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窦桂梅老师诵读教学研究
窦桂梅老师诵读教学研究作者:何苗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38期摘要: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在现代语文学习中仍是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内容,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论文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诵读教学法,旨在通过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窦桂梅一、诵读与诵读教学诵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诵,是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读,就是读书、念文章。
诵读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诵读去教学,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并不是纯粹的在语文课堂中教学生诵读的技巧和方法,而是通过诵读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眼、口、耳、脑并用的诵读活动中,通过有声的语言内化文本,获得诸多信息、知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提高其自身的语文素养。
[1]二、为何进行诵读教学自古代蒙学起就被普遍运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古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文章七分读”等都是古人对语文诵读教学的经验之谈。
但自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诵读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教师往往重讲轻读,虽然有语文学家大力提倡诵读,但从总体来看,上至小学语文教师下至小学生对诵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喜好程度仍显乏力,诵读状况令人担忧。
三、窦桂梅老师诵读教学实录分析(一)、诵读教学方式多样化1、通过绘图理解方式实现诵读教学窦老师通过简单而生动的简笔画,让学生对词语“一片一片”有了深刻而形象的理解。
老师把词语理解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画图、想象,每个人心中都勾绘了一幅落叶飞舞的美丽画面。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自己体味到的“一片一片”,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时学生的情感完全投入到了学习情境中来,他们没有意识到是在学习词语,但是词语的意思已经根植在他们的头脑中了。
浅谈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智慧
浅谈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智慧作者:刘山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7年第32期语文名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智慧值得研究,向名师学习,我们会更有收获。
下面谈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
窦桂梅,女,1967年4月生于吉林省蛟河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
一、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1.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是有思想的课堂。
她提出了“主题教学”的思想,主张从语言、民族文化、个人修养三个层面,对应人与自然社会、人与母语、人与自我三组关系进行教学。
2.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她说:“没有激情的课堂就像一口枯井,没有激情的女教师就像没有光泽的旧瓷器。
”窦桂梅老师主张“三情共振”——课始激情情始生,课中悟情情更浓,课终暗情情未了。
窦老师的课激情澎湃,令人情思激荡。
古人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窦老师以其饱含生命激情的语文课堂誉满全国,被称为“燃烧的玫瑰”。
既有思想的骨架,又有激情的血肉,二者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窦桂梅老师集“激情、大气、厚实、豪放”于一体的教学风格。
二、窦桂梅老师的教学智慧(一)课堂充满激情窦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被称为“燃烧的玫瑰”。
有人曾这样评价窦老师的课堂:“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了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之光。
”激情飞扬是窦桂梅老师课堂最显著的特点,因此她的课堂也被称为“激情课堂”。
窦老师的课堂激情表现在课始生情,课中燃情,课终延情,激情课堂点燃了学生心灵的圣火,拨动了学生生命的琴弦,将课堂变成了一池流动而活泼的春水。
(二)思想引领课堂窦老师的课堂不光有激情,还有激情背后理性的思考。
窦老师是“主题教学”的开拓者,正是主题教学思想,引领着她的课堂激情,像河道一样引领澎湃的江水一样向前奔流。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展开全文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通过确立主题,将“听说读写”训练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统整起来,具有丰富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个特征,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一种颇具影响的模式。
笔者通过观看和分析窦桂梅老师的授课实录,以教学流程为线索去探究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导入环节的艺术追求:课始激情情始生(一)破题导入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弄明白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很关键的,在小学教材中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通常都会借助题目导入课文,但如何透过表层意义而进行深入挖掘,则各有侧重。
窦桂梅老师的破题导入就别具特色,窦老师可以抓住题目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执教《再见了,亲人》时,窦桂梅老师先是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亲”字,并讲述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然后再讲述“亲人”这个词语,同时窦老师通过歌曲、诗歌、阅读文本等形式来讲述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让学生们来感受到父母和孩子如同大树和枝叶一样,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再通过讲述抗洪抢险的战士和非典时期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来感受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窦桂梅老师的导入,把《再见了,亲人》的作品主题、情感与孩子真实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衔接起来,从而学生实现移情式的理解。
(二)意境导入意境导入又称为激情导入,教师在教授文章时借助文学作品或者歌曲视频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入情入境,歌曲和诗歌的文学性和易传播性的特点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个时候的孩子们处于一个良性的情境准备状态,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窦桂梅在执教《游园不值》时让孩子们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的合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孩子们的自我思考的能力,然后窦老师又引用到了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句诗歌的引用再次把孩子们带入到优美的意境中,恰到好处的诗歌和歌曲的来回切换,让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让朗读唱响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让朗读唱响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语言得到应有的训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在“读”字上下功夫,让朗读教学这个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唱响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朗读训练的形式、方法有很多种,一堂好课,并不是朗读的形式越多、越新颖就越好。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因素等,精心、合理地设计朗读训练,什么时候朗读是为了感知文本,什么时候朗读是为了感悟文本,什么时候朗读是为了表现文本,让朗读训练恰到好处。
下面我就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入“境”朗读,继而悟“情”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或用富有魅力的语言,或用生动的多媒体画面等方法,创设出生动的朗读情境,让入情入境的朗读成为连接文本和学生的纽带,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
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中,描写周总理批阅文件的一段,王老师激情的引导,将学生带入了情境:师:总理如此认真、细致地审阅的,仅仅是这一份文件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来到那个晚上。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总理坐在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今天晚上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读——(生读)师:夜已经很静了,人们早已睡了,而总理还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今晚的第二份文件,读——(生读)师:夜更深了,只听时钟传来滴答滴答的声音,总理揉揉眼睛继续审阅文件,读——(生读)师:夜色阑珊,东方发白,周总理拿出今晚的最后一份文件,读——(生再读)王老师对这段文字没有任何的讲解,但学生却在王老师那深情的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在那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将自己对这位共和国第一任总理的敬佩之情一次次升华。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学艺术赏析
摘要本文以窦桂梅的教学艺术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她的教学艺术的思想来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观察、比较等方法,以她的课堂实录为突破口,结合她的课堂教学艺术与课内外贯通的主题教学艺术进行赏析,并从其教学艺术中学习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们提供一个学习的范本。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窦桂梅;教学艺术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Dou Guimei's teaching ar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of her teaching ar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observation, comparison and other methods to her classroom record as a breakthrough, combined with her classroom teaching art and class .Through the theme of teaching art appreciation, and from its teaching art to learn her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ideas fo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under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s to provide a model of learning.目录TOC \o "1-3" \h \u 摘要 IAbstract II一、引言 1(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二)前期相关文献研究 11.对窦桂梅本人著述的研究 12.其他人对窦桂梅的研究 2(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二、教学艺术的定义 3三、窦桂梅教学艺术的思想来源 4(一)窦桂梅的儿童观 4(二)窦桂梅的教师观 4(三)窦桂梅的教育观 5四、窦桂梅教学艺术赏析 6(一)课堂教学艺术 61.课堂导入艺术 62.课堂提问艺术 83.课堂情境营造艺术 104.课堂师生沟通艺术 11(二)主题阅读教学的艺术 131.为了阅读的阅读教学 132.语文和生活的共振 14结语 16注释 17参考文献 17致谢 19引言(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1世纪的语文教学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课改的时代洪流中,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独具特色的语文特级教师,他们继承上一代特级教师的光与热,散发出这一代优秀教师的独特光芒,其创造性的教学理念、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都对当代甚至以后的语文教师的教学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受到了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第一篇: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内容摘要ABSTRACT一、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第一节读准字音、扫除障碍第二节落实语句整体推进二、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第一节停连的作用第二节停连的种类三、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 第一节什么是语气第二节语气的色彩和分量第三节语气的声音形式四、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第一节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 第二节节奏的不同类型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第一节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第二节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朗读,在中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
从孟子“诵其诗,读其书”的说法中,我们大致可以可以推断朗读在中国大约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
我们无法得知古人是如何进行朗读了,与我们现代人朗读有多大的差异,可是我们无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古今,甚至中外,朗读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唯有朗读,我们方可以从文字中探索古人的踪迹、领略其思其想,与之把臂同游。
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尤为重要。
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对经典,除了朗读还是朗读。
不是讲读,也不是解读,而是朗读!学习经典,感悟的是语言,不是故事;我们不是开故事会,而是体会文学的魅力。
”窦桂梅老师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之一,她在语文上有着非凡的建树。
窦老师将朗读划在语文教学重要的层面上,可见朗读教学确实不可忽略,而窦老师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便是她的指导朗读艺术。
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要进行流畅朗读,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非常必要。
窦桂梅老师总会先从课题切入,让学生从课题中初步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窦老师用好汉歌作为背景音乐,PPT上先后略过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窦老师在她营造出的氛围中以她惯有磁性的声音解说着水浒传发生的背景,最后,PPT固定在一百单八将其中一将身上,窦老师问学生此人姓甚名谁,在听完学生弱弱回答林冲之后,窦老师不甚满意,再次反问学生:“千年人物就这样喊出来吗?此人姓甚名谁?”学生此回回答得刚硬大气,如同林冲本人刚硬且大气,窦老师才稍稍满意。
怎样让朗读指导走向有效_当代小学语文名家朗读指导方式赏析
有 读 样 效 走 导 指 让 怎 向 朗
方 家 名 语 指 代 析 读 朗 赏 学 式 导 文 小 习 虫 !
既有鲁莽急切 , 更有他 的骄横 ! 势 , 还有 仗 那种没 文化 ! 市井泼皮 的张 狂 " 如何通过
朗读 让 学 生 领 会 到 这 些 呢 ?窦 老 师 通 过 学
[设计意 图]总结阶段 , 教 师让学 生尝试用学 习的百
分 数 来 描 述 今 天上 课 的 感 受 , 一 方 面 是 整 节 课 的 回 顾 与 梳 理 , 另 一 方 面 , 通 过 对 自我 !同 学 和 对 教 师 的 评 价 , 唤 起 学 生新 的学 习 内 驱 力 , 让 学 生 享 受 数 学 学 习 的 美 好 , 保 持 一 种 对 于课 堂 生 活 的 自我 归 属 感 , 课 堂 真 正成 为 师
气 "
理独树一 帜 , 他运用视像 化 ! 体验式朗读 , 把学生带进 了
萧红 笔下 的 / 阳光 之 园 0"
师 :学 习写景 的文章 ,在读 某一事物的 时候 , 脑子里
可以出现这个事物的画面, 然后 用个性化的方式 ,将这个 事物的样子表现 出来 " 例知 /鸟飞 了, 就像鸟上天 了似 的 0
倍的效果 "画
(作 者 单位 :江 苏 省 无 锡 市育 英 实验 小 学)
54 江苏 / 表育雀 擎譬警
这 句 , 怎 么读 , 才 能 让 听 的人 感 觉 鸟真 的 飞得 很 自由?
生 :尝 试 练 读 "
其 次是带领学 生分析 "学 生读不 出九色 鹿 的气愤 来 , 先让学生关 注语言 , 表达气愤 用哪些语 言 , 找 到 /竟
探析窦桂梅的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探析窦桂梅的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摘要:语文课堂导入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如果将这一技术运用得当,将具有艺术性。
艺术化的语文课堂导入不仅能够为课堂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也能够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窦桂梅;语文;课堂导入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之中,大都数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直接“给”学生,但事实上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只会让学生死板僵硬地接受知识。
每一位教师应该清楚的是,激发知识的动力应该是“导”,教师不仅要知道导什么,还要明白如何去导。
窦桂梅作为全国语文教学名师,在语文课堂导入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风格,通过对于窦桂梅老师关于小说、童话、散文等不同文体教学实录的观看,并对其导入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与分析,从而总结其特色,为一线教师提供指导。
一、简洁的艺术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特点去设计课堂导入。
在导入时,小学语文教师说的一字一句都应该进行反复的斟酌与思量,语言要精炼和简洁,善于描绘和比喻,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让抽象的事物产生视觉效果,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窥其貌、如临其境。
[1]小学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情景,增强渗透性,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用最为精炼的语言,将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窦桂梅老师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教学导入中窦桂梅老师先是为学生播放了一首歌曲——《好汉歌》,歌曲播放结束之后,窦桂梅老师手里拿着木板,在讲台上一拍,然后以说书人的口吻,通过语文为学生描绘出《水浒传》写成时的社会背景,同学们通过联想和猜测,推测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水浒传》这本书中一百单八将之中的其中一员,之后窦桂梅老师再展示林冲的照片,介绍林冲生平的简介,引出课文的主要任务,完成课堂导入环节。
跟窦桂梅学朗读读书心得
跟窦桂梅学朗读读书心得朗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够传递情感、引发思考的表达方式。
在阅读了窦桂梅老师关于朗读的相关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朗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窦桂梅老师强调,朗读绝不仅仅是简单地读出声音,而是要通过声音去传达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这让我意识到,以往自己在朗读时,往往只是注重了字音的准确和语速的平稳,却忽略了文字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情感。
真正的朗读,应该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是对作品的深度解读。
窦桂梅老师还指出,要做好朗读,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
在阅读她的论述时,我回想起自己曾经朗读一篇文章,因为没有事先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导致朗读出来的效果平淡无奇。
而当我们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和创作动机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就能更好地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情感的起伏。
比如,在朗读一首古诗时,如果我们知道诗人是在被贬谪的境遇中创作的,那么在朗读时就能更贴切地表现出那种悲愤和无奈。
同时,窦桂梅老师非常注重朗读的技巧。
她提到了语调的运用、重音的把握以及停顿的巧妙安排等方面。
语调的高低变化可以让朗读更富有音乐性,增强感染力;重音的突出能够强调重点,让听众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而恰当的停顿则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以前,我对于这些技巧的运用比较随意,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
通过学习窦桂梅老师的方法,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朗读中运用这些技巧,果然使朗读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窦桂梅老师的理念中,朗读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当我们拿到一篇作品时,要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相应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
这样,我们的朗读才能更加生动形象,让听众能够跟随我们的声音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
比如朗读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如果能够想象出自己身处那美丽的景色之中,就能更真切地表达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此外,窦桂梅老师认为朗读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我们要敢于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朗读中,不要刻意压抑或伪装。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投入情感,才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风格论
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风格论
桂梅语文教学艺术风格论——拥抱风骚的乐趣与创造力
桂梅是一名正视实际、务实又有激情的语文教育家。
她执着地追求卓越的教学
质量、独特的教学方法,并以其自己独到的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引领着大家。
艺术风格是桂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优秀的
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的完美结合,以深刻的文化认知灌溉学校。
她重视学习内容的内涵,致力于培养学生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重视内容的传播,让学生懂得自我表达的重要性;重视内容的实践,要求学生融入自身实践和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例如,桂梅所提倡的语文教学“流动”活动,有利于学生们拥抱风骚的乐趣,
营造语文学习的创造性。
让音乐伴随着语文的节奏,将文学的梦境融入到课堂之中,可利用熟悉的故事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情绪中,体会兴趣与快乐,以一种有趣而又迷人的方式拓展知识面。
此外,桂梅还强调,要求学生思考式记忆,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的能力;强调主题思想教育,以兴趣觉醒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觉践行优秀文化内涵的能力;把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习效果,这就是桂梅的语文教学艺术风格。
桂梅的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喜欢和追随。
随着学校文化的发展,她的语文教学艺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师生的共同努力,必将把桂梅的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
窦桂梅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研究
窦桂梅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研究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对教学语言进行创造性运用,使教学语言表达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智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发挥着传递知识,启发智力,与学生沟通建立情谊的作用。
窦桂梅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曾在联合国总部做过《给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学》报告,成功教师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语言,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三十年的教师,她的课堂教学语言经过教学实践和岁月的积淀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特色。
本文通过对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视频实录观察,对窦桂梅老师的访谈视频以及窦桂梅老师作的相关报告等进行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从中发现窦桂梅老师课堂语言艺术特点。
在听取了她的访谈和报告后结合窦桂梅老师著作,发现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本文从其职业成长过程、教育理念、工作态度等方面分析其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形成。
在此基础之上探究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形成对小学语文老师的启发。
本文的框架是:第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引言包含文献综述,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教学语言的文献综述,重点介绍窦桂梅及其著作;第二部分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界定,在这一部分对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进行界定,简单介绍了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和艺术性特征;第三部分对窦桂梅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窦桂梅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的四个特征即广博性的语言展现主题教学的开阔,深邃性的语言实现教育的超越,生动性的语言扩展生活的张力,引导性的语言促成情感的体验;第四部分探析了窦桂梅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的成因,从窦桂梅的成长经历和语言艺术形成两方面进行探讨;第五部分是窦桂梅语言艺术特征的形成对语文老师的启发,在窦桂梅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特征形成的基础上,谈论其对教师的启发。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56课堂NEW WRITING2020.7 语文教学研究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前段时间,一位好友送给我一本书——窦桂梅老师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窦桂梅老师是我最崇拜的语文名师之一。
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它,这本书一共收录了20多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这些课堂实录来自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等学科教师的真实课堂。
执教的教师有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校骨干教师。
在这本书中收录了20多课的课堂教学实录,窦老师站在理论的高度做到了一课一评。
每一节课的评课随笔都有一个主题,比如《教师要有语言意识》《言语智慧从哪里来》等。
这些主题内容所解决的问题正是我们教学中的焦点、盲点、难点问题。
窦老师在这本书中阐述的教学理念,列举的具体的方法对我们的日常教学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能够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启发和莫大的帮助。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有浓浓的“语文味”。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呢?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规范化和语文化语言是建立沟通、交换思想的媒介,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语言即知识传播和思想互鉴的纽带,一切的教学活动将从语言的发声开始并延续。
语言文化的精准掌握即语文教学的良好开端,教师的言语涵养无不体现着教师自身的高度,且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是课堂学生思维发展、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由此,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更要规范、熟练、巧妙地驾驭语言,这就需要教师语言的规范化和语文化。
说起语言的规范化,我相信有一点,大家应该深有感触:有些教师的普通话不够标准,甚至将一些方言代入课堂之中,而教师却并不觉得有何不妥。
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口头禅。
比如前几天我听了一位教师的市级典型课例巡回教学课。
在这节课中,他总是问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呀?”一节课竟问了四、五次。
在平时的教学中,这句话在他课堂中出现的次数应该会更多吧!作为一名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也会有这样的语言方面的问题。
关于窦桂梅课堂朗读引导评价例谈
关于窦桂梅课堂朗读引导评价例谈关于窦桂梅课堂朗读引导评价例谈《语文课程标准》(2016版)在关于阅读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也指出:“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呢?基于此思考,反复观摩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葡萄沟》和《秋天的怀念》,想从中寻找到可借鉴学习的地方,现总结如下:一、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活动感悟,学习引导评价朗读。
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必须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
窦桂梅老师说: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
教师要适当的搀扶和点化,让孩子“感”一定有个过程,“悟”一定有个过程。
因此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唤醒、刺激、探究、体验。
语文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激情,让学生在课堂上,走进教材的情,将课本中虚拟的情感,通过在课堂营造情境中的体验和驱动,变成自己的体验,这是语文教师的功夫。
如在《葡萄沟》一课的课例中,为了读出“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了一个绿色的凉棚。
葡萄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窦老师先是通过不同的活动,带领孩子一起感悟重点词语:通过和孩子们一起画简笔画理解“茂密”,通过辨认不同颜色的葡萄、用光组词等理解“五光十色”,失误演示“一大串”等。
之后,在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后,自然而然地读好这句话。
二、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感悟,学习引导评价朗读。
“有感情”这个字眼,几乎语文课本每一课课后第一题都会提到,教师也常在课堂上讲到要“有感情”,究竟何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窦老师《秋天的怀念》一课的课例中,通过她提出的“正确、流利、韵味儿”三个层次的初读课文之后的检查评价朗读,总结出对“有感情”的认识:有感情,平日我们常说,读出重音、语速快点儿、语速慢点儿等无非是朗读的技巧。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王广阳 杨 军(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通过对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的分析发现,其教学艺术在课始、课中、课终三个阶段具有不同体现。
课始阶段体现为导入艺术,课中阶段体现为提问、评价、朗读艺术,课终体现为板书、总结艺术。
【关键词】窦桂梅;阅读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通过确立主题,将“听说读写”训练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统整起来,具有丰富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个特征,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一种颇具影响的模式。
笔者通过观看和分析窦桂梅老师的授课实录,以教学流程为线索去探究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导入环节的艺术追求:课始激情情始生(一)破题导入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弄明白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很关键的,在小学教材中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通常都会借助题目导入课文,但如何透过表层意义而进行深入挖掘,则各有侧重。
窦桂梅老师的破题导入就别具特色,窦老师可以抓住题目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执教《再见了,亲人》时,窦桂梅老师先是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亲”字,并讲述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然后再讲述“亲人”这个词语,同时窦老师通过歌曲、诗歌、阅读文本等形式来讲述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让学生们来感受到父母和孩子如同大树和枝叶一样,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再通过讲述抗洪抢险的战士和非典时期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来感受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窦桂梅老师的导入,把《再见了,亲人》的作品主题、情感与孩子真实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衔接起来,从而学生实现移情式的理解。
(二)意境导入意境导入又称为激情导入,教师在教授文章时借助文学作品或者歌曲视频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入情入境,歌曲和诗歌的文学性和易传播性的特点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个时候的孩子们处于一个良性的情境准备状态,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窦桂梅在执教《游园不值》时让孩子们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的合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孩子们的自我思考的能力,然后窦老师又引用到了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句诗歌的引用再次把孩子们带入到优美的意境中,恰到好处的诗歌和歌曲的来回切换,让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跟窦桂梅学朗读》感悟心得
《跟窦桂梅学朗读》感悟心得本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著作,一方面作者通过扎实的理论修养向读者诠释了朗读的内涵,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朗读在教学中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作者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中运用理论,并不断总结有效的教法、学法。
本书选择的案例大多来自各种版本的小学课文,贴近教学实际。
书中的非语文朗读范例,比如新闻朗读句例、拼音发声练习列举以及其他极具典型性的案例,主要来源于参与教学实践的朗读学专家。
尽管没有专业著述的中规中矩,但作者试图给读者提供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强调通过实践,进行朗读指导与培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总结的很多方法都极具可操作性,适合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因势利导地运用。
《跟窦桂梅学朗读》本书主体可大致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从“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个体提升的内在需求”和“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朗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作者定义了本书中“朗读”的概念,向读者阐明了“吟诵”和“朗诵”的异同。
第三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朗读的基本方法。
朗读要从具体文本的实际情况出发,所以首先要解决文本解读的问题。
理解文本是对朗读客体的尊重,只有真正领会了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才有可能用朗读彰显文学作品的魅力。
第四章作者开始介绍朗读的规范。
这一部分包括语言的规范和语音的规范。
语言规范是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
第五章介绍了朗读的注意事项,包括气息的运用、吐字要清晰、放松自我、状态积极。
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加强朗读的训练效果,教师采用丰富形式进行朗读,如:齐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配乐朗读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型,选择恰当的方式,其中配乐朗读往往能够借助音乐的力量更好地感染学生。
窦桂梅与小学语文教师谈朗读
窦桂梅与小学语文教师谈朗读教学研究2010-03-23 09:40:15 阅读29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朗读,最重要的基本功,朗读,必须的专业修养。
从社会现实来看——当今社会:地球在缩小,舌头在延长。
是人才的不见得有口才,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
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
舌头就是一把利剑,演说比打仗更具威力。
一个人可以面对多少人,就代表这个人有多大成就。
美好、成功、幸福的人生,从良好的沟通能力开始,而朗读就是构成这些能力的基本前提……问:最值钱的是什么?答:人才!!问:怎样才算是人才?答:口才!!口才=人才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母语是可亲的,优秀语文教师都能够懂得,触摸她最好的办法就是读。
快乐地诵读意蕴灵秀的句子,徜徉于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名著,何其幸福。
只有那些能通过朗读这样一个诗意的途径充分感受并传达母语温暖的教师,才有可能借助并运用这样的形式,把学生带到母语温暖的怀抱中。
扬雄:“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语言是思想的现实”,朗读成果的“现实”,相当于“指南针”、“宇宙飞船”等。
朗读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从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看——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责任,用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帮助儿童建立语感,以至初步掌握朗读这个工具。
从当今的教学现象来看,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
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
这是不能容忍的。
”请看这些“格式化”的朗读:“请带着愤怒的感情读”“请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请你把这个词的重音读出来”“这里读得要轻一些,那里要读得重一些”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这么多年来,对朗读重视不假,问题是我们教出的孩子的朗读只有声调没有情调,只有腔调,没有味道。
也就说,我们全在外面用劲。
难怪会出现“连爷爷您回来了”的政治腔调,难怪有人说,“朗读是可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ABSTRACT一、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第一节读准字音、扫除障碍第二节落实语句整体推进二、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第一节停连的作用第二节停连的种类三、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第一节什么是语气第二节语气的色彩和分量第三节语气的声音形式四、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第一节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第二节节奏的不同类型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第一节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第二节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朗读,在中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
从孟子“诵其诗,读其书”的说法中,我们大致可以可以推断朗读在中国大约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
我们无法得知古人是如何进行朗读了,与我们现代人朗读有多大的差异,可是我们无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古今,甚至中外,朗读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唯有朗读,我们方可以从文字中探索古人的踪迹、领略其思其想,与之把臂同游。
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尤为重要。
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对经典,除了朗读还是朗读。
不是讲读,也不是解读,而是朗读!学习经典,感悟的是语言,不是故事;我们不是开故事会,而是体会文学的魅力。
”窦桂梅老师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之一,她在语文上有着非凡的建树。
窦老师将朗读划在语文教学重要的层面上,可见朗读教学确实不可忽略,而窦老师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便是她的指导朗读艺术。
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要进行流畅朗读,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非常必要。
窦桂梅老师总会先从课题切入,让学生从课题中初步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窦老师用好汉歌作为背景音乐,PPT上先后略过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窦老师在她营造出的氛围中以她惯有磁性的声音解说着水浒传发生的背景,最后,PPT固定在一百单八将其中一将身上,窦老师问学生此人姓甚名谁,在听完学生弱弱回答林冲之后,窦老师不甚满意,再次反问学生:“千年人物就这样喊出来吗?此人姓甚名谁?”学生此回回答得刚硬大气,如同林冲本人刚硬且大气,窦老师才稍稍满意。
在亮出林冲后,窦老师又渐渐板书出课文的标题——林冲棒打洪教头。
窦桂梅让学生朗读题目,在窦老师“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打的是谁”示意下,三名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感情色彩朗读了题目,第一名学生侧重读“棒打”,第二名侧重读“林冲”,第三名学生侧重读“洪教头”。
短短三分多钟,独具匠心的指导朗读方式,窦老师让学生迅速融入课文的学习中,清晰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第一节读准字音、扫除障碍读准字音、扫除障碍可是朗读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
汉字有读音、语音(口语音)、异读字、多音多义字等的区别,比较复杂,还有一些姓名、古代国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常常有特别的念法,一不注意就难免出错,造成笑话。
这些吃不准对错的字音会在你朗读的过程中造成干扰,影响朗读的流畅性。
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在教授新课文时提前让学生先自学课文,找准课文的正确读法,也会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易错字音做重点强调,让学生反复读防止下次出错。
窦老师在这方面与一般老师表现无异,她也会在课堂上就错读频率较高的字做强调。
以老师的教学实录《清平乐.春居》为例,窦老师以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导入新课,念《破阵子》时,窦老师特别强调醉里挑灯看剑里挑[tiǎo]字以及梦回吹角连营里的营[yíng]字读法,挑字是多音字[tiāo]、[tiǎo],所以强调其读法,而之所以还强调营字的读法主要是因为某些学生在读这个字时读成了[yīng],引起了窦老师的关注。
在转回本次课程内容《清平乐.春居》时,窦老师叫一女学生朗读了整首词,女学生朗读完后,窦老师对其三个地方作了重要点评:第一个是白发谁家翁媪里翁媪[wēng ǎo]二字,这两个字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第二个是溪头卧剥莲蓬里的剥[bāo],第三个是蓬[péng],剥字是多音字[bāo]、[bō],莲蓬里的蓬在现实生活中可读成轻声,在这里读作第二声主要是因为押韵。
又以《晏子使楚》为例,第一位女生朗读一、二段时窦老师评价了该学生读的大夫[dài fu],因古读[d à ifu]、现读[d ài f ū],也评价了她的侮辱[w ǔ r ǔ],因学生在这个词上容易读错,接下来窦老师又请了第二名男同学朗读,提别点评了他的儿化音和瞅了你一眼的瞅[ch ǒu],特别评儿化音是因为上公开课的学生是深圳的,儿化音可能没有北方人那么准,点评瞅是因为这个字可能很多学生不认识。
窦老师在其他课上也有诸如上述所示例中的对易错字音的提醒,特别是古代诗词方面窦老师在读音上的强调就更下一番功夫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应押韵而读。
一切皆以韵味为首,这是窦老师区别于其他老师最大的特色。
在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的准备工作中,一般的教师都会在真正进入文章学习前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正确读音,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应该是这样读才对,一切才是死理,更改不得。
窦老师的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则是在合乎情理之下,随文动而动。
她会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只有这么读才更迎合文章的韵味,让一切水到渠成,又不显得突兀。
历代学子吟诵文赋时都会赋予音乐美,是吟诵、唱读,而不是死读、僵硬读,并不是说这个字词一定要这样读、这是更改不得的,而是我们在赋予它们这个读音时才会更加有韵味,更加灵动悦耳。
窦老师很明显了解这点,所以在教授读音时她不会直接跟学生说这个是正确读音,而是让学生在欣赏中读出韵味,韵味为主、正确为辅。
第二节 明确文章立意明确文章立意,是抓住作品灵魂的有效方法。
我们知道,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的。
理解作品应该是朗读创作的第一步,其次才是寻求适当的表达方法问题。
只有先理解了作品,表达才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只有先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谈得上正确而完善的表达。
那么,窦老师是如何在朗读前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的呢?我们以老师的教学实录《圆明园的毁灭》为例看窦老师是如何在这点上诠释完美的。
我们先来分析《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总共六个自然段,除掉开头第一段以及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中间三段作者皆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真正进入课文主题“圆明园的毁灭”的仅仅是一小段。
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字符数更精准了解作者安排文章的规格:除掉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这6个字,统计上课文的标点符号以及空格,课文总共583个字符,详述“圆明园的辉煌”的字符数有365,叙述作品主旨“毁灭”的字符数却仅仅只有158个,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立意是什么呢?我们暂且放下这个疑问,去看看窦老师是如何讲述这篇文章的。
就《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来说,窦老师在全国很多地方均上过公开课,在讲述文章时,窦老师因不同地方学生情况不同而对课程做过略微调整,当然在这样的调整下上课时长也不尽相同,可是不管是上课时间较长还是较短,窦老师对课文各个部分分配的时间比例是相似的,表现为:讲述“圆明园辉煌”的时长为总时长的83,讲述“毁灭”的时长却占总时长的一半以上。
为什么窦老师会这样安排课文呢?为什么字符数仅有158个的小小段落窦老师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授?原因在于窦老师清楚明白作者安排文章的立意、了解作者内心最真实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如课文最后一句话所说“记住辉煌铭记毁灭”,在安排文章时作者用了365个字符描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却只用了158个字符叙说着其的毁灭,这场毁灭虽然短暂、仓促,可是在这仓促下却裹藏着作者对两千多年的文化被毁于旦夕的无奈、悲恸、悔恨,以及作者想让我们沉思的方向,她想让我们沉思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只要铭记历史,我们才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事实,才能激发我们振兴中华的决心!所以,“漫长”的“辉煌”只是想让这“短暂”的“毁灭”来得更加石破天惊、惊天动地,“辉煌”的只是结果,“毁灭”才是震撼作者心灵的过程啊!窦老师非常了解作者,她更将这份理解传达给学生。
在讲述课文时,窦老师不含蓄作者心中所思所想,她非常直接敞开作者所有的感情,在时长接近80分钟的教学中,她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渲染着作者对于毁灭的悲痛,她让学生感受着作者的痛,更让学生承担作者寄托的情感:铭记历史,开拓明天、振兴中华!只有明确文章的立意,我们方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
关于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唐朝文学家杜牧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凡为文以意为主……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後,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圜圚,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
他的意思是说,对于写文章来说,立意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先确定立意,而只是注重文辞的华美,那么写得也越多意思就越乱。
《圆明园的毁灭》作者虽然较大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让我们感受“众星拱月”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的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的珍贵,可是作者真正想让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些辉煌,而是当辉煌毁于一旦之后历史的哀鸣。
作者要的不是后人对毁灭的祭奠,而是铭记、沉思。
如若理解不到作者起意文章的心思,那么教师在教授时情感势必会偏颇,会过于将目光集中在曾经的辉煌上,毁灭则少了一份深沉,朗读作品时我们投入的感情就会倾斜甚至错置。
这就是缘何窦老师在课文笔墨少之处却花费大量时间讲述,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
了解立意后我们朗读时就朗读的重点放在能提示作者创作意图、揭示作品主题的地方。
上述所讲似乎过于抽象,那我们在简化一下。
正如王宇红老师所说,想要了解文章立意,在朗读前我们不妨问一下这三个为什么,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三节理解文章结构感受——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第一节抓住感受表达感情第二节落实语句整体推进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第一节停连的作用第二节停连的种类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第一节什么是语气第二节语气的色彩和分量第三节语气的声音形式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第一节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第二节节奏的不同类型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第三节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第四节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