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9e733acedaef5ef7ba0d3cd8.png)
2、陆王心学
材1)料一陆:九人渊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心此理,我 固所是① 也同有理世”然之,界(者, 心核观耳所 即心:。谓 理)世宇万 也宙物 。。界便皆万是备物吾于的心我本,,原吾昔是心之即圣“是贤心宇先”宙得,。我“心心心皆之即理 材②料方二法:论一:次“,王发阳明明本和心朋”友(赏进风景行,内朋心友的指反着省山) 岩2)中美王丽阳的明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 无①关世系界,观你:认世为呢界?万王物阳的明本说原:是你来“看心此”花,树,它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
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佛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面临的危机
2、下图为《三教图》其中三教是指:
①道教 ②儒教 ③佛教 ④伊斯兰教 ⑤基督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二、宋明理学
重点
1、“理学”的概念:
儒
理学是一种既继承孔孟正宗,又贯通宇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小,失
节事极大。” 4)性质: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5)地位: 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南宋成为官方哲学
明初成为统治思想
知识拓展
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 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 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 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 “心学” 的开山之祖。明代王阳明发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三、理学产生的影响 1、消极 ①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用以维系 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 影响。 ②实质是用儒家伦理道德为封建专制统治辩护。 2、积极 ①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 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③凸显人性的庄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优质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e865323169a4517723a3d5.png)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材料四 魏晋是一个动乱而迷惘的时代,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 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 的无形约束消失了,法律的明文制裁无效了,对天下对自己陷入 了绝望,对人生对未来丧失了信心,摆脱名教而自命通达,成了 当时流行风尚。玄学取代经学,老子取代孔子,众贤取代一贤, 形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发展过程
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十国 宋元明
儒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学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严峻挑战
第4课 宋明理学
高考大纲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理学的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理学是儒家学者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确立 的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材料一: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 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 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侍 佛,以皇帝之身四次舍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材料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程 朱 颐 熹
南宋人
王 阳 明
(北宋人,兄弟俩) 南宋人 理学集大成者
明朝人 心学集大成者
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4课宋明理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4课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822745b3a6c30c2259019eea.png)
(二)、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 ★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一)、程朱理学
材料四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 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材料四体现了朱熹什么观点,其含义是什么?
观点四:存天理,灭人欲
含义:人们应以三纲五常约束行为,而压抑自己 的人性。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可能性:
★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 化较少干涉,故宋代儒家积极参政议政学术活跃;
★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 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二、宋明理学的内容
宋 明
程朱理学
理 学
陆王心学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 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 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 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 统,因而被称为“理学”。
儒(根本)
(目的)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一)、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
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 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 (1032-1085)、程颐(1033 ---1107)兄弟二人。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 思想家。宋代理学
集大成者。
(一)、程朱理学
问题探究:阅读以下材料,结合书本知识概括并 理解二程和朱熹的主要观点:
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儒学的 发展出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 反复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 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盛,许 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 并修,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 势,它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 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终儒 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件 (共18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件 (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2b9cf7804d2b160b4ec0ae.png)
2.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合一”潮流出 现 3.为重兴儒学,新儒学者建立起新的儒学体系
特点
1.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2.吸收佛、道两教的思想。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1.程朱 1)主张 ②方法论:“格物致知”
理学
③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内容
2)地位:元代:
;明初:
2.陆王 陆:①心是世界本原; 心学 王: “致良知”:
要从菩根提本本上无解树决,明社镜会亦动非荡台问;题本,来必无须一重物视,人何们处的惹尘思埃想?道 德①标材准料,一强中化王人守们仁的对纲“常花伦”纪与观“念人。心他”主关张系通的过解人释们,的反 自映身了反他省的,什来么克观服点私?欲你,认恢为复他良的知解。释合理吗? ②慧材能人料意心二思是中 是世“ 说界破 ,万山 佛物中在的贼心本易内原,,破不离心在开中心人贼外的难,思” 只想的 要意意 静识思 心任是 自何什 悟事么 ,? 物王不便守必不仁苦存是修在怎 ,。样 便他解 可的决 顿解这 悟释一成不问佛合题。理的陆,?王因心为学他沿颠袭倒“了心存是在万和物思 维③渊的分源关析”系陆的。王思心想学。与可材见料,三宋所明反理映学思与想禅之宗间有的渊渊源源关关系系。。
1.实质:维护封建道德规范的等级秩序。
评价 2.消极: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自然欲求
3.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判断以下材料各属于哪一思想流派?
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
鬼神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鬼神了。 心学
2.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理学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
本体便是知。
心学
4.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
特点
1.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2.吸收佛、道两教的思想。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1.程朱 1)主张 ②方法论:“格物致知”
理学
③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内容
2)地位:元代:
;明初:
2.陆王 陆:①心是世界本原; 心学 王: “致良知”:
要从菩根提本本上无解树决,明社镜会亦动非荡台问;题本,来必无须一重物视,人何们处的惹尘思埃想?道 德①标材准料,一强中化王人守们仁的对纲“常花伦”纪与观“念人。心他”主关张系通的过解人释们,的反 自映身了反他省的,什来么克观服点私?欲你,认恢为复他良的知解。释合理吗? ②慧材能人料意心二思是中 是世“ 说界破 ,万山 佛物中在的贼心本易内原,,破不离心在开中心人贼外的难,思” 只想的 要意意 静识思 心任是 自何什 悟事么 ,? 物王不便守必不仁苦存是修在怎 ,。样 便他解 可的决 顿解这 悟释一成不问佛合题。理的陆,?王因心为学他沿颠袭倒“了心存是在万和物思 维③渊的分源关析”系陆的。王思心想学。与可材见料,三宋所明反理映学思与想禅之宗间有的渊渊源源关关系系。。
1.实质:维护封建道德规范的等级秩序。
评价 2.消极: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自然欲求
3.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判断以下材料各属于哪一思想流派?
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
鬼神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鬼神了。 心学
2.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理学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
本体便是知。
心学
4.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
高二历史:必修3:4课宋明理学(岳麓版)
![高二历史:必修3:4课宋明理学(岳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70b0d6ce2f0066f5332285.png)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课本(P18)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 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 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 主要思想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
“存天理,灭人欲”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主要理论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4)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
南宋:陆九渊 1)代表人物: 明朝:王守仁 2)主要思想主张: A、陆九渊: 思想核心:“心即理也”, “吾心即是宇宙” 穷理方法: 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B、王守仁: 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穷理方法: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第4课 一、背景:
宋明理学
1、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2、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潮流弥漫
3、儒家学者试图复兴儒学
宋明理学的含义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既贯 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 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 简单理解: 指宋代到明代产生和发展的新儒学, 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 儒家哲学思想。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人心 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了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 物便不存在。
颠倒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
B 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
C 宋明理学是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eb770af18583d0496459f2.png)
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是宋明时期
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
(二)基本流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三)程朱理学
程颢,河南洛阳人,程颐,世称伊川先生。 世称明道先生。
朱熹,(1130-1200), 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 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 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代表作品有:《四书章句集 朱熹 注》 、《楚辞集注》等。
2、王阳明
阳明格竹
思想核心:“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 就能恢复良知。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 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 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知行合一 (“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 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 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贞洁牌坊的背后 是血泪
恐怖的三寸金莲
(六)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东汉末年在中国民间形成道教。魏晋南北朝时,道教 为统治者服务。唐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武当山
“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 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 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教图
另类皇帝梁武帝
二、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含义: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 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 ”为核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32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0a760492af90242a995e50b.png)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二先生(朱熹、陆九渊)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 孔孟,即使意见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有背于圣人。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家山学案》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背景
政治 经济
加强中央集权 结束社会动荡
维护社会稳定 缓解社会矛盾 商品经济发展,享乐之风日兴;
需要新理论压制人欲,重视农业劳作
魏晋:佛道盛行,儒学面临危机 文化 唐宋:“三教合一”,儒学新发展
宋
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发达,文化环境宽松,学术发展
明 理
历程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宋明理学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享乐之风日兴; 需要新理论压制人欲,重视农业劳作
3、文化: (1)魏晋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面临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盛行,儒学吸收了佛、道精
神,得到新的发展 (3)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发达,
文化环境宽松,促进学术发展
魏晋时期,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佛教道教迅 速传播,主要原因是
陆王心学 ——寻找内心的理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 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创始人
材料1:此心此理,我固有 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 然者耳。
材料2: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
核心:理是世界的本源(世界观) 表现:儒家道德伦理 (社会观)
二先生(朱熹、陆九渊)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 孔孟,即使意见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有背于圣人。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家山学案》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背景
政治 经济
加强中央集权 结束社会动荡
维护社会稳定 缓解社会矛盾 商品经济发展,享乐之风日兴;
需要新理论压制人欲,重视农业劳作
魏晋:佛道盛行,儒学面临危机 文化 唐宋:“三教合一”,儒学新发展
宋
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发达,文化环境宽松,学术发展
明 理
历程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宋明理学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享乐之风日兴; 需要新理论压制人欲,重视农业劳作
3、文化: (1)魏晋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面临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盛行,儒学吸收了佛、道精
神,得到新的发展 (3)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发达,
文化环境宽松,促进学术发展
魏晋时期,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佛教道教迅 速传播,主要原因是
陆王心学 ——寻找内心的理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 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创始人
材料1:此心此理,我固有 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 然者耳。
材料2: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
核心:理是世界的本源(世界观) 表现:儒家道德伦理 (社会观)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宋明理学》(共31张PPT)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宋明理学》(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01afef216fc700aba68fc14.png)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112021/8/ 112021/8/118/11/2021 7:01:53 PM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021/8/112021/8/ 112021/8/11A ug-2111-Aug- 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2021/ 8/112021/8/112021/8/11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2)陆王心学 ①代表人物:
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人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 明思想家, 世称阳 明先生。
②背景
A、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
B、明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了 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③主要思想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 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陆九渊心学
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被制度化了。
课程标准: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思想。
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 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儒学危机——理学兴起背景
①佛教盛行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①佛教盛行的原因
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王阳明(守仁)的思想:——阳明心学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 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共17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共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31c71ad0740be1e650e9ac8.png)
3.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理,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5
4.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
,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为五常......”此话主要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言行,压
需要,南宋后逐渐发展成 为官方哲学,明初确定了
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13
问题4: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 不 (世界本原)
“心即理也”
同 认识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点 (寻理方法) 哲学类别
(理在身外需要外求)
客观唯心主义
(理在心中不必外求)
B.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C.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8.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4
2.理学的兴起。(1)三教之间在彼此
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 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 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2)为了重兴 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 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
展了儒学体系。
5
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
颢(hao)、程颐,南宋的朱熹。2.理学 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 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 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岳麓版 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4课宋明理学
![岳麓版 高中历史 必修三 第4课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753b5bd0a0116c175e0e483a.png)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 理”。
“存天理,灭人欲”
主程 要朱 观理 点学
1、“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 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 上就是人性 2、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 “理”
3、“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的地位、影响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材料二: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 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 耳。 材料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心即理也”
4.陆王心学之王阳明: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 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
良知即天理,天理在心中
回复良知
陆王心学主要观点
陆九渊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阳明心学”
◆ “致良知”良知就是理,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 能成为圣贤
“理”的存 在
2、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曾深情地引用理 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来说 明自己的使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明理学有何现实意义?
小结
归纳本课知识框架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 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格物致知
释义:格,推究;致, 求得。探究事物原理, 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接触……, 体验……,明“理”。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存天理,灭人欲”
主程 要朱 观理 点学
1、“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 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 上就是人性 2、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 “理”
3、“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的地位、影响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材料二: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 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 耳。 材料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心即理也”
4.陆王心学之王阳明: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 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
良知即天理,天理在心中
回复良知
陆王心学主要观点
陆九渊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阳明心学”
◆ “致良知”良知就是理,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 能成为圣贤
“理”的存 在
2、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曾深情地引用理 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来说 明自己的使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明理学有何现实意义?
小结
归纳本课知识框架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 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格物致知
释义:格,推究;致, 求得。探究事物原理, 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接触……, 体验……,明“理”。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665284d15abe23492f4d47.png)
程朱理学的地位
元朝:《四书章句集注》作为 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朝:更进一步确定了程朱理 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朱熹
思考:程朱理学被
官学化的主要原因?
实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2.陆王心学
材料一: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 材料二: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心皆 是理,心即理也。
。”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
三、影响
1.消极:三纲五常维系 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 求。
“酷吏以法杀人
,
后儒以理杀人。
粤”省妇女多天足,而潮
州则以小足为贵,凡纳
妾“,人惟死缠足于者法入,门犹即称 姨必袜有理,待拖怜,否生屐之其则子,以娶至者谁赤 妇 大;怜脚 , 妇死之呼 始 死于?之 得 而, 著 后 著”履,若无所出,则终 身跣—足—而(已。清)戴震
陆九渊
“心即理也” 方法论 ——“发明本心” (进行内心的反省 )
材料一:良知即天理
。
王守仁
No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材料二:知是心的本 体,心自然会知。见 父自然知孝,见兄自
然知弟,见孺子入井
良知即天理
自然知恻隐,此便是
Image 方法论:致良知
良知 。 材料三:“良知良能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古代女子的三从 四德
“三从” ——在家从 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
“四德” ——妇德、 妇言、妇容、妇功
上述思想有何消极影响?
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摧残、迫害女性的身心 健康,维护男尊女卑的等 级秩序和专制统治
1.程朱理学
阅读材料,概括主要观点
格物致知
释义:格,推究;致 ,求得。穷究事物原 理,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接触……, 体验……,明“理”。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3cbfad4680203d8ce2f248c.png)
史料再现: “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
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恢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良知”的故事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 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 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 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 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 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人教版教师用书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 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 到终极的立足点。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儒学理论的弱点:缺少世界本源和终极目标的论述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从以下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哪些冲击?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儒学受到质疑,统治地位被削弱。
材料一 (魏晋以来)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 “君臣等级观念”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 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
——岳麓版教师用书
材料二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 和教条。……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 学理论。……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 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5)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
把握“理”
2、历史地位: 适应统治阶级需要,被“官学化”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 内容; 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恢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良知”的故事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 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 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 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 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 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人教版教师用书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 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 到终极的立足点。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儒学理论的弱点:缺少世界本源和终极目标的论述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从以下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哪些冲击?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儒学受到质疑,统治地位被削弱。
材料一 (魏晋以来)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 “君臣等级观念”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 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
——岳麓版教师用书
材料二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 和教条。……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 学理论。……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 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5)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
把握“理”
2、历史地位: 适应统治阶级需要,被“官学化”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 内容; 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 课件 (共26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宋明理学 课件 (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d1c61773169a4517723a39a.png)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 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 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 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 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的影响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怎样才能把握“理”?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 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 贯通明理。
二、宋明理学:
2、程朱理学
主要思想:(3)道德观(对个人的要求)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特点):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
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是以“理”或“天理”为
核心的观念体系。
道
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 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儒家思想兼容并蓄、和谐的精神
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
程
程
朱
程朱
颢
颐
熹
理学
陆
王
九
守
陆王
渊
仁
心学
二、宋明理学:
2、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朱
熹
主要思想:(1)世界观: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 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 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 适而不在。
请思考: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反映于 哪些领域?为何理学家要从“世界本原”的角度来诠 释儒学?
宋明理学的影响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怎样才能把握“理”?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 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 贯通明理。
二、宋明理学:
2、程朱理学
主要思想:(3)道德观(对个人的要求)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特点):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
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是以“理”或“天理”为
核心的观念体系。
道
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 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儒家思想兼容并蓄、和谐的精神
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
程
程
朱
程朱
颢
颐
熹
理学
陆
王
九
守
陆王
渊
仁
心学
二、宋明理学:
2、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朱
熹
主要思想:(1)世界观: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 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 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 适而不在。
请思考: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反映于 哪些领域?为何理学家要从“世界本原”的角度来诠 释儒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图》清·丁云鹏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宋代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互相吸纳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了重兴儒学,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徽 州婺源(今属江西) 人,南宋诗人、哲学 家。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继承了北宋程 颢、程颐的理学,完 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 。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地位: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
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
2、观点 (1)本体论(理、气关系)
国际影响:
④它还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产生了很大影响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 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 一次吗?
“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 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 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 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 像水源头一样。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南宋(1175)年江西上饶鹅湖寺的论战
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朱熹
为学应格物 致知,循序 渐进,广泛 阅读古圣先 贤的经典。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 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 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 求精微。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三教 并立
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
道教。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
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材料 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时期出现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学的 玄学,佛教进一步传播,道教吸收佛教和儒学理论并走向官方化。从南北朝 开始,儒、佛、道并称三教, 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并称“三圣”。悬空寺 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
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
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 人心是世界万物
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 的本原,离开人
“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 的思想意识任何
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事物便不存在。
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 心外无物,
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 你的心外。”
心外无理。
更新。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含义:
“理学”一词的概念:
道、佛 理学是一个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理的学既是贯以通儒家思想
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为孟基正宗础,,并吸能收佛教
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目的)
儒(和的根道新本教儒)思学想;而是形以成 “理”或“天理”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为治核的心新的儒观学念体系。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含义:
、基本流派:
北宋程颢、程颐;
程 朱 理 学
代表人物: 南宋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
主张
世界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先理后气 (核心)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方法论: 格物致 国内影响: 知
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②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③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 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 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 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 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了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题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理?” 父宇子宙、自君然臣—,—天万下物之遵循定的理普,遍无原所则逃于天地之间……为 君社尽会君—道—,儒为家臣的尽道臣德伦道理,过此则无理
个人——人性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
有贯通处。
格物致知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2.陆王心学之王阳明: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 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 。
破除外在的敌人、障碍和困难是相对比较容易的,破除自己 心中的不法、不良、 不妥、贪婪的欲望和冲动才是最困难的。
材料三:良知即天理。
材料四: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
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
陆九渊
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 弟略占上风,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这次集会 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2.心学:
陆
王
九
守
渊
仁
陆九渊 (1139-1192) 南宋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 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 的创始人。
王
2、王守仁的“心学”(阳明心学)
心 学
① ②
世界观: 方法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就是
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心中,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 ; “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 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 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 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 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 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 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 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 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⑴尊卑等级观念; ⑵重男轻女的观念; ⑶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⑷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⑸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不可取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重礼轻法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
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吃人翻”开历。史─一鲁查迅因……循满守本都旧写着、两重个字义是 轻节事大 ”
贞洁 牌坊 背后 的血
年
重男轻女;轻视泪 个体自由
释义: 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 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接触……,体验……, 明“理”。
想一想: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 有何不同?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 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规律 、真知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不是先天存在的。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 学代表
反复观察火 情,寻找逃 生方法
陆王心 学代表
闭目静坐,想象着 火会自生自灭,千 万不能乱了方寸。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三、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评理学
重男轻女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王阳明 (1472-1529) 名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哲学家和军事家。发展陆九渊学说,成为“心学”之集大成者,形成中国哲 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是朱熹后的大儒。
◆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 王守仁,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链接高考:
1、(2017·江苏卷)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 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 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2、(2015·海南卷)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 ”,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 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良隐知,此即便天是理良知 。
材 “人料胸五中:各“良有知个良圣能人,。愚” 夫愚妇与方圣法人论同:。”“致良知”,即
“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含义:
、基本流派:
1、陆九渊的“心学”
① 世界观: 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陆
② 方法论: “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2.陆王心学之陆九渊:
材料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材料二: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宋代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互相吸纳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了重兴儒学,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徽 州婺源(今属江西) 人,南宋诗人、哲学 家。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继承了北宋程 颢、程颐的理学,完 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 。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地位: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
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
2、观点 (1)本体论(理、气关系)
国际影响:
④它还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产生了很大影响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 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 一次吗?
“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 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 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 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 像水源头一样。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南宋(1175)年江西上饶鹅湖寺的论战
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朱熹
为学应格物 致知,循序 渐进,广泛 阅读古圣先 贤的经典。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 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 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 求精微。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三教 并立
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
道教。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
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材料 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时期出现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学的 玄学,佛教进一步传播,道教吸收佛教和儒学理论并走向官方化。从南北朝 开始,儒、佛、道并称三教, 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并称“三圣”。悬空寺 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
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
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 人心是世界万物
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 的本原,离开人
“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 的思想意识任何
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事物便不存在。
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 心外无物,
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 你的心外。”
心外无理。
更新。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含义:
“理学”一词的概念:
道、佛 理学是一个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理的学既是贯以通儒家思想
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为孟基正宗础,,并吸能收佛教
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目的)
儒(和的根道新本教儒)思学想;而是形以成 “理”或“天理”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为治核的心新的儒观学念体系。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含义:
、基本流派:
北宋程颢、程颐;
程 朱 理 学
代表人物: 南宋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
主张
世界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先理后气 (核心)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方法论: 格物致 国内影响: 知
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②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③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 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 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 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 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了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题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理?” 父宇子宙、自君然臣—,—天万下物之遵循定的理普,遍无原所则逃于天地之间……为 君社尽会君—道—,儒为家臣的尽道臣德伦道理,过此则无理
个人——人性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
有贯通处。
格物致知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2.陆王心学之王阳明: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 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 。
破除外在的敌人、障碍和困难是相对比较容易的,破除自己 心中的不法、不良、 不妥、贪婪的欲望和冲动才是最困难的。
材料三:良知即天理。
材料四: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
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
陆九渊
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 弟略占上风,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这次集会 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2.心学:
陆
王
九
守
渊
仁
陆九渊 (1139-1192) 南宋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 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 的创始人。
王
2、王守仁的“心学”(阳明心学)
心 学
① ②
世界观: 方法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就是
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心中,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 ; “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 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 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 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 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 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 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 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 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⑴尊卑等级观念; ⑵重男轻女的观念; ⑶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⑷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⑸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不可取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重礼轻法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
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吃人翻”开历。史─一鲁查迅因……循满守本都旧写着、两重个字义是 轻节事大 ”
贞洁 牌坊 背后 的血
年
重男轻女;轻视泪 个体自由
释义: 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 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接触……,体验……, 明“理”。
想一想: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 有何不同?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 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规律 、真知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不是先天存在的。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 学代表
反复观察火 情,寻找逃 生方法
陆王心 学代表
闭目静坐,想象着 火会自生自灭,千 万不能乱了方寸。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三、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评理学
重男轻女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王阳明 (1472-1529) 名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哲学家和军事家。发展陆九渊学说,成为“心学”之集大成者,形成中国哲 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是朱熹后的大儒。
◆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 王守仁,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链接高考:
1、(2017·江苏卷)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 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 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2、(2015·海南卷)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 ”,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 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良隐知,此即便天是理良知 。
材 “人料胸五中:各“良有知个良圣能人,。愚” 夫愚妇与方圣法人论同:。”“致良知”,即
“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含义:
、基本流派:
1、陆九渊的“心学”
① 世界观: 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陆
② 方法论: “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2.陆王心学之陆九渊:
材料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材料二: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