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胞为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_张灿
药剂学领域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药剂学领域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药物的快速有效递送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在药剂学领域,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目前药剂学领域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一、纳米粒子递送系统纳米粒子递送系统是目前研究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纳米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小的体积,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纳米粒子还可以通过改变粒子的表面性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针对性,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
当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改善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和药物的递送效果。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纳米材料是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粒子。
PEG修饰可以有效地增加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并提高药物的递送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正在探索新型的纳米材料,如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和量子点材料,用于制备纳米粒子递送系统。
二、胶束递送系统胶束递送系统是一种由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组成的微乳液,可以包裹药物并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胶束的核心部分是水不溶性药物,而外部由生物相容性强的水溶性材料包裹。
胶束递送系统具有尺寸小、表面性质可调和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因此在药物递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人员目前主要关注胶束的稳定性和递送效果的提高。
为了提高胶束的稳定性,研究人员通过控制胶束粒径、表面张力和表面修饰等方法进行改进。
另外,为了提高药物的递送效果,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胶束的表面性质和内部结构,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控释。
三、脂质体递送系统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层组成的球形结构,内部可以包裹水溶性、脂溶性药物。
脂质体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释性和较高的药物包封率,因此在药物递送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当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结构和表面性质来提高药物的递送效果。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方法是脂质体的表面修饰。
通过修饰脂质体的表面,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控释。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已成为现代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设计理念、技术突破以及对未来药物研发和治疗模式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基因与细胞递送系统、以及智能响应型递送系统等前沿领域,并评述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挑战。
通过深入剖析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旨在为医药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推动药物递送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患者带来更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与特点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是医药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其目的在于优化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并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
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和应用场景,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被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主要利用药物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规律,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粒径、溶解度、稳定性等,实现药物在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富集。
被动靶向系统简单易行,但靶向性相对较弱,通常适用于全身性治疗。
主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主动靶向系统则通过引入特异性配体(如抗体、多肽、小分子等)与药物载体结合,使药物能够主动识别并结合到目标组织或细胞表面的受体上,实现药物的精准递送。
这种系统的靶向性强,但设计和制备相对复杂。
物理刺激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利用外界物理刺激(如温度、光照、磁场、电场等)触发药物释放。
例如,热敏脂质体可以在温度升高时释放药物,光敏纳米粒则能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实现药物释放。
物理刺激响应型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和精准性,但需要外部设备的支持。
化学刺激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利用体内特定的化学环境(如pH值、酶活性等)触发药物释放。
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药学服务与研究 Pharm Care Res 2019 A pr ;19 (2 ) 强 磊 ,等 .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 81 ·
细胞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 专家论坛 ·
强 磊1 ,李国瑞1 ,宫春爱2 ,台宗光1 ,高 申1 倡
(1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学部 ,上海 200433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药剂科 ,上海 200011)
1 用作药物传递系统的细胞类型
目前研究的细胞载体有红细胞 、免疫细胞 、干细 胞和肿瘤细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见表 1 ) ,现重点介绍各种细胞载药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02480) 作者简介 强 磊(男) ,硕士生 . E唱mail :ml3167069971@ 163 .com 倡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 :高 申 ,E唱mail :ggss99 @ 126 .com
Research advances in cell唱media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QIANG Lei1 ,LI Guorui1 ,GONG Chun’ ai2 ,T AI Zongguang1 ,GAO Shen1 倡 (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hanghai Hospital , Navy M ilitary M edical U 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Ninth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chool of M edicine ,Shanghai Jiaotong U niversity ,Shanghai 200011 ,China) [ABSTRACT] Cell唱media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employ specific cells as drug carriers to transport therapeutic and diagnos 唱 tic agents to the lesion by using the natural functions of cells .T 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red blood cells , immunological cells ,stem cells and tumor cells as drug carriers in recent years ,and also introduces strategies that have been elaborated for loading cells with drugs . [KEY WORDS] cell唱media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red blood cells ;immunological cells ;stem cells ;tumor cells ;no唱covalent coupling ;covalent coupling ;review
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

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一、引言肿瘤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虽然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以及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等问题,限制了肿瘤治疗效果的提高。
因此,研究和开发药物递送系统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药物载体与药物结合,通过特定的途径将药物输送到靶组织或细胞内的系统。
根据递送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目前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主要包括纳米粒子、脂质体、聚合物及基因递送系统等。
1. 纳米粒子纳米粒子是指粒径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
纳米粒子递送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药物表面的性质、尺寸和形状等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2.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类脂物质组成的球状结构,可以包裹和运载药物。
脂质体递送系统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体的成分和性质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稳定性,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靶向性。
3. 聚合物聚合物递送系统是利用聚合物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吸附以实现递送的系统。
聚合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可调控性,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的结构和功能来调控药物的递送行为。
4. 基因递送系统基因递送系统是指将基因药物输送到靶细胞内并实现高效表达的系统。
常见的基因递送系统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两种形式,通过改变载体的结构和性质来提高基因递送的效率和特异性。
三、药物递送系统的优势与挑战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许多优势,可以解决传统药物在治疗肿瘤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首先,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其次,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改善药物的靶向性,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此外,药物递送系统还可以实现药物的递时递量,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也面临一些挑战。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戴丽丽;苏志桂;张灿【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主要诱因.鉴于常规的给药方式,进入斑块的药物浓度很低,难以实现直接针对斑块的有效治疗策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靶向斑块、斑块局部释放药物和提高斑块内药物有效浓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平台.本文从靶向递送策略的角度对近年来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进行综述,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诊疗的设计和构建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7(036)008【总页数】6页(P471-476)【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靶向治疗;斑块【作者】戴丽丽;苏志桂;张灿【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1+2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的报告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当前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
AS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下有脂质沉着,大部分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同时伴有内膜增厚,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AS的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调节血脂类药物、抗炎类药物、抗氧化类药物、抗血小板和抗凝类药物。
其中,他汀类药物由于其较好的降血脂效果在临床上的应用最为广泛[2]。
目前,针对AS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基于全身水平的降脂作用,并无直接作用病灶部位即AS斑块内部的治疗策略。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始终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传统的药物递送方式往往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药物生物利用度低、靶向性差、副作用大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旨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同时实现精准的药物输送。
其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为药物递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金属纳米粒等,能够有效地包裹药物分子,保护其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并通过特定的机制实现靶向递送。
脂质体作为一种常见的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能够将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同时包封在内部的水相和脂质双分子层中。
通过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如连接特定的抗体或配体,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等特定靶点的主动靶向,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
聚合物纳米粒也是备受关注的药物递送载体之一。
它们可以由多种天然或合成的聚合物材料制备而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载药能力。
通过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结构和组成,可以调节纳米粒的粒径、表面电荷等性质,从而影响其体内分布和药物释放行为。
除了纳米载体,微球和微囊技术在药物递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球通常是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球形实体,药物可以均匀地分散或包埋在其中。
微球的粒径可以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通过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等方式给药后,可以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
微囊则是将药物包裹在一个微小的囊泡中,囊壁可以起到隔离和保护药物的作用。
微囊的制备方法多样,如界面聚合法、相分离法等,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定制其性能。
在靶向递送方面,除了利用纳米载体和微球微囊的表面修饰实现主动靶向外,基于细胞的药物递送系统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例如,红细胞可以被改造为药物载体,利用其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和长循环特性,将药物输送到特定部位。
巨噬细胞也可以被“武装”上药物,通过其对炎症部位的趋向性,实现对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
药物的新型递送系统与递送途径研究

药物的新型递送系统与递送途径研究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升药物的效果,减少副作用,并增强临床疗效。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不断涌现,为药物治疗带来了许多创新。
一. 传统药物递送系统的局限性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药物在体内速度快,难以控制释放,药物浓度难以调整,药物作用时间短等问题。
由于这些限制,部分药物的疗效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出现副作用。
因此,寻找新型递送系统成为必要的研究方向。
二. 脂质体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1. 脂质体的构造与特点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构成的微囊,它具有结构稳定、生物相容性好、可控释放等特点。
脂质体可以包裹药物,并通过胃肠道吸收或直接注射递送至目标组织。
2.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脂质体递送系统可以用于治疗癌症、传染病、递送基因等多个领域。
通过控制脂质体的组成和制备方法,可以调整释放速率和药物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三. 聚合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1. 聚合物的构造与特点聚合物是由多个重复单元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链状分子,它具有高分子量、稳定性好、可调控释放速率等特点。
聚合物递送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的结构和形态来实现药物的递送。
2. 聚合物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聚合物递送系统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肿瘤、炎症等多种疾病。
聚合物材料可以通过调整粒径、表面性质和药物包裹方式来实现药物的控释和靶向递送,提高药物的疗效。
四. 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1. 纳米递送系统的构造与特点纳米递送系统是指以纳米材料为载体,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表面。
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大比表面积、可调控性等特点,使药物更容易渗透到细胞内,提高药物的吸收和滞留时间。
2. 纳米递送系统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纳米递送系统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通过调节纳米粒子的粒径、形态和表面修饰,可以实现药物靶向递送和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提高药物的疗效。
五. 新型递送途径的研究与应用除了递送系统的创新,新型递送途径的研究也为药物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

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药物治疗的需求增加,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将药物定向传输到靶向治疗区域的系统,具有高效、低副作用和减少药物浪费等优势。
在微观结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探索药物递送系统的组成、形态和特性等方面的特征,进一步深化对系统药效学和释药机理的理解。
本文将从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方法在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探测手段和技术。
其中,以下几种方法是常用的。
1. 电子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其高分辨率和强大的成像功能,在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可以观察到药物递送系统的形态、尺寸和分布等信息。
2. X射线衍射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药物递送系统的晶体结构和晶体相。
通过分析X射线衍射图谱,可以了解药物递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等信息。
3. 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对样品中的原子核信号进行分析,获取药物递送系统的分子结构和组成等信息。
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其他技术:除了上述三种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技术可供选择,如红外光谱法、光学显微镜技术、荧光显微镜技术等。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样品特性,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研究。
二、药物递送系统微观结构研究的现状目前,药物递送系统的微观结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以下是一些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
1. 纳米颗粒:纳米颗粒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较小的尺寸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大小、形态和表面性质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其递送性能。
例如,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剂,可以实现对靶向区域的选择性递送。
2. 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类物质组成的微小球体结构,可以有效地包封药物分子。
原代树突细胞基因递送系统的构建与应用_NormalPdf

学报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2021,52(4):438-446438原代树突细胞基因递送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于泽萱,鞠曹云*,张灿**(中国药科大学高端药物制剂与材料研究中心,南京210009)摘要目前,安全有效的基因递送系统应用于原代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转染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针对原代DC构建基于脂质体的基因递送系统,优化了制备方法以提高原代DC的转染效率。
通过共孵育法、乙醇注入法、鱼精蛋白复合法分别制备含不同阳离子脂质的脂质体/siRNA复合物,并以粒径、电位、对基因药物siRNA的包载能力、安全性、稳定性、DC 的摄取效率和基因沉默效率为考察指标,评价并筛选出具有高转染效率的基因递送系统。
与市售制剂Lipo2000相比,利用共孵育法制备的赖氨酸谷氨酸双油醇酯(OA2)递送系统的DC摄取效率提高约35%,基因沉默效率提高约10倍,且细胞存活率比Lipo2000提高20%,具有良好的DC基因转染效率和体外安全性。
本研究为原代DC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制备简单的基因递送载体平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原代树突状细胞;基因递送系统;阳离子脂质体;siRNA;基因沉默;制备方法中图分类号R94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048(2021)04-0438-09doi:10.11665/j.issn.1000-5048.20210406引用本文于泽萱,鞠曹云,张灿.原代树突细胞基因递送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1,52(4):438–446.Cite this article as:YU Zexuan,JU Caoyun,ZHANG Can.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ene delivery systems for primary dendritic cells [J].J China Pharm Univ,2021,52(4):438–446.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ene delivery systems for primary dendritic cellsYU Zexuan,JU Caoyun*,ZHANG Can**Center of Advanced Pharmaceuticals and Biomaterials,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09,ChinaAbstract Nowadays,there is still no mature gene delivery system for safe and effective transfection on primary dendritic cells(DC).Herein,we constructed a liposome-based gene delivery system for primary DCs and opti‐mized the preparation method to improve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of siRNA on primary DCs.In this study, different methods,including co-incubation method,ethanol injection method,and protamine compound method, were used to prepare liposome/siRNA complexes based on different cationic lipids.Moreover,particle size,zeta potential,siRNA loading capacity,safety,stability,uptake efficiency and gene silencing efficiency of various lipo‐some/siRNA complexes were detected to screen the optimal cationic lipid as well as its preparation method.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OA2/siRNA delivery system prepared by the co-incubation method exhibited the best safety, uptake efficiency and gene silencing effect,compared to other siRNA delivery systems including the commercial Lipo2000.In summary,we provide a safe and effective gene delivery vector for primary DC cells through simple preparation method,which could also offer a gene delivery platform for other immune cells.Key words primary dendritic cells;gene delivery system;cationic liposomes;siRNA;gene silencing;prepara‐tion methods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82073785,No.81930099,No.81773664)收稿日期2021-04-25通信作者*Tel:025-********E-mail:jucaoyun@**Tel:025-********E-mail:zhangcan@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2073785,No.81930099,No.81773664)第52卷第4期于泽萱,等:原代树突细胞基因递送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一类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也是整个肿瘤免疫过程中开启免疫反应的始动细胞,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1]。
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48No6 Dec;2020第48卷第6期2020年12月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杨根生,金陈浩,徐书敏,杨庆良,郭钫元,欧志敏(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14)摘要:载药纳米粒、脂质体、微球和微囊等微粒给药系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其自身稳定性能较差,且给药后易被人体免疫系统捕获和清除,生物利用度低。
红细胞作为内源性细胞,具有高生物安全性和低免疫原性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基于此,综述了红细胞仿生给药系统的概况及研究进展,总结了基于红细胞的载药技术和方法,阐述了目前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的优缺点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恶性肿瘤;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新型给药系统;细胞膜中图分类号:R9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303(2020)06-0684-06 Research progress on erythrocyte drug delivery systemYANG Gensheng,JIN Chenhao,XU Shumin,YANG Qingliang,GUO Fangyuan,OU Zhimin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310014,China)Abstract:Drug delivery systems with nanoparticles,liposomes,microspheres,microcapsules and 9ther micr9particles have bec9me a research h9tsp9t in recent years,whichaimst9enrichand impr9vestudies9fpharmac9kinetics.H9wever,thesesystemshavep99rstabilityandareeasyt9 becaptured and rem9ved bythe human immune system after drug delivery,leading t9l9w bi9availability.Erythr9cyteisend9gen9usce l withadvantages9fhighbi9l9gicalsafetyandl9w immun9genicity,makingita new pr9mis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his paper hasreviewed generalsituati9nandresearchpr9gress9ftheerythr9cytedrugdeliverysystem.Thetechniques and meth9ds used f9r drug delivery in this system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have beensummarized.Inadditi9n,futuredevel9pment9ftheerythr9cytedrugdeliverysystem has beendiscussed.Keywords:malignant tumors;erythrocyte drug delivery system;new drug delivery system;cell membrane恶性肿瘤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有重大威胁的疾病。
以间充质干细胞为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目前 ,转 基 因MS C,如 表达 — I F N、 8一 I F N、T R A I L、 I L 一 2 等的MS C 用于肿瘤治疗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 ‘ ,并证明了转 基因MS C 具有 明显的抗 肿瘤效果。Na k a mu r a e t . a 1 . 、S a s p o r t a s
细胞对侧 的脑组织中或胶质瘤临近部位 ,MS C 可 向胶质瘤迁移
并最 终 浸 润 胶质 瘤 细 胞 。N a k a mi z o e t . a 1 . 的 研 究表 明 颈 动脉 注 射 MS C 可使 其 特 异 性 浓 集 于脑 内的 肿 瘤 组 织 ,而 在 正 常 组 织 中 的分布很少。S t u d e n y e t . a 1 . ” 和R e n e t . a l , 的 研 究表 明 静脉 注
间 充 质 千细 胞 ( MS C)主 要分 布 于 骨 髓 中 ,尚未 发 现 特 异
性的表面 单一抗原 ,目前一般 认为骨髓 中C D1 0 5 C D 9 0 C D7 3
C D 4 4 C D 4 5 一 C D 3 4 一 的 细 胞 即 为 MS C。在 组 织 器 官 受 损 时 ,骨 髓 中的MS C 进 入 外 周 血 ,然 后 随 血 液 循环 富集 于 受 损 部位 ,然 后
3 遗 传 修饰 MS C 用于 肿瘤 治疗
面的纳米粒的数量没有明显降低 ,而单 独的二氧化硅纳米粒随
时 间 的延 长 在 MS C 中 的数 量 逐 渐 减 少 。 利用 MT T 试 验 ,笔 者 比
较 了 d o x o r i b i c i n 、c i s p l a t i n 、v i n o r e l b i n e 、 t e mo z o l o mi d e 、
一种炎症靶向的中性粒细胞递药系统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炎症靶向的中性粒细胞递药系统及其应用[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34555af6a300a6c30d229f22.png)
专利名称:一种炎症靶向的中性粒细胞递药系统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张灿,薛敬伟,赵泽恺,张蕾,温雅静
申请号:CN201410484577.4
申请日:20140920
公开号:CN104225609A
公开日:
2014122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炎症靶向的中性粒细胞递药系统及其应用。
所述的递药系统由中性粒细胞以及以直接或间接地方式载到中性粒细胞内或表面的治疗性物质或者检测性物质组成。
本发明将中性粒细胞作为药物的载体,能够将药物主动靶向到炎症部位,提高药物在炎症部位的浓度。
到达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在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异常激活,快速解体以“天网”形式死亡,有利于将所荷载的药物快速释放到靶部位,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
申请人:中国药科大学
地址:211198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639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细胞内递送的药物递送系统设计与制备

细胞内递送的药物递送系统设计与制备标题:细胞内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制备摘要:细胞内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通过载体将药物引导到靶向细胞内的方法,常用于治疗肿瘤、遗传性疾病以及炎症等疾病。
本文将介绍细胞内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其在药物疗效提高和副作用减弱等方面的应用。
一、引言细胞内递送系统是将药物精确引导到靶向细胞内,并释放药物以发挥治疗作用的技术。
相较于传统药物递送系统,细胞内递送系统具有更高的药物疗效和靶向性,能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本文将围绕细胞内递送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制备方法进行讨论,以期为细胞内递送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
二、细胞内递送系统的设计原理1. 靶向递送机制靶向递送是细胞内递送系统的关键,通过选择适当的靶向分子(例如单克隆抗体、受体配体等)来识别靶向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或分子。
这样可以使载体更容易与靶向细胞结合,并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引导药物进入细胞。
2. 药物保护策略药物在递送过程中容易受到酶的降解或体内抗体的攻击。
因此,为了增加药物在递送过程中的稳定性,需要采取一些保护策略,例如使用聚合物包裹药物、设计药物的具体释放策略等。
3. 药物释放策略药物的递送到达靶向细胞后,需要被释放出来发挥疗效。
传统的药物释放策略包括渗透控制释放、解离控制释放和溶解控制释放等。
根据具体的应用需要,可以选择合适的释放策略。
三、细胞内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1. 载体的选择多种载体可用于细胞内递送系统的制备,如纳米颗粒、胶束、脂质体等。
选择载体时需要考虑其生物相容性、稳定性以及适当的靶向性,同时还要考虑药物的性质和载体与靶向分子的结合能力。
2. 载体制备载体的制备涉及材料选择、制备方法和表征等。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化学还原法、溶剂沉淀法等方法制备得到。
然后,可以通过表征技术(如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等)验证载体的形状和大小等参数。
3. 药物的包裹选择合适的包裹方法将药物装载到载体中。
例如,可以通过静电吸附、共价键结合或物理吸附将药物与载体结合。
药物新剂型-聚合物胶束制剂中国药科大学张灿

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 增溶难溶药物 提高生物利用度 EPR效应 亲水外壳的合理设计可具有长循环作用 靶向性 可以大量制备。
Solubilization by micelles
➢水份分布的各向异性 水的浓度由表面向烃核递减,极性梯度
➢热力学角度:增溶可以看作药物在水与 胶束两相中的分配,
➢胶束形成:自发,自组装。 聚集和解聚从热力学角度看都是稳定的。
➢胶束的载药量:药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药物的 极性,药物溶于胶束的位置,温度,pH值等。 ➢增加表面活性剂疏水段的长度有助于亲脂性药物增溶于 胶束烃核。
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应,使高分子载体系统具有一定的被动靶向性.
EPR效应是借助于实体瘤部位血管内皮渗透性的增强,以及缺乏足够的 淋巴管,导致药物无法被重新吸收入循环系统,使得药物滞留于肿瘤 部位,从而提高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同时大大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接枝聚合物胶束
基于天然聚合物的两亲性改性 壳聚糖 环糊精 葡聚糖 纤维素
壳聚糖紫杉醇胶束
NH(CH2)7CH3 O
OH
O
CH2OSO3H
n
➢ 生物相容和生物降解。 ➢ 紫杉醇溶解度增加2000多倍。 ➢ 高载药量(接近50%) ➢ 克服了原临床紫杉醇制剂过敏局限。
细胞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细胞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闫方;赵熠;李高
【期刊名称】《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2008(35)4
【摘要】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使给药系统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仅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药动学过程,而且减少毒性.细胞给药系统不仅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而且可将药物靶向到特定细胞间隔,生物相容性好.其中红细胞载体给药系统能在体循环内连续几周持续释药,载药量大,易于制备,传统和生物药物都能被其容纳,还可作为抗体和造影剂的给药载体.在人体进行的大量研究已证实红细胞载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用红细胞载体传递新药和传统药物在给药系统和处理复杂病症中,尤其是当副作用严重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页数】3页(P309-311)
【作者】闫方;赵熠;李高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3.5
【相关文献】
1.抗HIV巨噬细胞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杜丽娜;金义光
2.树突状细胞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陈莉;崔京浩;明志君
3.肿瘤干细胞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李远强;张坤;孙丽丹
4.微粒给药系统实现细胞表面受体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 [J], 金瑾
5.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姚梦欢;王铁梅;林梓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胞生物学中的药物递送技术

细胞生物学中的药物递送技术药物递送技术是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指通过某种方式,将药物有效地递送到细胞内部,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目前,药物递送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基因治疗、血液病治疗等方面。
药物递送技术的发展历程药物递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医学科学家发现即使是一些有效的药物,也会因为无法进入受影响的细胞而失去其治疗效果。
因此,人们开始尝试研究如何通过某种方式将药物递送到细胞内部,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药物递送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纳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领域。
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纳米颗粒等纳米材料,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以达到更有效的药物递送效果。
药物递送技术的分类目前,药物递送技术可以分为靶向药物递送和非靶向药物递送两种方式。
靶向药物递送是指将药物通过特异性分子作用与受影响的靶细胞或靶组织进行结合。
这种药物递送方式可以减少对健康细胞的影响,提高药物的疗效。
靶向药物递送主要应用于肿瘤治疗等领域。
非靶向药物递送是指将药物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细胞内部,但不会与其任何分子进行特异性结合。
这种药物递送方式适用于多种疾病治疗,如血液病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
药物递送技术的应用领域目前,药物递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尤其是肿瘤治疗领域。
一种常用的药物递送技术是纳米技术。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内,提高药物分子的稳定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同时,纳米颗粒也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可以将药物递送到受影响的细胞内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心血管病治疗、糖尿病治疗等领域。
另外,药物递送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领域。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改变或修复体内基因来治疗疾病。
药物递送技术可以将基因药物递送到细胞内部,并且保证其有效表达,使得基因治疗的效果得到最大化。
总结药物递送技术是细胞生物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药物共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药物共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张娟;张华金【期刊名称】《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6(043)003【摘要】Chemotherap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ncer treatment. However ,the low water-solubility and serious side effects are still the biggest obstacles in clinic. In addition,the wide use of chemotherapeutic drugs would result in the multidrug resis⁃tance(MDR)and the single chemotherapy could not meet the demand of clinic anymore. Combination therapy by two or more drugs used in the same time,has become the best choice for cancer patients. It not only enhances the cytotoxicity of the chemotherapeutic drugs due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drugs,but also inhibits the MDR to improve uptake and cytotoxicity of the chemotherapeutic drugs when adding MDR inhibitors. The drug delivery system can improve the water-solubility due to the good biocompatibility of bio⁃degradable material which is the most property for drug delivery carriers. In addition,the targeting a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the con⁃trolled release of chemotherapeutic drugs can also reduce the side effects of drugs such as the cardiotoxicity of doxorubicin. The co-deliv⁃ery system loading two or more chemotherapeutic drugs in the same carrier can get better cytotoxicity than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using free drugs due to the efficient delivery of chemotherapeutic drugs to cancer cells ,and areeven better than the combination of single drug-load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because the chemotherapeutic drugs can get into the cancerscells in the same time. In addi⁃tion,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e therapy,the co-delivery of drugs and genes has also been a hot topic these days.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prepar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drug+drug and drug+gene co-delivery system,which can produce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r inhibit the MDR of cancer cells.%化疗仍然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化疗药物水溶性极低及毒副作用严重已成为其临床应用的一大障碍。
中国研究团队巧用免疫细胞运输药物

中国研究团队巧用免疫细胞运输药物
佚名
【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
【年(卷),期】2017(44)7
【摘要】6月19日,中国药科大学的张灿教授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对抗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s)的新策略:利用免疫细胞运输抗癌药物,穿透血脑屏障对抗残留肿瘤细胞。
【总页数】1页(P514-514)
【关键词】中国药科大学;免疫细胞;抗癌药物;研究团队;运输;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血脑屏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
【相关文献】
1.药物流产后子宫刮出物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J], 房敬燕;路欣;许晴;梁元晶;诸定寿
2.擎综合运输大旗行交通强国之路
——记交科院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交通现代化创新团队 [J], 汪玚
3.擎综合运输大旗行交通强国之路——记交科院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交通现代化创新团队 [J], 汪玚
4.新研究成功利用免疫细胞运输抗癌药物至肿瘤靶点 [J],
5.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德敏/张礼和团队研究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J], 宋书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 + # %* 0 ?( # ,# @ -) E# " & -"( * C D ( # @ ' ,# * 2 + 2+ & # E+ / %+ # ( -"( ' A A # * # " & & 2) #-A 0 # @ @ + %+ & ? #0 %* * ' # *
e Z H M KY , 0 UZ ) KUP* 8 , 01 S V K Mj * 0? 01
ao
zh .c
! 红细胞 增加在肺部的蓄积 W
V Y H E* $ 抗体通过静 电 吸 附 结 合 纳 米 粒 可 以 进 一 步 另有文献报道利用非正常的红细胞作为药物载
! % " & * !
中国新药杂志 "#$% 年第 "& 卷第 $' 期
om
!"#$%&% '()*$+, (- .%/ 0*)1& 2345627849:
!1 61 , < , )K6$ 4 61 $ 4 )$ & C 61 :4 6% @, 2. " . 0, ( 7 #. 06 ' #64 A 6" , :1 . " 6% / 0. 3 , 4 ( . 1 ) C 609 . 0* "$###: 7 #. 06 ! / + & * %0 & !D P?9? ; ? . 7 O+ ? 0= 7 / 6 ? . . + ? 96 0? 4 4 ,= 7 = , . . 80? Q, 09 + O7 < = , 0= / ? . 90 B7 . 7 1 6 , . 4 6 ? 06 ?, 09 = ? 6 P07 . 7 1 8 5D P?9< A19? . ; ? < 84 8 4 = ? + 4 B, 4 ? 97 0 9/ / ? < ? 0= = 8 O?7 / 6 ? . . 4 , 4 = P?6 , < < ? < , < ?Q 7 < = PQ 7 < C01? 4 O? 6 , . . 80 = P?, < ? , 5D P?+ 0< ? ; ? Q0= < 7 9A6 ? 9 = P?6 A< < ? 0= O< 7 1 < ? 4 4 0 = P?B, 4 64 = A9? 4 7 / 6 ? . . 6 , < < ? < 4 0 9? = , . 9? 4 6 < B? 9 = P?/ A06 = 7 0 9? . ; ? < 8+ ? 6 P, 04 +, 09 , OO. 6 , = 7 0 7 / < ? 9 6 ? . . 4 + + A07 . 7 1 6 , . 6 ? . . 4, 09 = P?4 = ? +6 ? . . 4, 4= P?9< A1 6 , < < ? < 4 5H = . , 4 = = P?C? 8O< 7 B. ? + 4 = 7B?0; ? 4 = 1 , = ? 9 , 09 4 7 . ; ? 9 / 7 < O< , 6 = 6 , . A4 ? 4 7 / 6 ? . . 6 , < < ? < 4 Q ? < ?4 A1 1 ? 4 = ? 95 1# 2 $ -* ( + !6 ? . . 6 , < < ? < 4 7 / 9< A1 < ? 9 6 ? . . 4 + + A07 . 7 1 6 , . 6 ? . . 4 4 = ? +6 ? . . 4 !! 机体循环系统中的各种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理功 能 这些功能包括 持 久 的 血 液 循 环 寿 命 对 内 源 性 物质和代谢物的转运能力 对炎症部位的趋向性 穿 或迁移到特定病理 环 境 的 能 力 等 这 些 功 能 正 在 成 细胞 和干细胞等 红细胞作为药物载体最早的研究是利用其长循 环作用 例如 用 红 细 胞 运 载 K * 天 冬 酰 胺 酶 用 来 治疗天冬 酰 胺 缺 陷 型 的 白 血 病 " 二 膦 酸 盐 类 抗 骨质疏松药物的血浆半衰期非常短 载入红细胞后 可以很大程度增加 药 物 的 血 浆 半 衰 期 减 少 游 离 药 物对巨噬细胞破 坏 明 显 改 善 骨 病 治 疗 效 果 & 还 有研究者将两种肿瘤相关的抗原卵清蛋白和酪氨酸 酶相关蛋白包载至 红 细 胞 通 过 红 细 胞 在 血 液 中 的 长循环作用将抗 原 持 续 呈 递 给 D细 胞 从 而 激 活 D 细胞 对肿瘤产生杀伤作用 % 此外 红 细 胞 可 以 通 过 静 电 和 疏 水 作 用 连 接 纳 米粒 降低纳米粒被网状内皮系统 I ) U 的摄取 将
(
瘤部位高度表达的趋化因子会吸引这类细胞迁移到 细胞作为载体成功 地 递 送 治 疗 基 因 或 药 物
s.y
过脂性生物膜屏障 在血液与组织间相互迁移 归巢
bb
为其作 为 药 物 载 体 的 优 良 条 件 $ 针 对 不 同 疾 病 的发生机制及病理 特 征 选 择 特 定 类 型 的 细 胞 为 药 物载体 利用其一种或多种特殊功能 实现药物递送 系统在体内的长循环 自主靶向 深入病变组织深层 等目标 结合细胞无 外 源 性 载 体 的 免 疫 原 性 以 及 细 胞在自体免疫治疗 中 的 突 出 优 势 以 细 胞 为 药 物 载 体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目前研究的细胞载体有 红细胞 免疫细胞 中性 粒 细 胞 巨 噬 细 胞 和 D淋 巴
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5 10:30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2850.R.20140915.1030.034.html
!"#$%&% '()*$+, (- .%/ 0*)1& 2345627849:
专家评述
以细胞为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作者简介 ! 张灿 女 教授 博士生 导 师 主 要 从 事 药 物 递 送 与 药 用 材料研究 联系电话 #"W (&"2$$2$ ) * + , . R P, 01 6 , 036 OA5 ? 9A5 6 0
不同的趋化
因子对所趋化的细胞有较高的特异性 中性粒细胞 是在炎症趋化因子引导下最早到达炎症发生部位的 免疫细胞 单核细胞紧随中性粒细胞到达炎症部位 并分化为巨噬细胞 活 化 后 的 巨 噬 细 胞 又 是 炎 症 组 织中炎症因子和生 长 因 子 的 主 要 来 源 全 面 控 制 内 皮细胞 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的生长 增殖和分化 以及相关的组织 新 生 随 着 炎 症 反 应 的 持 续 树 突 状细 胞 D 细 胞 X 细 胞 等 淋 巴 细 胞 也 被 招 募 和 活化 目前用于药 物 载 体 研 究 的 大 多 是 单 核 [ 巨噬细 胞 单核 [ 巨噬细胞对炎症部位有很好的趋化性 肿 肿瘤深 部部位具有靶向作用 通过低渗 * 等渗处理法包载模型药物钙黄绿素后 发 现其在 %D $ 型缺氧肿瘤部位可以大量蓄积 ! 免疫细胞 炎症部位持续表达某些特定趋化因子是维持慢 性炎症 状 态 的 一 个 基 本 病 理 条 件
2 '
靶向到作用部位 $( 将 脂 质 纳 米 粒 用 马 来 酰 亚 胺 修饰后通过与 D细 胞 膜 蛋 白 质 上 硫 醇 共 价 结 合 利 用 D细胞对免疫突 触 部 位 的 趋 化 作 用 对 免 疫 突 触 相关的 D细胞增多症进行主动靶向治疗 $: D淋 巴 细 胞 是 非 常 复 杂 的 一 类 免 疫 细 胞 分 成 若干亚群 其中 Y F % sD P$2 Y F ( sD Y F ( sD 6 等细 胞亚群对 肿 瘤 细 胞 具 有 很 强 杀 伤 能 力 一 些 D淋 巴细胞还具有免疫 记 忆 功 能 一 旦 对 某 抗 原 发 生 免 疫反应后 则在之后受同种抗原刺激时 可发生更强 烈的免疫 反 应 因 此 基 于 D淋 巴 细 胞 的 递 药 系 统 可以起到双重抗肿瘤效果 干细 胞 种 类 繁 多 目 前 作 为 药 物 载 体 研 究 最 多 的是来源 于 骨 髓 的 非 造 血 干 细 胞 的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 ? 4 ? 06 P8 + , . 4 = ? +6 ? . . 4 EUY 4 在炎症 组织修复 和肿瘤发生时 EUY 4 也表现出向受伤部位归巢和募 集的特性 "# 已 有 研 究 显 示 EUY 4 向肿瘤部位募 集的机制与炎症细胞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发生迁移和 激活在很大程度上是类似的 都受到整合素 粘附分 子和趋化因 子 等 调 节 "$ J"& 肿 瘤 部 位 所 产 生 的 肿 瘤生长 因 子 * 4 4 $D M G * 4 4 $ 白 介 素* (V @ * ( 和粒细 胞和内 皮 细 胞 的 化 学 趋 化 因 子 0? A< 7 = < 7 O0K D * & 等以 及 内 皮 生 长 因 子 ) M G 肝 细 胞 生 长 因 子 Z M G 基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G M G 和血小板 衍生生长因子 S F M G 等具有强烈免疫原性特征的 生长因子都会引起 EUY 4 向肿瘤部位的募集 "% J"W 研究表明 EUY 4 表面表达的趋化因子 Y h Y I % 受到肿瘤高表达的 Y h Y @ $" 受体的招募而迁移到肿 瘤部位 "' J&" 有 报 道 包 载 纳 米 药 物 的 EUY 4 仍具 有向脑肿瘤 的 趋 向 性 可 用 于 脑 部 肿 瘤 的 治 疗 && 针对 EUY 4 上高度 表 达 的 Y F 2& 和 Y F :# 有 研 究 将 载阿霉素的介孔硅纳米粒连接这两种抗原相对的抗 体 将载药介孔硅纳 米 粒 紧 密 铆 定 在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表面 趋向到肿瘤部 位 并 持 续 释 放 药 物 诱 导 肿 瘤 细 胞凋亡 &% 利用聚甲 基 丙 烯 酸 甲 酯 纳 米 粒 包 载 卟 啉光敏剂 将 纳 米 粒 导 入 EUY 4 到达肿瘤组织间隙 后 采用光动力疗法可以诱导癌细胞死亡 &W 也有 用 EUY 4 为载体用于炎 症 的 诊 断 将 载 氧 化 铁 的 聚 丙交酯 * 6 7 * 乙交酯 纳米粒 导 入 EUY 4 利 用 其 磁 共 振成像的性质对体内炎症进行诊断 &' EUY 4 还可以作 为 基 因 载 体 将 治 疗 基 因 通 过 病毒基因重 组 的 方 法 直 接 转 导 到 EUY 4 中 用 以 治 L S ") $ 基 疗癌症 相 关 性 疾 病 &2 利 用 腺 病 毒 将 Y ! 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