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之“雅”、“俗”考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之“雅”、“俗”考辩
摘要:柳永是我国北宋时代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也不同,基本上可以说是从“俗”到“雅”,其实他的词本身也可分为“雅”、“俗”两方面。文章就从不同时期关于柳永词的评价,以及柳永词本身所具有的“雅”、“俗”进行分析。
关键词:柳永词;“雅”、“俗”考辨
一、引言
在北宋时期,柳永是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本人放荡不羁、藐视礼法,所以他的词也不被当时的封建社会以及正统文人所推崇,致使大量流失。现在所流传的《乐章集》是后人所收集到的他的词的一小部分,但就是这一小部分作品也多被人们认为是“淫俗”之作。随着时间的变化,关于柳永词其实可以分为“雅”、“俗”两大类。
二、柳永词在不同时期的评价
自柳永所生活的时代到现在,关于他的词评价的变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宋元金、明清以及现代。这三个阶段关于柳永词“雅”、“俗”的评价可以说发生了此消彼长微妙的变化,其大致的变化趋势是“俗——雅俗并存——以雅为主”[1]。
在宋元金时期,人们关于柳永词的评价爱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李清照、严有翼等为代表的,认为其词“鄙俗”、“声态可憎”、“辞语尘下”等,这是关于柳永词的主流看法;第二类是以范镇和黄裳为代表的,认为其词“典雅文华”甚至可以和杜诗以及苏词相提并
论,但是这只是很少一部分的看法;还有一类的观点处于以上两种态度之间,则其文人,但赞其在音律以及创调方面的成就,这种看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的,南宋后期人们基本上都是这种看法。
明清时期也都是以上第三种态度吗,而且比之前的评价稍微高一点。到晚清时期,人们对柳永词的评价越来越高,陈锐曾说:“百年以来……言清空者喜白石,好浓艳者学梦窗,谐婉工致,则师公谨、叔夏。独柳三变,无人能道其只字已……词源于诗,而流为曲;如柳三变,纯乎其为词矣乎。”这一“纯乎其词”的观点也得到了郑文焯等人的赞同,所一说柳永词的地位一下得到了提升,和清真词的地位几乎相同,柳永也不再被认为是另类词人了。
到了现代,人们柳永词的变化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王国维等人深受西方学术规范的影响,所以在古典文学的研究中也就引入了一种新的价值标准,也使古典文学的研究进入了近现代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一些词曲等之前的“俗文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被认为是和诗文等具有同一地位,均是文学正宗,并堂而皇之的成为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随之人们关于柳永词“俗”的关注越来越少,更多关注的是其高超的艺术造诣。
三、柳永词中的“俗”
关于柳永词中的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作品多表现的是世俗女性大胆的爱情意识,例如《定风波》等,这种写法被历代的文人雅士认为用语鄙俚,格调低俗;(2)有些作品表现的是被遗弃或者失恋平民女子的心声,柳永是第一位对平民妇女的心声进行
描写的。其次有《满江红》、《慢卷绸》等;(3)还有一部分作品描写的是下层妓女的言行以及她们从良的愿望;(4)还有一些作品对北宋世情生活的繁华进行了描写,其描写的多为市井生活,不符合文人雅士的欣赏标准[2]。
四、柳永词中的“雅”
柳永词虽然多描写的是市井之事,多采用的为俗言,但是并没有完全落入到俗套之中,也存在很多雅。苏东坡关于柳永的《八声甘州》中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曾评为是“此语于诗句,不见唐人高出”,也就是说柳永词中的雅不输于前人。柳永词中的感情皆为自然流露,可以使读者感同身受,例如《雨霖铃》,作者采用铺陈衍情的写作手法,对整个送别场景中的人物动作、情感以及心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景入情,这种真情的流露可谓之“雅”。
五、柳永词中的“雅”、“俗”变化
其实关于柳永词的“雅”、“俗”之间的转化,主要是有柳永本身之一主体决定的。利用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一个文人,不是宫廷教坊乐人,他所受的教育也都和传统的文人雅士是一样的,他的理想也是传统的读书做官,也就是说他骨子里也是一个风雅文人[3]。但是他却受到现实生活的逼迫,生活到了世俗生活之中,不得已只能以俗写雅,也就是把世俗之中的事物采用文人学士的语言进行描写,所以会所当我们从柳永词表面的“俗”进行研究的时候,不难发现之中多蕴含的“雅”,所以说,柳永词也就从之前的“俗”变
化到了现今的“雅”。柳永具有文人雅士应该有的气质,所以也可以说柳永词是雅俗兼备、雅俗共赏的,其中他的《煮海歌》是他关于体察民意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柳永思想深处的这一创作意识,虽然在一开始不能被人们发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等时机一旦成熟,这种不曾显露的东西自然会被人们所发现,柳永词中的这一“雅”的成分也就自然出现了。
参考文献:
[1]朱崇才.从柳永词的评价看雅俗观念的转化[j].江海学刊,2001(6).
[2]李彬彬.浅谈柳永词的雅与俗[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3).
[3]胡桂花.温庭筠和柳永闺阁词之比较[j].东京文学,2009(1).
(作者简介:谢慧明,女,广西梧州人,广西梧州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