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铜事件的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2009—7—28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
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
多元化投资(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
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
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
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共23页
请老师和同学们 提出宝贵的意见 和建议。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国储铜” 事件: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二)腐败是悲剧根源:
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这些公 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 自己的,亏了钱是国家的。
在这次事件中,国储中心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市场均 选择做空,其根本原因也是“想挣钱”。 这次“国储铜 ”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 心。据分析,刘其兵近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 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这是一笔可观 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 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可见很多中国企业、公司中 的个人或集体为了利益的驱使,敢于铤而走险
系列1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铜市继续暴涨, 令刘其兵亏损严重。随后, 刘其兵第一次离家出走, 即发生在铜价越过3000 美元大关不久。2005 年9 月, 伦敦金属交易所铜 价从3500 美元/ 吨上攻至3700美元/ 吨。深受原 期货空头和结构性期权的双重压力, 刘其兵终于 爆仓。当年“十一”国庆长假过后, 铜价突破 4000 美元/ 吨大关。刘其兵再度失踪。此时, 他 所建的空头头寸已达到20 万吨。按照法庭认定 的数据, 账面亏损达到了6.06 亿美元。至此, “国储铜”的巨额亏损案才告一段落。2006 年6 月21 日,刘其兵在云南被捕。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2、强化监管
境外期货市场监管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 部分,我国法律对境外期货市场的监管最主要是 通过对经营主体资格以及行为的规范而得以实现 的。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与思考
内容摘要中国正在经历着飞速的经济发展,但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企业在今年的市场上,特别是在期货市场上发展并不顺利,陆续发生了很多起巨额亏损案,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使得中国期货与国际市场结合,其失败的原因又在哪?本文就2005年发生的国储铜期货事件展开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国储铜;期货交易;市场开放;风险监管国储铜事件的分析与思考金融1002班陶然 2010110616一、事件回放(一)焦点人物国储交易员——刘其兵,1969年出生,中国国家储蓄局所属国家物资调节中心进出口部主任,属初级干部。
(二)对战双方见表1,对弈双方表1 对弈双方(三)事件发展经过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历史记录多次被刷新,持续的时间和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以往。
因此,刘其兵认为涨势即将结束铜价随之将下跌,于是,2005年9月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建立空头头寸约20万吨,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一直是铜消费及进口大国,但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感到不可思议,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
“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上涨的时期。
二、盘点国储铜的损失在国储铜的诸多报道和评论中,损失往往被掩盖,被淡化了。
假如不盘点其中的惨重损失,这次悲壮的事件将很快被人们淡忘,也就失去一次痛定思痛、深入反省,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机会。
国储中心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铜,做的是现货交易,这种交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铜消费大国并非什么稀奇事,更何况国储的职责就是进行物质储备?说得再直接点,即便国储不进口铜,也会有别的部门负责进口铜,国储中心焉能将功劳记在自己的账上?国储亏损是在期货交易上,是实实在在的亏损,拉现货赚的钱来消减期货上的亏损,国储中心的良苦用心不难理解,然而,这只能是欲盖弥彰。
国储铜案例分析
国储铜案例分析案例简介:2005年11月中旬,中国国家储备局一名关键交易员刘其兵(他被认为是国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铜期货交易的代表)失踪,揭开了国储局和国际基金之间只是一场“暗战”的面纱。
据报道,原因在于刘其兵在LME建立了大量的空头头寸,而l2月21日是这批空头头寸期权的到期日。
据悉,这笔头寸的数量大约在20万吨铜,由于建仓的量太大,早已被国际基金盯上。
中国是铜进口大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刘其兵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们感到不可思议,并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
从9月份(即刘其兵所介入的3个月期铜合约的开始月份)开始,始于2003年的铜牛市火上浇油,铜价迭创历史新高,每吨铜价从3500美元左右一路狂涨到接近4500美元的水平。
如果逼仓成功,国储可能在这单做空合约上亏损近亿美元。
国储局为了稳住市场、减少损失,一路抛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尽管国储局已经将部分头寸移仓至2006年的3月和2007年,但是从2006年以来,铜价一路飞涨。
据统计,2006年铜期货的价格涨幅已超过75%,5月5日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达到创纪录的每吨7780美元。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国储局可能已回补了大部分的铜期货空头头寸。
市场人士认为,国储铜事件的实际亏损金额可能不低于中航油事件5.5亿美元的亏损额度,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称国储铜事件损失惨重。
案例分析:所谓期权,是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
期权交易是一种权利的买卖,是期权的买方支付了权利金后,便取得了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买入或卖出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的交易方式,但不负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买方有执行的权利,也有不执行的以利,完全可以灵活选择,而卖方必须付有必须卖出或买入的义务,买方拥有权利并为此支付权利金,仅承担有限的风险,却掌握巨大的获利潜力。
商品期权在套期保值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通过买入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能够以较好的价格转换为期货部位或高价出售期权,从而使期货市场的盈利或权利金的收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其二,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因交易双方放弃履约而赚取权利金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弥补价格不利变化带来的损失;其三,在进行期货交易的同时进行商品期权交易,以便在适当的价位将已有的期货头寸对冲平仓,从而对套期保值头寸进行保护。
2005年国储铜事件
2005年国储铜事件事件起因:从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
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
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
事件进展:·10月30日,国储局召开会议,就国际铜价问题进行研讨。
会议之后,国储局对外宣布,将在近期向市场抛售3万到5万吨铜。
·11月9日,国储局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发布通告,宣布为抑制中国的铜价,中国将向市场抛出一定数量的储备铜。
·11月11日,国储局声称其持有130万吨库存,比市场预期的要高出100多万吨。
·11月16日,国储局在北京的国宏大厦公开拍卖2万吨库存铜,同时宣布将在11月23日再抛售2万吨。
[详细]·11月17日,国储局官员表示,中国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市场上所持有20万吨空头头寸属于个人行为,该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员。
·11月23日,国家储备铜第二次公开拍卖2万吨,有6629吨铜流拍。
LME铜价跌至每吨4020美元的两周低位附近,在尾盘时回升至4098美元。
[详细]·11月30日,国储局第三批2万吨储备铜公开拍卖,再有6100多吨流拍。
同时,LME 铜价创下每吨4270美元的历史新高。
中国国储第三次抛铜压价的意图再度落空。
[详细]·12月7日,国储局第四批2万吨储备铜公开拍卖,再度遭遇大面积流拍,仅成交3700吨。
国际铜价依然逆市上涨,创下期铜百年来最高记录——4466.5美元/吨。
[详细]·12月12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坦言,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
这也是国内政府高官首次对“国储铜”事件作出回应。
[详细]2006年03月27日09:30 经济观察报李欣唐君燕随着时间的推移,始于2005年10月的国储铜事件对市场的影响似乎正在被悄然消化。
国储铜事件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一)事件起因: 2005/11/13开始,外电纷纷披 露中国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在LME 铜期货市场上,以每吨3000多美元 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 万至20万吨。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二)事件进展:
2005年 年 10/30 11/9 11/11 11/16 11/23 11/30 12/07 12/12
结 束 !
谢 谢 !
二、 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易员”刘其兵》
(一)最“出色”的交易员: 圈内人士对他的评价很高,上 海某期货公司老总说:“给我的第 一印象是:这个人很牛、很傲,是 一个能够在市场中翻手为云覆手为 雨的人物。”
二、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易员”刘其兵》
(二)独揽交易大权: 伦敦金属交易所圈内交易商 指出,和刘共事的另一位交易员 被剥夺下单权利可能为该事件的 发生埋下了隐患。
A11 安心基金
主题:
国储铜事件
发言人:张小童
演 讲 脉 络 :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二、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 易员”刘其兵》 易员”刘其兵》 三、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四、国储局痛定思痛
三、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一 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三)惩戒缺位是悲剧的外因: 国储中心没有资格从事境外 期货交易,践踏法律法规。
三、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一 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四)期货市场应走向开放:
1.风险控制系统 1. 2.应对危机方面的方法 3.开放期货市场
四、国储局痛定思痛:
国储铜事件
关于国储铜事件的案例分析
造成亏损的原因分析:
1.国家物资储备局的期货交易的目的本应为套期保值,即长头寸铜期货以锁定未来交
易价格,后来却转向投机行为,短头寸做空铜期货,偏离初衷。
2.我国监管机制有所欠缺。
国家物资储备局其实并没有开展国外期货投机业务的资
格。
此外,长期的老鼠仓(庄家在用公有资金再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的资金再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操作的盈利,使得交易员和公司高层达成共识相互包庇。
3.国家物资储备调剂中心到最后实际上只有刘其兵独揽交易大权,大大增加了非理性
交易的可能性。
4.由于在国内交易具有信息优势,获取国家将抑制铜价的消息,故在国外交易过程中
坚信铜价会跌,在巨额亏损情况下仍看空,忽略风险控制,不愿及时止损。
5.伦敦金属交易所监管体系松散,加之国际基金违规获取刘其兵所建头寸信息,造成
逼仓行为的发生。
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1.我国国内应加强监管力度,以避免以权谋私、违规投机行为,防止中航油、国储铜
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应加强监管体系。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惩戒机制,使得从事违规交易的公司有所顾忌。
3.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打造规模更大、开放程度更高的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使信息逐
渐透明化,避免不公平竞争。
进而提升我国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与实力。
金融衍生品案例
金融衍生品案例【篇一:金融衍生品案例】株洲冶炼厂株洲冶炼厂于1956 年成立,曾在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五百强中排列132 名,年利润过亿元。
该厂为中国三家在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企业之一、全球五大铅锌冶炼生产厂家之一。
1995 年,株洲冶炼厂利用进出口权便利,开始在境外从事锌期货投资业务,最初以套期保值名义操作,获得一定收益,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经理、锌期货操盘手权利逐渐膨胀,株洲冶炼厂对他以及从事的外盘期货交易采取了放任态度。
1997 年3 月世界金属期货市场价格上扬,锌市走俏,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见有利可图,开始在每吨1250 美元的价位上向外抛售合同,此时株洲冶炼厂每吨锌的成本仅1100 美元,如果做套期保值,每吨在以后按期交割现货可获利150 美元,也可避免市场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
但是后来锌价上扬到l 300 美元,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开始做空,即抛出了远远大于株洲冶炼厂年产量的供货合同,目的是通过抛出大量供货合同打下市场价格,等锌价跌至价格较低的抛出价格以下时大量买入合同平仓,保留高价位的卖出合同如期交割获利。
但由于对锌价走势判断的错误以及交易对家逼仓,锌价并没有如预期下跌,而是一路攀升到1674 点。
按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规定,买卖双方须缴纳合同金额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支付保证金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在1997 年3 月~7 月间,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因无法支付保证金,多次被逼平仓。
面对巨大的空头头寸和过亿美元的损失,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不得不向株洲冶炼厂报告,当时已在伦敦卖出了45 万吨锌,相当于株洲冶炼厂全年总产量的 1.5 倍。
虽然国家出面从其他锌厂调集了部分锌进行交割试图减少损失,但是终因抛售量过大,株洲冶炼厂为了履约只好高价买入合约平仓,形成 1.758 亿美元(14.6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2003 年底至2004 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金融衍生品案例分析 (2)
金融衍生品案例分析【内容提要】 (2)【关键词】 (2)1.巴林银行案 (2)1.1案例摘要 (2)1.2破产经过 (2)1. 2. 1交易员里森 (2)1. 2. 2“88888” 账户 (3)1. 2. 3日经指数期货的赌博 (3)1.3巴林银行案的教训与意义 (5)1. 3.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5)1. 3.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5)1. 3. 3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5)1. 3. 4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5)2.其他金融衍生品案例 (6)2.1株洲冶炼厂案 (6)2.2国储铜案 (6)2.3中储棉案 (7)2.4中盛粮油案 (7)3.结束语 (7)【内容提要】伴随着中国即将开放的股指期货市场的到来,中国的衍生品市场也将逐渐发展、开放。
对于中国的千千万万个企业来说,将能更深入的接触到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品能带给企业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益处,但也可能因为其巨大的杠杆率而带给企业毁灭性的资产损失。
许多著名的衍生性金融工具灾难并非全因衍生性交易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缺乏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
本报告试图通过对近十年来五个重大的衍生品交易失败案例告诉读者:企业从事衍生工具交易必须要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当切实保证相关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被有效地执行。
【关键词】衍生品;衍生工具;风险;控制;巴林银行;株洲冶炼厂;国储铜;中储棉;中盛粮油1.巴林银行案1. 1案例摘要英国巴林银行(Barings Group)成立于1762年,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久、名声显赫的商人银行集团。
巴林集团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巴林兄弟公司,主要从事企业融资、银行业务及资本市场活动。
(2)巴林证券公司,以从事证券经纪为经营目标。
(3)巴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以资产管理及代管个人资产为目标。
(4) 该集团在美国一家投资银行拥有40%的股份。
国储铜巨亏事件
参考资料一、事件经过一位中国交易员以发改委下属的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的名义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市场上陆续建立了约20万吨铜的空头头寸,合约的交割期为2005年12月21日。
由于该笔空头头寸过大,而市场不相信中国的国储部门能在指定的期限内实现交割,于是国际炒家乘机逼空。
截至11月18日,LME市场的铜期货价格已经连续涨升至4245美元。
据估计,这些空头寸建仓的均价在3200美元/吨左右(约为四五月间的价格),加上另一家与之协调行动的国有大型企业有色中金的空头头寸,总共达到35万吨。
照此计算,浮亏可能达到数亿美元。
由于这些交易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且涉嫌违规操作,这笔交易被舆论评价为“伦敦版…中航油‟事件”。
巨额空单:可能是“流氓交易”?“按照指定时间交割如此数量巨大的铜,显然不现实。
”11月20日,格林期货首席分析师于军礼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首先从时间上看,要想将铜装运到LME指定的仓库并完成注册,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目前距离交割期限已只有一个月了。
如果届时无法交割,那么只有在交割期之前进行斩仓。
这样,就必然要在LME市场进行反向对冲,买进同样数量的期货铜。
国际基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选择进行逼仓,推动行情上涨,迫使持仓人在更高的价格接盘。
此前的数个月,此次事件的肇事者刘其兵(音)一直在赌铜价将下跌,而铜价却出现了连续6个月的上涨。
据称,刘是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处长,长期代表该中心在海外市场的套期保值业务。
两年前,刘其兵在其他交易员还没有看清趋势之前就已经看涨期铜,从而在中国商品交易界一举成名。
他还以熟练的技术分析著称,传言其在投资交易的过程中,自建的“老鼠仓”就赚了过千万。
然而,据《中国日报》报道,国储官员称,刘所建立的上述期铜空头头寸并非代表政府,其损失完全与该交易员的个人行为有关,这些交易没有登记在公司的账户上,并不涉及中国政府。
刘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在LME建立了大量空头部位”。
国储铜经典案例
国储铜经典案例国储铜是指国家储备的铜金属,也是国家战略储备的一部分。
下面列举了10个国储铜经典案例,以展示国储铜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1. 金融危机期间的铜供应保障:金融危机期间,国储铜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市场信心不稳定,国储铜的供应保障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需要,稳定了市场。
2. 自然灾害应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会对铜供应产生冲击。
国储铜的存在可以应对供应短缺,保障重要领域的运行,如电力、通信等。
3. 国际政治紧张局势:国际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导致铜供应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和民生。
国储铜可以在这样的时刻发挥重要作用,保障国家的利益。
4. 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大量的铜,例如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和智能电网的建设。
国储铜可以提供稳定的供应,支持国家战略的实施。
5. 铜市场价格波动:铜市场价格波动对企业经营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
国储铜可以在市场价格波动大的时候进行调控,稳定市场。
6. 金融投机行为:金融投机行为可能导致铜市场的异常波动。
国储铜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控措施,遏制投机行为对市场的干扰。
7. 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铜产业对就业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国储铜可以在市场需求减少的时候,提供稳定的需求,维护就业和经济增长。
8.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铜产业在一些地方具有重要地位,国储铜可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经济支持。
9. 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储铜的存在可以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国家对铜市场的影响力。
10. 资源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铜是非可再生资源,国储铜可以在资源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避免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
国储期铜案真相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仅限学术交流国储期铜案真相作者:《财经》记者李箐宋燕华账面亏损6.06亿美元,国储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原法定代表人吕嘉范、交易员刘其兵一审获刑时隔已近两年。
2006年6月21日,云南省昆明市书林街富邦花园的一套住房内,公安机关拘捕了昔日的“明星交易员”刘其兵。
当年38岁的刘其兵,是国家发改委下属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下称国储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处长,中国铜期货界风云一时的人物,也曾是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的熟客。
此前,他已经失踪了近十个月。
刘其兵在失踪之前曾留有遗书。
他于2003年10月间,以国储调节中心名义,在期货市场建立大量空头头寸,后遭遇铜价暴涨,致使2.317万吨保税铜货款亏损;截至2005年下半年,他以结构性期权方式持有的空头头寸又出现巨额亏损;2005年10月,刘其兵销声匿迹,随即在国内国际期货市场上引发震动——这就是2005年底震惊世人的国储期铜巨亏事件。
无论是案发之时还是案发之后,此案案情始终被包裹得严严实实。
刘其兵踪迹何方?因何造成巨额亏损?亏损多少?如何善后?人们只看到,案发之后,国储调节中心数次拍卖储备铜,试图平抑铜价;此外,国储大量铜现货被运至伦敦金属交易所在亚洲的数个仓库作实物交割。
人们还看到,就在此时,关于中国应当争夺铜及其他资源类的国际定价权、不能坐视西方交易所定价等等声音骤然高涨。
违规交易造成巨亏大案原本清楚明白,竟被搅得性质暧昧。
几乎没有人知道,刘其兵于2006年6月被捕,于2007年间一审开庭,一审判决亦于近日作出。
2008年3月20日,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刘其兵的判决书出炉。
刘其兵一审被判处七年徒刑。
《财经》同时获知,原国储调节中心副主任、法定代表人吕嘉范一审也被判刑六年。
一审判决认定,刘其兵于1999年12月至2005年10月,在担任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副处长、处长及国家发改委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处长期间,违反国家对国有单位进行期货交易的相关规定,将该中心资金用于境外非套期保值的期货交易,致使发改委物资储备调节中心损失折合人民币9.2亿元。
国储铜事件及分析
国储铜事件及分析1、事件背景: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快速攀升,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在此轮上涨之后,国际铜价将步入下跌时期。
如英国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预测,2005年全球铜供应将出现10万多吨的过剩;2004年11月中旬举行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年会上,国际大投资银行也大多预测2005年铜价会下调,市场将继续过剩。
但实际情况却是国际铜价的逆市上涨,在2005年11月更是达到期铜市场百年来的最高纪录,每吨高达41466.5美元。
“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上涨的时期。
2、事件经过:2005年11月9日国家物质储备局(简称国储局)发布的国家储备铜竞价销售公布称:为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的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国储调节中心受国储局委托,于2005年11月16日拍卖2万吨国家储备铜。
在此后一个月内,国储局举行了四场现货铜拍卖会,拍卖起价节节升高,给市场带来的冲击加大,第三场拍卖起价上海、宁波地区为每吨371400元,但首批100吨的成交价格就达381200元/吨,拍卖价远高过市场的预期,致使沪铜期货和LME铜期货价格便快速上扬。
第四场现货铜拍卖会上,占2万吨拍卖总量80%的1.6万吨铜流拍的拍卖底价与市价不相上下。
尽管国储局声称抛售铜的目的在于满足国内铜的需求,平抑铜价,但市场更愿意相信国储局此举是在缓解其在期货市场的损失所带来的压力。
因为自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铜期货市场上通过LME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1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铜,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来,国际基金不断以推高铜价的方式逼空国储局,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
不断走高的国际铜价无疑会给国储局造成巨额亏损,所以国储局不得不通过不断抛售国内现货来缓解压力,挽回损失。
国储局对决铜期货
略谈国储局对决铜期货之内外幕转载秋分依然1 逼空国储铜中国定价权鏖战警示“以为是金矿,其实是火坑。
”在国际基金的围剿之下,国内机构再一次脆弱得不堪一击。
这一次,被金融大鳄盯上的是国储铜。
从3500美元到4200美元的拉升,仅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
市场传言的空方主力——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下称国储中心)已形成1亿多美元的浮亏,跟风冤鬼不计其数。
对赌或许刚刚开始,胜负还是未定之数,但发改委一纸调控铜价批文,背后潜藏了多少老鼠仓?国资在为谁买单?对60%进口依赖的铜巨量放空形成与国际投机买盘对峙,明年中国还进不进口铜?所有“拍脑袋”的人是否就此事还要拍屁股走人?从11月16日开始,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局)向市场抛售的两万吨铜很快就被上涨的潮水淹没。
11月23日,国储局再次抛售两万吨铜,效果逐渐显现。
此前一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月期铜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收盘报4110美元/吨,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 05美元。
交易数据显示:12月21日交割品种持仓41098手(约102万多吨,每手25吨),全部期铜合约总持仓21067手(约25万多吨),LM E当日显性库存为67050吨。
“如果持仓和库存是这个比例,走势与基本面就没什么关系了,完全是资金在对赌。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说。
危险的空单事情缘起一个名叫刘其兵的交易员在LME下的8000手空单。
刘其兵是国储中心进出口处处长,负责国储物资(主要是铜)的套期保值和跨市套利。
一位期货交易员说,大约在今年“十一”的时候,刘其兵就已失踪。
之后国储中心负责人称,这些空单是刘其兵的个人行为,“不是我们的”。
据一位LME交易商估计,刘其兵于9月20日左右下了8000手(20万吨)三月期铜空单,价格在3500美元左右。
之后,LME期铜价格一路上扬。
“十一”长假期间,更是大涨158美元,空头因此遭受重创。
按LME期铜保证金每手在5000美元(200美元/吨)以上计算,刘其兵所建空单所需保证金高达4000万美元,且因浮亏而要不断追加。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1、案情——中信泰富事件(2008年)背景介绍: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案情简介: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宣布,集团为了澳洲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已引致亏损共8.07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
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全日暴跌。
截至收盘,中信泰富开盘报9.00,收盘报6.520,下跌8.00,跌幅55.10%。
而在停牌前一个交易日,中信泰富股价为14.52。
中信泰富因经营钢铁业务一直拥有澳元外汇合约,以寻求平抑澳元波动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但该公司订立的合约背离了对冲的原则,随后造成了巨额损失。
根据今年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的2008年全年业绩,该公司去年亏损127亿港元,其中外汇损失159亿港元。
2009年,中信泰富创始人荣智健因之辞去董事及主席之职。
——国航、东航失手燃油期货(2008年)背景介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AirChina”),简称“国航”,其前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于1988年。
2004年9月30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作为中国航空集团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China Eastern Air Holding Company,CEAH)于2002年10月11日成立,是以原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兼并原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原云南航空公司组建而成,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我国三大骨干航空运输集团之一。
案情简介:2008年,东航和国航在航油套保合约上遭受了公允价值的巨亏。
衍生品案例PPT
公司发布预亏公告的缘由
在CBOT进行套期保值发生巨大亏损
套期保值策略分析
中国在此次交易中损失在在1.8亿美元到8亿美 元之间
案例五 中盛粮油事件
公司简介
中盛粮油:国内以做大豆油及棕榈油而闻名的粮油 公司
2000年成立,2004年底在香港证交所成功上市 主营业务:食用油的提炼、分离、销售及贸易,是
中国第一家提供送油到户的食用油商 国内著名的食用油品牌如海狮、福临门等,均由该
案例二 株冶事件
株洲冶炼厂:我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 之一
1997年,株冶从事锌保值具体经办人员越权透 支交易,亏损后未及时汇报,在伦敦市场上抛 出期锌合约,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发生逼仓
事发时,已在伦敦卖出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 全年的总产量才仅为30万吨
1997年初开始的六七个月中,伦敦锌价涨幅超 过50%,而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 达到1亿多美元
国内豆油价格上升,CBOT豆油空头方将 亏损,国内豆油市场获利
价格无论出现如何变化,公司能保证收 益,平滑利润,回避价格波动风险
策略风险分析
套期保值使用的期货标的物与实际需要保值的 产品并不相同
该套期保值策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市场 之间豆油价格变动的一致性
h
=
ρS,F
σS σF
保值策略方向 保值策略仓位
改进策略 (一)
我国期货市场的商品种类有待完善
CBOT 国内豆油市场
争夺国际定价权——中国做强期货市场的目标诉求:国储“对决”伦敦铜 英雄不在胜败中
1 6
—
大关 , 而进入 20 年 , 06 行情更似脱缰野马
—
5 1 I 月 1F,铜价最高触及 89 美 元。 70
公 开资料 显示 , 国储铜事件”的最 “
终结 局并 不理想。 银监会 主席刘明康在 去
国储 “ 抛铜”打压 反 而招来 铜价猛涨
“ 冲天牛气 ” 除 了市场需 求的 “ , 中国 因素
以来 发生的 中国 “ 国储铜事 件”也有着密
年年底的一次公开场合中也说, 由于缺乏
对市 场风险的有效控制 , 铜事件代价 国储
在期货界看来,目前伦敦铜的这股 惨 重 ,但 不能 因此就 对市场 风险谈 虎 色 变。 他因此鼓励商业银行要坚持进行金融
具 , 理配置风险 , 合 将市场风险从被 动管 理逐 步转变为 主动调 整和控制。 论 ” 投机基金等 因素外 ,与去年 1 月份 创新 , 、 1 开发设计更 多的风险转移和对 冲工
中国成 为最 大受害者 》 的文章 , 出:“ 指 中
媒体舆论演绎为“ 国际投机基金与 国储进 行多空对决” 的全球资本市场 的大事件 。
影 响和决定国际商品价格的市场这 只无形 的手似 乎不受任何 因素左 右。 “ 其实 , 早在 2 0 年初 ,国内期 货界 05
铜价涨至 8 0 0 0美元 创百年历史高点
“ 对于铜价无法预测 ,也许 哪天就涨
很多人就开始看空铜 , 当时伦敦期货交易 敲山震虎反引群狼来”等悲观论调。
所 ( M 铜 的每 吨价格是 30 美 元 。 L E) 00 ”
绍 说 , 可是 ,到今年5 “ 月份 , 吨铜价格 已
某期货公司交易员对 《 中国经济周刊》 介 发表 过一篇题 :《 勾 国际铜 价连创历史新 高 经涨到了80 美元的百年历史最高点。 00 ” 打开L E M 铜价的走势图, 可以清晰的
读株冶锌期货事件和国储铜期货风波心得
读株冶锌期货事件和国储铜期货风波心得一、株冶与国储风波的共性仔细分析几大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发现上述两家有以下几大相似之处:1.两家都是空头,且头寸巨大。
在多年境外期货交易实践中,我国企业巨大损失大多发生在抛空上。
1997年,株冶事件发生时,株冶在伦敦累计卖出的锌空头头寸达到45万吨,而当时株冶一年的总产量才30万吨。
如今的国储风波依然如此。
不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单位所为,传言的15万—20万吨铜空头头寸都不是一个小数。
2.监管缺位。
株冶事件之所以发生且损失巨大,与交易员的胆大妄为和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及上级单位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
1997年株冶事件发生时,株冶已经从事了两年多的锌套期保值。
由于监管松懈,具体经办人员逐渐开始越权交易,在出现亏损后没有及时汇报,领导也没有及时发现,并且大胆到继续加仓,导致亏损不断加大,直到巨大的头寸和损失已成为事实,在外方逼债上门时企业领导和主管机关才察觉。
对国储局来说,监管方面不松散。
但如果是个人行为,监管问题就值得深思了。
据市场传言,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其巨额保证金从哪来?至少有冒用单位授信额度谋私利之嫌,单位监管不力是肯定的。
如果是单位所为,则完全可以理解。
国储局有收储和释放铜库存的权利,有责任维护和保障铜的正常供应。
在这一系列风险产生的过程中,肩负境外期货监管重任的中国证监会对许多事件可谓有心无力。
株冶事件发生时,证监会对境外期货交易的监管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既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人力、财力等必要的储备。
3.对大势把握出现方向错误。
产生亏损的直接原因当然是头寸的方向出现了问题。
在这一点上,两家又有所差别。
株冶事件发生时,有色金属的牛市行情早已结束,世界经济也出现了衰退的前兆,但其头寸巨大到难以维持,最后也没能等到救世主的到来。
在其斩仓之后,锌价就如滚石下山,一路不回头地跌去一半。
国储局抛铜事件,只能认为其头寸太大,方向把握失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老师和同学们 提出宝贵的意见 和建议。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也许是因为被公众称之为“神话”,又 也许是因为利益的驱使,使得刘其兵放大 了胆子,一步一步向不可挽回的深渊靠拢。 从铜价涨上3000 美元开始,刘其兵就做出 预测,未来铜价将下跌,2004 年中国实施 宏观调控后,受国内需求大幅下降的影响, 国内铜价于下半年开始下滑,这加深了刘 其兵看空铜市的判断,于是他的胆子更加 大了。到2005年9月中下旬,刘其兵已累计 开出8000手空仓合约。
“国储铜” 事件: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三)惩戒缺位是悲剧的外因:
国储中心没有资格从事境外期货交易,践 踏法律法规。 (四)期货市场应走向开放:
1.风险控制系统 2.应对危机方面的方法 3.开放期货市场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1、完善内控 所有的前车之鉴都无一例外地表明 之所以发生且损失巨大,内控不严格是 直接的导火线。就期货等衍生产品的交 易而言,与交易员的胆大妄为和所在单 位主管领导及上级单位监管不力有直接 关系。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4、强化系统风险意识,及早防范和化解
在金融领域,建立风险预防机制历来是很重 要的环节。随着修订后的《证券法》的实施,我 国在金融业务监管上,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仍 采取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 对于境外期货业务而言,通过业务风险监督与 隔离健全风险预防机制是避免潜在隐患的一剂良 药。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2、强化监管
境外期货市场监管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 部分,我国法律对境外期货市场的监管最主要是 通过对经营主体资格以及行为的规范而得以实现 的。 具体使用的手段有二: 其一是设定准入门槛,政府发牌。 其二是持续监管。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3、甄别行为
在发生国储铜事件后,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对 境外期货交易资格审查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选 择具有风险分散与规避能力的企业从事境外期货 交易,通过主体监管从源头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 生,才为实现有效监管的正确路径。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刘其兵不幸遇 上了国际铜市史上绝无仅有的暴涨行情, 国际铜价一次次刷新历史新高。下表为近 5个年度的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期铜价的 报价情况
年、月份 1999年5月 报价(美元/吨)
表1 五年度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期铜价
1360
2004年3月
2006年5月 2007年6月 2008年4月
揭秘国储“交易员”-----刘其兵 (二)独揽交易大权
伦敦金属交易所圈内交易商指出,和刘共事 的另一位交易员被剥夺下单权利可能为该事件的 发生埋下了隐患。
揭秘国储“交易员”-----刘其兵
(三)致命性的结构性期权
据市场传言,刘抛空铜期货的数量大约为10 万吨,此外他进行了相当数量的期货交易,业内 俗称“结构性期权”。一位交易商强调: “ 10 万吨铜并不可怕,结构性期权才是最致命的。”
3057
8790 5245 8880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获知自99年以后, 3月期铜价逐年攀升,在07年中旬有过短暂 、 的调整,最低触到 5245美元/吨后,又继 续反弹,到08年4月上摸到8880美元/吨的 最高历史高位。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的折线图中直观的看 到国际铜价的持续走高的走势
“国储铜” 事件: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二)腐败是悲剧根源:
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这些公 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 自己的,亏了钱是国家的。
在这次事件中,国储中心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市场均 选择做空,其根本原因也是“想挣钱”。 这次“国储铜 ”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 心。据分析,刘其兵近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 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这是一笔可观 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 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可见很多中国企业、公司中 的个人或集体为了利益的驱使,敢于铤而走险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分析
小组成员:张宇 黄涛 张祥宏 周达城 陆钱荣 万增荣 黄薇 段小凤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背景
自 2003 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快速攀升, 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世界各 大机构纷纷预测在此轮上涨之后,国际铜价将步 入下跌时期。如英国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预测, 2005年全球铜供应将出现10万多吨的过剩;2004 年 11 月中旬举行的伦敦金属交易所 (LME) 年会上, 国际大投资银行也大多预测 2005年铜价会下调, 市场将继续过剩。 但实际情况却是国际铜价的逆市上涨,在 2005年11月更是达到期铜市场百年来的最高纪录, 每吨高达41466.5美元。“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 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 上涨的时期。
揭秘国储“交易员”-----刘其兵 “国储铜”的主角 ------刘其兵
(一)“最出色”的交易员 1997年7月,国储局同意刘其 兵所任职的国储调节中心在期 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刘 其兵被授权为国储调节中心在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开立 交易账户的交易下达人。刘其 兵在1999年就开始积极做多, 从铜价1000多美元到3000美 元期间,他做得非常顺手,获 利颇丰。
Hale Waihona Puke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图1 国际铜价走势图
1999年5月 1999年11月 2000年5月 2000年11月 2001年5月 2001年11月 2002年5月 2002年11月 2003年5月 2003年11月 2004年5月 2004年11月 2005年5月 2005年11月 2006年5月 2006年11月 2007年5月 2007年11月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下图是“国储铜”事件的对阵双方
对阵双方
空头 多头 斯迈尔金属公司
瑞富期货
伦敦标准银行 中国国储局
巴克莱银行
曼氏集团、AMT 萨顿公司 一家总部在法国里昂的 基金公司
“国储铜” 事件: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一)盘点国储铜的损失:
直接:累计亏损数额为9.2亿元 间接:期铜价格上涨,带动现货铜价一路上涨, 我们相关企业由此承受的损失,将是一个天文数 字。
“国储铜”事件的总结
中国市场经济近20 年,特别是近几年积极参 与国际市场中,特别是在金融衍生品方面,出现 了诸多问题,在株冶事件,中储棉巨亏,中航油 事件,大豆风波,中盛粮油事件以及本文所分析 的“国储铜”事件中,都暴露出经验不够,监管 不力的共性,因而损失惨重,但我们不应该因此 而畏惧,而不与国际化接轨,我们应当痛定思痛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谨慎行事,对中国 企业做到科学管理市场风险,用法律武装自己, 早日砌起一座牢固的“中国墙”
近年来的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期铜价的报价情况 系列1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铜市继续暴涨, 令刘其兵亏损严重。随后, 刘其兵第一次离家出走, 即发生在铜价越过3000 美元大关不久。2005 年9 月, 伦敦金属交易所铜 价从3500 美元/ 吨上攻至3700美元/ 吨。深受原 期货空头和结构性期权的双重压力, 刘其兵终于 爆仓。当年“十一”国庆长假过后, 铜价突破 4000 美元/ 吨大关。刘其兵再度失踪。此时, 他 所建的空头头寸已达到20 万吨。按照法庭认定 的数据, 账面亏损达到了6.06 亿美元。至此, “国储铜”的巨额亏损案才告一段落。2006 年6 月21 日,刘其兵在云南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