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悲剧精神论

合集下载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一、概述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

从悲剧意识而言,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并非少于西方文化,相反,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

悲哀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但在这个底色之上,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1. 悲剧的定义和起源悲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便深受人们的关注。

其定义和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那时的悲剧被视为一种通过歌舞和诗歌来展现英雄命运和社会现实的表演形式。

在这些表演中,英雄的崇高、悲壮和命运的无常成为了核心主题,引发了观众对于人生、命运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悲剧的定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从文学角度来看,悲剧通常指的是一种以悲惨结局为标志的叙事作品,它通过描绘人物的冲突、苦难和死亡,来揭示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抗拒。

从哲学角度来看,悲剧体现了一种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洞察,它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生的无意义,从而引发我们对于存在和价值的思考。

关于悲剧的起源,尽管学界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但普遍认为其与古希腊社会的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密切相关。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通过扮演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角色,来体验生死、荣辱和命运的无常,从而达到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演形式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和艺术形式,成为了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悲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和艺术形式,其定义和起源都与古希腊社会的文化、宗教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它通过对英雄命运的展现和对人生价值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命运和存在的深刻思考,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论中国的悲剧意识

论中国的悲剧意识
关键 词 :悲 剧 ; 悲剧 意 识 : 悲剧 意 意识 ; 团 圆 ; 反 大 乐感 文 化
这些因素贯穿 了中国社会 的发展始 终 , 因而 , 中华 民族是 个并不 缺乏悲剧 意识 的 民族。从 “ 萧 萧兮 易水 寒 , 士 ~去 兮等对苦难现实的深刻体会和
文 学嚣 。文学谆嚣
论 中国 的悲剧意识
刘妍
( 迅美 术学 院学 生 处 , 宁 沈 阳 10 0 ) 鲁 辽 10 4
摘要 : 从上世纪 出王 国维提 出中国没有真正 的悲剧起 . 大批 学者相继批判 了中国悲剧 的 不彻 底性 “ 使 中国无 悲剧” 说在 之 学术 界 流 传 甚 广 。 本 文 将 从 何 为 悲 剧 ( 文 所 说 的 悲 剧 皆 指 关 本 学范畴的悲剧 ) 悲剧产 生的根 源, , 悲剧 具备 的要 素 , 别是 悲剧 特 意 识 等 方 面一 一 分 析 . 论证 中国从 古 至今 并 不 乏真 正 的 悲剧 。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1 74 l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7 2 1 (0 0 0 0 7 0 6 3— 1 1 2 1 )7— 00~ 1
2 0世纪初 , 国维在其《 王 红楼 梦评论》 中提出“ 始于悲者终于 欢, 始于离者终于合 , 于 困者终 于亨” 他认 为中 国的戏 曲 、 始 , 小 说等文学都是“ 而不是“ ” 能论得上真正的悲剧 的“ 国文 乐” 悲 , 吾 学中 , 其具厌世解脱 之精神 者 , 仅有 《 桃花 扇》 红楼 梦 》 ” 与《 耳 。 此 后 , 适 说 “ 国 文 学 最 缺 乏 的是 悲 剧 的 观 点 。无 论 是 小 说 . 胡 中 是 戏 剧 , 是 一 个 美 满 的 团 圆 ” 鲁 迅 认 为 中 国实 在 少 真 正 悲 剧 。 只 , 指出“ 凡是历史上不 团圆 的, 在小 说里统 统 给他 团圆 . 没有 报应 的, 给他报应 , 互相欺骗 ……这实在 是关于 国民性 的问题 ” 他们 . 都以叔本华 的悲 剧理论 为依 据 , 为 真正 的悲剧 就应该 是 悲观 认 的, 以悲开始 , 以悲收场 。而 中国 的文学 作 品中所 谓 的悲 剧却是 以悲开场 , 大 团圆”的乐结 束 . 以“ 这样 的结 局 不足 以称 得上 是 悲, 这也就是他们说 中国无 悲剧 的主要原 因。 何为真正的悲剧?悲剧产 生的要素 又有哪些 呢?尼采认 为 美 的外观是一种幻觉 , 日常生活 中的梦就是 “ 日神” 美 的幻 觉虽 . 不真实 , 但却 给生活在痛苦 中的人们所 需 , 日神精神 就是用美 的 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 目, 不放弃人生的乐趣 。酒神精神象征情 绪 的放纵 , 人们处于情绪的放纵状态时 , 是为 了追求一种解脱 , 是 种痛苦与狂欢的交织。真正 的悲剧是 日神与酒神两者 的结合 , 两者不可分 , 他认为悲剧是求 助 日神形式 而本质 体现酒神 艺术 , 是本体情绪的表露。如莎翁笔下著 名的悲剧 《 罗密欧与朱 丽叶》 与我国的《 梁祝》 有异 曲同工之妙 , 但在 《 罗密 欧与朱 丽叶》 的结 尾二人殉情后 , 有着深仇大恨 的双方家族 重归 于好 . 恰恰 是一个 圆满的结局 , 梁祝》中, 以梁 祝殉情 双双 化蝶做 为收尾 , 而《 仅 在 艺术成就与悲剧效果上却 是 以“ 团圆” 局 的《 密欧 与朱丽 大 结 罗 叶》 更胜一筹。因而 , 我们不难得 出结论 : 真正 的悲剧不是 悲观 、 不是眼泪和哭泣 , 不在于灾难 的多少 , 不在于结局是否圆满 , 而在 于人以弱小之力去抗争不可抗 争 的灾 难 . 数得 以获胜 , 往是 少 往 粉 身碎骨 , 但这 种抗 争本 身恰 恰是一 种不可 战胜的伟 大力量 . 这 也是悲剧 的精神之所在 。 真正 的悲剧 构成有要 素有 两个 : 一是悲剧性 的环境 , 是悲 一 剧 意识 , 即主人 公面对超过 自己外在强力时所表现 出来 的抗争精 神, 二者缺一不 可。悲剧意识不是指关于悲剧艺术的理论 意识 或 悲剧观念 , 而是指对 于人生 的悲剧感和积极寻求对悲剧人生进行 艺术观照和抗议 的心理能量 、 动力和意 向的总和 。它是一种心理 层次 , 是个人或 民族面对悲剧 性处境所 产生 的苦难意识 , 进行形 成抗争 , 是理想与现实不可避 免的悲剧性 冲突 . 自我救 赎 的心 是 理意向 。当然 , 这种抗争 , 这种 自我救赎也应该是惩恶扬善 、 张 伸 正义 、 积极 向上 的。 诚如尼采所 言 , 一个痛苦的世 界对 于悲剧是 完全必须 的。悲 剧 必 然 产 生 于 苦 难 的 现 实 社 会 : 争 、 戮 、 迫 、 会 更 迭 … … 战 杀 压 社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

论《琵琶记》的悲剧精神《琵琶记》是元末南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作,它展演了一出悲欢离合的家庭伦理悲剧,是一部中国古代悲剧经典,其悲剧精神丰富而复杂。

它首先是一部生活悲剧,又是一部时代社会的悲剧。

下面拟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其悲剧精神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从戏剧冲突和伦理上揭示其悲剧精神。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颇有特色,全剧的核心冲突不是批判性的,而是关乎两股互不相容的伦理力量,通过蔡伯喈的遭遇,揭示了“忠”与“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

该剧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展示出生活画面。

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

例如前边写了蔡伯喈蟾宫折桂,杏园奉宴,志得意扬,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典卖钗梳首饰,勉事姑嫜;前边写了蔡伯喈洞房花烛,后边接着写赵五娘自食糟糠,公婆愧悔自己误责媳妇,一亡一病;前边写蔡伯喈中秋赏月,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罗裙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

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苦难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另一方面,写蔡伯喈在锦衣玉食荣华的时候,时常忧心忡忡,既挂念穷困的家乡,又感受到宦海生涯的不易。

优裕闲适的环境与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

这些巧妙的安排,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其悲剧精神,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二、从《琵琶记》所写内容来反映其悲剧精神。

戏剧围绕“三不从”展开: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所叙写的是“子孝与妻贤”的内容。

首先,所谓“三不从”的情节,反映了以蔡公、皇帝、牛丞相为代表的纲常伦理的现世权力对蔡伯喈个人意志的压迫。

他虽然被塑造成一个孝心昭著、恪守经训的形象,但他也有对新婚妻子的爱恋,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都因为与君亲之命相冲突而不能满足。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悲剧精神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悲剧精神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悲剧精神?——悲剧精神新考一个事实常令研究者困惑: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经历了浩劫却至今未创造出相应的悲剧作品;苦难似乎并未进入我们的内心,没有转化为深切的生命体验;即使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习惯于把灾难喜剧化,甚至将之改造为甜蜜的记忆。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也多半是喜剧性文本,基本上不到悲剧性叙述。

许多批评家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当代中国人——主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缺陷。

这是个合理但含混的判决。

它没有涉及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当代中国人缺乏悲剧精神?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性使然,还是另有缘由?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追究悲剧精神之有无。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美国学者约瑟夫·W·米克也说:“悲剧似乎是西方文明的发明。

它在东方、中东、原始文化中是明显缺席的。

”上述两种说法都把文明当作决定性力量,似乎悲剧属于特定的民族。

然而,这类决定论思想难以经受事实的检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民族也孕育过悲剧作品。

在对“吾国人之精神”下了定论之后,王国维本人先是在《红楼梦评论》中承认“《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而后又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倘若王国维要自圆其说,就必须证明《窦娥冤》、《赵氏孤儿》、《红楼梦》皆“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但这显然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窦娥冤》、《赵氏孤儿》、《红楼梦》确实受了佛教的影响,但它们所吸纳的佛教思想业已融入本土文化,成为“吾国人之精神”的内在构成。

进言之,即便上述悲剧确是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下面的问题仍是不可回避的:佛教在西汉末年就已经传入中国,缘何过了千年之后才结出三个悲剧之果?自元到晚清,为什么汉语文学中的悲剧仍如此稀少?要回答它们,仅仅从民族精神、文化特质、地域文明的角度探讨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另觅他途。

浅析中国士子悲剧的崇高精神

浅析中国士子悲剧的崇高精神

浅析中国士子悲剧的崇高精神11汉本2班11260286 向静摘要: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而苦难是悲剧的基础,通过苦难表现出的人的崇高之美,正是悲剧对人心的激荡和魅力所在。

中国士子们在苦难中的“牺牲”、“献祭”,不断用自己的身躯和品格捍卫理性的尊严,在艰难中磨砺张扬“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留下惊心动魄的“恐惧”和“怜悯”。

关键字:崇高超越悲剧崇高分为两种形态,一曰超越,一曰恐惧。

超越是一种自我的超越洗礼,越过平常的尺度,在意志的驱使下,在道德实践中,人得到价值和尊严的胜利。

即主客体之间,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征服力量,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不断向之趋赴的无限完满的灵境。

而恐惧博克是这样说的:“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或危险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人感到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即崇高。

1在自然面前,一种无边的大,巨大的大,以一种压倒式的表象冲击人们的视野,从而使人们心中形成产生一种不适应的畏惧感,让我们的感性直觉感到不愉快,将感性生命逼到其自身的界限处,让人反省到感性生命的有限,自觉到生命的可贵,而此时产生的大愉快也就是崇高感,夹着着痛快的快感。

崇高感和美感最大的区别在于形式的有无。

美感成立于限制中的“形式”,是一种感性的形式,直接给感性生命带来一种愉快感,是一种和谐的优美感,而崇高感是一种超越了任何感官尺度的“无形式”,因其表象与人的判断力相抵触而令人不愉快,超出有限的感官尺度的无形式的自然表象,人同无形式的自然表象进行较量而表现出的一种自我超越的生命崇高形式。

苦难是悲剧的基础,通过困难表现出的人的崇高之美,称为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谈到:“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而人的痛苦来自欲望,人一出生,生存是第一欲望,饥欲食,渴欲饮,冷欲衣,居欲安。

从此人开始奔波,为了让种族延续下去,进而婚配、育儿。

行使衣食住行成为又一欲望······以此类推,人生世世代代都要不停的劳作,只要有欲望,就会产生痛苦;此欲望得到满足又会产生彼欲望,欲望越多,则痛苦越多。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中国古典爱情悲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以及爱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审美情感、美学意蕴和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理解这一文学题材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通常以抒情为主导,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复杂情感。

这些情感类型包括爱慕、思念、忠贞、怨恨、痛苦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作品里。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表现出了真挚、深沉的情感,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则表达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和遗憾。

这些情感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现,有的则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来表现。

这些情感既有温柔、细腻的一面,也有激情、执着的一面,充分展示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这些情感也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如真诚、美好、感人心魄等,使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经典之作。

在文学方面,这些作品展现了爱情的美丽和悲伤,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复杂情感和追求。

同时,它们也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合理现象,如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等,为后人提供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哲学方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的爱情悲剧中蕴含着对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探索。

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极尽荣华富贵中却深感人生的虚无和幻灭,体现出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

而《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在面临爱情与道德的抉择时,勇敢地选择了爱情,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重视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道德、命运的深入思考。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pdf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pdf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 篇)王富仁 内容提要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

从悲剧意识而言,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

悲哀,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但在这个底色之上,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

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关键词 悲剧 悲剧意识 悲剧精神 崇高悲剧 拯救意识 拯救者 王富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00875 悲剧,是个美学范畴。

这个美学范畴是从古希腊美学中产生的,是古希腊美学家在对古希腊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戏剧作品的理性考察中建立起来的。

这个美学范畴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和西方美学理论的发展不断丰富着,同时也不断发生着或明或暗的演变。

到二十世纪,随着中外文化暨中外文学交流的加强,这个美学范畴也从西方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现当代美学理论中的一个美学范畴。

但是,这个美学范畴一当与中国美学理论、文学理论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批评分析结合起来,就发生了诸多歧异乃至混乱。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悲剧,有些学者又认为中国古代同样有悲剧,只是中国古代的悲剧作品与西方的悲剧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

这两种意见实际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他们都清醒地感到中国古代那些被我们现在称为悲剧的作品与西方悲剧作品的巨大差异,当我们因这差异不把它们纳入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范畴中来阐释、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第一种观点;当我们把中国古代那些我们现在称为悲剧的作品纳入到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范畴、使之取得研究分析这些作品的适应性并打破它固有的封闭性、成为一个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更宽泛的理论范畴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第二种观点。

中国神话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中国神话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中国神话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远古之时,人类为了生存,为了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一次次的战斗,一次次的厮杀,在华夏大地上不断的兼并!融合,最终才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

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古代神话天空中充满了血雨腥风,为了保护自己部族子民和争夺生存空间,一代代的英雄们纷纷倒下,不论是天地的叛神,还是部族的战败者,残酷的战争都给他们染上了悲壮的色彩,而他们也以自己凄壮的人生经历!不屈不挠的精神谱写出一曲曲响彻云霄的英雄悲歌。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是中国上古一场规模浩大的部族之战。

《山海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魅,雨止,遂杀蚩尤。

”显然蚩尤是一位失败的反抗神,他和黄帝是对立的双方,两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展开厮杀,虽然结果是蚩尤战败而死,但他的死是惨烈的。

“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其械,化而为树也。

”被残酷处死的蚩尤用鲜血染红了枷铐化为枫林,林中每一片鲜红的枫叶上都铭刻着战败者的抗争与愤恨。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这场大战的话,黄帝代表的是善!是正义,蚩尤代表的是恶,这是一场善胜恶败的战争,但是单就战时的情景来看,蚩尤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仍然为后世所崇敬,被尊为“战神”。

蚩尤神话的深刻意义在于揭示了战败者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它的悲剧意义在于面对强于自身的异己力量敢于反抗,虽然竭尽所能却仍不免失败。

与战神蚩尤相媲美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

据古籍载,共工最初是以兴风作浪的水神面貌出现的。

《左传》:“共工氏故为水师而水名。

公共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之天下。

”《淮南子》:“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昔者共工与领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撷项是黄帝的后裔,共工是炎帝的后裔,因此,共工与领项争帝,可以看作是是炎黄部族战争的继续。

战争的结局是以共工战败而告终,共工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撞倒了支撑天地的天柱,于是造成天倾地陷的奇异景观。

论中国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以《诗经》为个案

论中国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以《诗经》为个案
Ab t a t T a e ywa p c a tt n p rt rd c d wh nh ma c d t eq a i f e o a tmp r r o sb e s r c : r g d sas e i l a ea d s i o u e e u nf e h u s- r d m, s ip a e e o a yi mp s i l a h e e e d m, u n ep o e s f r a igfe d m r c ie Ch n s a e yc n co s e sa ds i t o l esu id c iv d f e o d r gt r c s e t e o i p a t . i e et g d o s i u n s n pr u db t d e r i h oc n r n c r i c r f m h o k o S n s Chn s e od ter t n l r Oa c iv r ek n so f e o Ho v r te tmp rr o T eB o f o g . i e et dt h l i a l S st a he et e i d f r d m. we e ,h o a y i r o h a o wo d o h e e i o sb l y t r u hr t n l h u h o p a t e f e o ma e t erq a i fe d m i g e n tae a e y C i e e mp s i i t o g a i a o g tt r c i e d m d i u s- r e o ma ed mo sr t d t g d . h n s i h o t c r h r ta e y c n co s e sw sa k n f a i n l h u h n i d o u s- r e o u e n o s i u n s , ih i c u e r g d o s i u n s a i d o to a o g t d ak n f a i fe d m s f r gc n c o s e s wh c n l d d r t a q i t r elv l h o k o o g . we e, h n s a e ys i t o s s e e il h r c e , i c i e e h da t n h e e s nT eB o f n s Ho v r C ie et g d p r s e s d af xb ec a a t r sn eCh n s a e d t e i S r i p l r o s l et ec n r d ci n a n dv d as c l n n o it r u h c t r gattd O a oa h e e u i r fe d m. h s ov o t it mo g i i i u l, o o ya ds cey t o g ae n t u eS st c i v n f m e o T i h a o n h i i o r wa i e e t r m a f e tr a e y a d a s x li e e r a o h s C ie eta e ise d d w t e n o . s f r n o t t se t g d , n loe p a n d t e s n w ymo t h n s g d e n e i ar u in d f h ow n r h r h Ke r s T eBo ko S n s q a i fe d m; a in l h u h ;r g d o s iu n s ; rg d prt y wo d : h o f o g ; u s— e o r t a o g t t e yc n co s e s t e ys i r o t a a i

学表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意识——优秀毕业论文

学表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意识——优秀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以西方文艺悲剧理论为参照,从对有关文艺悲剧、悲剧精神的哲学分析出发,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意识与西方悲剧精神在文学表现及文化功能、哲学层面上的差异,探索悲剧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表现方式及所蕴含的文化、哲学特点,为丰富中国悲剧文化作一些探索。

悲剧一词的使用分为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及戏尉分类中的术语,戏剧术语的悲剧指的是一个戏剧种类,是从戏剧冲突的性质、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和戏剧所产生的观赏效果来划分的。

作为戏剧的悲剧反映的是现实的悲剧,其核心是悲剧性,悲剧给人以怜悯感和崇高感,带来的理想的戏剧效果是对人精神的振奋和心灵的净化。

西方悲剧精神是指人在面临死亡、价值毁灭等悲惨的命运时的抗争与超越精神,体现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主要反映在西方悲剧中。

它的发展是与西方哲学思想史息息相关的,体现了西方哲学知识论传统对人认识能力的张扬;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对人的自由、生存意义的关注;以及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实践论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对人的本质、自由发展的追寻。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这样的悲剧精神,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悲剧意识。

本文中的悲剧意识是指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人们对现实悲惨境遇的悲剧感受。

中国哲学在本体论上主张“天人合一”,基本上不指向冲突、虚无,从而在根本上大大弱化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以及善与恶、灵与肉冲突的可能,这就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悲剧的类型主要是日常的、偶然性的悲剧,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悲惨命运为主。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意识在存在论上欠缺对冲突、对立的复杂性、多样性的认识及彻底的探索精神,在价值论层面缺少对个人主体性的张扬、对完美的刻意追求。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我们应该看到西方文明的思想渊源之一就是悲剧精神,悲剧精神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本质,它包含了对人类命运、人类生存境遇的反思,对个人主体意志的张扬,蕴含了深刻的认识论、价值论内容。

因此,我们应借鉴西方悲剧精神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合理之处,丰富中国的悲剧文化,拓展自我反思的能力、提升挑战危机的能力、发展自我超越的精神,从而发展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

浅议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

浅议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

浅议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否认中国存在悲剧意识。

毫无疑问,悲剧产生于悲剧意识。

一个缺乏悲剧意识的民族是不可能产生悲剧的。

中国并不是一个缺乏悲剧的国度,中华名族也不是没有悲剧意识的民族。

一、悲剧意识的定义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特别是经过古希腊戏剧家的努力提升了悲剧的地位,伴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悲剧成为艺术的皇冠。

在中国古代美学文献中并没有悲剧这个审美范畴,“悲剧”这个词出现以前,人们称为“哀曲”、“怨谱”、“苦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突出悲哀、怨恨的审美风格。

我们今天多是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对中国古代被称为悲剧的作品进行阐释。

悲剧意识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性意识。

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隐藏着这样一种悲剧意识。

在人类自我的繁衍生息中,始终要面对来自大自然的威胁,来自洪水、猛兽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来自不同种族、部落群体之间的征战,这些都使人类的生命在不断地消失。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又要因为面对不同阶级、集团的利益争夺而无谓地牺牲自己短暂的生命。

应该说,在人类自我生产与物质生产中,始终要迎战我们所意想不到、也不愿去承受、但却又无法抗拒的非理性的压力。

正是有了生与死、灵与肉的悲剧性矛盾冲突,才注定了悲剧意识与人类同在。

但人们面对生存挑战,面对非理性的威胁时,却敢于以一种理性精神来面对残酷的现实,这就意味着悲剧意识的生成。

悲剧意识与生命同在,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现实的正视和反省,是凝聚着超越自身能力的冲动,它根源于现实的缺陷、不完满和人的生命的丑恶,这才导致了这种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产生。

二、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儒家的“出世”思想之上,直接的载体就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但佛道思想消解了这种悲剧意识。

而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主客”二分的理念世界之上,对悲剧意识发展为悲剧精神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文化不是缺少悲剧意识,而是整个文化的根基就建立在悲剧意识之上。

孔子于西周末年创儒学,提出一系列理论,开始关注人类自我存在的秩序、价值文化问题。

中国悲剧精神与文艺批评的主体性——论熊元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互动

中国悲剧精神与文艺批评的主体性——论熊元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互动
不 妥协 的 主体 性 批 评 。 延续 着 文 艺批 评 引 导 国 民 精 神 的 “ 灯 火 ” 熊 元 义 在 文 艺理 论 与批 评 活动 上 的 “ 动 ” 使 他 的批 。 互 , 评之路独具特色 : 在批 评 中 建构 理 论 。 理 论 之 光 的烛 照 下 在
展开批评。
继 ” “ 道 而死 永 不 妥 协 ” 。为 的抗 争 之 光 。 熊 元 义 对 中 国 悲 剧 精 神 理 论 上 的 深 刻 理 解 和 独 到 把
沉 人 中 国传 统悲 剧文 化 之 中 , 十 年 如 一 日, 理 论 上 挖 掘 二 在 中 国 悲 剧精 神 的 “ 争 火 光 ” 另 一 方 面 。 以 中 国 悲 剧 的 抗 抗 : 他 争 精神 为武 器 , 面 当 代 炫 目的 创作 和批 评 世 相 , 开 了 毫 直 展
第3 O卷 第 3期

云 梦 学 刊
J m a fYun ou l O men g
Vo -O. . l3 No 3 Ma . 0 9 v20
2O 0 9年 5月
中国悲剧精神与文艺批评 的主体性
论 熊 元 义 文 艺 理 论 与 批 评 的 互 动
何 轩
( 南理 工 学 院 中 文 系 ,湖 南 岳 阳 4 4 0 ) 湖 1 0 6
握 。不 仅 促 使 他 在 当下 文 艺 批 评 领 域 倡 导 和 发 扬 中国 悲 剧 精 神 , 求 历 史 的 进 步 和 道 德 的 进 步 的 现 实 统 一 , 且 也 使 追 而
他 的批 评 风 格 不 自觉 地 打 上 了 鲜 明 的 中 国 悲 剧 精 神 印 记 . 逐 形 成 了他 那 个 性 特 色 鲜 明 、 自成 系 统 的 主体 性 文 艺 批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艺术是民族审美方式的体现,悲剧作品是民族悲剧精神的体现。

由于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地理环境、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作品形成了不同的特殊品格,以至于一些人产生了中国没有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的看法。

其实,从中国悲剧内部联系和深层结构进一步深入探索,就会发现中国悲剧具有较为完备的美学系统,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通过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较,从悲剧精神、悲剧冲突与悲剧结局三方面揭示中西悲剧的异同,阐释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

一、悲剧精神的差异悲剧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特种类和艺术的“最高”阶段,在每个民族的文化及文学构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精神源自人们在为命运、理想和追求而奋斗时的受挫、失败或毁灭的审美反思,上升至精神层面即悲剧精神,它是悲剧的灵魂与生命,与民族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和发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文化起源不同据王国维评述,中国的苦戏起源于“巫”“优”的大众娱乐,据“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这种起源与中国发展状况影响了中国悲剧的情感价值取向,使其在选材上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表现下层人民在生活中所受的欺凌或不幸遭遇,传达出一种哀怜、同情、怜悯的情感。

如备受欺凌却无力还击的窦娥,历经磨难的赵五娘,死后化蝶的祝英台等。

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则是抽象于古希腊悲剧的一个美学范畴。

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古希腊悲剧的形成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奠的宗教仪式。

这决定了希腊式悲剧是西方最高贵的艺术形式。

为了与所表达的崇高主题相呼应,西方悲剧总选择严肃、重大的政治题材,以王公贵族或显赫英雄为悲剧主人公。

因此,无论是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公主,还是莎翁四大悲剧中的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他们或人神合一,或威名显赫,或王公贵族,都塑造了一个个盖世英雄的人物形象。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浸染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讲求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心理,以“孝悌”为基本内容的本体追求。

中西悲剧精神的理解与比较研究

中西悲剧精神的理解与比较研究

中西悲剧精神的理解与比较研究作者:王素娟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王素娟(安徽建筑大学外语系,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的悲剧往往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然而,中西方对于悲剧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本文对中西方悲剧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此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种悲剧的特征和意义,探究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从而探求各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有共性的规律。

关键词:悲剧;文化;审美中图分类号:IO-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92-02在西方,最早提出悲剧且对其进行系统阐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则指出:“再现一种巨大的不幸,是悲剧唯一的职能。

”[1]命定的悲剧人生与相应的悲剧文学,给人们以别样的体验和深邃的思考。

在悲剧中,人类用悲壮的毁灭去证明他们的存在与价值,它让读者在平凡安逸的生活中保有清醒的认知和震撼的感悟,悲剧中的激烈冲突促使人们为了超越个体的生命价值而抗争和奋斗。

一、中西方对悲剧的不同理解“悲剧”一词在辛亥革命前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被引进中国,但几乎立刻就引起了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

中国传统戏剧往往是以大团圆为结局,因此一些学者便根据西方悲剧的准绳认为中国文学中没有悲剧;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中国古代的“苦情戏”就是悲剧,而且其成就比起西方来也毫不逊色,因此武断地用西方文论标准来界定中国的文学体裁是不科学的,而笼统地将中西文学形态等同起来的做法也是草率的。

实际上,作为戏剧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悲剧,在古今中外都无可辩驳地存在着,人类任何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文明实践活动中都会有心灵、自由、理想的失败或毁灭,因而,中西方人都应该会有审美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只不过由于中西美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旨趣,所以在悲剧表现形态上就出现了“一样花开两样红”的景观。

论悲剧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文档(最新整理)

论悲剧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文档(最新整理)

论悲剧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引言人类自从有了悲剧,人们便开始谈论悲剧精神。

什么是悲剧精神呢?历史学家汤因比把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归因于人类对“挑战”的“应战”。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和自身以外的世界总是处在动态的对立之中。

对立就会产生现实的悲剧性,现实的悲剧性促使悲剧意识的产生。

从主体的角度说,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认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文化把握。

为悲剧意识升到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付诸行动,试图向不可战胜的传动发起挑战时,悲剧精神就产生了。

从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给悲剧精神下个明确的定义:悲剧精神就是与否定生命的一切因素顽强对抗、坚定地创造和捍卫生命尊严与意义的一种态度、一种愿望、一种艰苦卓绝的努力、一种百折不挠的实践。

悲剧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追求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悲剧精神是对现实局现性的超越和反抗展示某种价值的破碎是悲剧的基本特征,鲁迅用一句简明的话精确概括了悲剧的本质,即“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悲剧的结局就是被毁灭或遭致失败的对象在面对真假、善恶、美丑、是非等的悲剧冲突中表现出的一种超然的精神,一种反抗和超越现实的局限性,并与邪恶势力同归于尽的誓死精神。

当友谊、爱情、事业、生命等人类所珍爱的珍贵的东西遭到摧残――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为的――而夭折的时候,人们便默然伤神甚至痛心疾首。

悲剧就是这种摧残、夭折过程的艺术写照。

但是悲剧的意义决不是单纯地展示价值的破碎,从而给人留下一段伤感苦涩的回味,而是在于通过展示悲剧英雄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使人看到一种更高的价值力量,以严肃庄重崇高壮烈的内容表现出人类秉性中的正面价值。

悲剧表现的不只是灾难,更是表现悲剧主人公对现实局限性的超越和反抗。

悲剧精神就是主人公所表现的为实现某种美好价值取向而同不幸命运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

雅斯贝尔斯说得不错:“真正悲剧绝不可满足于苦难、挫折、死亡的表现,要通过人的行动去探询真理,表现人的内在本质,要用悲剧英雄拼死抗争来揭示现实的本质和寻找生命的真谛。

中国悲剧引论

中国悲剧引论

中国悲剧引论中国悲剧精神就是中国悲剧的抗争精神。

而提倡和弘扬中国悲剧精神,实际上就是提倡和弘扬中国悲剧的抗争精神。

无论是精卫填海,人虽死了,化为灵魂也要抗争,还是愚公移山,个人虽有限,但子子孙孙前赴后继是无穷匮的,这都是中华民族拒绝妥协、抗争到底的悲剧精神的具体表现。

中国悲剧既有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的先后毁灭,即悲剧冲突的双方的先后毁灭,也有正义即道不但得到延续,而且是克服重重困难和阻遏后取得胜利。

在这一方面,它和西方悲剧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但是,中国悲剧对现存冲突的解决不是形而上,而是形而下的;不是诉诸某种“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而是诉诸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的物质力量即正义力量。

这样,中国悲剧就和西方悲剧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而中国悲剧的大团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表现了这种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历史过程。

中国悲剧的悲剧任务不但是历史正义的化身,而且在道德上还是完善的。

中国悲剧的正义力量不是因为自身的局限而遭受毁灭,而是因为邪恶势力的野蛮摧残和毁灭。

因此,正义力量的暂时毁灭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罪有应得,而是无辜的,正义力量在道德上是完善的,没有罪过和不义。

正义力量在大团圆这种现实世界的延续中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战胜和消灭了邪恶势力,达到了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

概括地说,中国悲剧是悲剧人物肉体的毁灭,而精神是不朽的。

大团圆具体地表现了这种不朽的精神永不妥协的抗争。

而真正消解中国悲剧精神的就是这种文艺的命定神话。

这种文艺的命定神话虽然主要表现在一些文艺作品的开头,但有时候也出现在结尾上。

这种文艺的命定神话就是要求人们认命,不挑战不合理的命运,不反抗不合理的秩序,放弃了积极的追求。

一些文艺作品中所出现的命定神话,就是这种现实生活中的虚假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文艺的命定神话在中国悲剧中的两种作用,一是掩盖作用,即杀人者不足责;二是消解作用,即被杀者也不足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寇鹏程:中国悲剧精神论一、中国悲剧精神?但是,首先,中国有悲剧吗?自从本世纪初王国维在其《红楼梦评论》中说中国人没有真正的悲剧开始,此后又有一大批学者诸如蔡元培、朱光潜、胡适、鲁迅、刘半农等人都批评中国悲剧的不彻底性,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

由于这些人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很多人不加分析地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使得“中国无悲剧说”广为流传,很多人提起中国的悲剧也立即就会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感觉,甚至对中国悲剧产生了一种轻视之情。

中国究竟有没有悲剧也成了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到现在也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

鲁迅: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

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简单化。

最早提中国没有悲剧的有影响的人要算王国维了,当初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说,中国的戏曲、小说都是乐天的,“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所以,他认为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悲剧,真正的悲剧只有《红楼梦》与《桃花扇》。

可以说这是中国无悲剧说最早的滥觞了。

但是,我们注意到王国维对中国悲剧做这样的评判完全是根椐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来判定的,王氏与叔本华一样把艺术看作解脱人生永恒苦痛的避难所,认为真正的悲剧就应该是弃绝人生、放弃生命的,他的悲剧理论完全是叔本华理论的汉语版。

悲剧在这儿成了悲观的意思。

所以王国维说“故吾国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

”王国维把具有“厌世解脱”精神的悲剧看作是真正的悲剧,把符合叔本华的理论的悲剧看作是真正的悲剧,并由此作出结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这种评判标准显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不足以此为据的。

我们再来看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也纷纷声讨中国的悲剧,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

比如蔡元培《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中说:“西人重视悲剧,而我国则竟尚喜剧。

如旧剧中述男女之情,大抵其先必受种种挫折,或男子远离,女子被难,一旦衣锦荣归,复相团聚,此等情节,千篇一律。

”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中说:“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点。

无论是小说,是戏剧,只是一个美满的团圆。

” 鲁迅先生也认为中国实在少真正悲剧,指出“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 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 朱光潜先生也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说:“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 我们看蔡元培、胡适、鲁迅、朱光潜等人,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他们的看法本身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很多人都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们关于中国悲剧的看法。

但我们应知道这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对中国悲剧“团圆主义”的批评实际上都是把悲剧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此来批判中国旧的文化传统,以此作为反封建的一个武器,以此来宣传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有其历史性价值,但他们的主要目的都不是就悲剧本身而探讨悲剧的,借批判悲剧进行启蒙和革命的工作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在当时整个时代都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大规模声讨的浪潮中,悲剧被有些简单地批判得体无完肤是可以理解的。

可以说他们是以势反悲而不是以理反悲,以反传统之形势、大势来反对悲剧,而不是以学理来反对悲剧。

胡适: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点。

中国的悲剧确实很多都以悲开始,但最后都以“大团圆”的乐结束,有《红楼梦》之悲则必有《红楼后梦》之喜,有《琵琶记》之分就必有《青衫泪》之合,生不能成连理,死后也要成鸳鸯、变蝴蝶。

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的结局就是人们诟病中国悲剧,说中国无悲剧的主要原因。

那么这样说来中国无悲剧就是因为这些悲剧的结尾是“大团圆”了,如果让这些悲剧的结尾都换成剧中人物各分东西,各自死去的“大分散”,这些悲剧就是真正的悲剧了,或者说只要是“大团圆”结局就不是真正的悲剧了,那么这样说来一部悲剧是不是真正的悲剧的标准就在于它结尾的形式是悲惨的还是欢乐的了。

这显然有简单化之嫌,而且与悲剧创作的实践也是相背离的,实际上很多很“团圆”的戏剧可能是“很悲剧”的,“很分离”的戏剧可能是很喜剧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只是以结尾来判断一部作品是悲剧还是不是悲剧。

比如西方很多悲剧就是“大团圆”的结尾,像古希腊的悲剧《伊菲革涅亚在陶立斯》,献祭的伊菲革涅亚在马上就要被杀死的时候被牧神救走,而她的弟弟也在将要被杀死的时候被伊菲革涅亚认出而幸免,这完全是以悲始以乐终,但是没有人说它不是真正的悲剧。

又如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这两个有着深仇大恨的家族在罗米欧与朱丽叶死后,被他们儿女的爱情所感动,两个家族又重归于好。

这何尝不是一个光明的尾巴,“大团圆”的结局呢,但是它确实是一部真正悲剧。

再比如高乃依的悲剧《熙德》,罗狄克为了家族荣誉,就必须找自己未来的岳父报仇,杀了岳父而与自己的未婚妻结下了家族的仇怨,最后却由于罗狄克为国立功,国王出面调解,一对有情人捐弃前嫌,终成眷属,皆大欢喜。

其实西方的很多悲剧同样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的,但他们仍是真正的悲剧,但为什么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尾就受到特别激烈的“非议”呢?可以说人们对中国悲剧的批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何为真正的悲剧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真正的悲剧?古希腊的悲剧是悲剧的经典。

产生于古希腊的悲剧作为“山羊之歌”是在酒神节上演出的,万人聚会,人山人海,庆祝今年的丰收,祈祷来年的好运,它就是在这种充满喜庆、欢闹的节日里的一个盛大的演出,尼采认为这是一种“酒神”的沉醉酣畅和“日神”的绮丽绚烂的结合,看来悲剧产生的时候是欢乐的,它与悲惨没有关系。

古希腊的悲剧主要是一种命运悲剧,它表现的是人在与外在必然力量的战斗中,感觉到外在力量的强大、不可战胜,感觉到自身力量的弱小这样一种人类处境。

在这种处境下,人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顾影自怜,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甚至自毁自戕,引颈坐等那将要到来的命运;另一条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抗争那明知不可改变的。

选择前者就是无价值,选择后者就是悲剧。

悲剧就是选择。

古希腊的悲剧就是选择的后者。

它并不只是表现人们的无能为力,只是给人们带来毫无希望的绝望,相反它强调的是人在不可抗拒的神的面前的勇敢的表现和作为。

在那强大的神的面前人并不甘心束手就擒,也绝不只是坐等神的旨意的实现,虽然它的旨意一定要实现。

人是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与神抗争的,即使抗争的结果总是失败。

它并不因自己的弱小而坐以待毙,而无所作为,再弱小他也要做最强大的抗争,甚至越弱小越抗争,正是这种无尽的抗争行为本身构成了悲剧最核心的本质。

不管对方的力量多么强大,人也要去与他“作为”,与他拼命,不管这作为的结果若何。

比如《俄狄浦斯王》,比如《普罗米修斯》,他们是真正的悲剧,因为他们的命运是神已经决定了的,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但他们却决不甘心命运的安排,坐等命运的实现,而是以自己的行为与命定的命运做着顽强的斗争,渴望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他们的命运最终与神的安排一丝不爽。

他们的行为不是可笑的,不是白费心思的,他们是认真的,他们也因此是可敬的,也因此为人所千古传颂,它也因此是悲剧的。

悲剧就是与神抗争的人。

古希腊的悲剧是悲剧,这不在于它表现的命运的强大,不在于灾难的多少,不在于结局的是否圆满,而在于面对灾难的人一定要抗争那不可抗争的灾难的精神。

这就是古希腊悲剧的精神,真正的悲剧精神。

夸父逐日,渴死道中,实也没有“光明的尾巴”。

这种抗争精神让人不由得生起一种崇敬之情,不由得以自己与悲剧主人公是一样的人而感到作为一个人的伟大和光荣,骄傲和自豪,尊严和崇高。

对方力量越是强大,人越是抗争,人越是抗争就越是崇高。

所以悲剧的关键不是结局,而是人在面对悲剧的处境时是否去抗争,是否去努力,是否去作为。

“不作为”就不是悲剧,悲剧就是人的作为。

敌对力量越强大,我的力量越弱小,而我以越弱小的力量去对抗越强大的敌人,悲剧性就越强。

努力行为的多少就是悲剧性大小的标志。

真正的悲剧就在于人面对强敌是否抗争。

在悲剧处境中抗争就是悲剧。

不抗争就不是悲剧。

抗争得越多就越是悲剧。

这种不尽抗争的精神就是悲剧的精神。

这种精神给人的不是颓唐,不是绝望,而是一种振奋和昂扬,崇高和伟大。

悲剧也因此是乐观的。

悲剧也因此是痛快的。

由痛到快,不痛不快,大痛大快,越痛越快。

这样的酣畅淋漓,就是“净化”。

所以在那热闹的酒神节上演出悲剧也是再合适不过的。

所以真正的悲剧不是悲观,不是悲惨,也不是灾难,也不是眼泪和哭泣,不是是否有“大团圆”的结尾。

你可以从头笑到尾,但可能仍是悲剧,你也可以从头哭到尾,但可能仍是喜剧。

在哭中添上几声笑,这哭可能更悲,在笑中添上几声哭,这笑可能更喜。

真正的悲剧就在于人以弱小之力无畏地、无息地、无悔地去抗争强大的、顽固的、蛮横的异己之力。

这种抗争有幸得胜,但更多的是粉身碎骨,但这种不息的抗争行为本身却是一股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就是悲剧精神之所在,只要有这种抗争精神,就是真正的悲剧。

因此,真正的悲剧就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一个是悲剧性的处境,即人所面临的远远超过自己的外在强力;另一个就是人面临这种强力的时候蹈死不顾的抗争态度,没有这种处境不是悲剧,有这种处境而没有人的抗争行为同样不是悲剧。

悲剧是可歌可泣的,可歌的是人在强力之下的行为,可泣的是人所面临的外在强力。

只有可泣不是悲剧,只有可歌同样不是悲剧。

因此,真正的悲剧就是人在悲剧性处境下的坚强行为。

3、中国的悲剧是“乐感”背后的更深层的“悲感”基础上形成的悲剧。

以此,我们看中国其实从来就是不乏悲剧的,从来就具有悲剧精神的。

神话故事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等,他们的那种悲剧精神是明显的,也是感人的,令人震撼的,他们不仅有悲剧的处境,而且也是在做无尽的抗争,他们的抗争是不会成功的,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这种抗争。

这种悲壮的行动与我们常说的悲剧精神也是相符合的,与希腊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蒲斯王》具有同样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们是真正的悲剧。

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焦仲卿、刘兰芝在他们的悲剧处境中也同样做了无尽的抗争,从告诉母亲“终老不复娶”到最后双双用尽他们最后的力量——他们的生命去争取自己的胜利,这是真正的悲剧。

《霸王别姬》是真正的悲剧,倒并不是因为项羽霸王终于死了,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而是因为他终于用自己的行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等着被别人来结束他的生命,在惨淡的困境中完成了一个英雄最后的壮举。

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悲剧就是失败的英雄。

作为一个英雄他失败了,他失败了仍被看作英雄,这就是悲剧。

《窦娥冤》是悲剧,为了自己的清白,窦娥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死也没有屈服,还发下三道誓言为自己抗争,这是真正的悲剧精神,真正的感天动地,真正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