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3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考纲复习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发生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时,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 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 力的三要素: ①力的大小 ②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
力的图示: 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箭头所沿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2重力
• 重力的性质 ①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力,叫做重力。[教材有误,缺字] ②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但并不是完全指向地心 ③重力大小:G=mg
电阻 R
功率 P
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电阻之和
R总=R1 R2 R3
总功率等于各导体电阻功率之和
P总=P1 P2 P3
实际功率 P实
实际功率与电阻值成正比
U1 =U 2 =U3 R1 R2 R3
实际功率与 额定功率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成反比
并联电路
用电器同极相连 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U总=U1=U 2=U 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 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相邻的边表示分力、对角线表示合力
5-1参照物、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 参照物:在描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实际速度,就叫做运动物体在这一时刻或通
1)只有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大小与作用力成正比, 2)只有在作用力不变的条件下,才能说物体的加速度和它的质量成反比。 3)加速度和力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总是相同 4)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式中的F就是这几个力的合力。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_第一课_运动和力
物体被看作质点取决于:
• 2)物体上的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物体被看作质点取决于:
3)物体自身的转动或物体上的某部分的运动与我 们对其整体的研究无关时 例如地球的自转对其围绕太阳公转没有影响; 汽车轮子的转动与我们研究其整体的直线或曲线 运动无关。
1.质点的定义
物理学上把这种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 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的特点
质点不是个真实的物 体,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 模型,是有质量的点,要 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
乒乓球小而轻,直径仅4 厘米,质量约2.7克。
运动员研究各种旋转球的打法 时,要关注球的受力部位和受力方 向对旋转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必 须考虑到球的大小和形状,不能把 它简化为一个点。
一辆汽车长15米,以36千米/时的速 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坐在汽车上的 乘用秒表测出汽车从进入隧道到离 开隧道所经历的时间是12秒,求隧 道的长度。
L隧道 L火车
隧道
S
间最 包 地 为外 括 球 地部 地 的 幔是 壳 内 。地 、 部 壳地圈 ,幔层 地和 心地 部核 分三 称个 为同 地心 核圈 ,层 其。
龙卷风
海啸
火山爆发
雪崩
沙尘暴
一、参照物
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 我们要研 究的物体
• 1匀速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 时间里位移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 动,简称匀速运动。
v=s/t
自动扶梯
• 2.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的时间 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s / t
• 3.瞬时速度 •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 实际速度,就叫做瞬时速度.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件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萌芽和发展
• 胡克和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 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665年,胡克
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其中
存在着一个一个“单元”结构复合式显微镜。胡克把 它们称为“细胞”。
•
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镜
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1827年,阿米奇第一
• 托勒密作为古希腊最后一位大天文学家,全面承 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他把亚里士多德 的九层天扩大为十一层,把原动力天改为晶莹天 ,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净火天。他设想,各行 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 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他把绕地球的 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他又 设想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 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做上 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 一周,从而使计算结果达到了与实测的一致,取 得了航海的实用价值。
个采用浸液物镜。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了
显微镜成像的理论基础。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造和
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括科
赫、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 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在显微镜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 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 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创 造了相衬显微术,他为此在1953年被授予诺贝尔 物理学奖。
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
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
制造、推广和改进。
胡克的显微镜
• 17世纪中叶,英国的罗伯特·胡克 和荷兰的列文虎克都对显微镜的发 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665年前后 ,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 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 的工作台。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 ,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 。列文虎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 高倍显微镜,其中9台保存至今。
科普自然科学的知识点总结
科普自然科学的知识点总结一、物理学1. 运动规律物理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匀速运动、变速运动以及受力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力是物体运动和形变的原因,牛顿三定律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规律,它描述了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规律。
2. 能量和热学能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守恒定律规定了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守恒原则。
热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热能和热传导等现象,热力学定律描述了热量转换和热平衡的规律。
3. 光学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光学研究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波粒二象性等现象。
光学也是现代通信、成像、光学器件等领域的重要基础。
4. 声学声音是声波的传播,声学研究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二、化学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化学研究了各种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原子是化学构成的基本单位,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分类系统,它包括了所有已知的元素,并且可以根据元素的性质和构成进行分类。
2. 化学键和化合物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和晶体,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原子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3.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过程,能量在化学反应中有可能发生变化,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热力学性质。
4. 酸碱和溶液酸碱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描述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性质和反应方式。
溶液是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溶液的浓度和性质对溶剂的溶解能力有很大影响。
三、生物学1. 细胞结构和功能生物学研究了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是所有生物的构成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生物体的生命过程至关重要。
2. 遗传和进化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储存在基因中,遗传对生物体的性状和性状的传递有重要影响。
进化是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生物种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和适应性的演变。
3.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生态学研究了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是生物体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综合体系,环境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工作。
自然科学基础全套课件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表示出有关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Zn + 2HCl = ZnCl2 + H2↑
物质的量比: 1
2
0.1 n
列式计算得: n = 0.2(mol),c = =
=2
*(mol/L)
3.卤素的性质 重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
(2)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及其与原子结构的 关系 F2 > Cl2 > Br2 > I2 ;F - < Cl - < Br - < I4.氧化—还原反应
*
(2)水圈指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 包括液态、 气态和固态水。
要认识到:外部圈层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既相互区分又紧密相关,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如教材上47页“地球的内部圈层”所示 ,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 最外部是地壳,地心部分称为地核,其间为地幔 。
*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心圈层:是指以地心为共同球心,但物质成分和物理 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圈层。 请参看教材上44页上“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以固 态的地球表面为界,它以外部分是外部圈层, 以内部分称为内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如教材上44页“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所示,是由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
地球是一个球体并有快慢适当的旋转, 这一适度的旋转速率使地球原始物质产生分 化, 形成地球的圈层构造, 出现了大气圈、 水圈和岩石圈等, 造成地球的磁场, 并导致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使地表热量平衡, 有利于生物正常生存。球状的形态使地球各 处太阳高度不同, 造成热量的带状分布和自 然现象的复杂多样。
*
(1)大气圈存在于整个地球外层,是由气体组成的 特别要认识其中最低层是对流层,参看教材上45页“大 气垂直分层”图,该层与人类的生活有关: 如天气现象 就发生在对流层;水圈中的气态水、生物圈的范围也与 对流层有关。因紧靠地面,对流层受地球引力最大,大 气密度也最大,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七、八成,并集中 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水汽,成为一切天气现象的活动场 所。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热辐射能等不同影响,造成大 气气温、密度、压力等的差异,形成上升下降的对流, 引起风、雨、雪、云等各种天气过程的发生。
自然科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自然科学必考知识点总结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运动、形态、结构和相互作用等规律。
在物理学的学习中,必考的知识点包括牛顿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内容。
在牛顿力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功和能量定律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力的作用以及机械能的转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磁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生需要掌握库仑定律、电场、磁场、电磁感应、交流电路等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还要学习电场、磁场中的电荷、电流的运动规律,以及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的特性等内容。
热力学是物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领域,学生需要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热力学系统的性质、热量、功、热机效率、节能等内容。
同时,还需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卡诺循环、熵等概念和原理。
光学是物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需要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衍射、干涉、偏振等现象和规律,同时还要学习光的成像、光学仪器的原理和应用等内容。
原子物理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生需要了解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构成、放射性衰变、量子力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规律。
在化学的学习中,必考的知识点包括化学元素、化学化合物、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等内容。
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学生需要了解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命名、化学性质、原子结构等基本知识。
化学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学生需要了解化合物的命名、化学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方程式的拟写、化学平衡的原理、平衡常数的计算等内容。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度和机理,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活化能、反应速率常数、反应速率方程等内容。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涉及生物体结构、功能、生活过程、发展规律与分类的学科。
生物学研究内容广泛、领域丰富,是探讨生命组织的机理与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点
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点导论:大一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几个重要点。
1. 物质与能量:物质是构成我们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能量则是使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原因。
物质和能量的存在与相互转化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大一物理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能量的各种形式,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等。
2. 原子与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而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组成的大分子。
大一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原理。
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过程。
3. 生物与生命现象: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基本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的科学。
大一生物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遗传与进化等内容。
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 地球与环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大一地球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气候变化等内容。
了解地球和环境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 科学方法与实践: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它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步骤。
大一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中,我们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锻炼了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
掌握科学方法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对于我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物质与能量、原子与分子、生物与生命现象、地球与环境以及科学方法与实践等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培养科学思维,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无。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1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1.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___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
2.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
3.地球是运动着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所以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是________________。
4.在描述物体运动时,这个假定不懂的物体叫做________________。
一般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常取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在某些情况下为使问题简化,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我们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有质量的点,叫做________________。
6.物理学中用一个叫做位移的物理量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位移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的物理量叫做________________。
像路程这样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7.描述物体的运动,不仅需要指出它运动的________位移________,而且要指出它运动的________快慢________和________方向________。
8.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_______位移_______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匀速直线运动。
9.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在真空中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______自由落体____________。
10. 1971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在月球上让一把锤子和一根羽毛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结果它们________________同时落到月球表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____外力_____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又被称为_______惯性定律_________。
自然科学必考知识点汇总
自然科学必考知识点汇总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作为高中生,掌握一些必考的自然科学知识点对于学习和应对考试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三个方面,逐步介绍一些你需要了解的自然科学必考知识点。
一、物理学知识点汇总1.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是力的定义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第三定律是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是物体在受力作用下所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3.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导体中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即磁场变化引起电流的产生。
4.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不变。
二、化学知识点汇总1.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周期性特征,包括周期、族和原子序数等概念。
2.化学键: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3.酸碱中和反应: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4.反应速率: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5.化学平衡: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三、生物学知识点汇总1.遗传与进化: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和变异、选择、适应等进化机制。
2.细胞结构与功能: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器等。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4.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包括生物群落、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以上仅为自然科学必考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复习过程中,你可以结合教材和习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巩固。
同时,多做实验和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祝你学业进步!。
自然科学基础内容
自然科学基础内容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涉及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知识。
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内容,下面将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是构成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它包括了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根据物质的组成,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合而成的。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能量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原因,包括了热能、光能、电能等。
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如热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等。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
能量转化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能量的损失,但总能量的数量保持不变。
三、空间和时间的描述空间是物体存在和运动的背景,通过坐标系可以对空间进行描述。
在二维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在三维情况下,我们使用笛卡尔坐标系或球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时间是物体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参照,通过时间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
时间的单位可以是秒、分钟、小时等。
四、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分析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探究自然界的规律。
科学实验的设计需要明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工具,并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在实验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使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五、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的构建科学模型是对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简化和抽象,通过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规律的系统性总结和解释,通过理论可以预测和解释新的现象。
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的构建需要基于大量的实验和观测数据,并经过严格的检验和验证。
自然科学基础3(第三章)
第三章 自然界的运动性
曹凤云
辅导
xxddcfy@
第三章 自然界的运动性
第一节 物体的最简单运动方式
1、理解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任何物体的静止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而运动是绝对的。 (1)参照系:描述物体运动的标准物 (2)坐标系:直线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 系。
例题1: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红日从东方冉 冉升起,我坐在奔驰的火车里,静靠在椅背上, 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树木急速地向后 退去……”试指出“升起”、“奔驰”、“静靠”、 “后退”这几种运动形式所对应的参照物。 例题1:船上的旅客看到岸边的树正向北运动,旅 客是以 船 作为参照物的;这时船朝 向行驶。 正南 方
5、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因数 力对物体做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数: 第一、力F是指某物体对运动物体所施的力。 第二、位移S是物体的位移,也即力的作用点 的位移。 物体由于运动反映出它做功的本领,而由 于运动具有的能是物体的动能;由相互作用的 物体或物体内部相对位置所决定而具有的能称 为势能。
1、当你用手使劲拍桌面时,手也会感到疼痛,为什么? 答:手会受到桌面的反作用力,使皮肤表面的感觉器官 通过神经末稍将痛感传到大脑,大脑又将指令传回,一 般疼痛时,毛细血管破裂,发生瘀血、青肿现象。 2、用锤压钉,很难把钉压入木块。如果用锤子击钉,钉就 可以进入木块,请说明之。 答:用锤击钉,锤头的动量变化大,相互作用力大,使 钉子易于进入木板。 3、一个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从6米高处自由落下1米,如 果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那么该物体的机械能减少 了…………………… ( B )。 (A)60焦耳 (B)0焦耳 (C)6焦耳 (D)600焦耳
1、地球的自转 两点:一是自转特征,;二是自转影响, 即在自然现象上的反映。 (1)地球自转特征即规律性 : 体现在方向、周期和速度上。地球自转 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也就是在北极上空, 看地球是逆时针转的;地球的自转是周期性 的运动,自转的周期是一日,即一个太阳日; 自转有角速度和线速度之分,全球各地的角 速度是一致的,线速度因所处纬度和高度而 各不相同。
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概念辨析1、科学与技术答: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
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叫发明。
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对科学的评价主要视其创造性、真理性,对技术的评价则首先看是否可行,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科学与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的新的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技术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
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
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叫发明。
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对科学的评价主要视其创造性、真理性,对技术的评价则首先看是否可行,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毕毓俊知识点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毕毓俊知识点
毕毓俊是一位中国科学家,擅长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他的知识点:
1. 原子结构:毕毓俊研究了原子的组成和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与相互作用。
2. 物态变化:他研究了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物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性与转变。
3. 光学:毕毓俊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4. 力学:他研究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和力学原理,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5. 电磁学:毕毓俊研究了电荷、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的性质与相互作用,深入理解了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现象。
6. 化学反应:他研究了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和能量变化,解释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过程。
7. 能量转换:毕毓俊研究了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包括热能、机械能和电能等形式的能量转化过程。
8. 生物学基础:他对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生物体的组成进行了研究,了解了生命的起源、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以上只是毕毓俊的部分知识点,他在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领域有着广泛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总结]
自然科学知识一、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内容要求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历史轨迹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经历了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第二节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实验一空气中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三、重点难点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四、教学建议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阅读方法为主,可配合录音带。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一、教学要求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性;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和性质、了解自然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所组成。
2.理解地球形状与大小,理解水溶液的浓度和酸碱性的表示法和应用,理解几种典型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周期率的原理和周期表的运用,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基本类群与基本特征,理解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3.掌握物质的量,掌握水溶液、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掌握土壤的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量方法。
4.逐步树立起自然界的物质观;学会使用显微镜。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恒星、银河系、太阳、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及其起源: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起源、地球的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超外圈——磁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容圈层、地球的表层;地球的表面形态:海陆分布、海洋的形态、陆地的形态、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自然界中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大气的组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水的性质、水溶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的酸碱性和指示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烃、烃的重要衍生物;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性质;实验二土壤酸碱度和铵态氮的简易测定;第三节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基础特征:严整复杂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应激性和适应性、遗传和变异;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太阳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液态水、生命活动所需的气体.生命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命的结构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生物的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实验三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方法;实验四鲫鱼的解剖。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毕毓俊知识点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毕毓俊知识点一、引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我们理解自然世界和科学发展的基石。
毕毓俊是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和卓越见解的学者,在其学术研究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毕毓俊教授在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方面的见解,并对其观点进行全面评估。
二、概述毕毓俊教授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观点毕毓俊教授认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因此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他强调了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前提。
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1.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毕毓俊教授指出,只有深入理解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和创新。
对于物理学、化学等学科而言,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至关重要。
2.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毕毓俊教授强调,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只有深入理解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才能够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在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3.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毕毓俊教授认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只有深入理解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
在环境保护、健康医疗等方面,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
四、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毕毓俊教授的研究观点下,我个人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是,它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理解和掌握,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本文从毕毓俊教授的角度探讨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对其重要性进行了全面评估。
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
自然科学常用知识点总结
自然科学常用知识点总结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一些自然科学常用知识点的总结。
一、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1、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表述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
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达到。
3、电磁学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欧姆定律: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二、化学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并将元素分为不同的周期和族。
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如原子半径、化合价、电负性等。
2、化学键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
3、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酯化反应:醇和酸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三、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问题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问题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问题是一个广泛的主题,涵盖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问题:
1.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能量?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 牛顿三大定律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3. 原子结构是如何构成的?它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
4. 解释生物链和食物链的原理,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
6. 什么是化石燃料?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7. 解释光合作用的原理,以及它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8. 什么是基因和DNA?它们在生物体的生长和繁殖中起什么作用?
9. 解释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0.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它如何解释地球的地质活动?
这些问题只是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问题的一小部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问题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的各个方面。
自然科学常用知识框架
自然科学常用知识框架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常用知识框架。
一、物理学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它研究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1、力学力学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来计算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加速度。
2、热学热学研究与热现象有关的规律。
涉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
了解热学原理有助于我们设计更高效的能源利用系统。
3、电磁学电磁学探讨电和磁的现象及其相互作用。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电磁学的核心,它描述了电场和磁场的产生、变化和传播。
电磁波的发现和应用,如无线电通信、雷达等,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4、光学光学研究光的传播、折射、反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几何光学可以帮助我们设计透镜和镜子,而波动光学则解释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5、近代物理学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相对论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而量子力学则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特性。
二、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了解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以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对于理解化学性质至关重要。
2、化学键化学键的类型,如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可能性。
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等。
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研究有助于控制和优化化学反应过程。
4、有机化学研究含碳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有机化学在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5、无机化学涵盖了除有机化合物以外的其他化合物,如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化合物等。
三、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F13
考试科目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将历史上科学技术的各种发现与发明、科技革命与重大进展、科学家的贡献与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大影响等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加以研究、从中得出它的发展规律与经验教训。
二、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启迪学生在了解中外科学技术的前提下学习前人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概况,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史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
石器和火、原始农牧业、原始手工业、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
2、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
甲骨文、青铜冶铸、农牧业、手工业、自然科学、自然观。
3、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冶铁采矿技术的早期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水利工程的兴建、《考工记》与《墨经》、天文学、数学、地学、中医理论的奠基、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
4、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农业与水利、冶金、造纸与漆器、建筑和交通运输、纺织与机械制造、天文历法与张衡、物理学与化学、中外交通、贸易与科学文化交流、自然观。
5、熟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
农业和农学著作、天文学、数学、地学、医药学和医学教育、炼丹术、化学、瓷器和冶金、佛教建筑、机械制造、自然观和宇宙论。
6、掌握隋唐、五代时期的科学技术。
茶和农业生产技术、雕版印刷术和造
纸术、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隋唐大运河与地学、数学与算经的注释、黑火药、对外贸易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自然观。
7、掌握宋、辽、金、元时期的科学技术。
火药与兵器、指南针与航海造船、印刷术的发展、沈括与《梦溪笔谈》、农业与农学著作、数学和宋元数学四大家、天文学与郭守敬、地学与水利、医学与金元医学四大家、瓷器与冶金、建筑与桥梁、纺织与黄道婆、对外贸易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张载和朱熹的自然观。
8、熟悉明清前期的科学技术。
郑和下西洋、采矿冶金技术、水利和农业、明清建筑、商业数学和声学、地方志中的科学史料、著名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
9、熟悉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崛起、近代数学与近代天文学、近代物理学与近代化学、近代地学与近代工程学、近代生物学与近代医学、中华民国的科学技术。
第二部分世界科学技术史
(一)古代世界科学技术史
1、了解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
石器的制造与弓箭的发明,火的利用和取火方法的发明、原始农牧业的产生和早期发展、原始手工业的早期发展、医疗技术的萌芽、宗教与科学技术的起源。
2、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
两区的农业、两区的手工业、两区的交通运输、两区的建筑、文字的发明和书写技术、两区的天文历法、两区的数学、两区的其他科学、祭祀、宗教与科学。
3、了解古代印度和古代波斯的科学技术。
古代印度的农业、古代印度的手工业、古印度的建筑、古印度的文字和书写方法、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古印度的数学、古印度的医学、古印度的佛教、古印度的自然观、古代波斯经济科技文化。
4、了解古希腊的科学技术。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建筑、自然哲学、天文学和宇宙理论、成就辉煌的数学、物理学、地学、生物学和医学、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5、熟悉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农业与农学著作、手工业、宏伟精美的建筑、卢克莱修对原子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系完整的古代天文学、丢番图的代数学、老普林尼和他的《自然史》、医学家盖伦创立的“三灵气说”、基督教的创立和早期传播
6、熟悉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大跃进和桥梁作用、天文学成就、成就辉煌的数学、物理学、地学、冶金术积累的化学知识、成就斐然的医学、自然观。
7、熟悉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
农业、手工业、大学的创办及经院哲学的兴起、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叛逆者罗吉尔·培根、科学在同教会的斗争中艰难地前进。
(二)近代世界科学技术史
1、了解第一次科学革命。
远航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伟大旗手达·芬奇、今天天文学革命、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在经典力学创立中的重大贡献、牛顿发现运动三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创立经典力学、近代医学革命。
2、熟悉16-18世纪的自然科学。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近代自然科学方法论、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掌握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原因、蒸汽机的发明和完善、蒸汽时代的技术革命。
4、了解19世纪的自然科学。
天文学、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创立。
5、掌握第二次技术革命。
电机的发展和电能的应用、电报、电话、电视和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明、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阳光照相法的发明和普及。
第三部分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史
1、掌握第二次科学革命。
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序幕、爱因斯坦和狭义相对论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的探索、量子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玻尔的原子结构假说、量子力学的创立、量子力学中的几个问题。
2、熟悉20世纪的物理学和数学。
原子核物理学的形成、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粒子物理学的形成、粒子理论的探索、粒子加速器、凝聚态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集合论、抽象代数学、解析数论、拓朴学与微分几何学、泛函分析与动力系统方程、概率论、模糊数学和计算数学。
3、熟悉20世纪的天文学和地学。
天文观测与射电天文学、天体演化的现代理论、现代宇宙学、地球的历史、海洋地质学、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地理学的新发现、气象学与天气预报。
4、熟悉20世纪的化学和生物学。
元素周期律的深入探讨和新元素的发现、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发展、现代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现代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发展、分子工程学、孟德尔的遗传学说、摩尔根的基因学说、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
5、掌握第三次技术革命。
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激光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空间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20世纪能源技术的新发展、20世纪材料技术的新发展、其他技术领域的新发展。
6、理解环境科学的兴起。
环境问题的由来、环境治理的途径、环境科学的兴起。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
较高要求——掌握。
2、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的,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
(2)其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理解”占30%,“掌握”占70%。
(4)试题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三种类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
(6)题型举例
◎名词解释:使希腊人感到困惑的三个几何学难题
◎简答题:简述人类在天文观测手段方面的进步及其对天文学发展的影响。
◎论述题:论述近代以来生命科学发展的主线索。