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
第一章 第二节 事故致因及安全原理
事故调查过程则与上述相反,为事故现象→事故经过→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础原因。
【单选题】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引进可靠度高的自动化生产线,代替原有人员手工操作生产线,同时加强人员行为失误校正和培训,减少事故发生。这种做法符合事故致因理论中的(B)。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应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消除几种选定的危险。
(4)不能全部根除危险源,只能把危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即可接受的危险。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万一发生事故,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
(六)综合原因论
D.“反馈原则”是指员工对领导的反作用
【单选题】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某企业针对新引进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制定了巡检人员的标准作业程序,在车间内无死角监控巡检人员的行为,明确了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生产中执行和监督情况进行严格监控。这种做法符合安全生产管理原理的(B)。
行为原则
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
预防原理果然三本
偶然损失原则
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
因果关系原则
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
3E原则
针对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以采取3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法制对策。
4.事故
5.伤亡
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 ppt课件
个人防护用品缺乏 或有缺陷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 或不健全 违反操作规程或劳 动纪律 劳动组织不合理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 查或指挥错误 教育培训不够、缺 乏安全操作知识 其他
总
起数
12018
2511
1820 422 351 4600 137 432 413 1332
计Hale Waihona Puke 死亡13093 2967
事故预测所要做的工作: ➢ 在认识事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掌握各种
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它们的因果关系; ➢ 推断它们发展演变的状况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事故预测的目的:
在于识别和控制危险,预先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减 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
1. 事故模式理论:是人们对事故机理所作的逻 辑抽象或数学抽象,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 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 及事故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 故、造成损失的理论。
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表2-1 2002年我国工矿企业伤亡事故情况表
事 故 物 体 车 辆 机 械 起 重 触电 淹溺 灼烫 火
类型 打击 伤害 伤害 伤害
灾
起数 1195 685
1596 538
858
103
199
91
高处 坠落
1761
坍塌 780
死亡 922
616
588
443
861
149
88
救人的; ➢ 从事与企业工作有关的研究、发明、创造或技术改造工作的; ➢ 在企业的工作区域遭受非本人所能抗拒的意外灾害的; ➢ 在生产或工作中因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而造成职业病的; ➢ 集体乘坐本单位的车辆参加工作性会议、听报告或参加领导指
安全理论基本知识与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理论基本知识与事故致因理论第一节安全理论基本知识一、安全的概念安全——是指免除了不可接受损害风险的一种状态。
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死亡,或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
安全是相对危险而言的,在现实条件下,实现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说的安全是指相对安全。
安全工作就是力求减少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事故的损失。
二、危险危险——是指造成事故的一种现实的或潜在的条件。
危险源——是指存在着导致伤害、疾病或财物损失可能性的情况,是可能产生不良结果或有害结果的活动、状况或环境的潜在的或固有的特性。
危险度——是指一项活动或一种情况下,各种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量度,是对失败的相对可能性的主观估计。
三、事故1、事故的概念:是一种违背意志、失去控制,不希望有的意外事件。
事故是指个人或集体在为了实现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下来的事件。
2、事故的分类:(1)记录事故:职工受伤,但伤情甚微,未造成歇工或歇工未满一个工作日的事故。
(2)未遂事故:已发生的威胁人身安全的危险事件,但未造成人身伤害的事故。
(3)轻伤事故:轻伤是指职工负伤后休息一个工作日以上,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构不成重伤的。
(4)重伤事故:重伤是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
损失工作日等于或大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5)死亡事故:根据国家标准又分为四种:A、一般伤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1-2人的事故;B、重大死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3-9人的事故;C、特大伤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10-29人的事故;D、特别重大死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达30人以上或者死亡10以上但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性质特别严重的事故;3、按事故伤害原因分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它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它伤害。
第二节 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
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
在可预防的工伤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占89.8%,而以设备的、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只占10.2%。
【安全课件】第二部分事故致因理论
危害; ❖ 后者导致意外事件(包括无伤亡的未遂事故)
和由此产生的人员伤亡的事件。 ❖ 这五因素连锁反应构成了事故。
10
❖ 核心: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 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危害,
❖ 这就必须加强探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研究。
11
2.3 管理失误论
❖ 这一事故致因模型侧重研究管理上的责任, 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7
2.2.2 多米诺骨牌原理
❖ 海因里希提出,并经一些专家多年的改进认 同,
8
构成事故因果顺序的五因素是:
❖ 1、社会环境和管理; ❖ 2、人为失误(或过失); ❖ 3、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 4、意外事件; ❖ 5、伤亡(后果)。
9
❖ 解释: ❖ 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促成了人为失误; ❖ 人为失误又造成了不安全行为或机械、物质
40
2.7.3 海尔模型 。
❖ 当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响应时, 事故就会发生,但不一定造成伤害后果
41
❖ 该模型集中于操作者与运行系统的相互作用。 该模型是一个闭环反馈系统,清楚显示出以 下四大方面的相互关系:
❖ 1、察觉情况,接受信息; ❖ 2、处理信息; ❖ 3、用运动改变形势; ❖ 4、新的察觉、处理、响应。
44
❖ 意外(偶然)事件之所以触发,是由于生产 中环境条件存在着危险因素即不安全状态, 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共同构成事故 的直接原因。这些物质的、环境的以及人的 原因是由于管理上的失误、缺陷、管理责任 所导致,是造成直接原因的间接原因。
45
❖ 形成间接原因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 教育、社会历史、法律等基础原因,统称为 社会因素。
16
2.4 扰动起源论
第2章 事故机理及致因理论
(1)事故转化机理:B事件的发生是由A事件引
起的。例如:由于瓦斯爆炸事故冲击波破坏了煤体的支
护,导致煤体压力变化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事故机理
事故机理举例:
事 故 调 查 与 分 析 技 术 课 件
(2)蔓延机理:是指同类灾害不断发生。例
如:一个工作面的瓦斯爆炸,引发其他工作面或巷道的
15
案例 2
事 故 调 查 与 分 析 技 术 课 件
某厂油污法兰损坏需维修。维修钳工甲将带有污 油底阀的污油管线放入污油池内,当时污油池液面 高度为500cm,上面浮有30cm的浮油。在液面上的 100cm处需对法兰进行更换,班长乙决定采用对接 焊接方式。电焊工丙去办理动火票,钳工甲见焊工 丙办理动火手续迟迟没回,便开始焊接,结果发生 油气爆炸,钳工甲掉入污油池死亡。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 1 焊接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 C ) A 懂得防火知识 B 懂得防爆知识 C 焊工作业证 D 经过培训
四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人体受到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各种形式能量作用时受伤害的情况产生的伤害事故类型刺伤割伤撕裂挤压皮肤和肌肉骨折内部器官损伤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压力容器爆炸热能皮肤发炎烧伤烧焦焚化伤及全身灼烫火灾电能干扰神经肌肉功能化学性皮炎化学性烧伤致癌致遗传突变致畸胎急性中毒窒息中毒和窒息火干扰能量交换与伤害影响能量交换类产生的伤害氧的作用局部或全身生理损害其他局部或全身生理损害冻伤冻死热痉挛热衰竭热昏迷调查伤亡事故原因发现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因为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正常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引起的并且这种过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释放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 中的不幸状态。
2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 Causation Theories)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根据美国一份被称为“匹兹伯格调 查”的报告,1909年美国全国的工业 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一些工厂的百万 工时死亡率达到150一200人。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的资 料,在20世纪初的4年间,该公司的 2200名职工中竟有1600人在事故中受 到过伤害。
24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1、直接原因: ⑴由于主扇和局扇风机均未开启,瓦斯检测员空班漏检,造成瓦斯 局部积聚; ⑵该矿煤尘具有爆炸性,又未采取防尘措施,造成井下煤尘积存; ⑶电雷管存放不当,电缆明接头碰到电雷管引脚线,引起雷管爆炸 (即点火源),导致此次事故。
18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图1 事故发生原因的层次顺序 19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间接原因大致分为6类: 1. 技术的原因 2. 教育的原因 3. 身体的原因 4. 精神的原因 5. 管理的原因 6. 社会及历史原因
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哪个更重要?
即使去掉直接原因,只要间接原因还存在,也无法防止 再产生新的直接原因。所以,作为最根本的对策,应当追 溯到二次原因以至基础原因,并深入研究,加以解决。
第一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出现了高速飞机、雷达和 各种自动化机械等。为防止和减少飞机飞行事故而兴起的 事故判定技术及人机工程等,对后来的工业事故预防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事故判定技术(Critical lncident Technique) 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
注安2019版《安全生产管理》第二章第二节事故致因及安全原理重点汇总
注册安全工程师2019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重点热点考点汇总第二节事故致因及安全原理1.事故致因六原理: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综合原因论2.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人员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选择各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而把企业中的所为事故频发倾向者解雇。
这是早期理论,显然不符合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的理念,已不用了。
3.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是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即: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即: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5个因素:1)遗传及社会环境2)人的缺点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4)事故5)伤害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但是,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4.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管理失误---个人原因(工作条件)---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事故----伤亡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控制不足----管理(2)基本原因----起源论(3)直接原因----征兆(4)事故-----接(5)受伤---损坏----损失5.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为人们设计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
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A.怀特海德曾经 制用了一组骨牌,共13张,第一张最小。长 9.53mm,宽4.76mm,厚1.19mm,还不如小手指甲 大.以后每张体扩大1.5倍,这个数据是按照一张骨 牌倒下时能推倒一张1.5倍体积的骨牌而选定的. 最大的第13张长61mm,宽30.5mm,厚7.6mm,牌 面大小接近于扑克牌,厚度相当于扑克牌的20倍. 把这套骨牌按适当间距排好,轻轻推倒第一张,必 然会波及到第13张.第13张骨牌倒下时释放的能 量比第一张牌倒下时整整要扩大20多亿倍.因为 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能量是按指数形式增长的.若 推倒第一张骨牌要用0.024微焦,倒下的第13张 骨牌释放的能量达到51焦。可见多米诺骨牌效应 产生的能量的确令人瞠目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重点: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基本观点 难点: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多米诺骨牌体 系的理解 一、概述 1931年 美国的海因里希提出工业安全理论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1)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往往是处于一系 列因果连锁之末端的事故的结果,而事故常常起 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机械、物质(统称物的 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产生的 原因。 (3)由于不安全行为而受到伤害的人,几乎重 复了300次以上没有造成伤害的同样事故。换言 之,人员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数百次面临来自 物的方面的危险。
第一节 概述
3、管理的原因 管理的原因即管理的缺陷。
管理的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得以存在的条件。
第一节 概述
4、环境的原因 不安全的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是事故的直 接原因,指: (1)自然环境的异常 (2)生产环境不良
无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环境的恶劣 状态都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第2章 事故致因理论
此理论对于全面解释事故致因是过于简 单的。
2019/5/3
13
关于物的系列的事故模型
第一种简单模型:起因物作为事故起源而导 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或环境。致害物是 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质或物 体。
2019/5/3
32
本章结束!
设备、环境的安全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 物质基础,是提高技术装备的安全化水 平,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根本措施。
2019/5/3
30
针对生产设施事故的防止措施
围板、栅栏、护罩 隔离 遥控 自动化 安全装置 夹具 紧急停车 非手动装置 双手操作 断路 绝缘
接地 增加强度 遮光 改造 加固 变更 劳保用品 安全标志 通风换气 照明
人和物两大系列运动中,二者并不完全 独立,两者可相互转换。
其中人为失误占绝对地位。
物的不安全状态最终也归结为人的失误。
管理缺陷是造成伤亡事故的深层次原因, 是间接原因,也是本质的原因。
2019/5/3
26
第七节 预防事故策略
由事故致因理论得到的结论
伤亡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随机的现象。 事故原因是多层次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找到本质原因。 事故是多种因素组合的结果。 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必须 结合环境分析。 管理不完善是伤亡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制定作业标准和对异 常情况下的处理标准
作业前的培训 制定和贯彻实施安全 生产规章制度 开好班前会 实行安全确认制 作业中的巡查检查 安全竞赛评比 经常性安全教育活动
2019/5/3
29
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具有 包含在内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 功能。
安全学原理第2章事故致因理论2011概要
第三节 事故因果连锁论
何为事故因果连锁?
用以阐明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因素之 间及与事故、伤害之间的关系。
➢ 何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该理论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 管伤害的发生可能在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 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在事故因果连锁中,以事故为中 心,事故的结果是伤害(伤亡事故的场合),事故的原因 包括3个层次的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由于对事故各层次原因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事故致 因理论。因此,后来的人们也经常用事故因果连锁的形式 来表达某种事故致因理论。
作为系统要素的人也有可靠性问题。
第二节 事故频发倾向论
1919年H.Greenwood H.H.woods: 工厂中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少数工人,是工业 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事故频发倾向: 个别人 容易发生事故的 稳定的 个人内在的倾向
对策:筛选
事故频发倾向论
泊松分布:工厂的生产条件、机械设备方 面问题及其它偶然因素引起事故。 偏倚分布:存在少数精神或心理缺陷的 人。 非均等分布:存在许多容易发生事故的 人。人的因素是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对策:筛选
海因里希的“ 工业安全公理”
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的发生,往往是 处于一系列因果连锁之末端的事故的结果; 而事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 机械、物质(统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的原因。
海因里希的“ 工业安全公理”
由于不安全行为而受到了伤害的人,几乎重复 了300次以上没有造成伤害的同样事故。换言 之,人员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数百次面临来 自物方面的危险。 在工业事故中,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具有 随机性质。大多数情况下,人员在事故发生时 可以免遭伤害。
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PPT课件
.
15
第一节 概述
5、事故处理情况 (1)对事故钱的异常征兆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 应; (2)一旦翻身事故,是否能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防 止事态恶化和扩大事故; (3)抢救措施和对负伤人员的急救措施是否妥善。
.
16
第一节 概述
(1)伤害部位
头、脸、眼、鼻、口、耳、牙、上肢、手、中枢 神经等
(2)伤害种类
.
37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三、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伤 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及与事故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伤 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连串事件按 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
A1
A2
A3
A4
事故
.
38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
包括:可见损失、不可见损失
.
33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或“海 因里希事故法则”,提出的300∶29∶1法则。这 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 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 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有一起重伤、死亡或 重大事故。
(7)防止事故的方法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管 理及质量管理的方法类似。
(8)企业领导者有进行安全工作的能力,并且 能把握进行安全工作的时机,因而应该承担预防 事故工作的责任。
(9)专业安全人员及车间干部、班组长是预防 事故的关键,他们工作得好坏对能否做好预防事 故工作有重要影响。
.
2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
.
4
事故的致因理论概述
13.01.2020
5
二、事故的概念 劳伦斯对事故的定义为干扰一个有计划活动
的意外或不希望有的事件,事故可能或不一定 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但往往有造成人身 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潜在可能。例如一个人在较 高处操作时无意掉下一个扳手,如果扳手是掉 在地上,它不会造成伤害,可能也不会造成财 产损失;如果扳手先砸到工人的身上,再碰坏 工作台上的精密仪器,这就造成了人身伤害和 财产损失。
13.01.2020
6
二、事故的概念 ASSE(美国安全工程师学会)对事故的定义:
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 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中断, 并有时造成人身伤亡或设备损毁的一种意外事 件。该定义有三层意思: 1.事故发生在人们有目的的行动(如生产某种 产品)之中; 2.事故是随机事件; 3.事故的后果可能会造成人身伤亡或设备损毁。
安全系统工程Safety System Engineering
13.01.2020
1
第二章 事故的致因理论
重 点: 准确理解事故的定义,事故的条件,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事故 的特征,事故的分类,事故法则,各种事故致因理论 难 点: 准确理解事故的定义,事故的条件,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事故 的特征,事故的分类,事故法则,各种事故致因理论
13.01.2020
12
(三)环境的原因
不安全地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它是事 故的直接原因,通常指的是(1)自然环境的异 常,即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的恶劣变异 ;(2)生产环境不良,如照明、温度、湿度、 通风、采光、噪声、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 方面的缺陷。
以上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环
13.01.2020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安培课件)
20
➢ 11、1965年科罗敦(Kolodner)在安全定量化的论文中 介绍了FTA;
➢ 12、1972年威格尔斯沃思(Wigglessworth)提出了以 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 13、1974年劳伦斯(Lawrence)根据威格尔斯沃思的事 故理论,提出了扰动促成事故理论,即P理论 (Perturbation Occurs),此后又提出了适用于复杂自 然条件、连续作业情况下的矿山以人失误为主因的理论, 在南非金矿试用。
是,制造厂家必须对其产品引起的事故完全负责。
17
第二节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 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设备、工艺和产品越来越复 杂。战略武器的研制、宇宙 开发和核电站建设等使得作 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标志的 复杂巨系统相继问世。这些 复杂巨系统往往由数以千、 万计的元件、部件组成,元 件、部件之间关系非常复杂。
➢ 14、1983年瑞典工作环境基金会对1969年瑟利提出的人 行为系统模型提出了一个修改模型,即WEF模型
➢ 15、1991年安德森提出了瑟利模型的修改系列模型 ➢ 16、1998年,Abdul.Raouf提出了多因素学说
21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 (1)连锁型:各因素彼此互为因果,互为连锁导致事故发生。 • (2)多因致果型(集中型):各种原因同一时间的共同发生 • (3)复合型:连锁、集中、交叉、复合造成事故
事故致因理论
Accident Causation Theories
1
第一节 事故及其基本特征
(the property of accident)
一、事故及其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
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
在可预防的工伤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占89.8%,而以设备的、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只占10.2%。
按照这种统计结果,绝大部分工伤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
海因里希还认为,即使有些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其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错误所致。
因此,这一理论与事故倾向性格论一样,将事件链中的原因大部分归于操作者的错误,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高速飞机、雷达、自动火炮等新式军事装备的出现,带来了操作的复杂性和紧张度,使得人们难以适应,常常发生动作失误。
于是,产生了专门研究人类的工作能力及其限制的学问——人机工程学,它对战后工业安全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机工程学的兴起标志着工业生产中人与机器关系的重大改变。
以前是按机械的特性来训练操作者,让操作者满足机械的要求;现在是根据人的特性来设计机械,使机械适合人的操作。
这种在人机系统中以人为主、让机器适合人的观念,促使人们对事故原因重新进行认识。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能把事故的发生简单地说成是操作者的性格缺陷或粗心大意,应该重视机械的、物质的危险性在事故中的作用,强调实现生产条件、机械设备的固有安全,才能切实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1949年,葛登(Gorden)利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学方法”理论。
葛登认为,流行病病因与事故致因之间具有相似性,可以参照分析流行病因的方法分析事故。
流行病的病因有三种:①当事者(病者)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心理状况、免疫能力等;②环境特征,如温度、湿度、季节、社区卫生状况、防疫措施等;③致病媒介特征,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
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的疾病发生。
与此相类似,对于事故,一要考虑人的因素,二要考虑作业环境因素,三要考虑引起事故的媒介。
这种理论比只考虑人失误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有了较大的进步,它明确地提出事故因素间的关系特征,事故是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推动了关于这三种因素的研究和调查。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关于致因的媒介。
作为致病媒介的病毒等在任何时间和场合都是确定的,只是需要分辨并采取措施防治;而作为导致事故的媒介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识别和定义,否则该理论无太大用处。
1961年由吉布森(Gibson)提出,并在1966年由哈登(Hadden)引伸的“能量异常转移”论,是事故致因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转移,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了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者控制能量的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防止能量异常转移的有效措施是对能量进行屏蔽。
能量异常转移论的出现,为人们认识事故原因提供了新的视野。
例如,在利用“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学方法”理论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时,就可以将媒介看成是促成事故的能量,即有能量转移至人体才会造成事故。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设备、工艺及产品越来越复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相继成熟并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对于复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采用以往的理论和方法已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安全理论和方法。
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人们结合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方法,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故理论和模型。
相对来说,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事故致因理论比较活跃的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由瑟利(J.Surry)提出,20世纪70年代初得到发展的瑟利模型,是以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基础描述事故发生因果关系的一种事故模型。
这种理论认为,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失误,进而引发事故。
与此类似的理论还有1970年的海尔(Hale)模型,1972年威格里沃思(Wigglesworth)的“人失误的一般模型”,1974年劳伦斯(Lawrence)提出的“金矿山人失误模型”,以及1978年安德森(Anderson)等人对瑟利模型的修正等等。
这些理论均从人的特性与机器性能和环境状态之间是否匹配和协调的观点出发,认为机械和环境的信息不断地通过人的感官反映到大脑,人若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判断,作出正确决策和采取行动,就能化险为夷,避免事故和伤亡;反之,如果人未能察觉、认识所面临的危险,或判断不准确而未采取正确的行动,就会发生事故和伤亡。
由于这些理论把人、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看待,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从中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所以,也有人将它们统称为系统理论。
动态和变化的观点是近代事故致因理论的又一基础。
1972年,本尼尔(Benner)提出了在处于动态平衡的生产系统中,由于“扰动”(Perturbation)导致事故的理论,即P理论。
此后,约翰逊(Johnson)于1975年发表了“变化一失误”模型,1980年诺兰茨(W.E.Talanch)在《安全测定》一书中介绍了“变化论”模型,1981年佐藤音信提出了“作用一变化与作用连锁”模型。
近十几年来,比较流行的事故致因理论是“轨迹交叉”论。
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物两大系列时空运动轨迹的交叉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所在,预防事故的发生就是设法从时空上避免人、物运动轨迹的交叉。
与轨迹交叉论类似的理论是“危险场”理论。
危险场是指危险源能够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
这种理论多用于研究存在诸如辐射、冲击波、毒物、粉尘、声波等危害的事故模式。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虽还很不完善,还没有给出对于事故调查分析和预测预防方面的普遍和有效的方法。
然而,通过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深入研究,必将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产生以下深远影响:①从本质上阐明事故发生的机理,奠定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为安全管理实践指明正确的方向。
②有助于指导事故的调查分析,帮助查明事故原因,预防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③为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和安全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和依据,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④有利于认定性的物理模型向定量的数学模型发展,为事故的定量分析和预测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安全管理的科学化。
⑤增加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是最早提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他用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
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五种因素:第一,遗传及社会环境(M)。
遗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
遗传因素可能使人具有鲁莽、固执、粗心等对于安全来说属于不良的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人的安全素质培养,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
这种因素是因果链上最基本的因素。
第二,人的缺点(P)。
即由于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人的缺点。
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
这些缺点既包括诸如鲁莽、固执、易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陷,也包括诸如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等的后天不足。
第三,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H)。
这二者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于人的缺点而产生的,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第四,事故(D)。
事故是一种由于物体、物质或放射线等对人体发生作用,使人员受到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第五,伤害(A)。
即直接由事故产生的人身伤害。
上述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以描述。
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
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就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海因里希的理论有明显的不足,如它对事故致因连锁关系的描述过于绝对化、简单化。
事实上,各个骨牌(因素)之间的连锁关系是复杂的、随机的。
前面的牌倒下,后面的牌可能倒下,也可能不倒下。
事故并不是全都造成伤害,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也并不是必然造成事故,等等。
尽管如此,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促进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成为事故研究科学化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现代安全观点更加吻合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同样为五个因素,但每个因素的含义与海因里希的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