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注重实验要求教科版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5)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对小学生科学教育的概述,分析了小学生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并提出了开展小学生科学教育的一些建议。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在提高。
通过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探索精神,帮助他们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生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小学生科学教育的目标小学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科学兴趣: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科学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科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教会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科学素养:帮助小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生科学教育的内容小学生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基础知识:教授小学生基础的科学知识,如物质、能量、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2.科学实验:通过开展简单的科学实验,帮助小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能力。
3.科学探究: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生科学教育的方法创设情境法创设情境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教授科学知识的方法。
小学生通过参与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例如,通过模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小学生亲自参与并实践,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一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让小学生思考并通过实验等方式找到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是一种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获取知识的方法。
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精品论文:科学课堂中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
科学课堂中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以《我们的小缆车》一课为例【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对于核心概念建构给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和教材编者要自上而下地对核心概念逐级分解和领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下而上的,从贴近生活,贴近兴趣,贴近儿童的浅而寓意深的举例着手,自然地进入各具体概念细目,并由此逐渐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笔者结合《我们的小缆车》一课,分别从“明确核心概念”、“选择适切材料”、“搭建活动支架”,“数据研讨分析”四方面阐述科学课堂中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
【关键词】核心概念适切材料合适支架数据研讨近年来,欧美多个国家的科学教育界提出了“核心概念”的观点,希望以科学文化(包括科学思想和方法)为基础,实现科学课程的进一步综合化,提高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核心概念是指居于科学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也叫大概念、大观点、核心观念、学科思想等。
发展学生正确的核心概念,比让他们掌握大量事实性的信息更重要。
事实性的科学知识是穷其一生也学不完的!而核心概念是超越一般事实的观念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迁移性。
然而笔者发现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老师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只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少去思考这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本单元在整个小学科学教学中所要承担的任务,即主要体现的核心概念。
如果我们不从体现核心概念的高度出发来设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那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必然是松散而混沌的,学生最终所获得的认识结构必然是杂乱无章、层次低下的,也必然无法适应时代需求。
由此可见,核心概念引领下的科学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利用少量的核心概念,在科学学习中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下面结合《我们的小缆车》一课谈科学课堂中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
一、解读参考文本,明确核心概念1.解读标准,明晰课程核心概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在小学科学课程共有24个核心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包含10个核心概念,生命科学领域包含7个核心概念;地球科学领域包含4个核心概念;技术领域包含3个核心概念。
小学学生科学教学论文4篇
小学学生科学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个关于磁铁的单元,其中第3课讲的是“磁铁的两极”,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为此,教材安排了“研究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的实验活动,通过在条形磁铁上取五个不同部位分别悬挂回形针,记录每个部位所能吸住回形针的最多个数,从而比较出磁铁上什么部位磁力最强,进而认识磁极这一概念。
然而,这种实验方法是存在问题的:第一,仅仅通过检测条形磁铁上五个部位的磁力大小就贸然得出磁铁上什么部位磁力最强的结论是不严谨的,在学生还没有掌握磁铁磁性特点时,只有不间断地检测磁铁每一个部位的磁力大小,才能真正得出磁铁上什么部位磁力最强的结论。
第二,学生在条形磁铁上悬挂回形针时,条形磁铁靠中间部位的回形针容易被磁铁两极吸引,不能很好地稳定悬挂在检测部位,实验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操作。
第三,这种方法需要学生小心地逐个增加回形针,耗时较长,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失败的概率较高,效率低下。
为了克服现有教材中实验方法的不严谨、操作难度大、耗时低效等问题,本文提供了一种简易磁力计方案,用简易磁力计对条形磁铁各部位的磁力进行全面、快捷的检测,使“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的问题得到严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解决。
那么,这个简易磁力计运用的是什么原理?怎样制作呢?下面,我进行详细介绍。
一、工作原理我们在平时很容易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把一个指南针放置在桌面上,指南针会慢慢静止下来,指针指向南北方向,不管怎么放置,指南针总是指南北方向不变,这是指南针的特点。
但当我们拿出一块磁铁去靠近这个指南针时,会发现这个指针发生了偏转,而且磁铁离得越近,指针偏转得越厉害。
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指南针指南北的特性,使指针发生了偏转呢?那是因为指南针受到了地球磁场以外其他磁场的干扰,也就是靠近它的那块磁铁的磁场的干扰。
又是什么原因使指针的偏转幅度不同呢?那是因为指南针受到磁场干扰的强度不同,磁铁离得越近,指南针受到磁场的影响越强,指针偏转角就度越大。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推理论证能力培养策略谈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推理论证能力培养策略谈摘要:基于日常教学中推理论证缺失的问题,让孩子们主动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规范实验操作,尊重客观事实,让个体论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在有效的集体论证中,在“基于证据进行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构建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
关键词:核心素养推理论证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核心,其中推理与论证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理和论证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因此,提高学生的推理与论证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领孩子们走向深度探究,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添砖加瓦。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影响、老师自身观念和时间限制等原因,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结论的得出,而忽略将证据和结论有机联系起来的论证过程,或者忽视个体论证与集体论证的有效开展,导致思维缺乏连贯性。
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的关键就是基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论证教学,让孩子们主动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在“基于证据进行推理论证”的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
一、存在的问题:舍本逐末——只问结果,推理与论证鲜少问津科学论证已然成为科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课堂中,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引领和组织下,主动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经历像科学们一样的论证过程,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形成共识,构建科学概念,认识科学本质。
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论证”教学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以致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1.注重实验和结论,忽略推理论证过程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设计探究式教学过程,尽可能地给孩子们提供结构性的材料,期望孩子们能顺利进行实验活动,取得真实可靠的证据,得出结论,构建科学概念。
但是,现实与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案例一:五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与浮》一课的教学中,孩子们往往太过注意橡皮泥能否浮起来,而容易忽视了实验的目的、细致的观察及精准的测量。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2024年,随着人工智能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一年的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打下科学学科的基础。
首先,我们重视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通过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种植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培育植物。
这个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植物生长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同时,我们注重将实验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增加实验的综合性。
比如,在学习水的沉浮性质时,我们结合数学的浮力计算,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和水的浮沉情况。
其次,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电路的组装过程中,我们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用简单的电线和电池制作一个小灯泡,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电路的规律。
同时,我们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探索未知领域。
比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培养了科学思维,还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我们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在实验教学之前,我们向学生介绍实验安全知识,并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材和物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实验安全规范,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实验活动中,学生们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我们注重实验教学和生活实际的结合。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注重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验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比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我们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STEM理念下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科学实践研究——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为
课程篇STEM 理念下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科学实践研究———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为例文|张艺士一、STEM 理念下小学科学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分析(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形状与结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课):探究形状与结构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其中,第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第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与结构,呈现了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的过程,最后进行综合应用。
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一周只有一两次科学课,学生学习到的是碎片化的知识,到第8课输出时———“用纸造一座桥”,便很难把碎片化的知识联系起来,导致出现了纸桥制作的完成率低、制作效果不佳等问题。
这样的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也导致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所降低。
(二)STEM 理念下对该单元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分析STEM 是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 )和数学(Mathematics )四门学科的统称,强调多学科的整合。
[1]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本质,在于将技术与科学、工程和数学等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这在某种程度上是STEM 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2]《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强调知识点的讲解要从理解到应用,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即摒弃以单个知识点讲解为主的碎片化教学方式,从知识的整体出发,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应用。
[3]漷崔允在《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围绕大观念或大问题进行的单元教学。
国内外学者和一线教师对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意义以及实践的研究表明,大单元教学的单元整合形式使知识内容更加系统、课堂内容不再重复,教学环节也更加紧凑,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由此,基于STEM 理念将大单元教学引入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搭学习支架,构建小学低段科学趣玩课堂
搭学习支架,构建小学低段科学趣玩课堂【摘要】小学低段学生识字量小,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注意力易分散,敏感,好奇心强。
学生分析问题注意力不稳定,缺乏自主学习,喜欢在游戏中学习。
教师基于低段学生年龄、认知和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搭建趣味情境、有结构的材料、儿童视角的问题、简明记录单、趣味活动等学习支架,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构建小学低段趣玩科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低段;学习支架;趣玩;学生主体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丰富,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教师基于学生的元认知和心理特点,运用“支架式学习”理论,搭建趣味情境、有结构的材料、儿童视角的问题、简明记录单、趣味活动等学习支架,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趣玩课堂中通过“学习支架”逐步自主探究,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本文结合执教课及区级市级观摩研讨课中一些课堂教学片段,具体阐述在搭建“学习支架”构建小学低段科学趣玩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科学思维所采取的一些策略。
一、搭建趣味情境支架,激发学习内驱力低段学生对有趣事物和生活中的现象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研究的主动性。
趣味情境有多种形式,如游戏类、故事类、悬念类、生活类、实验类等,教师基于学生元认知,结合教学核心内容,创设趣味情境,为后续活动作铺垫。
指向核心概念的趣味情境促进孩子们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1.游戏类情境激发兴趣。
《给动物分类》播放《小小探险家》音乐,孩子们戴着头套扮演着各种动物,走进动物国王课堂开展动物大派对。
请动物首领让“**动物”站起来,学生在游戏中初步对动物进行分类,为后续活动作铺垫。
游戏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探索之旅。
2.趣味故事情境吸引注意力。
小马过河故事贯穿《它们去哪里了》课堂。
《给动物建个“家”》创编故事情境:雨后,小蜗牛来到一个陌生环境,想找一个舒适的家。
你能帮它建一个“家”吗?有趣又有意义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探究的思维。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三篇)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知识体系,增加科学知识面。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子运动的实验观察。
2. 灯光的传播与反射。
3. 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4. 开关电路的实验。
5. 化学物质的变化。
6. 空气中的氧气实验。
7. 动物的运动适应。
8. 植物的形态结构。
三、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自感受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2.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教师提供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4. 图像展示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流程:1. 第一课时:分子运动的实验观察活动1:观察水的变化1)学生观察水的状况,并记录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认识水的分子在运动。
活动2:分子的热运动1)教师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颜料的扩散速度。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和总结。
2. 第二课时:灯光的传播与反射活动1:灯光的传播1)学生观察白炽灯光的传播和照亮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光的传播方式。
活动2:光的反射1)教师设计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3. 第三课时:声音的传播与反射活动1:声音的传播1)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和听声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活动2:声音的反射1)教师设计实验,观察声音的反射现象。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声音的反射规律。
4. 第四课时:开关电路的实验活动1:学习电的性质1)教师介绍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流的流动和电压的作用。
科学教学的小论文
科学教学的小论文三篇【篇一:科学教学小论文】一、巧激趣,促高效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所学知识充满探究兴趣,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
可以说,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兴趣盎然,积极探索,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二、注重和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尽可能多地让每一个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手段获得科学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创新火花往往就在不知不觉的实践研究中点燃了。
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
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三、师生互动合作,打造亲和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
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使课堂充满亲和力,让课堂更为精彩。
【篇二:初中科学小论文】当今世界,水资源日益短缺,饮水问题成了现在人们讨论的热点:今后我们上哪取水?哪里的水人类才能饮用?……据水文地理学家的估算,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3.8亿立方公里,其中97.5%是海水(13.45亿立方公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
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实验的有效进行。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验内容,避免过于复杂的实验内容,以免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
教师还需要注意实验的安全性,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遵守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总结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和实验室资源,丰富实验教学形式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视频、实验模型、实验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实验现象,培养实践能力。
在实验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实验过程分析和实验结果总结,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在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科学思维,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摘要:商阶思维能力是指一种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相对较高的,可以粽合理解、分析、运用思维的能力。
瓯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工作者的目光越来越多的集中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小学科学的我学活动,比之其他科目,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明显具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科目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值得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思考。
本文结合谋受实践,就此问理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商阶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科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学习的教学活动应以发展学生探究能能力为核心,这就意味若当下许多科学教师普遍性的围绕课本教学,一味的参考课本为学生演示实验过程,而忽视对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引导和培养是脱离了教学要求的。
有鉴于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理解和运用的思维水平,让科学科H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更加突出。
一、在小学科学学科中培养学生高阶刚维的重要性目前为学界所较为普遍认可的高阶思维定义中认为,而阶思维包括四个方面:推理能力、创新思维、问题的解决能力、决策能力。
从这里出发,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性如下:1.弥补其它学科的不足,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训练苜先,就推理能力来说,对事物进行总结和归纳而后对其做出推理和判断,是培养推理能力垃全要的两个活动。
然而在FI前小学教育体制中,受升学压力亦或是课程进度等因亲影响,对学生推理能力的训练意识过弱,“题海战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相反,科学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则是是各种实验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推理相大的内容抑或是结果,是弥补其他学科不足,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途径。
2.提高学生思维训练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思维能力的进步和提高从创新能力来说,我国教育教学中对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一直广受诟病,事实上,这确实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目前科学科目教学模式,始终存在者教学方式模板化,扁平化的问题,教和对学生的教学也普遍的停留在低层次的认知、理解等范R鼠因此,科学教师必须重视起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识到科学教学对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性.有意识的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窕思维方式的不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得到进步和提高。
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首先,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它要求小学生通过科学教学,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喜爱,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科学打下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它要求小学生学习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基本科学知识,包括物质、能量、生命、信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实验和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最后,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它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总之,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是小学教师进行科学教学的依据和指导,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的重要依据。
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通用10篇)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通用10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篇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理科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理科课程既科学又有趣,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这学期在理科学习上会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努力。
六年级的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
他们对科学和探究的兴趣使得科学课程更有吸引力。
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兴趣,喜欢提问。
科学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生活挂钩,使科学更具吸引力。
一、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有些同学的科学知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不强,很多学生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大自然,可是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学生更加愿意接触科学,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这本科学书是小学最后一本科学书,包括五个单元,23课。
它从人类发展、地球、宇宙等方面探讨科学的奥秘,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从不同的科学角度出发,重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学习,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自主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解释实验结果。
四、教学措施:1、认真研读教材,认真备课,结合新课标要求,将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在探索、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3.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分组自行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找出实验结果,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出关于实验现象或结果的结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入并应用科学,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找到科学的方法,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
3、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自然和科学,将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提高对科学和环境的认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22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22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22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篇1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丰富的、复杂的课堂生成现象出现在老师眼前。
面对生成,该怎么办?笔者以为,“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以生成为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把师生的互动引向深入,让课堂上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面对生成:准备好了吗面对生成,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合适的反应,长不过几分钟,短不足十几秒。
仔细审视现实的科学课堂,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况,或手足无措,或茫然不知。
案例1:《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教学片断。
师出示两支蜡烛,点燃,再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玻璃瓶,问:如果在这两支蜡烛上分别罩上这样两个玻璃瓶,请大家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玻璃瓶中的蜡烛会熄灭,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大瓶中的蜡烛后熄灭。
因为小瓶中的空气少,大瓶中的空气多。
师:到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看实验吧!(教师做演示实验)师:实验结果很清楚,罩上小瓶子的那根蜡烛先熄灭,罩上大瓶子的那根蜡烛后熄灭。
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生1:小瓶内空气少,所以先烧完,大瓶内空气多,所以后烧完。
生2:燃烧需要氧气,小瓶内氧气少,所以蜡烛先熄灭,大瓶内氧气多,所以蜡烛熄灭得晚一些。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都认为燃烧需要空气。
那么瓶中的空气是不是全部被烧掉了呢?瓶中到底还有没有空气呢?接下来,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个问题。
案例1 中,生1 和生2 两位同学的发言是有差异的,这反映了两位同学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
最新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精选14篇)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以下实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加强观察和实验,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在亲自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二、目标、措施1、加大实验教学力度伴随着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师训计划课题的开展,我校的实验教学也加大了力度,根据新的配备标准补充了仪器,保证了科学课的充分开展,在教学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切实把精力放在指导实验教学研究上。
2、扎实开展实验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教育要真正作到面向全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
实验教学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期初,实验教学领导小组根据教研中心的配档要求,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配档标准,实验教师要严格按照配档要求组织好实验教学。
教学过程中学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经验交流、技术培训等教研活动。
抓好实验的备课,课前仪器准备和实验,课堂实验组织与实施、课后反思四个环节,不断优化实验教学。
根据教学要求填好实验通知单和实验教学记录,保证实验的开出率,实验教师要明确几种类型实验的基本要求:(1)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准备充分、重点突出、操作规范、准备安全(2)学生分组实验:A准备阶段:制定实验计划;B实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正确操作,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了解实验反馈和动态,检查实验效果;C总结阶段写出实验报告,整理仪器,课外实验加强引导,提高兴趣。
3、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新教材的内容,任课教师在实验课前要填好实验通知单,送交仪器室,实验教师协助任课教师配备仪器,器材和药品。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范文
科学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因此,科学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
本文将从科学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科学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学是学生接触科学知识的起点,科学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良好的科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科学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其次,科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科学教
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对科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
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索能力、科学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
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对科学感兴趣的学子。
希望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有所帮助。
2023年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要求
2023年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要求实验一:探究水的净化过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水的污染种类,探究水的净化过程,学会保护水资源。
实验材料* 水族箱或水缸* 暗色布* 污染水样(如泥水、油污水或化学药品等)* 木炭、沙子、石子、过滤纸等实验步骤1. 用暗色布遮住水族箱或水缸。
2. 将污染水慢慢倒入水族箱或水缸中。
3. 在一侧加入过滤层。
可用木炭、沙子、石子、过滤纸等,也可以用净水器过滤。
4. 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水质变化。
实验结果水质得到改善,净化效果更好。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会如何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材料* 盐* 盐水* 不同重量的物体(如石头、玻璃球、小球等)* 烧杯* 游标卡尺实验步骤1. 分别在烧杯中放入不同重量的物体。
2. 加入同等的盐和水。
3. 用游标卡尺测量盐水的密度。
4. 比较不同物体的密度。
实验结果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
实验三:探究空气的存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实验材料* 高杯或吸管* 水* 烧杯* 薄膜袋实验步骤1. 在高杯或吸管中注入适量的水。
2. 将烧杯倒扣在高杯上,并将烧杯中的水完全倒入高杯中。
3. 待水完全倒入高杯中,将烧杯轻轻抬起,再将薄膜袋紧紧地盖在高杯口上,使其完全密封。
4. 轻轻压薄膜袋,观察高杯内情况。
实验结果薄膜袋随着压力变形,说明高杯内存在空气。
实验四:探究水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水的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原理。
实验材料* 水* 塑料袋* 置放水的有盖* 冰块实验步骤1. 在塑料袋内注入适量的水,并将其密封。
2. 将密封的塑料袋放入置放水的有盖中,再放入冰块。
3. 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塑料袋内和外壁的现象。
实验结果塑料袋内的水逐渐凝华成冰,容器外壁出现冷凝水珠。
说明水能够升华和凝华。
基于新课标视角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
基于新课标视角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摘要:新课标视角下,素质教育是各学科教师进行教学优化、改革所依靠的关键词。
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实践教学的完善成为必然。
此时教师应基于新课改的思想,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视为教学的核心,及时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巧用生活要素、多媒体资源,并组织多样的实践、合作活动,以此为基础增强学生思考探究、实践操作的能力,完善学生科学认知体系,为他们未来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视角;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前言:小学科学实验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责任,学生能基于实验教学深化而提高自身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并在观察、思考、实践以及表达的过程中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教育新时期的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寻找科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无论是师生还是生生之间都要进行有效互动,在轻松的交互与探索中促进学生科学学科素养的不断发展。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实验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1.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并坚持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要在尊重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探索、实践、表达的机会,从而促进他们的共同发展;2.提倡探究式教学,学生在探究意识的驱动下能主动了解自然并获取丰富的自然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组织多样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3.避免程式化、表面化实验活动的组织,学生必须真正参与到实验的每个环节中,在充分的练习下形成科学思维,在表达交流、评价反思重视个体的全面成长。
二、基于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一)生活引导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必须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去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探索、实践,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探索科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技能。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小学科学单元教学方案的逆向设计及实践
小学科学单元教学方案的逆向设计及实践【摘要】单元教学方案的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实现课程改革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基于一定目标与评价而展开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
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这一宏观链环中聚焦单元教学设计,确定目标,寻找目标达成的评估证据,以此设定教学内容的逆向思维,体现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单元教学方案逆向教学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公民的核心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教育观念的革新也促使我们必须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的核心在于深化课程改革,直接指向学科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设计中,要以课程框架构建为支撑,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这一链环中展开教学设计。
[1]单元教学设计在这基本链环中,处于关键地位。
单元教学方案的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实现课程改革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方案设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传输与技能掌握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基于一定目标与评价而展开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体现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本文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教学方案设计为例,探索用逆向教学设计方式在制定面向学生的单元教学方案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从课时教案走向单元教学方案目前,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往往会把功夫集中在具体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上,认真钻研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每一个细节。
课时教案在教材中往往是“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过于注重课时教案的设计,会使教师出现“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情况,难以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教材,还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零散独立、支离破碎,没有完整的体系,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注重实验要求教科版
实验是人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自然教学中基本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
所以,上好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实验课功效,如何才能更好地上好实验课,发挥实验效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每位自然教师非常注重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实验材料发挥实验效应
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说明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性,只有实验材料准备充足,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知识的方法,真正培养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实验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
如教学《固体的热传导》中“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时,教师除准备好热水和一些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材料外,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
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探究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感觉哪些材料传热快,哪些传热慢。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概念,达到实验目的的同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大胆尝试的意识和精神。
实验课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
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
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如果学生随便拿一个铁钉做成电磁铁,进行其性质的实验,通电后电磁铁能吸引大头针,然而断开电,有的不能吸引大头针,有的还能继续吸引。
实验效果不理想,甚至使实验失败,实验结论与电磁铁的性质却不同,使学生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发现了不正确的规律。
所以,教师在实验前,应进行铁钉的去磁处理,才能让学生实验时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能让学生亲自发现自然规律与科学知识。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有了强烈成就感、满足感,膨胀了学生继续
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内在动力。
二、注重实验过程发挥实验效应
做任何事,多需要有目标。
在实验课教学中,只有明确实验过程、实验目的,学生才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才能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
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针对不同实验,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学实验方法和步骤;有时教师必须亲自讲清楚,必要时进行演示,使每个实验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如教学《雷电的秘密》一课时,要让学生进行毛皮与胶棒、丝绸与玻棒相摩擦,再互相接近,观察会发生的现象。
实验前可以让学生自学实验的方法、步骤及观察目的,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指导学生认识,用丝绸摩擦玻棒,毛皮摩擦胶棒,当玻棒与胶棒相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同一种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两种情况发生的现象一样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如此实验过程和实验目的就很明确了,学生能排除其它干扰,很快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的效果。
学生实验操作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指导有着直接关系。
实验前,更应让学生知道实验的关键与实验中思考的问题。
像指导以上带电操作实验中,除了要明确摩擦过的棒的那端不能接触其它东西,还要指导实验中的关键之处,是两棒互相接近,教师可进行适当演示。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确保学生实验的成功,而且在实验中,学生可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自行探究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注重实验习惯发挥实验效应
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要求的习惯。
如酒精灯的使用,夹试管的方法等,学生实验《水变成水蒸气》一课时,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要使试管均匀受热后,才能继续加热,使学生能够形成掌握正确操作方法的习惯。
实验中,还需学生做到“动”、“静”结合。
学生实验时,可能由于某种好奇的驱使,一时忘却了实验的目的;或者由于一个实验的成功体应,而继续注意这个实验,不在进行下面实验;或许他实验现象出现后,没有思考。
这样学生的
实验结果得不到交流、不能进行讨论,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掌握正确的规律。
所以,在实验课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动”、“静”有序,要“动中求静、静中求动”。
如研究《摩擦力》中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那些因素无关,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时,学生研究出一种因素后,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这是教师可适当“导”、“点”、“拨”,让其继续深入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的习惯。
总之,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
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自然课的教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