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课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1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2014
兵谏亭(捉蒋亭)
西安事变
群众涌上街头游行支持张、杨
事变当日,张、杨 即宣布撤销“西北剿匪 总部”,以张、杨分任 正副委员长,建立抗日 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 会。通电全国,说明 “兵谏”原因,提出容 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 救国等八项政治主张。
为何群众大力拥护张杨的行动?
西安事变解决之道,何在?
和 平 蒋 杨 解 决
近代历史过程
现、当代历史过程
制度建设
日本侵华 争取民族独立
建设成就 国际地位
偏差和错误
调整和纠偏
六分册 一单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 危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形成。七七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 序幕,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在正面 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在长达八年的抗战 中,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代价,打败 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 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并为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飞机启动张学良准备送蒋离西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乘飞机离开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西安事变的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 动兵谏。(双十二事变) (2)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 ——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内战走向抗日民族战争。
民族
西安事变
解决之道,何在?
中 共
和 解 平 决
张 蒋 杨
何应钦等 日
宋子文等
美英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23日, 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 与蒋介石的代表宋氏兄妹 正式开始谈判。12月24日, 双方达成了停止“剿共” 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 项协议。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六分册备课笔记第1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知道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知道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及南京大屠杀有关主要史实,理解对以上历史事件的定性与评价。
2、技能阅读文献并以已知历史知识解读文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陈述与再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以时间、地点等主要历史要素构建历史事件的认知方法。
通过对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与南京大屠杀的陈述与再现,使学生初步了解对现代侵略战争从爆发、扩大、战争带来的灾难等各角度进行分析认知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抗战爆发及抗战初期历史形势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巨大的民族灾难前表现出的凝聚力,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中的积极主动,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痛伤害有所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2、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淞沪会战的意义三、教学过程导入: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哪几个统一战线?1、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1922中共二大——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1937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45年抗战胜利)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年抗战胜利——1966年“文革”发生)5、爱国统一战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2、阅读第1页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绪言,说明本单元涉及的历史事件及其相互联系。
1、九一八事变2、西安事变3、七七事变4、抗日战争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西安事变问题:西安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原因(1)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华北事变后,日本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2)中国共产党先后发表《八一宣言》和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战略方针,逼蒋抗日;(3)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各自的部队在与红军的作战中又屡战屡败,感觉毫无出路;(4)蒋介石在西安逼迫张、扬率部开赴陕北前线“剿共”。
中国历史第三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国历史第三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一)目的要求(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1.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黄埔军校创办。
3.五卅运动、省港罢工和农民运动。
4.孙中山病逝,广东革命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建立。
5.两次东征胜利,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中共"三大"制定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合作,标志着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建立。
3.统一战线建立后掀起反帝爱国运动高潮,全国工农运动迅速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为什么能够实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小黑板、图表、图形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启发直观列表对比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建立和工农运动的发展。
难点:共产党员为什么要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教学提纲(一)革命统一战线的制定1.中共"三大"会议决定的主要内容(1)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有利于改组国民党(3)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2.孙中山接受中共的政治主张(1)决定改组国民党,建立联合工农群众的政党(2)决定建立革命武装(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的主要内容(1)决定改组国民党(2)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3)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2.意义(1)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推动中国革命迅速发展3.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三)五卅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开展1.五卅惨案与五卅运动爆发2.省港大罢工的胜利3.农民运动兴起(1)彭湃领导广东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2)彭湃、毛泽东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1.孙中山逝世(1)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支持三大政策(2)国民党右派分裂统一战线2.两次东征(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示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2)
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2)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①大革命时期: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革命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了北伐胜利进军。
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卖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革命统一战线被破坏。
②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华,民族矛盾逐渐尖锐,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赞同抗日进步力量共同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抗战结束,解放战争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
③解放战争时期:在与蒋介石所坚持的独裁和内战的斗争中,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决裂,与共产党并肩战斗,初步建立起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1949年9月,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的代表等齐集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正式诞生。
④建国以后:政协在建国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文革”期间,统一战线一度受到破坏。
进入新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爱国统一战线。
这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共与国民党进行的重要谈判①大革命时期:李大钊、陈独秀与孙中山商谈国共两党合作问题。
李大钊参加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中共派代表参加了国民党一大。
②西安事变中,中共派周恩来等参加谈判,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抗战开始后,中共派周恩来等人与国民党谈判,商讨国共合作的问题。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抗战期间,周恩来率代表团,长驻重庆,代表中共与国民党多次谈判、交涉,为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④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争取和平和民主,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参加重庆谈判。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课件)
1925年省港罢工委员会出版的《罢工与东征》
黄埔军校的学生课本和毕业证
1925年“五卅”运动中的顾正红
顾正红烈士铜像(江苏省盐城)
五卅惨案发生前聚集在南京路上的民众。
民众上街游行抗议日本人的暴行
五卅运动期间散发的传单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பைடு நூலகம்热血日报》
邓中夏像(1894—1933)
苏兆征像(1885-1929)
苏兆征故居(广东珠海)
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宿舍一角。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1925年,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彭湃烈士铜像
彭湃故居
彭湃的著作《海丰农民运动》
海丰红宫红场
孙中山遗容
宋庆龄 、孙治平(孙的长孙)在碧云寺为孙守灵。
南京中山陵
廖仲恺像
陈炯明(1878-1933),广东海丰人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 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1 中共三大的召开(1923年 广州) 2 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二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 广州) 2 黄埔军校的成立(1924年 广州) 三 五卅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开展
1 五卅惨案(1925年5月 上海) 2 省港大罢工 3 农民运动的开展 四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 孙中山逝世和国民党内部分裂
2 广东革命政府的东征 3 广东革命政府的改组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 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路后街31号召开
1923年7月1日,由瞿秋白任主编的中共 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月刊在广州创刊
最早出版的中共地方报刊-中 共北方区委机关刊《政治生活》
“国民党一大”会址--广州高等师范学校礼堂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国民党 “一大”开 幕式上发表演说, 阐明改组国民党的意义。
高一历史教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2 最新
1.概念
2.原因
(1)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气焰。
(2)侵占东北为日本进一步侵华提供了基地。
3.过程: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国民政府妥协,与之达成“何梅协定”→日本策划“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国民政府妥协,华北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
4.实质:
面对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日本侵略者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3.思想:通过“一二九”运动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
材
分
析
重点:中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复习提问: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蒋介石政府推行怎样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1.一二·九运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原因
①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②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③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
(2)概况
(3)意义影响
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
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中国的阴谋,
宣传了中共的抗日主张。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4)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5)运动后,爱国青年学生都踏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不同点: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共直接领导下掀起的,更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爱国青年学生斗争的规模也较大;一二·九运动爆发时的民族危机更为严重,中共也日趋成熟;一二·九运动宣传了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主张,使党赢得了爱国志士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一二·九运动也为爱国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毛中特》课堂习题(3-4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习题(3——4章)一、单项选择题1、阻碍近代中国独立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A.帝国主义的侵略B.封建主义的统治C.社会制度的腐败D.经济技术的落后2、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A.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B.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C.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D.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3、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了()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革命时期4、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A.农民问题B.国家政权问题C.领导权问题D.分清敌友问题5、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A.学生运动B.资产阶级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D.农民问题6、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社会主义革命7、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A.天生的软弱性B.革命性C.动摇性D.两面性8.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A.革命性与反动性B.革命性与妥协性C.进步性与落后性D.民主性与独裁性9、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A.领导阶级不同B.时代条件不同C.指导思想不同D.革命前途不同10、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A. 无产阶级专政B.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C.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11.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A.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B.议会制C.委员会制D.政治协商制1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具有()A.旧民主革命性质B.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C.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13、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A.城市的工人运动B.农村的农民运动C.土地革命D.武装斗争14、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提出了()A.“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土地革命C.根据地建设D.武装斗争15 、中国共产党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的会议是:()A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B 、中共六大C 、八七会议D 、古田会议16. 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A.《〈共产党人〉发刊词》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1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统一战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经验是()A.领导权问题B.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C.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D.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1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A.农民阶级B.小资产阶级C.工人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19、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A、党指挥枪的原则B、官兵一致的原则C、军民一致的原则D、民主建军的原则20、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是()A、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B、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A、思想路线B、组织路线C、军事路线D、群众路线22、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A.外国资本家在华开办的企业B.洋务派开设的工厂C.中国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企业D.辛亥革命后新兴的资本主义企业23.“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
高中历史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8讲 课题2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题2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一、袁世凯复辟与北洋军阀的统治1.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大权独揽活动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走上帝制之路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2)护国战争背景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掀起二次革命,最终失败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结果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链接·选择性必修1·P14-15]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背景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转折1913年春“宋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失败①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③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结局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2.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护法运动(1)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就任国务总理,但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2)1917年8月,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PPT教学课件1 人教版
材料二: 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在给关东军的 秘密情报中说:“1931年九一八,发动满洲事变 而占据之,一时帝国市场与原料,得稍缓 和。……现在,满洲市场亦臻饱和,短期内亦难 再行扩大,即不能与帝国生产率之增进相调 和。”“帝国原料与市场问题的解决是不能不注 意易于进攻的……中国华北。”华北,诚我帝国 之最好新殖民 地。” ——同上
• •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 51关于学习或励志的名言警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50条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钱三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丘 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尔基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艾迪生[英国作家]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尔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托尔斯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20世纪中国政治史
授课内容: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考点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16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①三个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②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③建立者:孙中山。
④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考点17武昌起义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②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③影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考点1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
以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为国旗。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考点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等权利。
②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3)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意义: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考点2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考点21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遭无理拒绝。
(2)过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初步成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22中共的"一大"和"二大"(1)中国共产党"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八第34课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课件
第34课 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 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考点定位】 (1)近现代中国共和制探索的曲折历程及现代中国政治制度 的建设。(2)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程及认识。
01 整合 必备知识
一、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1.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制度建构。 (1)共和制诞生的标志:1912年_南__京__临__时__政__府___的正式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②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___三__权__分__立___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 内阁制。 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资__产__阶__级___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 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政党演进与边疆政治》
史料二 自1927年国民党建立其统治后,在“训政”理论架构下制定的 “约法”始终是国民党赖以维持其一党统治的法理基础。这种以一党“训 政”而垄断国家权力的不合理局面,自抗战中后期起已广受社会各界和舆 论的批评。国民党在战后继续维持其一党“训政”统治已面临着越来越大 的困难,而且国民党当政近20年仍未能订立宪法,使国家体制处于某种不 确定状况,从而孕育着社会不安与动荡的因素。
二、近现代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 1.晚清时期。 (1)科举制度的沿革。
1898年 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并废八股,以__时__务__策____命题 各省书院一律改为___大__学__堂_____,各府、州、县学改为
1901年 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
1905年 废除____科__举__制______
4.官员选拔。
建立
①1929年制定《__公__务__员__任__用__条__例____》。 ②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____考__试__法__________》。 ③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高一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
高一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高一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知识点】(一)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西安事变对蒋介石是个极大的震动,使他感到对内反共打内战,对外对日妥协退让的政策不能继续下去了。
为了讨论、制定对共产党、对日本的政策,国民党决定于1937年2月15日召开五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1937年2月10日致电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五项要求是: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如果国民党能够实现上述五项要求,中国共产党愿意作出如下四项保证: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在特区政府区城内,实行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四项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救亡的全局出发,在对红军和根据地保持绝对领导权的前提下,对国民党作出的有原则、有条件的让步,其目的在于取消国内两个政权的对立,以利于组成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地反对日本帝目主义的侵略。
中共的主张得到了国民党内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人的赞同,他们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与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
指出近半年来,中国共产党多次致我党中央委员会书函通电,屡次提议国共合作,联合抗日,足证团结御侮已成国人一致之要求,呼吁“应乘此机会恢复总理三大政策,以救党国于危亡,以竟革命之功业。
会上,国民党民主派同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进行了激烈斗争,最终通过了一个实际接受中国共产党提议的决议案。
第1课_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有关主要史实,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的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对民族危机,建立了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下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淞沪会战的意义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分析西安事变的必然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
在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背景下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一、西安事变1、国际和国内背景(1)华北事变后日本要变中国为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3)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国民党蒋介石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经过: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却遭到蒋介石无理训斥。
张、杨于12月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二、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七七事变。
(1)爆发时间:1937年7月7日。
(2)爆发地点:卢沟桥。
(3)影响:日本全面进攻,全民族抗战正式爆发。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蒋介石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教学设计之二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教材分析本课有4个子目,核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前两目是讲统一战线怎样建立的,后两目讲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1目“革命统一战线政策”交代了中共制定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内容,事实上也强调了中共在革命统一战线过程中的作用。
第2目“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主要是讲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即国民党“一大”的内容、意义。
其次介绍了黄埔军校。
第3目,讲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工农运动的发展,突出五卅运动的广泛性和反帝爱国性质。
第4目,讲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下一课讲北伐战争作铺垫。
其中又介绍了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的分化,为讲大革命的失败埋下伏笔。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中共制定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黄埔军校的创办: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彭湃、毛泽东与农民运动的发展;孙中山逝世;国民党的分化;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
2.思想教育:①中共制定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促进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无私和伟大。
②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建立,黄埔军校的创办及革命武装的建立,必将使中国革命出现新的面貌。
③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贡献了毕生精力,是值得后人景仰的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3.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思考“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为什么能够实现?”,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难点:使学生理解国共合作的方式。
教学方法谈话与讲述相结合。
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讲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大家还记得二七大罢工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吗?(学生答略)为了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寻找革命的同路人并与之合作。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并读出课题。
)一、革命统一战线政策(板书)同学们想一想,在当时的中国,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政党,除共产党外,还有一个声望很大的——(学生答: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
高一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何梅协定”、“华北五省自治”、瓦窑堡会议与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分析华北事变,使学生进一步认清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得寸进尺,华北将沦为第二个伪满洲国,进一步认识蒋政权的反动本质。
2、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是在日本不断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情况下,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突出反映。
3、中国共产党指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策略符合全民族利益,使国共两党结束内战走向合作抗日。
能力问题目标1、通过日本进一步侵华引起国内各阶级、阶层对抗日态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复杂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知识: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西安事变;难点知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节课可以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这一中心问题,分为两大部分来进行教学。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背景,可以从华北事变入手,指明这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完全上升为主要矛盾。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过程,讲清楚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主要影响即可。
教学要点:一、历史背景——华北事变:1、“何梅协定”:2、“华北五省自治”:3、影响:中日民族矛盾完全上升为主要矛盾二、过程1、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八一宣言:正式提出(2)瓦窑堡会议:确定方针(3)毛泽东报告:理论基础2、一二·九运动(1)背景(2)经过:(3)影响:3、西安事变:(1)背景:(2)经过:1936.12.12.(3)结果:和平解决(4)历史意义: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讲授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第三节和第四节所学的内容,在第三节里我们学到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全境沦陷,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加紧对华的进一步侵略,又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但并未达到扩大侵略的目的,因此仍在寻找机会继续侵略,在第四节里,我们学过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前提下,蒋介石却置日本侵华于不顾,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力围剿红军,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长征,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长征中,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成为党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高中历史华师大版第六分册课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ppt
日本侵略军 在南京进行血腥 屠杀后,将数以 万计的被杀者尸 体抛入江中,顺 流漂走,企图掩 盖其暴行。左下 图是日本的村濑 守保当时在下关 江边拍摄的日军 抛尸灭迹的照片。
集体枪杀
1937年8月23日,日军在上 海将中国军俘虏捆绑起来, 准备屠杀。该照片印有日本 军方“不许可”发表字样。
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
三、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1、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为逼迫中国屈服日军 大规模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开始;8-11月中 国军队同日军侵略者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 激战,结果上海失守。 淞沪会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会 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梦想, 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探索与争鸣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和平解决西安 事变的方针?当时如果采取其它方式,将 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将结合相关历史资料 谈谈你的看法
第1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西安事变 1、国际和国内背景 2、西安事变经过: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1、七七事变 2 三、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 1、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 2、南京大屠杀——永远不能忘记的记忆。
1、七七事变。 1)爆发时间:1937年7月7日。 (2)爆发地点:卢沟桥。 (3)影响:日本全面进攻,全民族抗战正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1)蒋介石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 针”。 (2)中共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 言》,提出全民族抗战等基本要求,重申实现国 共合作四项保证,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 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简称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 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4)国共合作宣言公布及其意义: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 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PPT课件
④张、杨爱国之情
⑤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概 各况种:力量(的直国接民)党:亲 亲英日美派派::讨和伐平张解、决杨
态度: 国际: 日:武力解决
解决方针:
英美:和平解决
解决的意义:中间阶层:和平解决
中共: 和平解决
9
解决方针: 和平解决 和平解决的标志:
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 和平解决的意义:
24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2.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多田骏发表声明:“两军
对华北的态度有三点:一,把反满抗日分子彻底
驱逐出华北;二,华北经济圈独立;三,通过华
北五省的军事合作,防止赤化。”这表明日本对
华北的根本企图是
A.从经济上控制 B.实现华北五省自治
C.从军事上控制
D.把它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4
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
4.七七事变反,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国民政府 发表“庐山谈话”,确定准备抗战的方针 5.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6.中共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 7.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7
一二·九运动(1935年)
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背景: ②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影响
13
3.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方针,其主要依据是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国民党营垒出现分化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4.有人说瓦窑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
主要是指
A.形成正确的政治路线
B.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C.继续批判“左”倾路线
D.初步建立统一战线
高一历史教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教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我们应当赞美岩石的坚定,我们应当学习岩石的坚定。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一历史教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过程与方法:(1)综合分析日本进一步引起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对抗日态度的变化。
(2)分析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团结抗日已成为全民族的呼声。
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政治上的主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国革命的成功、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逐渐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
西安事变发生后,当时中国共产党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及时制定出符合民族利益需要的正确政策,顾全大局,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政党,也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课时安排2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中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重点。
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政治上的主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国革命的成功、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逐渐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
(2)西安事变是重点。
西安事变是在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和抗日救亡运动高1涨的背景下发生的。
它的发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而它是否和平解决,又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
2.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局势的发展存在着两个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课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黄埔军校的创办;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农民运动的兴起;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的逝世;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 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的努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 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工农运动的高涨和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 要求学生思考“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为什么能够实现?”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国共合作要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同时又为什么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教学设备1 写好革命统一战线政策具体内容的小黑板。
2 中学历史教学挂图《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导入新课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经验表明:仅凭工人阶级赤手空拳、孤军奋斗,无法战胜全副武装的敌人。
中国共产党及时吸取这个用烈士鲜血换来的教训,冷静、正确地分析了时局,决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使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4课《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一、中国共产党制定统一战线政策 1923年(板书)1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板书)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等30人,代表党员432人。
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 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板书)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出示小黑板,事先用纸条分别盖住每条具体内容,随讲随揭。
)第一、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第二、合作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三、合作原则——帮助国民党逐步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第四、合作原则——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内容,很重要,在课文大字中都写得清清楚楚,请同学们作个记号。
在这段大字下面,还有一大段小字,内容是介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陷于苦闷、彷徨之中。
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找到新的革命出路,开始伟大转变的情况。
请同学们阅读这段小学,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等一会,大家要讨论这个问题。
(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只有400多人,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非常强大。
所以,在中国,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闹革命不行,必须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那时候,中国的政党很多,但具有影响的大党只有国民党,并且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在历次革命失败以后,仍然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苦苦求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三、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热情帮助孙中山认识革命的道路和方法。
早在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向孙中山提出建立一个联合各界人民、特别是工农大众的革命政党和革命武装的建议。
1923年,苏俄代表越飞又专门来中国,同孙中山多次交谈。
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上发表不少文章,一方面赞扬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另一方面又批评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存在幻想,不依靠人民大众的缺点。
孙中山非常重视共产党人的宝贵意见。
1922年8月,李大钊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专程到上海会见孙中山。
他俩多次畅谈不厌,几乎忘食。
孙中山对共产党人表示敬佩,认为“在斗争中能依靠他们的明确思想和无畏的勇气。
”他诚恳地邀请李大钊加入中国国民党。
这样,孙中山接受了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建议,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转变。
下面,同学们再想想国共合作为什么要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为什么同时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这两个问题较难,请同学们注意听我分析。
关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首先应该看到,那时候的国民党不是一个阶级的组织。
它的前身同盟会曾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士绅结成的反清革命联盟。
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份更复杂了。
这样,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以后,就容易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国民党也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其次应该看以,当时国民党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影响。
它在许多地区有合法地位。
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就能够在自己不能公开活动的地区,打着国民党的旗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扩大革命影响。
最后还应该看到,共产党员只有加入国民党,才能从内部来影响国民党的政策,真正“改组国民党成为左翼的政党”。
关于保持共产党独立性的问题。
首先,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暂时的革命联盟,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掌握的策略问题;而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坚持的原则问题。
这就是说,国共合作,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完全必要的。
但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之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继续奋斗。
试问在国共合作期间,如果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和组织上,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岂不是取消了共产党的元首阶级性质,岂不是取消了共产党?其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只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才能保证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才能保证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板书)1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板书)1924年广州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到会的代表156人。
共产党李大钊、林祖涵、毛泽东、瞿秋白等,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
大会主席团由5人组成,李大钊在其中,并发挥了主要作用。
(出示中学历史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讲话的照片,用完摘掉。
)大会的主要内容:(1)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党章和改组的具体办法;(2)同意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3)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宣言表明,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4)选举产生了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
李大钊、林祖涵、毛泽东、瞿秋白等,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
(出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各国代表大会宣言》节录,请×××同学,你给大家朗读一下:“国民党之主义:……(一)民族主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
……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三)民生主义。
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位;二曰节制资本。
”)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孙中山什么时候提出了旧三民主义?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回忆不起来的同学可以翻翻课文。
然后,大家比较一下,新旧三民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找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旧三民主义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而新三民主义从正面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问题。
新三民主义是跟“三大政策”相结合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灵魂和革命方法。
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
所以。
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 黄埔军校的创办 1924年(板书)1924年,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军事干部。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黄埔军校图片。
)孙中山亲自担任黄埔军校的总理,国民党左派廖仲恺任军校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
黄埔军校开办之初,死气沉沉。
后来,应廖仲恺等人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经周恩来整顿,面貌焕然一新,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的、军事的骨干力量。
课本上有一段小字介绍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工作的情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阅读。
三、五卅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开展(板书)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工农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工人运动迅速复兴,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出现了以“五卅”运动为标志的工农革命高潮。
1 “五卅”运动 1925年5月(板书)1925年5月,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为抗议日本资本家无理开除工人而举行罢工。
日商竟以关厂、关发工资来威胁工人。
工人们进厂交涉,日本资本家蛮横地向工人开枪。
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身受重伤致死。
日本资本家的暴行,激起群众愤怒。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多人,到公共租界抗议帝国主义暴行。
英国巡捕开枪打死打伤几十人。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发生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实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20万市民集会,向帝国主义提出撤退驻沪英、日海驻军、取消领事裁判权、惩办凶手等条件,斗争持续三个月。
2 省港大罢工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板书)由上海掀起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持。
共产党员邓中夏、苏兆征领导广东省港大罢工,坚持斗争16个月。
这次罢工采取“单独对英”的策略,即“凡不是英国货、英国船及经过香港者,可准其直来广州”。
这样,既拆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联合,又解除了广东经济的困难,从而保证罢工能长期坚持。
英帝国主义经济损失空前严重,香港变成了“死港”“臭港”;香港总督也被撤职。
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遭到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