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规划的几点思考_阎瑾(精)
中山大学多校区扩展与后勤管理模式实践
* 收稿日期:2006-08-01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的研究项目(0505010)。
作者简介:何北兴(1949-),男,广东开平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
多校区建设与管理中山大学多校区扩展与后勤管理模式实践*何北兴,朱志辉,杨(中山大学,广州 510275)摘要:对中山大学1999年以来的多校区发展历程和后勤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和理论提升,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推行一校多区办学模式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 键 词:多校区扩展;延伸管理;后勤管理延伸模式;后勤服务竞争模式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24(2006)09-0030-02E xpansi on ofM ulti _ca m pus Zhongshan University and thePractice of LogisticM anage m ent PatternsHE Bei_x ing ,Z HU Zhi_hu,i YANG M in(Zhongshan U niversity ,G uang zhou 510275,Ch i na)Abstract :Th is paper rev ie w s ,summ arizes and m akes so m e theoretical i m pr ove m ent i n t h e develop i n gpr ocess ofm ulti_ca m puses o f Zhongshan U niversity and the practi c e of l o g i s tic m anage m ent patterns ,and puts for w ard so m e benefi c ial revelati o ns to the popular schoo l_r unning pattern o fm u lti_ca m pus un i versity in Ch i n a and the soc ialized refor m of log istics .Key w ords :m ulti_ca m pus expansion ;extended m anage m en;t patter n o f extending log istic m anage m en;t co m petitive pattern o f log i s tic serv ice中山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近年来迅猛发展,从单一校区扩展到4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公顷,在校学生6.3万多人,在岗教职工(含7所附属医院)1.1万多人,已成为一所 超级巨型大学 ,综合实力亦稳居全国大学排行榜前10名。
《原址扩建校园规划思考》
《原址扩建校园规划思考》深圳大学始建于xx年,现有后海、西丽两个校区,用地面积2.72平方公里,本文主要研究建校初期就开始建设的后海校区北区的校园规划。
一、深圳大学总体规划发展概况深圳大学建校初期,校园建设的规划理念和硬件建设都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但随着深圳特区的快速发展,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办学用地和发展空间明显不足。
学校建校初期校园面积约66万平方米,设计学生规模4000人,到202x年,全日制在校生19434人,是建校设计规模的5倍,而校园面积只增加了40%。
学校在做“十一五规划”时,除了向政府申请新增校区,也重新对老校区进行规划。
根据深圳大学近三个五年规划,到2020年规划在校全日制学生45000-50000名,是202x年学生总数的2.5倍;“十一五”期间校园规划新增建筑面积约41.6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校园规划新增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校园规划新增建筑面积约71.29万平方米。
二、深圳大学后海校区北区校园建设规划的变化2.1规划更新中技术指标的变化。
在202x年第一次规划更新中,校园按容纳24000名本科生进行规划,规划用地面积10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现状50.29万平方米,规划后总建筑面积75.71万平方米,容积率0.69。
在202x年第二次规划更新中,后海校区按照容纳35000名全日制学生进行规划,规划用地面积114.22万平方米,现状保留计容面积55万平方米,新增计容面积26.94万平方米,规划后总建筑面积81.97万平方米,容积率0.72。
2.2规划更新中的侧重点。
在第一次规划更新中规划着力解决整理校园规划结构,整合绿地景观保护系统、改善交通系统、改造和新增部分教学、宿舍、行政用房。
在进行第二次规划更新时,学校由教育型大学提升为科研型大学,因此规划更新中着力解决新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产业转化平台、在有限的用地内平衡各种空间需求,集约节约使用用地。
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建筑群保护研究 16页PPT文档
孙中山先生像 邹鲁先生像
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
国立广东大学大钟楼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石牌坊
湖光水色
国立中山大学校舍全景 石牌中山大学新校舍全景
A07 化学工程教室
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再次谈及创办国立广东大学:“东西 各国莫不注重大学……,所以不惜竟投巨资,莫非为国家奠定基础。我大元帅有鉴及此 ,将本省高师、法大、农专三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明确表达了同时创办一武 一文两所学校,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建设与管理人才的宏图。
在国立广东大学筹办期间,孙中山先生制定了《大学条例》,多次颁布命令以解决办 学经费等问题,并带头为办校捐款。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并从根本上解决原有校舍分散 、破旧的状况,孙中山先生确定广州石牌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新校址。
、刘静、吴昊潼、黎少华、 姚涤非、蔡礼帮、许捷、唐恒、 刘伟强、刘路翔、陈晓红、何正强、陈艳华等99级本科生76人
原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校園 建築群保護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 项目主持人:郑力鹏
2019年01月
1.国立中山大学的历史概况
1.1.国立中山大学的创办
国立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原名国立广东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2 月亲自创办的。
1923年12月,孙中山先生在岭南大学作《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的演讲时, 表达了创办国立广东大学的思想。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孙中山以 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下令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10天后他再次颁 布命令,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建国立 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筹备主任。
礼自外作,乐由中出,山明水秀,礼乐相成——华南理工大学各校区规划结构的比较分析
礼自外作,乐由中出,山明水秀,礼乐相成——华南理工大学各校区规划结构的比较分析王智峰,梁炜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华南理工大学建于1952年,校址为原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旧址,即如今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
随着数十年的办学历程,华南理工大学整体风貌较建校之初又有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化。
进入21世纪,又分别建立了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
本文从传统礼乐文化思维对建筑规划设计的影响角度,梳理了华南理工大学在新老校区规划结构设计上的发展、变化与创新,对比各校区规划结构的异同,指出“礼乐相融”规划思路下营造的规划结构更能适应未来高校建设的发展需求,可供未来更多高校校园的相关拓建规划建设参考借鉴。
关键词:礼乐文化;校园改拓建设;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TU29.5 [文献标识码]ARites Coming from Outside, Joy Coming from Inside, Green Hills and Clear Waters,and Combination of Rites and Music——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Planning Structure Among Three Campuses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ang Zhifeng, Liang Weiying(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Abstrac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as founded in 1952. The school site is the Shipai Campus of the original Zhongshan University, which is now the Wushan Campus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ith the course of running for decades, the overall styl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been adjusted and changed compared with tha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chool.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University City Campus and the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Campus were establish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ritual and music culture thinking on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new and old campuses,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lanning structures of various campus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lanning structure created under the planning idea of “ritual and music blending”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future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and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expansion planning of more college campuses.Key words: culture of rites and music; campus renewal and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①”。
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建筑群保护研究PPT演示课件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 项目主持人:郑力鹏
2003年01月
1.国立中山大学的历史概况
1.1.国立中山大学的创办
国立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原名国立广东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2 月亲自创办的。
1923年12月,孙中山先生在岭南大学作《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的演讲时, 表达了创办国立广东大学的思想。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孙中山以 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下令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10天后他再次颁 布命令,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建国立 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筹备主任。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政府于1926年8月17日,正式宣布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 “国立中山大学”,以纪念学校的创办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像 邹鲁先生像
2
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
国立广东大学大钟楼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石牌坊
3
湖光水色 4
国立中山大学校舍全景
石牌中山大学新校舍全景
5
1924年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孙中山先生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笃行”十字以为赠言,两天后他即北上,至次年3月病逝前,仍一直关注办校之 事,颁布的有关国立广东大学问题的大元帅令、指令就有13件之多。
新组建的国立广东大学,设文、理、法、农4科,下设12个系、2个部。1925年7月广东 公医大学并入,改为医科。学校工作锐意革新,规章制度陆续建立,郭沫若、郁达夫、 冯友兰、利寅、丁颖等著名学者应聘来校任教,毛泽东也曾于1925年9月在广州进行革命 活动期间,应聘为国立广东大学附属中学的兼职教员,国立广东大学成为我国华南地区 第一所由国人自己创办的多学科大学。
【建筑规划】中山大学东校区蓝图已绘就
中山大学东校区蓝图已绘就2003年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视察广州大学新校区规划和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的大学城”(一流的规划、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建设和一流的质量)和“2004年9月开学招生”的目标。
2003年1月22日,广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张德江同志的指示精神,对加快大学新校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并决定成立广州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省市各有关部门、各入驻高校团结协作,到目前为止,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基本完成,征地拆迁稳步推进,各项施工逐步展开。
为了落实张德江书记提出的四个一流,2月27日至4月7日,由广州大学新校区整体城市设计与校区组团详细规划设计竞赛委员会组织了广州大学新校区整体城市设计与校区组团详细规划设计竞赛,向15家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征集规划设计方案。
4月16日开始组织专家评审会,对设计单位提交的成果进行评审,产生了大学新校区整体城市设计和组团修建性详细规划优胜方案,并完成了“五图一书”的审批。
我校东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是从三个参赛单位提交的三份成果中产生的,中选的设计单位是广州市建筑设计院。
并由中选设计单位进行单体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最近,已对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终审,并完成了初步设计评审工作。
一期建筑的施工图设计已全部完成并交付实施。
按照2004年9月开学招生的工期目标和省教育厅要求在2005年9月校区全部建成的要求,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新校区指挥部办公室分别以2004年6月和2005年8月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最后工期目标。
2003年10月21日已对我校东校区一期建筑进行现场放线,对每栋建筑定位。
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位于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首期开发的小谷围岛共约18万平方米,划分为五个组团,入驻10所大学。
新校区的对外交通有中部快线,地铁4号和7号穿行其中。
浅谈几所高校的新校区布局
浅谈几所高校的新校区布局高考季,我们来聊聊大学校园。
这些年很多高校都建新校区,有的把新校区当主校区,如上交、浙大、南大、东南;有的作为补充,如复旦、同济、南开、中山;有的原地发展,不另开新校园,这最理想,如清华、北大,这要求原址较大且地处近郊(90年代前),拓展相对容易;有的异地开建,这有点过分,如哈工大。
上海交大是80年代第一个建大型新校区的。
闵行校区起初只是西区1013亩,1984年征地,1985年开工,1987年9月启用。
东区是扩建部分,2002年5月征地,次年4月开工,2004年局部启用。
西区东区共4639亩,布局采用公园式不对称曲线,建筑风格简朴低调,如下图: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5856亩(规划8700亩)。
东区3192亩2001年动工,2002年10月6日启用。
西区首期2664亩2011年开工,大概2020年6月起逐步启用。
布局也是公园式不对称曲线,但建筑风格较土豪,如东区,不少建筑形状奇特很吸眼球。
下图为日月楼:东南大学九龙湖新校区3752亩,2002年征地,2006年9月启用 (同时放弃1990年秋启用的浦口校区1200亩)。
进大门轴线全对称,主楼图书馆迎着主干道,上世纪50年代的风格,也许是某个领导的主意。
但中心大草坪太大,是个败笔,绕行不方便。
下图为轴线大道、大草坪、图书馆:南京大学仙林新校区3800亩(规划4910亩),2006年征地,2009年9月启用 (同时放弃1993年9月启用的浦口校区2848亩)。
和东南大学的风格接近,进大门轴线对称,主楼迎着主干道,但没有绕圈大草坪,行走方便。
四处设多块组团建筑群,空间组织比东南好。
下图为轴线大道:复旦大学邯郸路老校区在80年代时还是城乡结合部,北侧袁长河北还是农田。
邯郸路南动迁+袁长河北征地,面积从600亩扩展到1383亩。
就地扩建主校区,这是学清华和北大,但当时圈地气魄不够大,后来不够用,到江湾机场旁又圈了1462亩。
江湾新校区2003年年底开工,2008年年底竣工,建筑不多,不对称西洋风格,有点象古罗马建筑遗址,见下图:合肥中科大也是原地扩建,是闹市扩建,不容易。
《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路线图(草案)》解读
《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路线图(草案)》拟定文章来源:新闻中心作者:新闻中心编辑:刘沛思发布时间:2008-09-28 17:50在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路线图(草案)》于近日拟定。
9月27日下午、28日上午,学校召开校区布局调整工作会议,黄达人校长、陈春声副校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李祥之校长助理及各院系、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陈春声副校长介绍了校区布局调整工作的基本构想和原则。
从2008至2012年,各校区应逐步形成如下办学格局:广州南校区以基础学科为主,广州东校区以应用学科为主,广州北校区以医科为主,珠海校区则要在提高办学层次的基础上,以新兴学科及港澳台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办学为特色。
校区布局调整是对学校的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体现,要信守招生承诺,遵守招生章程,循序渐进、逐步置换、平稳过渡,逐步完成校区布局调整的目标。
黄达人校长回顾了校区布局调整的历史背景,他强调,本届党政领导班子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通力合作,推进校区布局调整。
主动地设计、推进校区布局调整,使学校及各个学院以后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是坚持我校以人为本、善待学生的办学理念的体现。
有准备的调整和变化比没有准备、听之任之、随机的调整更有主动性。
在校区布局调整的过程中所需要做的和所能做的,都要以学生、老师的需要为第一考虑因素,要认真了解师生们在调整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切实为他们做好服务,顺利、稳妥地推进校区布局调整。
《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路线图(草案)》解读校区布局调整的若干原则(一)校区布局调整以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为目标,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可持续性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二)校区布局调整要有利于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有中山大学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继续明确和强化“一校两区”的概念,进一步加强广州的三个校区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加强珠海校区管委会在校区办学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东校区党政办的综合协调功能。
华师新规划
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园新规划方案一、校园概况1、学校简介华南师范大学 始建于1933年,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广州石牌、广州大学城和南海 3 个校区,占地面积共 3079亩, 校舍面积共 126万平方米。
校园环境优美,景色怡人,人文景观遍布,文化气息浓厚,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校本部,华师师生一般直接称之为“校本部”或者“本部”。
石牌校区除正常学习、科研活动外,也是华南师范大学的行政中心,部分重大、重要的活动均在石牌校区举行。
2、主要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地处广州市的繁华地带。
石牌校区目前进驻的学院主要有13个,分别是计算机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美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国际文化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除此之外,学校有不少重点的研究机构也设在石牌校区,另外大学城校区部分学院在石牌校区也有驻点。
华南师范大学的服务机构主要有银行、酒店、住宿部、小型超市、邮政点,及华南师范大学饮食服务中心下属的5间饭堂中的陶园、雍园、沁园三间,其中沁园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优秀饭堂,陶园被评为全国高校百佳饭堂。
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二、校园建设现状及问题校园的文化景点繁多,如第一课室大楼、三大雕像(孔子像、陶行知像、叶剑英像)、情人桥、校友会小红楼等。
各院系办公楼、研究所及学生宿舍在各个文化景点间参差分别,错落有致。
校园建设现状图如下:但一些配套设施仍然不足,布置上也不尽合理。
(1)南区田径场由于设施陈旧,加之位置较为偏僻,无人无津,几乎沦为荒地,使用效果极差。
而西区田径场紧邻西区学生宿舍,经常举办运动会或租借给周边中小学举办运动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生活。
(2)校园绿化用地主要集中于中区及东区,没有体现对西区建筑的绿化及美观。
浅谈中山大学多校区管理模式常见问题
浅谈中山大学多校区管理模式常见问题中山大学是中国多校区高校的一个典型,四个校区中广州南校区和广州北校区是合并校区,珠海校区和广州东校区是新建校区,因此,具有非常典型的多校区高校的组织特征:组织规模巨大、校区地域分散、学科相对齐全、组织文化多元、组织结构复杂。
在这样的组织中形成的管理模式,必然会存在一些管理上的问题。
学校目前实行的是“条块结合”混合式的多校区管理模式,要求管理“条到边,块到角”。
1 校区一级的角色问题1.1 中山大学四个校区管理机构的职能与设置(1)南校区领导机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职能:校本部拥有学校大部分的管理职能。
(2)北校区领导机构:医学部。
职能:行使学校对医科各单位教学、科研、医政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相关管理职能的学校行政管理机构;承担学校党办、校办对北校区的延伸管理职能;协调学校各部处在北校区延伸机构的有关工作;负责行政、党务、信息、信访等日常事务工作。
(3)珠海校区领导机构:管理委员会。
职能:校区的政治核心,领导校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责校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做好校区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校区党员干部的党风、党纪进行监督;对校区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共同研究、决策;领导校区的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
(4)东校区领导机构:管理委员会。
职能:校区的政治核心,领导校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责校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1.2 校区一级的角色分析一是南校区作为校本部,不存在校区一级,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学校的所有机构进行事务管理。
二是医学部办公室是学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职能的延伸机构,对所属的机构有权进行统筹协调,发挥的是类似于学校一级机关的功能,管理权限大。
三是珠海校区管委会更类似于党群系统,起到政治核心的作用,管理的是政治思想、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对业务部门在校区的延伸机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对非业务性领域可起到协调管理的功能。
中大校史
中大校史建校初期-->>抗日战争胜利 (光辉历程之一)1924年-1927年(建校初期)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
为了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干部和科学人才,孙中山在创办黄埔军校的同时,把当时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立了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校长。
广东大学下设文、理、法、农、医5科16个学系。
校本部设在广州文明路。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
廖仲恺在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会第七十一次会议上提议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8月,广东大学校务会议正式通过改名,得到国民政府批准。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明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27年-1938年1927年至1937年,中山大学各方面都有发展。
1930年9月至12月朱家骅为校长。
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由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任校长。
1931年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
1932年2月后校长仍为邹鲁。
1 934年成立工学院,1935年春成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至此,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研7个学院,23个学系,以及天文台、各研究所、医院、中小学等主要附属单位共19个。
中山大学校园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邹鲁校长等努力下,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侧的石牌兴建了占地达12000亩的新校园。
1937年夏,广东法科学院并入中大法学院。
1938年夏,广东省立勤大学工学院并入中大工学院,1938年秋设立师范学院。
至1938年全校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研等8个学院,31学系。
1938年-45年(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辗转跋涉。
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
1938年10月,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初迁广东罗定,后改迁云南江。
1940年4月许崇清复任校长(代)。
同年秋,他主持由江迁校回粤北坪石。
大湾区高校改扩建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改扩建工程为例
2基于城市设计视角下的交通景观设计冯洁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城市化建设推动了城市交通道路的发展,交通道路是城市化的象征,它体现了城市文明建设的水平。
同时,城市交通景观对城市的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交通道路作为市民出行、活动的重要空间,它的景观属性要求其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解读城市交通景观设计,不失城市原有风貌的同时将本土文化融入设计理念中,这是对城市交通景观“落地”式的设计手段。
关键词:城市设计;“落地”式设计;交通景观设计一、引言在城市设计中,很多景观设计师重物质表象,轻文化内涵,有的甚至排斥本土文化和本土产业,盲目地追赶世界潮流,忽视了文化传统。
在城市化发展中各种景观设计理念风起云涌,景观设计师带着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来设计城市交通景观,使城市的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失去了本有的个性,结果不但没有为城市景观文化增色,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特色和整体空间的协调性。
在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的同时,城市交通景观建设盲目跟风,使得原生志的传统文化空间面积急速减少,新、旧区域空间形志与理念性设计的矛盾日益加剧,城市交通景观不再满足城市交通道路的需求。
很多历史性交通景观的原有风貌遭遇破坏,甚至被大量拆除,城市交通道路两侧整体空间形志也渐渐失去了原有风貌[1]。
(一)城市设计话语圈和理论思想1.城市设计话语圈基于不同学科下对于城市发展、定位、形象名片、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等持以的不同观点。
2.城市设计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逻辑规律存在于客观世界,具有一定的、相对的独立特性,是思维领域所存在的表象,也是在客观事物中表现出人的特定关系思维。
实践在人们运用逻辑规律反映客观世界特有关系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设计都要遵循基本逻辑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从理性立足点出发,坚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真理,针对城市的本质属性,根据城市的实情对城市进行设计。
二、城市设计视角下“落地”式的交通景观设计(一)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落地”式设计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都在不断追求推陈出新,一味地塑造“一线城市、大都市、现代化”的形象,过于强调城市景观的恢宏与壮观,而忽视了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和人文情怀。
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建筑及整体布局研究
专版研究园地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建筑及整体布局研究文/刘立欣0 引言原国立中山大学(后复名为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创办至今,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分别是国立广东大学时期(1924至1933年)、石牌新校时期(1933至1937年)、抗战时期(1937至1945年)、新时期(1945年至今)。
石牌新校时期是原国立中山大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其发展基础。
1932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决定在广州石牌地区建设原国立中山大学,规划由吕彦直参与、杨锡宗主持完成,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国人设计、中国式的高等学府。
1933年3月动工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的短短4年多时间,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以下简称石牌校园)共建成各类建筑186座,其中69座保存至今,成为现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建设历程1929年9月,原国立中山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孙科、宋子文、陈铭枢为建筑董事,孙科为主任,负责新校园建设的具体事务。
建校计划分3期,每期2年,预计花费6年完成。
1933年3月第一期工程启动,第二年9月首期工程提前完成,农、工、法三院迁入。
1934年10月第二期开始建设,次年秋因经费不足,当时主政广东的陈济棠下令军政人员捐俸一月并向银行贷款60万元始得完成,当年校本部及文、理学院迁入。
1936年第三期工程开始,次年抗日战争爆发,建校工程被迫停止。
1937年8月至10月及1938年3月、4月和6月间,原国立中山大学遭受日军战机轰炸十余次,部分校舍被毁。
尽管如此,石牌新校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并逐步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和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最高学府(如表1)。
2 建筑及整体布局2.1 建筑根据查阅文献、勘查现场和访问老校友等途径得知,石牌校园共建成各类建筑186座,69座保存至今(如表2)。
现存建筑主要有传统复兴、折衷主义和现代主义三种风格,其中超过80%为传统复兴式。
中山大学澄江迁校史研究
工学院10335040 高莹摘要: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奉命西迁。
邹鲁时任中山大学校长,他在重庆发电给住在昆明的原法学院院长邓孝慈,经商讨,决定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
经一路艰辛跋涉,终于到达澄江,图书、仪器等也源源运到。
中大在澄江两年,在宣传抗战、普及科学文化教育知识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启发澄江民智、开发文化、移风易俗等都起了一定作用。
关键词:澄江、迁校、活动、影响一、西迁澄江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军队从正面战场不断溃退,大片国土沦于敌手。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加紧对华南的军事进攻,广州受到威胁,形势危急。
此时,广州风声日急,人心慌乱,中山大学部分学生由负责军训人员率领,前往广州北部之坪石接受军训,教职员工及家属于1938年初秋仓猝迁往广东西部的罗定。
立足甫定,由广东南部登陆的日军于10月21日攻陷广州。
此时,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住在重庆,发电给住在昆明的原法学院长邓孝慈(云南盐津县人),向他征询迁校意见。
邓建议迁往云南澄江。
在这当中,与邓熟识的澄江人吴信达可能是这一建议的促成者(吴是留日学生,后任中山大学副教授)。
澄江素称鱼米之乡、距昆明仅60公里,通公路40公里,其余20公里已修成毛路,交通尚属便利。
澄江县城及附近乡村有一些寺庙可作校舍,兼之,湖山秀丽,气候宜人。
邹鲁同意中山大学迁往澄江,随即通知先后到罗定、坪石和广州失陷前后逃亡香港的师生,马上动身。
1938年冬,罗定师生溯西江而上,进入广西,向云南进发,大部分是先到广西龙州,然后由镇南关(今友谊关)到越南同登转河内,由河内乘当时的滇越铁路火车至昆明。
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进入广西柳州后,即步行至贵阳转昆明;有的是由百色步行入云南经开远到昆明。
由坪石动身的学生,是经衡阳步行到贵阳再转昆明的。
由香港动身的师生,则是乘海轮到越南海防登陆,经河内到昆明。
那时的越南还是法国殖民地,所有经过越南到昆明的师生员工及家属,都要办理进出越南境的手续,有的还受到种种刁难。
基于文博展陈的高校老旧建筑适应性更新研究
072024.02 / Urban Renewal Design and Reconstruction 城市微更新设计与改造用 [1]。
近年来,美术馆、校史馆、博物馆等文博类展馆建设在高校校园建设中蔚然成风。
在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中,对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高校校园建筑采用可持续设计手法,在老旧历史风貌建筑中融入文博新功能是近几年常用的设计理念,这也是未来高校历史建筑保护和更新的趋势。
1 高校老旧建筑改造的价值与优势1.1 历史文化延续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我国很多著名高校有着上百年的办学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也成为校园文脉的延续。
如:武汉大学校园中大体量的仿传统建筑群落在我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典范[2];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是近代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一座山水校园。
最初,在钟形规划结构的校区中先后建设了主要建筑体182座,构成目前广州城市中心区高校科研教学区的基本雏形。
今天,其中的许多建筑都被认定为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
另外,在上海先后确定了四批600多处优秀历史建筑,其中位于高校的建筑共计16处,约77幢,占优秀历史建筑总数的3.6%[4]。
1.2 名片价值大高校既有建筑的优秀作品作为东西方文化、教育交流的硕果,不仅是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见证者和继承者,也是非常重要、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城市名片级的历史价值。
通过对校园老旧历史建筑的活化和再利用,可以扩大教学、科研空间的使用面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地紧张的局面[5]。
摘要 文章基于当下高校校园建设中文博文化类建筑建设兴起的热潮,以高校校园老旧历史建筑为研究单元,探讨这一建筑类型的特殊价值。
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从改造策略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得出在历史文化传承、新功能平面布局、展示传播手段等诸多方面的改造策略,并总结了老旧建筑适应性改造的通则,为高校校园历史文化的延续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略议中山大学四校区园林绿化概念规划
略议中山大学四校区园林绿化概念规划[摘要]文章从中山大学园林绿化的现状着手,对中山大学绿化情况的历史进行展示,对现阶段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中山大学园林绿化的成就和问题予以梳理,对其出现的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提出建设一流校园的校园环境为目标的园林绿化规划,指出其各个校区规划的特色、目标、关键环节、重点,提出校园绿化规划中的两个目标、三个理念、三个校园、四大园建设等切合实际绿化改造规划的构想。
[关键词]高校;园林绿化;规划;问题;对策一、中山大学园林绿化概念规划提要(一)现状分析1.中山大学园林绿化规划价值综述中山大学四个校区总面积为61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99万平方米(含山林面积151万平方米)。
因地处亚热带,先天环境条件适宜,是广东以至华南地区人才孕育基地,也是广东珍贵植物输出基地。
现隶属中国科学院全国最大植物园之一的华南植物园,前身是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1956年定址广州天河现址后,众多的植物种类移自康乐园;早在1908年美国宾西法利亚州立大学的高鲁莆园艺师到岭南大学任教,开始在康乐园进行系统的植树行动,一大批李树、榕树、樟树和荔枝树等乡土树种在康乐园扎下了根;国外引进的热带树种,如澳大利亚的桉树、白千层、木麻黄、和南洋杉等,桉树和白千层也达数千株。
中山大学还是广州最早引入大王椰子、长叶刺葵、油棕等产于热带树种的地方;中山大学还有全广州市唯一一株印度马钱树;中山大学的竹种标本园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多次的移植、培育,现竹种达120余种,其中包括世界罕见的沙罗单竹、苦竹、鸡斗筋,还有在1952年中国第一次结果120颗的象鼻竹。
现中山大学南校区有乔灌木16500株,植物种类达800多种。
中山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植物景观作为大学校园物质和精神的载体,既包含了自然景观环境的内容,也包括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华南师大校园规划修改意见
华南师大校园规划修改意见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位于广州天河五山科教区的石牌,占地面积1220.18亩。
为使华师校园成为师生理想的学习、生活场所,华师校园一直在不断规划整修中,不断地向更方便、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华南师大建设现状经过“十一五”规划建设,基本实现以建设一流的“校园”、师生美好的“家园”、优美宜人的“花园”的目标。
现在华南师大校园建设现状主要特点为:1、基本实现信息化:华师大现有一课、二课两大教学楼,并且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院楼,教学设施完备且现代化,多媒体设施普遍运用,而且图书馆已经实现信息化管理;华师大现在在教学区(一课和图书馆)已经实现无线网覆盖,学生宿舍配有电信网络基本实现信息化。
2、生活设施齐全:三个食堂基本解决在校师生的饮食问题,学生宿舍基本满足现有学生的需求;有多家综合超市、打印店,还有银行,甚至市场;宿舍设备齐全,拥有完整的热水系统,有几栋宿舍楼还有太阳能的热水装置;校内还有社区医院,拥有医保服务;健身、娱乐设施齐全,校内有田径场和各类球场、体育馆及工体楼等运动健身设施,有音乐厅、手球馆等会议场馆,还有教师娱乐场馆,在教师村处还有老人健身设施。
3、校园景观好,休闲绿地多:校内绿化好,有多片草坪,沿路均有树木种植具有观赏和遮阴功能,空旷地都有种植被,如在一课北楼前有圆形树群和大片草地分布;校内有湖和桥,是一道十分优美的风景线。
但本人认为现在我们的校园还存在有以下的问题:1、校区分散:教学区在生活区包围之中,院楼分散;2、主要出入口(校门)不突出、不通畅:每个校门都不居中,特别是西校门和南校门的环境差,交通较拥挤。
3、基础设施薄弱:发展需求比建设速度快,基础条件跟不上。
数字化信息网络硬件还不够完善。
4、学生宿舍条件参差:校内建筑有多个年龄,所以高矮、设备参差不齐,在学生宿舍表现明显。
二、规划修改意见(一)、交通规划1、校内交通:①干道人车分流,干道之间完善人行体系:在华南师大的主干道上并没有人车分流,但近几年的车流量不断地在迅速增大,且车在校内行驶时并没有真正的按校内的交通法则减速。
中山大学梦归之处
{大学有意思}
·品读大学·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是广东省最高学府,是全国排名前十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它不 仅是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国家“985 工程”“211 工程”建设高校,还是“珠峰计划”“111 计 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 ESI)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山大学有 19 个学科进入 ESI 排名前 1% ,仅次于 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并列全国第二。
中大有 20 多个食堂及餐厅。在校本部即广州校区的南 校,学生经常去学五食堂、学一食堂、春晖园和康乐园等 食堂用餐。这些食堂多以自选菜为主,而除了普通饭菜,食 堂还会供应糖水、老火靓汤、麻辣烫、特色套餐等,价格 非常实惠,可满足五湖四海学子的需求。每到饭点,这些食 堂便座无虚席,偶尔还能遇到负责任的食堂经理友好地询 问你对食堂的评价以作改进。
1%,其中有 15 个进入前 0.5%,2 个进入前 0.1%。 作为综合性大学,中大开设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个学
科,其中有 11 个学科入选了“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包 括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学校的学习氛围和人文气息十分浓厚。清晨的校园里 随处可见晨读者的身影,同学们在空闲时也会主动去图书 馆学习,而在期中、期末考试周的时候,因图书馆的座位 供不应求,很多学生就站着或坐在地上学习。珠海校区的图 书馆背山面海,环境十分优越,学校还在馆内设置休息区 给学生休息,而因为图书馆离宿舍有点远,所以学校非常 人性化地在每栋宿舍楼的一楼开设了自习室,教学楼也会 根据需求开放空置的教室和自习室给同学们自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规划的几点思考
SeveralThoughtsonCampusPlanofpre-NationalZhongshanUniversity
阎瑾YanJin刘立欣LiuLixin
摘要:本文在对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不同时期各版规划全面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其“钟”形平面构思的深刻内涵,并对林克明和郑校之两位建筑师在原国立中山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中理念和手法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和总结。
关键词:中钟林克明郑校之
一、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和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规划
1924年2月,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颁布命令,“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以国立广东大学命名”。
1926年8月,为纪念辞世的中山先生,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33年3月,按照先生遗愿,选址国立广东大学第二农场所在地(现华南理工大学及华南农业大学所在地)建造新校舍,这也就是现中山大学的前身。
原国立中大石牌校区规划建设从1929年开始筹划,1933年开始营建,计划分三期完成。
第一期工程由杨锡宗主持,与当时中大校长邹鲁共同完成总体规划;第二期由林克明主持,基本完成了校园主体建筑部分;第三期由余清江主持,这一期建设主要是添建,并未对校园整体布局作出改变。
二、从“中”与“钟”谈起
从1933年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首期工程的道路规划(图1 到现华农6号楼西南侧钟亭栏杆下部的镂空图腾,“钟”形图案似乎成了老中大的标志。
这其中的原因,已无据可考,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其一,“钟”同“中”同音,以钟形图案象征中山大学,也是为了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其二,钟型有唤醒民众,警醒世人,激励国民的含义;其三,地形
的需要。
原中大在石牌的选址颇为讲究,此处原为国立广东大学第二农场所在地,新校舍选址石牌可以说是先生生前遗愿,“虽处近郊,不特风景清幽,即范围亦甚廖廓,若加以合理之设计,则藏修息游,嘉惠学子不浅”(摘自《邹鲁回忆录》)。
基地大致对称,中部左右有山丘各一,时隐时现的一带活水,从山丘北侧横向蜿蜒穿过,以此向北山丘多但却较平缓,总体呈倒立的“凹”字形排列。
总的来说,基地大约有以下特点:有一条隐约的南北向的轴线且从北向南逐渐开阔,水系给基地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将基地一分为二。
抛开一切抽象的象征,“钟”形的校园道路规划可以说是源于地形并且依附与地形,有其成功的因素,但这并不说明它无懈可击。
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奠基于1933年,在此之前的1926年,南京中山陵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单体的设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是开辟了近代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复兴主义尝试的先河,可谓轰动一时。
之后的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不可能不受它的影响。
当然这并不等于抄袭,只是当时主流如此。
虽然最初,“钟”字形的规划创意出自谁手并无记载,但作为校园第二期工程的主持者林克明先生曾是中山纪念堂的工程顾问并一直协助吕彦直工作,其设计思想不可能不受吕氏的影响,这从其之后对中山纪念堂和吕彦直本人的较高评价可见一斑。
“钟”字形的规划创意来源于地形,但其最后并没有完全实现同样是因为地形,可谓都是“地形”惹的祸。
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规划思想的另一成功之处是其“开放空间”的理念,这贯穿于其整体和局部。
最初的规划思想里并没有“空间围合”的概念,况且当时具体的地形情况也是不允许的。
这同现华工8、9号楼和华农16号楼的自身围合的现象并不矛盾,其原因有二:第一,当初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是分开进行的,现华工7号楼位置的变更和其具体设计的临时改变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前述三座建筑的自身围合应该是其建筑规模和使用功能具体需要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说,现在华工的校园建设中“庭
图11933版首期规划总平面
院”概念的引入,其理由是不充分的,至少同老中大最初的规划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以现华工逸夫科学馆和8、9号楼所围合庭院为例,抛开科学馆过于靠近8号楼,缺乏对其必要的保护不谈,庭院的出现是建立在将原有8、9号楼所组成的南向湖及东向中央绿地开敞空间无情阻隔的基础上的。
这不仅是将原来小开敞空间从大“钟”字形开敞空间的割裂,同是对总轴线也有一定的破坏性。
况且,实际围合后的效果也并不十分成功,缺乏亲和性,而人们也只是将其更多的作为交通空间,鱼贯穿过,极少停留。
也许,那东湖边石凳上窃窃私语的情侣和9号楼南面草地上簇膝长谈的人群就是对于“开放”同“围合”孰优孰劣的最好答案。
三、林克明和郑校之
林克明和郑校之是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建设史上不可不提的人物,前者是第二期工程的总负责人,有据可考的至少有近20座建筑出自其手,其中不乏法学院(现华工12号楼)及生物地质地理教师(现华农5号楼)等规模较大的成功实例。
人们对于后者往往知之甚少,其作品也寥寥无几,这其中还包括一些教职工住宅、牛棚猪舍等小型建筑。
对于二者不同的设计理念孰优孰劣,就象自古华山派剑宗气宗谁是正统之争一样,仁者见仁,各执一词。
我个人认为争论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将两者割裂开来考虑的想法似乎略有不妥。
就当时而言,林克明是主流,郑校之只能算是异类;林克明经常主持参与大型公共建筑,功成名就;郑校之游离于各种类型小规模建筑之间,甚至会在他的没一幅设计图纸上留下自己事务所的电话和地址。
林克明曾是中山纪念堂的工程顾问并一直协助吕彦直工作,他一直沿着吕氏的足迹走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同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材料相结合的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复兴的道路;郑校之更倾向于创新,善于创造独树一帜的建筑构件,有时甚至会抛弃大屋顶的
最大传统桎梏。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有了林克明的墨守成图3原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
规,才更突出了郑校之的大胆创新;正是因为有了林克明的严谨宏伟,也才有了郑校之的细巧新颖。
也许最初的规划者有一左一右,一文一武,一传统一新颖的概念,位于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中轴线两侧山丘之上的法学院(现华工12号楼,图2)和文学院(现华工5号楼,图3)便是两者这种对立和统一最好的例子,就我本人而言更欣赏后者。
相较林克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而言,法学院是较成功的例子。
它据于山丘之上,高大雄伟,整体保护较好。
但其成功的外部形象并不能掩盖它内部空间的瑕疵,中间部分同两翼交接处为造型需要作错层降低处理,使用多有不便,且楼梯设置过多。
同样的问题在规模、功能和造型基本相似的生物地质地理教师(现华农5号楼)是不存在的。
文学院是老中大建筑中郑校之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
可谓同时期同类型中最富创意的大胆尝试,无基座设计(仅以墙体下部约三分之一加做饰面
处理)、形似孔雀的吻兽、简化的斗拱、独特的细部图案、无柱杵的收分设计、宽大的柱托等细部,处处匠心独运,另外三层空间利用和建筑大屋顶的结合处理方面也作了成功的尝试,建筑的整体和细部均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但由于不均匀沉降所引起的局部外墙开裂现象
图45号楼墙体裂缝
严重,亟待保护(图4)。
四、后记
从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到现在的华南理工大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那一座座巍然矗立的老建筑在诉说着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的同时,更呼唤着我们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并通过研究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点点滴滴。
(作者单位:51064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时间:2006.3)
图2原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