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储铜事件

合集下载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是造成美国住房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这已为世人所共识。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谈起“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人们大多聚焦于美国及西方国家,殊不知,国内深受其害的企业大有所在。

近些年来不少中央企业(简称央企)为了追逐投资性收益、规避风险、短期投机套利等目的,投资于具有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

其中,确有企业达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实现了套期保值,获得了较好的利益;但不少企业则严重亏损,付出高昂代价。

特别是去年以来接连披露的中航集团和东航集团的航油期权业务、中远集团的远期费用协议合约(FFA)、和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以及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和深南电原油期权合约等等,都发生巨额浮亏和损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这些企业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会发生如此普遍如此严重的损失?原因何在?企业能否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如何有效防范风险?对此,有必要深刻反省和探讨。

一、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总体情况从目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央企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呈以下主要特点。

1.参与企业多,业务品种广,亏损数额大。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有68家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主要涉及商品期货、汇率掉期、利率掉期,以及期权、结构性存款等品种。

截至2008年10月底,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市值为1250.0亿元,形成了114.0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9.8亿元,浮亏163.8亿元)。

在境内的合约市值为357.4亿元,形成了1.3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亿元,浮亏5.8亿元);在境外的合约市值为894.6亿元,形成了112.7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3亿元,浮亏158.0亿元)。

2.非标准化合约多,交易对手集中,交易风险高。

目前有26家央企是自行在境外从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OTC),且大都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的是“一对一”的非标准化合约,交易风险大,透明度不够。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共23页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共23页

请老师和同学们 提出宝贵的意见 和建议。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国储铜” 事件: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二)腐败是悲剧根源:
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这些公 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 自己的,亏了钱是国家的。
在这次事件中,国储中心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市场均 选择做空,其根本原因也是“想挣钱”。 这次“国储铜 ”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 心。据分析,刘其兵近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 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这是一笔可观 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 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可见很多中国企业、公司中 的个人或集体为了利益的驱使,敢于铤而走险
系列1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铜市继续暴涨, 令刘其兵亏损严重。随后, 刘其兵第一次离家出走, 即发生在铜价越过3000 美元大关不久。2005 年9 月, 伦敦金属交易所铜 价从3500 美元/ 吨上攻至3700美元/ 吨。深受原 期货空头和结构性期权的双重压力, 刘其兵终于 爆仓。当年“十一”国庆长假过后, 铜价突破 4000 美元/ 吨大关。刘其兵再度失踪。此时, 他 所建的空头头寸已达到20 万吨。按照法庭认定 的数据, 账面亏损达到了6.06 亿美元。至此, “国储铜”的巨额亏损案才告一段落。2006 年6 月21 日,刘其兵在云南被捕。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2、强化监管
境外期货市场监管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 部分,我国法律对境外期货市场的监管最主要是 通过对经营主体资格以及行为的规范而得以实现 的。

大宗商品营销故事

大宗商品营销故事

大宗商品营销故事十年大宗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潘多拉魔盒,大宗商品。

美联储必须成为世界经济的创造者,华尔街也必须在这里服从,说它是上帝,有时真的是真的。

金融和经济的本质是人们在商业领域的标准和行为研究,人们制定的条款框架已经成为商业社会的基础,这些基本上形成了金融和经济的运行轨迹。

2003年,今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格林斯潘终于在4月份连任美联储主席,成为四连任。

随后,格林斯潘允许花旗集著名商品期货交易部Phibro(菲布罗)继续在实物能源市场进行交易。

在此之前,《银行控股公司法》禁止银行参与非金融业务。

受监管的商业银行一直被允许交易大宗商品衍生品(如期货),但不能交易实物。

虽然我们不知道格林斯潘和这个臭名昭著的飞利浦兄弟在大宗商品,尤其是基本金属和能源方面有什么渊源,但就像格林斯潘打开宏观魔盒一样,这项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大宗商品10年的繁荣。

大宗商品潘多拉魔盒的开通将带来丰厚的利润。

面对暴利,任何资本都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因此,世界上所有银行业的大鳄鱼都向格林斯潘提交了进入现货配合衍生品业务的申请,格林斯潘先生也慷慨地为鳄鱼的‘现货’交易产品和方式打开了便捷的大门。

表面上看,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为这个商品潘多拉魔盒找到了一个宏伟的名字:实物商品市场的交易将使银行更有效地与客户打交道,对商品衍生品业务起到辅助作用,对公共利益有帮助,不会对银行造成很大风险,但实际上背后隐含着真正的阳谋。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迅速上涨,持续上涨的时间和幅度都超过了过去。

此时,潘多拉魔盒中的怪物已经完成了从金融市场到现货市场任督二脉的武术修炼。

这时,中国国储开始逐渐进入这些潘多拉怪物的视野。

因此,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当然是预测给中国人的),未来国际铜价将进入下跌。

直到2005年底外电曝光完成对中国大鱼的最后一击,我们才知道刘其兵和国储铜事件,怪物们的第一场盛宴已经结束。

华尔街开始露出锋芒事实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格林斯潘最后一个任期的许多政策给予了否定态度,华尔街的贪婪和纳税人的愤怒对比,白宫的压力也急剧增加,一方面对金融系统风险管理的缺乏反思,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这些贪婪的华尔街鳄鱼做出一定的惩罚,所以结合美国金融监管的双重目标和责任在伯南克手中。

国储铜案例分析

国储铜案例分析

国储铜案例分析案例简介:2005年11月中旬,中国国家储备局一名关键交易员刘其兵(他被认为是国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铜期货交易的代表)失踪,揭开了国储局和国际基金之间只是一场“暗战”的面纱。

据报道,原因在于刘其兵在LME建立了大量的空头头寸,而l2月21日是这批空头头寸期权的到期日。

据悉,这笔头寸的数量大约在20万吨铜,由于建仓的量太大,早已被国际基金盯上。

中国是铜进口大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刘其兵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们感到不可思议,并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

从9月份(即刘其兵所介入的3个月期铜合约的开始月份)开始,始于2003年的铜牛市火上浇油,铜价迭创历史新高,每吨铜价从3500美元左右一路狂涨到接近4500美元的水平。

如果逼仓成功,国储可能在这单做空合约上亏损近亿美元。

国储局为了稳住市场、减少损失,一路抛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尽管国储局已经将部分头寸移仓至2006年的3月和2007年,但是从2006年以来,铜价一路飞涨。

据统计,2006年铜期货的价格涨幅已超过75%,5月5日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达到创纪录的每吨7780美元。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国储局可能已回补了大部分的铜期货空头头寸。

市场人士认为,国储铜事件的实际亏损金额可能不低于中航油事件5.5亿美元的亏损额度,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称国储铜事件损失惨重。

案例分析:所谓期权,是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

期权交易是一种权利的买卖,是期权的买方支付了权利金后,便取得了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买入或卖出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的交易方式,但不负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买方有执行的权利,也有不执行的以利,完全可以灵活选择,而卖方必须付有必须卖出或买入的义务,买方拥有权利并为此支付权利金,仅承担有限的风险,却掌握巨大的获利潜力。

商品期权在套期保值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通过买入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能够以较好的价格转换为期货部位或高价出售期权,从而使期货市场的盈利或权利金的收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其二,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因交易双方放弃履约而赚取权利金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弥补价格不利变化带来的损失;其三,在进行期货交易的同时进行商品期权交易,以便在适当的价位将已有的期货头寸对冲平仓,从而对套期保值头寸进行保护。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解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解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

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

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

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

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

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

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

国储铜事件

国储铜事件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一)事件起因: 2005/11/13开始,外电纷纷披 露中国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在LME 铜期货市场上,以每吨3000多美元 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 万至20万吨。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二)事件进展:
2005年 年 10/30 11/9 11/11 11/16 11/23 11/30 12/07 12/12
结 束 !
谢 谢 !
二、 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易员”刘其兵》
(一)最“出色”的交易员: 圈内人士对他的评价很高,上 海某期货公司老总说:“给我的第 一印象是:这个人很牛、很傲,是 一个能够在市场中翻手为云覆手为 雨的人物。”
二、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易员”刘其兵》
(二)独揽交易大权: 伦敦金属交易所圈内交易商 指出,和刘共事的另一位交易员 被剥夺下单权利可能为该事件的 发生埋下了隐患。
A11 安心基金
主题:
国储铜事件
发言人:张小童
演 讲 脉 络 :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二、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 易员”刘其兵》 易员”刘其兵》 三、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四、国储局痛定思痛
三、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一 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三)惩戒缺位是悲剧的外因: 国储中心没有资格从事境外 期货交易,践踏法律法规。
三、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一 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四)期货市场应走向开放:
1.风险控制系统 1. 2.应对危机方面的方法 3.开放期货市场

四、国储局痛定思痛:

国储铜事件

国储铜事件

关于国储铜事件的案例分析
造成亏损的原因分析:
1.国家物资储备局的期货交易的目的本应为套期保值,即长头寸铜期货以锁定未来交
易价格,后来却转向投机行为,短头寸做空铜期货,偏离初衷。

2.我国监管机制有所欠缺。

国家物资储备局其实并没有开展国外期货投机业务的资
格。

此外,长期的老鼠仓(庄家在用公有资金再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的资金再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操作的盈利,使得交易员和公司高层达成共识相互包庇。

3.国家物资储备调剂中心到最后实际上只有刘其兵独揽交易大权,大大增加了非理性
交易的可能性。

4.由于在国内交易具有信息优势,获取国家将抑制铜价的消息,故在国外交易过程中
坚信铜价会跌,在巨额亏损情况下仍看空,忽略风险控制,不愿及时止损。

5.伦敦金属交易所监管体系松散,加之国际基金违规获取刘其兵所建头寸信息,造成
逼仓行为的发生。

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1.我国国内应加强监管力度,以避免以权谋私、违规投机行为,防止中航油、国储铜
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应加强监管体系。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惩戒机制,使得从事违规交易的公司有所顾忌。

3.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打造规模更大、开放程度更高的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使信息逐
渐透明化,避免不公平竞争。

进而提升我国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与实力。

金融衍生品案例

金融衍生品案例

金融衍生品案例【篇一:金融衍生品案例】株洲冶炼厂株洲冶炼厂于1956 年成立,曾在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五百强中排列132 名,年利润过亿元。

该厂为中国三家在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企业之一、全球五大铅锌冶炼生产厂家之一。

1995 年,株洲冶炼厂利用进出口权便利,开始在境外从事锌期货投资业务,最初以套期保值名义操作,获得一定收益,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经理、锌期货操盘手权利逐渐膨胀,株洲冶炼厂对他以及从事的外盘期货交易采取了放任态度。

1997 年3 月世界金属期货市场价格上扬,锌市走俏,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见有利可图,开始在每吨1250 美元的价位上向外抛售合同,此时株洲冶炼厂每吨锌的成本仅1100 美元,如果做套期保值,每吨在以后按期交割现货可获利150 美元,也可避免市场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

但是后来锌价上扬到l 300 美元,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开始做空,即抛出了远远大于株洲冶炼厂年产量的供货合同,目的是通过抛出大量供货合同打下市场价格,等锌价跌至价格较低的抛出价格以下时大量买入合同平仓,保留高价位的卖出合同如期交割获利。

但由于对锌价走势判断的错误以及交易对家逼仓,锌价并没有如预期下跌,而是一路攀升到1674 点。

按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规定,买卖双方须缴纳合同金额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支付保证金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在1997 年3 月~7 月间,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因无法支付保证金,多次被逼平仓。

面对巨大的空头头寸和过亿美元的损失,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不得不向株洲冶炼厂报告,当时已在伦敦卖出了45 万吨锌,相当于株洲冶炼厂全年总产量的 1.5 倍。

虽然国家出面从其他锌厂调集了部分锌进行交割试图减少损失,但是终因抛售量过大,株洲冶炼厂为了履约只好高价买入合约平仓,形成 1.758 亿美元(14.6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2003 年底至2004 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褚毅平_炒股后暴富(看看他当时的心态)

褚毅平_炒股后暴富(看看他当时的心态)

褚毅平炒股后暴富(看看他当时的心态)_南京业主论坛_西祠胡同大学教授卖房炒股,获利千万后的灰色心情本报记者高泽阳南京报道核心提示:两年,两次卖房,两只股票,获利一千万。

这位主攻研究政治哲学的副教授一向坚信宏观分析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即便是炒。

而他正是通过极为宏观的粗略推算,为自己准确打开了成为千万富翁的大门。

只是创富的过程,让他的心情有点灰色……蓬乱的头发,几天没剃的胡须,反衬出他有些苍白的脸色。

洗得有点发白的老式绸料夹克,退色的牛仔裤,蒙着一层灰的皮鞋,裹着他瘦削的身躯。

如果不是他主动的问候和热情的笑容,我断然不会相信这是我要采访对象——炒股获利千万的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褚毅平。

正在辅导孩子功课的妻子见到丈夫带人进屋,有些意外,在鞋柜里翻了一会,才找出一双拖鞋来——显然她事先并不知道有客来访。

调皮的孩子笑着向我眨了一下眼,趁我一转身就不见了。

当我们去书房谈话时,他才大叫一声,猛然从电脑桌下钻出来,吓一吓我们,然后一溜烟跑掉了。

这种平静的家庭生活,却无法平静他内心愤懑、压力和困惑。

妻子怀孕时炒股破产褚毅平1963年生人,自幼品学兼优。

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

作为当时稀缺的大学生,他被分配到河北石油部煤炭局任教。

5年后返乡在南京钢铁厂负责培训工作。

但在市场经济逐渐萌芽,全民经商的80时代,褚毅平学数学却缺少经商知识,使他长期感觉游离于社会之外。

“80年代是以社会精英自居,但实际上后来所谓热门的数学、文学、哲学专业的人最难与社会接轨,到90年代,基本就被边缘化了。

”他说。

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

1992年,改变出现了。

他考入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攻读哲学硕士学位,而且在此期间,他邂逅了当时的同学、现在的妻子梁玲(化名)。

褚毅平的证券投资生涯也始自1992年,这一年正值国内证券热。

而让他投身股市的另一个原因与他选择该行有关,八十年代全国上下热议改革,他则对股份制理论情有独衷。

褚毅平将父母的1万元积蓄投入证券市场。

国储铜巨亏事件

国储铜巨亏事件

参考资料一、事件经过一位中国交易员以发改委下属的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的名义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市场上陆续建立了约20万吨铜的空头头寸,合约的交割期为2005年12月21日。

由于该笔空头头寸过大,而市场不相信中国的国储部门能在指定的期限内实现交割,于是国际炒家乘机逼空。

截至11月18日,LME市场的铜期货价格已经连续涨升至4245美元。

据估计,这些空头寸建仓的均价在3200美元/吨左右(约为四五月间的价格),加上另一家与之协调行动的国有大型企业有色中金的空头头寸,总共达到35万吨。

照此计算,浮亏可能达到数亿美元。

由于这些交易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且涉嫌违规操作,这笔交易被舆论评价为“伦敦版…中航油‟事件”。

巨额空单:可能是“流氓交易”?“按照指定时间交割如此数量巨大的铜,显然不现实。

”11月20日,格林期货首席分析师于军礼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首先从时间上看,要想将铜装运到LME指定的仓库并完成注册,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目前距离交割期限已只有一个月了。

如果届时无法交割,那么只有在交割期之前进行斩仓。

这样,就必然要在LME市场进行反向对冲,买进同样数量的期货铜。

国际基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选择进行逼仓,推动行情上涨,迫使持仓人在更高的价格接盘。

此前的数个月,此次事件的肇事者刘其兵(音)一直在赌铜价将下跌,而铜价却出现了连续6个月的上涨。

据称,刘是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处长,长期代表该中心在海外市场的套期保值业务。

两年前,刘其兵在其他交易员还没有看清趋势之前就已经看涨期铜,从而在中国商品交易界一举成名。

他还以熟练的技术分析著称,传言其在投资交易的过程中,自建的“老鼠仓”就赚了过千万。

然而,据《中国日报》报道,国储官员称,刘所建立的上述期铜空头头寸并非代表政府,其损失完全与该交易员的个人行为有关,这些交易没有登记在公司的账户上,并不涉及中国政府。

刘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在LME建立了大量空头部位”。

十年来从事衍生品交易重大失败案例

十年来从事衍生品交易重大失败案例

十年来从事衍生品交易重大失败案例中国的期货市场能否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国际性定价中心常清经常引用一句话"不做期货是傻子,胡做期货是疯子."2034年,东莞商人花6千万元建了一家大豆加工厂,买了5万吨大豆,正赶上价格暴跌,装运过程中一吨跌了1千多元,还没生产就把钱赔光了.当时那场"大豆地震"——大豆狂跌一个多月(从每吨4300元跌至31∞元)——导致中国大豆加工行业90~~o亏损,很多企业感受到期货避险的重要性.衍生品交易的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莫兆鸿说,企业利用衍生品交易把不确定性因素降低了.使利润稳定下来,即使没赚钱,也是成功案例.何听向《中国企业家》提及了江西铜业的例子:江西铜业的母公司江铜集团是中国最大,世界第六大产铜企业,十几年做套保,被主管部门誉为一面旗帜.2005年,江西铜业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卖铜期货,损失了2.48亿元,尽管如此,他认为这却是好的运作.要不然一旦铜价下跌,其现货损失将以十亿计."衍生品吃小亏实际上是占大便宜.这是值得赞赏的态度."虽然出现了中航油及国储铜事件,但中国企业不应该因噎废食.中石油,中石化,中粮,中谷等十几家获准从事境外期货.据称,国航近几年盈利就是因为做了燃油期货.中石化也曾成功买卖原油期货应对油价高企.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有个智囊团.研究汇率避险,成为国际化的另一利器(比如马来西亚放弃紧盯美元政策).在衍生品行业,"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否则就是出事了.常清说.中国企业做套期保值成功的例子很多,做投机成功的也一定有,"但他赚了钱不会告诉别人".惟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中盛粮油做套保失败了,该公司前几年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操作都很有效,但2005年内地大豆油下跌,CBOT 豆油期货走强,结果现货和期货都赔了.此事也反映了国内缺乏金融工具——大连期货交易所只有大豆和豆粕期货,豆油期货尚未上市.做了12年衍生品业务的莫兆鸿告诉《中国企业家》:"我知道现在很多国有企业都很想用金融工具,如果用得好确实可以带来很多好处,相信这个过程会越走越快."欢迎来到虚拟而真实的衍生品世界!口编辑杜亮电子邮箱editordu@cnemagco 圜巴林事件:1995年,巴林银行新加坡明星代理人尼克?利森,大肆狂炒高风险的日经指数期货.造成巴林银行14亿美元亏损,因此破产.利森被判入狱6年半,他在狱中写了自传《流氓交易员》.住友事件:1996年,日本住友商社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押注铜价走高,控制了全球铜交易量的5%,结果损失了26亿美元.株冶事件:1998年,湖南省株洲冶炼厂未经批准违规从事境外期货交易,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卖空量超过其年产量,最后被迫平仓亏损达146亿元.中储棉事件:从2003年10月起,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进口棉花多达2O多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涨.结果棉价不涨反跌.使其逐利失败.巨亏近10亿元.中航油事件: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做石油衍生品投机,由于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仅从10月26日至11月9日亏损已达39亿美元, 到2004年,加上其余交易盘口约1 6亿美元,累计亏损5.5亿美元,成为新加坡1995年以来最大的金融丑闻国储铜事件:2005年11月,国家储备局下属中国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负责人刘其兵.押注铜价下挫.但伦敦期铜不断上扬.导致上亿美元亏损.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根据公开资料整理lII饵企业.采-2006年第10朋101。

国储期铜案真相

国储期铜案真相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仅限学术交流国储期铜案真相作者:《财经》记者李箐宋燕华账面亏损6.06亿美元,国储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原法定代表人吕嘉范、交易员刘其兵一审获刑时隔已近两年。

2006年6月21日,云南省昆明市书林街富邦花园的一套住房内,公安机关拘捕了昔日的“明星交易员”刘其兵。

当年38岁的刘其兵,是国家发改委下属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下称国储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处长,中国铜期货界风云一时的人物,也曾是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的熟客。

此前,他已经失踪了近十个月。

刘其兵在失踪之前曾留有遗书。

他于2003年10月间,以国储调节中心名义,在期货市场建立大量空头头寸,后遭遇铜价暴涨,致使2.317万吨保税铜货款亏损;截至2005年下半年,他以结构性期权方式持有的空头头寸又出现巨额亏损;2005年10月,刘其兵销声匿迹,随即在国内国际期货市场上引发震动——这就是2005年底震惊世人的国储期铜巨亏事件。

无论是案发之时还是案发之后,此案案情始终被包裹得严严实实。

刘其兵踪迹何方?因何造成巨额亏损?亏损多少?如何善后?人们只看到,案发之后,国储调节中心数次拍卖储备铜,试图平抑铜价;此外,国储大量铜现货被运至伦敦金属交易所在亚洲的数个仓库作实物交割。

人们还看到,就在此时,关于中国应当争夺铜及其他资源类的国际定价权、不能坐视西方交易所定价等等声音骤然高涨。

违规交易造成巨亏大案原本清楚明白,竟被搅得性质暧昧。

几乎没有人知道,刘其兵于2006年6月被捕,于2007年间一审开庭,一审判决亦于近日作出。

2008年3月20日,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刘其兵的判决书出炉。

刘其兵一审被判处七年徒刑。

《财经》同时获知,原国储调节中心副主任、法定代表人吕嘉范一审也被判刑六年。

一审判决认定,刘其兵于1999年12月至2005年10月,在担任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副处长、处长及国家发改委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处长期间,违反国家对国有单位进行期货交易的相关规定,将该中心资金用于境外非套期保值的期货交易,致使发改委物资储备调节中心损失折合人民币9.2亿元。

国储铜事件及分析

国储铜事件及分析

国储铜事件及分析1、事件背景: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快速攀升,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在此轮上涨之后,国际铜价将步入下跌时期。

如英国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预测,2005年全球铜供应将出现10万多吨的过剩;2004年11月中旬举行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年会上,国际大投资银行也大多预测2005年铜价会下调,市场将继续过剩。

但实际情况却是国际铜价的逆市上涨,在2005年11月更是达到期铜市场百年来的最高纪录,每吨高达41466.5美元。

“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上涨的时期。

2、事件经过:2005年11月9日国家物质储备局(简称国储局)发布的国家储备铜竞价销售公布称:为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的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国储调节中心受国储局委托,于2005年11月16日拍卖2万吨国家储备铜。

在此后一个月内,国储局举行了四场现货铜拍卖会,拍卖起价节节升高,给市场带来的冲击加大,第三场拍卖起价上海、宁波地区为每吨371400元,但首批100吨的成交价格就达381200元/吨,拍卖价远高过市场的预期,致使沪铜期货和LME铜期货价格便快速上扬。

第四场现货铜拍卖会上,占2万吨拍卖总量80%的1.6万吨铜流拍的拍卖底价与市价不相上下。

尽管国储局声称抛售铜的目的在于满足国内铜的需求,平抑铜价,但市场更愿意相信国储局此举是在缓解其在期货市场的损失所带来的压力。

因为自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铜期货市场上通过LME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1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铜,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来,国际基金不断以推高铜价的方式逼空国储局,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

不断走高的国际铜价无疑会给国储局造成巨额亏损,所以国储局不得不通过不断抛售国内现货来缓解压力,挽回损失。

国储局对决铜期货

国储局对决铜期货

略谈国储局对决铜期货之内外幕转载秋分依然1 逼空国储铜中国定价权鏖战警示“以为是金矿,其实是火坑。

”在国际基金的围剿之下,国内机构再一次脆弱得不堪一击。

这一次,被金融大鳄盯上的是国储铜。

从3500美元到4200美元的拉升,仅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

市场传言的空方主力——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下称国储中心)已形成1亿多美元的浮亏,跟风冤鬼不计其数。

对赌或许刚刚开始,胜负还是未定之数,但发改委一纸调控铜价批文,背后潜藏了多少老鼠仓?国资在为谁买单?对60%进口依赖的铜巨量放空形成与国际投机买盘对峙,明年中国还进不进口铜?所有“拍脑袋”的人是否就此事还要拍屁股走人?从11月16日开始,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局)向市场抛售的两万吨铜很快就被上涨的潮水淹没。

11月23日,国储局再次抛售两万吨铜,效果逐渐显现。

此前一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月期铜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收盘报4110美元/吨,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 05美元。

交易数据显示:12月21日交割品种持仓41098手(约102万多吨,每手25吨),全部期铜合约总持仓21067手(约25万多吨),LM E当日显性库存为67050吨。

“如果持仓和库存是这个比例,走势与基本面就没什么关系了,完全是资金在对赌。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说。

危险的空单事情缘起一个名叫刘其兵的交易员在LME下的8000手空单。

刘其兵是国储中心进出口处处长,负责国储物资(主要是铜)的套期保值和跨市套利。

一位期货交易员说,大约在今年“十一”的时候,刘其兵就已失踪。

之后国储中心负责人称,这些空单是刘其兵的个人行为,“不是我们的”。

据一位LME交易商估计,刘其兵于9月20日左右下了8000手(20万吨)三月期铜空单,价格在3500美元左右。

之后,LME期铜价格一路上扬。

“十一”长假期间,更是大涨158美元,空头因此遭受重创。

按LME期铜保证金每手在5000美元(200美元/吨)以上计算,刘其兵所建空单所需保证金高达4000万美元,且因浮亏而要不断追加。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1、案情——中信泰富事件(2008年)背景介绍: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案情简介: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宣布,集团为了澳洲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已引致亏损共8.07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

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全日暴跌。

截至收盘,中信泰富开盘报9.00,收盘报6.520,下跌8.00,跌幅55.10%。

而在停牌前一个交易日,中信泰富股价为14.52。

中信泰富因经营钢铁业务一直拥有澳元外汇合约,以寻求平抑澳元波动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但该公司订立的合约背离了对冲的原则,随后造成了巨额损失。

根据今年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的2008年全年业绩,该公司去年亏损127亿港元,其中外汇损失159亿港元。

2009年,中信泰富创始人荣智健因之辞去董事及主席之职。

——国航、东航失手燃油期货(2008年)背景介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AirChina”),简称“国航”,其前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于1988年。

2004年9月30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作为中国航空集团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China Eastern Air Holding Company,CEAH)于2002年10月11日成立,是以原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兼并原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原云南航空公司组建而成,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我国三大骨干航空运输集团之一。

案情简介:2008年,东航和国航在航油套保合约上遭受了公允价值的巨亏。

国储铜巨亏事件

国储铜巨亏事件

参考资料一、事件经过一位中国交易员以发改委下属的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的名义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市场上陆续建立了约20万吨铜的空头头寸,合约的交割期为2005年12月21日。

由于该笔空头头寸过大,而市场不相信中国的国储部门能在指定的期限内实现交割,于是国际炒家乘机逼空。

截至11月18日,LME市场的铜期货价格已经连续涨升至4245美元。

据估计,这些空头寸建仓的均价在3200美元/吨左右(约为四五月间的价格),加上另一家与之协调行动的国有大型企业有色中金的空头头寸,总共达到35万吨。

照此计算,浮亏可能达到数亿美元。

由于这些交易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且涉嫌违规操作,这笔交易被舆论评价为“伦敦版‘中航油’事件”。

巨额空单:可能是“流氓交易”?“按照指定时间交割如此数量巨大的铜,显然不现实。

”11月20日,格林期货首席分析师于军礼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首先从时间上看,要想将铜装运到LME指定的仓库并完成注册,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目前距离交割期限已只有一个月了。

如果届时无法交割,那么只有在交割期之前进行斩仓。

这样,就必然要在LME市场进行反向对冲,买进同样数量的期货铜。

国际基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选择进行逼仓,推动行情上涨,迫使持仓人在更高的价格接盘。

此前的数个月,此次事件的肇事者刘其兵(音)一直在赌铜价将下跌,而铜价却出现了连续6个月的上涨。

据称,刘是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处长,长期代表该中心在海外市场的套期保值业务。

两年前,刘其兵在其他交易员还没有看清趋势之前就已经看涨期铜,从而在中国商品交易界一举成名。

他还以熟练的技术分析著称,传言其在投资交易的过程中,自建的“老鼠仓”就赚了过千万。

然而,据《中国日报》报道,国储官员称,刘所建立的上述期铜空头头寸并非代表政府,其损失完全与该交易员的个人行为有关,这些交易没有登记在公司的账户上,并不涉及中国政府。

刘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在LME建立了大量空头部位”。

争夺国际定价权——中国做强期货市场的目标诉求:国储“对决”伦敦铜 英雄不在胜败中

争夺国际定价权——中国做强期货市场的目标诉求:国储“对决”伦敦铜 英雄不在胜败中
此 强 的 牛 势 。 ”
1 6

大关 , 而进入 20 年 , 06 行情更似脱缰野马

5 1 I 月 1F,铜价最高触及 89 美 元。 70
公 开资料 显示 , 国储铜事件”的最 “
终结 局并 不理想。 银监会 主席刘明康在 去
国储 “ 抛铜”打压 反 而招来 铜价猛涨
“ 冲天牛气 ” 除 了市场需 求的 “ , 中国 因素
以来 发生的 中国 “ 国储铜事 件”也有着密
年年底的一次公开场合中也说, 由于缺乏
对市 场风险的有效控制 , 铜事件代价 国储
在期货界看来,目前伦敦铜的这股 惨 重 ,但 不能 因此就 对市场 风险谈 虎 色 变。 他因此鼓励商业银行要坚持进行金融
具 , 理配置风险 , 合 将市场风险从被 动管 理逐 步转变为 主动调 整和控制。 论 ” 投机基金等 因素外 ,与去年 1 月份 创新 , 、 1 开发设计更 多的风险转移和对 冲工
中国成 为最 大受害者 》 的文章 , 出:“ 指 中
媒体舆论演绎为“ 国际投机基金与 国储进 行多空对决” 的全球资本市场 的大事件 。
影 响和决定国际商品价格的市场这 只无形 的手似 乎不受任何 因素左 右。 “ 其实 , 早在 2 0 年初 ,国内期 货界 05
铜价涨至 8 0 0 0美元 创百年历史高点
“ 对于铜价无法预测 ,也许 哪天就涨
很多人就开始看空铜 , 当时伦敦期货交易 敲山震虎反引群狼来”等悲观论调。
所 ( M 铜 的每 吨价格是 30 美 元 。 L E) 00 ”
绍 说 , 可是 ,到今年5 “ 月份 , 吨铜价格 已
某期货公司交易员对 《 中国经济周刊》 介 发表 过一篇题 :《 勾 国际铜 价连创历史新 高 经涨到了80 美元的百年历史最高点。 00 ” 打开L E M 铜价的走势图, 可以清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国储铜事件
事件起因:从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

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

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

事件进展:
·10月30日,国储局召开会议,就国际铜价问题进行研讨。

会议之后,国储局对外宣布,将在近期向市场抛售3万到5万吨铜。

·11月9日,国储局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发布通告,宣布为抑制中国的铜价,中国将向市场抛出一定数量的储备铜。

·11月11日,国储局声称其持有130万吨库存,比市场预期的要高出100多万吨。

·11月16日,国储局在北京的国宏大厦公开拍卖2万吨库存铜,同时宣布将在11月23日再抛售2万吨。

[详细]
·11月17日,国储局官员表示,中国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市场上所持有20万吨空头头寸属于个人行为,该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员。

·11月23日,国家储备铜第二次公开拍卖2万吨,有6629吨铜流拍。

LME铜价跌至每吨4020美元的两周低位附近,在尾盘时回升至4098美元。

[详细]
·11月30日,国储局第三批2万吨储备铜公开拍卖,再有6100多吨流拍。

同时,LME 铜价创下每吨4270美元的历史新高。

中国国储第三次抛铜压价的意图再度落空。

[详细]·12月7日,国储局第四批2万吨储备铜公开拍卖,再度遭遇大面积流拍,仅成交3700吨。

国际铜价依然逆市上涨,创下期铜百年来最高记录——4466.5美元/吨。

[详细]·12月12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坦言,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

这也是国内政府高官首次对“国储铜”事件作出回应。

[详细]
2006年03月27日09:30 经济观察报李欣唐君燕
随着时间的推移,始于2005年10月的国储铜事件对市场的影响似乎正在被悄然消化。

3月23日,有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国储局下属国储物资调节中心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部分空单,定于该日了结。

不过,据本报了解,大部分的单子已移仓到了明年。

去年11月,国内市场首度传出国储在LME市场有20万吨的空头仓单被套,估空价位约为3200美元/吨。

而后,国内外期铜的联合上涨,试图逼空国储。

当时的国际期铜价格从近4000美元/吨一路飙升并突破了5000美元/吨大关后,曾一度形成国内、外两市场“对峙”的局面。

然而,国际市场已经在近两周内发力,国际期铜价格再创5183美元/吨的新高点,对应国内期铜0606合约也于3月21日站到的48380元/吨的高位。

对于近期一段时间以来LME的高铜价,国内的市场观点更倾向于是基本面的影响,即包括铜需求增长、美元贬值和库存变化等等。

3月初,财政部发通知称,为进一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决定自2006年4月10日起,将精炼铜及铜合金的出口暂定税率由5%调至10%,铜材的出口暂定税率由0%调至10%。

铜出口税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但事实上,我国的铜出口一直很少。

市场人士称,这与国储铜事件不无关系。

国际市场对此消息随即作出的反应是:3月8日晚上,LME三个月铜价格呈现探低回升。

市场观点则对此理解为中国铜出口将减少。

同时,最近LME铜库存的增加,亦被认为是在此消息发布前从中国出口过去的。

但本报在中国海关统计的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的出口商品列表中并没有查到有关铜材及铜产品的出口情况。

由此,即便真的像市场传言,国储会采用部分真铜交割的方式,似乎也没有通过国内市场转手,更大可能是直接在海外了结。

“这个调整更多的是反映国家意志,即不鼓励出口。

而对于企业而言,只要(出口)有利润,就会出。

中国本来就是缺铜国,每年国内都要进口铜,又何必出口呢!”上述知情人士说,“目前国储面对市场能做的,更多的还是同国际市场中的国际基金进行谈判,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挽回一定局面。


在此之前,LME期铜价格一直在4800-5000美元/吨附近波动,而相应的期铜升贴水也在80-200美元/吨的水平。

截至记者发稿时止,LME 3个月期铜5145美元/吨,其升水为85美元/吨。

权威人士告诉本报,判断期铜市场形势通常有两个参考指标:期铜价和升贴水。

升贴水越高,说明相应头寸还没有了结,担心对手去调期,而调期的同时,还必须要支付现货的升贴水。

从目前来看,升水不到100美金,而以往交易过程中,历史交易过程中,LME升水最高曾至300美元/吨,这也说明市场形势正在缓解,利益双方可能在做某些谈判,只有谈判才会按兵不动。

有市场传言称,国储在本月23日交割一部分后,大部分仓单已调至2007年8月。

分析人士称,市场近期虽然有上涨态势,但没有出现剧烈波动,因此应该不是国储交割带来的影响。

由于LME市场的特殊性,交割方式可以采用提前交割或者滚动交割。

国储的谈判进展,也影响着交割和调期的进程。

因此23日对于国储而言只是个时点,并不能由于确定国储的实物交割量。

按照国际谈判的惯例,本次了结方式应该按交割一部分铜,认亏一部分铜来处理。

至于市场盛传的肇事者刘其兵的老鼠仓(以国储20万吨铜的仓单计算,老鼠仓比例应该是1:1.5,即20-30万吨),“国家不会管的,这部分没有国储授权。

”权威人士称。

3月23日后,伴随部分铜交割和部分仓单的调期,国储铜事件或许会告一段落。

但面对目前仍然毫无下降趋势的铜价,也就意味着伴随铜价每每上扬,国储就必须补充一定的保证金,以维持远期的仓位。

中国作为金属铜的净进口国,却不尊重市场规则,企图操控市场的行为是不理智的。

且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相关部门内部管理的混乱,缺乏完备的授权体系等问题。

有鉴于此,今年1月24日,国储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物资储备系统投资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国家物资储备系统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从事期货交易,买卖股票、外汇、企业债券、各类投资基金和其他金融衍生品或进行金融风险投资和境外投资。

事业单位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必须严格履行投资申报审批程序。

时至2006年3月底,国际铜价仍盘旋在5000美元/吨的高位,丝毫没有向下的迹象。

而去年同期LME 3月铜价仅在3200-3300美元/吨附近,分析人士称,根据目前的高位,如今我国国内企业进口铜需要比去年多支付1000多美元的成本,而这种压力将最终转移给下游的生产型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