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贰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壹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叁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PPT课件
课堂检测
2、选出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月光的皎洁。 月光洒在庭院中,院子如一方清池般空明 澄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纵 横交错的水草。通过描写月光下的景物烘 托出月光的皎洁。
写作特色
(3)借景抒情,创造清幽的意境。 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
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念”“遂” “寻”“闲人”等词,无不字字含情、 情景交融。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美 景,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 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 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胸怀的豁达等复杂微 妙的心境。
写作特色
(1)结构独具特色。 从“欲睡”到“起行”到寻友再到散
步,由事及景,由景生情,自始至终一气 呵成。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达了作 者微妙的心境。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生动形象。
词语释义
(1)月色入户(门) (2)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3)念无语为乐者(考虑,想到)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觉) (6)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7)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8)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课文翻译
文言积累
1、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2)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 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 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2、一词多义 者(1)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的人)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记承天寺夜游》PPT 图文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公元1083年。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门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关介绍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 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 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 又名月台寺。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个睛朗的日子;多一抹微笑,就会多一份芬芳的生活。
走在人生路上,最神奇的是你的微笑。我们生存的空间,本来就单调的,有你的微笑,就能让它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生活的方式,本来就枯燥的,有你的微笑,能让它变得生动活泼和美好。微笑,会给人以温暖;微笑,会给人以快乐;微笑,能给人以安慰;微笑,能 生观叫“知足常乐”,有一种状态叫“乐在其中”,有一种大度叫“一笑抿恩仇”。人生最重要的,是保特一份好心情,做一个快乐的人,将美好收藏在心中。人生如画,有微笑的画卷,这画便会显得亮丽多彩;人生如酒,有微笑的美酒,这酒便能散发出诱人
记承天寺夜游
EJ·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 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 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新课导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D) 赏析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 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 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 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 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 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 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 “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 语言精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 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 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 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第七单元:行文如画
作者生平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卒谥文忠。
他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 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 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他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D) 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 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 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 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 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 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⑾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 译为“原来是”。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完美版ppt课件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由朗读,然后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
12
学生范读后全班齐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如意 行走
31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
A. 文章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 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 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结尾一句既有赏月的欣喜愉悦,也暗 含遭贬谪的落寞孤寂的心情,更表现出 一种自我排解的达观。
C.文章不长,因此记叙的要素未能交代 清楚。
D.文章写景很有特色,看似写水,实则 写月光,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32
竹柏 ———藻荇交横
比喻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月
光如水,皎洁、空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2
体会情感
1、欣赏到如此优美的月色,作者发 出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3
领悟“闲”之意:
2、“闲人”,即清闲之人,作者为什 么说自己是闲人?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6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 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 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 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 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色,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 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 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 闲人罢了。
自由朗读,然后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
12
学生范读后全班齐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如意 行走
31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
A. 文章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 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 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结尾一句既有赏月的欣喜愉悦,也暗 含遭贬谪的落寞孤寂的心情,更表现出 一种自我排解的达观。
C.文章不长,因此记叙的要素未能交代 清楚。
D.文章写景很有特色,看似写水,实则 写月光,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32
竹柏 ———藻荇交横
比喻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月
光如水,皎洁、空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2
体会情感
1、欣赏到如此优美的月色,作者发 出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3
领悟“闲”之意:
2、“闲人”,即清闲之人,作者为什 么说自己是闲人?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6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 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 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 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 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色,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 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 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 闲人罢了。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 中 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 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 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 景
月色—— 积水空明 竹柏—— 藻荇交横
修 辞
作 用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特点
比 喻
皎洁、澄 清、透明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
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 何夜无月?何 “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 处无竹柏? 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总 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 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 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 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 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 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 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元丰六 年十月 十二日 (夜)
事 件 的 (起因)
承 天 寺
中 庭
“我” 和张 怀民
月 色 优 美
夜 游 承 天 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合作读
读懂意味
1、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 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 有什么特点?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苏 轼
•自由读 读准字音 •尝试读 读准节奏
书 读 百 遍 其 义 自 见
•示范读 品出韵味
•体验读 读出韵味 •合作读 读懂意味
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下列字音
解 ( jiě ) 衣 遂 ( suì 至 )
。
未寝 ( qǐn ) 相与 ( yǔ )
藻 ( zǎo)荇 (xì ) ng
放声朗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 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 文中哪一句? 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 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 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 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 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和清凉的味道。 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 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 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
学 前 热 身
猜猜看: 他是谁? 古有一人: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 苏 诗词、书画无一不精; 轼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 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开豪放派新 风;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 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 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