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哲》一~二十九期索引-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
CSSCI收录中国台湾学术期刊目录
期刊名称
1
会计评论
2 管理学
3
管理学报(台北) 证券市场发展季刊
4
组织与管理
5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哲学
6
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7
哲学与文化
8
台大中文学报
中国文学 9
文与哲
10
清华中文学报
11 艺术学
12
设计学报 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
13 历史学
14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台大历史学报
15
台湾经济预测与政策
经济学 16
2007 年 半年刊
1996 年 半年刊
1994 年 半年刊
1928 年
年刊
1974 年 半年刊
1970 年 半年刊
1970 年
季刊
1973 年
季刊
1997 年 半年刊
1995 年
月刊
2007 年 半年刊
1969 年 半年刊
1999 年 半年刊
主办者 李先庚会计文教基金会、政治大学会计学系
管理科学学会 证券暨期货市场发展基金会
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 元照出版公司
“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 政治大学法学院
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619
中国期刊年鉴
CHINA PERIODICAL YEARBOOK
学科名称 序号 新闻学与
23 传播学 图书馆、情
24 报与文献学
25
教育学 26
27
体育学 28
心理学 29 人文经济
30 地理
期刊名称 中华传播学刊 图书资讯学刊 教育科学研究期刊 教育实践与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学刊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NEW)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6作品评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6作品评论考研真题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6作品评论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2013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6作品评论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6作品评论考研真题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6作品评论考研真题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6作品评论考研真题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6作品评论考研真题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6作品评论考研真题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6作品评论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论述题(每题50分,共3题,总分150分)一、任选一部古希腊悲剧作家作品进行评论。
【分析】谈及古希腊悲剧,无人不会想到“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人各自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底浦斯王》、《美狄亚》散发出的艺术光芒一直延续至今。
历代学者、文学家无数次地对这三部悲剧进行阐释,这些再创造的成果使得三部悲剧已然各成一家,其内容体系之庞大,远非一道论述题的容量可以驾驭,因此考生在作答时必须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同时入手,才能在保持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文学功底。
从题目设置来看,题目要求评论“古希腊悲剧作家作品”而非“古希腊悲剧作品”,这说明题目的立意是紧扣作家创作角度的,因此若考生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入手需要格外慎重,切忌专题式的作品比较研究。
此外,评论并非评价,经典也不需要我们评价,因此答题时分析的成分要多于陈述艺术价值、文学史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单从题意本身来看,选择非名作作品进行评论也是符合题意的,但这些作品往往缺乏代表性,较少的研究资料也不利于答案的组织,除非考生平时就对某一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否则在限定时间的考试内不宜采用。
答:从《俄底浦斯王》入手性格与命运索福克勒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曾在城市狄俄尼西亚悲剧比赛中夺魁,其不朽名作《俄底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尊为“悲剧的典范”。
【爱考宝典】2020年中山大学文学院考研介绍、专业目录、分数线、参考书目、报录比
【爱考宝典】2020年中山大学文学院考研介绍、专业目录、分数线、参考书目、报录比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系之一。
1928年1月,文史科成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以研究学术、发展文化为宗旨,内设考古、语言、历史、民俗四学会。
1935年春,文史研究所(原语言历史研究所)改组为文科研究所,设中国文学部和历史学部,同年9月招收研究生。
抗日战争时期,中文系师生迁至云南瀓江和广东坪石、梅县等地,在艰苦条件下继续办学。
1946年,中山大学成立语言学系,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语言学系。
中文系与语言学系、语言历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语言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该系部分教师转入中文系。
1958年,中文系增设新闻专业,次年该专业并入暨南大学。
1981年,中文系设立汉语培训中心,1992年,该中心并入外国语学院。
中文系自建系以来,一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中文系人才荟萃,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
先后在该系任教的著名教授,早年有傅斯年、郁达夫、成仿吾、顾颉刚、赵元任、罗常培、鲁迅、郭沫若、钟敬文、陆侃如、冯沅君、王力、岑麒祥,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季思、冼玉清等。
这些著名学者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文系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27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拨尖人才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黄天骥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承学教授、黄仕忠教授和彭玉平教授等人,是中文系教师的杰出代表。
新世纪以来,中文系发展迅猛,布局合理,影响日益扩大。
2000年中文系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10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
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007年10月《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第69~86頁葛洪《抱朴子內篇》與魏晉玄學──「神仙是否可學致」與「聖人是否可學致」的命運觀實踐大學李宗定提要葛洪以《抱朴子》一書奠定道教史上承先啟後的地位,《抱朴子內篇》講神仙方術、養生延年,又繼承魏伯陽煉丹理論,發揚長生成仙之說。
關於其仙道方術等論述,討論已多,唯其理論建構及論證上,一般認為葛洪上承漢代宇宙氣化論,與魏晉玄學相較顯得較為粗疏。
然而葛洪提出了「道本儒末」說,將忠孝仁信深化為道教強調世俗道德的道教倫理學,並藉以為長生成仙的條件,與玄學在「會通儒道」命題下以「自然」連繫「名教」的諸多論證實有一定關聯。
甚至可說葛洪走出了玄學在「自然」範疇下的一個自我設限,而更有效地解決了「名教」如何落實的問題。
本文以葛洪《抱朴子內篇》為主要對象,以「神仙是否可學致」與魏晉時期「聖人是否可學致」的命題一同比較,討論兩者涉及的命運觀以及解決的方法,辯析葛洪如何突破氣化命定論的先天限制,以「有條件的命定論」發揮個人的自由意志,其目的雖是為了成仙,但所採取的實踐方法及論證方式,在魏晉玄學中實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葛洪、抱朴子、道教、玄學、神仙、聖人、會通儒道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葛洪《抱朴子內篇》與魏晉玄學──「神仙是否可學致」與「聖人是否可學致」的命運觀實踐大學李宗定 一、問題源起對於葛洪在道教史上的定位,學界多肯定葛洪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其所著《抱朴子內篇》更建構了神仙道教的理論系統,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然而,對於道教發展史的不同認知,將產生因不同史觀造成相異的歷史評價。
其中一種論點是依唯物史觀將魏晉時期的道教發展分為上、下兩層,將葛洪視為是上層道教開展的重要人物,並進而為帝王貴族服務。
如王明稱「葛洪所鼓吹的道教是封建帝王和貴族官僚信仰的道教,是祈求長生不死的神仙的道教,是反映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和願望。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一、精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文选4篇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3、毛泽东:《实践论》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二)著作8部1、《老子》2、《论语》3、《唐诗三百首》4、《红楼梦》(三册)5、《柏拉图对话录(选集)》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7、《莎士比亚选集》8、《文章选读》(林寿康主编)二、泛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共10本1、《马恩选集》(四册)2、《毛泽东选集》(四册)3、列宁:《哲学笔记》4、《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二)哲学;共20本1、《周易》2、《庄子》3、《四书》(可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4、《荀子》5、《孙子兵法》6、王充:《论衡》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10、宗白华:《美学散步》(或《艺境》11、笛卡儿:《工具篇》1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3、黑格尔:《小逻辑》14、波普:《猜想与反驳》15、罗素:《人类的知识》16、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18、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19、罗素:《西方哲学史》20、梯利:《西方哲学史》(三)历史;共8本1、司马迁:《史记》2、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3、汤恩比:《历史研究》4、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四)语言学、文学、艺术;共14本1、刘勰:《文心雕龙》2、刘义庆:《世说新语》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4、刘熙载:《艺概》5、《唐宋诗词》(或《唐宋诗词选》)6、王国维:《人间词话》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8、《鲁迅选集》9、莱辛:《拉奥孔》10、丹纳:《艺术哲学》11、索绪尔:《普通语言逻辑学教程》12、《剑桥艺术史》(五)自然科学;共2本1、《爱因斯坦文集》(选读一册)2、李约瑟:《中国科技史》(选读一册)==============================中国哲学史泛读书目——今人著述章太炎:《检论》、《国故论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王国维:《静安文集》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三松堂学术文集》、《贞元六书》(主要为《新理学》)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汤用彤:《汤用彤学术文集》(主要为《魏晋玄学论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两卷本)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卷本)、《朱子新学案》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三卷本)、《现象与物自身》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三卷本)、《儒家政治思想与自由民主人权》、《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思想史论集》肖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庞朴:《良莠集》、《一分为三¾¾中国传统思想考释》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论戴震与章学诚》、《士与中国文化》、《钱穆与中国文化》、《现代儒学论》、《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道学政¾¾论儒家知识分子》、《论儒学的宗教性》成中英:《中西哲学的会通》林毓生:《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三卷本,已出二卷)、《东亚儒学的新视野》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第四编陈来:《儒家思想的起源》、《有无之境》、《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何怀宏:《良心论》杨国荣:《心学之思》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争论》王凡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陈立胜:《王阳明“万物一体”——从“身—体”的立场看》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等待刺猬》附:外国学者中译著作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艾凯:《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国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西书泛读(现代)尼采:《权力意志》韦伯:《经济与社会》(两卷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方法论》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论确定性》(另译《论确实性》)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哲学作为严格科学》萨特:《想像心理学》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解释的冲突》哈贝马斯:《认知与兴趣》、《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交往行为的理论》英伽尔顿:《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阿佩尔:《哲学的改造》波兰尼:《个体知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海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另译《自由大宪章》)、《法律、立法与自由》(两卷本)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伯林:《俄国思想家》、《自由四论》福轲:《词与物》、《狂癫与文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吉尔兹:《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泰勒:《自我的根源》哈特:《法律的概念》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原则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必读书目简介1、《老子》又称《道德经》。
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生阅读书目
l31r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生阅读书目(一)中国古代文学阅读书目《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或金开诚选注北京出版社《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陶渊明集》录钦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版古典文学教研室《杜甫诗选》山东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古典文学教研室《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版文学研究所《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宋词选》胡云翼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宋诗选》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古典文学教研室《西厢记》王季思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牡丹亭》徐朔方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版《三国演义》罗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年版《水浒传》(120回本)施耐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版《西游记》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红楼梦》(120回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桃花扇》王季思、苏寰中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校注本《长生殿》徐朔方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或竹村则行,康保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成注本(二)文艺理论(含美学)阅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列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宁、斯大林论文艺》《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年《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年《西方文论选》伍蠡甫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西方现代文论选》伍蠡甫、叶骧华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年《西方美学史》 (上、下) 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古希腊)柏拉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朱光潜译《诗学·诗艺》(古希腊)亚里斯多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古罗马)贺拉斯著罗念生、杨周翰译《美学》(第一卷)(德)黑格尔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朱光潜译《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俄)普列汉诺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集》(上、下)曹葆华译《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三联书店 1984年《情感与形式》(美)苏珊·朗格著中国社会科学 1986年出版社《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卷本)《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文心雕龙》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沧浪诗话》严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随园诗话》袁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年《闲情偶寄》李渔著中国戏曲出版社 1980年《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年《鲁迅论文学艺术》吴予敏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三)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书目《鲁迅全集》 (选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茅盾文集》(选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巴金文集》(选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老舍文集》(选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沈从文文集》(选读) 花城出版社 1984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此类选本较多,宜选择90年代后的版本)《现代中篇小说力作》金钦俊编漓江出版社 1985年(上、中、下三卷)《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马良春等主编北京十月文艺 1995年(上、下二卷)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大出版社 1993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选读) 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 1997年《青春之歌》杨沫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红岩》罗广彬、杨益言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1年《活动变人形》王蒙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白鹿原》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长恨歌》王安忆作家出版社 1995年《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汪曾祺北京出版社 1982年《茶馆》老舍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年《郭小川诗选》郭小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年《舒婷的诗》舒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中华散文珍藏本·贾平凹卷》贾平凹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四) 外国文学阅读书目《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见《莎士比亚悲剧四种》)曹未风译《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杨绛译《浮士德》德:歌德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巴黎圣母院》法:雨果管震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年《雪莱抒情诗选》英:雪莱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红与黑》法:司汤达(一译:斯丹达尔)闻家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高老头》法:巴尔札克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双城记》英:狄更斯罗稷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年《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0年杨苡译《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见《易卜生戏剧四种》)潘家询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朱海观王汶译《复活》俄:托尔斯泰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契诃夫小说选》俄:契诃夫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高尔基早期作品选》俄:高尔基巴金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年(见《卡夫卡作品精粹》)李文俊译《老人与海》美:海明威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年黄锦炎等译《吉檀迦利》印度:泰戈尔谢冰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雪国》日本:川端康成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1年叶渭渠等译《天方夜谭》阿拉伯中古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或《一千零一夜》多卷本)纳训译(五)语言文字学阅读书目《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著商务印书馆 1982年高名凯译《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著人民出版社 1953年李立三等译《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 1980年《普通话语音知识》徐世荣文字改革出版社《语法问答》朱德熙商务印书馆 1985年《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商务印书馆 1963年《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淑湘著商务印书馆 1979年《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 1989年《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著中国人民大学 1992年出版社《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著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年《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著中华书局 1985年《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 1988年《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著中华书局 1989年《商周青铜器铭文简论》叶正渤·李永延著中国矿业大学 1998年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中国社会科学 1980年出版社《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 1980年《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古代汉语词汇问题》赵克勤著《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 1980年《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
中山大学2015届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公示名单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
28
管理学院
股权性质、上市公司环境业绩与环境——信息披露来自我国化学制品行业的经验数据
赵旭雯
500
29
管理学院
以九龙双头董事会”——规则失灵与“山为例
谭宇轩
500
30
管理学院
混合产品原产地效应对产品评估和购以护肤品为例买倾向的影响——
黄琳琳
500
31
管理学院
—商学院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研究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为例
互联网内容聚合平台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
廖子珣
500
41
法学院
生产、销售假药罪的扩张与限缩——从陆勇代购案切入
常康爽
500
42
法学院
论双边投资协定保护伞条款的适用
陈育桂
500
43
法学院
知识产权的终结
吴楚敏
500
44
法学院
清代存留养亲制度的规范与实证分析
钟毅
500
45
法学院
的行使条件及国际法救济性分离”论“地位
中国股市特质流动性风险与资产定价关系的实证研究
许绮雯
500
24
岭南学院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融资
阮萌柯
500
25
岭南学院
政治地理和上市公司的风险警示
王子翌
500
26
管理学院
上市公司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管理学院
董事会秘书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基于深市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佟佳
陆震廷
500
46
法学院
意向书的法律约束力分析
叶琪
500
47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通往合作之路:基层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农村政教关系研究
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总目
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总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创刊号1991/03王梦鸥读沈既济〈枕中记〉补考王叔岷钟嵘《诗品》概论饶宗颐后周整理乐章与宋初词学有关诸问题饶宗颐楚恭王熊审盂跋刘殿爵A Study of Some Textual Problems in the Lü-shin ch'un-ch'in and Their Bearing on Its Composition劳思光对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之探讨及建议龙宇纯也谈《诗经》的兴张以仁温飞卿词旧说商榷续刘述先朱熹的思想究竟是一元论或是二元论﹖戴琏璋王弼易学中的玄思丁邦新声韵学知识用于推断文学作品时代及真伪之限度程元敏尚书宁王宁武宁考前宁人宁人前文人解之衍成及其史的观察(上)吴宏一赵执信《谈龙录》研究林庆彰《五经大全》之修篡及其相关问题探究彭小妍沈从文的乌托邦世界:苗族故事及乡土故事研究钟彩钧二程心性说析论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1992/03王叔岷论庄子之齐物观周策纵《庄子‧养生主》篇本义复原刘殿爵The Doctrine of Kuei Sheng 贵生in the Lu-shin ch'un-sh'iu 吕氏春秋柳存仁关于《陶真人内丹赋》罗锦堂佛典中的「观」与「念」王尔敏四民名义考张以仁温飞卿〈菩萨蛮〉词张惠言说试疏程元敏尚书宁王宁武宁考前宁人宁人前文人解之衍成及其史的观察(下)吴宏一唐传奇〈孙恪〉故事背景探微林玫仪稼轩寿词析论林庆彰朱谋玮《诗故》研究李明辉康德的「根本恶」说──兼与孟子的性善说相比较彭小妍阶级斗争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无政府主义乌托邦理念钟彩钧二程本体论要旨探究──从自然论向目的论的展开林元辉卖身买得千年名──论中国人的自杀与名欲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1993/03陈槃中国古史论稿商搉别录周策纵《易经》「修辞立其诚」辨柳存仁红楼梦之旧本罗锦堂庄子与禅龙宇纯《诗》「彼其之子」及「于焉嘉客」释义余英时王僧虔〈诫子书〉与南朝清谈考辨张以仁从鹿虔扆〈临江仙〉的谈诖到他的一首〈女冠子〉王文生「诗言志」--中国文学思想的最早纲领戴琏璋阮籍的自然观王国璎李白的侠客形象黄俊杰中国古代儒家历史思维的方法及其运用廖明活净影寺慧远的心识思想林丰楙《道藏》所收早期道书的瘟疫观--以《女青鬼律》及《洞渊神经》系为主林庆彰朱睦揧及其《授经图》杨晋龙神统与圣统--郑玄王肃「感生说」异解探义彭小妍企业乌托邦的幻灭--茅盾《子夜》中的阶级斗争李明辉牟宗三哲学中的「物自身」概念钟彩钧《白虎通》与《伊川易传》天人观的比较朱荣贵Scholarly Autonomy and Political Dissent of Local Academies in the Early CH'ing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03陈槃中国古史论稿商榷别录(二)王叔岷陶渊明〈扇上画赞〉笺证周策纵诗歌.党争.与歌妓:周邦彦〈兰陵王〉词考释刘殿爵The Lu-shin Ch'un-ch'iu 吕氏春秋and Tsou Y en's 邹衍Theory of the Five Rotatory Ascendants (Wu Hing五行)王尔敏清代公案小说之撰著风格张以仁试论孙光宪的四首〈杨柳枝〉张亨试从黄宗羲的思想诠释其文学视界戴琏璋嵇康思想中的名理与玄理廖明活净影寺慧远的佛性学说李丰楙先秦变化神话的结构性意义──一个「常与非常」观点的考察林庆彰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析论杨晋龙「四库学」研究的反思彭小妍无声之恋:沈从文的〈神巫之爱〉李明辉从康德的实践哲学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钟彩钧二程道德论与工夫论述要杨儒宾从「生气通天」到「与天地同流」-晚周秦汉两种转化身体的思想朱荣贵王夫之「民族主义」思想商榷王瑷玲论明清传奇名作中「情境呈现」与「情节发展」之关联性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五期1994/09暂缺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六期1995/03王靖宇从叙事文学角度看《左传》与《国语》的关系廖明活华严宗性起思想的形成林玫仪韵律分析在宋词研究上之意义朱荣贵从刘三吾《孟子节文》论君权的限制与知识份子之自主性钟彩钧罗整庵的理气论黄俊杰Thre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s of Mencius: T'ang Chün-i, HsüFu-kuan, and MouTsung-san彭小妍The New Woman: May Fourth Women's Struggle for Self-Liberation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七期1995/09周策纵《犬窝谭红》所记《红楼梦》残钞本辨疑柳存仁王湘绮和《红楼梦》戴琏璋郭象的自生说与玄冥论夏明钊鲁迅文学中的象征诗学李丰楙罪罚与解救:《镜花缘》的谪仙结构研究李明辉康德的「历史」概念华玮析论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之思想内容王瑷玲明清传奇名作中主题意识之深化与其结构设计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1996/03林庆彰姚际恒对朱子《诗集传》的批评黄灵庚论屈原之死秦启明编修年谱要实事求是──评林子青《弘一大师新谱》杨晋龙论《诗传大全》与《诗传通释》的差异彭小妍文学典律、种族阶级与乡土书写──张我军与台湾新文学的起源李明辉牟宗三先生的哲学诠释中之方法论问题钟彩钧罗整庵的经世思想与其政治社会背景陈英善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质及其定位问题蒋秋华姚际恒对《子贡诗传》、《申培诗说》的批评胡晓真阅读反应与弹词小说的创作──清代女性叙事文学传统建立一隅刘苑如杂传体志怪与史传的关系──从文类观念所作的考察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九期1996/09王绍曾如何正确评价黄丕烈在版本学上的贡献何志华高诱引《礼》考王晓毅西晋玄学与佛教的互动李丰楙传承与对应︰六朝道经中「末世」说的提出与衍变萧驰论中国古典诗歌律化过程的概念背景刘少雄论柳永的艳词华玮性别与戏曲批评──试论明清妇女之剧评特色王瑷玲论明清传奇之抒情性与人物刻画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1997/03刘述先论孔子思想中隐含的「天人合一」一贯之道──一个当代新儒学的阐释刘笑敢老子之自然与无为──古典意含与现代意义戴琏璋玄学中的音乐思想徐传武皇甫谧卒年新考周建渝徐陵年谱陈友冰传统的背叛和诗美的创新──浅论中晚唐险怪诗风的流变及其美学价值衣若芬一椿历史的公案──「西园雅集」钟彩钧吴康斋的生活与学术彭小妍新女性与上海都市文化──新感觉派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一期1997/09曾永义也谈「南戏」的名称、渊源、形成和流播林保淳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女侠」形象胡晓真晚清前期女性弹词小说试探──非政治文本的政治解读柳存仁道家与道术刘述先论王阳明的最后定见廖明活吉藏的净土思想邵东方崔述在清代儒学定位之重新考察黄俊杰从孟学诠释史中国诠释学之特质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二期1998/03彭小妍浪荡天涯︰刘呐鸥一九二七年日记胡晓真由弹词编订家侯芝谈清代中期弹词小说的创作形式与意识型态转化朱晓海自东汉中叶以降某些冷门咏物赋作论彼时审美观的异动邓仕梁「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文心雕龙‧风骨》九虑萧驰中国传统诗学中的超越与本在︰《二十四诗品》中一个重要意涵的探讨何志华《吕氏春秋》高诱《注》校释蒋秋华郝敬的诗经学杨晋龙朱熹《诗序辨说》述义陈致说「南」──再论《诗经》的分类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三期1998/09华玮《才子牡丹亭》作者考述──兼及〈笠阁批评旧戏目〉的作者问题王瑷玲明清抒怀写愤杂剧之艺术特质与成分衣若芬北宋题人像画诗析论周群刘基诗论戴琏璋玄学与形神思想李明辉孟子王霸之辨重探王钟陵《庄子》中的大木形象与意象思维陈宁汉魏六朝思想界对「报施多爽」问题的讨论张美樱《公羊传》称贤事例的价值判断及其意义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四期1999/03李丰楙服饰与礼仪︰〈离骚〉的服饰中心说刘苑如《异苑》中的怪异书写与谐谑精神研究──以陈郡谢氏家族的相关记载为主要线索刘广定从「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谈《红楼梦》的「脂批」简锦松从实证观点论王之涣〈登鹳雀楼〉朱晓海〈两都〉、〈二京〉义疏补杨贞德进化与自由──胡适自由主义中的历史观及其意涵周大兴玄学中的公谦之辩徐传武〈皇甫谧卒年新考〉补证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1999/09曾永义也谈「北剧」的名称、渊源、形成和流播李奭学历史‧虚构‧文本性--明末耶稣会「世说」修辞学初探江日新阿Q之怒:失序的价值重估与自我毒化的自欺龙宇纯荀卿子记余陈启云中国古代神话对「元始」、「终极」的理念和心态林安梧明末清初关于「格物致知」的一些问题--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为核心的宏观理解郑宗义明儒陈白沙学思探微--兼释心学言觉悟与自然之义严寿澂庄子、重玄与相天--王船山宗教信仰述论林庆彰姚际恒与顾颉刚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2000/03衣若芬宋代题「诗意图」诗析论──以题「归去来图」、「憩寂图」、「阳关图」为例方介谈韩愈以文为戏的问题刘纪蕙三十年代中国文化论述中的法西斯妄想以及压抑:从几个文本征状谈起郑毓瑜直谏形式与知识分子──汉晋辞赋的拟骚、对问系列李贵生汪中、凌廷堪文学思想析论──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的两个方向杨贞德到共产主义之路──陈独秀爱国主义中的历史和个人周大兴王弼「性其情」的人性远近论林月惠非《传习录》:冯柯《求是编》析评郭齐中国历史上哲学范畴「和」的形成黄文宏海德洛「共属」(Zusammengehören)与天台宗的「即」──试论诡谲之说法邓克铭明中叶罗钦顺之禅学批评的时代意义杨晋龙从《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代经学的评价析论其评价内涵的意义樊善标韦昭《国语解》用礼书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七期2000/09洪顺隆《文选》杂文诗歌文体性质研究张淑香男性情色幻想的美典──温廷筠词的女性再现李惠绵由「形残之迷」悟「神全之境」──论析当代戏剧《徐九经升官记》、《美女涅槃记》江宝钗从台湾日据时期小说中「自然」的三种形态看张文环〈夜猿〉的殊异性叶岗文体意识与文学史体例吴淑钿以文为诗的观念羶变车行健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看「汉代书序」的体制──以「作者自序」为中心钟彩钧杨慈湖心学概述郑家栋「超越」与「内在超越」──牟宗三与康德之间黄文树阳明后学的成员分析戴琏璋王阳明与周易林庆彰顾颉刚与钱玄同郑吉雄《易图明辨》与儒道之辨杨自平《易经》「升降」与「反对」两种卦变义例的考察张寿安评漆永祥教授着《干嘉考据学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八期2001/03许东海汉赋与中国古典说服──从《鬼谷子》看司马相如、杨雄赋中的神仙论述衣若芬写真与写意:从唐志北宋题画诗的发展论宋人审美意识的形成巩本栋论辛弃疾的文学思想与审美情趣周建渝重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瑷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剧之言情内涵及其所引生之审美构思萧驰船山以「势」论诗和中国诗歌艺术本质骆水玉沦降暨遐升──论《镜花缘》所望终虚的天路历程周大兴王坦之〈废庄论〉的反庄思想:从玄学与反玄学、庄学与反庄学的互动谈起廖明活法藏的种性观陈玮芬自我的客体化与普遍化──近代日本的「东洋」论及其隐匿其中的「西洋」与「支那」王小盾《越南汉文小说丛刊》和与之相关的文献学问题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09论文陈致说「夏」与「雅」:宗周礼乐形成与变迁的民族音乐学考察杨玉成小众读者:康熙时期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批评萧驰论船山对儒家传统诗学「兴观群怨」概念之再诠林鹤宜从戏剧内涵的质变论戏文传奇的异说问题王瑷玲晚明清初戏曲审美意识中情理观之转化及其意义王安祈「演员剧场」向「编剧中心」──大陆「戏曲改革」效应与当代戏曲质性转变之观察伍振勳荀子的「身、礼一体」观──从「自然的身体」到「礼义的身体」钟彩钧湛甘泉哲学思想研究林月惠刘楫山对《大学》〈诚意〉章的诠释李奭学如来佛的手掌心──试论明末耶稣会「证道故事」里的佛教色彩评论陈荣开吉川幸次郎〈徂徕学案〉析论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03庄耀郎戴琏璋先生学行述要戴琏璋先生学术著作目录论文曾永义论说「腔调」林玫仪支机集完帙之发现及其相关问题衣若芬「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刘苑如从鲜卑叙记看南朝志怪中异族想像与时代感觉廖肇亨明末清初丛林论诗风尚探析毛文芳物的神话――晚明文震亨《长物志》的物体系论述刘述先现代新儒学研究之省察杨儒宾吐生与厚德――土的原型象征翟志成冯友兰的抉择及其转变邓声国郑玄《仪礼注》训诂术语释义例阐微书评论文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Scoot DA VIS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the Empire of the Text书评Paola ZAMPERINI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9-1918 James St. ANDRÉMighty Opposites: From Dichotomies to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邱汉平《他者之域:文化身分与再现策略》吕正惠《中国抒情传统》纪元文《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建立一种现代禅剧》方孝谦《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王远义《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李奭学《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的护教辩论》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一期Number 21 September 2002论文Articles衣若芬I Lo-fen漂流与回归──宋代题「潇湘」山水画诗之抒情底蕴Drifting and the Return—The Texture of Feelings in the Poems on Xiaoxiang Landscape Paintings from the Song Dynasty严志雄Lawrence C. H. YIM体物、记忆与遗民情境──屈大均一六五九年咏梅诗探究Objectivity, Memory, and Loyalist Condition—Qu Dajun's 1659 Poems on Plum TreesY uet keung LOPersuasion and Entertainment at Once: Kum?raj?va's Buddhist Storytelling in His Commentary on the Vimalak?rti-s?tra廖明活LIU Ming-wood怀感的生平和佛身、佛土思想The Life of Huaigan and His Concep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Buddha Amit?bha and the Pure Land吴汝钧NG Y u-kwan儒佛会通与纯粹力动理念的启示The Dialogue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the Light of the Idea of Pure V itality颜国明YEN Kuo-ming「《易传》是道家《易》学」驳议A Refutation of the V iew That the Commentaries on the Book of Changes Are a Taoist Theory of Change赖锡三LAI Hsi-san陈抟的内丹学与象数学──「后天象数」与「先天超象数」的统合Chen Tuan's Inner Alchemy and Symbolic-Mathematics彭国翔PENG Guoxiang王畿与道教──阳明学者对道教内丹学的融摄Wang Ji and Taoism—Absorption and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Inner Alchemy Doctrines of Taoism by Scholars of the Wang Y angming School杨晋龙Y ANG Chin-lung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引用《化书》及其相关问题探究He Kai's Uses of Huashu in His Shijing shiben guyi and Its Implications蔡长林TSAI Ch’ang-lin论常州学派研究之新方向New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on the Changzhou School刘真伦LIU Zhenlun论朱熹对方崧卿《韩集举正》的批评──方崧卿、朱熹校勘思想比较研究A Discussion of Zhu Xi's Critique of Fang Songqing's Collated Works of Han Y u书评论文Review essays杨贞德Y ANG Chen-te胡适爱国主义中「国界」与「是非」的抉择Between “My Country” and “What Is Right”: Hu Shi's ChoicesNicholas KOSSExploring the Matter and Minds of Late Ming Dynasty Readers书评ReviewsChaoyang LIAOModern Chin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Age of Theory: Reimagining a FieldEugenia LEANTokens of Exchange: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in Global Circulations祝平一CHU Ping-yiChinese Books and Documents in the Jesuit Archives in Rome: A Descriptive Catalogue吕妙芬LU Miaw-fen《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Mingmo Qingchu zhongxi wenhua chongtu柴田笃作SHIBA TA Atsushi 陈玮芬译CHEN Wei-fen 《近世中の比较思想──异文化の邂逅—》Kinsei Chugoku no hikaku shisoh-Ibunka to no kaikoh蔡振丰TSAI Chen-feng《圣贤典型的儒道义蕴试诠》Shengxian dianxing de ru dao yiyun shiquan王晴佳Q. Edward W ANG《叙事与解释──《左传》经解研究》Xushi yu jieshi —Zuo zhuan jingjie yanyiu萧丽HSIAO Li-hua《宋元逸民诗论丛》Song-Y uan yiminshi luncong黄卫总HUANG Weizong《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Shibian yu weixin—wan Ming yu wan Qing de wenxue yishu滕井省三作FUJII Shozou 张季琳译/tran. ZHANG Ji-lin《鲁迅の仙台时代──鲁迅の日本留学の研究》Rozyun (Luxun)no sendai zidai—Rozyun(Luxun)no nihon ryugaku no kenkyu刘俊LIU Jun《阅读张爱玲──张爱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等Y uedu Zhang Ailing—Zhang Ailing guoji yantaohui lunwenji。
21世纪鲁迅研究回顾_展示与瞻望_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_旁述摭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5总第177期本刊网址:85 21世纪鲁迅研究回顾、展示与瞻望———“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旁述摭评 曹禧修 陈灿平[摘要]2006年4月广州举行“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既回顾和总结了上个世纪以来的鲁迅研究,也对新世纪鲁迅研究提出新的希望和期盼,更为重要的是,展示了当前鲁迅研究的活力。
如何理解鲁迅的“向左转”,鲁迅是自由主义者吗,鲁迅的超前性和高峰意义究竟在哪里,又该如何发现并阐释,鲁迅作品还有阐释的足够空间吗,国外鲁迅研究动态如何,中国鲁迅研究向何处去,如此等等,这些鲁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次研讨会上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某种回应。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研究;鲁迅思想;鲁迅作品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6)05—0085—03 作者简介:曹禧修(1964-),男,湖南永兴人,文学博士,广东肇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广东肇庆 526061;陈灿平(1973-),男,湖南双峰人,博士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四川成都 610041。
2006年4月8-10日,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华南师大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130余位鲁迅研究专家学者会聚花城,就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展开对话和交流,既回顾和总结了上个世纪以来的鲁迅研究,也对新世纪鲁迅研究提出新的希望和期盼,更为重要的是,展示了当前鲁迅研究的活力。
一、鲁迅:自由主义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在开幕辞中说,鲁迅研究是他学术道路的出发地,由此开始进入中国现代小说史和文学流派以及中国古典小说史、李杜、楚辞等多个领域的开拓。
他提出:鲁迅思想研究必须同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相联系。
中国现代文学的专家绝大多数在鲁迅研究方面贡献过力量,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如王瑶、唐弢、李何林、任访秋、田仲济等等,无不是鲁迅研究的大家。
李家浩先生□著目□
李家浩先生论著目录(一) 著作1. 《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合作),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
2. 《望山楚简》(合作),中华书局,1995年6月。
3. 《九店楚简》(合作),中华书局,2000年5月。
4.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5.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合作),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
6.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合作),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二) 论文1. 《试论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考古》1973年3期192—196页。
2. 《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龟盾”漆画试探》,《文物》1974年6期62—65页。
3. 《马王堆1号墓出土漆器制地诸问题——从成都市府作坊到蜀郡工官作坊的历史变化》(与俞伟超先生合作),《考古》1975年6期344—348页;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研究》358—35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4. 《银雀山汉简〈尉缭子〉释文(附校注)》(与曾宪通先生合作),《文物》1977年2期21—27页,3期30—35页。
5. 《释“弁”》,《古文字研究》第一辑391—395页,中华书局,1979年8月。
6. 《战国布考》,《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60—165页,中华书局,1980年11月。
△7. 《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和“比”》,《中国语文》1980年5期373—376,372页。
8.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说明》(与裘锡圭先生合作),《音乐研究》1981年1期17—21页。
9. 《战国时代的“冢”字》,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语言学论丛》第七辑113—122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7月;《中国古代度量衡论文集》352—362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2月。
△10. 《信阳楚简“浍”字及从“”之字》,《中国语言学报》第一期189—199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4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编:《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选》第三辑242—2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野間文史教授及其經學研究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野間文史教授及其經學研究:日]工藤卓司,、八—冃q言筆者在平成十八年(2006)畢業於日本廣島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人文學科,當時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即是樸學大師野間文史教授。
野間師自廣島大學退休後的一個夏天,筆者有幸至老師家中拜訪。
其宅第位於日本廣島縣東廣島市、遠離塵囂的住宅區,光照充足、十分清静。
筆者承蒙野間師與師母熱忱招待、一起享用午餐,並且因爲談話太愉快,甚至忘記回家的時間,結果在老師家待上近六個小時。
尤其野間師告訴筆者:“我在退休之後,纔發現家附近有很多地方可以散步。
”這句話留給我深刻的印象。
筆者還記得:在退休之前,野間師每天很早就到學校,首先將自己的研究室打掃乾净,再開始研究等工作。
學生有事敲門進入研究室時,總會看到野間師披覽經典的畫面。
到了傍晚下班時間,野間師便直接回家,竟至未有閒暇在住了二十幾年的社區裏面悠閒散步,由此可見野間師非常認真用功的一面。
野間師的經學研究相當精緻,在日本甚爲知名,可惜中文學界知之者尚少。
因此本文將簡介其生平與學思歷程、重要著作等,以供中文讀者參考。
①—野間教授之生平與學思歷程野間文史,昭和二十三年(1948)生於日本愛媛縣。
昭和四十一年(1966)入學於廣島大學文學部哲學科中國哲學專攻,畢業後進入廣島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深造。
①關於野間師的介紹,已有藤井倫明録音整理,金培懿譯《從〈五經正義〉到〈十三經注疏〉——訪日本經學家野間文史教授》,《中國文哲通訊》第16卷第2期(2006年6月),第9-27頁。
野間師在二OO二年八、九月受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之邀、爲特約訪問學人,此文是九月五日由林慶彰、馮曉庭、藤井倫明、金培懿四位教授於臺北新生南路“紫藤廬”與野間師訪談之記録。
日本的大學當時還有“講座制度”,中國哲學研究室轄下有兩種講座:“中國古代中世 思想史講座”與“中國近世思想史講座”。
野間師在學時,前者有池田末利(1910- 2000)和御手洗勝(1924-2009);後者則有户田豐三郎(1905 - 1973)與友枝龍太郎 (1916-1986),助手爲山根三芳(1927-)。
人文学与中国哲学传统
人文学与中国哲学传统
胡伟希
【期刊名称】《新视野》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人文学"由"人"与"文"合成.人以成文,文以传道,人文学就是运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人文方法,对宇宙、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理解和表达.西方人文学传统借助于"概念化的语言"诠释一切可能的文本,却陷入解释学循环的怪圈不能自拔.具有深厚解释学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借助于"意象性语言"诠释经典,微言大义,求道不竭,或许是"人文学"可能的研究出路.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胡伟希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市,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中国哲学传统与21世纪中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J], 陈寒鸣
2.中国经验:哲学与人文学的沟通何以可能——兼论人文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 [J], 胡伟希
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J], 汪信砚
4.人文学科特性与中国当代人文学术规范 [J], 尤西林
5.20世纪中国哲学传统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 [J], 李维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山大学古文字学教材
古文字学纲要(修订)序古文字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高等学校开设“古文字学”课程,却是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事。
1934至1935年,唐兰先生第一个在北京大学讲授“古文字学”课,所著《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为古文字研究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古文字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唐先生在“自叙”中写道:“古文字研究本是文字学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但过去的文字学者对古文字无深切的研究,研究古文字的人又多不懂得文字学,结果,文字学和古文字的研究是分开的,文字学既因语言音韵学的独立而奄奄待尽,古文字的研究也因没有理论和方法,是非漫无标准而不能进步。
”唐先生认为,要打通这一层隔阂,就必须把自己所持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方法写出来,和学者们共同讨论,才能使古文字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五十多年过去了。
今天看来,唐兰先生的《古文字学导论》确有两大功劳:一是利用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来改造传统文字学,使文字学因注入新的理论和新的材料而获得生机;二是把当时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升到理论来总结研究,第一次把偏旁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作为方法论的原则提出来,使古文字学摆脱了猜谜、射覆的习气,而建立在扎扎实实的科学基础上。
所以,《古文字学导论》一直成为大学里讲授文字学和古文字学的主要教材,绝非偶然。
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古文字学导论》仅仅是唐兰先生计划“唐氏七书”中的一种,书中对于古文字学的许多重要原理,只有提纲挈领的论述,缺乏具体材料的诠释和说明,初学者难以掌握。
特别是三十年代以来,文字学和古文字学已发展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传统文字学由于吸收了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古文字学的成果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古文字学也因综合运用多种学科(如语言文字学、历史考古学、文献考据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并广泛吸收这些学科的成就而发展成为多科性的边缘学科。
在这种情势下,唐兰先生“导论”式的教材已渐渐地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了。
197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高明先生编著的《古文字学讲义》一度在高等院校中广为流传,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还直接采用高先生的《讲义》为教材。
文本与哲学——德国科学院哲学学科旗舰项目访问团访问中山大学
文本与哲学——德国科学院哲学学科旗舰项目访问团访问中
山大学
佚名
【期刊名称】《现代哲学》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 2009年9月17日至2009年9月18日,由德国9名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尼采研究专家和正在负责编纂上述6名哲学家最新版全集的专家组成的"2009年德国科学院哲学学科旗舰项目访问团",访问我校哲学系和马哲所.
【总页数】1页(P12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俄罗斯科学院哲学代表团访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J], 刘明艳
2.巴西中国学术与文化之旅访问团访问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J], 姜颖
3.中国的哲学界——参加中国湖北大学国际哲学学术讨论论会和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后记 [J], 隈元忠敬
4.黑格尔哲学体系评析:从\"终点\"到\"终结\"\r——基于贝尔纳·布尔乔亚《德国古典哲学》文本的探究 [J], 杨殿锋;莫尊理
5.武汉大学70后学术团队“跨文化哲学文本书写与哲学学科重建”介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序号著作或期刊的名称作者或出版单位备注(必读或选读)1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文艺学”方向学生必读2 《文心雕龙注》刘勰著、周振甫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3 《文赋集释》陆机著、张少康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4 《沧浪诗话校释》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5 《原诗》叶燮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6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7 《七缀集》钱钟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8 《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9 《诗学》亚里斯多德著、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10 《判断力批判》康德著、宗白华、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11 《美学》(1-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1981年版12 《艺术哲学》丹纳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4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马克思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马尔赫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6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陆梅林选编,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17 《文化转向》詹姆逊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8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9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读)21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艾布拉姆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22 《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下)》 戴维•洛奇选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993年版23 《苏俄形式主义文论选》 托多洛夫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4 《“新批评”文集》 赵毅衡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25 《叙述学研究》 张寅德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6 《释梦》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27 《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耀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28 《一间自己的屋子》 伍尔芙著,三联书店,1989年版 29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30 《东方学》萨义德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 1 《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著,商务印书馆,1980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学生必读2 《语言论》布龙菲尔德著,商务印书馆,1990 3 《现代语言学教程》(上、下) 霍凯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9874 《句法结构》 乔姆斯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5 《语义学》 利奇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6 《语义学》 徐烈炯著,语文出版社,19957 《生成语法理论》 徐烈炯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8 《心理语言学》 桂诗春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9 《计算语言学概论》 俞士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 10 《语言逻辑分析(语言学家关注的一切逻辑问题)》 麦考莱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89 11 中国语文(期刊) 社科院语言所12当代语言学(期刊)社科院语言所读)13 语言文字应用(期刊)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14 汉语学报(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 15 世界汉语教学(期刊) 北京语言大学 1 《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商务印书馆 “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学生必读2 《语法讲义》 朱德熙,商务印书馆3 《汉语语法学》 邢福义,东北师大出版社4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詹伯慧等,湖北教育出版社5 《音韵学教程》 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6 《古汉语词汇纲要》 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7 《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商务印书馆8 《训诂学概论》 齐佩瑢,中华书局9 汉语史稿 王力,中华书局 10 《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复旦大学出版社 11 中国语文(期刊)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12 汉语学报(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 13 语言研究(期刊)华中科技大学 14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吕叔湘,商务印书馆 “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学生选读15 《汉语口语语法》 赵元任,商务印书馆 16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峻等,语文出版社17 《汉语方言概要》(第2版) 袁家骅等,语文出版社 18 《普通语音学纲要》 罗常培等,商务印书馆 19 《音系学基础》 王理嘉,语文出版社 20《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商务印书馆读)21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著22 《训诂简论》 陆宗达,北京出版社 23 《广雅疏证》 王念孙著 24 《经义述闻》 王引之著25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26 《现代汉语修辞学》 张弓,河北教育出版社 27 方言(期刊)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28 世界汉语教学(期刊) 北京语言大学 29 古汉语研究(期刊) 湖南师范大学1 《校雠广义》(1-4册) 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社 “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学生必读2 《四库全书总目》 纪昀;中华书局3 《文选》(李善注本) 萧统;中华书局4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人民文学出版社5 《清人文集别录》 张舜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6 文献(期刊) 北京:国家图书馆7 文史(期刊) 北京:中华书局8 中华文史论丛(期刊) 上海中国古籍出版社9 《十三经注疏》 阮元编;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学生选读10 《史记、汉书》 司马迁、班固 中华书局 11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杜诗详注》 仇兆鳌;中华书局 13 《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 14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期刊)北京图书馆读)15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期刊) 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整理研究所 1 《诗集传》 朱熹“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学生必读2 《文心雕龙注》 刘勰撰、范文澜注3 《杜诗详注》 杜甫撰、仇兆鳌注4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5 文学评论(期刊)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6 文学遗产(期刊)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7 文艺研究(期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8 《春秋经传集解》 杜预 “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学生选读9 《楚辞补注》 洪兴祖 10 《李太白诗集》 李白撰、王琦注 11 《黄庭坚诗集注》 黄庭坚撰、任渊等注 12 《稼轩词编年笺注》 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 13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14 明清小说研究(期刊) 江苏社科院文学所 15 人大复印资料之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卷(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 1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辑至第五辑)赵家璧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学生必读2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3 《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著,复旦大学出版社4 《剑桥中华民国史》 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 《剑桥中国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费正清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6《剑桥中国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年)》费正清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读)7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8 《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许纪霖编,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9 《20世纪小说理论资料》陈平原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0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黄曼君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11 新文学史料(期刊)人民文学出版社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复旦大学出版社13 当代作家评论(期刊)辽宁省作家协会14 小说评论(期刊)陕西省作家协会15 文艺争鸣(期刊)吉林文史出版社1 《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学生必读2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3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4 《西方正典》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5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6 外国文学评论(期刊)中国社科院外文所7 中国比较文学(期刊)上海外国语大学8 外国文学研究(期刊)华中师范大学9 当代外国文学(期刊)南京大学10 国外文学(期刊)北京大学11 《现代主义》马·布雷德伯里詹·麦克法兰编,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学生选读12 《东方学》爱德华·W·萨义德,三联书店,1999年13 《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王佐良、周珏良著,外语教学与读)研究出版社,1994年14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威勒德·索普著,濮阳翔、李成秀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15 《东方文论选》曹顺庆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范方俊
【期刊名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9)001
【摘要】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密切关联,是植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土壤之中的.文章从比较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关联切入,对比较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坛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20世纪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亲缘性、交叉性作了较为深度的概括.
【总页数】8页(P24-31)
【作者】范方俊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O-03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 [J], 王富仁
2.比较文学方法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 [J], 田玲华
3.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辅助中国现代文学教学 [J], 王青
4.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 [J], 乐黛云;吉令旭
5.书讯:李标晶、黄爱华著《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J], 英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与反动——从文化传统看庄子和柏格森的直觉思维
传统与反动——从文化传统看庄子和柏格森的直觉思维
晁罡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5(000)003
【摘要】本文认为,庄子和柏格森都是生活在具有理性主义传统的文化背景下,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却是直觉思维,因此这是对原有文化传统的一种超越和反动。
但同时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他们的直觉思维因此又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总页数】6页(P17-22)
【作者】晁罡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94级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5
【相关文献】
1.从士文化传统看欧阳修的士情结 [J], 章会垠
2.传统的回归--从《所罗门之歌》看黑人文化传统 [J], 汤黎
3.从五四运动文化传统看新时期青年人才爱国情怀的习养 [J], 丁虎
4.从古典文学视域看饮食文化传统的价值伦理 [J], 康小红
5.如何建立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对话的哲学基础——从分析哲学的角度看传统儒学现代化的可能性 [J], 江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疑古_学说_破坏_意义的再估量_东周以上无史_论平议
文 史 哲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 LOSOPHY 2006年第5期(总第296期)No15,2006(Serial No.296)“疑古”学说“破坏”意义的再估量———“东周以上无史”论平议李扬眉(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山东济南250100)摘 要:20世纪前半期,在以“古史辨”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文献批判运动的推动下,现代史学的“证据”尺度得以确立,传统“三皇五帝”的上古史系统因此被全盘颠覆,这就是胡适和顾颉刚的“东周以上无史”论的主体内容。
“东周以上无史”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知识论而非本体论范畴内的命题,即他们认为应予推翻的并不是东周以上实际发生的历史,只是传世文献、尤其是权威经典中有关上古史的叙述。
在时人看来,现存有关东周、夏商甚至于更早时期的历史记载,天然地缺乏切实的“证据”———“直接的史料”,也就是无法“拿证据来”。
既无法“拿证据来”,这些记载便自然失掉了成为真确的历史知识的基本条件。
因此,“东周以上无史”实际上是一个被“证据”法则逼出来的结论。
在当时普遍不信任传统典籍和历史记载的前提下,又因为实证主义史学家以探求“真实”为最终目的,严格恪守“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戒律,始终无法对漫长的上古历史形成全面的把握,出土材料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事实上,上古史重建工作必须冲破材料及证据的局限,建立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古史辨”派;实证主义;上古史重建中图分类号:K06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6)05005515“五四”时期,打破偶像、重估传统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般风气”和主流时尚[1](P445)。
表现在历史学领域,则是“以反抗传统史学之末流的仁义道德史学为特征的”[2]实证主义文献批判运动的兴起。
顾颉刚先生所领导的“古史辨”研究以及由此结集的七大册《古史辨》,则是代表了这次运动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中《述學》版本考述 沈宋貶謫詩在詩史上之新創意義
林勝彩 14:227-264 蔡振念 11:237-262
23:1-40 25:77-130
《春秋》經傳研究之未來展望
張高評
3:65-88
《紅樓夢》中啟悟歷程的原型分析──以賈寶玉為中心 歐麗娟 23:293-332
《原詩》創作思維發微
廖宏昌 5:325-341
《莊子》「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析釋
蕭裕民
《莊子》的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與羅蘭.巴特「文之 賴錫三 悅/醉」相對話──
篇名索引 363
篇
名
作 者 期數:頁數
《瀛奎律髓》選評東坡詩的視角探析──兼及紀昀評點視 廖宏昌 11:357-370 野
《藝苑巵言》「辨體」方法論
鄭柏彥 24:85-112
「死孝」觀念的演變及意義
羅志仲
「不齊之齊」與「氣韻」(Aura)──從王船山《莊子解》 劉滄龍
談莊子齊物思想的美學政治意涵 「言志道」與「悅情性」──論白居易的「詩觀」,兼評台 張雙英 灣的「中國抒情傳統論」
邱德修
7:71-96
林伯謙 20:127-164
北宋古文家繼承「道統」而非「文統」說
王基倫 24:25-56
古代詩學重變發展觀的歷史沿革
廖宏昌 3:359-394
古代儒學史中的子貢
林啟屏 7:97-124
366 文與哲.第二十九期
篇
名
作 者 期數:頁數
市鎮文化背景與中國早期近代智識群體──論清乾隆嘉慶 戴景賢 13:219-270
丘光庭《兼明書》經說的意義與價值
馮曉庭 19:117-178
以「瘋」的自白探究現代主義小說之跨文化比較研究
陳正芳 24:281-332
以拼貼技法呈現多元交疊的意象幅度──杜甫〈秋興〉八 呂怡菁 15:99-130 首的現代性美學特徵
以禮解經初探──以《論語》為例 出家到棲隱──論劉孝標命定思想與宗教情懷的轉化
蔡振念 20:165-204
李白求仙學道的心路歷程 李卓吾四書評解之特色:以「無物」、「無己」為中心
蔡振念 鄧克銘
9:167-188 13:91-120
杜甫自秦入蜀詩對於大謝山水詩之繼承與逸離
蘇怡如
杜甫歌行詩後世模擬析論──以〈觀打魚歌〉、〈又觀打魚〉 徐國能
為例二程對《四書》的繼承與轉化──以「敬」為中心的考察 張莞苓 26:227-276
二馮詩學論杜甫
廖宏昌
山嶽.帝國.士臣:唐杜甫、楊敬之西嶽賦的封禪書寫及 許東海
其正、變意蘊
8:401-416 12:277-298
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西傳與東歸
黃一農
9:1-16
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惟中之演化論議題
戴景賢 19:391-478
蔡妙真 8:345-364
《二年律令.具律》中貴冑及有爵者的減刑
周美華 12:127-172
《十七史商榷》中關於歷史撰述的探討
施建雄 6:143-168
《文心雕龍》紀評的折中思維與接受
廖宏昌 6:169-190
《文心雕龍》二重「興」義及其在「興」觀念史的轉型位 顏崑陽 27:125-160
置 《左傳》「役人」考 《左傳》「役人」續考 《左傳》「郊」考
郭素秋 1:273-332
「詩」、「長詩」、「長詩美學」義界的存真辨偽
蔣美華 7:367-418
「縱的繼承」的精采示範──論余光中「李白三部曲」對 仇小屏 11:481-512 李白詩歌的繼承與創新
「艱危九死藎臣心,譜出新詞淚滿襟」──論蔣士銓劇作 王璦玲 18:547-598 中所展現之生命情境與忠節意識
篇
名
作者
《正音》素臣──崔錫鼎《經世訓民正音圖說》的設計理 王松木 念與音韻系統 《正音》素臣—崔錫鼎《經世訓民正音圖說》的設計理念 王松木 與音韻系統 《老殘遊記》中的「個人主觀主義」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 陳俊啟 涵
期數:頁數 28:193-250
29:183-242 12:579-630
《易經》《詩經》動植物象徵義涵與兩書互動關係比較研究 黃忠天 《春秋》書法與「義」在言外──比事見義與《春秋》學 張高評 史研究
《詩經》文字考釋五則
林文華
《睡》簡、《放》簡及《孔》簡之《日書》盜篇比較 《語言自邇集》中含「給」字的給予句及其給予義的表達
周敏華 李煒 李丹丹
12:1-20 10:101-152 4:507-519
《韓非子》「術」論
陳容韶 1:97-127
《歸藏》平議
鄭吉雄 29:37-72
《禮》與柳宗元古文
王基倫 23:69-98
文學創作在文體規範下的經緯結構歷程關係
顏崑陽 22:545-596
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對六臣注之容受與創發
王次澄 22:269-304
方孝孺與婺州文人集團
歐陽光 2:113-131
方東樹《昭昧詹言》論創意與造語──兼論宋詩之獨創性 張高評 14:121-158 與陌生化
方苞古文義法與《史記評語》──比事屬辭與敘事藝術
王船山動態哲學中「目的性」思惟之限縮及其所形塑之倫 戴景賢 20:267-366 理學與美學觀點
王陽明哲學之根本性質及其教法流衍中所存在之歧異性 戴景賢 16:283-366
王龍溪之虛寂說的特色 世變下的錢澄之性情詩說──真詩、苦吟與隱秘詩史論
鄧克銘 5:155-174 曾守仁 26:379-424
張高評 27:335-390
王充耘《讀書管見》析論
姜龍翔 23:131-190 蔡根祥
王安石《三經新義》初探
廖育菁
2:1-38
王安石教育觀析論
姚振黎 1:195-238
王安石誣陷蘇軾運售私鹽始末考──兼論蘇軾與程之才之 劉昭明 7:209-250
恩怨情仇
黃嘉伶
王寂《拙軒集》初探
包根弟 4:439-456
皮錫瑞《經學歷史》所言國朝經師紹承漢學二事商兌
周美華 9:379-410
先秦至唐代鬼靈復仇事例的省察與詮釋
李隆獻 16:139-202
先秦至唐代復仇型態的省察與詮釋
李隆獻
18:1-62
先秦兩漢東宮稱謂考
郭永吉
8:53-80
先秦漢初文獻中的「孔子形象」
李隆獻 25:21-76
再談嘉道以還之質實詩觀——以詩教原則之運用轉至峻嚴 張寅彭 18:599-616
引物連類、直斥本朝昏君佞臣──蘇軾〈荔支歎〉的譏刺、 劉昭明 典範與創意
文化轉型的焦慮:蔡元培的「廢讀經」與「中西合會」思 蕭敏如 想
文如其人──孟子與莊子的文風與聖人觀比較
楊雅雯
13:157-218 9:263-336
18:617-654
28:293-320
篇名索引 365
篇
名
作 者 期數:頁數
中國現代哲學思惟中之認識論議題
戴景賢
中國蠶桑文化的女子定位──以嫘祖先蠶與女化蠶故事為 林慧瑛 觀察中心
五柳與孤松:陶淵明的文化偶像與魏晉風度
劉奕
24:193-258 21:1-42
27:103-125
元代詩法作品中的杜詩觀
徐國能
公安派詩學視野中的《莊子》詮釋──以袁宏道《廣莊》 謝明陽
為討論中心
公寓中的零餘者/浪人/漫遊者:五四小說的北京書寫 郝譽翔
為例
再論晉獻公
劉文強
7:33-70
再論鄭莊公──補《左傳微》
劉文強
9:17-48
印刷傳媒與宋代詠史詩之新變──以遺民陳普詠史組詩為 張高評 11:313-356
例
印刷傳媒與宋詩之新變自得──兼論唐人別集之雕印與宋 張高評 10:227-270 詩之典範追尋
因數明理──論陳藎謨《皇極圖韻》的理數思想與韻圖設 王松木 23:241-292 計
竺家寧 曾守仁 蔡振念
8:127-156 18:397-428 18:241-268
宋、魯二國君位嗣繼制析疑
蔡靖文
5:57-82
宋傳奇「典故離合」的傳奇手法
趙修霈
我要回來再唱歌──從階層書寫論「隱含作者」在鄭清文 江寶釵
小說文本中的實踐
15:167-196 14:379-400
李白及其詩之英雄與英雄崇拜探賾
曲通三統?關於現代政治的規範性弔詭
何乏筆 28:233-268
有故事的地方──當代中國都市詩的京滬構圖及其詮釋意 陳大為 25:377-442
義
朱子理氣論之系統建構、論域分野及其有關「存有」之預 戴景賢 25:217-302 設──兼論朱子學說衍生爭議之原因及其所含藏之討論空間
篇名索引 367
篇
名
《莊子》的自然美學、氣化體驗、原初倫理:與本雅明、 賴錫三 伯梅的跨文化對話
9:83-108 20:41-94
26:85-146
《莊子》的科技發展觀
孫吉志
《莊子》的美學工夫、哲學修養與倫理政治的轉化──與 賴錫三 孟柯(Christoph Menke)的跨文化對話
4:67-85 28:347-397
篇名索引 361
《文與哲》一~二十九期索引
篇名索引
篇
名
作者
“Remembering Past Times”: Lu Xun’s First Attempt at 譚君強
Integrating New Ideas with Classical Language
The Enigma of Su Xuelin and Lu Xun 蘇雪林「論魯迅」之 寇致銘 謎
The Significance of Narrator’s Intervention In Lu Xun’s Short 譚君強
Stories
期數:頁數 2:25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