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朱熹德育方法及其现代启示

朱熹德育方法及其现代启示

朱熹德育方法及其现代启示南宋时期,中国政治格局呈现出“内忧外患”的病态,社会伦理纲常也随之破坏殆尽。

重构伦理道德,树立道德价值成为士大夫和各学者所重之事。

朱熹以“明人伦”“做圣贤”为目标,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德育方法,对唤醒人们道德意识,重构社会伦理道德做出重大贡献。

其方法主要包含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引导与防治相结合、致知与实践相结合、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虽然朱熹的德育方法形成于宗法社会之中,但并未妨碍其内在的客观性和辩证性,对当今学校的德育和素质教育推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朱熹;德育方法;现代启示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一种“内忧外患”的病态。

外有金兵侵扰,战火连连,人心动荡;内有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民不聊生。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社会的伦理纲常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道德沦丧、意志消沉、理想尽失。

因此,重新构建伦理道德,树立道德价值,成为这一时期士大夫和学者所重之事。

朱熹作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集道、儒、佛三家之长,以“明人伦,做圣贤”为目标,将道德教育的理论与现實相结合,从而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德育方法,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知章句训诂”“明性命道德”——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朱熹提出学校教育应当坚持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更加重视德育。

他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

朱熹指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章句训诂之事”,更应“明夫性命道德之归”,将道德的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使学生受教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恭敬,朝夕修其孝、悌、忠、信而无为也。

然后从而教之以格物”[1]。

“……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

”[2]学生只有经过道德教育,拥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其所学知识才能有所作用;反之,仅向其灌输知识,而忽视道德教育,则最终会由于失去道德的指引而偏离正确的方向。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今年正好是他逝世880周年。

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旷世大儒。

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

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

朱熹反对当时以科举入仕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诱人“干禄蹈利”、“忘本逐末”、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教育。

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还从修身、处事、接物三方面对如何做人进行了阐述:“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显然,朱熹的上述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对当今教育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

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

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方法为了达到“明人伦”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博学之、审问之、愤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次序。

并提出“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劝”作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举其要点,主要有二:(一)循序渐进法朱熹认为,学校德育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八岁以下为童蒙阶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uLeabharlann …・ I ‘ 教 育 心 理 研 究
Ch l n a E du ca t i o n l n n ov at l on He r al d
朱熹 的儿童教育对 当代教 育的启示
许 甜 梦 ( 河 北经 贸大学 研究 生院马 列部 河 北石家 庄

0 5 0 0 0 0 )
摘 要: 朱 熹 对 儿 童 方 面 的教 育理 论 和 实 践 超 越 了家庭 教 育 的 一般 定 律 , 这 不 仅 有 益 于 儿 童 的健 康 成 长 , 而且 在 为青 少年 在 思 想 和人 格 培 养上提供 了良好的参考素材 , 同时 为 国家的安 定和社会 文明的不断进 步做 出了不可卓越 的贡献 。 本文通过总结朱熹 的儿童教育思想 , 重视 儿 童 教 育 阶 段 的 小 学教 育 、 为 幼 儿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强调 从 小 事做 起 , 养 成 良好 的 行 为 习惯 , 提 倡 积 极 教 育 为主 等 , 结 合 当代 教 育 思 想 归 纳 了四 条 启 示 : ( 1 ) 提 倡 儿 童 具备 良 好 的 素 养 ; ( 2 ) 为 儿童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 3 ) 从 小 重 视 儿童 行 为 习 惯 的 养 成 ; ( 4 ) 发 挥 榜 样 的 作 用。 关键 词 : 儿 童教 育 蒙养 教 育 道 德 教 育
倡导州 学 、 县学 。 是继 孔子、 孟 子 以 来 最 杰 出 的儒 学 的 大 师 。
“ 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 ” 一样, 所 以朱 熹 与 许 收 录 了许 多古 今 圣 人 的嘉 言 益 行 , 供 儿 童 多古代的儿童 教育学家所有 的观点相 同 , 阅读并模仿学 习 , 希 望 儿 童 能 从 中 学 到 做 强调 在 儿童 在 幼 儿 教 育 时 期 注 意 周边 环 境 人 的 准 则 成 为 一 个 圣 贤 。 同时 在 朱 熹 所 写 中, 规 定 了儿 童 在 日常 行 为 的影响 ,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慎择师友 。 的 童 蒙 须 知 》 对 于古代普通的一般 家庭 , 朱熹认为 , “ 乳 过 程 中进 行 的 积 极 指 导 , 比如 : 在 写 字 的 时 母 之教 , 所 系尤 切 ” , 乳 母 是 孩 子生 下 来 第 候 , 端正 姿 势 进 行 研 磨 习 字 , 勿将 墨 水 弄 于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朱熹是中国历史上德育领域的巨匠,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德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方面,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他的德育方法强调以身作则,注重品德修养和榜样力量,并提倡敬畏、谦卑、忠诚等美德。

对于高校德育的启示在于,高校教育应该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朱熹的德育方法对高校德育有着潜在的借鉴价值,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熹对于德育的意义在于,德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朱熹,德育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理念,高校德育,启示,借鉴价值。

1. 引言1.1 朱熹对于德育的重视朱熹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德育的重视可谓是毋庸置疑的。

在朱熹看来,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格的重要途径。

他深信,一个人如果德行不端,无论其学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都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朱熹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始终把德育摆在首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人生观念。

朱熹在对待德育问题上更是毫不含糊,他认为德育是立身之本,是立德、修身的关键所在。

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德行,修身养性,做到品行端正、待人诚恳、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受人尊敬,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朱熹对于德育的重视和坚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和教育思想。

2. 正文2.1 朱熹的德育方法朱熹强调修身。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做到正直、诚实、宽容、谦虚等,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他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内心品德的提升和修炼。

朱熹注重家庭教育。

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品德养成的最重要的地方,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教导子女遵循道德规范,注重家庭内部的和谐和教育。

朱熹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德育的重视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借鉴朱熹的德育方法,以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

朱熹的德育方法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和道德修养。

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展现了重要的意义,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高校可以通过借鉴朱熹的德育方法,重视德育工作的长远效果,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朱熹的德育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高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未来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深化德育教育内容,注重个性化发展,助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朱熹、德育方法、高校、启示、现状、实践意义、应用、借鉴、局限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朱熹对德育的重视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家、思想家,他对德育的重视可以追溯至他所倡导的“诚实、正义、谦虚、尊重”等道德观念。

朱熹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德育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优秀人才。

他提倡以“格物致知”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认为德育是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朱熹强调个体内在的道德追求和自我修养,倡导“知行合一”,强调修身养德、坚守道德规范。

在朱熹看来,德育是社会稳定和共同进步的基础,他认为德行高洁、行为端正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

朱熹的德育理念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倡导“以德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互助、友爱。

朱熹把德育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主张通过道德规范和榜样力量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1.2 高校德育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学生的道德观念日益淡化,道德底线不断被挑战。

一些学生对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缺乏认识,出现了道德沦丧的现象。

高校德育工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实践,往往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缺乏深入和持久的影响。

朱熹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朱熹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朱熹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南宋大教育家朱熹提倡学校教育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主张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实现德育教育的方法主要是立志、克己、内省、涵养、主敬、格物致知等。

总结朱熹的德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当代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德育教育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朱熹作为一代儒学大师,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致力于学校的道德伦理建设。

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围绕儒家伦理道德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对当时学校风气不满,对学生记诵文词、追求功名利禄的“俗学”和佛老“异端”的不满,朱熹主张从德育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通过标榜先哲时贤、理学名儒,表扬节义志士等来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给学生的道德修养以熏陶。

朱熹还试图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科举考试方面进行改革,以挽救世道人心。

朱熹的德育思想对当时及后来的学校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今天,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当代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大学德育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朱熹提倡学校教育“德育为首”朱熹认为办学校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整顿伦理道德,向学生灌输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

他说:“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

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1]就是说,政治的力量、法律的力量都比不上伦理道德的力量,政刑是末,而德礼是本。

朱熹在继承和发展儒家伦理道德传统思想基础上,总结历代的教育经验,结合自己多年教育实际体验,从适应宋代以来强化和调整伦理纲常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

朱熹说:“立学校以教其民,……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悌、忠、信而无违也。

然后从而教之格物致知以尽其道,使知所以自身及家,自家及国而达之天下者,盖无二理。

”[2] “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耻于慈,子止于孝之类。

如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万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道德教育问题,是历代伦理学家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

朱熹作为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十分重视个体道德教育问题。

在道德教育方面,他建立了十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道德教育的理论根底、目标和方法等问题进展了深入探讨,从而使其道德教育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开展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值得我们借鉴。

一、存理灭欲: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就是说,历代圣人都是把"存理灭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来对待的。

朱熹学说中"天理〞的含义,是与其伦理学说的中心"仁〞相联系的,他的"太极〞论,把"仁〞上升为天理。

朱熹认为,"浑然天理便是仁〞,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仁〞是浑然天理,那么循天理便是义,"义者,天理之所宜〞"礼者,天理之节文〞,所宜、节文,都是天理的存在形态。

天理不仅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表达为人伦,"父子、兄弟、妇夫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父慈、子孝、弟悌、夫妇敬,都是天理之自然。

同时,天理是心的本然,"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那么其心公而且正〞,心之本然是指心中浑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之杂;天理是善,"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

人欲又作"私欲〞,它在朱熹这里是一个专门的概念,是指不正当的"欲〞,与一般的欲是有区别的。

"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那么其心私而且邪〞,心之疾疚,就是心理有毛病,循此而去,其心就私、就邪。

论朱熹德育思想的现实启迪

论朱熹德育思想的现实启迪

朱熹主张为学进德 “ 不可求欲速之功 ”,而应 当 “ 以渐而至 ” “ 学 积少成多 ”。于是 ,他根据循序渐

“ 明人伦 ”的德 育 目的
朱熹继承和发展 了儒家重视德育 的传统 思想,把 进 的原则 ,按 照人 的年 龄 、心理 特 点及 思维发 展水
德育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统 治阶 级的利益 ,巩 固封建 统 平 ,把 人 的 德 育 过 程 分 为 “ 学 ”和 “ 学 ”两 个 不 小 大 治秩序 的工 具 ,并 由此而 发 ,提 出 了德 育 目的在 于 同阶段,并根据各 自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不 同的
学 ”[。他在 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 中建立起 一整套德 1 ]
其德育思想,对 今天的学校德育建设有着 巨大 的现实
启 迪 作用 。

“ 明人伦”作为全 国各级各类学校共 同的德育 目的,才
二 、 “ 以渐 而 至 ” 的德 育阶 段 学
天 育理论体系,形成了 自己独特 的德育思想。深入研究 能使 “ 下 国家所 以治 日常 多 ,而 乱 日常 少也 ” 。
之 时 , 然 其 师 之 所 以 教 , 弟 子 之 所 以学 事 君 、 事 父 、事 教 小
逐末 ,怀利 去义 ,而 无复先 王之 意 , 以故学校 之名 兄、处友等事 ,只是教他 依次规矩做 去 ”【“ 教之 “ 】 虽 在 , 而其 实 不举 ,其 效 至 于 风俗 日蔽 , 人 材 日 以洒扫 、应对 、进退之节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收 稿 日期 :2 1 —22 0 0 1—0
作 者简 介: 李 倩 (92 ) 女, 18一 , 河北 保定人 , 定科 技职 业学 院传 媒与 艺术设 计 系教师 保
l4 0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赵旭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6期摘要:南宋著名理学思想家朱熹,在理学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涵盖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小学阶段的教育、大学阶段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思想等,这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教育目的;道德教育;启示一、朱熹生平简介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毕生讲学不断,也是南宋著名的大教育家。

朱熹一生编撰了多种教材:《小学》、《四书章句集注》、《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白鹿洞书院揭示》、《读书之要》、《童蒙须知》等。

其中影响最为深广的《四书集注》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专用教材,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二、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和“明明德”。

“变化气质”即改变人的气质,去弊明善,发挥人的善性。

“明明德”的意思是弘扬高尚的品德。

并且,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要“明明德”,就应该“复尽天理,革尽人欲”。

因此,他告诫诸学者:“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1]关于教育的目的,朱熹明确将“明人伦”作为其学校教育的目的。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2]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与此同时,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忽视了伦理道德教育,过分强调追求名利。

他要求改革科举,完善学校教育。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他认为8岁到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关于小学教育,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其教育内容以“教事” 为主,即“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

朱熹的教育理念 以德育人 以学育人

朱熹的教育理念 以德育人 以学育人

朱熹的教育理念以德育人以学育人朱熹,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深刻而丰富。

朱熹主张以德育人,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同时,他也注重以学育人,认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朱熹的教育理念中,德与学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全面的教育体系。

朱熹认为德是教育的根本,他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观。

在朱熹的理念中,德行是人们的内在品质,它关乎一个人的处世原则和行为准则。

朱熹强调人应该反省自身,通过对外在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到对自身行为的认知。

只有根据认知的结果,人们才能发展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此外,朱熹还提倡真诚和正直的态度,认为只有怀抱诚意,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学问和生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朱熹的总体思想,他认为只有关注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才能达到整体的和谐。

朱熹主张以学育人的理念,他将学问视为人们发展才能的基础。

朱熹认为学问是一种提高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工具,而世界的认识又是人们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因此,朱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问修养。

对于朱熹来说,学问不仅仅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朱熹主张学问应该与德行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德育与学育的统一,他认为德和学是相互依存的。

在朱熹看来,没有德行的学问是没有灵魂的,没有学问的德行是没有根基的。

他强调要将学问应用于实践,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德行。

朱熹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陶冶品德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朱熹的教育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与当代教育理念相比,朱熹的教育观重在德行的培养和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这与当代教育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观相契合。

同时,他注重学问的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这与现代教育追求学以致用的理念相吻合。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非常注重教育事业,在他有限的从政经历中,随政兴学,恢复、重建了数座书院,并亲自拟定学规,开堂授课。

他影响最大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实际上就是为了方便学者阅读“四书”而精心撰著的一部教科书。

在今天,我们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并试图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大学教育有什么启示意义,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也可以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延伸出适应新时代的理念与方法。

从理气分殊到人性同异:朱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在朱熹的理学哲学思想中,“理气”是用来论述世界存在的基本范畴。

在朱熹看来,“理”代表了世界的根源性、规范性,“气”则代表了现实存在,二者的关系被归结为“不离不杂”。

在此基础上,朱熹进一步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解释万物的具体差异性。

朱熹指出:“万物统体一太极,物物各具一太极。

”在这里,“太极”也就是“理”,从逻辑上看万物之理皆是一致的,“太极”表现在每个个体身上是一样圆满无缺的,所以朱熹称之为“理同而气异”[1];但是在具体形成个体的过程中,由于“气”对具体存在的塑造,每个个体表现出的“理”却有不同,朱熹把这个层面解释为“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2]。

朱熹把他关于理气的思想落实到人性论中,就形成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学说。

在朱熹看来,除了圣人是纯善的“天命之性”,具体的人性则只有“气质之性”。

所以,在“天理”安置到每个个体的过程中,由于气禀的不同,便会显示出差异。

就人与物而言,物是闭塞而不可通的,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推”,物不能“推”[3]。

这里所谓“推”实际上就是理性能力,即人能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推”的能力超越这种局限。

于人而言,虽然气禀导致的个体差异可能非常大,但并非不可以改变。

朱熹指出:“势极重者不可反,亦在乎识之深浅与其用力之多寡耳。

“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启示

“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启示

“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启示“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的一种思维方法和道德规范,旨在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这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知行合一”思想提醒当代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论基础。

知识是行动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和理解,才能为未来的行动提供有效的指导。

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学科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

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和理论的研究,才能真正明白何为行动之道,才能为担当精神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知行合一”思想要求当代大学生注重实践和行动。

知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大学生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要有实践的观念和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只有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本质,进一步提升自我。

“知行合一”思想提醒当代大学生要坚持价值观的引领。

人的行动是受价值观的指导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选择。

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群人,必须要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只有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我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素养。

第四,“知行合一”思想提醒当代大学生要具备担当精神。

担当精神是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应对态度。

大学生应该要有自觉肩负社会责任的意识,敢于承担社会的重任。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应该要积极参与和担当,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具备了担当精神,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充满勇气和活力。

“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启示是:要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论基础,注重实践和行动,坚持价值观的引领,具备担当精神。

只有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有思想、有知识、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朱熹,北宋时期的大儒,被誉为“理学四传”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方面。

本文将从朱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

他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应该通过实践来获得和发展,只有通过实际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案牍”、“墨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朱熹也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他提倡“致良知”,要求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朱熹的教育实践1.注重启发式教育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他不满足于简单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出“以问古人所未问,以问今人所未问,以问未来人所未知”,强调学生要有追问的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

2.倡导德育教育朱熹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他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强调学生的品行修养和道德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朱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要有自律精神,要有道德操守,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推崇诗经教育朱熹主张使用诗经进行教育,他认为诗经是培养学生德育的最佳工具。

他重视诗经中的音乐、礼仪、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通过诗经的学习和吟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修养。

朱熹强调诗经的教育要和人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学习诗经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朱熹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念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现代社会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借鉴朱熹的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浅谈朱熹的德育原则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原则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原则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作者:冯红张旺颖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08期摘要:南宋时期,国内社会政治不稳定,社会伦理纲常遭到了严重破坏。

所以,士大夫和学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伦理道德重构,使道德价值得以实现。

朱熹独特的德育思想为唤醒当时人民的道德意识、重建社会伦理道德有重大贡献,所以研究朱熹的德育“五原则”对当今高校道德教育的推进与提升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朱熹;德育思想;当代启示一、朱熹德育原则的产生背景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矛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社会关系的改变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均田制的废止,导致土地私有制的性质得到增强,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许多庶族地主登上了政治舞台,导致地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力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颇多有识之士为当时社会长期贫困衰弱、道德伦理观念丧失、风气败坏的境况而深深担忧。

为挽救当时的社会形势,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德育理论,并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活动。

他们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活动来引发道德理论新学潮,通过借助重建德育理论来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培养出符合德育要求的新型优质人才,以此帮助国家扭转积弱、积贫的内外困境。

其次,民族矛盾也是使得宋王朝日渐衰弱的重要因素。

自北宋建国起,民族战争就开始不断上演。

战争不仅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更加加剧了民族矛盾,封建统治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二、朱熹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础(一)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家庭基础朱熹的父亲朱松是个“只读书但不求生”的学者。

他在事业上失意,一生仕途坎坷,晚年沉迷于佛经和道教,以此寻得安慰与解脱。

在对朱熹的教导中,他充分融合了二程的学术思想。

在朱熹十一岁时,父亲对他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用儒家的孝悌忠信、道德学识等对朱熹进行启发和教导。

朱熹在父亲的影响下,受到理学教育和经学启蒙,并深受佛教影响。

朱熹的父亲在去世前,将他托付于崇安五夫里奉祠家居的刘子羽。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

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

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方法为了达到“明人伦”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博学之、审问之、愤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次序。

并提出“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劝”作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举其要点,主要有二:(一)循序渐进法朱熹认为,学校德育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八岁以下为童蒙阶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论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民共和国合格公 民的起点 。早 在封建时期 , 德育就 已经被 敬 ” 作为修身之要 ; 正 其谊 , 以“ 不谋 其利 , 明其道 , 计其 不 作为处事之要 ; 己所不 欲 , 施 于人 , 有不得 , 以“ 勿 行 反 社会所重视 , 中最具 有 代表 性 的 是南宋 著 名 教育 家朱 劝 ” 其
在教育 目的方面 , 他要 求学 校把 德育 放在首 位。“ 学

积极 的教导 与防治并重
朱 熹认 为 , 教导学生该从积极 方面去 指导 、 服 , 说 少作
学者深明 “ 义理 ” “ 、 充长善 端” 而心悦 校之正 、 不患法制之 不胜 , 而患 理义不 足悦 其心。 ’ 要求 处理性 的消极工作 ,
其效果要 比订立规章制度 好得 多。他 又说 :尝谓学 “ 学者立大声 , 做圣贤 。他引用苟子 的一句话 “ 之学者 , 古 始 诚服 ,
On t e Le s n fPr s n u a i n o h so so e e tEd c to f
Zh x ’ o a u a i n Th u h u i SM r lEd c to o g t
DE — i NG He qu
( u a s tt o maie,SineadT c nl y L u i 10 0 C ia H nnI tue f n i Hu nts cec n eh o g , od , 0 , hn ) i o 47
学 校德 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 的奠基工程 , 是提 问之 、 思之 、 慎 明辨之 、 笃行 之 ” 作为 为学 的次 序。并 提出
高全族思 想道德素质 的奠基 性教 育, 是培养造就 中华人 “ 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 , 亦各有其要 ” 以“ 、 、 、 、 ; 言 忠 信 行 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10{1165
学技辅号—业盟生_一学
号—盟盟翌L一圈书分类号——密扭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On zhuxi’s moraI education idoa onlighter the present age Col lege educat ion
作者:刘佩芝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Thesis_Y1041165.aspx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申请学位级别
刘佩芝
——主血皇——————一
生巨直岱塞
—j魁幽邑—————一
直簦生焦热驻在望塑落塑±堂焦
论文提交日掰
论文评阅人
论文替辩日期
答辩委R舍主席
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日掰源自2006年8月—垫盟j型』U』L
——生—且—臣—一
—j酗丛噬匹生—一
——星—a—B—一
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