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案3
《一双手》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词语的辨析能力和语法
2.练习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3.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词汇的正确发音和意义
2.掌握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基本表达方式
3.能够根据课文理解和讨论
教学难点
1.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和重新审视生活
2.培养学生自己的想象和协调能力
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学生个人阅读本课的课文,理解词语的意义,标注生词,并思考课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听力练习听老师朗读课文,重点是掌握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气。
学生在听完后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共同讨论。
3.合作阅读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合作阅读课文,讨论问题,表述思考,加强自己语言能力。
4.词语辨析在组内讨论时,老师提供一些可能出现的词语辨析,例如“幸福”和“快乐”的区别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6.练习写作针对课文的主题,让学生自行撰写一篇短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一些句子,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反思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重新审视生活。
同时,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批判、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和个性。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双手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一双手》这首诗歌,让学生认识到手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爱护自己的双手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启发学生思考手的功能,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教学准备:-诗歌《一双手》的教学课件-学生学习笔记本和铅笔-学生活动手册-一些对手的图片和实物,如小刀、毛笔等3.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并问学生手的作用是什么。
-准备一些图片和实物来展示手的不同功能,如用手拿东西,写字,剪纸等。
步骤二:齐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齐读诗歌《一双手》。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
步骤三:诗歌欣赏(10分钟)-让学生听课件上的录音,同时观察课件上的图片来欣赏诗歌。
-引导学生讲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诗歌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商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伸手摘叶子”,“画着思绪的图画”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隐喻,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比喻和隐喻的意义。
步骤五:诗歌表演(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表演形式来表演诗歌,如舞蹈、朗诵、绘画等。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加入一些小故事或表情动作来丰富表演效果。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其他小组和老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步骤六:手的实用功能(15分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并尝试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手的活动,如剪纸、写字、画画等。
-引导学生思考手的重要性和功能,并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来描述手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
步骤七:归纳总结(5分钟)-和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手的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体会和收获。
4.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以手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可以选择油画、水彩、素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双手》教案设计
一双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小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手指,包括手指名称和位置;•小学生能够通过手操活动练习手部协调能力;•小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手部创伤的预防和日常保护。
(二)能力目标•小学生能够通过观看、模仿和实践来学习护理自己的双手;•小学生能够在手操活动中加深对手部协调能力的认识和掌握;•小学生能够通过手操活动简单判断某些比较困难的操作时需要用到的手指。
(三)情感态度目标•小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合理设计,增强对自己的爱护意识;•小学生能够通过手操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平等竞争的思想;•小学生能够在关注自己的同时,学会采取安全措施保护身体。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清晰地认知和描述自己的手指;•学生能够在手指操练活动中获得手部协调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够以正确、科学的方式预防日常手部创伤。
(二)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课后自主探究手部护理的重要性;•学生能够在课后自主总结手部护理的重点技巧;•学生能够在课后自主维护手部卫生和保持手部健康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一)教学组织及设备准备1. 教学准备•手绘画板和粉笔;•课件PPT;•手指模型雕塑品;•活动装备(如手工制作材料等);•生活用品(如剪刀、绷带、手套、手霜等)。
(二)教学步骤1. 导入进入教室后,老师和学生首先打招呼,老师会以唤醒学生的方式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并简单描述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
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展示手指模型雕塑品等物品来介绍手指。
2. 基础知识首先,老师将展示手绘画板和粉笔,并以极具互动性质的方式讲解手指的位置和名称,同时请求学生通过模仿来记忆。
3. 手指操练活动为了增强学生们的手部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老师会在这一环节请求学生们练习手绣、化妆、手工制作等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在手工制作的时候加强对手指的控制。
4. 保护手部健康在这一环节,老师会介绍手部创伤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方法,并向学生展示如何用简便的手腕锻炼来增强手部强度。
《一双手》教学设计2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2篇《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理解“美,是以丑作为代价的”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风格、揣摩句子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感情。
2、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在我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一双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检查预习情况(1) 简介作者(请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并给予表扬)姜孟之,男,1938年生,山东省乳山县人。
毕业于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中文系,当代作家,现为“伊春市拔尖人才”、“自学成才标兵”、“伊春市劳动模范”,全国第五次作家代表会代表。
(2) 生字词的音形义(请同学准确清晰地朗读、解释,师明确)惺忪xing1song1 瞬间shun4 老茧jian3 洋镐gao3 垧shang3惺忪:形容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瞬间:形容时间极短。
一双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份教案教学设计,主题为“一双手”,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手的重要性和保护手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1.了解手的重要性,认识到手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2.掌握日常生活中保护手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手的结构及功能,比较人手和动物的差异。
2.日常生活中的手部扭伤、劳损等问题及其对生活的不良影响。
3.手的照顾与保护方法,包括正确使用电脑时间,适当休息、大小拇指按摩等手部运动,洗手保洁、正确使用消毒剂等。
三、教学策略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讲授手的结构及功能,增强学生理解和记忆。
2.通过实例和PPT演示讲解手部扭伤、劳损等问题及其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手的重要性。
3.通过互动讲解、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探讨保护手的方法,培养学生保护自己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手的结构及功能(1)介绍手的基本结构,手腕、手掌、手指等部位。
(2)对比人手和动物的手的差异,强调人手的重要性。
2.讲授日常生活中的手部扭伤、劳损等问题(1)PPT演示手部扭伤、手腕劳损、手指关节劳损等手部疾病。
(2)引导学生思考手部疾病对生活的影响,如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或工作任务等。
3.讲解手的照顾与保护方法(1)通过互动讲解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使用电脑时间。
(2)教授手部运动,包括大小拇指按摩等,缓解手部劳损。
(3)介绍洗手保洁、正确使用消毒剂等手部保护知识。
4.总结通过小结、总结的形式,强化教学,让学生理解到手的重要性并掌握保护手的方法。
五、教学评估1.课堂作业控制电脑使用时间,每小时做手部运动;每日彻底清洗双手。
2.考试考查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包括手的结构及功能,手部疾病和手部保护知识。
六、课后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手部保护实践,如指压、按摩等,巩固学习成果。
2.指导学生了解手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手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保护手的方法。
《一双手》教学设计6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双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先给生字注音。
读一读。
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
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均()程()奖()张()钧()逞()桨()章()(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
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
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学习课文内容: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
(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第一篇:《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材分析:教学设想: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理解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甘蔗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起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课前活动——猜手激趣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
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1)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
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
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2、这三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
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一双手教案教案主题:一双手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和说出身体部位“手”;2. 能够使用“手”的词汇造句;3. 能够通过手的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能够认识和说出身体部位“手”;2. 能够使用“手”的词汇造句。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手偶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教师出示一只手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手)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其他身体部位,如头、眼、耳等。
步骤二:新知讲解(10分钟)1. 教师出示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手,并教授手的名称和发音。
2. 教师运用图片和课件展示各种手的动作,如抓握、拍手、握拳等,并讲解相关词汇。
3. 教师通过示范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动词短语,如“举手、握手、扔手绢”。
步骤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分组,运用手偶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握手的情景。
2. 教师设计游戏,如“猜拳”,让学生通过手的动作和数量进行游戏。
3. 学生自由练习,将所学词汇和句型用于造句,并交流分享。
步骤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手工制作的简单材料,如纸、剪刀、胶水等,引导学生运用手的能力进行手工制作。
2. 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手的创造力进行绘画、拼图等活动。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所学知识点,包括手的名称和动词短语。
2. 教师评价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和表现,鼓励学生的努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和说出身体部位“手”这一重要词汇,并能够使用“手”的词汇造句。
通过手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较为紧凑,希望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够更多地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
一双手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一双手》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三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怀,学会感恩和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1. 生词认读和理解2. 课文朗读和复述3. 情感态度的培养教学难点:1. 生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2. 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3. 情感态度的实践运用二、教学准备教材:《一双手》课文文本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资源:相关的生活图片、视频资料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手的外观、结构和功能。
2. 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总结手的特点和重要性。
3. 引出课文《一双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 学生找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生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2. 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一双手的感悟。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书写课后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享课后感悟,教师总结并引导深入思考。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感悟,进一步讲解课文中的情感线索。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双手》教案15篇
《一双手》教案15篇《一双手》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法:自学法学法:讨论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3分)出示张迎善的手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双手》。
揭题板书。
出示目标: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二、自主自学:(6分)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请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并做批注。
按要求自学。
三、合作探究:(19分)1、小组按顺序交流自己的见解,其余组员可以补充。
2、各组4号组员负责记录,3号组员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小组汇报交流。
要求按段落顺序汇报,可以说我们组认为:这是一双-----的手,我们是从-----知道的。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课件出示)5、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跟随着作者的询问,我们来听听。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
)你从文字中听出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挑选出你感受最深的数字读一读。
6、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千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万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一垧就是15亩地,33垧就是495亩。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仿写、拓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张迎善一双手的伟大,体会他为造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体会张迎善一双手的伟大,感受他为造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一双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作者的写作方法等。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如张迎善一双手的伟大之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境。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积极性。
4. 仿写法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双手。
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比赛,展示学生的仿写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一些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手的特点。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手是最美的?引出课题:《一双手》。
2. 初读课文(7 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和理解。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20 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一双手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
《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通过对教案的全面分析和细致观察,深入探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它既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学工作的指明方向。
《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与周围人事物的关系,建立健全的人际关系网络。
在《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中,教师旨在通过讲述杨洛骆铸精铁和拯救村庄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勇敢追求梦想的崇敬之情,从而培养出他们对生命、对人生的珍视和向上追求的热情。
2、知识目标学科教育的核心在于知识传授。
《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冶炼、铸铁、村落发展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技能目标技能是指通过训练和实践,逐渐熟练掌握某些需要技巧或技能的操作流程。
在教案中,教师希望通过合作学习、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练习工具的使用、生产流程的运作等实践技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内涵丰富,包含了众多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情景式教学《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采取情景式教学,将故事情节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在寓言故事的教育氛围中学习、实践。
故事的情节紧扣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互动性,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很高的效果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发展。
在本教案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互助的情感,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句型,具备初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在本节课《一双手》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2.对重点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巩固。
3.在朗读和复述课文时,可能存在语调、语气不够自然等问题,影响表达效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勤劳、坚持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成语,写一篇关于勤劳、坚持的小短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勤劳、坚持的小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成语,不少于200字。
4.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勤劳、坚持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手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2.课文学习:
a.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双粗糙的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双手的主人是谁吗?这双手为什么这么粗糙?”
2.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适时引导,揭示课题:《一双手》。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课文讲述了一双手的故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重点词语或成语,讨论其在课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小学语文教案:学习《一双手》
小学语文教案:学习《一双手》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一双手》,学生了解创造者、劳动者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2.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德,增强劳动习惯和意识;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技巧;2. 培养学生运用言语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者物品,让学生讲述他们的用途和创造者。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创造者和劳动者,他们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二、阅读篇章1. 教师阅读《一双手》小诗2. 教师解释一些生僻词和句子,如:“兜着钩”、“拄红毡”、“一举千秋”等。
3.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生词并听老师的注解。
4. 分小组阅读,学生依次朗读篇章,模仿老师的朗读方式,如语音语调、声音节奏等。
5.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三、课文讲解1. 通过介绍诗人林则徐的生平和贡献,让学生了解到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和作用,培养学生对伟大先辈的尊重和敬意。
2. 介绍小诗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诗歌形式等。
3. 让学生理解小诗的主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模仿小诗的写作,让学生通过创作来了解作者的表达思路和技巧。
四、语言运用1.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编写一则小故事,表现劳动的重要性和创造的意义。
2.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演、绘制、手工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展示出来。
3. 让学生评价和分享作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并从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五、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习方法和体会。
2. 让学生用一个简洁的语言,概括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一双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读书动笔的方法,自主阅读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
2、能掌握并运用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设置三大板块,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心到、眼到、口到、手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2、难点: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三、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看下列两段文字,猜猜他是谁?(幻灯片2)1、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闰土)2、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于勒)我们看到了一双农民的手,又看到了一双水手的手,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这是什么人物的一双手?(幻灯片3)教学板块一:提取信息,写人物简历(幻灯片4、5、6)1、要求指名阅读,其余同学在文中圈点、勾画“有关手的档案”。
手的档案主人:张迎善身份:林业工人手感:半截老松木手的肤色:木色一道道黑土色手指:粗大肥圆缠着泥色的线纹路:又深又粗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不满每个角落手指细节:左大拇指没有指甲黑深“人”字手的大小:长24cm宽10cm厚2。
5cm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的手手的别号:天下天下第一号大手第一奇手2、写人物简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教育”课题研究语文课教学设计
教材:北师大版教材语文第七册课题:一双手年级:四年级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以“手”为主题,从友爱、劳动、科学知识等几个角度选编了《我们的手》、《一双手》、《手上的皮肤》等课文。
本篇课文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特的手的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课文中两次对张迎善的手做了描写。
第一处: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路、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方面描写,并多次运用比喻句,突出这双的与众不同。
第二处:第17自然段,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双手在作者的细致描写下展现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不仅看到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的高尚精神,还看到了众多林业工人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2.学情分析:
知识现状:本篇文章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于手的作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对学生预习工具单的自学情况统计,我发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围绕着本课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所提问题中,关于“这双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课文得出较完整的答案。
但是关于课文中心思想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双手?学生不能给出恰当的答案。
因此,将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高尚精神作为本节课的核心。
能力现状:通过三年级下学期及四年级上学期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的能力。
通过前期的训练,学生已经逐渐养成了边读边批注的能力。
除此之外,从本学期开学以来,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班学生基本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预习单、《课上学习记录单》《小组合作学习单》《课后评价作业单》ppt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前预习工具单》的自学情况统计及课前小测验,我发现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本课要求的基础字词,能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张迎善以及作者等相关背景内容,能够根据自学情况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内容,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习掌握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并了解它的应用;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能力)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多样的个性化方式朗读,体会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
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通过多样的个性化方式朗读,体会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
通过多样的个性化方式朗读,体会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 回顾已讲内容,提出本课学习任务(2分钟)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结合预习工具单回忆已解决的问题,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引出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为什么这双手变成这样?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张迎善的手?这四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四个问题,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单(12分钟)
1.学生将自主学习阶段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梳理,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
2. ★小组内分工合作,按照组长的分工按照顺序在组内分别发言,共同探讨本课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工具单》。
为全班交流、探讨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20分钟)
1. ★各小组按照教师安排的顺序进行汇报。
每个小组选出1名汇报人,1名板书人员,1名或多名朗读人员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在小组汇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汇报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体会张迎善手的特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量一量”语文书的大小,通过这种测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张迎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的巨大,同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手与书进行比较,深刻地感受到张迎善的手十分巨大。
4. ★播放背景音乐,在音乐的烘托下,将上学期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中对小兴安岭景色的描写引入本节课中。
学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着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图片。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的同时,将张迎善手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美景和“丑”手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美景正视由这一双双丑手创建的。
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朗读这双手的贡献,最终让学生体会到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高尚精神以及对祖国和小兴安岭所做的巨大贡献。
5. ★延伸课文内容,升华课文中心
文章选入教材时做了修改,教师将文章本身的结尾呈现给学生,即: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我隐约悟到:美是以丑为代价的。
教师根据这个结尾,提出问题:这里的美指什么?丑又指什么?学生通过前面的理解,已经对课文内容以及课文的主体有了较为深刻地感受,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加能够加深学生的体会,对于本课难点体会林业工人的高尚精神有重要作用。
(四)总结知识,布置作业(6分钟)
1.教师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观察身边人的手,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身边人的手,完成《_____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