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潜力评价与开发
文留油田分类油藏开发潜力评价
文留油田分类油藏开发潜力评价摘要:根据文留油田中渗油藏及低渗油藏的地质特点,和现阶段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重点对分类油藏的开发状况进行了评价,对剩余油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提出了配套调整技术的方向及需求,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使油藏持续保持效益稳产,2020年实现了文留油田的开发状况和效益的持续改善,也为“十四五”规划部署奠定基础。
关键词:复杂断块;分类油藏;定量分析;潜力评价1油田概况文留油田是多种类型油藏组成复杂断块油藏,从分类油藏开发现状来看,无论是中渗油藏还是低渗油藏,在多年开发中都进入高含水开发的后期,进入低速开采阶段。
针对这样的开发现状,如何搞清多次水驱后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如何确定下步剩余油开发潜力方向,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开发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2分类油藏评价2.1细分分类油藏,开展井网控制及完善程度分级评价文留油田可分为中渗油藏和低渗油藏两类,其中中渗油藏地质储量7737.26×104t,储量占比48.18%,低渗油藏可细分为常压低渗油藏和高压低渗油藏,地质储量分别为983.46×104t和10534.87×104t,储量占比分别为5.11%和54.71%。
根据统计结果,文留油田主要以注水开发单元为主,注水单元共有43个,地质储量18019.53×104t,储量占比94%,以高压低渗和中渗复杂油藏为主。
注水单元井网控制状况评价:注水单元井网控制程度88.02%,大于90%的单元:14个,储量占比39.79%,典型单元文中老三块;70%-90%的单元:19个,储量占比37.38%;小于70%的单元:10个,储量占比22.83%,主要分布于高压低渗和极复杂中渗油藏。
目前平均单井控制地质储量7.1万吨,开井控制储量11.2万吨;控制储量较低油藏,主要分布在中渗极复杂油藏(文14块、文25西)、储层变化大的低渗油藏(文79块、138块等)。
注水单元井网完善程度状况评价:注采对应状况:受控井数率81.0%,受控见效率82.3%。
青化砭油层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潜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产的重点开发区块 。为了研究资源潜 力 ,改善 目前的生产现状 ,动用剩余
二 、数 值 模 拟结 果 与 分析
层的底水油藏 ,因此即便 主力层水淹
通 过分 析 研究 认 为 ,在 宏 观 上剩 程度较高 ,但 主力层剩余油饱和度仍 3 . 潜 力分 析 。 由上 面 可 以看 出 ,
油 ,提高油 田采收率 。油藏数值模拟 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沉积相 、构 相 对较 高 。 就是利用数值模 型再现开发历史 ,分 造 、储层非均质性 以及井 网条件的控 析开发矛盾并预测不 同方案 的开发效 制 ,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入水未波及 姚2 2 9 区 、 ̄ k , 2 8 0 区 、长6 油层潜力 在 果 。因此 ,在对已开发油藏进行数值 到的或者波及程度 比较低 的部位 ,在 于 :①通过局部加密井网挖掘剩余油
据。
一
青 化 砭 油 层 剩 余 油 分 布 及
、
质 性 相 对较 好 ,油 开发 时 间 短 ,地 下
油 藏数 值 模 型 的建 立
油 水分布 相对简 单 。丁5 2区 :同样
开 发 潜 力 的 数 值 模 拟 分 析
口
冯
向,剩余油分布区域进行详细描述 ,
措 施进 行 分 析 预测 。
为1 4 0×1 0 0×7 = 9 8 0 0 0 和1 8 0×1 2 0× 6 1 1 、长 6 1 3 和长6 2 1 。姚 2 8 0 区 剩余 油
7 = 1 5 1 2 0 0 。丁5 2 区 网格 坐标 的x 方向 主要 集 中于长6 2 1 、长 6 2 2 和 长6 3 , 青 化 砭 油 田长6 和 丰 富 川 油 田长 选 为 北 一 东2 0 度 ,总 网 格 数 为 1 9 0 × 这 主要 是 由于受 控 于 沉积 微 相 及 开 发
老井测井储层评价与剩余油挖潜研究
密 地层 。
●
1. . 1主要特征是深探测的电阻率曲线数值较高 。 2
1 . 由于受 天然 气 的影 响 ,声 波 时差 有 增 大或 周 .2 2 波跳跃 现 象 。 1 . 由于气 层含 氢 指数 低 , 快 中子减 速 能力 差 , .3 2 对 对 伽 马射 线 的吸 收 能 力 也 差 ,导 致 中 子 伽 马 数 值 高。
判。 11 油层 的主 要测 井响应特 征 .
1 油气 水 层 识 别 的方 法
一
口井 、一个 地 区的含油 气性评 价是测 井解 释
的核心内容 , 在实际的测井解释工作中, 油气水层 的 评价和识别的方法和手段 比较多,但是总体而言均
属于综合 评价 的范 畴 ,不 可能 用某一 种单一 的测 井
摘 要 : 河油 田勘 探 开发 经 历 了几 十年 , 辽 已经进入 中后期 , 层 的合 油性 不 断 改 变 , 储 如何 有 效挖 掘 剩 余 油显得越 来越 重要 , 文主 要是 利 用裸 眼 期 套 管 井 中的新 测 井 资料 , 例如 C/ 中子 寿命 、 套管 电 阻率等 测 井新 方 法来评 价储 层 。采 用地层 对 比法 、 O、 过 交会 图法、 试 油 结果分析 法和 油气显 示分析 法等 , 实 际应 用 中取 得 了较 好 的效果 , 文结合 四个 实例 , 出 在 本 给
逐渐降低 , 含水率越来越高 , 老井的复查挖潜是保持 油气产 量相对稳 定 的重要 补充 手段 ,更 是提 高油 田
整体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 ,这一途径可以最大程度 地挖掘油藏潜力 ,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因此挖掘储
剩余油概念及检测方法
剩余油概念及检测方法剩余油是指石油储量中的剩余可采油量。
在地质勘探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石油都能被开采出来,一部分油气会由于地质构造或岩石性质等原因无法被提取出来,这部分无法被开采出来的石油储量就是剩余油。
剩余油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石油储量的评估和开采效果的判断。
因此,在石油勘探中,准确估计剩余油量是十分重要的。
剩余油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评估剩余油的最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钻探、地震勘探等手段,获取地下油藏的地质信息,对储层状况、含油性、岩石性质等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估计剩余油的数量。
2.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剩余油的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油藏地质特征、结构和流动规律等,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和规模。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值模型、统计模型等。
3.地球物理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是通过测量地下岩石的物理属性,如密度、磁性、电性等,来分析和判断剩余油的问题。
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等。
4.采油工程方法:采油工程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已经开采的油田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推断剩余油的大小。
抽采油田的开采历史和生产数据,结合工程参数和地质参数,利用相关的数学模型和算法,预测剩余油的储量。
剩余油的检测方法虽然多样化,但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相互印证,以提高剩余油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剩余油的检测对于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评估剩余油的大小,既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又可以为能源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剩余油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对于石油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质勘探、数学模型、地球物理探测和采油工程方法等多种手段,可以对剩余油进行有效检测和评估。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多种方法,并根据矿田实际情况和地质条件,灵活选择合适方法,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剩余油数据。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优势潜力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分布研究——以双河油田北块Ⅳ5-11层系为例
井控 制的油 砂体 边界 网格值 则 由人工 干预来 填充 。首先 保证 油层尖 灭边 界与地 质上认 识 相符 ,在考虑 油 水 边界 处油水 井对 油水 边界 相对位 置 的基础 上对油 水界 面进行 适 当调 整 ,必要 时结合 孔 隙度进行 适 当微 调 [ 。总 拟 合 储 量 为 4 7 2× 1 ,误 差 率 为 0 3 。计 算 累 积 产 油 量 为 2 8 9 6 ] 4. 0t . 1 . 1× 1 ,误 差 为 0t
[ 收稿日期]2 1 一o 0 0 7—2 0 [ 者 简 介 ] 马艳 ( 9 5 ) 作 17 一 ,女 ,1 9 大 学 毕 业 ,博 士 生 ,现 主 要 从 事 油 气 田 开发 研 究 工 作 。 97年
第 3 卷 第 2期 3
马 艳 等 :利 用优 势 潜 力 指 标 评 价 剩 余 油 潜 力 分 布 研 究
育特 点 ,将 模拟 区分 为 2 5个模 拟层 。 x方 向为 1 7 网格 , 0个 y方 向为 1 5 网格 , 长 2 m,总 网格节 点 3个 步 0 数为 3 1 2 。并确 定 了模 拟层 顶 部海 拔 、分 层 总厚 度 、有效 厚 度 、孔 隙度 、方 向有 效 渗透 率 、方 向传 6 15 导率 以及储 层流 体原 始饱 和度 和初始压 力分 布等静 态参 数 ,然后采 用线 性插值 法来 填充 井问 网格值 ,无
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剩余油评价及措施调整
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剩余油评价及措施调整黑山梁油区于1994年投入开发,2010年实施注水开发,油区开发面积18.50 km2,各类油井330口,主力开发层位为长6油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典型的岩性油藏。
目前开发存在最大问题是基础地质研究薄弱,油藏受带状砂体控制,加上储层物性条件、射孔状况、井网完善程度、连通状况等因素影响,各层各井采出程度不均,剩余油分布不均,水驱受效差异大,含水率上升加快,油田采收率低。
因此本文综合油田地质、沉积成因、古构造、油气成藏规律及渗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以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为主,研究黑山梁油区长6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提高剩余油储量动用和水驱效率的潜力,结合地质研究和油藏模拟结果,对油区调整挖潜起到了良好效果。
标签:黑山梁油田;剩余油分布;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1 剩余油的研究方法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研究手段,归纳起来有油藏工程法、开发地质学、其他方法三大类型。
归纳起来有:测井、岩心分析、试井、物质平衡法、水驱特征曲线法、精细地质研究、示踪剂技术、精细数值模拟、储层流动单元、系统分析方法、产出剖面资料分析、三维高分辨率地震技术、物理模拟及成像技术、技术经济方法、三极剖面法、随机网络模拟微观剩余油法、灰聚类法、组合方法等。
上述方法各有特点,又有其局限性,如何结合具体油藏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来确定剩余油的准确分布,是剩余油研究的核心与关键。
2 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剩余油的形成宏观上受地质和开发两方面因素影响,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藏流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开发中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部署、生产动态等都直接影响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为了正确的预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本文将两者结合。
安塞油田黑山梁油区长6油藏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侧向迁移,储集层(砂体)交错叠置,油藏的分布也表现了交错叠置的特点,油藏受带状砂体控制,加上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含油性变化大,剩余油的成因类型及其复杂,将研究所剩余地质成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油田中常见的两种类型油层。
油水层是指油层中夹有一定数量的
水层,而薄差油层是指油层厚度较薄,难以开采的油层。
为了提高油田的产能和剩余油的
挖潜,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和方法:
1. 增加注水量:对于油水层,可以增加注水量,通过注入高压水或气体,将油水层
中的油推到采油井附近,加快油的产出,提高采收率。
2. 应用化学药剂:采用适当的化学药剂,如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等,可以降低油水
层的表面张力,改善油水分离效果,提高油的产出量。
3. 采用增驱技术:对于薄差油层,可以采用增驱技术,如聚合物驱油、碱驱、聚合
物碱复合驱等方法,增加驱动剂的注入量,提高油层的渗透率,增加采收率。
4. 增加井数和井距: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可以增加井数和井距,增大采集范围,提高采收率。
5. 进行改造井工程:通过进行油井改造,如水平井、多级水平井、分段压裂等工程
措施,改善油层的采收条件,提高剩余油的释放率。
6. 应用现代采油技术:如注水压裂、聚合物注入、油藏微生物技术等,提高油层的
渗透率,改善开采条件,增加剩余油的采出量。
7. 进行油藏评价和优化开发方案:通过对油藏进行详细的地质、物理、化学分析,
评价油藏的特征和潜力,并制定相应的优化开发方案,提高油田的产能和剩余油的开采效率。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需要根据具体油层的特征
和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田的产能和剩余油的开采效率。
注水开发油藏调整潜力分析与评价
注水开发油藏调整潜力分析与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但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石油开采难度和成本也逐渐增加。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利用石油资源,注水开发油藏技术应运而生。
注水开发油藏是指通过向油藏注入水来提高油井生产效率的一种开发方式。
通过注入水可以增加油藏压力,推动原油向井口运移,从而提高采油率。
随着注水开发油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其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
在实际的注水开发油藏过程中,需要对油藏进行调整以提高开采效率。
调整潜力分析是对注水开发油藏进行潜力评估的重要步骤,需要通过对油藏地质特征、水驱和油水层分布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油藏调整的潜力。
而调整潜力评价则是对调整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油藏的优化开发提供指导。
本文将对注水开发油藏调整潜力分析与评价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调整潜力分析的有效性,并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注水开发油藏调整潜力的分析与评价方法,进一步优化注水开发技术,提高油藏开发效率和产量。
通过研究不同的调整方法和评价指标,可以更好地指导油田开发管理决策,准确评估油藏调整潜力,提高油田开发效益。
通过实地案例分析,探讨不同油藏类型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调整潜力,为油田开发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还在于为油田开发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注水开发油藏调整潜力的研究与应用,促进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促进油田产能的提升,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2. 正文2.1 注水开发油藏的概念注水开发油藏是一种常用的油田开发方式,通常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延长油田生产周期。
在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地下岩石孔隙结构的不均匀性,部分油区可能存在油藏压力不足、含油层疏松等问题,导致原油开采困难或效率低下。
注水开发油藏的概念即是通过将高压水或其他液体注入井下油层,增加井底压力,促进原油的流动,提高采收率。
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
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研究论文: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摘要: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油气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变得更加重要。
本论文旨在研究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以提高油气田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详细的研究问题及背景、研究方案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以及结论与讨论,本论文提供了创新的研究思路和具体的成果。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是油气田可持续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
传统开采技术往往存在低效率、高成本的问题,导致剩余油资源无法充分开发利用。
因此,研究如何准确分析剩余油分布情况,并制定有效的开采策略,对于提高油气田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案方法:1. 油气田剩余油分布分析:采用现代地质勘探技术,结合地质构造、岩性、油层分布等因素,对油气田剩余油进行分布预测和评估。
2. 开采策略优化:基于剩余油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开采技术、开发投资和环境因素等,制定最佳的开采策略,确保可持续开发。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1. 剩余油分布分析:通过地质勘探数据和岩心样品分析,得出油气田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绘制相应的地质剖面图。
2. 开采策略优化: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环境等因素,运用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得出最佳的开采策略,并进行经济效益评估。
四、结论与讨论:1. 剩余油分布:根据研究结果,得出油气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如高含油层、断层影响区等,为后续开采提供了重要指导。
2. 开采策略优化:通过优化开采策略,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还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本论文通过研究油气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与开采策略,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得到了有效的成果。
该研究对于提高油气田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开采策略优化模型,并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来提高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剩余油潜力评价方法探讨
从 而 为 油 田开 发 调 整 挖 潜 提供 参 考 。
[ 关 键 词 ] 剩余 油图分类号]TE 3 2 7
[ 文献标 志码]A
[ 文章 编号]1 6 7 3 —1 4 0 9( 2 0 1 3 )1 6 —0 1 1 5 一 O 3
油 田在特 高含水期开发 阶段实施 调整挖 潜时 ,应将剩 余油潜力 的评价 落实到沉 积单 元 ,同时应对 剩余
N。 k= = =N k・( 1一 R k ) ( 1 )
由于 :
N — N ・ _ _
因此 :
Ns k— N ・ T
1 — 0 wc
R — r
( 2 )
( 3 )
式中, N 为 网格原 始储 量 , I T I 。 ; N 为 网格 剩余 可动 油量 , m。 ; N 为 网格 可动 油量 , 1 T I 。 ; R 为可 动油 采 出程 度; S 为束 缚水 饱 和度 ; s 。 为 残余 油饱 和度 ; S 为含 水饱 和度 ; S 为 原始可 动 油饱 和度 。
[ 竺 二兰 : ± 二兰 : ±: : : ± 二= 三
( 5 )
式中, S 为油 的分 流相 平均 值均 方差 ; X为油 的分 流相 平均 值 ; 为节 点统计 数 量 。 油 的分 流相平 均值 均方 差越 大 ,则其 沉 积单元 的 剩余 油 的平 面分 布越 不均 匀 ; 反之 ,若 油 的分 流相 平均 值 均方 差越 小 ,则 其沉 积单 元 的剩余 油 的平 面分 布越均 匀 。
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剩余油评价及措施调整
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剩余油评价及措施调整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油田,位于黑龙江省境内。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开发,该油藏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产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油藏的剩余储量逐渐减少,使得油田开发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的剩余油评价工作十分关键,它涉及到油田的开发潜力、产出效率以及后续开发规划。
通过科学准确地评估剩余油的储量和分布情况,可以为油田的有效开发提供重要依据,提高勘探开发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针对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的剩余油评价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
通过对油藏剩余油的评价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油田的后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国的石油资源开发贡献力量。
1.2 问题提出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资源之一,然而随着油田开采的不断进行,油藏剩余油量逐渐减少,给油田开发和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面对油藏剩余油量逐渐减少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以保障油田的持续生产和开发利用。
目前,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的剩余油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模型评价、统计模型评价和数值模拟评价等多种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结果不准确、评价周期长、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本文旨在针对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剩余油量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以提高评价准确性和效率。
通过对油藏剩余油量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为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的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3 研究意义石油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油藏剩余油评价是对已开发油田中尚未生产的潜在油井资源进行估算和评价,对于合理规划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生产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剩余油的评价和调整措施,更是关系到该地区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剩余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探析
212近年来,地下油水分布也因为油田的开发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油田开发的愈趋成熟,地下油水分布也和之前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也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大片连续的石油已经变得十分稀少,开采石油的对象也逐渐变成了局部富集又高度分散的石油为了更准确的预测和划分在三维空间中,岩石物性非均质性、隔夹层以及各级分隔体的分布方式和规律,使驱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要精细的描述油藏资源。
1 剩余油技术研究必要性我国油田地质情况复杂,原油性质差异大,水驱油过程不均匀,这些因素都导致在经过一次或采油之后,仅仅有地下储量三分之一左右的石油能够被开采出来,但是剩下的三分之二石油就仍然处于地下,难以挖掘,也就成了剩余油。
如果能够提高石油的采收率或者改革技术以增加石油的可采储量可以开采更多的属于石油储量在60%~70%之间的剩余石油。
这也是无论是油藏工程师还是地质工作者始终将石油开采过程提高采收率以及深入研究剩余油的分布情况作为研究的重点工作。
这项工作的重点在于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开发技术,通过改进技术手段,提高采收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根据调查,石油在全世界范围内,两年到三年使用量,仅仅使每个油田提高1%的采收率便能实现,可见提高采收率对于石油行业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采收率呢?一方面,要加强地质勘探,了解油藏的性质和分布情况,精确掌握油田的开发潜力。
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如增油、压裂、热采、化学驱油等技术,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1]。
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但对于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我国油田开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提高采收率,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 剩余油技术的研究现状2.1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在油田开发和生产中越来越广泛,成为油田工程师们进行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已经成熟,越来越接近实际情况。
剩余油评价
中一区Ng42含油饱和度分布图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地震和测井综合解释法
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地球物理特征也会产生相应变
化,利用这些变化研究和预测剩余油分布一直是
地球物理学家和石油地质学家梦寐以求的。 剩余油测井评价是目前剩余油宏观评价的主要手 段之一,通过研究开发过程中测井响应的演化, 分析和研究剩余油在储集体中垂向分布的规律, 指导剩余油挖潜。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1. 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2. 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 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1、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剩余油研究和预测是一项高难度的 研究课题,目前已形成一系列成熟 的剩余油研究和预测的方法技术, 但每种方法技术均存在局限性。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速度,控制油气藏中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
一般认为,正向微型构造(微鼻状构造或微断鼻)高 部位的井的含水率相对于侧翼部位的井的含水率要 低,而含油饱和度却偏高。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B)、非均质综合分析
包括储集体非均质和注采非均质两方面: 储集体非均质是指由于受储集体分布及连通性等因 素的影响,油气藏内部储集体性质产生不均匀变化,
利用油藏工程方法主要是从统计规律或工程测试的角度来 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主要包括:
(1) 利用单层开采、新井投产、补孔改层等资料,研究平面、 层间剩余油分布特征。 (2) 用生产资料和动态监测资料,分井组统计采出量,确定 不同部位储量动用差异。 (3) 结合井网、构造、微构造、沉积微相分析等研究,分析 剩余油分布规律。 (4) 利用吸水剖面、产液剖面、C/O比等测试资料,研究层 间、层内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
高含水低幅度构造油田剩余油评价及挖潜措施
内外 有关 剩余 油研究 重点 主要 集 中对剩余 油 分布 的描 述 [ 、 2 剩余 油 饱 和 度 的测 量 与监 测 技 术口 及 剩 余 油 ]
挖潜技术 的研究 Ⅲ .厄瓜 多尔奥 连 特盆地 中部 T 区块 D&F油 田 M1油藏 是 以构造 幅度 为 1 ~2 的 4 ] 0 0m 低幅度 构造 为 主兼有 岩性 圈 闭的油气 藏 , 油藏 埋深 21 0 5 油层 厚 度为 1 ~2 构造 高度 差 为 0  ̄23 0m, 2 5m, 3 0m 左 右 , 0 孔隙 度为 2 ~2 , 0 6 含油 饱和 度一 般为 7 , 透率 为 ( ~ 1 ) 0 。平 均渗 透 率 为 5 0 渗 1 0 ×1 _ , × 1_ , 0 。以河道 型正 韵律为 主 , 地质储 量 约 9 6 0 .经过 近 2 . ×1 t 0a开发 , 油 藏特征 从早 期边 水油 藏渐 变 M1 为边底水 和底水 油藏 , 田开发 特点 :1 无 水 采油期 短 ; 2 储 层 物性好 , 液能 力高 ;3 井 点 含水率 上升 油 () () 产 () 快 ;4 油井产 量初 期递 减较 快.截 至 2 0 () 0 7年 l 月 , 有 生产 井 1 5口 , 2 共 5 注水 井 3 0口 , 平均 日产 油 8 5 .×
1 。 , 均 日注水 7 ×1 。 , 0 t平 7 0 t 目前含水 率 为 8 , 9 注水 后油 藏压 力 为原始 压力 的 7 .笔 者采 用精细 数值 0/ 9 6 模拟 方法 , 对该 油 藏剩余 油 潜力 和分布 规律进 行 研究 , 针对 低 幅度 构造 、 高含水 期 油 田剩余 油分 布特征 , 制
基 金 项 目: 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规 划 ( 7 ) 助 项 目 (0 3 B 1 6 7 93 资 20c 24O ) 作者简介 : 学鹏(99 )男 , 士生, 万 16一 , 博 高级 工 程 师 , 主要 从 事 油 气 层 开 发 技 术 方 面 的 研 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油潜力评价与开发
一、立项背景
文南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东靠前梨园洼陷,西临海通集洼陷。
平面上主要受文西、文东和徐楼断裂带的控制。
形成文东斜坡带、文南地堑带、文西地垒带、文西斜坡带四个构造带。
文南油田已累计探明含油面积81.35km2,石油地质储量9093.07×104t,目前已动用9
个断块区,34个开发单元,覆盖石油地质储量8762.15×104t。
而难动用储量635×104t,研究潜力巨大。
文南油田经过二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已进入中后期。
油田老区含水高、内部挖潜上产难度大。
周边滚动勘探目标越来越“小、深、贫”,增储难度大。
因此对文南油田难动用
储量进行评价,对提高储量动用水平、增加油田储量接替、提高原油产量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思路及技术关键
(一)研究思路
针对文南油田难动用储量油藏地质特点,以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物探、测井、分析化验和试油试采等各项资料,开展地层精细对比、复杂断块构造精细研究、储层精细评价,筛选配套工
艺技术,优选有利区块,在开发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油藏评价部署与实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落实可动用石油地质储量,形成新的产能建设区,实现有效开发。
(二)技术关键及创新点
1、根据难动用储量特点,在常规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区块实施针对性目标化评价。
2、对复杂断块油藏根据断块规模,储量背景等因素实施分块评价优选,逐块完善,多层系兼顾,整体部署,滚动实施。
3、储层研究运用沉积微相、地震属性提取及储层随机模拟等多种方法相互验证的方法,提高了储层评价水平。
1 文南油田概况
一、地质特征
(一)、构造复杂、断层多、断块小
文南油田构造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文西断层、文东断层、文70断层以及徐楼断层控制了该区的基本构造格局,形成东西分带、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由西而东依次为文西断裂带、文西地垒带、文南地堑带和文东斜坡带。
区内的次级断层纵横交错,使构造复杂化,形成众多封闭的小断块。
统计开发区内1382口井,共钻遇断点4130个,平均单井钻遇断点2.99个,共组合断层294条,这些断层把全区分成大大小小213个断块,断块平均面积0.30 km2,其
中含油面积小于0.1 km2的断块109个,占断块总数的51.2%;含油面积大于0.5 km2的断块30个,占断块总数的14.1%。
(二)、储层埋藏深、发育不稳定,物性差、非均质性强。
文南油田储层埋藏深度2210~3800m,平均埋深3100m。
储层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储层发育不稳定,连通性差。
根据部分区块小层对比统计,仅1口井钻遇的砂体占砂体总数的59.3%,储量占13.6%,2口井以上钻遇的砂体占砂体总数的22.3%,储量占73.1%,在现200~250m井网条件下,砂层层数连通率为64%,厚度连通率为69%。
储层孔隙度11.4~21.6%,空气渗透率4.3~208.9毫达西。
渗透率变异系数0.7~0.98,渗透率级差为5.06~64.83,显示较强的非均质性。
(三)、油藏类型多
文南油田目前油藏类型分为中渗复杂断块油藏、常压低渗油藏、高压低渗油藏、天然能量油藏和特殊油藏五大类。
2 油田开发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一)、断块小、构造复杂
统计文南开发区内1377口井,共钻遇断点4121个,平均单井钻遇断点2.99个,共组合断层294条,这些断层把全区分成大大小小213个断块(表2-2),断块平均面积0.30km2,其中含油面积小于0.1km2的断块109个,占断块总数的
52.1%,地质储量1283×104t,占总储量的16.6%;含油面积大于1km2的断块16个,占断块总数的7.7%,地质储量2851×104t,占总储量的36.9%。
(二)、油藏埋藏深
文南油田储层埋藏深度2210~3800m,平均埋深3200m。
(三)、开发难度大、动用程度低
由于构造复杂,认识程度较低;储层不稳定、物性差,难以注水开发;油藏埋藏深,地层压力高、地层水矿化度高,钻井投入高等因素,致密砂岩储量控制程度低,动用程度低,大部分处于天然能量试采阶段,没有投入正式开发。
3 运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储层预测评价
文南地区沙三一、二段的主要储集体为三角洲前缘环境下的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沙和湖泥沉积,因此,储层的纵横向分布相对稳定性差。
虽然由于目的层段埋藏深,地球物理信息衰减大,高频信息小,整体速度大而砂泥岩速度差异小,但是研究区三维地震数据采样率为1ms也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保障。
为了得到较高精度的储层反演结果(图
3-18),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精细研究工作。
①、利用叠后地震资料特殊处理技术,拓宽地震资料频带、适当压制其噪音、提高其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延展性,为高精度的反演提供较好的资料基础。
②、针对本区储层速度与围岩速度相近的具体情况,应
用测井曲线重构技术对做为约束条件的测井资料进行处理,使其更加反映储层特点,改善反演效果。
③、优选适合本区实际地质特点的反演方法开展储层预测研究,准确识别储层的厚度变化和展布范围。
4 高分辨率地层层序研究
(一)层序划分与对比
层序划分对比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重
要的工作,根据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层序或旋回、岩性组合等特征细分成不同级次的层组,并建立全区各井间各级层组的等时对比关系,在研究区范围内实现统一分层。
层序划分的基本原则是沉积层序、旋回性和储层岩性、电性相结合。
1、层序地层学基础及层序的划分与对比
a、层序的内涵及划分
层序作为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可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一套地层,它强调:①层序内部地层在成因上有着密切的联系;②以不整合作为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这里不整合面是指一个分开较新和较老地层的面,沿该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者陆上暴露现象,它不包括局部的、与地质作用伴生的同生期侵蚀和沉积;③层序是一个四维的概念,它既代表一段时间的延续,同时也表明一种三维岩组合的空间分布规律。
识别层序边界关键是识别不整合面,整个沙二下亚段未见区域性不整合面,所以划分为一个层序。
b、准层序组的定义及界面的识别
准层序组是指一系列具有明显叠加模式的、有内在联系的准层序系列。
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主要湖泛面以及与之相应的界面为边界。
结合单井、连井剖面对比,根据沉积旋回可将沙二下亚段划分为8个砂组,对比和划分时间单元的主要标志是湖盆扩张后期发育的分布广泛、厚度较稳定的泥岩(也称湖泛泥,表现为高电导性,极易识别)。
5 应用效果及经济评价
文133块隶属于文79断块区,沙二下油藏分布在文147断层与文150断层相互交切所形成的地堑单元,该块构造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含油层系沙二下1-4。
沙三上油藏主要含油层系沙三上1-7,含油面积:3.7km2,致密砂岩地质储量:85.5×104t,油藏埋深:2900-3450m。
含油高度小,揭示程度低,储量一直未落实。
2011年我们以“油藏评价、产能建设、注水配套”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本着探下部层系兼顾上部井网的原则,加强油藏分布规律认识。
利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对该区进行系统整体解剖。
该区域沙三上目的层段埋藏较深,断层的发育期次多,切割关系复杂,造成构造组合多解性强、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可对比性差。
本次以井为出发点,利用钻遇资料
对地震进行精细标定,综合运用三维可视化、地震相干切片等技术,提高地震解释的精度。
在充分认识油气层纵向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对重点区块主要目标层段进行精细构造解释评价,达到地震、井两者间的有机结合,提高解释精度。
6 几点认识及下步工作方向
一、几点认识
1、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只要认识到位,方法得当,难动用储量能够实现较好的动用。
2、在油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坚持“先易后难、先优后差、逐步动用”的原则。
3、根据油藏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政策和配套工艺技术研究,是难动用储量实现有效开发的技术保障。
二、下步工作方向:
完善难动用储量的分类评价研究,细化分类标准,提高难动用储量的评价水平。
进一步加强难动用储量的开发适应性研究,做好开发后续的跟进与配套工作,实现各类型难动用储量的有效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