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最新教案)

合集下载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教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教案

学习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总第52 课时课型复习课备课时间 5 、24学习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一、回顾与交流1、指名说说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1)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让学生讨论。

a: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b: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3)说一说圆有什么特点。

2、周长与面积。

(1)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2)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举例说明。

(3)分别说出已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简要描述有关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二、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计算(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三、全课总结: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周长的公式。

说一说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统一。

四、作业完成练习十八 3~9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时间:教研组教导处查阅查阅学习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三)总第53 课时课型复习课备课时间 5 、24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2、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学习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学习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一、回顾与交流1、立体图形的特点(1)我们已学过哪些立体图形?(2)回顾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完整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完整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复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沟通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根据相关信息设计方案。

能力目标:能利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知识整理,渗透转化思想,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复习难点:公式的具体应用。

复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图形我们学过了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把图形的一些知识做一个复习与整理。

教师板书课题:图形的复习与整理二、回顾与交流(一)提出问题引发分类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呀你能对学过的这些图形分分类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完善并板书出图形的分类,剥离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二)复习平面图形的特点及关系提问:我们先复习平面图形。

那对于这些平面图形你又有哪些了解呀那这样吧,你可以结合这几个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伙伴商量商量,建议大家做好相应的记录。

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课件出示:(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2)我们学过哪些角在放大镜下看角,它的大小会变化吗(3)关于三角形,你知道些什么(4)关于平行四边形,你知道些什么(5)圆与上面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圆有哪些特点反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想法(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提问1: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中有“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吗(教师适时在学生作品上板书,形成网络)提问2:关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你还有什么补充吗重点监控:三角形按角分类、三边关系及内角和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圆是曲线图形(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教师适时完善板书,形成网络。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1)三角形有什么特性?(稳定性)(2)如何给三角形分类?生1:按角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生2:按边分,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3)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四边形。

(1)常见的四边形有哪几种?应如何分类?①常见的四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②四边形的分类可用集合图表示如下:(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①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有容易变形的特性。

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直角梯形有一条腰垂直于底。

(3)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①长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圆。

关于圆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讨论汇报)生1:圆是曲线图形。

生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生3:在圆中,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

生4: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相等,半径也相等。

生5: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6: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6.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1)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有序地画出相关的平面图形,为构建知识网络做准备。

(2)如何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各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①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用字母表示为C=2(a +b )。

②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用字母表示为S =ab 。

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用字母表示为C =4a ;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为S =a·a =a 2。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2.图形与几何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加深对公式推导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学生议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

(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二、复习回顾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教师: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思考、回答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并板书: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计量周长采用的是什么单位?你能举例吗?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单位?组织学生议一议。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可能会答出: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

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和,故采用长度单位。

(2)面积教师: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说一说。

使学生明确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教师:常用的单位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结合问题计算回答。

可能有两种答案:①周长比面积大。

②无法比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综合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和公式进行图形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2. 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 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测量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测量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平面图形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工具,进行图形的测量。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新课: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测量方法。

3. 演示新课: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平面图形的特点和测量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4. 实践新课: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工具,进行图形的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新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分类平面图形。

2. 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图形的测量。

3. 学生能够准确地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图形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2. 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对称性和相似性。

3. 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变换和运动规律。

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年级下册数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优秀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优秀教案

总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第86页。

教学目标: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图形与几何的整理过程,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有关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忆,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2、今天我们将对这些平面图形进行系统的整理复习。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二、整理复习(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1、看课件体会“点——线——线段——射线——直线”的形成,明确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2、根据刚才的复习,整理完成下表:3、复习有关距离的相关知识。

4、复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垂线、平行线的画法。

(2)复习角的知识1、复习角的概念2、复习角的度量方法及度量单位。

3、复习角度分类,并完成表格。

(3)复习三角形的知识1、复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复习三角形的特点:3个内角和等于180°,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具有稳定性。

三、练习巩固(1)判断:1、大于90°的角叫钝角。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3、钟表的分针旋转一周,时针旋转30°。

()4、可以画一条长10厘米的直线。

()5、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6、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7、直线的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8、一个20°的角用2倍放大镜看,会看到一个40°的角。

()9、一个平角减去一个锐角,得到一个钝角。

()10、射线比直线短。

()1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三种:垂直、平行、相交。

()12、一条射线就是一个周角。

()13、两点间线段最短。

()(2)想一想如何利用一副三角板画出90°、45°、60°、30°、75°、135°、150°、105°、120°的角?(3)2、如下图如果∠1=135°,则∠2=()°;∠3=()°。

6.11.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6.11.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特征,沟通他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整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转化的方法,沟通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难点: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生:长方形师:那把它拉伸一下变成了什么图形?生:平行四边形师: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大家想一想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把你的想法写在导学案上吧!生: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师出示长方形拉伸成平行四边形课件】师:既然大家说到了周长和面积,那你能指一指哪是周长,哪是面积吗?大家试着总结总结周长和面积的定义吧!(学生回答)(师引导)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面积:物体表面的大小。

板书:周长:长度面积:大小【师课件出示一组数据】师:老师给出一组数据,同学们能不能计算一下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呢?生:长方形的周长=(8+6)×2=28(cm)平行四边形的周长=(8+6)×2=28(cm)师:所以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相等。

师:大家能不能再计算一下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生:长方形的面积=8×6=48(cm²)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8×6=48(cm²)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为什么?生:没有高。

师:老师给出高是5厘米,现在能计算了吗?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8×5=40(cm²)师:通过验证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相等。

师: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用到了哪个公式?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案匹配版】——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教案匹配版】——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3. 图中ABCD是长方形,三角形EFD的面积比 三角形ABF的面积大10cm2,其中AB=6cm, BC=10cm,求ED的长。
(6×10+10)×2÷10-6=8(cm) 答:ED的长为8cm。
4. (湖北武汉)在一个长28m的长方形花园里有一条宽 2m的步道(涂色部分)。步道由直行道、以点B为 圆心的半圆环和以点D为圆心的 1 圆环组成,中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R·六年级下册
图形名称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图形
计算公式
用文字表示的公式
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周长=(长+宽)×2 面积=长×宽
周长=边长×4 面积=边长×边长
周长=(底+斜边)×2 面积=底×高
周长=三边之和 面积=(底×高)÷2
周长=直径×π=半径×2×π 面积=半径×半径×π
4
AB=CD。 ①长方形花园的宽是多少米?
②步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 (28-2-2)÷3=8(m) 8×2+2+2=20(m)
2.
(8+2)×2+3.14×[(8+2)2-82]×
3 4
=104.78(m2)
(1)周长:30+40+50=120(m) 面积:30×40÷2=600(m2)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m)
(2)周长:6+6+7.5+10.5=30(m) 面积:(6+10.5)×6÷2=49.5(m2)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m)
(3)周长:3.14×6÷2+5×2+3+6-3=25.42(m) 面积:3.14×(6÷2)2÷2+5×3=29.13(m2)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设计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设计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整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通过复习,回忆学过图形的特征,比较、沟通有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识图、画图等技能。

2、使学生通过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体会线与面之间的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3、构建知识网络,体会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在认识图形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累整理有关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

2.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整理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发展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整理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发展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梳理并构建知识网络。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三角尺、活动角、各种图形贴图等。

学生:每组一套平面图形、三角尺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1、课件出示:(一组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漂亮图片)师:同学们,讲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

师:看到这些图片,仔细想一想,你能回忆起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吗?看谁说的多?说的全?板书(图形)生:长方形、三角形、正方体……(同时把事先做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师:这么多图形,你们能分分类吗?(生独立操作,然后汇报)师:我们将这么多凌乱的图形,按照他们的特征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成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板书:平面图形立体图形)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分类整理一下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形。

(板题: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整理)(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线师:我们来整理线的知识。

关于线,你知道哪些知识?生:直线、射线、线段……(板书:直线、射线、线段)课件出示:师: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生略)师:我们可以通过特征从端点数和延长情况看出它们的区别来区别。

最新-《认识平面图形》教案【优秀3篇】

最新-《认识平面图形》教案【优秀3篇】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认识平面图形》教案【优秀3篇】,仅供借鉴。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7页的“整理与反思”和98-99页“练习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进一步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能比较熟练地量角和画指定大小的角。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系统整理,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我们先复习“线和角”的有关知识。

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1、谈话:用两点画线:根据已知的两点,你能画怎样的线?看看你画的线有什么特点?(先独立画线,然后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发现)名称定义特点线段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

线段长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直的两个端点有限长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一个端点无限长直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没有端点2、补充练习:(1)通过纸上一点,能画()条直线;通过一张纸上两点,能画()条直线。

(2)属于射线的是()A、圆的半径B、角的边C、平行线D、弧说明: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2、完成“练习与实践”2、3。

第2题可以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加以说明。

第3题可以用“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知识加以说明。

平面图形的认识篇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9—131页,“做——做”中的题目。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

复习目标1、熟练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一、回顾与交流1、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点:活动过程要求:(1)引导学生分别从平面图形的边、角来描述它们的特点。

(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特点。

(3)与同学交流。

(4)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帮助整理。

如:边角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5)结合表格中的特点,让学生说一说。

①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②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画图配合说明:(6)说一说圆有什么特点。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2、周长与面积。

(1)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2)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举例说明。

(3)分别说出已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并简要描述有关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结合公式推导过程)画图配合说明:(4)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二、巩固练习1、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九第3~9题。

复习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

复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复习过程一、回顾与交流1、立体图形的特点。

请学生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

过程要求:(1)我们已学过哪些立体图形?(2)回顾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

(3)教师巡视课堂,了解情况,并引导学生从图形的面、棱、顶点等方面来描述其特点(出示立体图形配合说明)。

(4)与同学交流。

(5)教师提供表格,帮助整理。

长方体正方体面① 几个面?② 面与面的大小关系;③ 面的形状棱顶点圆柱圆锥底面侧面高(6)结合表中内容,说一说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6.2.1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6.2.1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6.2.1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 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分类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 培养学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平面图形的边长和角度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证明来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点、线、面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平面图形的分类:三角形、四边形、圆等,以及它们的特性和分类。

3. 平面图形的测量:如何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平面图形的边长和角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平面图形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解决问题。

- 准确地使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测量。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或黑板。

- 直尺和量角器。

- 平面图形的模型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如墙上的时钟、桌子的形状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知识学习:- 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测量方法。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套平面图形的模型或图片,以及直尺和量角器。

- 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探索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4. 总结与讨论:- 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测量结果。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讨论,强化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5. 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里完成。

六、教学反思-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

-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2.图形与几何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

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二、归纳整理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4)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6页“做一做”。

(5)指名学生汇报,订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教师指名学生说出每种图形的特征。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最新3篇)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最新3篇)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最新3篇)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掌握将组合图形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探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学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掌握将组合图形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运用分割法和添补法的策略,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具准备】七巧板、答题纸、每小组一张例题一的平面图【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活动激趣,认识图形1、课件激趣:猜一猜,这个盒子里到底藏了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图形从盒子里跑出来)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学生动手拼一拼:拿出准备好的七巧板,一分钟竞赛,在一分钟内拼出有趣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这些图形和基本图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揭示组合图形的概念:基本图形拼成的图形叫组合图形。

4、生活中哪里还有组合图形?(学生说;课件展示。

)5、练眼力:看看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学生试着分一分,老师总结:可见,几个基本图形组合在一起就是组合图形,同样的,一个组合图形也可以分成几个基本图形。

运用这样的思想,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二、情景出示,体验探索1、课件出示情境: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平面图如下)。

大家能帮小华计算一下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吗?7m 4m 6m 3m2、客厅平面图,要铺地砖需要知道什么?3、面积如何求?小组一起研究,在老师发的平面图纸上试一试,寻找计算办法,并计算出得数。

(小组内研究、计算)4、在黑板上展示不同的计算办法,让小组代表讲解本组解决思路和办法。

前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分割法)第四种方法有什么特点?(板书:添补法)5、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呢?引导学生总结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板书: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名称
图形
特征
关系
直线
相同点
不同点
射线
线段
(2)平角是一条直线。()
(3)两条直线相交组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其他的三个角也是直角。()
(4)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2、3、4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复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对于线段、角的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好,在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操作方面差异较大,如角的度量、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等,因此,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弱点把教学设计做了一些调整,把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上,通过让学生互帮互助、让出现错误的同学操作,大家帮助纠正,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2、组织交流
追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3、画图。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并交流画法,相互修正。
三、复习角。1、角的概念。
通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新的图形,就是角?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 、角的基本特征,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2、自主复习角的知识。
对于角,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独立想一想,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组织交流。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第2课时)》教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第2课时)》教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第2课时)》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把知识统一梳理,加深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回顾梳理、归纳总结。

师: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师: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师生共同总结立体图形的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的特征: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正方体的特征:6个面都相等,都是正方形;12条棱都相等;8个顶点。

圆柱的特征: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一般是个长方形。

上下一样粗;有无数条高,每条高长度都相等。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一个圆,侧面展开是扇形,有一个顶点,只有一条高。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名i长方体正方体个数6个6个面形状6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 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 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6个面都是正 方形,6个面完全相同。

条数12条12条棱长度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能有8条棱长度相等)12条棱长度相等顶点个数8个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交流: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体。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集合圈来表示:3.典题训练。

(1)哪几个面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③②④⑦⑤(2)火眼金睛辩对错。

①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图形与几何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图形与几何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2.图形与几何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图形的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分类,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并理解各类图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图形的测量: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进行图形的测量,并掌握计算周长、面积等基本方法。

图形的性质:介绍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如对称性、角的概念、边的性质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分类和性质,掌握图形的测量方法,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图形的分类:图形分类中的特殊情况,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图形的测量:不规则图形的测量方法,以及面积计算的复杂情况。

图形的性质:图形对称性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角度的度量。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形的图片和示例。

学具:直尺、量角器、圆规等测量工具,以及绘图纸、铅笔等绘图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与回顾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实例,引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

回顾: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二阶段:新课教授图形的分类:详细介绍各类图形的特点,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图形的测量:教授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示范如何测量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图形的性质:讲解图形的基本性质,如对称性、角度的度量等。

第三阶段:实践与应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图形的分类和测量练习。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图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将包括:基础练习:图形的分类和测量练习,巩固基础知识。

拓展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图形测量和性质分析,提高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与回顾导入:使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建筑物的轮廓、艺术作品中的图案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图形的认识 测量》教案(2)

《图形的认识  测量》教案(2)

《图形的认识测量》教案2课时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并了解其推导过程。

(3)使学生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和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会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标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生:我们学过长方体。

生:我们学过正方体。

师:还有吗?生:圆柱和圆锥。

师:如果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学生尝试交流、分类。

师:可以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哪些是一类呢?生:长方体、正方体分为一类。

生:圆柱、圆锥分为另一类。

师:长方体、正方体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由平面围成的;圆柱、圆锥分为另一类,因为它们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分类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回顾与整理(一)图形的认识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4题的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

师:你认识它们吗?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师:你还记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

生: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面。

生:圆柱、圆锥都有一个曲面。

2.长方体与正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面。

预设:(1)长方体的特点。

生1: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2: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预设:(2)正方体的特点。

生:3: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

生4: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2.图形与几何
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加深对公式推导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学生议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

(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二、复习回顾
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
教师: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并板书: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计量周长采用的是什么单位?你能举例吗?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单位?
组织学生议一议。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可能会答出: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

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和,故采用长度单位。

(2)面积
教师: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说一说。

使学生明确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教师: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结合问题计算回答。

可能有两种答案:
①周长比面积大。

②无法比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综合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1)教师:我们学习了六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想一想,最早学习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它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思考、回答:长方形
学生根据回顾的结果汇报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C=2(a+b) S=ab
教师逐步展示课件中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字母,长方形内的方格,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2)课件展示正方形
教师: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否以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推导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交流。

学生回顾,相互讨论,汇报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C=4a S=ab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3)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组织学生画一画,算一算。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4)教师: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计算公式的过程,有相同之处
吗?谁能说一说推导的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都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
边形。

课件展示三角形和梯形,组织学生议一议。

指名学生说一说公式及推导过程。

学生议一议,汇报结果S 三角形=ab 2
1
S 梯形=h b a )(21
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5)课件展示圆
教师: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汇报,可能会说出:是通过实验得到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认识了π,得出了计算公式:C=2πr
也可能会说出:把圆分割成小块,拼成长方形、正方形等。

S=πr2。

(6)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探究其中的规律。

三、课堂作业
1.填空。

(1)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7cm2,三角形的面积是()cm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2。

(2)小圆半径为2cm,大圆半径为3cm,小圆周长与大圆周长的比是();小圆的面积与大圆的面积的比是()。

(3)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相等的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56cm2,原来圆形纸片的面积是()cm2。

2.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它的面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

()
(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cm,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3.解决问题:
给缸口直径是0.95m的水缸做一个木盖,木盖的直径比缸口直径大5cm。

木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沿木盖的边钉一圈铁片,铁片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反思】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复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师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联系,并构建起一张知识网,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从建构意义的角度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因此,复习课要还给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试着自己去把知识串一串,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

例如,复习平面图形时,教师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然后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根据图形之间的有关知识整理的结果,先和同桌交流,再用画图、文字的方式把各图形之间的联系表示出来。

最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

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使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整理的内容简洁清新,一目了然。

这样的复习,既使各平面图形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凸显学生整理
建构时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建构的方法,形成整理、建构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