,腐烂组织呈黑色、黑褐色、淡褐色或黄褐色,病薯进一步形成空洞。

病斑多发生在块茎脐部,初期在块茎病部表面呈暗色的凹痕,逐渐发展使薯皮变成典型的皱缩或形成不规则的同轴褶叠。

发病重的块茎病部边缘呈浅灰色或粉红色多泡状突起,剥去表皮,病组织呈淡褐色至黑色粒状并有暗红色斑。

髓部有空腔,干燥时白色菌丝充满空腔。

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呈肉红色糊状物,无特殊气味。

湿度低时,内部患病组织呈褐色并变干,至干硬而皱缩。

病菌均以菌丝体及孢子在病残组织或土壤中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依靠雨水溅射而传播,从伤口或芽眼侵入致病。

本病在田间可染病,外观症状不表现或不明显,贮藏期或贮运销售过程中通过接触传染陆续显现症状。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
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特点是地上茎叶矮缩萎蔫,地下块茎沿维管束环发生环状腐烂。

发病早而重的导致死苗;大多病株生长迟缓,矮缩瘦弱、分枝少、叶片小,且皱而不展;发病晚而轻的,其株高、叶片、分枝生长正常,但顶部叶片变小,后期表现一、二枝条或全株萎蔫。

开花后症状最为明显,下部叶片首先萎蔫、下垂、枯死;上部叶片自边缘向内卷,呈失水状,变灰绿色,继之由叶缘向中心或叶脉逐渐变黄,最后变黄处枯死。

近收获时病株提早枯死,但枯叶多不脱落,茎仍呈绿色。

剖视茎部,茎基维管束变黄褐色,用手挤压,可溢出乳白色黏性的细菌菌脓。

薯块收获时不易显现症状,仅尾部轻微红褐色。

经贮藏后,薯皮色泽变暗,尾部明显红褐色。

切开薯块,可见皮下维管束环变浅褐色。

重病薯用手挤压,可溢出黄色菌脓。

重者皮层和髓部分开,表皮爆裂。

致病菌为密执安棒杆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

病菌菌体短杆状,无鞭毛,单生或偶尔成双,不形成荚膜和芽孢。

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

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薄而透明,有光泽。

- 1 -。

马铃薯黑痣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黑痣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末端 坏死 等 。 2 发病 规 律
马 铃 薯 黑 痣 病 又称 为 茎 基 腐 病 、立 枯 丝 核 菌 病、 丝核菌溃疡病 , 主要 危 害 幼 芽 、 茎基 部和块茎 , 因 受 害部 位 不 同 而表 现 多 样 。 1 . 1 幼 芽染 病 呈 现 黑 褐 色 病 斑 或 斑 纹 ,致 使 组
l 危 害症 状
曲, 植株容易斜倒死 亡 , 此 时 常 在 土 表 部 位 再 生气
菌性病害 ,在陕北榆林 多个马铃薯 种植 区发病普 根 , 产 出黄 3 块 茎症状
随病 害发展块 茎亦开始 受害 , 表
面形成大小不一 、 数量不等 、 形状各异 、 坚硬 的、 颗 粒 状 的 黑褐 色 或 暗 褐色 的斑块 , 也 就 是 病 原 菌 的 菌 核, 牢 固地 附 在 表 面 上 , 而 菌 核 下 边 的组 织 保 持 完 好 。也 有 的块 茎 因受 侵 染 而导 致 破 裂 、 产 生 锈 斑 和
. 1 传 播 途 径 马铃 薯 黑 痣 病 是 一 种 由立 枯 丝核 织生长点坏死 , 阻滞 了幼苗生长发育 , 有 时 也 从 基 2 部节上再长出芽条 , 种芽 常 在 未 出土 时腐 烂 , 导 致 田间缺 苗 或 出苗 较 晚 , 幼 苗 长 势 弱等 。
1 . 2 茎干 症 状 茎 干 上 发 病 先 在 近 地 面 处 产 生 褐
甲醛 浓 度 过 高 , 会 抑 制 蘑 菇菌 丝 爬 土 速 度 。对 覆 土 的 消 毒 ,在 防 治疣 孢 霉 病措 施 中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防
使用受污染的河水 、 塘水 , 并 保 持适 宜 的温 湿 度 , 避 免 高温 高 湿 诱 发 此病 。若 有 疣 孢霉 病 发 生 , 则 要 加

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田县小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该品种匍匐茎短、
结薯集中、块茎膨大速度快、生育期 65~70 d,株型直 立,株高 60 cm 左右,属中早熟高产马铃薯品种。薯
块长椭圆形 ,芽眼较浅 ,薯皮光滑 ,黄皮黄肉 ,品质
极佳。
供试药剂:选取 10 种杀菌剂进行马铃薯黑痣病 菌毒力试验及田间药效试验,药剂详细情况见表 1。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病范围也随之扩大 ,其危害程度 呈现加重发生趋势 ,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 限制因素之一。
由于化学药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便捷性与 速效性 ,因此生产上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仍以化学 防治为主。但是 ,生产中由于施药人员技术水平的 局限性 ,对防治时机把握不准 ,往往都是见病施药 从而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同时对化学药剂的选择不 够科学 ,长期选用一种或一类药剂防治 ,导致黑痣 病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产生 ,使得防治效果越来越 差。因此 ,筛选与现有马铃薯黑痣病防治药剂无交 互抗性的新型杀菌剂 ,推广交替使用具有不同作用 机制或不易产生抗性的多作用位点的杀菌剂 ,建立
病的防效均在 78%以上。
关键词:马铃薯黑痣病;杀菌剂;毒力测定;田间防效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871(2021)06-068-05
Toxicity and field control efficacy of fungicides against potato black scurf
WU Zhihui1, LU Qing1, ZHEN Zhihua2, ZHANG Shangqing1, PENG Xuewen1
(1. Tangs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ngshan 063000, Hebei, China; 2. Crop Seed Station of Tangshan City, Tangshan 063000, Hebei,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 of the effective fungicides to control the potato black scurf in production, that mycelial growth rate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toxicity of the 10 kinds of fungicides on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nd 5 kinds of agents among them were selected for further field efficacy trial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50% prochloraz copper SC, 20% Penthiopyrad SC, 42.8% Fluopyram · Trifloxystrobin SC, 25 g · L-1 Fludioxonil FS and 50% Iprodione WP showed higher toxicity on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in laboratory, with the EC50 values of 0.076 2, 0.689 9, 0.722 1, 0.900 3 and 0.925 1 µg · mL-1,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field trials showed that all of the 5 fungicides had certain control effect on the potato black scurf, among them 50% prochloraz copper SC, and 25 g · L-1 Fludioxonil FS had better control effect than the others, with a control efficacy on the black scurf of potato plants and potatos was above 78%. Key words: Potato black scurf; Fungicides; Toxicity determination; Field control effect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

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 间接萌发,内含物分裂形成6-12个双鞭毛的游动孢 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鞭毛,长出被膜, 成球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度高于15℃时,孢 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 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 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经过多次 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随 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芽眼及皮孔等处 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以内为多。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 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 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 适合此菌生长温度20~23℃,最高31~33℃,最低1~ 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经10分钟。最适 pH6.8~8.4,传播途径主要是在切薯块时,病菌通过切刀 带菌传染。
3.病害循环
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 孢子越冬,但病株茎、叶上的菌丝体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 间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前一季遗留土中的病残组织和发 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 传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病薯播种后, 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烂,另一些病芽尚能出土 形成病苗。病菌以幼苗茎基部沿皮层向上发展,形成通向 地上部的茎上条斑,病苗和病菌长期共存,温湿度适宜时, 病部产生孢子囊,这种病苗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病菌能 借助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而被动的在土壤内移动,还可以 在病薯与健薯上繁殖。
一、症状
甘薯在苗床、 大田和储藏期均可受害, * 甘薯在苗床 、 大田和储藏期均可受害 , 引起死苗 和薯块腐烂。 和薯块腐烂。 的病斑多发生于虫伤、 鼠咬、 裂口处, 薯块症状 的病斑多发生于虫伤 、 鼠咬 、 裂口处 , 黑褐色, 圆形或不规则形, 中央稍凹陷, 轮廓清楚, 黑褐色 , 圆形或不规则形 , 中央稍凹陷 , 轮廓清楚 , 直径1 cm,病斑上往往产生灰色霉层 灰色霉层( 直径1~5cm,病斑上往往产生灰色霉层(菌丝体和分 生孢子) 黑色刺状物(子囊壳) 生孢子)和黑色刺状物(子囊壳)。黑色刺状物顶端常 出现黄白色蜡状小粒 子囊孢子) 切开病薯, 黄白色蜡状小粒( 出现 黄白色蜡状小粒 ( 子囊孢子 ) 。 切开病薯 , 可见 病斑下层组织呈黑色或墨绿色, 薯肉有苦味。 病斑下层组织呈黑色或墨绿色 , 薯肉有苦味 。 贮藏 期薯块受害后, 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 期薯块受害后 , 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 , 初为 黑色小点, 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梭形黑斑, 黑色小点 , 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梭形黑斑 , 中间产生 黑色刺状物, 贮藏后期, 病斑可深入薯肉达2 cm, 黑色刺状物 , 贮藏后期 , 病斑可深入薯肉达 2 ~ 3cm , 与其他真菌和细菌并发,引起腐烂。 与其他真菌和细菌并发,引起腐烂。

河西灌区马铃薯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河西灌区马铃薯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 锈 镳 女 21 3( :4 17 氢 ; 01 7 )2 — 2 11
Pa t rt tn l o co nP e i
河西灌 区马铃薯 茎基腐病 的发 生 规 律 与 防治 技 术研 究
雷玉 明 , 张建朝 费永祥 邢会琴 张建 文 , , ,
740 ; 2 30 0 .西 部 资 源 L环 境 化 学 重 点 实验 室 ,张 掖 j 7 40 ; 3 0 0 7 40 ; 4 300 .甘肃 张掖 市 植 保植 榆站 ,7 4 0 ) 30 0 (.河西 学 院农 学 系 ,张掖 1
Ab t a t T e s mp o fp t t r wn r twe e r c r e o h i tt sr c h y t mso o a o c o o r e o d d f r t e fr i s me,i e a i g o f . .d mp n — f ,wi ,r o o l t o tr t a d y l wi g n el n .Th i a e s v r l c u r d d rn e d i g,b d i g,fo rn n r i n t g s o e d s s e e e y o c r e u i g s e l e n udn l we i g a d f u t g sa e .No sg ii i i n f— c n e i a c o c o o a e n o s r e n mo tc l v r .Th f e t o o lt x u e o o a o c o o a t ss n e t r wn r th d b e b e v d i s u t a s r t i e e f c f s i e t r n p t t r wn r t wa h tt e d s a e i d x wa i h s ir z m ,l we ly 1 a a d l we t n s n ys i .T e d s a e o c r s t a h i s e s g e ti se o e e n h n o ri c a m n n o o s a d o l i s h ie s c u — r n e wa r e i u n ak l e s i t i h wae o t n h n i a c d o e ta o l wi O wa e e c smo e s ro si l a i o l wih h g t rc n e tt a n we k a i rn u r l i t l W t r n s s s h cne t o t n .Hi h d n iy c u e e i u i a e g e st a s d s ro sd s s .Th o g r t e c n e u i e c o p n a t d,t e mo e s ro sy t e e e l n e h o s c tv r p i g l se h r e i u l h d s a e o c r e .Ra e p t t n o a a e e p t t r p i g as a s d mo e s ro sd s a e ie s c u r d p — o a o a d s l n c a — o a o c o p n l c u e r e i u i s .H ih t mp r t r o e g e e au e a d mo su e we e g o o o a o c o o c u r n e n i r r o d f rp t t r wn r to c r e c .Co t o e t n ia e h tt e e fc c f m a c z b, t n r lt ss i d c t d t a h f ia y o n o e dm e a h o e a d f n mi o u fwi e d te t n n o lt e t n 。a d ma c z b i t c l n n e a n s l t s e r a me ta d s i r a me t n n o e ,d me a h o e a d b e i h i tc ln n r v— b c e i m t o tirg t g te t n r t e 0 3 a d 6 . % . at r u wih r o —r i a i r a me twe e b we n 5 . % n 5 9 n e Ke r s p t t c o o ; o c r e c ; c e c l o t o ; He i r i a e r a y wo d o a o; r wn r t c u r n e h mia n r l c x rg t d a e i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生产和贸易规模逐年扩大。

然而,马铃薯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危害,造成产量和质量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全面歉收。

因此,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常见的马铃薯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

一、病害防治(一)晚疫病防治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主要通过露天栽培的马铃薯植株受到感染。

防治措施如下:1.合理选择品种:选用含有抗晚疫病基因的马铃薯品种。

2.营养管理:尽量不造成马铃薯的休眠刺激和根系受伤,并适度施用化肥和有机肥。

3.药剂防治:铜制剂、三唑酮等药剂可以防治晚疫病,但芳香胺类药剂因副作用大,不宜常用。

4.生物防治:如利用桔黄假单胞菌、麦隆木屑霉等菌类制剂防治晚疫病。

炭疽病是马铃薯肉质部位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后会导致马铃薯质量降低,与此同时还会引起烂果和腐根等二次菌斑的发生。

防治措施如下:1.农田制地:在清除旧茬、翻耕、平整土壤的基础上,开沟排水,保证农田排水良好。

2.选用健壮苗期健康、种子光滑、无气生根的马铃薯种薯。

3.药剂防治:采用一定剂量的多菌灵、甲霜灵、环沙星等药剂。

黑腐病是马铃薯储藏病之一,发病后会产生秸秆腐烂、块茎变软和菌核形成等多种症状。

防治措施如下:1.清除病株和埋掉或集中处理病害部位。

2.较好的通风环境:采用较好的通风环境、温度保持在6-10℃、相对湿度65%-75%等条件进行存放。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以用金果霉素、噻菌灵等药剂进行稻壳湿法处理。

(一)马铃薯蛴螬防治马铃薯蛴螬是马铃薯上的常见害虫,轻度危害可引起马铃薯生长迟钝和产量降低,重度危害则可能导致几乎全面的秧苗和成苗被毁。

防治措施如下:1.农业生态措施:采用土地裸露无遮盖、转粘土栽培、合理轮作、间套作物旋作等综合措施。

2.灭虫剂防治:按照虫害季节及时施用有毒性低、激素功能好、非选别性杀虫剂。

3.生物防治:可利用秦岭透明翅蜂、蚜茧蜂等天敌进行防治。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又叫轮腐病·在我目百无发生于黑龙江省,以后蔓延到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哈密、克孜勒苏、伊犁、塔城、阿勒泰、昌吉、石柯子等8个地(州、市)。

27个县(市)均有发生,是我区对内检疫对象。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种薯的调运未经严格检疫。

病害仍在继续扩大蔓延,该病在田间造成缺苗、死株和烂薯,使品质变坏,减产严重,贮藏期还可造成烂窖。

症状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其症状最大的特点是病株表现萎蔫和块茎维管束呈环状腐烂。

病薯播种后,病重者腐烂不能发芽或出土;轻者可出苗,但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瘦弱、节间缩短、分枝减少、叶变小。

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缘褪绿,逐惭向上枯黄·最后自下而上萎蔫枯死,旧叶片不脱落,茎杆仍为绿色,维管束黄色至黄褐色,切断后用手挤压,有时可见乳白色粘性菌脓溢出。

病株基部茎的切面上,可见维管束部分变为黑褐色。

病害还可出现枯斑型症状,即下部叶片的尖端或叶缘呈褐色,叶脉间呈黄绿色或灰绿色,叶脉仍为绿色,产生明显的斑驳,以后叶尖枯干,并向内卷,逐渐向上蔓延,最后全部枯死。

地上部萎蔫和枯斑型二种症状常同时出现,依品种不同有主次之分。

新收获的病薯和健薯,在外表上无明显的区别,但贮藏后,病薯薯皮变暗,脐部红褐色。

纵切痛薯,可见环状维管束有不同程度的乳黄色腐烂,用手挤压薯块,可见从切开的薯块维管束中涌出许多乳白色或黄色菌脓,皮层于髓部易于分离。

病原马铃薯环腐细菌[Clauibactre michiganense subsp. Sepodonicu m(SpicckermannetKotthoff)Dzvis et al.]棒形杆菌属。

茵体短杆状,大小0.8-1.2×0.4-0.6微米,单生,偶尔成双,菌体有多型现象,有时呈球状或棒状。

不形成荚膜和芽孢。

无鞭毛,不能在水中游动。

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最底温度1-2℃,最高温度31-33℃生长适温为20-23℃,致死温度56℃。

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发 、 幼 苗 出土 的 同 时 , 环 腐 病 菌 从 薯块 维 管 束 蔓
延 到 芽 的 维 管 束 组 织 中 , 随着 茎 叶 的 形 成 ,病 菌
4 4 选 用 健 薯 ,淘 汰 病 薯 .
播 种 前 把 种 薯 先 放 在 室 内堆 放 5 天 进 行 晾 ~6
在 植 株 体 内系 统 侵 染 , 由病 茎 至茎 秆 、 叶 柄 ,然 种 , 不 断 挑 除 病 薯 ,使 田 间 环 腐 病 大 为 减 少 。 此 后 造 成 地 上 部 萎 蔫 。 同 时 地 下 部 的病 菌 也 顺 着 维 外 用5 u /g 酸 铜 浸泡 1 分 钟 就 有 较 好 效 果 。 0 gk 硫 0 管 束 侵 入 匍 匐 茎 , 再扩 展 到 新 形 成 的 薯 块 的维 管 4 5 切 刀 消 毒 . 束 组 织 中 ,造 成 环 腐 病 。 为 了消 灭 切 刀 上 的 病 菌 ,在 切 种 薯 时 ,应 严 马 铃 薯 环 腐 病 流 行 的 主 要 环 境 因素 是 土 壤 温 格 实 行 切 刀 消 毒 。用 2 %~ 4 %高 锰 酸 钾 溶 液 或 度 ,病 害 发 生 最 适 土 壤 温 度 为1  ̄2  ̄ 9 3 C, 当土 壤 7 % 的酒 精 消 毒 ,切 到病 薯 时 ,先 将 切 刀 浸 入 药 0 温 度 在 1 ℃ 以下 病 害 症 状 出现 较 少 , 当 土 壤 温 度 6 液 中 ,消 毒 5~1 分钟 后 再 用 。 0 超 过 3 ℃ 时 ,病 害 发 生 受 到 抑 制 。贮 藏 期 的温 度 1 4 6 栽 培 管 理 . 对 病 害 也 有 一 定 影 响 ,在 高 温 ( O 以 上 )条 件 2℃ 采 用 高 畦 栽 培 ,避 免 大 水 漫 灌 。 施 用 磷 酸 钙 下 贮 藏 比低 温 ( ~3C)条 件 下 贮 藏 发 病 率 要 高 1 o 作 种 肥 ,增 施 有 机 肥 、磷 钾 肥 和 微 肥 ,施 用 充 分 得 多 。 播 种 期 、收 获 期 与 发 病 也 有 明显 关 系 ,播 腐 熟 的 有 机 肥 或 草 木 灰 ;苗 期 、 发 棵 期 、结 薯 期 种 早 发 病 重 ,收 获 早 发 病 轻 。收 获 时病 薯 和 健 薯 喷 洒6 0 “ 达 . 1 6 ( 下 根 茎 专 用 型 ) , 0倍 天 2 ]” 地 接 触 也 可 传 染 。夏 播 因 播 种 晚 , 收获 期 早 ,一 般 促 进 植 株 生 长 健 壮 , 提 高 抗 病 性 能 。 在 开 花 后 发 病 都 轻 。一 般 来 说 , 温 暖 干 燥 的天 气 有 利 于 病 期 , 加 强 田 间检 查 ,拔 除病 株 及 时 处 理 后 ,在 发 害发 展 。 病 处 撒 生 石 灰 消 毒 ,防 治地 下 害 虫 , 减 少 传 染 机 4综 合 防 治 方 法 会 ,还 可 每 6 7 施 石 灰 10 1 0 g 调 节 土 壤 6 m 0 ~ 5 k, 目前 已培 育 出 抗 马 铃 薯 环 腐 病 的 品种 ,但 没 p 值。 H 有 免 疫 品 种 , 因此 必 须 通 过 严 格 的 防病 程 序 生 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害症状
从苗期至收获期观察,常见症状类型有:
1.立枯型:发生于苗期,地下根茎变褐缢缩,种薯风化,地上部黄化干枯,幼苗死亡。

2.萎蔫型:出现于开花期,地上部由下部叶片、分枝失水,并开始向上扩展,上部叶片发黄;地下老根顶端或侧根分枝处常变褐缢缩,且由下部根系向上部新发根扩展,呈黄色或黄褐色。

3.根腐型:出现于末花期,此时,地上部从植株外部叶片黄化,但植株并不萎蔫,剖开地下部,可见地下茎出现黄褐色斑块,并向上扩展;与薯块相连的根系,从中问或相连处变褐色干枯,薯块与根系脱落。

仅有部分新发根系正常,维持地上部生长。

4.黄化型:主要发生于结薯期和膨大期,地上部植株黄化,叶片失水卷曲干枯,茎秆褪绿,植株死亡,地下根系与地下茎脱落,根茎部变黄褐色缢缩,田问拔出时易从根茎处折断。

二、发病条件
病原属半知菌立枯丝核菌真菌。

病菌初生菌丝无色,宽为5~9微米,呈直角分枝,附近不远处具1隔膜,分枝处多缢缩,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缩短变粗后结成菌核。

菌核初为白色,后变成浅褐至暗褐色,大小为0.5~5毫米。

病菌以菌核随病薯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病薯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生长温度4~34℃,适宜温度20~26℃,最适23℃,菌核形成适温23~28℃。

一般春寒、空气潮湿,或播种后土温低发病较重。

黏重土壤、田间高温有利于发病。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薯。

2.适期播种,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地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晚播,以确保播种时地温不低于10℃。

生长期加强管理,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播种前用福尔马林2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种10分钟杀死种薯上沾着的菌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