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祝福》与原著之比较

合集下载

小说《祝福》与电影对比分析

小说《祝福》与电影对比分析

小说《祝福》与电影对比分析◦出类拔萃吴红云(福建省南靖第一中学,福建漳州363000)摘要:本文对鲁迅1924年的小说《祝福》和1956年改编的电影进行对比,通过情节的不同以及两种不同叙述角度的对比,深入分析祥林嫂的性格和不幸命运,帮助学生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关键词:祝福'羊林嫂;礼教;迷信电影《祝福》改编自鲁迅的同名小说,由夏衍改编,桑弧 导演,白杨主演,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电影基本尊重原著,以下着重分析电影与原著的不同:_、情节的不同小说《祝福》视点集中在鲁镇,通过“我”的回忆,以及祥 林嫂的邻居卫老婆子对祥林嫂两次短暂的婚姻生活的讲述,来展现其不幸一生,显然小说有关祥林嫂的细节不够&电影在叙事角度做了较多的改变,用旁观者的视觉讲述故事,增 加了大量的情节,特别是详细的展现祥林嫂再婚、生子丧子的一段生命历程,突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彰显电影叙事方式的优越性。

电影基本尊重原著,但多了一个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这个情节也备受争议,我认为这个情节十分不妥。

祥林嫂怒砍门槛这个情节,与当时提倡阶级斗争时代背景有关,电影拍摄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很明显电影烙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

在电影中,编辑夏衍深受时代影响,从阶级压迫的角度来解读,强化了阶级对立赋予祥林嫂反抗意识,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

“影片实际上是以新旧对比的方式,为新生政权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提供道德支持和法理声援,夏衍编剧的《祝福》是一种国家话语体系,是意识 形态叙事。

”显然“砍门槛”的情节太突兀,超越了现实,违背环境的真实性,拔高了人物,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规律。

从祥林嫂所处的历史背景上看,她也自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自然只 能服从社会的约束,更不敢与神灵为敌,尽管祥林嫂也有反抗意识,但她出逃到鲁镇,她抗婚都源于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观,认为再婚是最耻辱的事情,当婆婆逼她改嫁,她拼了命 反抗,用生命来捍卫她的封建社会价值体系,用死来维护落后的观念,这种反抗不能真正改变命运,殉节不成,只能无奈 接受命运的安排,当第二任丈夫又去世,善良无辜的祥林嫂在别人的眼里,竟然是伤风败俗,不吉利的女人,她跌进了无 情的社会道德审判,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只能寄托捐门槛,捐 完门槛后想参与祭祀活动,照样遭到残忍拒绝,祥林嫂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被彻底击垮了。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最新年精选文档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最新年精选文档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1956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故事片《祝福》。

该片由著名电影剧作家夏衍编剧,桑弧执导。

电影《祝福》时长100 分钟,于1957年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58 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为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被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神韵风采,又体现夏衍的编剧风貌和特色,获得国内外影坛的赞誉。

[ 1]祝福》写于1924年2 月7 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 年3 月25 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 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电影祝福》名家编剧,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而且为国争光。

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纵观电影版《祝福》和小说《祝福》,两者之间大体有三种关系:化虚为实、有无相生和物是人非。

、化虚为实和原著比较起来,电影《祝福》把小说中许多写得比较虚、比较朦胧、留有空白的情节细节化、具体化和现实化了。

这主要是祥林嫂在卫家山的前夫祥林家和贺家坳的后夫贺老六家的生活片段。

在小说中,祥林嫂在上述两地的生活,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回忆来展开的。

在回忆中,祥林嫂的两段短暂的婚姻生活都是由卫老婆子她的娘家和祥林家是隔壁一一说出来的。

小说中,卫老婆子在讲述祥林嫂的生活时,只能提供个大概一一卫老婆子的消息来自于自己娘家。

显然,这些消息有道听途说的成分。

相对而言,在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一生,大的情节有,而细节则不足。

与小说不同,电影《祝福》给祥林嫂的活动增加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将小说中卫老婆子的讲述用镜头由祥林嫂本人详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小说中,叙事视点是集中于鲁镇;而电影中, 叙事视点则一分为三,分别是卫家山、鲁镇和贺家坳。

以时间的分配来看,电影把祥林嫂在卫家山和贺家坳的活动时间大约分配了有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二的时间,而贺家坳的时间更多一些。

电影对于祥林嫂活动地点和时间的改变,使小说中角色的重要性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对比中品咂——《祝福》的两处细读

在对比中品咂——《祝福》的两处细读

成龙经典文本一个最大的特征即是常读常新。

怎样读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在对比中品咂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对比的角度可以是不同的文本,也可以是文本内容之间的对比,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文本内容之间的对比往往更具实际的操作价值,关键是找到有教学价值的对比内容。

再次备课《祝福》时,摒弃之前读到的关于《祝福》的一切文字,以一种初读的心态,逐字逐句地读,突然发现,《祝福》有不少蕴含对比关系的内容,在一番对比中品咂,竟然有不少的收获。

姑且选取两处,做一番品咂。

一、两次讲述阿毛的故事的对比阿毛的故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点,以往的解读往往只是关注听众的反应.而忽略了对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时话语的关注。

为了使分析更清晰,我们将祥林嫂两次讲述阿毛的故事的原文摘录出来。

第一次讲述:“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

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

我急了,央人出去寻。

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

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第二次讲述:“我真傻,真的,”她说。

“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

我叫,‘阿毛!’没有应。

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各处去一向,都没有。

我急了,央人去寻去。

《祝福》:小说与电影

《祝福》:小说与电影

《祝福》:小说与电影作者:李兵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9期摘要:一直以来,电影和小说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电影都是依据小说改编而成。

电影《祝福》便是根据鲁迅的著名小说《祝福》改编而成的一部成功影片。

它将无声的视觉经典搬上声像兼具的荧屏,将平面的故事向观众进行了一个立体的展示。

本论文将对该影片与小说进行对比探讨。

关键词:小说;电影;改编[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1引言:一般说来,电影的拍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根据现成的剧本来拍摄,另一种是对小说进行改编以后进行拍摄而成的。

而电影对小说的改编一是“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一是“非忠实”改编。

一、《祝福》电影对小说的忠实改编1、故事主体的一致性。

它们都围绕祥林嫂出逃、鲁镇做工、被绑强嫁、再回鲁镇、最后沦为乞丐惨死展开来,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压迫残害。

都表达了创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腐败统治的强烈反对和痛恨,以及對广大受欺压的劳动人民的同情——这是在阶级立场上的一致性。

2、“人与鬼的纠葛”。

“人与鬼的纠葛”在《祝福》电影、小说中都有着突出表现——祥林嫂两次关于人与鬼的叩问。

祥林嫂心中这“魂灵”是她的希望与救赎,她充满希望地去“捐门槛”,想要通过“捐门槛”来“赎了这一世的罪”,将来“死了,免得再受苦、再受罪”。

可事实上不论她捐多少条“门槛”都不会得到她想要的“希望与救赎”,因为她本身是无罪的,真正有罪的是那样的社会和阶级制度。

3、关注底层女性命运。

在电影和小说中,均以女性——祥林嫂的一生为主体对象,其他所有的情节和故事均是围绕她展开。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就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说:按照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说法,如果妇女再嫁,那么她“再嫁以后,便被前夫的鬼捉去,落了地狱;……终于惨苦不堪而死了。

”可见,鲁迅关注女性主体也不是偶然的了。

自然而然,以小说《祝福》为母体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祝福》也必定将关注点放在底层女性的命运上。

电影祝福语原著的异同

电影祝福语原著的异同

电影祝福语原著的异同电影和原著小说一直是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许多的异同。

电影祝福语原著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电影祝福语和原著小说在情节、人物、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首先,从情节方面来看,电影祝福语和原著小说在整体情节上基本保持了一致。

故事的主线依然是围绕着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纠葛展开,同时也描绘了二战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

然而,在细节方面,电影对原著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和改动,以适应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例如,原著小说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更加细腻和深刻,而电影则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和情节的紧凑性。

其次,在人物刻画方面,电影祝福语和原著小说也存在一些异同。

原著小说中对于主要人物的性格、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

而电影在有限的时间里往往难以完整呈现原著中的所有人物细节,因此在人物刻画上往往会简化和概括,使得人物形象相对单一和片面。

最后,从表达方式来看,电影祝福语和原著小说也有一些异同。

原著小说通过文字的叙述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可以更加细腻地描绘人物情感和思想。

而电影则通过画面、音乐、台词等多种表现手法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综上所述,电影祝福语和原著小说在情节、人物、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每种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局限性,无法简单地进行对比和评判。

因此,我们可以在欣赏电影和阅读原著小说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故事,体会到不同表现形式带来的不同美感和情感冲击。

愿我们能够在电影和原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和启发。

倾听也是一种同情——小说《祝福》《苦恼》比照阅读

倾听也是一种同情——小说《祝福》《苦恼》比照阅读

倾听也是一种同情——小说《祝福》《苦恼》比照阅读伟大的作家,总能用他最朴素的笔,还原出最真实的生活底色,并在作品中融入他们对人生的悲悯和关怀,通过他们的作品让读者从中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意义,丰富个体的情感。

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和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在表现人物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表现了内心凄苦,渴望别人的同情而不可得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这两篇小说虽同为短篇,却都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后既让人掩卷沉思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同时又由衷感叹两位作家对生活烛幽洞微的表现能力。

对照阅读完这两篇作品,让人深切感受到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同情,一种人性中的美德。

面对弱者的倾诉,其实只要我们做一个善意的倾听者,我们就会获得这种美德。

契诃夫的小说《苦恼》写的是一位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出来找活的老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因为儿子刚死,老人极想找人倾诉一下自己丧子的痛苦。

在他拉着客人的时候,总想在客人面前提及儿子死了这件事。

每次他都用最卑微的声音引起他的话题“老爷,我的那个……儿子在这个礼拜死了”。

这时候,如果有谁能想到这个可怜的老人现在是孤身一人,失去儿子对他来说意味着多大的痛苦,因此对他表示一下最起码的同情,那么老人也许会好受些。

因为,儿子死了,对老人来说,这种痛苦也只能去忍受,可是有人倾听他的痛苦,毕竟可以从心理上得到点安慰。

但是,有谁同情他呢?那些乘客们根本就不想听,他们哪有心思去关心老人儿子的生死呢?他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快乐生活。

他们不是老人的倾听者,他们只会因为嫌马车跑慢而大声呵斥“老干巴猴”快点,然后再在老人后脑勺上加上一个“脖拐儿”!所以,虽然老人一再地想对客人讲起他儿子的死。

可他毫无例外地受到了辱骂和戏弄。

倾听者的缺失使老车夫姚纳的痛苦无处宣泄,可是他又渴望能有人倾听,契诃夫用他一贯冷峻的风格不动声色地、细腻地将人物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小说在描写姚纳想找个倾诉的对象的时候写道:“姚纳的眼睛急切而痛苦地来回打量着街道两旁过往的人们。

魯迅<祝福>與蕭紅《呼蘭河傳》「小團圓媳婦」之比較

魯迅<祝福>與蕭紅《呼蘭河傳》「小團圓媳婦」之比較

魯迅<祝福>與蕭紅《呼蘭河傳》「小團圓媳婦」之比較一、前言魯迅<祝福>與蕭紅《呼蘭河傳》,皆為孔說名著。

歷來個冸而論的研究者痞多,卻乏人對<祝福>與「孔團圓媳婦」二者函以比評。

前者是短篇孔說,徍者是長篇孔說的部份陼窢,如何來相提並論?其實,「孔團圓媳婦」的情窢在第五陼中肎成首屃,實可以孜整的短篇論之;再者,蕭紅為魯迅所提拔,1二人却致力拝針砭社會傳統與國术性對個體的戕害,此二篇孔說不但却以此為主題,在題材上,亦選擇了雷却的鄉土(歸鄉與懷鄉)、童養媳(祥林嫂與孔團圓媳婦)與看客庸痞的描寫,可說十兲近似。

因此,本文從敘事手法、主題的角度出發,探討二者的異却,期能更具體掌握魯迅與蕭紅的寫作特色,深化對內涵的理解。

二、敘事手法凿吻敘事架構、敘事装角與語調。

架構指的是敘述者的身兲與人稱。

<祝福>與「孔團圓媳婦」,二篇却樣以第一人稱「我」為主要的敘述方式,亦却樣雜揉了不却的觀點;而敘述者身兲一為新知識份子,一為孔女孩,不却的身兲造就一高一低的敘述角度,一冷一熱的敘述語調,茲說明如下:(一)敘事架構與装角:在敘述架構方陎,<祝福>中的第一人稱「我」,是一名歸返家鄉魯鎮的新知識份子,札好碰到故鄉的「祝福」祭典,痟睜睜看到四叔家中的傭人祥林嫂為不貞禮教、迷亯逼肏肎殺,卻無能為力,只能逃避,共却沉醉拝舊社會禮教象徵──「祝福」的爆竹煙火裏。

「孔團圓媳婦」中的「我」是孔女孩,發現租用家中院子裏的老胡家,來了一位士二歲的童養媳──孔團圓媳婦,卻在婆婆的管教、跳大神的迷亯及痞鄰人的熱心幫助下,折磨肏死。

第一人稱的敘述觀點,是二者的共却處;此外,二者的装角皆有所變動,在<祝福>中,是「肎知」轉為「旁知」。

「以第一人稱的肎知装角敘寫歸鄉者"我"歸鄉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徐……在歸鄉者歸鄉的敘寫中,魯迅以旁知的装角講述了祥林嫂的微劇故事。

」2文中「我」在聽到祥林嫂的死訊之徍,以「然而先前所見所聞的她的刄生事迹的斷片,肏此也聯成一片了。

谈夏衍对小说《祝福》的电影改编

谈夏衍对小说《祝福》的电影改编

谈夏衍对小说《祝福》的电影改编摘要:夏衍在1956年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他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对小说做了一些改动。

本文将讲述电影《祝福》具体在哪些方面做了改写。

关键词:电影改编小说《祝福》成功《祝福》是一篇出自鲁迅笔下的著名小说,夏衍在1956年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并搬上了荧幕,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也收到很多影评人的好评,称电影《祝福》是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成功典范之作,同时也获得国际上的认可。

电影和小说毕竟是不一样的艺术形式。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

它们在表现形式、叙事方法、艺术结构上都有着不同。

由名著名作改编成电影, 必须忠实于原作, 遵循原作的精神, 而不能恣意篡改。

夏衍说: “假如要改编的原著是经典著作,……那么我想, 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忠实于原著,即便是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它们的独特风格。

”①而“改编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那么,它的工作就不单单在于从一种艺术形式改编成另一种艺术形式。

它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但也要力求比原著有所提高,有所革新,有所丰富。

”②那夏衍在哪些方面作了修改呢?首先,在人物上就有着大大的不同。

小说中有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我”。

在电影《祝福》中没有这个“我”,但也增添了许多角色。

像向婆婆出主意卖掉祥林嫂的魏老二,给祥林嫂提供帮助、推荐她到鲁四老爷家工作的阮大嫂,鲁家的小少爷等,他们的存在都是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媒介。

其次,叙事方式的差别很大。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中叙述人“我”并不单纯作为讲述他人故事的一个观察者而存在,在故事的前半部分“我”是处于故事核心位置的一个人物形象,具有举足轻重作用:文本通过大量的主体化声音,尤其是与祥林嫂相遇,面对她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时的内心的自审,作者塑造了一个由外面回到封闭故乡的知识者,一个在痛苦和困惑中彷徨的现代人形象,一个寻路者形象。

在对比中品咂——《祝福》的两处细读

在对比中品咂——《祝福》的两处细读

成龙经典文本一个最大的特征即是常读常新。

怎样读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在对比中品咂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对比的角度可以是不同的文本,也可以是文本内容之间的对比,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文本内容之间的对比往往更具实际的操作价值,关键是找到有教学价值的对比内容。

再次备课《祝福》时,摒弃之前读到的关于《祝福》的一切文字,以一种初读的心态,逐字逐句地读,突然发现,《祝福》有不少蕴含对比关系的内容,在一番对比中品咂,竟然有不少的收获。

姑且选取两处,做一番品咂。

一、两次讲述阿毛的故事的对比阿毛的故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点,以往的解读往往只是关注听众的反应.而忽略了对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时话语的关注。

为了使分析更清晰,我们将祥林嫂两次讲述阿毛的故事的原文摘录出来。

第一次讲述:“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

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

我急了,央人出去寻。

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第二次讲述:“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

我叫,‘阿毛!’没有应。

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各处去一向,都没有。

我急了,央人去寻去。

祝福 影评

祝福 影评

影视与小说中祥林嫂的异同鲁迅小说《祝福》于1956年由夏衍编剧,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翻拍为电影,该片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在我看来,在电影与小说中对祥林嫂以及一些人物的塑造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电影对祥林嫂从婆婆家出逃进行了细致生动的表现。

电影开场,祥林嫂的小叔子阿根听说母亲要将祥林嫂“卖”到山坳里来凑钱给自己娶亲,阿根赶忙把这件事告诉祥林嫂,没有任何私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

在门外听到狠心的婆婆密谋“出卖”自己,祥林嫂只是紧捂口鼻逃开,生怕哭出声被婆婆听见。

这体现封建礼教对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压迫,致使祥林嫂敢怒不敢言。

尔后祥林嫂从家中收拾行装悄悄出逃,这一行为表现出祥林嫂面对压迫还存有抗争精神。

电影对祥林嫂第一回进鲁家做女工的劳动生活也进行了充分刻画。

其中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祥林嫂一身粗布衣裳,顶着初春的艳阳,蹲在河边淘米,偶尔一群野鸭游过,祥林嫂抓起一撮米扔向水中,野鸭争相抢食,同时祥林嫂略显白胖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这个细节是小说中没有的,它体现了祥林嫂走出家庭迫害阴影后的喜悦,其善良的一面也展现出来。

电影与小说都对祥林嫂头绳的红白变化进行了特写,但电影中的特写更为详细。

祥林嫂两次丈夫亡故后去鲁家做工祥林嫂都系着白头绳,而在嫁给贺老六后的生活中,祥林嫂的头绳变为了红色,这是小说中没有的。

电影通过红头绳这一细节以及婚后生活的一系列镜头,体现了祥林嫂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电影在高潮阶段加入了祥林嫂砸门槛这一情节。

祥林嫂辛苦劳作攒钱“捐门槛”,以为可以“转运”,然而四婶的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使她彻底崩溃,不再相信神仙菩萨,拿起菜刀去砍庙里的门槛。

这一行为是祥林嫂面对迫害践踏最后的挣扎,不久她便死在了贫困中,悲凉的氛围伴随着无力的抗争油然而生。

此《祝福》非彼《祝福》:电影主题与小说主题初探——兼谈电影编

此《祝福》非彼《祝福》:电影主题与小说主题初探——兼谈电影编

消 她 的罪孽 。下 地狱 后 ,两 个死 鬼丈 夫 的争夺 会让 她 遭受 锯成 两半 的酷 刑 。而柳妈 给她 的 “ 希望 ”是 “ 捐 门槛 ” 能够 抵 消 她 的罪 孽 ,死 后 能够 和 儿 子 丈 夫一家 人 “ 团 聚” 。 祥 林 嫂 的悲剧 和 荒谬 不 仅 仅 来 自于 鲁 四 老爷 、 婆婆 、柳妈 和 周 围的老妇 人们 ,同时也 来 自于她 自 身 。鲁 迅 小说 中对 于祥林 嫂 的人物 刻 画 ,是 想借 助
( ( 祝福》 表现 的主题 与小说 觎 福》 相 比,出现 了一定程度的偏颇。小说 文本和 电影是 两种不 同的 艺术表现方式 ,改
编者所秉持 的再创 作原则与指 导思想 、改 编者的 自我风格及 其对作品 的个人解读 以及 文学和 电影表现 的异 同等等 , 都是形成文本表 现和 电影表现 差异 的主要 因素。
影 ( ( 卒 兄 福》的改编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电影创作简 介及与小说主题 比较
等方 面人手 ,纵 向比较小说 ( 祝福》 与电影 《 祝 福》 之间的差异 ,探讨引起此差异的内外因素 。同 时期冀 能通过对个案的讨论 , 来探讨作为艺术母体 的文学 ,如何被电影重新阐释 、批评与传播。 夏衍改编的 《 况福》尽管取得了成功 ,但是电
个叙事单元 :丈夫死后被婆婆预谋 出卖 ;无意中得
到消息 逃 到鲁镇 ;被 举荐 到 鲁 四老爷 家 帮佣 ,初 受
其是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创作① 。1 9 5 6 年 4月
2 8日 , 民日 刊 登 消 息 : 由夏衍 改 编 的鲁
鄙视 ;行踪被 发 现后 ,在 渡 口洗米 的时候 被抢 ,贺 家 逼婚 ;生 了儿子 阿毛 以后 ,丈夫 贺 老六 又病 死 , 阿毛也 被狼 叼走 ;重 回鲁 四老爷家 帮佣 ,更受 凌 辱 和鄙 弃 ,最 终冻 死 于祝福 的鞭 炮声 中 ,结 束 悲惨 的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

作者: 刘霖[1]
作者机构: [1]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59-6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7期
主题词:�祝福》;三种关系;鲁迅;夏衍
摘要:北影于1956年拍摄的《祝福》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并在国际上获得两项大奖。

电影版《祝福》和小说《祝福》,两者之间大体有三种关系:化虚为实、有无相生和物是人非。

不同的人物设置和情节设计体现了不同的思想。

小说《祝福》体现了鲁迅的启蒙立场和改造国民性的重大命题;夏衍编剧的电影《祝福》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阶级政治上翻身当家做主人的艺术体现,电影以新旧对比的手法,意在为新政权的存在提供道德和法理的必要性阐释。

祝福电影读后感

祝福电影读后感

祝福电影读后感
电影里的祥林嫂可太可怜了。

她就像一片被命运的狂风肆意吹打的树叶,毫无还手之力。

一开始,她被卖给了山里的贺老六,虽说这贺老六看着是个老实人,但这种被买卖的婚姻本身就透着一股无奈和悲哀。

她就像个物件似的,被人从这个地方送到那个地方。

再说说她那孩子,好不容易有了点生活的盼头,孩子却被狼给叼走了。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心都被人狠狠地揪了一把。

祥林嫂那个绝望啊,哭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我的眼泪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然后呢,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让人很气愤。

那些人啊,开始的时候还对她有点同情,可慢慢地就变得冷漠、嫌弃。

她不过是想找个人倾诉倾诉自己的痛苦,可那些人呢,觉得她是个不祥之人,都躲着她。

这就像在她本就鲜血淋漓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这部电影让我特别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可怕。

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人紧紧地束缚住,让人透不过气来。

祥林嫂不管怎么努力,都挣脱不开这张网。

在那个社会里,女人的地位低得可怜,没有一点自主权。

她们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被那些封建的规矩、传统的观念随意摆弄。

我想啊,如果祥林嫂生活在现代社会就好了。

她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人结婚,可以去工作,可以有自己的朋友,可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很多人的帮助。

现代社会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不会因为你遭遇了不幸就歧视你。

总之呢,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过去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希望世界上再也不会有像祥林嫂这样被封建礼教迫害的人了。

鲁迅祝福电影和小说的区别

鲁迅祝福电影和小说的区别

鲁迅祝福电影和小说的区别1. 一篇关于鲁迅的“祝福”电影观后感《祝福》一个彷徨又无助的身影,一个单薄又模糊的身躯,无力地向前,最终又无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

“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这句话时而盘旋耳边,真切刺骨,时而遥远渺茫,漂浮虚幻……是谁在黑暗中叹息,是谁在彷徨中挣扎?一个身影的逝去,却带来了无尽的深思。

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漂浮其间,无奈独流水……祥林嫂——一个旧社会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经历了不平凡的伤痛,弱小的身躯支持着沉重的压力,经历着时代轮回,四季交替,在凛凛寒风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死亡,永远沉睡在厚厚的积雪之下。

祥林嫂怀着对世界的渴望来到了人世,却带着无尽的愁苦古都离开了。

怜悯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对社会的评判。

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样是生活在旧社会,同样是受尽煎熬,同样是艰难的朝向远方,满满的逝去,留下一个沉痛的身影。

这与祥林嫂惊人的相同。

封建社会的腐朽,还有那艰苦挣扎的农民,一声声无奈的叹息,随着一个王朝的灭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点踪迹。

当清晨的风刮起第一粒沙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像电视画面一样,不自然扭动了一下,立即转向原貌,云依旧飞。

风依旧吹,但我们都隐隐约约地感到这一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了。

朝露昙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为虚无,东流水去无从返,倚心惊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问苍天此生何必?怅然若失,仰观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闭塞阻明月。

一饮壶觞千滴醉,点滴心头,一语忧伤归空尽,只留一颗晶莹泪,悬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2. 分条列出鲁迅的小说《祝福》和电影《祝福》的区别祝福》的内涵丰富而深刻。

在小说中,鲁迅主要塑造了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突出而鲜明,颇具艺术特色,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而这个印象之所以能够深刻,大约是来自于祥林嫂一遍遍重复的话语:我真傻,真的。

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人的典型,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祥林嫂都在演绎着同样或类似的悲剧。

鲁迅作为中华民族革命的先驱,痛心疾首,于是将悲痛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全都倾注在笔端,吞吐之间,写尽了时代风云,却又都是通过看似小的事件来体现,真不愧为中国当代文学巨匠、民族英魂!后来《祝福》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用视觉的艺术表现手法将鲁迅笔下的那个封建礼教的末世时代给我们在荧屏上展现出来,但文本和电影不管怎样互换终归是有区别的,《祝福》的文本和改编后的电影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艺术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是为了荧屏表现更精彩的需要,这是文本和影视固有的表达矛盾。

继承 批判 创新《祝福》

继承  批判  创新《祝福》
批判?继承?
——由《祝福》说开去 由 祝福》
影片《祝福》与原著异同比较
影片《祝福》与原著异同比较
影片《祝福》与原著异同比较
影片《祝福》与原著异同比较
•小说《祝福》揭露封建礼 教对人的毒害。 •影片《祝福》揭露封建地 主阶级对人的压迫、摧残。
封建礼教
• 三纲五常: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 五常:仁、义、礼、智、信
• 三从四德:
• 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 • 四德:妇德、妇容、妇言、 妇功。
校园文化墙
•批判 •继承
糟粕 精华
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 中,你认为是否还有桎梏、 摧残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的 观念、文化?如果有,有 哪些?

《祝福》小说及电影文本的叙事比较

《祝福》小说及电影文本的叙事比较

《祝福》小说及电影文本的叙事比较
吕萍;周海波
【期刊名称】《广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祝福>的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叙事各有特点,主要体现在叙事的视角、叙事的空间和时间叙事的声音以及叙事的意象等方面.
【总页数】4页(P138-141)
【作者】吕萍;周海波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
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6;I235
【相关文献】
1.《风声》:小说与电影文本的叙事视角比较
2.《霸王别姬》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
的叙事学比较3.从《温故一九四二》到《一九四二》——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叙
事方式比较4.贾樟柯与李樯电影文本叙事比较研究5.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叙事
学比较——《茉莉花开》与《妇女生活》之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
纵观电影版《祝福》和小说《祝福》,两者之间大体有三种关系: 化虚为实、有无相生和物是人非。

一、化虚为实
和原著比较起来,电影《祝福》把小说中许多写得比较虚、比较朦胧、留有空白的情节细节化、具体化和现实化了。

这主要是祥林嫂在卫家山的前夫祥林家和贺家坳的后夫贺老六家的生活片段。

在小说中,祥林嫂在上述两地的生活,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回忆来展开的。

在回忆中,祥林嫂的两段短暂的婚姻生活都是由卫老婆子(她的娘家和祥林家是隔壁)说出来的。

与小说不同,电影《祝福》给祥林嫂的活动增加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将小说中卫老婆子的讲述用镜头由祥林嫂本人详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小说中,叙事视点是集中于鲁镇; 而电影中,叙事视点则一分为三,分别是卫家山、鲁镇和贺家坳。

以时间的分配来看,电影把祥林嫂在卫家山和贺家坳的活动时间大约分配了有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二的时间,而贺家坳的时间更多一些。

电影对于祥林嫂活动地点和时间的改变,使小说中角色的重要性发生了一些改变。

主要有祥林嫂的后夫贺老六和鲁四老爷。

在小说中,有多处关于鲁四老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尤其是鲁四老爷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观之如见其人。

和小说相比,在同名电影中,导演给鲁四老爷这一角色的台词、镜头、上镜时间均严重不足,使其重要性和典型性严重降低,成为一个普通的扁平人物。

与之相反,在原著中一语带过,是祥林嫂悲剧生命历程中一个过客的贺老六,已经上升到了男一号的重要位置,通过镜头、情节和时间分配,影片完整地塑造了感人的贺老六的形象。

二、有无相生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小说《祝福》和电影《祝福》有一些地方不一致。

有些小说中有而电影中没有出现,有些是电影中有,而小说中没有提及。

这主要是一些人物。

小说中有而电影中没有的人物,这主要是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

在原著中,第一人称“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整部小说正是通过线索人物“我”的回忆结构起来的。

原著中没有出现,而电影中有的人物。

这一部分人物比较多,而且体现了鲁迅和夏衍在情节设置上的不同考虑。

在电影中,编剧夏衍在祥林嫂的第二夫家贺老六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新设置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地主老财杨七太爷、杨七太爷的账房——师爷。

实际上,
这两个人物在情节上都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实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及增加了悲惨程度。

三、物是人非
这一类人物是小说和电影所共有的,不过,人物的道德品貌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人物从中性人物或反面人物变成了正面人物。

这里需要提及其中的两个人物。

一是祥林嫂的小叔子。

在小说中,只是在卫老婆子和四婶谈起祥林嫂时顺口提起这人(没有名字),说他们家把祥林嫂卖了之后就给他娶妻成了家。

祥林嫂这个未露面的小叔子实质上和他的母亲(祥林嫂的婆婆)构成了同谋关系。

卖祥林嫂的这个事情,他的母亲是主谋,但他是这个事件最重要也许是惟一的受益者。

我们可以按照简单的道德立场,把祥林嫂这个小叔子划入反面人物的范畴。

但是夏衍编剧的电影版《祝福》却颠覆了这一人物形象。

夏衍给这个人物起了名字,叫阿根。

电影一开头,卫老二向祥林嫂的婆婆提议卖掉祥林嫂,放羊归来的阿根无意间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阿根很清楚,只有卖了祥林嫂,他才有可能娶妻成家。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给祥林嫂通风报信,使祥林嫂得以暂时逃离。

其二,柳妈。

小说中的柳妈是鲁四老爷在年终时雇佣的短工。

这个吃斋的虔诚的佛教徒没有丝毫的同情心,她不屑于倾听祥林嫂诉说自己的不幸与苦难,毫不客气地打断了祥林嫂的话。

她“诡秘”地对祥林嫂说: “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 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她向祥林嫂提议,“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正是这一谈话和提议把祥林嫂最终推向了后期无尽的精神恐惧,并导致了祥林嫂最终的悲剧。

可以说,在小说中,柳妈是压垮祥林嫂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影片中,柳妈变成了柳嫂。

她打短工的身份没有改变,但是夏衍取消了她不耐烦地打断祥林嫂诉苦和吓唬祥林嫂的内容,而且还变得愿意帮助祥林嫂。

她向祥林嫂提议捐门槛,是由于鲁四老爷在年终时不让祥林嫂去端福礼,使祥林嫂深受打击。

为帮助祥林嫂,这个虔诚的佛教徒非常自然地就想到了当地流传的捐门槛的迷信。

这样,柳妈成了一个善良的、无意之间好心办了坏事的女人。

鲁迅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的特点。

他时刻注意的是人的精神,是“愚弱的国民性”。

《祝福》也毫不例外地带有启蒙的色彩。

在小说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群众的启蒙、国民性的改造重要性。

那些和祥林嫂一样在经济上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人——比如柳妈——对自己的同胞没有丝毫的恻隐之心。

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悲剧,是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贺老六、贺老六的哥哥、祥林的弟弟、柳妈还有鲁镇上那些普通民众一起形成的合力所造成的,也是封建的政权、神权、族
权和夫权四条绳索窒息了祥林嫂并不脆弱的生命。

所以,上述所有人,甚至包括祥林嫂本人都是鲁迅先生批判的对象,同时也是鲁迅先生启蒙的对象。

鲁迅先生采用的是清醒而严酷的现实主义,真正做到了毫不掩饰地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揭示病苦,活化出那些沉默的活的灵魂。

夏衍编剧的电影《祝福》则基本颠覆了鲁迅的启蒙立场。

虽然夏衍采用了鲁迅小说的主要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但是通过前述“有无相生”和“物是人非”的技术处理,电影《祝福》则完全是另外一套话语体系。

首先,完成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这样一幅完整的阶级分布图,并且赋予了两个阶级不同的阶级本性。

统治阶级残忍,乘人之危,过着寄生的生活。

他们通过放高利贷掠夺和剥削劳动人民。

祥林嫂所有的悲剧元凶,就是当时万恶的统治阶级。

在卫家山是卫老二,在贺家坳是杨七太爷,在鲁镇是鲁四老爷。

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这样一个统治阶级。

而劳动人民,则都是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

祥林嫂和贺老六自不必说,就是同属于本阶级的阿根和贺家坳的街坊邻居以及卫老婆子,都是如此。

夏衍创作的时代是共和国已经成立的1956 年,此时的夏衍官居文化部副部长。

作为一个从左联一路走来的共产党的文艺部门的负责人,经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熏陶和刚刚经历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的洗礼,夏衍的改编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

其关于祥林嫂、贺老六等人以美好品德的改编,是农民阶层已经成为作为国家领导阶级同盟军的政治事实在电影这种艺术门类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行为。

影片实际上是以新旧对比的方式,为新生政权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提供道德支持和法理声援,夏衍编剧的《祝福》是一种国家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叙事。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