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地理》教案设计 实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地理》教案设计 实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地理》教案设计实例《水循环》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水循环》,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起立!同学们好!请坐!李白曾经写过这样一首气势磅礴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同学们想一想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水循环,用我们地理学的原理来解释一下这句诗的科学性。
那什么是水循环呢?同学们看一看课本上水循环的概念,“水在地理位置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叫做水循环”。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请同学们看PPT上的水循环示意图,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哪里?水循环主要有哪些类型?包括哪些主要环节?在观察的时候同学们四人以小组讨论一下。
(板书标题及水循环示意图版画)好,那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呢?我请这边小组派代表回答一下,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回答的非常好,他说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
好,那大家继续思考水循环的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呢?我请另外一个小组的成员回答一下。
好,这个小组。
好,请坐。
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位同学回答的内容。
首先是海洋中的水通过蒸发在海洋上空形成水汽,到达海洋上空的水汽一部分通过水汽输送,输送到陆地上空;那到了陆地上空以后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降水,降落到地表;到了陆地上的水一部分通过河流等地表径流流入到海洋中,还有一部分通过下渗等地下径流最终也流入到海洋当中。
好,这个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我们给它起个名称叫做“海陆间循环”。
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水循环呢,我请这边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一下。
哦,这位同学说海洋蒸发的水汽可以直接在海洋上空冷却凝固形成降水,直接降落到海洋当中。
好,请坐。
这种直接在海洋上空发生的水循环,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海上内循环”。
好,我们已经分析了两种水循环的形式了,大家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水循环呢?好,最后一组派一位代表来回答一下。
教资地理学科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及运动规律。
-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 学生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地球的意识。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及运动规律。
-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对性。
-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和公转吗?(二)讲授新课1. 地球自转- 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概念。
- 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昼夜更替现象。
-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时间差异、地方时等。
2. 地球公转- 介绍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概念。
- 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四季变化等现象。
-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2. 实验探究:利用地球仪、地图等,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观察并记录现象。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及运动规律。
2.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时差、交通、农业生产等。
四、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 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 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时差2. 地球公转- 定义:地球绕太阳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变化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地球仪演示、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地理教资笔试课程设计

地理教资笔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和分区,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识记并解释我国重要的地理数据和地理现象,如主要河流、山脉、城市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地理规划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教资笔试辅导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地理素养,为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做好准备。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和教资考试提供有力支持。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理基础知识: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图的使用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地理要素的特点与分布,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经济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中国地理分区: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及其差异,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作、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地理基础知识第二周:自然地理(地形、气候)第三周:自然地理(水文、生物)第四周:人文地理(人口、城市)第五周:人文地理(交通、经济)第六周:中国地理分区第七周:地理信息系统与实际应用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有序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教资面试地理初中教案

教资面试地理初中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模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意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 提问:地球为什么要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有什么意义?(二)新课教学1. 地球自转(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通信等。
2. 地球公转(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3)举例说明地球公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旅游等。
(三)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拓展1.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总结反馈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仪、讲解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意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理教资面试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掌握/获得/理解/认识/学会(知识/特征/关系/影响/问题和途径/形成过程)。
- 通过途径/方法/手段/过程,掌握/培养/提高/增强(阅读/图表分析/解决问题/信息获取分析/交流/探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合作/XX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运用(知识/技能/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 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知识/特征/关系/影响/问题和途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 区分/运用/理解/掌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新知1. 多媒体播放动画/图片/视频/影像资料/歌曲。
2. 教师向学生分享谜语/故事/资料/亲身经历/诗句/自然现象。
3. 学生分享谈谈自己知道的信息。
4. 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小实验/游戏。
5. 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
(二)讲授新课,探究新知1. 自主阅读,自学成才: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对基本概念和知识进行初步感知。
2. 讲解重点知识:教师对重要概念、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检测学习效果:通过课堂提问、小组展示等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地理教资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读取和分析。
- 学生能够掌握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如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 通过小组合作、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国家的情感。
-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地图、地球仪等工具的应用。
- 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 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 地理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景观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与地理学科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课堂讲解- 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结合实例,讲解地图、地球仪等工具的应用。
- 针对教学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
3.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针对地理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 课堂提问:针对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实践活动-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团队合作能力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3. 实地考察评价: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如观察、记录、分析等。
4. 期末考试评价:通过考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板书:列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教资笔试教案地理范文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
-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差、四季变化等。
-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分析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分布规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和速度。
- 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和公转吗?地球自转和公转会产生哪些现象?(二)新课讲授1. 地球自转- 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速度。
- 通过地图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
-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地球公转- 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周期、速度。
- 通过地图展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小组讨论:地球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三)巩固练习-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图,解答相关问题。
-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
-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 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周期:24小时- 速度:约每小时1670公里- 现象:昼夜更替、时差2. 地球公转- 概念:地球绕太阳公转- 周期:365.25天- 速度:约每小时29.8公里- 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动画、地图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
教资笔试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掌握我国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地形的基本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我国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2. 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我国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形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我国地形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二、新课讲授1. 我国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分布特点- 讲解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 分析各类地形的分布特点,如: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
2.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以青藏高原为例,讲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青藏高原高海拔,气候寒冷。
- 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山地对气候的屏障作用,使山地东西两侧气候差异明显。
3. 我国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讲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划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 分析各类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如: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台湾岛等地区。
三、课堂练习1. 观察我国地形分布图,分析各类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 观察我国气候分布图,判断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四、小组讨论1. 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地形、气候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 反思: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地理素养?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与气候的特点。
初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范文

初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地理区划,了解我国的山川、水系、气候和资源分布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研究兴趣,为学生今后了解和认识祖国做好教育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理环境和地理区划的研究,了解区划界线、省份、行政区和地形地貌等内容。
2.了解我国的山川、水系、气候和资源分布情况,掌握地图、图例、比例尺等地理信息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们先看一张图片,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主题——《我爱我的祖国》。
2.研究地图(10分钟):介绍地图的分类和使用方法,学生们看着地图找到四个直辖市和22个省份,然后做短暂的问答。
3.山川水系的研究(15分钟):介绍我国的主要山川、水系,并用地图辅助展示。
4.气候的研究(15分钟):介绍我国的气候特点,如季风、高原和沙漠气候。
5.资源分布情况(15分钟):介绍我国的主要资源分布情况,包括煤、铁、石油等。
6.总结(5分钟):简单复今天的研究内容。
四、板书设计:我爱我的祖国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省份:22个山川:五岳、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气候:季风、高原、沙漠资源:煤、铁、石油五、教学反思:本课时老师采用导入法,让学生们真正进入到课堂氛围中,引出了话题。
通过地图、图片等多种教学方式和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地理区划、山川、水系、气候和资源分布情况,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但是,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语速较快,期间并未给学生留下思考展示的时间,希望下次能够改进。
地理教资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心环境变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地图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地球仪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 教师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做好笔记。
3. 课堂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如绘制地图、观察自然景观等。
4. 案例分析- 教师提供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
5. 总结与作业-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二、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原理,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心环境变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原理,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教资地理笔试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等基本地理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分析、归纳等地理学科基本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
2. 中国的自然资源、行政区划。
教学难点:1. 中国地形地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2. 中国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的概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地理位置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1. 中国的地理位置(1)展示中国地理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讲解中国的经纬度范围、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地理位置特点。
2. 中国的地形地貌(1)展示中国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讲解中国地形地貌的分布特点,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3. 中国的气候类型(1)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讲解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如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写一篇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新课讲授1. 中国的自然资源(1)展示中国自然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讲解中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特点。
2. 中国的行政区划(1)展示中国行政区划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讲解中国行政区划的级别、数量。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资地理笔试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地理》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特征,掌握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地理环境的特征。
2.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复杂性。
2.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
2. 提问:我国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讲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河流、土壤等。
2. 通过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我国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二、讲授新课1. 讲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包括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地理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如何保护我国地理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地图分析、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教资笔试教案范文模板

课题:《中国的地形地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形地貌的能力,提高地理空间思维。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分布。
难点:运用地图分析地形地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地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地形地貌类型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中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1)山脉:介绍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太行山脉等,讲解山脉的分布特点。
(2)高原:讲解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等,分析高原的地貌特征。
(3)平原:介绍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分析平原的分布特点。
(4)盆地:讲解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分析盆地的地貌特征。
(5)丘陵:介绍江南丘陵、太行山丘陵、黄山丘陵等,分析丘陵的分布特点。
2. 通过地图分析,让学生掌握地形地貌的分布规律:(1)展示中国地形地貌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类型的分布。
(2)分析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类型的地形地貌特点,如海拔、坡度、土壤等。
三、课堂练习1. 出示中国地形地貌分布图,让学生找出五种地形地貌类型的分布区域。
2. 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分布。
2. 强调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其他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图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2.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形地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教案设计教资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 掌握我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分布及其特征。
-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地理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主要地理区域的分布。
2.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中国地图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相关地理知识,准备好讨论话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我国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环境。
2. 提问:同学们对我国地理环境有什么了解?谈谈你们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1. 介绍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 地理位置方面: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经度位置等方面介绍我国地理位置。
- 地形地貌方面:介绍我国地形类型、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 气候特点方面:介绍我国气候类型、主要气候特征。
2. 介绍我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分布及其特征。
- 东部沿海地区:介绍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 内陆地区:介绍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三)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我国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我国地图,让学生找出主要地理区域的位置。
2. 学生根据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资地理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地理》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特点。
教学难点:1.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多样性。
2. 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展示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如平原、山区、沙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地区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教师总结各小组讨论结果,讲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生活。
2. 各小组展示角色扮演成果,分享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特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对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展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各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特点。
3. 教师总结各小组讨论结果,讲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更快地找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特点。
2. 各小组展示竞赛成果,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教资面试高中地理教案简案模板

课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相关示意图,提升使用图表资料分析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地球内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2. 教学难点:- 区分岩石圈与地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自主学习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通过与学生谈论科幻小说《地心游记》的故事情节,提问学生:我们能像小说描述的那样直接进入地心吗?我们怎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呢?进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1. 地震波- 引出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借助地震波。
- 请学生阐述地震波的分类和传播的介质差异,并通过情境:地震来临时,在海洋上和陆地上感受到的差异。
学生进一步理解两者的特点。
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出示地震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讨论问题。
- (1)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过几次明显的变化?-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三)小组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地球内部某一圈层的特征,如地壳、地幔、地核。
2. 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总结出该圈层的特征,并制作成海报。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2. 结合实际,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重点、难点。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教资教案模板及范文

### 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掌握/获得/理解/认识/学会(知识/特征/关系/影响/问题和途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途径/方法/手段/过程,掌握/培养/提高/增强(阅读/图表分析/解决问题/信息获取分析/交流/探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知识/特征/关系/影响/问题和途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区分/运用/理解/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或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自主阅读,自学成才:学生结合地图册或地球仪自主阅读课本知识点,同时思考问题。
- 直观演示,识别规律:教师运用教具学具或计算机模拟展示的变化过程,学生观察规律,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 案例分析,探讨问题: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资料,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派小组代表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
3. 巩固练习- 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 二、范文课题:中国地理概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地图、分析图表、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模板

课题:《中国地理》——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水资源分布;(2)掌握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内容,包括水利、农业、工业、交通等;(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地理信息工具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2)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互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大事的情感;(2)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水资源分布;2. 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内容。
教学难点:1. 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措施;2. 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问:长江流域有哪些独特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二、新课讲授1. 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水资源分布;2. 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内容,包括水利、农业、工业、交通等。
三、案例分析1. 分析长江流域水利开发的成功案例,如三峡工程;2. 分析长江流域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开发情况。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的理解;2. 提问: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有哪些难点?二、新课讲授1. 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措施,如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2. 分析长江流域综合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等;2. 收集资料,分析长江流域综合开发的实际情况。
教资地理学科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人教版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情况,掌握世界各大洲的位置、特点以及人口、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怀。
教学重点:1. 世界各大洲的位置、特点。
2. 世界人口、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 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 世界人口、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各大洲的分布情况。
2. 提问:世界有多少个大洲?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二、自主学习1. 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世界各大洲的位置、特点。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大洲。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总结出该大洲的位置、特点、人口、资源、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3. 各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补充。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各大洲的位置、特点各不相同?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五、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 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世界人口、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世界人口、资源、经济等方面的某一领域。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总结出该领域的基本知识。
3. 各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补充。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什么影响?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考试《地理》教案设计实例《水循环》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水循环》,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起立!同学们好!请坐!李白曾经写过这样一首气势磅礴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同学们想一想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水循环,用我们地理学的原理来解释一下这句诗的科学性。
那什么是水循环呢?同学们看一看课本上水循环的概念,“水在地理位置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叫做水循环”。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请同学们看PPT上的水循环示意图,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哪里?水循环主要有哪些类型?包括哪些主要环节?在观察的时候同学们四人以小组讨论一下。
(板书标题及水循环示意图版画)好,那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呢?我请这边小组派代表回答一下,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回答的非常好,他说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
好,那大家继续思考水循环的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呢?我请另外一个小组的成员回答一下。
好,这个小组。
好,请坐。
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位同学回答的内容。
首先是海洋中的水通过蒸发在海洋上空形成水汽,到达海洋上空的水汽一部分通过水汽输送,输送到陆地上空;那到了陆地上空以后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降水,降落到地表;到了陆地上的水一部分通过河流等地表径流流入到海洋中,还有一部分通过下渗等地下径流最终也流入到海洋当中。
好,这个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我们给它起个名称叫做“海陆间循环”。
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水循环呢,我请这边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一下。
哦,这位同学说海洋蒸发的水汽可以直接在海洋上空冷却凝固形成降水,直接降落到海洋当中。
好,请坐。
这种直接在海洋上空发生的水循环,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海上内循环”。
好,我们已经分析了两种水循环的形式了,大家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水循环呢?好,最后一组派一位代表来回答一下。
还有一种水循环发生在陆地上,通过植物的蒸腾以及路面的蒸发之后,水汽直接在陆地上空冷却凝固形成降水,这个过程直接发生在陆地内部,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做“陆地内循环”。
好,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分别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还有植物的蒸腾作用等等这些环节。
同学们也一起总结出了水循环的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海陆间循环,这也是最重要的水循环;还有是海上内循环,这种循环携带水量是最多的,大部分的水汽直接落回到海洋上空;(手指版画)那这种是陆地内循环。
好,以上是水循环的类型以及它的主要环节。
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提到的李白的诗句,叫做“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同学们想一想,利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水循环的概念以及水循环的原理回答一下这句诗科不科学啊?哦,这句话是不科学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通过降水到地面,再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流回到海洋,再继续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再回来的。
好,同学们想一想水循环会带来哪些地理意义?人类的活动又会影响水循环的哪些主要环节呢?这部分内容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世界的气候》试讲稿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学生欣赏海南岛风光图片,并引导学生:你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个地区吗?生:海南岛。
师:根据什么判断的?生:椰子树。
师:我们北方为什么没有椰子树?生:因为气候不适宜。
二、新授(一)气候的特征和组成要素师:谁能描述一下海南岛和我们城市的气候有什么不同?生:海南岛的气候是全年都高温多雨;我们是四季分明,夏天热、下雨多,冬天冷、降水少。
师:同学们的描述非常好!通过描述高温多雨,我们可以发现在描述气候的时候,是通过哪两个要素来描述的?生:气温和降水。
师:请同学们记住这个结论,气温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师:请再思考一下,我们城市的气候今年是这样的,以前是不是这样,以后又会不会改变?生:没有改变。
师:由此可以得出,气候的特征与天气不同的是…… 生:气候是稳定的,变化不大。
而天气发生的时间短、经常变化。
师:如果我说几句话,你们能判断说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吗?生:能。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学生对答如流:“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天气;“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大雪纷飞,盖满大地”——天气;“赤道地区终年炎热多雨”——气候;“大雨倾盆,风雨交加”——天气;“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气候。
(二)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教师播放图片: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海南岛到底是什么气候类型?学生看图片认识:海南岛是热带季风气候。
师:除了这两种气候类型,你还知道哪些气候类型?生:热带沙漠气候……师:看看除了大家说的这些气候类型,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呢?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片。
学生根据图片认识,所有的气候类型,并通过这些景观图片,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师:看了这些图片,我们可以知道每种气候条件下的自然景观都是不一样的。
我最喜欢椰子树,想把它挪到我们北方来种植行不行?为什么?生:不行。
因为我们北方的气候不适宜椰子树的生长。
师:看来,人类的活动应该…… 生:适应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师: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不同的植被,不同的植被结不同的果实,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谁能从衣食住行等不同的角度举例说说,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生: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人们的交通工具是骆驼,穿白色的长袍……(三)气候的分布师:你想不想知道这些气候类型都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方?生:想。
教师展示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读图。
首先,教师指图学生说气候名称;然后,教师说名称学生指图;最后,让学生分组抽签指图。
每组所指的气候类型按规律制作,在学生指完图后,引导他们找出规律并填表。
可以发现有的是按不同温度带,有的是按亚欧大陆的东岸、西岸和内部的规律。
以此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这些规律,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的。
(四)影响气候的因素师:请看图片,以按温度带规律填的表格为例,对照气候分布图,分析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是什么?提示,注意与纬度的关系。
生:热带的气候都分布在纬度低的地方,寒带的气候分布在纬度高的地方。
师:这种由纬度影响气候的因素是什么因素?生:纬度因素。
师:纬度位置与气候有怎样的关系?生:纬度低的地方热,纬度高的地方冷。
师:看图同一纬度的地方,气候都是一样的吗?生:不是。
师:我们以纬度位置相似的北京和吐鲁番为例,看看影响气候的因素还有哪些?教师展示两地的气候图:对比两地气候在哪一方面的差异最大?学生观察:降水。
北京的降水量比吐鲁番多很多。
师:请看两地的分布位置,总结原因。
生:北京离海近,吐鲁番离海远。
师:这种由海陆位置关系影响气候的因素就叫海陆因素。
海陆位置与气候的关系怎样?生:离海近的地方降水多,离海远的地方降水少。
师:请再观察图,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都相似的地区,气候一样吗?生:也有不一样的。
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还有什么因素影响。
请看图片中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两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都差不多,但是气候类型却不相同。
看两地的景观图,你可以发现,两地的气候有怎样的差异?生:青藏高原冷,四川盆地热。
师:为什么?生:青藏高原海拔高,四川盆地海拔低。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
师:这种因素应该叫什么因素?生:地形因素。
师: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除了对气温的影响之外,上一节课还学习了降水的影响,回顾一下降水是怎样影响的?生:山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影响气候的因素。
教师通过课件与学生总结主要的因素及特点,然后通过练习题练习。
(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师: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可见影响气候的因素不仅仅这些,还会有哪些因素呢?……想想这些因素都属于哪一类的因素。
生:属于自然因素。
还会有人为因素。
师:根据平时生活的积累,你知道人是怎样影响气候的吗?生:人类破坏环境,使气候变暖。
师:气候变暖有什么危害?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
教师播放视频片断,学生欣赏。
师:看完后,有什么感想?生:觉得很可怕。
师:那人类该怎么办呢?结合教材所给的材料小组讨论。
……讨论后,生:人类不要滥砍滥伐,要多植树造林;少排放二氧化碳,比如少坐私家车,多做公交车;工厂排放的废气要好好治理。
三、小结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人类对气候有影响,同时气候又反作用于人类,我们要想让它变成一个良性循环,就只能从人类自身做起,好好保护环境。
四、布置作业师:很好!那么这节课的课后作业就是大家回去搜集近些年存在的气候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应对。
五、结束语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区域农业发展》试讲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三、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通过描述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教师:观察东北地区行政图、地形图、气温降水图。
分组讨论问题。
小组活动1:从《地理必修Ⅱ》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对农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小组回答教师点评后总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
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品种、复种制度及产量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也是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坡度因素。
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为不同的作物分布提供条件。
土壤肥力高,有利于农业的高产,土层深厚,便于耕作。
市场的影响最为突出,且具有明显的可变性。
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
机械对现代农业起着重要影响,对劳动力的短缺具有明显的补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