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经济管理系统理论.
(整理)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整理)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c6158b2d10a6f524cdbf8530.png)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泰罗为此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要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而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工人”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这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责。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以此来督促和鼓励工人完成或超过定额。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劳资双方必须变相互指责、怀疑、对抗为互相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计划职能归企业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而现场的工人,则从事执行职能。
(7)实行职能工长制。
把管理工作细分,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职能。
这种思想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基础。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上级管理者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者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特·西蒙决策中的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准则)最优不存在找最优成本太高权变管理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是本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它把企业看成一个受外界环境影响并且也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的开放系统,认为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等的变化而相应地作改变。
权变管理创始人:菲德勒(Fred E.Fiedler)主要代表人物:伍德沃德(Jona Woodward),劳伦斯(Paul Lawrence),卢桑斯(Jay Lorsch)等。
权变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企业经济管理 11学派
![企业经济管理 11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06962562caaedd3383c4d314.png)
著名管理学家孔茨(HKoontz)在1980年将管理 划分为11个学派,即: ①管理过程学派 ②人际关系学派 ③群体行为学派 ④经验学派 ⑤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⑥社会技术系统 ⑦系统学派 ⑧决策理论学派 ⑨管理科学派 ⑩权变学派 ⑾经理角色派
(一)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1、代表人物 创始人:法约尔 战后代表人物:孔茨 《管理学》 2、理论要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 (2)管理过程由五大职能构成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管理过程学派主张按照管理职能建立一个作为研究管理问 题的概念框架。
五、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经理主义学派,主 张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的经验,通过总结 实际管理中,特别是大企业管理中成功的 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向经理们提出适用的 建议。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比较多,背景 也比较多样化。主要有美国管理学家彼 得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威廉纽曼, 美国高级经理人员,曾长期担任美国通用 汽车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的艾尔弗雷德斯 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和长期领导 者亨利福特等 。
2. 关于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问题 3. 关于决策的准则和标准 4. 关于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决策理论学派提出决策的方法是:收集 情报——拟订计划——选定计划方案—— 对选定的方案进行评价。这一方法论已经 成为现代管理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思想 方法之一。
(四)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1、代表人物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代表作:《组织与管理》 2、理论要点 (1)把企业等各种组织作为一种开放系统来看待。 (2)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组成的整体。 目标与价值子系统 技术子系统 社会心理子系统 结构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 (3)企业必须坚持系统观点
用友ERP-U8管理系统认证考试理论题
![用友ERP-U8管理系统认证考试理论题](https://img.taocdn.com/s3/m/656faa1683c4bb4cf7ecd1e2.png)
《电算化会计》自测题(理论部分附答案)一、判断题:1.系统管理是用友ERP管理系统的运行基础,它为其他子系统提供了公共的账套、年度账及其它相关基础数据,各子系统的操作员也需要在系统管理中统一设置并分配权限。
√2.用户自动拥有所属角色所拥有的所有权限,同时可以额外增加角色中没有包含的权限。
√3.设置基础档案之前应首先确定基础档案的分类编码方案,基础档案的设置必须遵循分类编码方案中的级次和各级编码长度的设定。
√4.用友ERP管理系统中的各项基础档案既可以在企业门户中设置,也可以在进入各个子系统后进行设置,其结果都是由各个模块共享。
√5.总账系统的任务就是利用建立的会计科目体系,输入和处理各种记账凭证,完成记账、结账以及对账工作,输出各种总分类账、日记账、明细账和资产负债表等报表。
×6.总账系统项目目录设置功能中,一个项目大类只能指定一个核算科目,而一个项目核算科目可对应多个项目大类。
×7.在总账系统中,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时,可以填制凭证,但不能执行记账功能。
√8.在总账系统中填制记账凭证时,输入的科目编码必须在建立科目时已经定义,并且必须是总账科目编码。
×9.在总账系统中定义期间损益结转自动转账分录时,若损益科目与本年利润科目都有辅助核算,则其辅助账类必须相同。
√10.在设置供应商分类的前提下,必须先设置供应商分类才能建立供应商档案。
√11.上机日志,所有人员都不能删除。
×12.在用友U8软件中,只能设置"收款、付款、转账"一种凭证分类方式。
×13.通常,在进行月末转账之前,必须将所有的未记账凭证记账。
√14.已使用的凭证类别可以删除。
×15.结账操作可以每月多次进行。
×16.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是由用户自己输入的。
×17.期末转账业务通常是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结账之前都要进行的固定业务。
√18.因为目前比较先进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ERP系统,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系统理论与管理
![系统理论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e5e3cc98bd63186bcebbca2.png)
系统理论与管理Ludwig von Bertalanffy和Kenneth Boulding分别于1951年和1956年发表文章,为现代一般系统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般系统论应用到管理中。
首先,我们将给读者介绍一般系统论;然后是其作为商业理论的应用,之后用系统概念解说模型来说明系统理论的这一应用;最后是系统概念与企业传统活动之间的关系,企业传统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及沟通等。
引言系统概念是对待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为管理者提供一个系统的框架,助其将内外部环境因素视为一个整体;同时也使子系统的地位和职能得到认可。
企业运营的系统是相当复杂的,但以系统概念进行管理,能培养形成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促进某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也能使管理者们认识到复杂问题的本质,然后在可感知环境中进行业务。
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投入和产出,同时也是一个独立单元,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企业系统只是更大系统——或许是整个行业,其中包括几家或许多家企业,抑或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另外,企业系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从诞生,运作,调整,到最后淘汰。
那系统概念对管理专业学生及/执业经理人有何意义呢?它是不是解决企业经营问题的万能药?是否会取代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目标管理、运筹学以及许多其他管理方法和技巧呢?还是小心为妙吧!寻求“食谱”策略的人们将会失望了。
本文中我们不是讨论“十步法”在管理中的成功应用。
这些方法看似适用,简单易懂,但通常缺乏远见,有些肤浅。
像系统概念这样的基本理念更难理解,所以管理者们一旦掌握,将回报颇丰。
系统定义系统是指一个综合体;一个由多部分组合而成的整体。
系统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山地系统,河川系统以及我们身处的太阳系统。
人体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包括骨骼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交通系统,通讯系统(电话、电报等)以及经济系统等。
科学经常被描述为一个知识体系;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则和事实库;一个由观点,原则和定律组成的完整体系。
(整理)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整理)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c6158b2d10a6f524cdbf8530.png)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泰罗为此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要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而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工人”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这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责。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以此来督促和鼓励工人完成或超过定额。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劳资双方必须变相互指责、怀疑、对抗为互相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计划职能归企业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而现场的工人,则从事执行职能。
(7)实行职能工长制。
把管理工作细分,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职能。
这种思想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基础。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上级管理者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者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特·西蒙决策中的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准则)最优不存在找最优成本太高权变管理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是本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它把企业看成一个受外界环境影响并且也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的开放系统,认为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等的变化而相应地作改变。
权变管理创始人:菲德勒(Fred E.Fiedler)主要代表人物:伍德沃德(Jona Woodward),劳伦斯(Paul Lawrence),卢桑斯(Jay Lorsch)等。
权变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管理系统学原理名词解释大全
![管理系统学原理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9759a56580216fc710afd64.png)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 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
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6.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323cedcb14e852458fb57ff.png)
• 3.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C.E.Shannon) •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C .E.Shannon),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 ,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 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 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 • 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 诞生的标志。 • 4.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里高津 • 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 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 耗散结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个重要新分支, 普里高津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于这一成就,普里高 津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代表人物
• 1.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贝达朗菲 • 奥地利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格· 贝达朗菲于 冯· 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德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最早提出了“一 般系统理论”的概念。 • 1945年以后,他陆续发表文章和著作,介绍一般系统理论 的基本原理。195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开放系统理论》的文章,阐述了一般系 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 1954年,美国成立“一般系统学会”,并出版《一般系统 年鉴》。 • 1968年,贝达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 》一书中把“系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 更加复杂,从而提出 系统管理学派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 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 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 1948年,诺伯特·威纳创立“控制论”。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又 尝试把控制论与信息论结合起来,幵于1956年发表题为《一般系统论:一种 科学的框架》的文章。1968年,路德维格·贝塔朗菲出版的《一般系统理论的 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更加全面地阐述了劢态开放 系统的理论,被公认 为一般系统论的经典著作。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不断地同外界迚行物 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一种稳定的状态。 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以后,西方有些学者把它应用于工商企业的管理,形成系 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弗雷蒙特·卡斯特
![系统管理理论-弗雷蒙特·卡斯特](https://img.taocdn.com/s3/m/a72fec3bb4daa58da0114a25.png)
整体性
虽然系统是由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但系统的整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 的性能之和。因此在处理系统问题时要注意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重视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任何要素一旦离开系统整体,就不再具有它在系 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
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 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离开关联性就不能揭示复杂系统的 本质。
一、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 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 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 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 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二、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 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 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 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 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 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层次性
一个系统总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该系统本身又可看作是更大的系统 的一个子系统,这就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T.米尔索姆曾把人类系统划分为 11个层次。不同层次上的系统运动有其特殊性。在研究复杂系统时要从较大 的系统出发,考虑到系统所处的上下左右关系。
统一性
一般系统论承认客观物质运动的层次性和各不同层次上系统运动的特殊 性,这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上系统运动规律的统一性,不同层次上的系统运 动都存在组织化的倾向,而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系统同构。
第三章:管理系统与管理理论
![第三章:管理系统与管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b531d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c.png)
第三章:管理系统与管理理论第一节: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第三章:管理系统与管理理论知识点:企业管理的概念、属性与职能;企业文化的构成、功能与建设;管理者的类型及其应具备的技能;管理的对象,环境与企业的关系;管理机制的构成与类型;古典理论的主要思想;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最新管理趋势。
技能点:对管理者的素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培养主动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理解管理机制及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体现,培养运用管理机制及管理方法的能力;初步应用现代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深入认识企业文化,具有初步的组织文化分析能力第一节: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一、企业管理的概念与职能(一)企业管理的必然性与重要性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为协调个人行为,使劳动有序进行,高效率地获取劳动成果,就必须进行组织与协调——管理2、随着企业的产生,企业管理应运而生:加强企业管理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效率化,效益化的根本途径。
3、企业管理的重要与日俱增。
原因:(1)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企业规模扩大,资源配置越来越复杂,生产各环节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2)市场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二)企业管理的概念与职能1、企业管理的定义: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企业中以人为中心的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活动。
2、企业职能的内容: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1)计划: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
——管理者的首位职能。
包括:①调查与预测②制定目标③设计与选择活动方案(2)组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
包括:①设计与建立组织结构②合理分配职权与职责③选拔与配置人员④推进组织的协调与变革(3)领导: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
——管理过程中最经常、最关键的职能。
包括:①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②运用权威,实施指挥③激励下级,调动积极性④进行有效沟通(4)控制: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监督与调节活动。
国开最新整理《管理思想史》作业练习2参考答案
![国开最新整理《管理思想史》作业练习2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a09a2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7.png)
管理思想史•作业练习21.学习型组织的组成部分有()A.系统思考B.自我超越C.心智模式D.共同愿景E.团队学习正确答案:ABCDE正确答案解释:2.美国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古尔德纳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把行政集权制分为()OA.行政集权制“合理模式”B.“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C.行政集权制的逆机能理论D.行政集权制“合理模式”E.权威型领导模式正确答案:AD正确答案解释:3.亨利・汤在管理思想上的贡献主要有()Λ.提出了组织的效率原则B.强调管理的重要性C.支持并推广科学管理运动D.推出了一种激励职工的收益分享制衣对组织管理过程方面的认识正确答案:BCD正确答案解糅:4.泰罗在科学管理的探索中所做的实验有()A.照明实验B.搬运生铁块实验C.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D.金属切削实脸E.福利实验正确答案:BCD正确答案解释:5.赫兹伯格提出了所谓的“永恒的三角”的说法,认为在人事管理上有三种学说,分别以下列内容为依据。
()A.行为学科B.工业工程C.科学管理D.组织理论E.管理科学正确答案:ABD正确答案解释:6.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作有()Λ.亚历山大・丘奇的《管理的科学和实务》B. 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D.E.詹姆斯•稗尼的《组织原理》F.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正确答案:ABCD正确答案解释:7.安德鲁・尤尔指出:在每一个工厂中都有儿种有机的系统,即()A.机械的系统B.道德的系统C.商业的系统D.符号的系统E.管理的系统正确答案:ABC正确答案解粹:8.美国的()共同提出了领导模式连续统一体论。
A.鲍莫尔B.坦南鲍姆C.布莱克D.施密特E.埃德加•沙因正确答案:BD正确答案解释:9.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内容包括()A.14项管理原则D.竞争战略E.理想的行政组织正确答案:ACD正确答案解释:10.决策理论学派将决策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收集情报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实施计划阶段。
管理学系统原理
![管理学系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88d7b6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1.png)
管理学系统原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行为和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组织、计划、领导、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管理学系统原理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在管理实践中的系统应用。
在现代社会,管理学系统原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管理学系统原理强调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指把一个复杂的事物或问题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其中的各个部分。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需要以系统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和处理各种管理活动,使得组织运作更加协调和高效。
其次,管理学系统原理强调协调性和整体性。
管理学认为,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管理者需要通过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整个组织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同时,管理者也需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而不是片面地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
此外,管理学系统原理还强调了适应性和动态性。
管理学认为,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者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来灵活调整管理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
最后,管理学系统原理还强调了综合性和多元化。
管理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技巧,以及各种管理资源,来实现组织的各项管理目标。
同时,管理者也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多元化,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管理决策和管理活动。
综上所述,管理学系统原理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系统思维、协调性和整体性、适应性和动态性,以及综合性和多元化。
管理者需要在管理实践中充分运用管理学系统原理,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管理挑战,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记整理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c6e8befcaaedd3382c4d370.png)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二.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ERP知识点整理
![ERP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7787c480975f46526d3e197.png)
单选’多选’名词解释5-------10’简答4/5---------20’计算’论述0’实验操作2----------20’第一章1、ERP的核心标志是实现两个集成:即内部集成和外部集成(1)内部集成:包括3个主要方面:实现产品研发、核心业务和数据采集。
已超过MRPII的范围。
(2)外部集成:主要是打破企业的四面墙,实现企业与供应链上所有合作伙伴共享信息的集成。
{最终目的是实现“全面管理供需链”}2、ERP的定义:ERP是MRPII(制造资源计划)的下一代,它的内涵是“采用最新信息技术(IT),打破企业的四面墙,把信息集成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需链,实现供需链制造。
”换言之:ERP是一种企业内部所有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同外部合作伙伴之间实时交换和分享信息的系统;是管理供需链制造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是优化供需链流程和管理决策的工具;是全球经济环境下,企业实现国际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手段。
ERP的实质是一种解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应用系统3、ERP诞生的历史背景(多选、简答)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主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1)网络技术的发展,需重新定义企业同供应商、分销商的关系以快速响应全球市场多变的形势。
2)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需要更灵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也就是要简化信息的处理,加快信息处理和传递速度,给予责任人更多的授权以快速决策。
3)需要对传统的业务流程重新设计和重组,减少之恩给你重叠、职责不清、不增值和效率低下的流程和机构,实现企业内外业务流程同步。
4)能够实时、能动地对产品研发和业务流程同时进行监控、管理和优化,使创新的产品更快捷的被设计和生产出来,并快速推向市场。
第三章1、物料的概念:物料是所有“物”的统称,产品、在制品、原材料都是物料。
2、MRP的概念MRP(物料需求计划)就是解决销产供脱节问题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即要做到“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以处理两个对立统一的管理目标。
近现代管理理论
![近现代管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a28a45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d.png)
3.具有初步的组织文化分析与设计能力。
本讲稿第二页,共七十二页
返回 2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近代管理理论
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 第三节 组织文化本讲稿第三页,共七十二页
返回
3
本讲稿第四页,共七十二页
第一节 近代管理理论
本节点睛
走进管理
讲授与训练
单元小结
思考与训练
系统论的主要思想是: ⑴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 ⑵系统的整体性 ⑶系统的等级性
本讲稿第三十七页,共七十二页
下一页37 37
卡斯特等人的系统学说
⑴系统哲学:强调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或综合的整体,强
调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⑵系统管理: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与经营,使企业的
各部分、各种资源,按照系统的要求进行组织的运行。
近现代管理理论
1 本讲稿第一页,共七十二页
学习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古典理论与人际关系论的主要思想; 2.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最新管理趋势; 3.了解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解我国当代管理思想的演进; 4.了解组织文化的构成、功能与类型;
5.掌握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与方法。
技能点
1.具有初步应用现代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送”,UPS的管理当局系统地培训他们的员工,使他们以
尽可能高的效率从事工作。让我们以送货司机的工作为例, 介绍一下他们的管理风格。
返回
本讲稿第六页,共七十二页
6
讲授与训练
一、古典管理理论
二、人际关系论
本讲稿第七页,共七十二页
返回 7
一、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 2、法约尔与管理过程理论 3、韦伯与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完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
![(完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f28ff680242a8956bece492.png)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经济体制的内涵: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关系: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主要指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具体形式。
它表现的是经济运行的一般方式。
经济体制的内容1,经济体制的类型经济体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如:从资源配置方式,分为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市场的作用程度和范围,分为自由经济型体制、国家干预型体制和计划调控型体制。
2,经济体制的结构与功能经济体制是一个由具有不同功能的经济运行机制组合成的系统。
经济体制包含了资源配置过程的所有重要环节和主要方面。
经济体制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合理性和效率最大化,并在出现误差和缺陷时,保证予以纠正和弥补。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形成的前提,是决定经济体制性质的基础;经济体制反作用于经济制度,促进或阻碍经济制度向某一方向的发展。
(2)经济制度代表一个社会的本质关系,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关系的一种外在形式,是灵活、多变的。
(3)不同的经济制度可以有相同的形式(经济体制),相同的经济制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比较分析:1.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社会主义的论述,2.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2.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了,具有典型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
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899470add88d0d232d46a15.png)
(二)科学管理学派
科学管理学派由泰勒(F.Taylor)创立,他所倡导的组织形式与 官僚学派一样,也是正式的和机械性的,但其重点在于对工作任 务的适当说明。他认为,对于完成每项工作来说,总存在着一个 “最佳途径”,管理的职责在于为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选拔最 适合于该项工作的工人来完成该项工作,并用最有效的方法对这 些工人进行培训。同时,工人们被假设只受经济奖励的激励,即 如果工人生产的产品产量达到最大化、最有效率的话,那他就会 得到最大的报酬,而且工人们也只满足于报酬的最大化。
关系 2、从重视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转到按顾客要求进行多品种的小
批量生产,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3、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开始重视对市场的调查研究,
借助最新研究成果,加强生产经营的预测和决策工作。 4、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定量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二、 经济理论的迅速发展
(一)行为科学 旨在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励人们确定这样的行为准则: 每一个成员只有依靠组织才能有所作为,脱离组织则一事无成、 从而在组织与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关系;每 一个成员只有在组织整体目标实现的同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 个人目标;整个组织的各个方面均应以组织整体目标与成员个人 目标的协调一致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凝结力,才能为企业长 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行为科学以新古典组织理论为基础,其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管理 界日益增长的“应该注重组织内人的因素”的需要。其侧重点在 于人际关系和人力资源,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群体动态、非正 式组织、管理监督风格、参与管理和自我实现等几个概念。
新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如下述:
(1)既强调正式组织的存在,也强调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2)强调应该综合考虑影响人的行为的多重因素
管理思想史第九章系统管理理论概要
![管理思想史第九章系统管理理论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40675d4c011ca300a6c3907c.png)
1948年,诺伯特· 威纳创立“控制论” 1956年,肯尼思· 博尔丁将控制论与信息论结 合起来 1968年,路德维格· 贝塔朗菲全面阐述了动态 开放系统理论(一般系统论的经典) 1963年,约翰逊、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从系统 概念出发建立了企业管理新模式,他们认为系 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的三个方面
一、系统观点
1.整体是主要的,而其各个部分是次要的 2.系统中许多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 条件 3.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组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以至只要影响到其中某一部分,就 会影响到所有的其他部分 4.各个部分围绕着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发 挥作用。
5.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整 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则受整体对部 分的关系所制约 6.整体是一种力的系统、结构或综合体,而 且不论它如何复杂,都是作为一个单元来 行事 7.一切都应以整体作为前提条件,然后演变 出其各个部分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8.整体通过新陈代谢而使自己不断地更新, 整体保持不变和统一,而其组成部分则不 断改变。
三 、肯尼斯 · 博尔丁的观点
肯尼斯 · 博尔丁,美国经济学家,试图把控制 论和信息论结合起来。 《一般系统理论:一种科学的观念》1956年 系统地阐述了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科学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温斯洛·泰罗等人,在早期管理理论先驱的思想的影响下,对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创立的。
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一书发表,标志着管理学的正式形成,泰罗也因此被誉为“管理学之父”。
2、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管理只是整个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
它把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概括为六个方面:(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3、霍桑实验是从1924年到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进行的。
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与工人谈话试验;(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的研究。
4、社会人的假设。
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即认为人都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理性动物,梅奥等人则把人假设为“社会人”。
作为“社会人”,人并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感等。
5、人的需分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前两项是人的基本需求,后三项则是高层次的需求。
6、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所谓计划,通俗的讲,就是行动以前预先进行的计算和筹划。
具体的讲,就是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抉择,并设计其步骤、方法、环节、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
7、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任何管理者都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管理幅度,所谓管理幅度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而有效的管理其下属的数量。
管理幅度的大小受到管理者本身素质与被管理者的工作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一个管理人员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管理层次。
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
特别是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层次将会不断的增多。
管理层次起因于管理幅度的限制。
当组织的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是反方向关系,管理幅度越宽,管理层次就越小,反之亦然。
8、组织变革的原因: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
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保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9、超Y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约翰·莫尔斯和洛希共同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是对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试验和研究的总结。
其结论是:不能笼统地说X理论正确还是Y理论正确。
有的组织适合应用X理论,有的组织可能适合Y理论,关键在于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
据此,他们提出了超Y理论,其要点是:(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组织的;(2)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成员素质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4)当一个目标达成以后,可以继续激起职工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的实现是每个人最需要的,所以它能激发人们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因此,超Y理论主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X、Y或X+Y的管理方式。
10、路径——目标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豪斯提出来的。
这种理论认为,领导者是使下属获得更好的鼓励、更高的满意程度和工作成效的核心人物,提出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为下属在工作中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并使下属明白哪些行为能导致目标的实现并获得奖励。
简言之,领导者应为下属指明达到目标的路径。
11、所谓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将其在潜力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
赫茨伯格发现,使人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和工作环境有关的一些因素,如个人生活、薪金、职业安定、工作条件、监督、公司政策与行政管理、人际关系、地位等;使人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和工作容有关的一些因素,如赏识、晋升、负有责任、工作中的成长、成就、挑战性的工作等。
他还发现,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
他把第一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把后一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他建议,管理人员应先向职工提供保健因素,消除职工的不满,然后再向他们提供激励因素,增加他们对工作的满意感。
他认为,在缺少保健因素的情况下,激励因素的作用也不会很大。
12、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认为员工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
员工首先思考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比率,然后讲自己的收入——付出比率与相关他人的收入——付出比率进行比较。
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相同,则有公平感。
如果感到二者的比率不相同,则会产生不公平感。
当不公平感出现后,员工就会试图去纠正它。
13、前馈控制也称事前控制:就是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措施将工作的偏差消除于行动之前。
1、企业管理:是指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通过部管理机制运作以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最终实现预期效益目标的活动。
企业管理的性质:企业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且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自然属性: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
这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产生的。
②社会属性:企业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这是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是维护社会关系和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手段。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显然具有不同的个性。
2、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
它由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三个基本容构成,其中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基础,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业财产权利的安排。
3、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
这里“现代”一词,绝不仅仅是一种时间概念,它起码是针对两种企业制度而言的。
一是古典企业制度,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制国有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的容:现代企业法人制度; 现代企业组织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4、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根据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协调的原则,由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经理班子、监事会四个部分所组成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企业领导制度。
5、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
股东大会:是指一种定期或临时举行的由全体股东出席的会议,同时它又是一种非常设的、由全体股东所组成的公司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它是由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的董事所组成的一个集体领导班子;高层经理班子以总经理为首的高层经理班子,是公司的执行机构。
总经理实行董事会聘任制,由他带领高层经理班子的全体成员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并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层经理班子的行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以防止他们从事违反法律和公司章程的活动,损害股东、债权人和职工的利益。
6、法人治理结构的在制衡关系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层经理班子成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围经营管理企业;监事会代表所有者利益对董事会和经理班子成员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
7、企业战略的层次体系公司战略是企业整体的战略总纲,是高层管理者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业务战略:是企业战略单位在公司战略指导下,经营管理某一个特定单位的战略计划,是公司战略下的子战略;职能战略:是对企业各主要职能活动进行管理的计划,为业务战略服务,其容比业务战略更为详细、具体,作用在于使业务战略的容得到具体落实。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企业战略的制订;企业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的控制;企业战略的修订。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一点战略。
8、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对产品不同的欲望与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由相似需求的消费者组成的消费群体,即子市场群。
市场细分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
市场细分的作用:①识别市场机会最有效的方法。
②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保证。
③企业强化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9、市场细分的标准:市场细分的依据是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
引起需求差异的原因很多,而且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有不尽相同。
这些引起需求差异的原因就构成了市场细分的标准。
消费者市场的细分标准:地理标准、人口标准、心理标准、行为标准等。
生产者市场的细分标准:最终用户、用户规模、用户地理位置等。
10、目标市场:是指企业要进入的那个市场,即企业拟投其所好、为之服务的那个消费群。
企业市场细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选择并进入目标市场,然后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11、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投入市场到最终被市场淘汰所持续的时间过程。
一般可根据产品的销售量和获利额的增长变化情况,将之划分为各具特征的四个阶段: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本阶段的营销策略:一是投入期的营销策略:企业应该注意扩大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围,降低成本,尽量缩短投入期。
就价格和促销水平来看,企业可以有四种策略选择:快速掠取策略(高价格、高促销)、缓慢掠取策略(高价格、低促销)、快速渗透策略(低价格、高促销)、缓慢渗透策略(低价格、低促销)。
二是成长期的营销策略:企业应把重点从使消费者了解新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转到争创名牌、吸引消费者购买上来,保证产品销售的迅速增长,延长给企业带来最高利润的这一时期。
企业可以采用的策略有:提高产品质量、寻找新的市场、扩展企业的分销网络、改变广告宣传重点,充分利用价格手段。
三是成熟期的营销策略:现有市场已达饱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些经营欠佳的竞争者被迫退出市场。
为了维持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应当采取进攻性的策略,积极增加具有新的竞争的因素,使成熟期延长。
为此企业可以有三种策略选择:市场改良、产品改良、市场营销组合改良。
四是衰退期的营销策略: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保留策略,即或维持原状或逐渐收缩;放弃策略。
12、定价方法:①成本导向定价法:是以产品成本为基础,加上预期利润和应纳税金而确定的销售价格。
具体又分成本加成定价法、损益平衡定价法、目标贡献定价法等。
②竞争导向定价法:是指依据竞争者的价格结合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选择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定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