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
申论范文--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很自然,人们总是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领。
同时,法治社会建设也当及时提速,它是主体,是根基。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
知法,守法。
其实,更重要的还在反省自身:我们是否真的信法?法律信仰的表达,是指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依归;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它对公平正义理念的维护和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标识,是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法律信仰的践行,意味着公民应当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
那么,法律如何才能成为全民自觉的信仰?首先,这信仰源自民主立法的参与。
人民大众是立法的主体,他们的立法参与是立法正义价值的崇高体现和有效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自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意志主张。
如何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拓展立法的民主参与,建立通畅的表达渠道和有效的参与机制,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将那些不同的诉求、取向和主张,协调、凝聚、提升为法律规范和国家意志?我们必须清醒,扩大民众的立法参与,既是一个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法律精神潜移默化融入民众思想观念的过程。
其次,这信仰源自法治环境的熏陶。
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输出来的,被教导出来的。
人们更多地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生发深刻的感知、与政府官员的互动中获有现实的引领。
我们不能无视官场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百姓由激愤而无奈而麻木;我们不能无视上访乱象对法治思维的误导:“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直接刺激访民的抗争文化和投机心理;我们不能无视行政暴力对公平正义的挑战:强征土地强拆民宅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再上演,导致群体性事件接踵而来;我们不能无视官员雷语对法律信仰的亵渎:“我就是法!”直接挑战社会的底线和百姓的常识……权大,还是法大?我们绝不能再掉入另一个陷阱:拳大,还是法大?再次,这信仰源自司法公正的彰显。
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健全法律体系
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法律,保障公民的合法 权益。
强化法律实施
加强法律的实施和执行力度,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完善司法救济
为公民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渠道,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
加强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强化司法独立
01
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机关和个人的干涉。
维护社会稳定
法治信仰有助于维护社会 稳定,使人们能够在一个 和谐、有序的环境中生活 和发展。
法治信仰的内涵
01
02
03
04
法律至上
法治信仰强调法律的至高地位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
于法律之上。
公正平等
法治信仰要求公正和平等对待 所有人,不因地位、权力或财
富而有所偏袒。
人权保障
法治信仰强调尊重和保护人权 ,确保每个人的自由、尊严和
全感。
05
当前我国在培养法治信仰 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
析
存在的问题
法律知识普及程度低
我国公民普遍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对法律条款和法律原则的 理解不足。
法律意识淡薄
许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对法律权利和 义务的认识不清。
法治观念不强
一些公民对法治的信仰程度不够,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度和尊重度不 足。
法治能够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 救济途径,促进公平正义的实 现。
03
如何培养法治信仰?
从小培养法治意识
家庭和学校是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场所。家长和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 ,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以及违法行为的后果。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如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破 坏公共财物等。
法律需要被信仰
法律需要被信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引文就在法律学界广为流传。
西方人对法律富有宗教性的看法,表面看来对我们中国人建设法制社会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或国家宗教。
但如果按照伯尔曼的观点:“法律最终以道德为基础,道德最后建立于宗教之上”,中国法也同样有着其信仰基础,那恰恰是指儒家的道德伦理教条。
换言之,在中国,被神圣化的道德本身,兼有宗教的功能。
今天,我们倡导全民投身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应该起着同样的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西方基督宗教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基督宗教的律法观,对找回法律的神圣性、宗教性和建设法制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伯尔曼的这句话,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句引用率相当高的箴言。
也许我们会说这是西方人的观念,对于中国一个政教分离的社会,它又有什么启示呢?表面看来,在中国宗教对法律影响甚微,但实际上宗教与传统法律有着深层的纠葛。
法律原初形态时与宗教不分,汉代提出则天立法,宗教成为历代政治话语中法律权威性和神圣性的合理来源,法律运行中神灵的影响也一直挥之不去,善恶报应的宗教信仰成为传统法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中华民族是一个极为重视伦理道德的民族,儒家文化孕育了华夏儿女。
因此,“信仰法律”对我们中国人也有同样的重要意义:若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必须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溶入到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
建设法治社会,仅仅靠人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教人“信仰法”,让人们把法律当成信条一样去崇拜、去遵守。
法律与西方基督宗教的关系和基督宗教的律法观这一问题的探讨,也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引发了许多感悟。
让我们也拥有希伯来人的智慧,辨清法律的美好与神圣,维护法律的尊严,献身于法制建设的神圣使命之中。
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一种法律半蒙昧的状态——我所谓的法律半蒙昧状态,是指在任何一个国家法制体系建立完善初期通常所要经历的状况:即公民的法律意识有普遍性提高,开始懂得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但整个法制体系的不透明和不系统,又致使大众对法律的认识仅停留于其工具性的一面,并对其具体操作和具体内容疑虑重重。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
被 累积、被 激 化 , 最终成 为社 会 不和 谐 的根 源。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依 法 治 国 不 仅 是 我 们 倡 导 的 价 值 理 念 , 更 是 一 种 重 在 躬 行 的 社 会 实 践 。 它 不 仅 要 求 司 法 部 门 , 同 时 也 要 求 权 力 金 字 塔 的 各 个 层 面 , 认 真 对
正 被认 真 对待 。
对 法律信 仰 的呵护 ,不 仅 关乎 个 案公 平 ,更 关 系整 个社 会 生态 。 可 以想 象,
如 果 当 事 人 满 怀 希 望 寻 求 救 济 ,却 被 “ 律 ” 冰 冷 的 面 孔 拒 门 外 ; 如 果 社 会 公 法
平 正 义 的 “ 后 防 线 ” 就 此 失 守 , 人 们 对 法 律 的 信 仰 无 所 附 着 , 那 会 带 来 怎 样 的 最
圆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 民信念
范 正 伟
法 律 的 力 量 , 来 自 司 法 的 善 良和 公 正 , 来 自权 力 的 谦 抑 和 自律 , 来 自 由 此 生
成 的社会 理性 和 法律信 仰 。
“ 律 必 须被 信 仰 ,否 则将 形 同虚 设 。” 对 法 律 的信仰 ,是 法治 国家 的题 中 法 应 有 之 义 , 也 是 和 谐 社 会 的 重 要 基 石 。 而 这 种 信 仰 的 生 成 , 则 取 决 于 法 律 是 否 真
来 自权 力 的谦 抑 和 自律 ,来 自由 此生 成 的社 会 理性 和 法律信 仰 。 只有 当法律 成 为
人 们 寻 求 救 济 的 不 二 选 择 , 成 为 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方 式 时 ,社 会 的 稳 定 和 谐 才 能 指
法律信仰培养研究论文
法律信仰培养研究论文法律信仰是指个体对法律的信仰度和依赖程度,也是个体对于法律价值和权威性的信心和尊重。
法律信仰的深度不仅关乎个体的行为举止,同时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和民主化程度。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法律信仰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法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法律信仰的培养研究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法律信仰的含义与重要意义法律信仰是指对法律价值和权威性的信心和尊重,也是对法律的信仰度和依赖程度。
法律信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维护社会稳定法律信仰能够约束个人的行为,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促进法治建设法律信仰提高了公民对法律的认可度和遵从度,促进了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3)实现公正正义法律信仰能够使人们对法律价值和权威性有更为深刻的体悟,进而实现更加公正的司法和公正的规则制定。
二、法律信仰培养的途径法律信仰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以下几个途径:(1)着重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信仰度和促进法律信仰的重要途径。
通过法制教育,人们能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以此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2)依法治国通过中国特色依法治国,每个人都能够看到自身和社会的变化,坚定依法治国、守法诚信的信仰,增强每个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信任。
(3)依法审慎依法审慎是法律信仰的体现之一。
当公民遇到法律问题时,寻求合法途径解决,便是依法审慎。
只有依法审慎,公民才能真正地尊重法律权威。
(4)打造法治文化构建法治文化体系,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因素,让人们从情感上、认知上、情境上等多个方面接触到法治文化。
打造法治文化体系也能够促进法律信仰的增强。
三、法律信仰培养的影响因素影响公民法律信仰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巨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发生了巨变。
文化的多样性和法律的统一性在某种程度上冲突,特别是在偏僻的乡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法律的存在。
(2)司法不公当前,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的民众的信任度还不够。
如何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作为政法的一名学生,很快我就想到了“法治信仰”,这是出自政法的“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这16个字也是西法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规格。
当然,16字精神也是很深刻体现了我校“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这对一代一代的政法人我们有很好的敦促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要求。
尤其是从内容上来说,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我进一步地加深了对法治信仰的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思考。
应该说,从宏观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是概括的非常到位了。
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这都是报告的原文,全部摘抄了,因为概括的很精到,所以不便修改,更加重要的是跟法治信仰这个主题是相关的。
当然,上面的是当从高度上概括了法治社会的建立与维护,这里我就再从主管方面谈谈我的简单认识。
主要是从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进行分析。
○1法治信仰是什么?用一种充满激情与理性的口吻来表达,法治信仰就是社会主体对法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主体对法律全身心的理性化了的法的激情和激情化了的法的理性。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福建重宇合众(泉州)律师事务所苏清柱【内容摘要】:“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通过公正审判,使每个当事人受到一次活生生的法治教育,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只有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法治才能成为一种“国家信仰”,法治才有最坚强的支撑。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治人治开篇列举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第一、“一位校友在德国留学期间,在一家图书馆,钱包被扒手窃走,包里有20欧元。
他不准备报警,可是图书馆的保安却报了警,不到5分钟,一位女警察赶到现场,问了情况,便请他做笔录,女警察说:“图书馆的自动安全系统已经录下了小偷的尊容,警察局今天就可以将小偷的照片张贴到全区各个警察局。
如果乃找不到小偷,我们会把录像带送电视台反复播放,直到破案为止。
”“我看算了,只有20欧元,不必兴师动众。
即使抓到了小偷,所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
”他对女警察说。
“不!我们是警察,不是商人,只有商人才讲值不值,而法律的尊严不能用金钱衡量。
小偷触犯了法律,就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
”女警察严厉地说。
结果,当电视台播出小偷偷钱录像的第二天,小偷就落网了。
”第二、“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
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的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的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
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
法治是一种信仰
试论法理学中的法律信仰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
法律信仰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备要件。
一、法律信仰的重要性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先生告诉我们,“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对法律的信仰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信念,这种内在的心理信念对法律权威的确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法律信仰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法律本身蕴藏着一种理想,需要民众的认同和尊重。
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着一种公平正义的价值、代表了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
人类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类必须对法律存有信仰,只有外在的法律诉之于人性,符合人的心理或情感,并从内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时,法律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根,并发挥作用。
2、由服从法律到信仰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
法治需要相应的意识,而意识从消极服从到自觉信仰的提升才是法治化的动力源泉。
服从法律与信仰法律的关系是这样的,即公众在对法律价值作出认同之后就会去服从法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又满足了主体内心的需要从而在主体内心中产生了对法律的信仰,相应的法律信仰一旦生成又会促使主体更加自觉得服从法律,爱护法律。
正如伯尔曼所说的:“法律只有在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须处处都依赖警察。
”法治的实现是建立在人们对法的信仰的理念之上,从服从法律到信仰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必然趋势。
3、法律信仰是法律获得权威性的根源。
法律的至上性、权威性形成所依赖的是公众对法的一种神圣感情,它不是靠严刑峻法下社会成员初于畏惧法律而被动的服从法律来完成,而是寄希望于社会公众发自内心的对法的真诚信仰,一种类似于宗教般的情怀。
只有在这种信仰中,人们对法的信任、尊重之情才会被激发,法律的至上性和最高权威性也才可能得以真正的确立和维持。
二、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当代中国公众对法律缺乏信仰,主要与传统中国的法律文化、政治文化、民众法律意识淡薄等等诸多因素有关。
法律信仰演讲稿
法律信仰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顾名思义,就是对法律的信任与敬仰。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原则和准则,不仅对个人的行为起着引导作用,也维护着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律信仰是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信仰,它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素养。
首先,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石。
法治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全体公民对法律的支持与信仰。
只有当人们对法律产生信心以及对法律的普遍尊重,社会中才能够形成遵循法律的共识,才能够有秩序与公平。
相反,如果社会中存在法律信仰的缺失,就会产生法律的漏洞和崩溃现象,使得社会陷入混乱与动荡之中。
其次,法律信仰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它对所有人都是平等适用的。
只有当每个人都具备法律信仰,才能够保证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益得到公正保护。
而如果个人对法律缺乏信仰,就会导致人们将个人感情与利益置于法律之上,产生偏见和不公平的行为。
法律信仰的树立,可以使每个人都摆脱私欲的诱惑,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形成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再次,法律信仰是培养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推动力。
法律的权威来自于社会认可和尊重,而这种尊重与认可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只有当每个人都有了法律信仰,才能够共同遵守法律规定,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反之,如果个人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就会形成道德滑坡、道德沦丧的恶性循环,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那么,如何培养和弘扬法律信仰呢?首先,强调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法律知识的学习是培养法律信仰的基础,只有了解法律,才能够理解法律的作用和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明了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并将其内化为个人日常行为的准则。
其次,注重有实际行动的践行。
法律信仰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白,更要以实际行动去践行。
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遵守交通规则、保持社交礼貌、尊重他人的隐私等,这些都是培养法律信仰的具体行动。
让法律成为信仰
。
它能
现 代 社 会 常 常把 法 律 当 成
一
种 实用 的
。
工
具
,
但
排 解 纠纷 能保证 社 会 安 全 等
。
,
能惩恶扬善 如此等
,
法 律 更 应 该 是 根 植 于 人 们 内心 的 信 仰
但是
沉 默 交 易 与 苏 格 拉 底 受 审
,
如 果 仅仅从 有用 这个 层 面来 理 解 法 律
,
,
,
,
种族 屠 杀 这 是 与人 类最 基 本 的道 德 人 性 完全 相
底不 肯接受
即生效
,
。
因 为在 他 看来 法 律
,
一
旦 裁决
,
,
便立
悖 的恶 法 任何
,
一
个 有 良知 的人
,
都不 会 执 行这 样
即使这 项 裁 决 本 身是 错误 的 他也 没 有 权
。
的恶法
。
利躲 避 法 律 的制裁 他说
,
们怎 能建立 普遍 的法 律信仰 呢 ?
尤 其 是 在 当权 者 凌 驾 于 法 律 之 上 肆 意
,
践踏法 律 的尊严 时 普通 百 姓 就 再也 不 会 对
,
法律有敬畏之感
,
。
国外
一
位著名 的法 学 家
一
说 几 次违 法 活 动 的 危 害 性 都 比不 上
,
次不
部 级 高官
个是副局级
,
公 正 的判 决 因 为违 法 活 动不 过 是 污 染 了水
“
同样
,
一
,
个 法 律 如 果 不 能在 人 们 的心 理 和 情 感
法的认知-----“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便形同虚设”
法的认知-----“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便形同虚设”贾天金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便形同虚设”。
这是著名法学家伯尔曼的一句名言。
法律是公平、正义、伦理及道德的化身,是社会良好秩序的基本制度保障。
法律贯穿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全过程,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和保障。
例如:我们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就能闻到法律的气息,就能看到法律的面孔,因为此时此刻,我们便具有了自然人的法律主体资格,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享有生命健康的神圣权利,依法不受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的侵害,不被遗弃、虐待。
当身体有疾病时,有接受医疗服务的权利。
当我们成长到受教育的年龄时,依法应当接受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
我们有宗教信仰权、通信自由权、隐私权、劳动权、选举与被选举权、结社游行示威权等等。
法律最早与宗教密不可分,在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间,法律代表了宗教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具有最高的神圣力量,人们信仰宗教,就必然信仰法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的文艺复兴,商业贸易的发达,以及国家世俗统治阶层的大量兴起,法律越来越成为国家、社会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具,似乎与宗教的联系也越来越微弱,法律也似乎不像从前那样神圣。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在初期,人们交易活动的频繁,一方面为了能使各方能心服口服地进行公平交易,商人们开始倚重商业贸易方面法律,也开始维护法律的权威。
但在另一方面,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也不惜践踏、蹂躏法律,实施制假造假、剥削劳动人民、偷税漏税等行为。
这时,法律仅仅成为了他们捷取利益,满足一己私利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演变过程中,工人力量的觉醒和不断的抗争,政府为了社会的稳定,在法律制度上严格制止了资本家的贪婪,平衡了劳资双方的利益。
人们开始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权威性。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批资本主义法学家开始研究法律,研究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法律与宗教、政治、社会、科学、文化以及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法律的定义、价值和法律的体系及表现形式,在程序上确立法律的制定、实施、修改和废止的过程。
法律怎样被信仰
法律怎样被信仰--谈法律与宗教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文字号: 小中大| 打印发布: 2006-12-02 02:25 作者: 佚名来源: 西政在线查看: 2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美国比较法学家和法制史学家伯尔曼的这句话,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句引用率相当高的箴言。
这句箴言对我们的法学家是一种启迪,引发了许多感悟。
人们据此论证,若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必须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溶入到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
人们发现,中国的落后,就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对法律的信仰,我们过于注重道德和政治(权力)的作用,过于强调情理法的结合,法律在我们的社会调整中并没有起到至上的作用。
为了使我们的社会走向现代化,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让法律成为圣经,成为社会中唯一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和机制。
对民众,需要的是为权利而斗争;而法律职业共同体应该以道德无涉、价值无涉为口号。
法治成为我们时代最美好的理想,然而曾几何时,法律成了道德和情理的对立物,拔地而起的法律因为缺乏“力度”,孤独地与不信仰法的社会奋战着,显得那样无奈。
“以德治国”的口号,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意识形态上的偏激,但也同时带来了它的副作用——我们社会特有的逆反心理被调动起来了,法学界对道德等社会规范的排斥更带上了一些社会批判的味道。
在关于《婚姻法》的修改和此后的有关案例讨论中,很多法学界人士(乃至社会)明显地表示出一种非道德化的倾向,对于法院某些依据公共道德规范作出的判决,表示出极大的不满,认为这是以道德取代法律,以社会效果取代法律自身的判断,并愤愤不平地要为那些“二奶”、“第三者”的名誉权讨个说法。
随着民法典编纂的日臻完成,分析注释法学必然将走向新的兴盛,这是否预示着新的一轮非道德化的法律思潮即将到来?法律的信仰是否必然以非道德化为前提或代价?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是在他1971年的一系列公开演讲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法律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然而彼此相关的方面,是社会经验的两个领域。
浅谈法律信仰的意义
浅谈法律信仰的意义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曾说过:罗马帝国先后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宗教随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用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永久的征服。
由此可见,法律的力量是伟大而永-恒的,而它的力量则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告诉人们处事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故而,赋予法律以崇高的地位也是理所当然。
今天,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当其时,必须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信仰,并融入到国家的文化建设之中。
唯有如此,我们的法治大厦才能根基牢固,才能威严雄伟。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美国比较法学家伯尔曼的这句话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引用率相当高的篇言,法治成为这个时代最美好的愿望。
然而,曾几何时,法律却成为了道德和情理的对立物。
日臻完善的法律因为缺乏遵守和信仰,成为花瓶式的点缀,社会中频繁出现的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插队占座、超速加载、假冒伪劣、恶性伤人等现象,无不证明法律函待获得国民的普遍遵从和信仰。
回望历史,中国所谓的落后就要挨打,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缺少法律元素,更妄谈法律信仰。
过去,我们过分注重道德和权力的作用,法律的缺失使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玩弄法律、深谙游戏规则被看作是人生智慧,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即属此列。
而在西方,其文化痕迹则截然相反。
哲学家苏格拉底拒绝弟子的营救计划,认为恶法也是法,也要遵守,并在狱中自饮毒酒以示不违法典。
任何制度都有其内在的无法避免的缺陷,而一旦这种缺陷被人们发现可以用来追逐私利、规避责任的时候,那么,更多的人就会涌入其中,而真正应当遵守的正面规则已然被大家抛之脑后,又谈何去信仰西方国家对法律的信仰社会规范,但二者之间却有着天然的联系。
通常的理解是,法律最终以道德为基础,道德最后建立在宗教之上。
法律与宗教关系
为什么“法律必须被信仰” ——法律与宗教关系解读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一句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许多人都知道这句话,都认同这句话。
有人据此论证,若要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必须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的落后,就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对法律的信仰,而过于注重道德、政治、权力的作用,法律在调整中国的社会关系中没有起到至高无上的权威作用。
因此,法律职业共同体应该为让法律成为圣经、成为社会中唯一具有权威性的规范与机制,而进行斗争。
毫无疑问,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奇怪的。
这种观点反映了大家对法律、法治重要性的认识。
但伯尔曼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许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
如果有人说:“一个社会不能没有法律,也不能没有宗教;虽然法律与宗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任何一方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另一方;法律与宗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大家甚至会感到奇怪——庄严的法律与信仰神灵的宗教怎么会扯到一起呢?对法律的信仰为什么要与对宗教的信仰混为一谈呢?法律与宗教存在着根本上的一致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如何看待和理解法律与宗教的关系的问题,而对法律与宗教关系的理解又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法律必须被信仰”这一命题。
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现代法律制度与宗教的历史渊源当我们谈到今天的法律体系时,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追本溯源,都会回到西方法治主义之源——古希腊、古罗马。
早在那个时期,法律就和宗教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博登海默说过,“在古希腊的早期阶段,法律和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一的。
宗教仪式渗透在立法和司法的形式之中,祭祀在司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国王作为最高法官,其职责和权力也被看作是宙斯亲自赐予的。
”古罗马法律家西塞罗对法律是这样解释的:“法是上帝贯彻始终的意志,上帝的理性依靠强制或者依靠约束支配一切事物。
为此,上帝把刚才赞美过的那个法赋予人类。
培养法律信仰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培养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法治精神的核心,是公民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法律信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尊重和信赖,是公民内心深处对法律的信仰和追求。
这种信仰,既是对法律权威的认同,也是对法治精神的传承。
一、树立法律信仰,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当法律得到普遍遵守,公平正义才能得到维护。
因此,培养法律信仰,首先要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让每个人在法律面前平等,让每个权益得到保障。
二、树立法律信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
法律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当法律得到广泛遵守,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培养法律信仰,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法治的维护者,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树立法律信仰,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法律信仰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有法律信仰的公民,不仅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还能够积极传播法治精神,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那么,如何培养法律信仰呢?首先,我们要加强法律教育。
从青少年抓起,普及法律知识,让每个人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
其次,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
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法治的重要性,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再次,我们要强化法治实践。
通过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让每个人在实践中感受法治的魅力,增强法治信仰。
最后,我们要树立法治榜样。
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以身作则,为全民树立法治榜样。
总之,培养法律信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法律被信仰
法律被信仰法律是一种信仰,政治社会主义国家以国家最高意志形成的统治规则,它旨在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法律的存在和信仰是紧密相关的,无论是制定法律的政权还是执行法律的司法机关,都必须信奉法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在法律的信仰下,社会获得了一种秩序和保护,人们相信法律能够维护公平正义,使社会更加安宁有序。
首先,法律作为一种信仰,具有权威和普遍性。
法律的权威性来源于其背后的国家意志和公众的认可,它不仅具有行政机关的命令性,还具有法庭的裁决权。
法律的普遍性意味着它适用于每个人,无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和权力大小。
法律信仰使人们无法逃避法律的制约,保障了每一个人的权益。
其次,法律信仰是社会公正和民主的体现。
法律是平等的,它起着充当黑白法官的角色,保证公正与公平。
法律信仰使得人们在司法体系中接受公正的审判,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自我辩护。
法律信仰还促进了民主,它赋予了人们行使自己权力的机会,并通过法定程序来解决争议和纠纷。
此外,法律信仰使社会形成一种秩序和稳定。
法律为社会提供了一种规则和准则,使人们可以遵循和遵守。
法律的信仰与法治社会的建立紧密相关,它确保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和有序发展。
没有法律的信仰,社会将陷入混乱和无序,人们将自私自利,无法共同进步。
法律信仰还能够保护个人权益和人权。
法律确立了一系列的权益和自由,保护人们不受虐待和歧视。
通过法律信仰,社会能够追求正义和人权,打击不公平和不平等。
然而,法律的信仰也面临一些挑战。
法律的秩序和稳定需要人们的共同信仰和遵守,但在现实中,存在着对法律的怀疑和违反。
一些人可能利用法律的漏洞或刻意违反法律,破坏社会的秩序和公平。
此外,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不一定总是公正和合理的,部分法律可能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善性。
因此,为了维护法律的信仰,社会需要持续审查和改进法律制度,确保其更加公正和合理。
总之,法律被信仰是保持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石。
法律的信仰赋予了法律权威和普遍性,是社会公正和民主的体现,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同时也保护了个人权益和人权。
法律的宗教与信仰
法律的宗教与信仰一、引言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工具,起着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然而,法律本身也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产生交集。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分析宗教信仰对法律的影响。
二、法律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1. 宗教信仰的自由现代社会普遍承认个人有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权利。
法律常常作为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工具,例如宗教信仰自由权被纳入法律法规中,以确保公民对于宗教信仰的选择不受侵犯。
2. 法律对宗教行为的规范尽管法律承认宗教信仰的自由,但也存在一些情况下对宗教行为的规范。
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防止宗教行为侵犯他人权益,例如限制宗教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
法律在这种情况下起到了平衡宗教信仰自由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宗教信仰对法律的影响1. 价值观的塑造宗教信仰是塑造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人的宗教信仰可以影响其对于道德和伦理原则的理解和评判。
这些价值观对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法律往往反映了社会普遍的道德概念。
2. 宗教法规的补充某些宗教团体会制定一些自身的法律规范,用以约束信徒的行为。
这些宗教法规与国家法律可能存在冲突,因此,法律常常需要权衡宗教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协调。
四、宗教信仰与法律之间的冲突解决1. 宗教豁免权在一些情况下,个人的宗教信仰可能与法律规定相冲突,此时宗教豁免权可以作为一种解决冲突的方式。
宗教豁免权的基本原则是在不妨碍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的前提下,允许个人基于宗教信仰不遵从某些法律规定。
2. 法律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法律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如果某项法律过于偏向某一宗教或失去合理性,可能引发不公平的待遇和争议。
因此,制定和修订法律时需要平衡不同宗教信仰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五、结论法律与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尽管宗教信仰对法律有一定的影响,但法律也需要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平衡宗教信仰自由和其他社会利益的关系。
让法制成为一种全民信仰
让法制成为一种全民信仰谈起信仰,心中充满着一种神圣感,自豪感和光荣感。
信仰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执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与追求。
当人们对某种事物上升为一种信仰的时候,这个力量是无穷的、具大的。
法律是保障和保证公民在一定的范围内正确行使权力和义务的规范性条规,让公民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基本章程,它带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把法制上升为一种信仰,这是法制建设的理论创新,是一次飞跃。
信仰首先要让人信服,是自我调整、自我加压、自我努力,最终成为一种自我习惯的一个过程。
没有信服谈不到上信仰,如何让人信服,就是你所讲所做,所制定的计划、法则等一系列的事情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温暖和实实在在的实惠,最基本的感受就是让人感到你所做的是为他好,只有这样它才会信你,服你、跟你走,从而由信服上升为一种信仰。
任何事情都有其始终,都需要一种过程,这个过程首要是认知过程或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思考过程和再实践再思考过程。
在接受这个过程中由于人的差异性不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事物的发展具有不断的变化性,就需要通过不断地教育、不断的调整,从而使法制制度与这种信仰不断地提高,最终实现全民信仰,这就是法制信仰的力量,从而使人们从内心达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当人们一旦形成一种信仰,人们就会奋不顾身去维护它、支持它,并在实践活动中把依法办事当成一种习惯。
如何让法制成为一种全民信仰,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制度建设。
一是制定的法律条文公民要认同,就是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法律条文要彰显公正力,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法律条文最终要通过执法机关来实施,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真正成为执法的正义化身;四是法律条文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完善;五是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认同、公正、正义、完善和监督这五个环节,这是法制建设的最基本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全民法制信仰的基础工程,通过这五个环节的实施,才能使公民看到法制是公众的保护伞,而非表里不一,纸上谈兵。
如何使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姜明安 : 如何使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国民为什么要信仰法治 , 因为法治优于人治 , 法治能限制公权力的膨胀 、 滥用 、 腐败 , 为国民提供 民 主、 权利和 自由的保障, 提供平等 、 安定 、 可预期的秩序, 提供环境、 生态保护和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机制。没有法治 , 人们就要面临和经受很多苦难 、 灾难。过去人类在几千年的社会里 , 受人治之苦 、 之难 已经是 够多 的 了。人 类从 自己的经历 、 经 验里应 该深 深感 受到法 治对 自己的意义 、 价值, 人们 信仰法 治 应该是 自然 而然 的事 情 。 然而 , 现实并 非如此 。我们 的许 多 国民 , 包 括一 些担任 国家公 职 , 甚 至担任 党和 国家领导 职务 的 国 民, 并不信仰法治 : 有法不依 , 以言代法 , 以权压法 , 信访不信法。有些 国民, 虽然在一些时候 、 一些场合 也依法 , 守法 , 遇事通过法律途径 、 法律方式解决 问题 , 但他们并非相信和信仰法治 , 他们依法, 守法 , 走 法律途径 、 循 法律方式 办事 , 只是在一定 时候 、 一定 场合迫不得 已做 出的选择 , 或仅将之作 为一种博弈 的 策略。只要有非法律途径 、 非法律方式可选择 , 只要非法律途径、 非法律方式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 益, 他们会首 选非法律 途径 、 法律方 式办事 和解决他们 的问题 。
要】 在一个法治国家, 法律必须被 国民信仰 , 且被 国民信仰的法律只能
是和 必 然是 良法 。在 我 国, 要 使 国民信 仰 法律 , 信 仰 法治 , 必须通过 政 治、 经 济、 文化
和社 会制 度 的改革 , 逐 步 形成和 创设起 使 法律 能够顺 畅运行 、 公权 力 受到 严 密制约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
作者:王丹《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4日 07版)一座城市送别一位警察。
据媒体报道,上海交警茆盛泉在交通执法纠违时被肇事车辆拖行数十米,不治身亡。
上海众多市民自发悼念、送别这位80后青年民警。
上海市委领导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茆盛泉同志严格执法、忠于职守,用生命践行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誓言。
严格执法,见违必究是交警的使命。
茆盛泉用信仰赋予职业以灵魂,用生命去守卫行人的安全和法律的权威,信仰法治无私无畏,这已足够让这座城市铭记他。
茆盛泉的不幸,让我们再一次触碰并感受到了社会的痛点。
尽管我国已快速步入汽车时代,但汽车文明并未同步建立。
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成熟的交通文化,我国交通文化从观念、法治意识到行为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随意变道、乱鸣笛等野蛮驾驶、抗拒交通纠违等交通陋习依旧存在。
这些在此次上海事故中都有所体现。
本次事故中,肇事司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而且面对交警纠违时抵触情绪强烈,不服从指挥。
事后,他非但不认为自己交通违法,而且还解释说,是因为觉得交警刁难自己才赌气踩油门,最终酿成大祸。
这些回应赤裸裸地暴露了一部分人对于交通规则的群体性漠视。
个体一旦缺失了法治意识,就会导致头脑中没有法治之弦,行为上不尊重法治之矩。
文明交通,究其根本是法治文明。
当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公众会尊崇和敬畏法治精神这种公共规则意识,尊重和追求相信法律、依靠法律、执行法律的自觉品质,一种良性的秩序也自会形成。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这也正是法律权威的来源所在。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这是茆盛泉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后带给我们的思考。
把追思化作对法治的信仰,是我们对他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信仰不会自发产生,信法守法的深厚土壤需要精心培育。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执法者要挺直脊梁、严格执法、违法必究,让违法者和违法行为付出代价,彰显法律效力和威慑力;恪守职业良知,避免交情执法和选择性执法带来的对执法公信力的损害。
正如贝卡利亚所言,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苛,而在于刑罚的不可避免。
要想让全民遵法守法,还需领导干部引领示范,加强法律普及、教育和实施,培育公民法治意识,让其自觉知法懂法、守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