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理解词人通过梦境和现实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课堂互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词人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o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壮志豪情和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词人的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理解词人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和爱国情怀,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理解梦境与现实对比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背景介绍:讲述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他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的壮志未酬,激发学生对词人的敬佩之情。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简要介绍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好友陈亮所作,表达了他对北伐抗金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初步感受词中的情感。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指出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典故: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感受其豪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词中的重要词句,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古战场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古代战争的画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战争和壮志有关的词——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在南宋时期的政治遭遇。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辛弃疾与陈同甫志同道合,都渴望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辛弃疾通过这首词来表达对陈同甫的鼓励和自己的悲愤之情。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词句解读(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提问:“作者为什么在醉酒时还要挑灯看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心中对杀敌报国的渴望。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设计思想】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却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而要真正让学生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2、结合相关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3、引导学生感知“中国脊梁”精神,激发学生浓浓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涵泳品味法、知人论世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词人,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对于辛弃疾,大家的了解有多少呢?生可能会回答: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豪放派,苏辛……师:有一个搜索网站,它叫百度,百度的得名就是从他的词中而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他的词作中。

二、初读抒“壮”,解读课题。

1、师:我们说,学习古诗词,最讲究的是诵读。

请大家拿起纸,自由的大声的读。

要求:一、放慢语速,读准字音;二、把握节奏,注意停顿;三、结合注释,疏通词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和陈同甫两位词人的友谊,引发学生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历史典故、复杂情感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2.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陈同甫的其他作品,以及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篇1 【设计思想】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壮举”导入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补充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字词含义,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字词的古今异义。

(2)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字词含义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朗读、背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的资料、诗词翻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词,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学习:(1)讲解诗词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探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词。

语文版九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A、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B、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1、词的常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

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

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C、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景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感受作者对友情和壮志的真挚表达。

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解释。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原文。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准备诗歌的分析和解说资料。

3.2 教学场地和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教学投影仪和屏幕。

教学黑板和粉笔。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友情和壮志的理解,引发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4.2 文本分析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段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4.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4.4 应用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默写,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思考。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对作者表达意图的把握。

5.2 学生作业和表现评估学生的作业,包括诗歌的分析和解读。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读、背诵和创作。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九年级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普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普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
3.汇报成果: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朗读课文:让学生独立朗读课文,提高表达能力。
2.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巩固记忆。
3.写作实践: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3.运用比较阅读法,将本词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背诵过程中,体验古词的魅力,提高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作者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学习其忠诚爱国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历史,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态度。
4.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意境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课文的一部分。
2.讨论内容:各小组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如词牌、词律、修辞手法等。
3.感受并理解作者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忠诚爱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作者辛弃疾的生平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词的基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词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的思想情感。

2、表情朗读作品,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与德育渗透]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课讲一讲山东这个地方。

同学们知不知道山东的简称?“鲁”,名称来源?哪些同学祖籍是山东的?你对山东有哪些了解?历史上山东有哪些名人?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辛、李二人皆为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山东多圣贤,北方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四川多高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辛词,就是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板书课题)(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出示词作)二.初读作品,了解作品背景1.了解辛弃疾。

(投影显示)辛弃疾(1140 -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他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且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气,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的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

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

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

腐朽的王朝,无情的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领会诗歌的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翻译和理解;(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请问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关于辛弃疾的故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朗读、翻译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感受到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并写一篇简要的赏析文章;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友情的看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词解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深入解读诗中的象征和隐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入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讲解: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3 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文的深层含义。

4.4 实践: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模仿,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进行诗词朗诵或表演,增强学生对诗词的体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的质量和深度。

5.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的诗词解读作业和练习。

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和默写情况。

5.3 个人创作:评价学生进行的诗词创作或模仿的质量。

考虑学生在诗词朗诵或表演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如《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6.2 文化背景探究:探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历史背景,如南宋时期的战争和士人文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领略古代战场的悲壮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战场的描绘和理解。

(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等。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查阅生词,了解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古代战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氛围。

(2)作者简介: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成果: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战场,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2)让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们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文章。

3. 查找其他辛弃疾的诗词,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语文九年级上册《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语文九年级上册《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语文九年级上册《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奉教院附中戴军花教学目标:1、品读词句,理解诗词所包含的画面。

2、反复诵读诗词,体会词人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教学难点:词人通过现实和理想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1、古诗词常规预习。

2、搜集陈亮的资料。

3、搜集辛弃疾作品名句。

21世纪教育网教学媒体:PPT课件教学过程:21世纪教育网一、导入新课齐背《丑奴儿》词,引出作者及写作背景。

21世纪教育网二、解题从题目中读到什么信息?三、初读诗词,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1、散读本词,要求:(1)读准字音、句读。

(2)结合预习和课文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把不理解的圈出准备质疑。

2、检查初读情况,师生适当点评。

3、齐读本词。

四、品读诗词,深入理解词人情感。

1、闭上眼睛听朗读录音,发挥想象,说说你听了朗读后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2、词中哪些句子和你想象的画面是相近的?这些画面都体现了词名中的哪个字?3、组织学生交流。

4、这样“壮举”作者实现了嘛?从哪里看出来的?5、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五、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词人爱国却报国无门的情感,体会豪放派词风特点。

1、齐背陆游的《诉衷情》,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比较这几首词有哪些异同点?(1)学生发表见解。

21世纪教育网(2)教师补充、小结。

六、课堂总结,检测巩固。

1、陈同甫是谁?为何要写给陈同甫?2、出示ppt,以选择题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词的把握。

七、布置作业21世纪教育网1、古诗词常规作业。

2、选做题(1)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诵本词并录音。

(2)词中描写了雄壮的场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根据此的内容,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将场景展现得更生动。

(80字左右)板书设计:可怜悲---壮梦回宋涛[语文九年级上册《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其词的风格,积累重点字词,如“麾下”“霹雳”等。

2.理解词的内容,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分析词中的梦境描写和对比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词中的军事场面描写,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感受战斗氛围。

2.教学难点理解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领悟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讲述南宋时期的抗金历史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重点强调他的抗金主张和军事才能,引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播放一段表现古代战争场面的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标记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范读,指导读音、节奏和语调,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朗读处理,学生跟读。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课文,分析内容(20分钟)1.梦境描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梦境部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部分生动地描绘了军营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展现了词人的军事抱负和对战斗生活的向往。

2.对比手法分析:讲解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前两句是词人的理想,后一句回到残酷的现实,白发已生,理想却无法实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之情。

3.情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词人在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包括对过去战斗生活的怀念、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杜甫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报国之志;(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诵与默写;(2)理解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3.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诗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融入。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7.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小练笔。

8. 总结与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和收获。

9.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的家庭作业。

10.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展开文学鉴赏活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背景和关键词汇的掌握情况。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和小结分享,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资料和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重点内容。

3. 准备诗歌的打印副本,以便学生朗读和默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的选文。

本课是在初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编选的一课,它既对前面学习内容有一个提升,又对宋词有比较全面的品味和了解,能使学生获得文学作品的审美享受。

本课集中编选的有唐代、宋代词作家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除辛弃疾的词作,还有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空里,辛弃疾词别具风韵。

刘熙载《艺概》中评价稼轩词“龙腾虎掷”。

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其繁复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

这首词“壮”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课文注释“雄壮的词”;须综观词作时代背景、词人处境和心境,感知和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以“壮”写“悲”,“壮”中含“悲”。

【教学目标】1.朗读词的韵味,品析词的美点。

2.了解词人生平,体会词的情境。

【教学创意】此词的教学应主要从能力训练的角度来处理教材,进行设计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不仅获得必要的知识、读懂词作的意思,最重要的还是要获得点古典诗词品析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采取“译读——诵读——评读——写读”的教学思路,力求更符合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能更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铺设情境(一)明确课题,初读认知1.学生朗读课本第216页的知识小短文: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

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

后来才成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筛选信息:词——“新体诗”;可以配乐歌唱;又称“长短句”。

2.了解一个常识:词牌名。

唐代乐曲中有《破阵乐》。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p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

”提示:这个词牌名的来源,同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很配合的。

3.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

公元1172年,三十二岁的辛弃疾南归已十年,仍未实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愿望。

这年,他被任命为滁州知州。

他先后又在湖北、江西、湖南任安抚使、转运使等职务。

在任职期间,他尽量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兴修水利,抑制豪强。

他还在湖南训练了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飞虎军,为抗金复国做准备。

然而,他的各项改革措施却都遭到地方豪强和“主和派”的抵制、排斥和诬陷。

1181年冬,辛弃疾因受谏官王蔺(lìn)弹劾而被罢官;不得已,闲居江西上饶。

强调:这首词就写作于辛弃疾“闲居”期间。

这期间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要求:学生朗读,语速不要太快;根据具体内容,读出一点故事的味道,诗词的韵味。

公元1188年冬天,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顶风冒雪,跋涉800多里,在信州鹅湖会见辛弃疾。

其时,辛弃疾正患病卧床,陈亮的到来使他兴奋异常。

两人雪中煮酒,纵论天下军政大事。

辛弃疾以其出神的文笔记录下了两人第一天会谈的情景:“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准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两人都是文武双全的奇才,两位都是军事、地理大家,相处十分融洽,做的都是治国安邦、行军打仗的真学问。

此后,两人以诗词互赠互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论天下英雄事。

这首词就写于淳熙八年(1188)左右。

(注释:鹅湖,在今天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一带。

)(二)初识英雄,朗读感知1.词作的历史背景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奔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呈报和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降金兵,起义军已溃散。

辛弃疾立即率领50名轻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抵建康,将叛徒移交南宋朝廷处置。

学生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辛弃疾?(提示:在百万军中取敌军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的英雄。

)2.朗读课文,整体感受教师提示:第一,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读音。

例如:“麾”、“炙”、“雳”、“的卢”。

第二,朗读的断句需要明确。

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突出的是前者;下片头两句不一样,“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突出后面的描绘。

二、译读词作,读准词意1.教师讲清楚必要的方法和活动建议。

(1)方法:①不改变这首词中意象的原来意蕴;②诗意地写出诗句的译文,尽量有诗句的节奏感;③要联想或想象地描述,善于补白。

(2)建议:可以是同座的三位同学合作译读诗句,挑选其中的一句,最多三句相连的;也可以独立思考。

先写,后说。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译读时可能疏忽、浅解之处,教师须点拨到位,强调“译读”方法的运用;但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

必要时,教师要出示“译读”的示范。

例如:①“醉里挑灯看剑”——“醉意朦胧间/灯火阑珊处/挑亮灯芯/拔出宝剑/仔细端详/仔细端详/油然而生,万千思绪”。

(情境,描写)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军帐前,篝火连绵。

熊熊篝火旁,将士们,一边分享着烤牛肉,一边引吭高歌,或谈论着今天战斗的经历和收获,或自豪于胜利的喜悦,或畅谈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叙述与描写相结合)③“可怜白发生”——历历过往英雄事,重重梦境醉沙场;可一梦醒来,仍旧闲居乡村,昔日的豪情顿失。

揽镜自照,猛然发现,自己早已白发蓬生。

感慨,悲哉,酒醉英雄,梦醒何处?(补白,抒情)(2)必要的小知识讲座:典故的运用边投影,边简要解释:①典故一:“八百里”,指牛。

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叫“八百里駮(bó)”。

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注。

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尝一脔(luán)便去”。

(《世说新语·汰奢篇》)这里用此典故,乃取济之豪气。

苏轼有诗云:“要当啖(dàn)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脔”是块肉,即晋王济尝了一块肉就离去,很洒脱,很有豪迈之气。

据传说,吃这种牛肉,更有利于增强体质,“八百里分麾下炙”是否有增强士兵战斗力的作用呢?可以去推测。

苏轼的诗句,是说美食这种牛肉,可以洗去我们文人身上的那种“酸劲儿”。

很有意味。

②典故二:“五十弦”,指“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传说古瑟本有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

《史记·封禅书》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

”这与或雄壮豪迈或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让学生可以在课文旁边记录下关键词“雄壮豪迈”“悲壮苍凉”。

③典故三:“的卢马”,“的卢”是一种良马,当然也是千里马,还是极好的战马。

相传,刘备荆州遇险,所骑的卢马“一跃三丈”,刘备因而脱险。

这就是三国故事中的“刘备跃马渡剡(shàn)溪”。

④典故四:“霹雳”,特别响的雷声。

《南史·曹景宗传》记载:曹在乡里,“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chī猫头鹰)叫。

”这里,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诵读词作,体会情感1.教师提示诵读的方法:一要根据字词读音和诗句内容,声调、语气有起伏;二要有恰当的停(停歇)顿(顿挫)和声音的延长;三要有适宜的情感渗透。

2.学生诵读,教师评点。

要求:师生要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要紧扣和落实“诵读方法”的运用。

四、评读词作,赏析美点1.明确“评读”的方法:可以整体,可以局部;可概括地说,也可具体地说。

分析、欣赏,并评价这首词的美妙之处。

例如:字词巧用、典故妙用、意象别致……教师简要提示:我们进行“评读”,需要沉下心来独立思考,细心品味;尽量在3分钟之内完成;要在课文旁边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1)美点赏析的点拨,可列举如下:①“醉里挑灯看剑”。

在喝醉酒后还不忘“挑灯看剑”,因为宝剑是作者对战场的唯一寄托,表现了作者驰骋疆场的强烈愿望;作者醉意朦朦胧胧之间,还在“挑灯看剑”,能体现出作者对战场战事的念念不忘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②“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依稀可见,作者在梦里仿佛看到军营中、战场上的情景,表达的是他对军营生活的怀恋和向往,以及对国家前途担忧,愿奔赴战场、奋勇杀敌、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

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霹雳”的意思是“特别响的雷声”,表现的是战马嘶鸣,箭如急雨;箭射出的气势之猛,将士们的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这两句预示着战事十分激烈,也预示着战斗的必然胜利。

④“赢得生前身后名”。

“生前”表现的是作者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身后”表明的是作者希望为国事而留下美好名声。

⑤“可怜白发生”。

这是作者在悲叹、惋惜自己的壮志未成,表现了他内心愤懑,但渴望上战场奋勇杀敌的感情。

诗人既有无法上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遗憾,也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时光悄然流逝,而自己日渐衰老的无限痛惜。

它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抒作者胸臆,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胸怀大志而又郁闷悲凉的心境。

(2)难点预设以上主要是对词作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赏析,学生易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评析。

但诗歌意象的简要分析,学生就不容易讲清楚;还有,这首词在结构上的别致,内容上的衔接,现实与梦境的交错,情感上的转换,等都需要教师挑选重点来进行精致的讲解。

(3)难点突破知识小讲座:剑,是兵器之王。

剑,是将帅武功、身份和权力的标志;也是文人墨客们个性张扬、粗犷豪放的标志。

剑,是文武志士功业成就的象征。

剑,是铁骨雄风的寄托,是侠客风骨外在的、凝聚的形象。

——“剑”的意象非常特别。

理解到这一层,还远远不够;再往下探究。

在这首词里,剑:与“角”“八百里”“营”,与“五十弦”“塞外声”,与“沙场”“秋”,与“的卢马”“弓”“弦”;与“醉(酒)”“灯”“梦”,与“白发”……意象群的组合,蕴涵丰富!——请注意:教师在这里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这些意象群的组合,丰富的“意蕴”究竟是什么呢?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探究。

教师须简要解释“意象”的含义,并强调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不提意象是不能真正理解诗歌韵味的。

明确:在这里,以“剑”为核心的意象,它与“挑灯”、“吹角”、“天下事”、“生前身后名”等组成了一个意象群,它们所描述的是军营生活的情境,战场厮杀的壮烈,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行为和历史功绩,是作者为国家杀敌立功的炽热情感的凝聚。

3.小结美点赏析:从题材上看,描述的都是军营中的生活情境和战场上出奇制胜、所向披靡的战斗场面,威武、粗犷、勇猛、雄健。

从意象上看,剑、角、五十弦、的卢马、强弓箭雨等,有形有声,脉络清晰,寓意、情感自然融合,撼人心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