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佛像艺术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歷代佛像藝術之美
北魏(386~534)拓跋氏是鮮卑遊牧民族,於公元398年遷都平城(大同),當時平城是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中心。北魏各帝王貴族崇信佛教,佛教弘法事業蓬勃發展。北朝重禪修、開窟造像。北魏佛像受印度犍陀羅影響,臉形豐圓,杏眼大耳,頸粗寬肩,著袒右肩袈裟,身軀飽滿雄偉,神情莊嚴崇高,反映出北魏遊牧民族粗爌、雄健的氣度。
東魏(534~550)遷都鄴城(河北臨漳縣),大批洛陽僧尼隨之東移。造像主要有山東青州、河北地區佛寺造像。東魏帝王與貴族都尊信佛教,盛行造像。佛像面容清秀,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舒展流暢,流露出「秀骨清像」飄逸的文人氣質。
北齊(550~577)各皇帝篤信佛教,大力支持佛教事業,尤其在山東、河北地區佛寺盛行造像。北齊佛像面容圓潤端祥,身軀勻稱優雅,袈裟簡潔貼身(如曹衣出水),造像神情寧靜禪悅。
北周(557~581)君主護持佛教,但在武帝建德二年(573)發佈禁?佛、道二教,使佛教嚴重破壞。史稱第二次法難。北周佛像臉形豐圓,身體飽滿,袈裟厚重,神情敦厚莊嚴。
隋代(581~618)隋文帝於581年建立隋代,並推廣佛教,到處建立佛寺,造像盛況空前。隋代佛像造形以豐腴敦實,典雅端莊,自然寫實為特質,衣紋簡練規整。
唐代(618~907)帝王多佛道並重。直到唐武宗(八四二年)的滅佛事件,才真正讓佛教的發展遭遇到空前的浩劫。唐代造像趨向於形神兼備的完美表現,藝術家充分掌握圓熟的寫實性技法,以豐腴為美為特質,佛像面容圓滿端祥,身軀雄健飽滿,神情莊嚴而慈祥。
宋代(960~1279)佛教深入民間發展,此時的佛教寺院之中,以觀世音菩薩及羅漢像最為流行。宋代佛像面容豐圓適中,神情端祥,延續傳統莊嚴造型。菩薩的面容橢圓秀美,姿態優雅自在,造像減低了宗教的氣氛,卻更善於表達親切的人性審美雅趣。
元明清時期,佛教藝術漸入衰微,並融入藏式佛教美術,使佛教藝術更走向世俗化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