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的选文。本课是在初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编选的一课,它既对前面学习内容有一个提升,又对宋词有比较全面的品味和了解,能使学生获得文学作品的审美享受。本课集中编选的有唐代、宋代词作家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除辛弃疾的词作,还有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空里,辛弃疾词别具风韵。刘熙载《艺概》中评价稼轩词“龙腾虎掷”。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其繁复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这首词“壮”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课文注释“雄壮的词”;须综观词作时代背景、词人处境和心境,感知和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以“壮”写“悲”,“壮”中含“悲”。
【教学目标】
1.朗读词的韵味,品析词的美点。
2.了解词人生平,体会词的情境。
【教学创意】
此词的教学应主要从能力训练的角度来处理教材,进行设计教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不仅获得必要的知识、读懂词作的意思,最重要的还是要获得点古典诗词品析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采取“译读——诵读——评读——写读”的教学思路,力求更符合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能更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铺设情境
(一)明确课题,初读认知
1.学生朗读课本第216页的知识小短文: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成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筛选信息:词——“新体诗”;可以配乐歌唱;又称“长短句”。
2.了解一个常识:词牌名。
唐代乐曲中有《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p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
提示:这个词牌名的来源,同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很配合的。
3.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
公元1172年,三十二岁的辛弃疾南归已十年,仍未实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愿望。这年,他被任命为滁州知州。他先后又在湖北、江西、湖南任安抚使、转运使等职务。在任职期间,他尽量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兴修水利,抑制豪强。
他还在湖南训练了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飞虎军,为抗金复国做准备。然而,他的各项改革措施却都遭到地方豪强和“主和派”的抵制、排斥和诬陷。1181年冬,辛弃疾因受谏官王蔺(lìn)弹劾而被罢官;不得已,闲居江西上饶。
强调:这首词就写作于辛弃疾“闲居”期间。
这期间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要求:学生朗读,语速不要太快;根据具体内容,读出一点故事的味道,诗词的韵味。
公元1188年冬天,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顶风冒雪,跋涉800多里,在信州鹅湖会见辛弃疾。其时,辛弃疾正患病卧床,陈亮的到来使他兴奋异常。两人雪中煮酒,纵论天下军政大事。辛弃疾以其出神的文笔记录下了两人第一天会谈的情景:“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准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两人都是文武双全的奇才,两位都是军事、地理大家,相处十分融洽,做的都是治国安邦、行军打仗的真学问。此后,两人以诗词互赠互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论天下英雄事。这首词就写于淳熙八年(1188)左右。
(注释:鹅湖,在今天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一带。)
(二)初识英雄,朗读感知
1.词作的历史背景
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奔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呈报和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降金兵,起义军已溃散。辛弃疾立即率领50名轻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抵建康,将叛徒移交南宋朝廷处置。
学生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提示:在百万军中取敌军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的英雄。)
2.朗读课文,整体感受
教师提示:
第一,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读音。例如:“麾”、“炙”、“雳”、“的卢”。
第二,朗读的断句需要明确。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突出的是前者;下片头两句不一样,“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突出后面的描绘。
二、译读词作,读准词意
1.教师讲清楚必要的方法和活动建议。
(1)方法:
①不改变这首词中意象的原来意蕴;
②诗意地写出诗句的译文,尽量有诗句的节奏感;
③要联想或想象地描述,善于补白。
(2)建议:可以是同座的三位同学合作译读诗句,挑选其中的一句,最多三句相连的;也可以独立思考。先写,后说。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译读时可能疏忽、浅解之处,教师须点拨到位,强调“译读”方法的运用;但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必要时,教师要出示“译读”的示范。例如:
①“醉里挑灯看剑”——“醉意朦胧间/灯火阑珊处/挑亮灯芯/拔出宝剑/仔细端详/仔细端详/油然而生,万千思绪”。(情境,描写)
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军帐前,篝火连绵。熊熊篝火旁,将士们,一边分享着烤牛肉,一边引吭高歌,或谈论着今天战斗的经历和收获,或自豪于胜利的喜悦,或畅谈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叙述与描写相结合)
③“可怜白发生”——历历过往英雄事,重重梦境醉沙场;可一梦醒来,仍旧闲居乡
村,昔日的豪情顿失。揽镜自照,猛然发现,自己早已白发蓬生。感慨,悲哉,酒醉英雄,梦醒何处?(补白,抒情)
(2)必要的小知识讲座:典故的运用
边投影,边简要解释:
①典故一:“八百里”,指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叫“八百里駮(bó)”。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注。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尝一脔(luán)便去”。(《世说新语·汰奢篇》)这里用此典故,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云:“要当啖(dàn)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
——“脔”是块肉,即晋王济尝了一块肉就离去,很洒脱,很有豪迈之气。据传说,吃这种牛肉,更有利于增强体质,“八百里分麾下炙”是否有增强士兵战斗力的作用呢?可以去推测。苏轼的诗句,是说美食这种牛肉,可以洗去我们文人身上的那种“酸劲儿”。很有意味。
②典故二:“五十弦”,指“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传说古瑟本有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史记·封禅书》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或雄壮豪迈或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让学生可以在课文旁边记录下关键词“雄壮豪迈”“悲壮苍凉”。
③典故三:“的卢马”,“的卢”是一种良马,当然也是千里马,还是极好的战马。相传,刘备荆州遇险,所骑的卢马“一跃三丈”,刘备因而脱险。这就是三国故事中的“刘备跃马渡剡(shàn)溪”。
④典故四:“霹雳”,特别响的雷声。《南史·曹景宗传》记载:曹在乡里,“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chī猫头鹰)叫。”这里,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诵读词作,体会情感
1.教师提示诵读的方法:
一要根据字词读音和诗句内容,声调、语气有起伏;
二要有恰当的停(停歇)顿(顿挫)和声音的延长;
三要有适宜的情感渗透。
2.学生诵读,教师评点。
要求:师生要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要紧扣和落实“诵读方法”的运用。
四、评读词作,赏析美点
1.明确“评读”的方法:
可以整体,可以局部;可概括地说,也可具体地说。分析、欣赏,并评价这首词的美妙之处。例如:字词巧用、典故妙用、意象别致……
教师简要提示:我们进行“评读”,需要沉下心来独立思考,细心品味;尽量在3分钟之内完成;要在课文旁边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美点赏析的点拨,可列举如下:
①“醉里挑灯看剑”。在喝醉酒后还不忘“挑灯看剑”,因为宝剑是作者对战场的唯一寄托,表现了作者驰骋疆场的强烈愿望;作者醉意朦朦胧胧之间,还在“挑灯看剑”,能体现出作者对战场战事的念念不忘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②“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依稀可见,作者在梦里仿佛看到军营中、战场上的情景,表达的是他对军营生活的怀恋和向往,以及对国家前途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