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智慧:管仲的立德立功与立言

合集下载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

”大意是说,人在有生之年,首先要以高尚品德垂范后世,其次要以丰功伟业造福社会,再就是要以著书立说垂教后人。

一个人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就可以称之为“三不朽”了。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社会精英、有志青年,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完善人生的典范。

立德、立功、立言: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永彬在其堪称传世奇书、句句经典的《围炉夜话》中,有这样两句名言:“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讲的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行动来审视其品德的道理。

立德、立功、立言:三国时曹丕在《与王郎书》中这样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

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当年,鲁迅先生也在《说面子》中,讥讽一些人“要面子”“不要脸”。

光有脸面,是不会不朽的,再加上只要脸面而做坏事,那就很快会被人民所唾弃,速朽了。

1。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古时有部经典名《左传》,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

后来唐代的一位学者对这“三立”作了精僻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于是,“三立”有了定论,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即使是现在,人们还常常提起,不过多了一些批判,也多赋予了一些新意。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主要是说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且不论其中蕴涵着的封建思想的糟粕,仅就字面的通俗含义来看---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

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或是安民有道明镜高悬的大清官,再或是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反正在当世要有功德无量的口碑,对后世要有功业千秋的记载。

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

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

这“三立”的标准不能不说是极高的,但正因为其高,才使得历史上一代代士子们将此作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

“三立”的概念看起来是人对社会的影响,但在封建制度的社会框架中,人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人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淹没在封建社会的依附关系上,所以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在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极贴切的注释。

当然,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理念下,确也培养出不少有德有才的人,成就了一些历史名人,对当时的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封建统治者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所获得的好处却是太多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还有没有意义呢?我想还是有的,不过其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过去人的生命是为了某一帝王或某一朝代而存在,开口闭口为了“我大唐基业”“我大清江山”云云,将人们的社会活动牢牢地束缚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之中。

管仲因子之功

管仲因子之功

管仲因子之功
管仲担任齐国的宰相以后,立即向齐桓公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又说:“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即使在今天,“以百姓为天”、“以人为本”这样的话也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而管仲在2600多年前就能够提出如此深刻的政治理论,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为了贯彻“以百姓为天”的治国理念,管仲又提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为了顺民心,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富民、利民的措施,因而使齐国的经济繁荣、民风纯朴、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他还非常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位大思想家、政治家之口。

从此以后,这句名言被中国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反复传诵不已,也为历史上一切开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

管仲治齐的辉煌业绩赢得了孔子的极高评价:“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管子古代家管仲的智慧总结

管子古代家管仲的智慧总结

管子古代家管仲的智慧总结管仲(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45年),名子鱼,字子鱼,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不仅负责国家的内政外交事务,还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治国理念和智慧。

管子的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对管仲古代家管的智慧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洞察时势、独辟蹊径管仲主张在政治治理中,要根据当时的时势和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

他认为一个政权的统治应与时俱进,注重政治经济发展,以达到社会稳定。

他提出了“去国之疾,愿杀五亩之地”的观点,主张通过减轻百姓的负担和改革土地制度来促进民众的生产活力。

在当时,这样的思想是非常超前和前瞻的。

二、重视教育和智慧的作用管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智慧和道德修养,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素质。

他提出了“士之事国以智”,认为国家应该重视培养智慧和有才能的人才。

他还主张对各级官员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执政能力,从而使国家政治更加有序和稳定。

三、善于运用特殊人才管仲主张善用和奖励特殊人才。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政府应该根据人才的特点和优势来分配和使用他们。

他提出了“舍材不忧之,贵材相归之”的观点,强调政府应该重视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和回报。

这样可以激励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注重社会公正与人民福祉管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观点。

他主张政府应该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解决社会矛盾和不平等问题,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

他还提出了“三废”的观点,指出政府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重视外交和国际关系管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家之间的纷争和矛盾。

他主张保持友好关系,以实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他提出了“伪有之以公则役之”和“伪毋所役以公则业之”等外交政策,表明他重视互利共赢的原则,希望通过和平外交手段来解决国际问题。

管仲发言稿

管仲发言稿

管仲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管仲的发言稿。

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为人正直、谦虚而又智慧过人。

他的一生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这个发言中,我将从他领导国家、改革制度和维护社会公正等方面来简单介绍他的一些心得和经验。

首先,管仲作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他具备了强大的领导能力和智慧。

他懂得如何在国家管理方面做出决策并思考对国家长远发展有利的措施。

他的意识是长远的,他知道政治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持续的关注。

他也懂得鼓励和赏识他人,激发他人的潜力,让团队成员在合作中发光发热。

其次,管仲非常注重改革制度,他认为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他坚信,只有良好的制度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例如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取消了贵族的特权。

这些改革无疑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管仲一直致力于维护社会公正,他非常重视社会的平等和公平。

他坚信,只有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才能实现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管仲的统治下,社会不仅在法治和公正方面得到了加强,同时也通过减轻人民负担、提高人民福利的措施,改善了社会民生。

总之,管仲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一生为后人
树立了很多榜样和指导。

他的领导能力和智慧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并且通过改革制度和维护社会公正,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信通过学习管仲的经验和教诲,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积极的贡献,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谢谢大家!。

管仲的君子之德发言稿

管仲的君子之德发言稿

管仲的君子之德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管仲的君子之德”。

管仲,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个伟大的人物。

他的君子之德影响深远,对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管仲的君子之德。

首先,管仲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表现。

管仲立志要做一个君子,并将道德品质放在了第一位。

他倡导实事求是、公正廉洁、宽厚和睦等美德,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待他人和领导国家都能融入道德伦理的原则。

管仲带领鲁国走向繁荣,并引入改革措施,例如实行归政于民,使百姓有了参与政治的权力,实现了民主政治的萌芽。

他还推行了土地平均分配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管仲注重礼仪之道,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秉持“追随礼仪,克己复礼”的原则,确保了社会稳定与和谐。

其次,管仲注重教育和修身养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德才的重要途径,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提倡进学修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修养。

他本身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对待他人非常宽容和慈悲,尊重知识,注重学习认识事物的本质。

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发展潜能,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和做法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最后,管仲具有追求贤德的人格魅力。

他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杰出的才能,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方式感染着他人,培养着新一代的领导者和人才。

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使鲁国成为当时中国最为富裕和强大的国家之一。

他还建议君主选择贤臣政治,以人才为本,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总结上述几点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管仲的君子之德体现在他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和人格魅力中。

他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管仲的管理智慧及启示

管仲的管理智慧及启示

管仲的管理智慧一、管仲其人管仲,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管子学派的代表人物,尊称管子。

管仲的言论见《管子》一书,它以管子政治实践为脉络,集纳了管子和先秦社会的治国思想和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管仲年轻的时侯,是学习型的人才。

他跟鲍叔牙是好朋友,从小一起玩到大。

鲍叔牙对管仲很了解,知道管仲有理想、有志向、有才能,是贤才型的人物。

管仲家里很穷,有时利用智慧占鲍叔牙的便宜。

所以,史书记载,管仲常欺鲍叔牙,这里的“欺”是欺骗的意思,而不是欺负的意思。

鲍叔牙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对管仲的行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还是对管仲很好,没有抱怨管仲或讲管仲的坏话。

他们两人参与了齐国继承人的继承权的权利纷争。

鲍叔牙辅佐齐国公子小白,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

由于公子小白抓住了机会,继位为齐国的国王,称齐恒公。

小白的竞争对手公子纠死了后,辅臣管仲也被捕了。

鲍叔牙向齐恒公推荐了贤才管仲,管仲得到重用后,没有辜负鲍叔牙与齐恒公的期望,果然辅佐齐恒公成为一代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二、管仲的管理智慧一是最早提出设立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

管仲治国的实践,首先是从组建一个能够进行宏观经济监控的政府机构开始的。

这个机构叫“轻重九(司)府”。

这个机构具有哪些经济监控职能呢?我们从《管子》著作中找到答案,那就是轻重、料民、准绳、平准、籴粜、官山海等职能,这些词汇分别类似于今天国务院的金融财税(轻重)、统计(料民)、计量(准绳)、物价(平准)、贸易(籴粜)、专营(官山海)等宏观经济职能。

管仲特别重视“轻重九府”所发挥的“度量”的作用,这个“度量”的含义,就是统计、计量、审计的监管作用。

二是最早提出“以民为本”的施政举措。

管仲认为,“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没有民主意识的“民意上通”的环节,宏观经济管理就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运行体系。

而民意上通,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能发现政策的偏差;二是能揭露出营私舞弊的人和事。

管仲的十个经典名言

管仲的十个经典名言

管仲的十个经典名言管仲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对于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仲的思想理念和智慧不仅体现在其实际工作中,还体现在他的许多经典名言中。

下面就是管仲的十个经典名言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以德济人,以力教人":管仲提出了以德治国和以力教化的理念,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教育的必要性。

他主张通过德行来影响人们的行为,通过教育来提高人们的品德。

2. "以法控人,以德化人":管仲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对于长远的发展来说,培养良好的德行才是根本。

3. "君子以义舍命":管仲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高尚品质和道义观念,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能够舍弃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正义和公平。

4. "治大国如烹小鲜":管仲比喻治理大国如烹调小菜一样,需要掌握火候、配料的准确度,注重细致和周密的管理。

5.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仲提出了以人民为重、国家为次、君王为轻的政治理念,强调了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6. "君子贫而乐,贱而荣":管仲强调了君子的高尚情操和自我修养,他认为即使生活贫寒或地位卑微,一个君子也可以保持快乐和自尊。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管仲强调了个人的努力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他认为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就是强者不断进取,而君子也应该如此。

8. "不幸而知己,乱世而识贤":管仲强调了在逆境中才能真正了解朋友的价值,同时指出在乱世中才能看清真正的贤者。

9. "无罪者不可杀,有罪者不可放":管仲提出了公正、严明的法治原则,强调了应该给予每个人相应的处罚或奖励。

10. "未睹非石,行不由径":管仲强调了要真实地看待问题和现实,不能被虚假的幻想蒙蔽,同时也要坚持正道去实现目标。

管仲之才发言稿

管仲之才发言稿

管仲之才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管仲,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才能和哲学思想。

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臣,我有幸成为君主孔子的谋士,从而在齐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想谈谈我的才能。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谋士,我最大的才能就是善于治理。

在齐国的统治期间,我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注重制定和执行公平的法律和政策,保证国家的公正和稳定。

我还实行了一套科学、高效的行政机制,优化了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和选拔人才,不拘一格的用人,使得齐国的政治和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次,我还有一项才能,就是善于谏言。

在古代的君主制社会里,主君的一言堂是常态,很少有人敢对君主提出反对意见。

然而,我敢于直言,勇于进言,为国家的利益大胆建言献策。

这种特殊的才能使得我能够在国家的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国家免于灾难性的错误决策,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我相信,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谋士,不仅需要有出众的才能,还需要有正确的哲学思想。

在我看来,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是以民为本。

国家的价值和利益应当以人民的福祉和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政府必须公正廉洁,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政府必须守住底线,不能将权力滥用,不能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我还主张治国要稳健,不宜过分偏向某一种政策,要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我还强调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市场经济是实现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政府应当为市场提供公正的规则和环境,使市场能够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作为一个政治家和谋士,我深深地明白,才能不是靠一时之功,而是靠实际行动和持续努力得来的。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德,立功,立言是什么意思

立德,立功,立言是什么意思

立德,立功,立言是什么意思
立德立功立言即三不朽,语出《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唐代孔颖对比三不朽分别做了解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也就是说,立德指道德操守。

立功指指功绩业迹。

立言指著述立说,传于后世。

我想对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立德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逐步塑造完美的品格。

立功就是助人为乐,乐善好施。

立言就是传递正能量,用积极向上的言语影响他人,影响后代。

管仲发言稿怎么写

管仲发言稿怎么写

管仲发言稿怎么写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管仲发言稿》。

管仲,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公认的治国能手。

他以他的辅佐吕不韦、孔丘两位伟大人物,使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

首先,管仲强调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人才是国家的栋梁。

他说:“人才者,国之宝也。

”他认为,没有人才的支撑,国家就难以发展,无法成为强国。

因此,管仲注重选拔人才,建立了自己的人才选拔制度。

他把人才分为四个等级:贤才、良才、普通百姓、劣才。

他对贤才特别推崇,认为他们是国家中最有价值的人才,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才能。

他通过设立贤良之位,奖励那些有出色表现的人才,并给予他们高官厚禄的待遇。

这种人才推崇制度,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使国家得以迅速崛起。

其次,管仲强调了权力制约与公正的重要性。

他说:“恶人有行,焉官之不修?”他认为,一个好的官员应当具备忠诚、廉正、公正的品德,才能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他主张官员要有廉洁奉公的思想,才能做出正确的政策决策。

他还强调了权力制约的重要性,认为官员要服从国家的法律和规定,不能滥用权力,否则将会导致社会治安的混乱。

他在齐国推行齐官制,让官员相互监督,确保权力的合理运用。

这种政策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管仲提出了“养兵千日,用在一朝”的理念。

他认为军队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国家的利益。

他主张加强军队的练兵和装备,精心布置战略,确保国家在外部的安全。

他还注重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便人民能够支持国家的军事力量。

通过这种方式,他使齐国的军队迅速壮大,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最后,管仲强调了国家的和谐与安定。

他说:“民安于幸福,国富于和谐。

”他认为,只有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家才能富强。

他注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倡导公平正义,实行各项惠民政策,使人民能够共享国家的发展成果。

管仲改革的内容

管仲改革的内容

管仲改革的内容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促进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那么管仲改革的内容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管仲改革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管仲改革的内容政治行政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

古人云:“圣人治吏而不治民。

”管仲主张,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

他还激烈地批评以下三种不良现象:“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

”他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国家的大患、动乱的根源。

管仲整顿行政管理:“叁其国而伍其鄙”。

所谓“叁其国”,就是将国划分为21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设3官管理。

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5属,设立5大夫、5正官分管。

属下有县、乡、卒、邑4级,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

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用人人事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

此外,他还总结出一套对于各级官员实行奖惩的具体办法。

国中“慈孝”、“聪慧”、“拳勇”出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称职的委任为吏,任用称职的又可以晋升,直至升为上卿助理。

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

兵制改革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

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的是士乡十五。

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

做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转载▼今天在网上看了《河北日报》高级记者储瑞耕在“燕赵讲坛”上的演讲: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心情振奋而激动,尤其在时下金钱至上、精神空虚、思想麻木、信仰失却,听听“三不朽”,不失为一剂镇静剂、强心针,整理转载,以飨博友。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愚以为,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什么是“三不朽”?“三不朽”这个思想出自《左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了这么一件事情:鲁国大夫叔孙豹与范宣子讨论“朽不朽”的问题。

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于是他问叔孙豹: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

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个太就是最高的意思,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要立功,再其次要立言,虽然时间很久,但是废除不了,这个叫“不朽”,所有说“三立”,后世也叫“三不朽”。

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但归结起来,高层次的,很有价值的,我看就是这“三不朽”。

“三不朽”,就是“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换言之也就是“三做”——“做人、做事、做文章”。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人生的自觉的价值意识的人,这“三立”、“三不朽”都是非常要紧的,不可偏废,不可缺一,而要“三管齐下”,十分重视,十分努力。

“三不朽”是很高的人格追求。

“三不朽”,我理解是我国伦理史、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立德”,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就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东西。

管仲治国有谋略:一位杰出的治国贤相

管仲治国有谋略:一位杰出的治国贤相

管仲治国有谋略:一位杰出的治国贤相管仲治国有谋略:一位杰出的治国贤相管仲,一位杰出的宰相,在他的帮助下,齐桓公成了天下霸主。

诸葛长青认为,管仲宰相送给我们的智慧有四点:一是管仲的治国谋略三重点:先经济、次政治、后军事;二是管仲的政治思想两方面:顺应民心、礼法并用。

三是管仲造福民众的一条重要原则: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四是制服天下国家用三招: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

《管子》一书,包含了管仲的思想精华。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就是如此的丰富,一切谋略都在历史的轨道中保存,等待着今天的中国人去挖掘、提炼、学习应用。

伟哉,管仲!(上图为位于山东淄博的管仲纪念馆图)----- 诸葛长青管仲,名夷吾,字仲,一作敬仲,又被尊称为“仲父”,春秋时期齐国人。

生年不详,卒于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

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杰出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振兴经济,富国强兵,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以其非凡的治国之才成为一代名相,千秋楷模,被历代政治家所崇尚和仰慕;同时他也是先秦“管仲学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政治改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不耻小节终成大器管仲是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据说他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

管仲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只有一位老母,家境贫寒。

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年少时与鲍叔牙相友善,两人常在一起交游。

鲍叔牙知道他是一个贤良之人,对他很关照。

他们曾经一起合伙做买卖,每有盈利,管仲总是自己多分一些,鲍叔牙体谅他家中贫困,始终对他很友好,从不因此说长道短;有时管仲替鲍叔牙谋划事情,结果反而使鲍叔牙更陷于窘境,鲍叔牙也认为这是机遇不好,从不埋怨他。

管仲年轻时做过几次小官,但每次做不多久就被撤职;也曾几次参军作战,因为家有老母,总是临阵脱逃。

鲍叔牙也从不因此而看不起他,反而认定他是个有才能的人。

所以,管仲曾经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浅谈管仲的以德治国

浅谈管仲的以德治国

浅谈管仲的以德治国管仲登上相位,挂印理政后,认真分析了当时齐国总的形势,充分认识到:要强国,就要招揽民心,而招揽民心,就必须珍惜百姓,以德治国。

为此,管仲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方略,做到在齐国德治法制相结合,终于帮齐桓公实现了霸业。

几千年以来,历代当权者无不把“以德治国”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个重要决策。

下面,简要论述一下管仲以德治国的几点方略以及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一观众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德治”思想和理论体系。

管仲在富国强兵的过程中,首先强调注重德治,即对民众实施道德教育,达到人人爱国,人人为国出力的目的。

他在这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姜尚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理论,这就是说:道德教育和以德治国的实施,要紧跟着“仓廪实”和“衣食足”来抓。

他在《管子·牧民》中提出:“守国之度,在饬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顿“四维”,这里的“思维”即“礼、义、廉、耻。

如果破坏了“四维”,国家就要灭亡。

这是因为“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枉从。

”意思是: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遵守的规范;有义,人们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人们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人们就不会趋从坏人。

为详细阐明,他进一步指出:“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妄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即是说,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范,统治者的地位就安稳;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会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会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他说:“四维张则君令行。

”“四维”张扬了,君令就可以顺利贯彻,国家则能上下一致,万众一心。

他把张与不张的“四维”提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这说明管仲不仅认识到“仓廪实”与“衣食足”对整个国家起着决定作用,而且认识到“知礼节”与“知荣辱”的巨大作用。

这在当时不仅是深刻而有远见的,而且是难能可贵的。

就是现在。

也很有借鉴意义。

管仲最智慧的十句话,认真阅读,提高见识

管仲最智慧的十句话,认真阅读,提高见识

管仲最智慧的十句话,认真阅读,提高见识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勿烦勿乱,和乃自成,能正能静,然后能定,执一不失,能君万物,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3、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4、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5、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6、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7、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8、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9、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10、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对管仲的感受发言稿

对管仲的感受发言稿

对管仲的感受发言稿管仲,一个古代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所做的种种事迹引发了无数后人的思考和探讨。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对管仲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

管仲生于春秋时期,他出身于晋国,后来成为齐国的大臣。

他在齐国担任相国之职,改革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方略主要包括“富国”和“强兵”两大政策。

管仲通过改革征税制度,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同时,他通过改革军事制度,提高了齐国的军事实力,使齐国一度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管仲的政绩和改革成果,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我对管仲的感受并不仅止于他的政绩,更多的是对他作为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的钦佩和感慨。

首先,管仲的忠诚和诚实令我深为敬佩。

在当时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斗争激烈,人们的忠诚和诚实往往成为稀缺品。

而管仲在如此混乱的时代中,保持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对朋友和同事的诚实。

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为权势和金钱所诱惑,这种品格与他所取得的政绩相得益彰,使他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领袖人物。

其次,管仲的仁爱和关怀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他在执政期间,设立了“贤人”的政策,鼓励和重用有才能和忠诚的人。

他对人民的关怀和体贴更是有口皆碑,据史书记载,他曾说“得贤者而进,得中人而揽,得不肖而逃。

”可见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善待。

在治国之路上,他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第一位,为人民谋福祉是他一生的追求。

另外,我对管仲的感受还体现在他的卓越才能和智慧方面。

管仲拥有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决策能力,他能够洞悉时势,识别国家的疾病,及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他的改革政策,充分利用了齐国的资源和人才,将国家带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他所取得的政绩,不仅彰显了他的卓越才干,更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

总的来说,管仲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和领袖人物。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品德和贡献令人敬佩和感动。

管仲得意忘言谦逊的智慧

管仲得意忘言谦逊的智慧

管仲得意忘言谦逊的智慧管仲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经济家,也是孔子的好友和门客。

他以其智慧和谦逊的品质享誉后世。

管仲的得意忘言和谦逊的态度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管仲的智慧体现在他聪明睿智的思维和卓越的决策能力上。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能够抓住重要时机并做出明智的决策,使国家发展繁荣。

尽管他享有威望和高地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相反,他保持了一颗谦逊的心。

管仲的得意忘言可理解为他的成功并非源自自我的炫耀和自我吹嘘。

相反,他更加注重实际行动和务实成果。

他会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整个团队的努力,而不单单将功劳归于个人。

他将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和社会利益之后,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管仲的谦逊也体现在他对于知识和学习的态度上。

尽管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成就,而是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

他虚心向他人请教,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在自己的思考中不断提高。

这种谦逊的态度帮助他不断成长和进步,并在团队中赢得了他人的支持和尊敬。

管仲的智慧和谦逊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珍惜和发展自己的智慧。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尤其是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洞察力。

其次,得意忘言是我们在成功时应该具备的品质。

我们应该把成功归功于整个团队的努力和合作,而不是自吹自擂和炫耀自己。

最后,谦逊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之一。

我们应该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完善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总结起来,管仲得意忘言和谦逊的智慧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我们应该珍惜和发展自己的智慧,保持得意忘言的品质,并谦虚地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个人的发展和团队的合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贡献。

对管仲的感受发言稿

对管仲的感受发言稿

对管仲的感受发言稿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言,我将要谈论的主题是管仲。

管仲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商人。

他的智慧、勇气和领导能力令人佩服,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对管仲的感受。

首先,我想谈谈管仲的智慧和才能。

管仲生于春秋时期,是鲁国的重要政治顾问和国君的丞相。

他以聪明才智和高度的智慧而闻名,与另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孔子齐名。

他善于分析形势和把握机遇,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还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同样出色。

管仲利用商业手段开展国家经济建设,改革了土地制度,促使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还擅长军事战略,帮助鲁国战胜了强敌,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管仲的智慧和才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独树一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次,我想强调管仲的勇气和胆识。

管仲不仅有着卓越的智慧,还有着无比的勇气和胆识。

他对权谋和政治的独到见解,让他能够在危机时刻保持冷静,坚定地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他经常直面困难和挑战,从不退缩。

管仲的决心和勇气不仅使他成功化解了内外交困的局面,还帮助他赢得了国人和士人的尊重和支持。

管仲的胆识和勇气在历史上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鼓舞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并勇往直前。

最后,我想谈谈管仲的领导能力。

作为丞相,管仲显示出非凡的领导能力。

他善于团结和带领团队,激励他人发挥潜力。

管仲注重培养人才,推动鲁国不断进步。

他推崇“共和”,注重民主决策和合作精神,让国家的政治运行更加顺畅和高效。

管仲还倡导以德治国,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他的领导风格和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管仲的智慧、勇气和领导能力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

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商人,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管仲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许多宝贵的价值观和思想,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从管仲的成功经验中吸取教训。

管仲改革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管仲改革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管仲改革的内容和历史作用管仲的变法,虽然使齐国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外交策略也相当成功,恩威并用,各国诸侯都尊重齐国,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但并没有解决国内的矛盾和隐患,所以齐桓公死后,齐国霸业中衰,中原霸主的地位也逐渐被晋所取代. 商鞅的变法,由于得到秦孝公的有力支持,在秦国进行了大的改革,从此法家思想就一直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是严酷的刑法,特别是商鞅开创的“焚书禁游说”的高压政策,对我国古代文化也是一种摧残,虽然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的结果已经在秦国生根发芽,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1. 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管仲变法中存有一项十分后世津津乐道、引发最小误解的政策:“四民分业,士农工商”。

这一政策的要点是,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职业的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均以一户一人计算)。

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

管仲指出,四民分业存有四个好处:一是“相语以事,相示以巧”,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二就是“相语以利,二者示以时”、“相大蚜知价”,对推动商品生产和流通存有非常大促进作用;三是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从而造成职业的不稳定性;四就是无形中营造较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并使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控专业技能。

引起重大误读的是“士农工商”。

后人论及于此,先是用知识分子或有学问的官吏替代了军士,然后,又认为这是尊卑排序,以士为首,农次之,以工商为末,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末商主义”。

而实际上,管仲提出的“士农工商”,乃并举之义,并没有先后尊卑之分。

管仲在齐国实行了牵涉产业、税收、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整体配套改革。

2. 配置资源管仲最擅于的就是布局资源,提高效率,以让步和慎重的方式扩建各种秩序,很存有“企业家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智慧:管仲的立德立功与立言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愚以为,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云水翻腾、风雷激荡的大变革时代,在思想领域里也呈现出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繁荣局面。

这样一个时代,确实为形形色色的“士”提供了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的广阔舞台。

但仔细比较一下,则不难发现,此一时期的诸子百家多为布衣之士,他们笔下纵有千言,手中却无寸柄,因而也就无力贯彻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无从检验自己理论的正确与否,更没有机会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唯有管仲和商鞅这两个人例外。

管仲和商鞅不仅有自己的一套思想,而且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因而就有贯彻自己的主张、躬亲实践自己的理论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从实践的结果看,二人均获得极大的成功。

史载: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而秦孝公用商鞅,“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战国策》卷三),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而如果再进行一番比较,商鞅虽然事业上成功了,但从个人角度看他又是失败者(最后被保守势力车裂而死);而管仲则不
然,他在位的时间长达40余年,功成名就,既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可以说是先秦诸子中唯一成功的典范。

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遗产也仍有借鉴意义。

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

古人云:“圣人治吏而不治民。

”《管子》的许多篇章都讨论到这个问题。

管仲主张,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

他还激烈地批评以下三种不良现象:“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

”他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国家的大患、动乱的根源。

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

此外,他还总结出一套对于各级官员实行奖惩的具体办法。

在经济方面,管仲把富民放在首位。

他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他还说过一句传颂千古的名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两千多年来,这句名言曾经被中国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反复传诵不
绝,也被历史上一切开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之论。

在古代,人们还无法掌握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但管子的这句名言却与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若合符节。

如何实现“富民”的目标呢?管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

因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粟者,王者之本事,人主之大务也”。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就要“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

在古代,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历来为一切有为的统治者和思想家所重视,管子与其他绝大多数思想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也十分重视工商业。

这正是他比先秦的其他思想家更高明、更睿智的地方。

他说:“无市,则民乏矣。

”“无末利,则本业何出?”因而管子认为,农、工、商各业必须同时兼顾,“务本饬末则富”。

管子之所以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原因大概有二:他在从政之前,曾经营商业多年,因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主要原因在于,他施展才干的政治舞台不是地处偏辟的西部内陆地区(例如商鞅),而是面临大海、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齐鲁大地。

辽阔浩瀚的大海拓展了这位思想家的胸怀和眼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熔铸成他那深刻、睿智的思想。

在社会政策方面,管仲特别重视调节贫富差距。

他主张:治理国家,要“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

他认为,“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

法令
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

”又说“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因此,他认为统治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及时地调节社会贫富:“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

如何调节呢?他的办法是“长者断之,短者续之;满者洫之,虚者实之”;“富而能夺,贫而能予,乃可以为天下”。

如何夺富予贫呢?他提出了以下措施:向富者征收消费税;限制富人进入某些行业,以免与民争利;间接运用行政手段,以迫使富人散其财物等。

同时,对贫者要“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

此外,管子在对外贸易、货币和价格、粮食等许多方面都有深刻而精彩的论述,这些论述集中在《管子·轻重》篇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