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意思(全)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2019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和日积月累复习资料大全,包括译文和赏析
2019年12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和日积月累期末复习资料大全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8),清代文学家。
字子才,号简斋,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主要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山林中。
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忽然间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古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答:分别写到了“山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等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没有了,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还有傲寒斗霜的枝干。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水调歌头》《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赏析】“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作者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两句诗揭示了怎样的道理?答: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深秋虽然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作者借此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上册古诗及诗意
【三年级上册】(第5册)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3、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4、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5、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学着大人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意思是小孩子侧着身子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映在野草丛中。
诗人对这个垂钓的小孩子的外貌并没有加以具体修饰和描写,而是直接写出山野孩子的蓬乱头发的真实面目,使人觉得非常地自然、可爱与真实。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可见这个孩子不怎么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更专注于钓鱼的情景,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地喜欢钓鱼。
“莓苔”泛指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小孩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个人烟稀少,鱼不易受惊吓之处,为后文的“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
“草映身”是对孩子一个粗粗的画像,同时也与下句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有着直接关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君⾂、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傲慢⽆礼) 橘jú(橘⼦、橘红⾊、橙黄橘绿) 三、多⾳字 ⾏ háng(银⾏) xíng(不⾏)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诗意:⼀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诗意: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三年级古诗赠刘景文的原文全文、翻译意思译文、注释释义解释及赏析讲解分析
三年级古诗赠刘景文的原文全文、翻译意思译文、注释释义解释及赏析讲解分析《赠刘景文》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
以下是《赠刘景文》的原文、翻译译文、词语注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词语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2.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7.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10.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详细讲解
白云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斜斜的石头 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 人家。
这两 行 描 绘 了 秋 山 远 景 。 第 一 行 描 写 了 秋 山 高 远 的景 象 , 表 现 了 诗 人 勇 于 攀 登 的 精 神 。 第 二 行 描 写 了秋 山 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 空 下 山 窝窝 里 有 几 户 人 家 隐 约 可 见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坐:因为、由于。 于:比。
你可以說出這首詩的大意嗎?
「提示」
作者上山時,看到了什麼? 想到了什麼?
「參考答案」
深秋,駕車行於山中, 被火紅的楓葉深深吸引。
9
jìng xié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远的山上有一条斜斜的石头小路。
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 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 本。他别著《四朝闻见录》,叙宋高宗、孝宗、 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
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远处高山山间小路曲曲弯弯, 深山密林中升腾这屡屡炊烟 停车是因为我爱看枫林晚景 经霜的红叶比春花更加鲜艳
這首詩的結構…
山行
遠 景
近 景
因為愛看
停 車
寒 山
白 雲
楓 林
晚
石人
徑家
花楓 還葉 紅比
二 月
认真思考
1.“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中的“坐”是什 么意思?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05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古诗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课⽂原⽂ 望天门⼭ 【唐】李⽩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光潋滟晴⽅好, ⼭⾊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教案:望天门⼭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赏图⽚,揭⽰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河壮丽。
⼤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图⽚) 2.师:⼤家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做天门⼭,谁来说说⾃⼰看了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家都说了⾃⼰看了天门⼭的图⽚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李⽩也去到了天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这⾸诗。
5.下⾯请⼤家齐读课题--《望天门⼭》(教师板书课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导⽣字的读⾳。
3.全班齐读,分⼩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节奏划分,指导学⽣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知识点走近作者: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
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
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
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
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译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译文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夜书所见书:写《夜书所见》:写自己夜间所见到的景象。
作者叶绍翁,南宋诗人,主要作品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等。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诗句的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拨弄;促织:蟋蟀;篱落:篱笆。
诗句的意思: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的前两句写郁闷孤独之情,后两句描写的图景令诗人倍感亲切,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中心思想:《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山东: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身在异乡,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的诗。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独自一人;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异客:在他乡作客。
逢:遇到佳节:美好的节日。
诗句的意思:我独自一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像重阳节这样的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句的意思: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作者唐代诗人王维,主要作品有《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使至塞上》等。
中心思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独在异乡,在重阳佳想起远方亲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体现出深深的思乡情怀。
望天门山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绵州昌隆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歌至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被后人誉为——“诗仙”。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看,往远处看。
开:断开,撞开。
至:到。
此:这里。
回:回旋。
诗句的意思: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三年级的古诗词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三上必背古诗词1.十二月十五夜清袁枚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译文更鼓一下接着一下地敲,低沉的声音从很远处传来,慢慢地听不见外面有人说话了。
吹灭油灯,屋里黑黑的,但是窗子更明亮了,明亮的月光正照着飘满天地的白雪!这首诗写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夜间的所见所闻。
观察很细致,体会很深微。
全诗用夜深、鼓急、人静、窗明、雪月交辉这些具体现象描绘了凄清明净的夜景,读后仿佛如临其境一般。
2.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①过:拜访。
②具:准备。
③场圃:农家种菜蔬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④就: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译文老友准备了鸡肴黍米饭,请我到田园农家作闲谈。
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
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对酒把话谈蚕桑和棉麻。
待到九月重阳日那一天,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
3.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幽:幽静。
②篁:竹林。
③复:又,再。
④长啸:撮口出声对啸。
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4.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岳:高山。
这里指泰山。
泰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首。
②岱宗:泰山的尊称。
③齐鲁:周代分封的两个国家,齐在泰山东北,鲁在泰山西南。
④了(liǎo):尽。
这句是说泰山绵延不尽,整个齐鲁大地也不能包容它的青翠。
⑤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神奇秀丽。
⑥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
割:分。
⑦昏晓:暗与明。
这句是说泰山山势复杂,山南山北截然分为一明一暗两个世界。
⑧荡胸:心胸摇荡。
⑨眦(zì):眼眶。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
⑩会当:必将。
凌:登上。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易错字:牧mù枚méi )①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②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③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②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③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②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大寒吟古诗意思
大寒吟古诗意思【篇一: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意思(全)】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意思〔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译文〔1〕晓出:太阳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4〕毕竟: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6〕别样:不一样〔7〕接天:与天空接在一起〔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古诗意思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译文〔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这句说战乱勘定后的成都,主将大张筵席,尽情作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3〕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4〕几回闻:听到几回。
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古诗意思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才有,平常百姓家哪里能听见几回?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译文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
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古诗意思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译文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意思(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译文
(1)晓出:太阳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4)毕竟: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6)别样:不一样
(7)接天:与天空接在一起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古诗意思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译文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这句说战乱勘定后的成都,主将大张筵席,尽情作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3)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4)几回闻:听到几回。
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古诗意思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才有,
平常百姓家哪里能听见几回?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译文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
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古诗意思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译文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突出。
古诗意思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译文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5.见读xiàn,同“现”
6.野读yǎ。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译文
(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泛指水面。
(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5)山水色:湖光、山色。
(6)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
(7)青螺:青色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湖面中的一块大礁石像青螺。
古诗意思
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磨的镜子。
遥望洞庭湖非常美丽。
好像一个白银盘里面有一个青螺。
鸟
(唐)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古诗意思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译文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又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